為什麼民國產生了那麼多大師?


  1. 時間積累:數百年積累的思想和知識。春秋百家爭鳴前,經歷了西周400年的沉澱期。民國建立前,經歷了清朝300年的沉澱期。許多論斷,許多見解,許多思想並非是一蹴而就,而是經數代的家學淵源、官學背景傳遞下來,不僅是正統的思想,更包涵了反主流的思潮,因為種種原因而在社會上未能流傳,而到了一個動亂的時代才出現了井噴。如今不是出不了大師,而是文革之後到現今,不過30年,時間太短,很多東西不足以培養起來。以現代信息和知識的傳播力度,以及中國的人口基數,出現大師級別的人物只是遲早的事情。
  2. 知識結構:西潮與傳統的結合。從知識結構上來看,在人文社科方面,清末民初那般人比之現代人有著天然的優勢,比起他們的前輩更是如此。他們之前的人,不可能用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去貫穿藝術和社會,他們之後的人也遠沒有他們那樣有著相對完整的傳統文化教育。兩方面的結合使得他們具有天然的優勢,他們可以利用西方的理論去看待中華文化。——這屬於是開創性的工程。這就涉及到了第三點。
  3. 知識傳播。現在去看清末民初那班人,你會發現,一個個都是全才,感覺什麼都懂。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社科領域,專業性遠沒有現在強,許多學科尚在建設之中,那個時代人文社科領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是在中國,世界範圍內都是如此。而且他們基本上屬於用西方理論去看待中華文化的第一波第二波人,傳統中國的學問是經學與史學,但是在清末引入了西方的理論,他們得以藉助西方理論看待經史子集和中華文化,這等於是在空地上蓋房子,基本上有言談就有建樹。即便是一些泛泛而談中西文化差異的著作,在後來也都會被引用多次。比如辜鴻銘那本完全只是由演講集結而成的《中國人的精神》,今人在研究中西文化的時候,肯定繞不過去的。那個時代的人,基本上把很多開創性和框架性的東西都做好了,今人研究是很難繞過去的。一個人涉足多個領域,且均有所建樹,其實不是很奇怪。畢竟那是一個在文化方面「百廢待興」的時代。
  4. 媒體宣傳的噱頭。不能否認,民國大師的盛名很多來源於媒體的宣傳,中國的「大師」們,其實很多人都只是在史學、經學方面做了西化研究的人。在中國算是頂尖級的人物,但是放到世界層面上,根本稱不上大師。什麼算是大師級別的人?隨便舉俄國同時期的幾個: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庫里肖夫。能影響到世界的中國大師,有幾人呢?
  5. 最後補充一下第一點和第三點。歐美人文社科領域的大師,如今也沒有一戰二戰時期多了。這是為什麼呢?同樣的道理罷了。

另一問題回答

設若我問題主當代XX國(美日英法德)有什麼大師,不知道題主會作何回答,就我身邊的大學生朋友們而言,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的,能說出來的,除了和娛樂沾邊的(電影電視音樂上),只有一些曝光率頗高的諸如霍金、莫言等等。

因此,我覺得所謂的當代中國幾乎沒出大師可能是一種錯誤的說法,為什麼這麼說,理由有三:

1.從大師的定義而言,題主可能錯誤的定義了「大師」
「大師」,在一般大眾的理解和它本來應該是的有所不同,大師的定義本來應該是從學術水平而言,但在當代,其定義可能更偏向於知名度的高與低,大家對於其學術水平經常性不甚清楚,諸如愛迪生,大多數人能說出個發明了電燈泡(還是錯的),說個直流電都不容易;一提愛因斯坦,就是相對論,最多加個E=MC2。而在中國,知名度有個很神奇的體現,就是是否被選入中小學教材,這一標準容易導致一個問題:當代科學而言研究愈發專業深入,基礎體系已經構建完畢,而中小學這方面當代科學家天然吃虧,寫進教材的往往都是早期的奠基人們。

2.厚古薄今思想作祟
在互聯網各處,經常性能聽到各種新版本不如舊版本,新電視劇不如老版,新書不如舊書,新球員不如舊球員,這種新不如舊的的論調經常性出現,在文化史上,離當代越近,往往獲得的評價相對較低,同代人往往因為各種原因不認可同代成績,不僅僅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不單單是中國的問題,這種思想,就容易給人以過去學術成績比現在好的錯覺。

3.知識的傳播能力不同
這點和第一點一脈相承,越專業的知識越難以傳播、被大眾所知,除非有點噱頭,諸如霍金的身殘志堅、莫言的諾貝爾獎。具體到中國,引進現代科學、文學不過百餘年。關於此條、有條微博
「1917年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歲;胡適,27歲;劉半農,27歲;劉文典,27歲;林損,27歲;周作人,33歲;陳獨秀,39歲;朱希祖,39歲。。校長是蔡元培,50歲。最年輕的是畫法研究會導師徐悲鴻,23歲。這個年齡,擱現在許多人還是「啃老一族」,而前輩們已經成為大師了」
這批人現在普遍被認可為大師了,但是他們之前有配得上大師稱號的成就么?其實一翻,我們會發現基本都是留洋歸來直接就當上教授了,說句不好聽的,剛畢業的本科生,哪有什麼能在國際上拿出手的成就,這些人並不具備大師的能力,之所以能當上教授,更多是沾了當時文盲率百分90的光,是真的矬子里拔大個。同時期,按世界學術標準來衡量,民國學者在相關領域上能算世界一流水平的極少。


以上,願意與諸君討論。


恩馬克斯·普朗克、尼爾斯·玻爾、沃納·海森堡、埃爾溫·薛定諤、沃爾夫岡·泡利、里科·費米、保羅·狄拉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康普頓、理查德·費曼、艾倫·麥席森·圖靈、馮·諾依曼、康根斯坦、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亞歷山大·弗萊明等。
這些都在民國時期。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對大師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文盲遍地的民國,每一個有學問的人都顯的那麼突出,在這群人中,如果你學問再高一些,那麼你可能就成了大師了。但是在現代這個大學生滿地走,研究生博士生泛濫的年代,要想突出是那麼的不容易啊。 
你說民國大師懂數國語言,強學博記,學富五車……但問題是在中國這個年代,找這樣的人還不容易嗎?中國有14億人啊!強中更有強中手,現代社會,就是一個沒有大師的年代,因為大師的標準已經突破天際了!
----------------------------------------------------------------------------------------
我上面的說法有失偏頗,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非常重要,就是當時最天才那一部分人的行業選擇。
在各種人口基數中,天才的比例是一定的,而且這些天才一般都流入當時最有前途/挑戰性/受尊重程度高等的行業。
清末到民國這段時間,最有前途的行業無疑是讀書考科舉,於是絕大多數最尖端的天才進入了這個領域,這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最後的燦爛光輝。
民國後,最有前途/挑戰性/受尊重程度已經變成理工科和金融業,這幾個行業包裹了中國絕大部分尖端天才,而寫書著文?
大部分情況下錢途無亮啊,有多少才能突出的人願意從事這行業?


公元2070年,年僅10歲的孫子一放學就將自己關在房間內,怎麼叫也不開門。我知道,他又在模仿「火星男孩」組合了,VR的效果的確逼真,比我們那個年代強多了。我搖搖頭,拄著拐杖坐在椅子上。半小時後,孫兒探出頭來:「爺爺,我模仿一下「火星男孩」,您看像不像?只見他說完就跑到我面前,開始搖頭晃腦起來,全身在抖個不停,跟嗑藥一樣神經質。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嗯,不錯不錯。」「爺爺,你知不知道,現在最火的就是他們,全世界的人都在模仿,我是他們的腦殘粉,以後請叫我火腿。對了,最近他們在拍一部VR巨制電影《走進銀河》。」其實,我心裡想:「這都他媽的什麼玩意,哎!若論真正的超級巨星、演技派藝術家,還要屬李易峰、吳亦凡、鹿晗和楊洋等人。對了,還有孫子經常掛在嘴邊的月亮女神,聽說還換腦了,這麼大丑聞也配叫女神。還是我們那個年代的鄭爽、娜扎、楊冪好啊!那才叫真正的女神。哎,這都什麼世道,都換腦了還特么有那麼多腦殘粉?」

下面回答問題:為什麼當今時代出不了大師?因為他沒有生在民國時代。

這不僅僅是一個厚古薄今的問題,還涉及到人性的本質問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位三十歲的女子肯說十歲左右的小女孩長得漂亮,不帶有任何攻擊性,完全發自肺腑。但絕對不會真心誇讚二十歲女子,即便口頭誇讚,內心獨白也是——這個小婊砸,長得這麼漂亮是不是去韓國整容了?類推,二十歲的女子肯說四十歲的阿姨長得漂亮,卻不肯誇讚三十歲的女子。同理可知,同時代的人是瞧不起同時代的人的。所以70後看不上周杰倫,80後看不上小鮮肉。這條真理幾乎可以貫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別不信,我們翻開歷史就知道了。在同時代人看來:畫家梵高是個自挖耳朵的瘋子、神經病患者;畫家倫勃朗終生潦倒,他的畫作一文不值,無人認可;生物學家孟德爾說自己要研究遺傳說,為此還種了幾畝豌豆,鎮上的人根本不信他那一套。結果他在上面大講遺傳說,底下的人卻在集體睡大覺;叔本華終生不被人所知,寂寂無聞,沒人相信他會成為影響後世的哲學家;化學家諾貝爾在他的鄰居們看來,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經病;音樂家巴赫在當時人眼裡就是傻逼一樣的存在,你要說他是大音樂家,你也會被人噴成傻逼。


在中國,我們熟知的例子就更多了:

陶淵明你個傻逼,好好的官你不當,當農民,嘿嘿,種地爽嗎

其實哥是個詩人,你看看哥寫的詩

你妹的,明知老子不識字,還給我看這個,你說說你他媽什麼意思

直到宋代,陶淵明在蘇軾等人的極力吹捧之下才漸漸為世人所知,成為隱者大賢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牛逼人物。

唐伯虎你又來問老子借錢了?

不,我是用我的畫來抵押的

你說什麼,畫抵押?你不是在開玩笑吧?老子要你的畫作甚?用你家的房子吧。

生前貧困不堪,死後榮哀,被世人當成了某種精神偶像,成了風流才子的代表。

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對過往的事物懷念並追憶,甚至無緣由地推崇,卻對所處時代的種種表達不滿。君不見孔老夫子念茲在茲的周禮,對春秋晚期的禮崩樂壞極度不滿,揚言要穿越回西周去。在後世人看來,他最在乎的周禮倒成了他思想保守的佐證;宋代的詞人們壓根就瞧不起填詞,總認為這玩意乃末流小技,難登大雅之堂,對過往的唐詩卻推崇備至。這群人哪裡知道,真正讓他們名留後世的恰恰是這些末流小技;身處盛唐的詩仙李白,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後人眼中多麼牛逼,他以為真正牛逼的詩人乃南朝前輩詩人謝姚,而謝姚是誰,後世多半不認識,也不在乎。

50後60後說,說到音樂,什麼張國榮、譚詠麟、四大天王,給李雙江、蔣大為提鞋都不配

70後說,什麼周杰倫、王力宏、蔡依林,給張國榮、譚詠麟提鞋都不配

80後說,什麼TFBOYS、SNH48、EXO,給周杰倫、王力宏提鞋都不配

……

同理,我們誇讚民國,不是那個時代真的牛逼,而是我們跟民國不在同一時代,我們對於過往的民國有著無窮的遐想,甚至不惜歪曲事實般推崇。那些所謂的大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魯迅、林語堂、章太炎、胡適、蔡元培、沈從文、傅斯年、吳苾、劉文典、金岳霖等,這一個個金光閃閃的名字,一聽你就會覺得牛逼至極。

其實不然,其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人類發展不變的真理。在那個混亂不堪、國力弱小的年代,經濟基礎一塌糊塗的中國卻盛產大師?而當今中國在崛起的大勢下卻無大師?這顯然是不對的。

漢唐盛世,也是科學文藝大發展的時代。唐人追慕的魏晉風度,你不覺得跟我們今天追慕民國一個樣嗎?那所謂的魏晉風度,跟我們今天風行的演員嗑藥、群體裝逼,能有多大區別。


其二,當代人所認可的民國大師們,幾乎清一色都聚焦在人文社科方面。這是為何?因為自然科學帶有強烈的客觀性,你得拿出實實在在的科學成果出來才行,顯然沒有。人文則不然,出了幾本著作就可以被我們稱之為大師了。你覺得這可能嗎?

法國大革命前夕,也是一個盛產大師的年代,湧現出了像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人文大師,可當時法國的自然科學也是大師輩出,。

客觀來說,民國時期的自然科學幾乎沒有任何成就,更遑論在世界有什麼影響。而現在,全面崛起下的中國,世界《自然》雜誌中國的論文數高居第二,僅次於美國。


在這一點上,對中國有著卓越貢獻的錢老也未能免俗,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似乎一直在告訴我們:民國時期大師輩出,群星璀璨,而當今的教育卻培養不了人才。

嚴格說起來,即便是人文方面,在世界範圍內,民國時期的所謂大師們連水花都沒有泛起過,所謂的精英璀璨亦是當代人吹捧出來的。徐志摩放在當今社會就是汪峰之類的渣男,林徽因放在今天亦不過是高逼格的綠茶婊罷了,張學良除了他爸是張作霖之外什麼都不是,放在今天就是個敗家的官二代兼富二代。


今天怎麼就沒有人才了?怎麼就沒有大師了?他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還不願意認可他們罷了。

殲20、殲31總設計師,航空航天總設計師,東風41總設計師,都在各自領域做到了全球一流,試問民國時期哪個人達到了?

袁隆平創立雜交水稻,極大地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得到了世界範圍內的高度認可,試問民國時期哪個人做到了?

屠呦呦發明了青蒿素,榮登諾貝爾醫學獎,試問民國時期哪個人做到了?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試問民國時期哪個人做到了?林語堂還是沉從文?

馬雲創立淘寶、支付寶,使得中國當今的互聯網金融世界領先,國際各大首腦爭相接見,試問民國時期哪位企業家有此待遇?這不是人才,你他媽告訴我什麼叫人才。

李彥宏創立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與世界最大的搜索谷歌分庭抗禮,試問民國哪個人做到了?這難道就不是精英人才?

馬化騰創立騰訊社交,市值為港股最高,成為世界排得上號的互聯網巨頭之一,試問民國哪個企業做到了?這難道不叫人才?

試問除了魯迅,民國時期哪個人有餘華的國際影響力大?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創造出於敏型氫彈結構,試問歐美哪個國家造出來了?試問民國時期哪個人有如此成就?

易中天、余秋雨、陳平原、賈平凹、莫言、李澤厚、余華、蘇童、王力、袁行霈,在我們孫子輩看來,就是民國時期的胡適、梁啟超、章太炎、王國維、林語堂、傅斯年等人。

劉詩詩、楊冪、鄭爽、章子怡、周迅、趙薇,在我們孫子輩看來,就是民國時期的阮玲玉、蝴蝶、周璇、陸小曼、孟小冬等人。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其實我想提醒一點:培養一個大師還是要時間的,而很多所謂大師都有晚清背景和留洋背景,純民國背景的太少,而純民國背景的人才進入新中國之後又要麼無大作為,或者成為共黨中堅力量,魯迅式的獨立卻缺失。這是否又從另一層面印證了其失敗?其實我本人倒不持這種邏輯,民國教育的偉大在於對文化精神的傳承,注意我的措辭,是文化精神而非精神文化。


我沒有太嚴謹得了解過,只是自己看過一些那個時代的東西後的感覺,一定不準的:
1.自北洋政府以來對知識及知識分子的尊重
2.戰亂帶來的相對自由的思想空間(春秋戰國也是如此)
3.新思想的湧入後,那是第一批深入研究並吸收的人,不像後輩已經有前人的開創,空間自然變小


彼時做學術,是墾荒者,大片大片的歷史空白等著你潑墨揮毫;現在做學術,則是百尺竿頭,難進一步。


參見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怎麼說,我覺得很多高票答案分析的的確在理。但我總覺得大家忽略了一點,對大師的定義太看重其學術成就了。大師,不僅僅是學術成就,更包涵人格和精神。如果一個人學術很出色,能力優秀,但不具備社會責任感與擔當,沒有使命感,人格不值得尊敬,那麼我不認為他是大師。民國大師身上的那種使命感,知識分子身上的擔當,是現代許多人不具備的。
民國時期國家處在憂患存亡的關頭,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緊緊掛鉤,而現在的太平時代少了那種緊迫感,危機感,也就少了擔當。個人追求的更多是舒適的家庭生活,房子,車子,票子。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民國時候的大師幾乎都是文科、社科的。理工類的佔比極少。
這一定是有原因的。
注意這樣的現象:

  1. 大師們的發展路徑,多數是在西方學有所長-》回國後憑著學時,結合中國實際,開創出一片天地。
  2. 其中文科、社科類往往成為大師,世界範圍內也享有盛譽
  3. 理工類往往成為國內該學科的奠基人,即後來的院士們,但國際聲譽明顯低於國內(如國際重要獎項不多)

比較合理的推測是:

  1. 理工領域的課題不具有地域屬性。任何人要做出世界級的成果,都必須挑戰全世界同行中的精英。這對於當時國內初受啟蒙的先驅們,顯然是難以完成的任務。所以先驅們主要貢獻是將先進知識引入國內,是盜火種而不是發明火。
  2. 社科、文科領域,先驅們學習了西方的方法論回國,發現全是中國特色的重大空白課題。所以更容易做出填補空白的巨大成就,與國外同行並肩。

比較典型的是梁思成先生,他不能算智力拔群的人,他也不是優秀的設計師,他的工作如果放到今天,任何一個博士生都有能力完成。但他在那樣的年代,完成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整理,奠定了這門學科的基礎,所以他(在學科內)像哥倫布一樣偉大。

回到樓主的問題,那麼我的看法是:
因為當時國內剛東學西漸,許多領域(主要是人文、社科類)完全處於空白狀態。所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專註於這樣的領域的先驅們做出重大成就,這幾乎是一定的。
現在這樣的窗口期已經結束了,所以再出那樣閃耀的大師很難。


我倒是認為民國確實出了一些大師,而且確實是有一些原因。
其實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大師比較集中的時代,最明顯的一是春秋戰國時期,一是民國時期,其次還有明末清初時期,再次是兩晉南北朝。比較春秋戰國和民國時期可以發現,很多社會條件都是相似的。所以,我會把春秋戰國和民國結合起來談。

1.中國處在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期。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原本的井田制崩潰,連帶著封邦建國的封建制也在崩潰。(我比較贊同中國的封建制僅僅存在於春秋之前,秦朝統一天下之後中國已經沒有封建,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一種舊制度的崩潰會引發人們的思考,讓知識分子去追問舊的制度為什麼崩潰,新的制度又該是什麼樣子的。民國時期也是一樣,在中國實行千年的中央集權制在崩潰,知識分子在追問新的、適合中國的社會制度該是什麼。可以說只有在這種重大的社會轉型期,才會引發對一些根本問題的思考,才會有」大家「產生。

2.知識分子的地位
其實歷史上中國知識分子的地位一直很尷尬。如果說低可能不盡公平,畢竟」知識「的地位還是高的,不過不自由卻是事實,而自由恰恰是知識分子最重要的特質。在歷史中的絕大部分時期,思想界的發展幾近停滯,因為所有知識分子都被同一個標準所引導、衡量。如果知識分子想要學有所用,經世致用,就必須符合那個標準,就要將自己放入那個固定的框架內。這個標準在古代是儒家。而突破這個框架的知識是不被認可的,因而就不能夠產生較大的影響。晚明就是一個例子。其實晚明的知識分子已經開始反思一些社會問題,但是因為超出了儒家的框架,基本沒有產生神馬影響。(當然也有被清軍入關打斷這一原因)

而春秋和民國則是兩段特殊的時期。比較來看,這兩段時期的共同點是A.政治上不統一,B.沒有人知道到底什麼才是對的。

A政治上不統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管是孔子墨子韓非子,還是民國時期的大家,都不再僅僅是學者,而是積极參与了政治。由於政治上的不統一,各個諸侯國之間實際上是競爭關係,使得學者的學說有了實驗和實踐的空間。這種不統一實際上促進了思想界的繁榮。

B.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時期。誰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樣的道路才最適合中國。約翰·密爾在《論自由》中曾經論證過,一個思想,即使是正確的,但是一旦被樹立為不可辯駁的絕對權威,其活力就會逐漸喪失。中國歷史中,思想界的絕對權威僅僅在這兩個時刻失語了,因而就留出了足夠的空間讓新晉學者自由發揮,自然結果會好。

額……發現我說的貌似局限在人文領域了,自然科學領域不懂的不好說啊……


1當時的環境遠比現在來的寬鬆和自由,學校提倡自主辦學,教授治校,秉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2.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已經逐漸深入人心;
3.在當時亂世的中國,也許很多人都有一種希望祖國富強的心愿,所以才產生那麼多自強不息,孜孜不倦,勤奮刻苦的大師吧。
亂世出大師,治世多犬儒,中國歷史難以逃脫這樣的宿命。


大夥都不識字你差不多當然是大師。民國當然有水平高的,但更多的所謂大師,在美國連助理教授位置都找不到,而現在在美國做到正教授回國都不叫大師。你說為啥民國大師多?


因為民國時期的中小學定位為精英教育,新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是大鍋飯教育。
民國中小學是素質教育
新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尤其近二十年,是徹底的應試教育
民國教育育人,近二十年教育製造考試機器
民國的學校對得起學費,教一切可以教的,近二十年的學校對的起升學率,考盡量高的分。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二十年我們沒有真正的初中和高中,只有中考高考考試培訓機構
說民國沒大師的,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崔琦,高錕,陳省身,新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可產出可以比肩的?還要考慮民國的高中畢業生遠少於本朝,本朝大師培養率低多了。大鍋飯教育不是不好,好處是大家都有飯吃,培養大量的社會建設人才,畢竟本朝立國之本是消除階級,人人平等。但缺點是精品精神沒有了。說本朝教育不是大鍋飯的,因為你是吃大鍋飯長大的,不知道滿漢全席啥味兒,甚至不知道單點的小炒啥味兒。


人才大師和自由本質沒有任何關係,蘇聯自由嗎?納粹自由嗎?蘇聯納粹出的人才,當時美國不也佩服之至嗎?

本質是錢學森之問,錢學森是研究空氣動力學的,當時在美國也屬於草創設計期,並沒有成熟的產品,跟德國的火箭技術不是一回事。事實上德國人到了美國,很快就變成了火箭的主力科研人士。

回國搞的是導彈,這是一件跨界了。中國的導彈技術都是蘇聯教的,錢學森並沒有帶回什麼了不起的技術,就算有,關了5年在1955年的時候也沒啥用了。錢學森1955年從美國回國,而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則是在1957年底升空,在此之前,美國根本就沒有重視過航天技術。因此,錢學森當然不可能帶回美國還沒有的技術。

導彈的製造,是需要解決一系列工藝性的問題的,是需要大量的科學家團結協作搞出來的。錢學森的空氣動力學重要不重要呢?當然也重要。但是具體的各個零件,組合,都是需要大量的科學家的,事實都是蘇聯一手教出來的。

錢學森最大的貢獻是作為老師帶出了一批科研的隊伍。錢學森之所以當這個科技上的領導,其原因無非就是他有一個美國大學畢業的牌牌,就這麼回事。人家一想,嗯,美國大學的牌牌,夠硬實,因此就服氣,就那麼回事。

改革開放前的宣傳方向是對頭的,因此從來不大規模宣傳科學家,而是宣傳工人農民戰士。而且,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對什麼的迷信?對專家的迷信。中國強調的就是集體英雄主義精神,每一個人都象螺絲釘一樣做好自己的工作。原子彈爆炸的時候,都是幾千人在一起跳啊慶祝,並沒有特別突出哪個科學家。應當想辦法將十三億人的頭腦中的能量都開發出來,而不是培養一個兩個「星」。我以為,在一定的條件下弱勢群體是不弱勢的,那就是要通過廣泛宣傳讓他們知道,那些個「星」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什麼可神秘的,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發揮出自己生命的能量。

現在還宣傳錢學森非常不合適,在舊中國人才少,一個海歸算是不錯的人才了。現在國內的培養已經不差了,中國人在國外很難進入到真正的核心的技術研發團隊,拿著海歸的牌子忽悠人才是最麻煩的。德國,俄羅斯,日本,都是靠國內的科研團隊,沒有靠海歸的。

 知識分子們就喜歡努力通過各種神秘宣傳來嚇唬老百姓,由此建立資產階級專政。這種嚇唬的結果,就是使得老百姓們真的從心窩裡認識到(當然是錯誤地認識到):「哦,原來某些事情我們是幹不了的,是非常聰明的天才才能夠乾的。」因此就去瘋狂地追各種星,追來追去追成了一個奴才相。吹噓什麼大師,傑出人才,都是非常容易破壞科研氛圍的。基層的些個工人,就沒有積極性,因為,自己只是陪襯,什麼好處都是那些個笨蛋博士碩士的,因此大家之間的矛盾非常大,磨擦也就越來越多了。

 「人才政策」這個詞在毛澤東時代幾乎是沒有的,毛澤東時代強調的就是人人是英雄,每個人都應當幹勁沖天,大家齊心合力,爭做革命的螺絲釘,反對成名成家。效果怎麼樣呢?衛星上天了,軍艦下海了,坦克飛機大炮導彈核彈都製造出來了,這就是破除迷信的結果。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漢武盛世獨尊儒術


民國大師絕對多過後來。君不見郭沫若得自污成啥樣才能活下來?!老舍為代表的含冤慘死的大師們和自污的大師們顯然斷了傳承。之後是誰佔據了他們的位置——跪添的官僚學者們。短短30年的底層野蠻生長,能出大師才叫真見鬼了!!


首先觀點,中國不缺大師,只是你看不到,不關注。
上面的有些答案,真的看不下去了。


你們比過民國和現在的社會環境變化嗎,比過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比過中國人平等自由理念的提高嗎?

你們所說的大師,都是在什麼樣的文化,家國土壤下成長起來的呢?

1.民國大師多,很重要的一點,中國面臨的家國破滅危機,這一點,我的表述不如司馬先生的報任安書寫的精闢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彼時的學者,科學研究者,都是為了中華崛起,內心裡都有著一股勁。這跟在和平年代大家慢悠悠的研究,效率更高。

第二個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不僅是中國,全世界都是這樣,金錢,娛樂佔據了你的關注點,就是有大師,誰會關注你,唐宋時一首佳作問世,轉眼就能傳遍大江南北,現在呢,媒體都在意著八卦,政治,醜聞,博眼球。
中國不缺大師,只能站在集中在專業領域被人所熟知了。

3.民國大部分大師的家庭文化氛圍濃厚,生活富足,雖然並不是全部。這點確實是因為文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的家族傳承,這點是很重要的。大師們從小就能熟讀的文章,有些人只有上了大學高中後才能接觸。文化素養高的人,更容易被群眾所津津樂道,你樸素的跟個老農一樣,你的專業我又看不懂,怎麼會關注你,所以為什麼高曉松能成名,他的觀點對錯姑且不論,但這書香門第出來的子弟,我們真沒法比

另外,我認為以時代論,民國不及現在十分之一。

空談誤國。很多人都以為別人能做的,自己也能做到,甚至更好,激揚間指點江山。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大師?
請大師幫我評鑒我這星月菩提品質如何以及石頭的真假,如何辨別星月菩提真假及品質?
NBA有哪些協防大師?
請大師看一下這是什麼玉?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很厲害的預言大師?

TAG:中華民國 | 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