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意識是怎樣產生的? 意識到底是什麼呢?


謝@xx神經正常的瘋子邀。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很大也很模糊,說起來很多學科都會討論這個問題,但是認識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也不同。我想以發展心理學中的概念來簡述一下從嬰兒期開始,
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和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發展過程。 需要區分的是,自我概念與自我意識是不同的。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認識, 簡單來講,就是對於「我是誰?」這一問題的回答中可能包含的內容。而自我意識是則是認識到自己是「與周圍環境、與別人所相獨立的個體」的能力。

在以嬰兒為被試的實驗中,由於嬰兒不會講話,我們不能直接獲知嬰兒的想法,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會通過追蹤嬰兒的眼睛來比較嬰兒對於不同的事物的凝視時間。受到這一方法的限制,在這類實驗中,大多數時間我們設計的實驗任務是讓嬰兒「做選擇題」:A與B相比,嬰兒對哪個更感興趣?如凝視B的時間更長,也就會被解讀為對其更感興趣。長久以來大量的實驗表明,與能認出來的事物相比,嬰兒對於沒見過的、新鮮的事物更感興趣,這是對於新奇事物的偏愛(Novelty
Preference)。通過Novelty Preference我們可以測試嬰兒對於自我意識的自我探索(Self-exploration)。例如Rochat在實驗中給嬰兒看自己腿的照片,對比(a)嬰兒的自我視角和觀察者視角(b)普通視角和左右反轉視角。

與熟悉照片(自我視角和普通視角)相比,嬰兒對於新奇照片(觀察者視角和左右反轉視角)的凝視時間更長,這可以被解讀為一種自我探索,但嬰兒認出了熟悉照片中的腿並不能說明此時他們認為這是自己的腿,即擁有自我意識,只能說明他們對此較為熟悉而已。

不明確的(Implicit)自我意識是將自己與周圍環境區分開來,即「我不是周圍環境的一部分」,明確的(Explicit)自我意識則是清楚地認識到「我是一個人」。根據Rochat的0(迷惑Confusion,完全沒有自我意識)至5(自覺意識或「元」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 or 「meta」 self-awareness )階段理論,不明確自我意識處於階段1(區分Differentiation)和階段2(情境Situation)。處在階段1的嬰兒看向鏡子里時,意識到鏡中人是與周圍環境不同的,鏡中人的動作是與周圍環境中發生的動作不同的。處在階段2的嬰兒則能將鏡中人的動作與自己身體的動作聯繫到一起。形成明確自我意識的嬰兒則處於階段3(識別Identification),即能夠意識到鏡中人就是自己,也就是可以認出自己。

自我識別(Self-recognition)是指嬰兒將自己看作一個獨特的個體,通常在嬰兒20到24個月大時左右形成,口紅測試(Rouge Test)是常見的自我識別測試。實驗者先用口紅在嬰兒的鼻子上點一下,再將嬰兒放到一面鏡子前。沒有形成自我識別的嬰兒會將鏡中人視為玩伴(6到12個月大),感到讚賞/尷尬(12個月大),或是逃避鏡中人(14到20個月大)。已經形成了自我識別的嬰兒(20到24個月大)會在鏡子中看到鼻子上的口紅後,摸自己的鼻子或嘗試把自己鼻子上的口紅擦掉。此時的嬰兒由於仍然對周圍的世界沒有足夠的知識,常會犯的錯誤是比例錯誤(Scale
Errors),如試圖穿上媽媽的高跟鞋和連衣裙,試圖坐上迷你玩具滑梯或是迷你玩具車,那些看到會讓我們忍俊不禁的「小大人」也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自我意識是不斷被完善也在不斷變複雜的一個過程。在18個月到2歲半左右,嬰兒對於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認識是按照屬於哪一類人(Categorical)來區分的,比較典型的就是給每個人貼一個簡單的「標籤」,這個標籤可以是年齡,也可以是性別或是生理特徵,例如:「我是男孩」,「那個男孩」,「那個長鬍子的叔叔」,「那個阿姨是醫生」。而到了學步期(Late
Toddlerhood,1至3歲)快結束時,嬰幼兒開始形成自己的「故事」( 「Life Story」),即自傳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也就是說此時的用來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標準是根據記憶形成的(Remembered),這些主要是從與大人的對話中發展出來的。在學前年齡時(Preschool
Period,5歲左右),幼兒會開始形成持久的自我意識(Enduring),他們對於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認識會保持不變。

接下來孩子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ToM)會得到發展,也就是他們會開始清楚地理解自己、同時也理解別人的心境/心理狀態(Mental

States),理解別人會有與自己不同的想法,理解別人有可能不會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來行動,理解別人有可能會有與現實不符的錯誤信念(False
Belief)。孩子會學會觀點採擇(Perspective Taking),也就是換位思考,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形成共情(Empathy)的能力。關於ToM可講的實在是太多,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最終自我概念會形成,也就是說孩子會學會用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自己的特質和能力來定義自己是誰。最開始可能是一些事實(Facts:「我兩歲」、「我是女孩」),之後會用自己的性格來定義(Personality:「我外向」、「我愛笑」),青春期時會形成比較整體的、多方面的(Global)定義。

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非常複雜的,尤其當被試是嬰幼兒或學齡前孩子是被試時,不論是嘗試讓他們做出回答還是解讀他們的回答都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上述理論也並不是絕對的,爭論仍然是存在的。另外我的專長並不是發展心理學,如果有哪裡敘述不周還請專家前來指正。

參見:

[1] Beulah Amsterdam
(1972). "Mirror self-image reactions before age two".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5 (4): 297–305.

[2] Baron-Cohen S, Leslie
AM, Frith U (1985). "Does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 21 (1):
37–46.

[3] Rochat, P. (1998).
Self-perception and action in infancy.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123(1-2),
102-109.

[4] Rochat, Philippe
(2003). "Five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PDF).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2 (4): 717–731. doi:10.1016/s1053-8100(03)00081-3.

[5] Rochat, P.,
Rochat, P. (2009). The infant"s wor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從物質的客觀性上來說,我們輕易就能分辨出自己的容貌和身體,在社會屬性中他人也會一眼就認出「原來是你啊!」但在一個身體裡面禁錮著兩個靈魂的罕見情況下,我們習慣性的認知方式就有些無所適從了,這時不能指著「一個人」而是需要指著其中一張臉來說明這是誰。

上圖是P的,連體人無法發育得這麼勻稱,下圖是連體雙胞胎姐妹布列塔妮和阿比蓋爾,她們共享同一個身體,並各自控制一側的肢體。

這時對於一個人或者客觀上的「我」的辨識範圍縮小到了一顆頭顱,那麼可以預期的是若將頭換到另外一個身體上,「我」除了需要些許適應之外並不會發生本質上的變化,標識主體仍然是腦袋。

這樣的觀點之所以能被廣泛接受,是因為在容貌之外我們普遍認為:人生中所經歷過的一切體驗形成的記憶,構成了獨特的、唯一的、精神上的自我,這是我們能夠擁有連續的、不曾間斷的「自我一直存在」的感覺基礎,也就是「經驗自我「。腦科學的發展讓我們認識到這些記憶、體驗和感覺都存在於大腦之中。

那麼,我們現在可以將換頭術升級,不需要更換整個頭顱了,只移植其內部完整的大腦組織。試想一下,小明和老王在手術以後,是小明在老王的身體裡面醒過來了嗎?雖然在社會關係中大家都會指著老王的身體說「這肯定是老王沒錯,隔壁的事跑不了你~「,但我們仍然會傾向於認為即使更換了一個軀殼,小明內心中也不會將自己認錯,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誰。小明的思維與記憶應當是取決於他的大腦結構,也就是神經元之間複雜的個性化特異連接。

假設科技發達到可以掃描出大腦中的所有連接,又能夠無損的複製到另一個人的大腦中,不需要手術就可以實現了。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現在有一個植物人患者捐獻出了自己包含大腦的身體,科學家們在對植物人進行徹底的修復而可用之後,將你的大腦掃描結果完整的複製到了他的大腦中,也就是兩個大腦一模一樣了。

一切ok,「植物人「現在站起來了,用驚異的目光牢牢的盯住了你。。。

那麼,現在哪一個人才是你呢?還是兩個你都同時存在?

是的,通常情況下你可能會否認,即使是與你在生物學意義上完全相同的克隆人,你會爭辯說:「我與他,肯定是不同的,最起碼、最直接的,我看他與他看我,這一時刻雙方內心的感受就是完全、徹底不同的!!!自我感受,只有我自己才能真正體驗到~

而對於你所經歷過的全部體驗的記憶,目前尚未能最終確定以何種方式存儲於大腦中的何處,既可能存在於神經元的突觸結構間、也可能被包含在了「意識「這個不確定的籠統的客體中。不過之於自我的問題來說並不那麼重要,舉個例子:你突然失憶了。

你不知道身在何處、不認識任何人、不知道你自己是誰,但你卻完全能夠清晰、真切的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對於純粹的自我意識而言,記憶並非不可或缺。記憶僅僅標識了你的社會屬性和在世界中的位置,但並不能從本質上影響到你對「意識到自我」這一感受的認知。

目前發現的失憶症患者雖然會喪失關於自己的情景記憶,但是世界知識和習得性技能仍然基本完好,也就是說知道周圍的是人、動物、街道、樓房,會開車、玩遊戲(但完全不會記得何時何處如何學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些)。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所有語義記憶和內隱記憶也都完全喪失的特殊情況,對於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但智力正常的時候,是否會對自我的認知帶來嚴重、甚至根本性的影響?

將思想實驗再推進一步,做一個假設,一個人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被關在一個處於失重狀態的、沒有任何光亮的寬廣空間之中,通過紅外設備對其定位,然後每天定時讓永遠不變的食物飄到他的身旁。

那麼,這個人除了本體感覺和對食物的感知之外任何刺激與體驗都沒有,他會在何時產生自我意識呢?還是永遠也不會產生,而只是一部條件反射的生化機器?

餓了就有食物,成為他極其有限的經驗中的一項,某一刻,他突然想到,如果餓了會不會沒有食物了?以這個疑惑作為起點,進而將懷疑的基本面展開,他開始深入思考了嗎?他會去徒勞的探索食物來源、開始探索世界嗎?

這是意識開始覺醒的徵兆嗎?沒有任何參照物的情況下,會產生獨立個體「自我」的意識嗎?

坦白的來說,我認為這個虛空中的人,最終仍然能夠基於本體感覺在意識中產生「我」的模糊概念,因為他能真實的感知並體驗到「自己」是存在著的,擁有對「世界」的有限認知。

實際上,如果將這個思想實驗再向前推進一步的話,就會戲劇性的擁有了在現實中實現的可能:那就是切斷所有感覺和運動功能與大腦之間的輸入和輸出,好比真正的缸中之腦,任何自身與外界的刺激和反饋都不會存在,沒有任何的感覺與體驗,就連產生想像的素材基礎都不具備。

唯一擁有的,可能就是在無盡的黑暗中想像黑暗。。。(實際上在聽覺、視覺等感覺皮質中,也可能會因為神經元的偶發性放電而隨機產生一些雜訊、閃光,但在沒有輸入信號的情況下大腦能否形成有效功能的處理環路也很難確定。)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在這種絕對的混沌之中,類似於我們所熟知的自我意識狀態永無產生的可能,無論大腦的神經結構還是所謂的意識都失去了用武之地。但是,可塑性和適應性較強的大腦,在極端困境中能否發展出其它形態就不得而知了。

對於同樣的客觀基礎,弄明白受限於何種因素或條件而無法產生自我意識,對於意識研究來說是很重要的,能夠排除很多干擾因素而縮小關注範圍。也就是說了解如何不能,知道為什麼能就會更容易些。

不過即使是思想實驗也得有個底線,不再展開探討,泯滅人性獲得了答案也沒有什麼意義,在宇宙的生生滅滅中一切都不足道爾(關於科技失控的問題見文末的鏈接)。有知也好,無知也罷,匆匆一個輪迴而已~~

自我意識的形成,似乎取決於「主觀上的內在感受性」,也就是「我的內在體驗」,至於本體感覺和外界刺激是否是必要的啟動條件尚無法確定。

對於大腦和記憶完全一致的克隆人來說,即使他們在主觀內在感受上的體驗完全相同,例如都認為自己是本體,但是無法言喻的「主觀性和內在感受」的的確確是只有自己才能切身體驗到的。也就是說他們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自我意識」,在你自己看來不會同時存在多個「你」,「他們」都不是你。

而主觀性和內在感受,既可能是大腦神經結構的一種功能,也可能是意識作用的結果。

我們大腦的主要結構就是由數百億個神經元相互連接而組成,大部分神經元都擁有成千上萬個樹突並與其它神經元軸突末梢的分枝相連接成突觸結構而傳遞信號,大腦中形成了數百萬億條連接的極度複雜結構。神經系統內的另一類在數量上10倍於神經元的是膠質細胞,主要起到支持、絕緣和血腦屏障作用,神經膠質細胞佔到了腦容量的一半以上。

這其中最重要、最神奇的莫過於神經元髓鞘了,少突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內構成髓鞘,許旺氏細胞作用在外周神經系統中。在神經元的生長過程中,兩種類型的膠質細胞將它們的細胞膜以同心環方式纏繞在軸突上,並將此處的細胞漿擠出而僅留下磷脂雙分子層,在軸突周圍形成了電流絕緣體(部分傳遞距離短的軸突沒有髓鞘)。

膠質細胞在軸突上形成一段一段的髓鞘,中間的空隙叫做郎飛氏結,電信號沿著軸突進行跳躍式的長距離快速傳導。哺乳動物的神經能以120m/s的速度傳遞信號,這種速度使得長頸鹿的大腦到後腿或鯨魚等大型動物的反應仍然很快且協調(但100多米高的哥斯拉若也是這樣的結構,被踩了一腳尾巴再反應回來就得2秒了,巨大的金剛也比樹懶快不了多少)。

而電信號也就是動作電位的產生,依賴於鉀、鈉、氯、鈣等離子在細胞膜選擇性滲透的進出過程中形成的不同離子濃度梯度,從而導致神經元細胞膜內外電位差發生的變化;這一工作由跨膜蛋白所構成的數以千計的門控和非門控離子通道以及消耗ATP進行主動轉運的離子泵完成,在靜息膜電位的基礎上形成去極化(產生動作電位)或超極化(不易產生動作電位)過程。

那麼,一個神經元怎樣知道應當何時產生動作電位呢?這取決於它的眾多上游神經元輸入。當動作電位到達軸突末梢時引起去極化,導致鈣離子內流進而啟動了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的過程,與其相連的下游神經元樹突上的受體蛋白分子結合了擴散過來的神經遞質後,產生的主動突觸後電流在神經元胞體內通過電緊張傳導至它自身軸突的軸丘。一個神經元上的所有樹突接受上游軸突刺激後產生的電流總和如果足夠強,將會啟動它的軸突產生動作電位繼續向後傳導。這一過程在神經元之間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不停重複,從而實現了神經信號的傳遞。胞體內的電流累積過程可以看作是模擬的,產生的動作電位是數字信號。

我們聽覺系統內反應最快的感覺神經元,其放電頻率能達到1000Hz,但我們能夠聽到20~20000Hz範圍內的聲音,而海豚能聽到最高150000Hz的超聲波,不過關於神經元是如何對信息進行編碼和頻率調諧的我們仍所知甚少。

接受上游神經元軸突所釋放的神經遞質刺激後,下游神經元樹突所產生的突觸後電位可能是興奮性的(更容易產生動作電位)、也可能是抑制性的(不容易產生動作電位),而不同樹突接受的刺激在時間上也不完全同步,並且還有信號放大、長時程增強、敏感性調控等眾多響應機制,這就意味著一個擁有很多條樹突的神經元,在自身軸突能否產生動作電位上擁有多至成千上萬種可能性。突觸間的連接還會不斷的形成、增強、減弱、斷開,使得複雜性進一步增加。

而由數百億個神經元所組成的大腦,則將這種複雜性演繹到了我們所能想像的極致。

數百年來的神經解剖和現代化研究,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很多腦區的功能,尤其是對於嗅覺、視覺、聽覺、軀體感覺和運動控制等具有明確神經通路的初級加工皮層;而通過眾多因中風、手術或事故導致的多種多樣的大腦損傷患者的研究,使得我們對於大腦的高級處理功能有了深入了解。

這其中最為顯著的是,過去我們通常認為應當是屬於高等意識範疇內的許多功能,居然也都是由大腦的神經結構所決定的,意識的作用遠遠沒有人們當初所想像的那樣強大、廣泛。

例如在物體識別障礙中,失認症患者G.S.雖然連中風前最常見的東西也認不出來,但他卻能準確的描述出記憶中物體的顏色和形狀,他知道蠟燭是長的、細的、粉色的;可是當你拿著一根真實的蠟燭給他看時,他卻完全認不出來這是什麼東西;他報告說這是一個「長的物體」,用手摸時認為是「蠟筆」,在用鼻子聞過之後他糾正為「蠟燭」。

腦部損傷的凱文適應了運用從前的記憶,來想像眼前事物的方法彌補辨識障礙對生活造成的影響。雖然他踏進足球場時什麼都不了解,他能看到綠色但認不出草,他指導當地的兒童足球隊卻認不出移動的白色物體是足球。。。但他能夠利用想像能力將眼前的場景和視覺記憶匹配起來:在綠色的場地上、球應該是圓的白的,人們要踢球。。。不過當球員聚在一起擁抱、球門一陣混亂時就分辨不出是怎麼回事了,他看到的感覺就像是顏色和動作的拼貼。

凱文能夠根據記憶精確的將物體畫出來,但是過一會再拿給他看時,他卻完全認不出來。

凱文這種記憶中的心靈影像與現實中的認知完全分離的現象,使得本應是「我意識到了人們在踢球」的問題還原為了神經結構的功能。

而額葉損傷會使得人的性情大變、自控力下降,失去計劃未來、向長期目標努力或顧及行為後果的能力,諸如此類涉及到「個人意志和有意識的行為與體驗」案例的不斷積累,使得眾多科學家、哲學家深信:神經元極度複雜的組織結構與活動,就是我們意識、思維、感受、體驗和精神的全部,物質組成了我們身心所有的一切,再沒有其它任何東西了。

那麼,自我意識在一元機械論中跑到哪裡去了呢?還是說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來看一下客觀上無可否認的視覺體驗,這是意識構造的重要通道,但在這一方面的確存在著巨大的錯覺,也就是說我們眼中的視覺世界很大一部分都是大腦自動填充出來的「幻象」。

遮擋住你的右眼,然後用你的左眼專註的盯著上圖中右邊的圓點,在圖片寬度三倍左右的距離上前後調整,你就可以看到藍色的線段融合在一起了。這是大腦用背景自動的填充了盲點視野,換成複雜的紋理是否也能達到一樣真實而完美的效果呢?下面是一張GIF動圖,點開之後白圓圈內會有一隻跳動的紅兔子,還是大約三倍的距離可以試試看。

我們眼睛的絕大部分視錐細胞都集中在中央凹,也就是說能夠分辯清楚細節的視野範圍是比較小的,而注意卻又是留意一些東西的同時忽略另一些東西的能力;在雙眼掃視的過程中大量的細節實際上都是看不到的,視皮層的處理能力也沒有那麼強。一旦重新去仔細審視,會發現原來有很多的細節並沒有被注意到,變化視盲和不注意視盲是比較典型的現象。

然而,無論是徜徉在繁華的街頭,還是在高速列車上望向窗外,我們都不曾感覺到有任何的空隙和缺失,世界在我們的眼中是連續而完整的,這很可能是大腦自動填補的結果。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大腦已經知道什麼東西需要填充,這樣做的意義是為了讓我們感知到完整的世界嗎?這可能僅僅是大腦的一個功能而已,但關鍵之處在於:這樣的功能會不會作用在其它方面呢?

例如:自我意識。

不少一元論者都認為:「自我意識」不過僅僅是一個巨大的錯覺而已,從來就不存在這種東西,只是神經活動產生的幻覺罷了,我們都是人形的生化自動機。

但是,一元機械論存在著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1. 主觀性和內在體驗。

即使我們可以假設主觀性是神經結構的一種功能,讓我們產生了「我」這種感覺,但是神經元生化活動的電信號究竟是如何湧現出腦內情景圖像的呢?縱然是幻覺,也需要一種切實的發生機制。不同頻率和強度的電流組合作用又是怎樣衍生出「江山如此多嬌、愛你到地老天荒」等豐富細膩的情感呢?

與食物、水、好吃的等生存直接相關物風馬牛不相及的支付寶餘額,這種連看都看不到的虛擬信息,神經元又是如何創造出來並喜歡上的呢?電流,費勁千辛萬苦的組合出能夠釀酒的流程,僅僅是為了將自己麻醉、阻斷嗎?

物質,組合出「人」這種工具,再製造原子彈將「人」炸毀分解,如果這個過程成立,主角還真不一定是「人」。實際上,這可能都僅僅是宇宙運轉之中的基本規則而已,只不過好奇心驅使不甘的我們想要弄清楚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並從中獲得更強大的力量。

有意識的主觀體驗如何由腦中神經細胞的物理活動產生?心智怎樣從物質中湧現出來?以人類當前有限的知識和想像力,尚無法在純粹的物質和切身體驗到的內心感受之間,建立起任何可能的關聯機制。

而一元半的副現象論,認為意識只是神經活動的副產物,不能反過來對神經活動本身產生絲毫影響,這就引出了第二個根本性的問題。

2. 自我主動性的發起源。

看到疾馳而來的汽車,我們會本能的進行躲避;被燙到了,會將手迅速縮回……這類因外界刺激而引發的反應很容易理解,對於功能足夠強的邏輯電路來說,簡單的輸入的確可以產生複雜的輸出,通過各種反饋機制和自適應性能夠得到千變萬化的結果,這可以解釋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大部分行為。

然而,對於一些純粹主觀性的思維活動和行為,在沒有任何明確而直接的刺激輸入時,大腦這個物質邏輯模塊又怎麼能自發的產生具有目的選擇性、並非隨機事件的活動呢?沒有輸入,如何響應?

例如,我突然想哼兩句小曲,如果這類行為是由大腦隨機性組合出來的事件,那麼也會產生「我在獨處時突然破口大罵了五分鐘」的情形。若下意識的出現了這種衝動,但你卻及時控制住了,則表明在那一時刻,的確有某種「未知原因的不明現象」影響且改變了神經環路的實時生化活動。

在原始社會,擄掠一個部落外的人回來吃掉了,可以視作飢餓引發的條件反射;而在當下,怒火滔天的你主動壓制住了想要殺掉一個人渣的衝動,這卻僅僅是因為存在於你腦海中的法律條文或者是道德規範。

如果我們認為純粹的物質大腦,不可能自發性的產生出可以運用的法律條文,那麼剩下的解釋就只能是:我們的確擁有自主意識。

可是,意識到底是什麼呢?是一種客觀存在的非物質實體嗎?如果這樣認為,那麼兩元論也存在著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1. 無限套娃。

因為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神經元活動如何在腦海中產生了影像或幻象,所以可能會存在著一個「意識」,是它感知到並整合了這些輸入信息,形成了我們內在的感覺體驗。這就如同大腦中存在著一個笛卡爾劇場,視覺、聽覺、觸覺等意識流在一塊思維熒幕上演,而觀眾則是「意識」,也就是真正的「你」。

它,也就是你,在操縱著你的物質身體。

正如同對大腦結構進行的分析研究,用以闡釋視覺、聽覺形成的神經基礎一樣,我們不禁要產生疑問:這個「意識」具有何種結構與功能使得它能「看到、聽到」呢?如果我們在大腦中發現了這個意識,不管它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必然會以科學方法對其進一步分解研究。於是,就會產生「意識的意識的意識……」的無限循環問題。

2. 仍是物質

如果存在獨立的意識體,那麼它除了接收大腦的神經信號之外,還必然能夠對神經活動產生影響,也就是與物質的神經元發生交互,否則無法產生自我主動控制的有意識行為。

然而,能夠與物質發生交互作用的事物,也必然是物質。(物理學定義:物質為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將意識的這種作用視為非物質的魔法,是神秘不可知的,不過這就等同於放棄了探索、脫離了科學。

從假設意識作為實體存在而產生的兩個根本性問題可以看出,糾結於神經元之外,是否存在著獨立的意識或靈魂並不是問題的核心。這僅僅是概念或理解上的差別,對於科學來說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研究未知的事物和現象。

即使神秘如魔法、神通,也是宇宙的一種組成部分、一種基本屬性,是可以被研究的對象,只不過研究到什麼程度、能不能研究得出來而已。昔日的千里眼、順風耳、上天入地等是不同發展程度導致的認知差異,魔法的形式通常也是與時俱進的,現在可能發展到一拳打爆一個星球了吧,而在古代根本就不知道天上掛著的星星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這使得執迷於下面這類可能很有趣也比較燒腦的問題,對於意識的研究來說並沒有太多幫助。

強烈的悲傷,瞬間將你淹沒。。。

等等,一大群神經元的集體放電形成了情緒?

那麼,將這种放電形式複製到晶元中,我就擁有了一塊悲傷的電路板嗎?

互聯網每一瞬間流動的無窮比特中,又會產生多少種情緒呢?

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驟雨,是憤怒的體現嗎?

一個球形閃電,擁有短暫的自我球生嗎?

你的腳趾不小心踢到了桌子腿,痛覺信息被編碼傳遞到了脊髓。

那麼,是脊髓感覺到了疼痛嗎?

不,是痛覺信息傳遞到了大腦,我才感覺到了疼痛。

那麼,是大腦的軀體感覺皮層感受到了疼痛嗎?

不,是經過神經元處理後的信息,使我體驗到了疼痛的感覺。

神經元處理的只有頻率和強度不一的電流,你是說,這個世界上有疼痛著、甚至會嚎叫的電流?而那就是你?

到底是誰、是什麼意識到了疼痛呢?

有意識的主觀體驗,的確與我們所能理解的任何物質現象都相去甚遠,甚至連很多功能都是定域性的大腦皮層如何形成了統一、整合的感覺體驗都難以研究清楚。

例如對於視野中物體的形狀、顏色、深度和動作進行加工的腦區都不同,每種特性的處理速度也不一樣,但我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感覺是平滑統一的,同時再加入聽覺和運動控制也不會感受到任何分離的體驗。這種物理上不統一、但主觀上統一的現象,僅憑神經元的交互速度似乎難以完成整合的任務,的確可能會存在著一種尚未發現的全局作用機制:意識場或心智場。但其將是高度依賴於神經元而存在的,哪部分腦區損傷了,場就可能會出現空洞。

不過,在當前把意識問題與量子力學強行聯繫起來沒什麼意義,雖然在葉綠體能量傳遞的量子漫步、嗅覺中氣味分子鍵振動的量子測量等方面都發揮了關鍵作用,量子效應也很有可能存在於大腦的微觀機制中。儘管意識與量子效應都是神秘不可測的,但與心智未必有直接的關聯。對於肉身仍然沒有跨出地月體系的人類來說,宇宙的神秘性比比皆是,只不過目前恰好發現的是量子效應而已。

意識研究最大的困難之處在於,當前還無法使用任何外部可觀測的物理事件、或用任何已知的物理理論來描述,只能通過個體的主觀感受進行檢測,而大腦組織只有是在「活」的情況下才有效,但又不能真的打開人的大腦在上面切切割割、隨意插滿電極來做試驗。

在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之前,仍然只能採用有限的、間接的方法進行研究。我覺得一個具有很大可能性把握住的關鍵切入點是: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狀態轉換。這是一個能夠清晰感知到的變化,既然是變化就必然有所不同,就存在找出相關事物和規則的可能,例如在主動受迫的夢境中驚醒(後續會根據我自身的體驗對此寫篇文章進行分析,並嘗試設計一個實驗)。

無論是對宇宙時空的探索、還是對生命起源的追尋,雖然進展並不大,但是人類至少能夠有思路、找到方法來開始、一步步深入研究下去。可是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都能切身體驗到的意識,卻幾乎沒有任何頭緒、無從下手。

在眾多可能性中,也可能存在著一種極端情況:以人類當前的心智進化水平而言,尚且達不到理解意識的程度。

但探索之路仍將代代相傳,探討探索的意義並沒有絕對的意義,或許僅僅是對生而為人的一個交代和存在下去的一種驅動力吧~~

-----------------------------------------------------------------

科技失控到底意味著什麼? - 知乎

人造生命之路--對起源和未來的不懈追尋! - 知乎專欄

歐羅巴星球(木衛二)解析,是否真的會有生命存在? - 知乎專欄

冰封千百萬年的南極冰下湖泊,其生態系統如何進化殘存至今? - 知乎專欄

.


在費希特的著作《自然法權基礎》(1796)中,他提出自我意識是一種社會現象。任何客體的自我意識,它的必要條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體存在。這些(其它)客體共同影響並召喚起每個單個個體其自身的自我意識。這個觀點是由他的認識論(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知識的科學)所延伸出來的,他證明了每個自我的意識產生依賴於每一次它對非我的把握(用費希特的話說,就是自我設定非我)。由這些觀點所導出的我/自我之間的差異(自我在自身中設定非我與自我相對立)最終發展成了費希特的認識論(絕對自我,自我設定自己本身)。


社會性動物發展出共情心理,能夠更準確敏銳地映射和解讀同類發出的信號,提高群體交流協作的功效,共情從而因了生存繁衍的優勢而強化鞏固了下來,並且發展出許多高級的心理現象。

另一方面,孤獨感作為群體聯結的心理衝動,就像性快感作為交配繁衍的自然獎賞,欠缺這種感覺的個體的基因不具備物種進化的優勢,也會被自然淘汰。

「自我意識」這種現象,應當是「共情」和「孤獨感」這兩種原始心理本能發展出來的副產物。

文化籍由共情消除或者凸顯正在體驗該文化的個體存在的孤獨感。


而文化事件總是必須最終由他人發出,這個潛在而顯明的事實,使得即使是孤獨感的凸顯也成為了消除的前奏---「有人和我一樣感到孤獨啊!」。


自我通過這個文化體驗的過程得到了確認和堅固,也唯有通過這個參照他人的過程才能得到確認和堅固。


奇妙的是:擦除孤獨感的同時才能描畫出分別於他人的自我,在融合的同時產生了分離的感覺。


無疑只是感覺,這個並非實在的自我,顯然非由個體自體構建,不過是人類文化活動在某一時空的交集現象,隨之須臾變遷,從不,也無法堅固。


所謂「人是社會的產物」,「無我」,「我就是整個世界」......皆是此意。


嬰兒八個月神經管閉合,產生意識。周歲後產生自我意識。


很多人把自我意識和鏡子扯上關係,估計都是以前猩猩紀錄片的鍋。

其實自我意識就是大腦的記憶功能。假設一個對照試驗:一個人每7秒清空一次記憶。那麼他將永遠也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

因為7秒的時間估計連自己的性能都沒熟悉。


許多人覺得有自我意識,其實沒有意識到自己只是被「自我」這個「意識」所限制住了。


自我意識的產生有兩個條件

1,豐富多樣發達的感覺器官,2,與之相配的敏感的神經系統。

自我意識的主要作用是將自己與其他生物區分開來,科學上做的實驗就是「鏡子測試」,通過動物對待對鏡子中的自己與對待其他動物是否有所區別,來判斷動物是否有自我意識。

現在通過鏡子測試的動物是: 所有類人猿種(侏儒黑猩猩、黑猩猩、猩猩、人類、大猩猩),獼猴、瓶鼻海豚、逆戟鯨、大象和歐洲喜鵲。

可以看出總體來說,神經系統越發達的動物越可能產生自我意識,而我們一般認為比較聰明的動物比如狗、貓和人類嬰兒,都沒有自我意識。


動物是否擁有立體多彩的視覺,敏銳解析度高的聽覺和觸覺這都是物種進化時的天賦,狗,貓等動物雖然在某些感覺器官上非常敏銳超越人類,但在另一些感覺器官上就不如人類,綜合下來整體不如人類。再加上大腦的處理能力,最終貓和狗並不能區分自己和其他生物,無法對自己的身體作出識別。


現在在DNA的基因級別,已經證實了生物確實是以基因為生物信息傳導的工具!

現在生物學必須與物理學聯手,

1.揭示DNA的基因之量子狀態,並予以描述!

2.揭示大腦的意識的生物信息波的存在,以及如何表達生物信息波。

3.揭示意識的生物信息波,與DNA的基因之量子狀態之間的關係。

4.揭示意識的生物信息波,是如何通過何種媒介傳輸出去、並被其他生物體接受

5.揭示意識的生物信息波,可以通過發生器放大並中轉

6.揭示意識的生物信息波,並實現人類的揭示意識的生物信息波控制人工智慧裝置!這才是人類是否可以把自己的意識完全轉移到工智能裝置上,並實現人類永生的奮鬥目標!

中心法則第一次闡明了生物體內信息傳遞的規律, 對以後大量關於基因性質的研究起到了指導作用, 導致了現代生物學研究戰略的根本轉變。在這個思想指導下, 大批科學家開展了數千次有益的實驗研究, 從而進一步澄清了遺傳信息據以編碼、貯存、轉錄及轉移的方式。

中心法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信息角度論證了生物界的統一性, 不僅揭示了蛋白質合成中遺傳信息在不同物種間的統一性, 而且也證明了同一物種不同世代間信息轉移的統一性。

中心法則對生命物質基礎和生命主宰物質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給予了實質性的回答。

就信息流而言, 核酸是主宰物質, DNA 可以貯存信息、複製信息和發射信息, RNA 可以轉錄信息、傳導信息流。就物質運動而言, 蛋白質是主宰物質。酶催化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蛋白質構成原生質的主體, 主宰一切反應並對信息實行反饋調控。只有在一定條件下, 當以核酸為主宰的信息系統和以蛋白質為主宰的代謝系統發生耦聯時, 生命運動才能夠發生和持續進行。因此, 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以核酸蛋白質整合體系為主宰的原生質各種必要的物質組分及其實在的相互作用。

=======================================================================

應該跳出佛學【有無我的思維模式】。

當代量子物理與分子生物信息學,已經揭示,人就是【分子信息場】。用【分子信息場】以及人的神經認知體系,可以很好的揭示【有我】【無我】的思想辯論。

所謂我的存在,就是人的神經認知體系,接收到世界的某個【我】生物的信息以後,就在人的神經認知體系形成固化的圖像,而出現了【有一個我】,也就是師兄說的【安立一個我出來】。

但是,人的【分子信息場】,或者意識原型,是處在量子世界的狀態,不可用時間與空間來固化人的【分子信息場】或者意識原型。這種固化就是佛學的【我執】【法執】。

一種【分子信息場】是散佈於宇宙的各個維度,而不是僅僅存於三維時空的地球,這就是佛學的【三千世界】【三十三天】的思想已經接觸到的【一切法的如是真相】【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既是表達【法】散佈於宇宙各個維度,有無數的平行宇宙存在。

【一切法空】又是表達,你的人的神經認知體系,接收到的【法】的信息,只是信息場霎那霎那發出的光子罷了,沒有一個固化的【法相】或者【法體】【佛性】【真如本體】【法界】的存有。

一剎那,就是人體生命的意識信息場,發出的光子信息。

時間會流逝,只是因為我們被生下來以後,就在生理上、神經上與思想上帶有「體驗」此類光陰的能力。想像一隻巨大的薛定諤貓。

時間是源於我們的意識與觀察。

很明顯,在夢境中,人是不存在時間的概念的。

人在禪定的狀態,時間是走的【很快的】。

人在等待對你十分重要的人一個人的出現,或等待你十分重要的一個事件的發生,由於你的意識與情緒的焦慮,時間是走的【很慢的】。

科學家設定了標準時間的尺度,而這一標準時間的尺度定了以後,人類的意識確實時間觀念更重了,人的意識中時間開始有了【價值與金錢等值物】的概念。

人類的生活開始以今世的生活時間的長短周期,能否獲取更多的金錢,為人生成功的唯一標準。

人類開始內心焦慮不安,抑鬱症開始頻發。

量子力學中的微觀粒子可以存在於兩個地方,只有被觀察到的時候才會具有固定位置。這被叫做「疊加態」。人體生命的意識信息場就是處於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

但是一旦超越了量子尺度,微觀粒子就開始與其它的物質產生作用。量子力學變得不再適用,引力的存在也變得更加明顯,整個物體在數學上進入了經典力學的範疇。伯克利物理學家Yasunori Nomura表示,「單個電子與原子的位置是由概率決定的」,但當它們組成了更大的物體(如乒乓球),這些單獨的概率融為一體,這個物體也進入疊加態的可能性就明顯消退(你不看乒乓球的時候它一般仍在那裡)。

因為在物理學上沒有位置來進行比較,時間對於只存在於概率中的粒子沒有意義。當這些圍觀粒子聚合在一起,經過一個叫做退相干(decoherence)的過程後,經典力學取代了量子力學。時間的方向也在這個地方才顯現出了意義。因此,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時間之箭始於「退相干」。

人體生命的意識信息場,如何形成了我們的【客觀世界】?

這就是佛學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功能,我們的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執著於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的意識就有了所謂的「退相干」,意識就成了一個一個概念、情緒、行為與行動。

意識的「退相干」就是心識的複雜的活動過程,我們今天稱之為【心理變化】。

所謂的【這個我】【那個我】,不過是你的心識的複雜的活動過程,形成的在意識體中的圖像罷了。

【我】本身就是意識體中的圖像,這個圖像是一剎那一剎那的心識的複雜的活動過程,由於你的執著而呈現的幻象,就是佛學的一切法如泡沫,如幻想,如閃電。

============================================================

中心法則的產生

1957年, 克里克提出, 在DNA 與蛋白質之間, RNA 可能是中間體。1958 年, 他又提出,在作為模板的RNA 把氨基酸攜帶到蛋白質肽鏈的合成之間可能存在著一個中間受體。根據這些推論, 他提出了著名的連接物假說, 討論了核酸中鹼基順序同蛋白質中氨基酸順序之間的線性對應關係, 並詳細地闡述了中心法則

克里克所設想的受體很快被證明為tRNA。1961 年, 雅可布( JACOB F) 和莫諾( MONOD J) 證明在DNA 同蛋白質之間的中間體是mRNA。隨著遺傳密碼的破譯, 到60 年代基本上揭示了蛋白質的合成過程。這樣, 就得到了中心法則的最初的基本形式

DNA-mRNA

圖1 中心法則的最初的基本形式

二、逆轉錄的發現與中心法則的修正

克里克最初設想的中心法則, 並沒有排除遺傳信息由RNA 向DNA 的逆向傳遞。但當時絕大多數生物學家都認為, 自然界的生物體並不需要這種逆向傳遞。然而, 通過1960 到1970 這十年的研究, 坦明(TEMIN H) 和巴梯摩爾(BALTIMORE D) 等發現並證實了反轉錄酶的存在。

1958 年, 坦明開始對RNA 腫瘤病毒( RSV ) 的研究。RSV 屬RNA 病毒。坦明發現, RSV的行為不同於DNA 病毒, 也不同於一般的RNA 病毒。大多數病毒與細胞分裂是對抗性的。

當把病毒加到單層細胞培養物上時, 病毒與細胞的相互作用, 常導致感染細胞的死亡。而感染了RSV 的雛雞細胞, 非但存活下來, 而且轉化成能繼續分裂並且產生新病毒顆粒的癌細胞。感染RSV 大鼠細胞轉化成了能分裂的癌細胞, 但不產生新的病毒顆粒。當把轉化了的大鼠細胞與正常的雛雞細胞融合時, 可以誘發RSV 顆粒的形成。坦明利用放線菌素D 所做的實驗解釋了這種現象。

放線菌素D 能抑制以DNA 為模板的RNA 合成, 但不影響以RNA 為模板的RNA 合成。坦明把放線菌素D 加到形成RSV 的細胞培養物中, 發現全部的RNA 合成都受到了抑制。他認為, RSV 可能是通過一種DNA 中間物進行複製的, 即當RSV 感染細胞以後, 可以其RNA 為模板合成相應的DNA 分子, 該DNA 分子整合到細胞的DNA 分子中, 隨細胞DNA 的複製而複製, 並不呈現感染性。當受到某種激活時, 又能以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的形式重新出現。這就是「原病毒假說」。它的提出, 使人們認識到逆轉錄現象的存在。

1970 年,坦明和水谷哲( SATOSHI Mizutani) 在實驗中發現, RSV 的病毒粒子含有一種能把單股毒RN A 轉錄到DNA 上去的酶。

與此同時, 巴梯摩爾獨立地用小白鼠敗血病病毒為材料, 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他們的文章一同發表在1970 年6 月27 日的《自然》雜誌上, 使逆轉錄現象得到了公認。這樣,中心法則就修正成所表示的形式

DNA-mRNA

DNA 是否能直接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呢? 有人在離體實驗中觀察到, 與核糖體相互作用的某些抗生素如鏈黴素和新黴素, 能打亂核糖體對信使的選擇, 而接受單鏈DNA 分子代替mRNA。然後由單鍵DNA 指導, 把它的核苷酸順序譯成多肽的氨基酸順序。此外, 還有人發現, 細胞核里的DAN 還可以直接轉移到細胞質的核糖體上, 不需要通過RNA 即可控制蛋白質的合成。這樣,中心法則就可以豐富為如圖3 形式。

二、中心法則的發展預測

中心法則的以上形式強調了核酸對蛋白質的決定作用, 但蛋白質對核酸必然存在著反作用。1967年, 梅克勒(Mehler) 提出, 蛋白質的空間構型( 不是線性順序) 可以被「逆轉錄」成RNA 順序。1982 年, 普魯塞納( S.Prusiner ) 在研究羊癢疫( scrapie) 的致病因子時發現一種比病毒更為簡單的亞病毒為其病原。令人奇怪的是, 這種病原含有侵染所必須的物質是蛋白質而不是核酸。這種羊癢疫的致病因子被稱為朊病毒(virino) 或蛋白侵染子( prion)。它的發現,表明自然界中存在著以蛋白質為遺傳信息的可能性, 即在蛋白質的指導下合成蛋白質。那麼, 隨著研究的進展, 能否將中心法則豐富成如下形式:

這作為一項對中心法則未來發展方向的預測,只有等待科學實踐來證實。

通過上述歷史考察和現實分析, 不難看出, 中心法則的核心思想不是簡單的單向線性決定作用, 而是蛋白質和核酸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對中心法則未來發展方向的預測也就是根據這個核心思想, 按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作出的。

三、中心法則的意義

( 1) 中心法則是現代生物學的理論基石

我們知道, 近代生物學的兩大理論基石是細胞學說和達爾文進化論。細胞學說第一次從結構上論證了植物界和動物界在生命本質上的統一性。達爾文進化論第一次從起源上論證了生物界的統一性, 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兩者不僅自身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而且都導致了近代生物學研究戰略的根本轉變。

中心法則第一次闡明了生物體內信息傳遞的規律, 對以後大量關於基因性質的研究起到了指導作用, 導致了現代生物學研究戰略的根本轉變。在這個思想指導下, 大批科學家開展了數千次有益的實驗研究, 從而進一步澄清了遺傳信息據以編碼、貯存、轉錄及轉移的方式。

中心法則及其附屬的「順序假說」使人們相信了遺傳密碼的存在。遺傳密碼的解讀是20 世紀的重大科學突破之一。

在中心法則的思想指導和啟發下, 基因的概念有了許多新的發展, 如順反子、操縱子、跳躍基因、斷裂基因、重疊基因、重複基因、假基因等, 也產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論, 如基因表達的調節控制理論等。

中心法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信息角度論證了生物界的統一性, 不僅揭示了蛋白質合成中遺傳信息在不同物種間的統一性, 而且也證明了同一物種不同世代間信息轉移的統一性。

中心法則對生命物質基礎和生命主宰物質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給予了實質性的回答。

就信息流而言, 核酸是主宰物質, DNA 可以貯存信息、複製信息和發射信息, RNA 可以轉錄信息、傳導信息流。就物質運動而言, 蛋白質是主宰物質。酶催化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蛋白質構成原生質的主體, 主宰一切反應並對信息實行反饋調控。只有在一定條件下, 當以核酸為主宰的信息系統和以蛋白質為主宰的代謝系統發生耦聯時, 生命運動才能夠發生和持續進行。因此, 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以核酸蛋白質整合體系為主宰的原生質各種必要的物質組分及其實在的相互作用。

如果說, 細胞學說和達爾文進化論充分體現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理論特徵,把聯繫與發展的觀點引入了生物學, 從而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前提和證據, 那麼可以說,中心法則充分體現了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特徵,把多因子的、動態的、複雜的相互作用引入生物學,必將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影響; 如果說, 細胞學說和達爾文進化論是近代生物學的理論基石, 那麼可以說,中心法則是現代生物學的理論基石。我國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認為, 中心法則是生物學上繼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的第二個里程碑。

不僅如此, 就生物學理論自身價值而言, 中心法則甚至比達爾文進化論還要大。因為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許多假說、結論和預測既不容易被證實, 也不容易被證偽, 甚至帶有思辨的性質,

而中心法則則是建立在精密的實驗科學基礎之上的嚴密的理論, 它的每一個細節, 以及由此所做出的預測, 既可以用物理、化學的工具, 以實驗科學的方法來證實, 也可間_或被證偽。正因為如此, 它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正因為如此, 它具有更大的解釋功能、規範功能和預測功能; 正因為如此, 它體現的是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特徵; 也正因為如此, 我們才把它看作是現代生物學的理論基石。

( 2)中心法則為現代生物學理論的大統一奠定了基礎

我們知道, 遺傳、發育和進化是最基本的三大生命現象。對這三者的研究分別形成了遺傳學、胚胎學和進化論。長期以來, 這三門學科各自在自己的領域內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但在遺傳與發育、發育與進化的相互關係方面卻留下了大片空白, 始終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解釋理論, 這是生物學的最大難題之一。

現代生物學愈來愈表明, 遺傳是生命活動中兩大類基本現象——個體發育和系統進化的核心機制。遺傳學是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乃至整個生物科學的中心環節。如果從信息角度上看, 遺傳的實質是遺傳信息的傳遞; 發育的實質是遺傳信息的展現; 而進化的實質是遺傳信息的發展。在分子水平上, 細胞分化和性狀發育都基於表現專一的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因而歸根到底依賴於基因在發育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時空有秩序、有選擇的功能表現。反之, 基因的功能又可用相應的mRNA 的轉錄和專一蛋白質的合成來表示。因此, 非常複雜的發育過程, 便可以簡化為從基因到大分子的合成, 再通過大分子的裝配到形態結構的發生。而發育程序的來源, 則可看作是受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所獲得的遺傳性狀決定的, 並在卵子的發生過程中就貯存於卵子的結構中。因此, 從科學本體論講, 已不難看出, 中心法則揭示了生物遺傳、發育和進化的內在聯繫, 為生物學理論的大統一在總體上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 從科學認識論上講, 由於中心法則的產生, 使人們對遺傳、發育和進化的相互關係的研究置於同一認識框架之中。在這個框架內, 找到了同一的認識層次—— 分子層次; 同一認識視角——信息視角; 同一認識方法——實驗科學的方法, 從而使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進入常規時期。美國著名生物史家艾倫說: 「中心法則甚至象進化論那樣影響深遠。首先, 它提供了基因突變的分子解釋, 這個例子及其它例子都暗示, 甚至進化的機制都能還原到分子水平, 並用說明遺傳傳遞、轉錄、轉移及胚胎分化的同樣概念來加以理解。人們經過長時間努力尋求的生物學的大統一似乎就在眼前了

總的來說,

隨著研究的進步,當然會對中心法則進行補充,也可能會發現個例(如提到的朊病毒),但這隻能看做是對中心法則的補充,若說中心法則被全面證偽,則是無稽之談,近代興起的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其基礎都是建立在中心法則上的。如果被全面證偽,那麼太多的科研工作者的世界觀將轟然倒塌。
一般的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外殼組成的,而朊病毒只有蛋白質,朊病毒蛋白簡稱PrP,PrP可分為正常型和疾病型兩種。兩種之間轉變是一種動力學過程,正常形式的蛋白(PrPC)錯誤摺疊成致病蛋白(PrPSc),則為朊病毒。其增值過程還不清楚,只有一種假說認為其是指數增值,不論如何,朊病毒確實背離傳統認為的生物信息流向,但只由此來推翻中心法則卻也不對,就如傳統力學與量子力學的關係差不多。

====================================================

討論自我意識,就是深入思考我是什麼,我的來源,我到哪去,我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等等。

佛教對於自我意識的回答就是無我,沒有一個實體的我,沒有人我,法我,只有五蘊,只有因緣,佛教把自我的提問分解了,不直接回答。【無我不等於否定我】

自我意識,在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這就解釋了,耶穌基督認為他是神的兒子,帶來了天父的話。這就證明了,古代的巫師為何會通靈。這就證明了人為何就有了自我意識,邏輯思維,文明的發展。這就證明了為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突然就產生了。這就證明藝術家的藝術靈感為何就有了。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我信佛教的輪迴理論,是經歷了數十年的生活歷程,才感悟出來,輪迴理論不虛。我現在的思想只是相信,思考確實可以改變自己的阿賴耶識,在來世會有對【我】的改變。 阿賴耶識。輪迴,種子,業力只是說人大腦的信息,在另一個維度空間被備份了。新的肉體誕生同時,人大腦的信息又漸漸地轉移到新的肉體上面,信息有了新載體。

? ?.


謝邀。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知乎用戶:為什麼會有「我」這個自我意識?


意識與時間息息相關,意識是一種復現能力。

在時間順序上有a和b兩個事件,他們有很強的條件概率相關性,我們改變a為c,在相同的時間間隔下,原本b事件的時間點上出現了d事件。

那麼我們就擁有了通過控制a或者c來達到b或者d的目的的能力,這就是意識最簡單的情形。

現實生活中,可能是很複雜的事件序列,比如l f j A f j B p o i,在某個時候,我們經歷了一段新的序列,l f j C f j D p o i,我們通過比對,確認了其關聯性。

更一般地可能有更多的事件被改變,人類設置對照實驗等更多的方式去研究,或者困惑不解,來知乎提問。


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意識並不是人類獨有的,凡是懂得利用工具的動物,都具備我們自認為的高等意識。人類獨有的,應該是抽象思維,即便沒有l f j A f j B p o i這個事件序列存在,我們仍能想像A之後發生了事件B,並且我們能與同樣對此有思考的人類進行交流。交流完全在假設的前提下進行。

為什麼動物沒有抽象思維呢?我覺得有兩種可能:一是其實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但我們無法與他們交流,不知道;二是只有人類的生產力完全滿足了食物、安全、繁殖的需求,從而在其他方面產生了需要比較的繁殖優勢。我個人傾向於後一種。

PS.實際上這個題目還是隱含了一個「我們人類真tm叼」的驕傲情緒在裡面,讓我覺得很有趣。


以前我認為是指針對地址的自指。後來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這樣的自指結構是誰賦予的,或者說是怎麼形成的呢?我覺得這才是問題集中所在。

讓我用我所有的聰明才智來給你一個相當愚蠢的答案吧,希望你不要介意:這是由上帝或者ID設計者決定的,假定給予他們的符號是「神」:

神設定了一段代碼,將它封裝為一個類,裡面包括了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然後,對每一個個體,神將之作為一個對象,告訴他到那個類里去找相應的方法,去解決他所需要解決的各類實例,比如,關於他自己是什麼,從哪裡來,等等。這些實例,看上去好像是他自己問自己的,但實際上都是預編譯好的,那個人只是到類里去調用相關知識、情緒、推理,以及結論,並將最後的值賦予實例,最後輸出。

所以,如果你願意,你可以調用一個死循環方法,就是不斷想:我想我是自己的這個想法是自己的想法的這個想法是自己的...

你以為是死循環,但實際上你看,我現在就跳出來了,因為這個方法本身就是一個調用而已,我隨時就能中斷它,顯然,存在一個比它高一層的邏輯流判定,阻止了我們的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想要穿透這個結構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結構就是我現在構造出來的,我從來沒有承認過這個結構是一定在那裡的,所以這就是我的愚蠢所在吧~~

謝謝。


我理解的意識:
1、意識是什麼,意識的分類

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有意識,而人和其他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有高級意識。

意識分為基礎意識和高級意識,而基礎意識分為本能意識和遺傳意識,高級意識為個體意識即我。我分為自我、本我、超我。

本能意識是生物對周邊環境刺激的反應,典型的就是感官刺激和反應,從最初的生命形態細菌,到人類的五官對環境的反應均為本能意識;
遺傳意識是通過DNA複製從父母、父母的父母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意識,例如貓天生捉老鼠,蝴蝶經過幾千公里遷徙可以找到父母輩棲息的同一顆樹。

一個低等生物可能只有本能意識和遺傳意識,包括新出生的嬰兒,有鼻子有眼能看、能聽來自於生物本能,而膚色等屬性來自於遺傳,不同的
人種會有不同。但新生嬰兒沒有高級意識即我的意識,就如同新裝了台linux操作系統,有從根目錄開始的目錄樹,有初始化結構,每個新生兒就如同新安裝的1個系統,
從意識角度看,並沒有個體的差異。只到2-3歲,大腦發育完成,逐漸產生的自我意識,才會有所區別,就如果linux用戶將root目錄掛載到
自己的一個存儲空間,裡面都是自己存儲私人的文件,並且會啟用一個應用用來產生後續的數據,這個應用就是自我思考。從此人和人之間
才會出現個體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2-3歲前,人幾乎沒有自我的記憶,只有自我意識產生後,才會生成屬於自己的記憶。

也可以說,記憶是經過自我思考、分析加工後有選擇的放入存儲空間的。

人意識到我,意識到存在,才具備高級意識,才成為人。

2、意識是如何來的,誰授予的
所有生命都具備本能意識,可能具備遺傳意識。本能意識如同於計算機軟體,計算機軟體可以控制計算機響應IO請求,並輸出相應結果,但
軟體是作為計算機的更高一級的存在-人編寫並授予的。計算機硬體即物質無法產生意識。生命的本能意識用於響應五官的輸入併產生相應的反應,是否生命的本能意識也來
自於更高一級的存在設定?

我傾向於是來自於更高一級文明授予,大腦本身是純物質的存在,無法產生意識。但可以很好的作為意識的載體。

所以猜想,生命即進化是造物主的一個實驗甚至是遊戲。

在38億年前,造物主將生命通過隕石送到無數類地行星其中包括地球,授予本能意識和遺傳意識,並觀測生命的演化,並在演化的過程中通過物種滅絕的方式,引導進化
向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動物收斂,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可能就在於大腦構造即腦容量。

但直到大腦進化到足夠大之前,並沒有授予生物高級意識。直到冰河世紀末期授予最初猿類高級意識,使得猿類覺醒,有了自我意識形成人。


自我意識是一個美妙的虛構故事,就像容貌美好的小正太一樣,又像露水、閃電、夢幻泡影一樣,就看你是沉淪其中,還是保持欣賞的態度了。


(受邀回答)

如果用一句話來回答,人的自我意識(存在),是物質存在的泛義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這樣的答案,還不會被人理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本質。其實本質是超乎我們想像的簡單,抽象的複雜,在於我們的主觀概念,因為我們還有沒理解和認識(本質),所以我們就會有很多所謂的思考,這裡面有背離本質的,有偏離本質的,有貼近本質的,還有類似平行本質的。有一點要明確,就是永遠不可能也不能重合本質,也就是說,我們一直試圖想,像旁觀者一樣完全看清(認識)本質。

因為我們還沒有搞清楚,物質從何而來,還沒有搞清楚,我們從何而來,也就無法去理解,我們的意識從何而來。當然,這個疑問對那些完全長著一個原始主觀概念腦子的人來說,就很簡單了,「人的意識」,他認為是自我存在的。這種認識,人類有相當長的時間,也就是說,人在很長時間內,沒有跳出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來認識事物。

今天要說,物質從何而來?可能不會被完全理解,你會在你智慧還是我智慧中疑惑,因為你沒有搞清楚我們的意識就是思維的方向,但它源於何處?然而你卻受原始主觀概念的影子,認為,意識就源自於自我。因為這個理解,不單是一個原始主觀概念的理解,後來,人類跳出了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的圈子,但是他又回歸到了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中。就理解了意識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和對應的物,在對立統一中,也就是在自我實踐中,不斷產生了意識,在不斷的意識方向下,產生了思維。這種理解,要比起初自我為中心主觀概念的那個圈子,近了一步,至少他理解到意識不完全是自我存在的結果,認識到意識是和對應物在對立統一中的結果。但是,這種跳出圈子又回歸到圈子內的理解偏差,更影響人們對本質事物的理解。

這種回歸是物質存在的必然結果,因為物質存在的運動是類似圓不重合無限循環的,所以,在我們主觀概念中,就理解到一個回歸的問題。任何一個新概念,它要跳出一個舊的主觀概念,它並不是我們主觀概念認為他在沿著一條直線勇往直前,也就是不斷地產生新的事物。它要遵循一個類似圓的運動軌跡,所以便於我們主觀概念理解,可以說一個新概念,跳出了一個圈子,他又畫了一個新圈子,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沿著一個圈子在運動。

在具體現實中,也能看出這個「圈子」。任何一個主觀概念的建立(當然,我們對主觀概念的具體認識,在於經驗知識範疇,這裡面包括我們的科技),都會畫一個圈子。在這個過程中,就產生了一系列相對新的經驗知識——主觀概念範疇,當這個圈子走了一個類似圓的過程(可以理解為「輪迴」),它就形成了頑固,因為這個圈子,它是類似圓不重合的,然而我們主觀概念就是要試圖重合,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頑固,也就是我們的概念在圈子裡繼續畫圈圈,然而我們所謂的進步就沒有了。接下來的,就是我們試圖重合這個圈圈的主觀概念頑固,相反的事物存在了——我們會面臨一場危機,這個危機怎麼解決?在具體現實中看,只能跳出這個主觀概念頑固的圈圈,建立一個新的概念方向,也就是一個新的意識方向,才能夠繼續畫出新的圈圈,這就是我們一直疑惑的對事物的認識,它有一個周而復始的存在。我們的春夏秋冬,我們的社會運動歷程,我們的主觀概念延伸過程,都是在畫圈圈。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萬物存在就是遵循類似圓不重合的軌跡, 我們生活的地球在畫圈圈,太陽系圍繞著另外一個星系也在畫圈圈,所有的星球都在畫圈圈,所以就有了我們在地球上的春夏秋冬這種類似輪迴。這裡要明確一個認識,那就是我們的春夏秋冬,是類似的,每年是不一樣的,沒有哪一年能夠完全吻合,或是能夠在幾百萬年中、幾億年中,找到一個完全吻合的春夏秋冬,也找不到一個完全吻合的一天。其實本質就是這麼簡單,很多事早就告訴人們了,只是我們的主觀概念需要建立一個過程,有了主觀概念我們才能夠去理解,因為所有的事物遵循的都是類似圓的不重合的運動軌跡,所以我們就看到有類似的春夏秋冬,但永遠不會有重合。

我們因萬物的存在而存在,甚至因地球的存在而存在,所以我們不可能脫離萬物的類似圓的運動軌跡而存在。我們的主觀概念,是泛義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但它確實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的思維意識是自我存在的結果,其實這個「清晰」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是脫離對立統一原則、運動自我惰性的表現。這個問題的理解,會很抽象,那是因為我們的理解是以我們主觀概念為基礎的,然而我們的主觀概念是對立統一的結果,我們往往以主觀概念去理解,就進入了自我存在的對立統一。在對立中只存在自我的一面,我們不能以重合本質的立體邏輯去理解,這樣就失去了對立統一。所以,我們的主觀概念是自我運動惰性的結果,它是一條直線邏輯,而本質是立體邏輯,所以我們要理解本質的存在,只有在貼近於本質的立體邏輯中,才能建立新的主觀概念進一步理解,也就是我們的直線邏輯和本質的立體邏輯,在對立中走向統一,這樣才能建立一個新的主觀概念,也就是我們的意識有了一個新(圈圈)的思維方向。

意識是物質存在運動的運動表現的相對支配,以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習慣去理解,可以認為是決定物質運動方向軌跡的支配。意識不僅僅存在於人類,萬物都存在意識,也就是都存在運動方向的支配。我們的直線邏輯習慣是一個點線面的邏輯,所以我們理解中的意識,是物質存在的自我支配,這樣就會把問題的理解和本質正好相反,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的意識是物質存在所存在的一種物質自我需求支配,這樣意識就成了物質自我所支配存在的一個方向,然而本質,是在對立統一中,意識支配運動才出現的運動表現。我們對問題的理解,抽象就抽象在我們的直線邏輯習慣,我們會認為是意識絕對支配才產生了物質,這樣就又出現了一個意識絕對決定了物質,那麼沿著這個理解繼續認識,我們就會有疑問,那意識是誰決定的?這樣就上升到了萬物總的支配——意志,認為是他絕對決定了意識的存在,這樣,就回到了我們的宗教認識中的神的追尋概念,認為是神決定了意識,意識決定了物質的存在,我們又會有疑問,到底「是誰決定了誰的存在」,沿著這個概念,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神是無所不能的,他就是存在的根本」。

人類無法做到,去完全認識或是走向對立統一的另一面,試圖重合於神的概念追尋。當今的尋找上帝粒子,就是這種追尋站在最前沿的表現,但這是徒勞的。這種試圖,想像旁觀者一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以神的視角來看待事物,這種試圖重合於本質,是違背了對立統一原則的,其根本是回到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中,也就是自我主觀概念的概念組合。

萬物存在於泛義對立統一運動,我們對物質的認識,是以主觀概念為理解的絕對獨立物質的確定,所以,我們對於物質的認識是在於存在的概念中,這就讓我們無法跳出這個圈子,去認識物質本質的存在,也就是我們追尋的「沒有」的存在,或是存在的「開始」,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確立物質存在於運動這個概念。我們所認識的物質是物質存在再運動,我們對運動的認識,一直認為是物質存在的運動表現,而沒有認識到,物質存在於運動的運動表現,也就是說運動就是存在,我們認定的存在是運動的類似性原則表現,所以運動是運動表現的範疇。 物質存在的運動,它要求不重合,如果運動發生了重合,那麼就會導致運動的齋亂而停滯,這樣運動不存在,運動表現當然也不存在,我們認定的物質是運動的表現,肯定也不存在。當然,運動不可能是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所認識的點線面,沿著一條線,勇往直前,這樣可以做到不重合,那只是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習慣的結果,因為點線面本身就是重合的結果。所以,運動要保持永恆,就要求運動是無限泛義永恆的,由此就造就了物質存在的運動的運動表現,就是我們確立的物質,也是無限泛義的可能,這就是萬物存在的根本。

泛義無限運動表現的可能,就是為保證運動的泛義無限永恆。每一種運動表現,也就是我們認定的物質,都存在運動方向的支配,這就是意識,這種意識它又不能是絕對自我的意識支配,這樣就又形成了各行其道的點線面的運動,其根本就是一個重合的運動,所以在泛義對立統一運動中,存在總的支配,我們把他稱為意志,來支配萬物的運動,遵循泛義永恆無限的根本目標。在這,我們又有兩種理解,一就是我們認為物質存在的自我意識決定了運動方向,再進一步的認識,我們認為「物質存在並存在物質的自我意識支配,物質在運動中形成物質間的對立統一,而自我規範了運動方向」這樣的認識,依然沒有跳出主觀概念的圈圈,依然是沿著認定的物質,在確立它存在的根本。第二,就是我們又會從另一外的角度,認為物質總的支配是絕對的支配,萬物就會沿著這個總的支配所確立的方向運動而存在,其實這也是回到了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一個點線面的方向。

物質存在的意識,是意志在泛義對立統一運動中的結果,就是說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則就是對立統一,沒有哪個事物的存在,是脫離對立統一的。包括意志的存在,都是泛義對立統一的結果。在這,我們還會存在一個疑惑,追尋是誰決定了誰的問題,或是誰先誰後的問題,這是我們主觀概念的一個誤區,因為本質的存在沒有絕對的誰決定於誰的問題,或絕對的誰先誰後的問題,這個問題,並不能認為是絕對的錯或絕對的對,那是因為我們的主觀概念,也就是我們的思維意識永遠不可能重合本質,它永遠會在自我的直線邏輯習慣中,所以我們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去確定誰先誰後 、誰決定於誰的自我絕對。

我們要認識本質,又要去理解本質,我們的理解靠得是主觀概念,所以我們只能確立貼近於本質的立體邏輯,而相對認識,也就是說,便於認識,我們確立相對的誰決定於誰的問題。在這個確定中,我們就可以確立,意志相對決定了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意識相對決定了我們的存在,也就是我們的運動表現,這個問題,我們人類早就有追尋。神的概念追尋,就是人類在對立統一中,意識的存在相對決定了對意志存在的追尋。神的概念追尋,最終建立的主觀概念,是以宗教的形式為表現的。對於宗教我們有很多疑惑,那是因為宗教是神的追尋概念所延伸的主觀概念表現,它屬於主觀概念範疇,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在神的概念追尋中跳出主觀概念的圈圈,並且永遠不可能跳出這種圈圈,如果按照我們直線邏輯習慣所理解的,跳出了這種圈圈,其實就是我們直線邏輯習慣所理解的點線面的運動。但我們並不能認為,宗教完全源自自我主觀概念的延伸。它是意志在泛義對立統一中,意識的存在在對立統一中,主觀概念的表現。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它都是運動的表現。運動的無限泛義永恆,遵循對立統一原則,就確定了類似圓無限循環不重合的運動軌跡,確定了這個類似圓不重合無限循環運動軌跡的理解,就能夠相對貼近於本質的立體邏輯去理解運動表現的存在。任何事物它不是點線面的開始、運動或結束,它是無限循環存在的,所以,沒有我們主觀概念中認為的絕對的開始和結束,都是相對存在,因為運動是無限永恆的,它天衣無縫的遵循了類似圓不重合的無限循環的運動軌跡。這裡面存在一個我們早已觸摸到的「輪迴」認識,它就是由我們主觀概念認為的類似的開始到類似的回歸,到類似的結束,像是一個完整的圈圈。

但它是不重合的,類似的結束就是它類似的開始,它繼續一個類似的圈圈,這和我們以前認識的輪迴有根本的區別。我們以前認識到了這個類似圓的運動軌跡,但我們又回到了主觀概念中,以一個存在的物為相對立而確定的一個物的運動軌跡,而這裡指的是運動的軌跡,是因為這個運動的軌跡表現,出現了物。就是說現在找到的是我們認為物不存在而「不存在』的運動的根本,之所以認為「不存在」,那是因為我們主觀概念中還沒有建立相應的概念理解,我們認為是不存在的。

對於意志、意識及我們的主觀概念,他們是什麼關係,確定的說,是對立統一的結果。也就是說,意志的存在,在對立統一中產生了物質的意識方向,物質的意識方向在對立統一中確定了物質的自我意識存在,從而決定了物質存在的運動方向。這個運動方向的不同,就決定了不同萬物的存在,但是,他們必須遵循類似圓的運動軌跡,這就產生了對立。物質的自我意識方向,是一個被稱為運動惰性的方向,這個在我們主觀概念中,明顯有體現,是一個點線面的運動方向,這就和萬物總的支配存在了對立,萬物總的支配要規範這種點線面的方向,去回歸類似圓的運動,所以,就存在了對立到統一所確定的方向,就是類似圓無限循環。物質存在的自我惰性方向不同,就在對立中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也就是不同萬物的表現,在對立中就產生了力。自我惰性(意識)要點線面的運動,意志要規範遵循類似圓的運動方向,這就產生了力,這就是我們認識的力的根本所在。當物質自我惰性運動方向,在對立統一中背離了意志所支配的類似圓的運動方向,這就和意志所支配的方向產生了對立,對立就存在了力,意志所支配的方向就會拉惰性方向做回歸,這就是對立走向統一的過程。當物質自我惰性方向試圖重合意志所支配的運動方向,這就又產生了對立,意志就會在對立中推惰性方向,以保持對立的存在,從而保持對立統一的存在,這就是力的根源,我們主觀概念經驗知識範疇,把它確立為萬有引力。它是泛義存在的,是所有物質存在運動都存在的,包括我們自身,否則,我們在地球上早就像子彈一樣飛出去了。

當然,這樣的理解,是符合我們直線邏輯習慣的一個直線先後順序來認識的,在本質中,它是一個立體邏輯,也可以說,它不存在絕對的先和後,它是共同存在的,這樣你就可以不去頑固地追尋哪個是開始,哪個是決定。是你的主觀概念存在的開始、結束、先後,而導致了你認為的本質存在的絕對開始和先後順序的問題,因為你的主觀概念,是在意識的對立統一中逐漸建立的主觀概念,有了主觀概念,你才有了理解,所以你把事物的存在,按照你的主觀概念存在的開始和結束、先和後,來確定的。這個問題,看人的一生也看出來了,你從生到死,對事物的理解,就是一個存在概念的過程,是主觀概念讓你去做的理解,你的主觀概念並非本質,你不可能凌駕於萬物之上,所以,你的主觀概念理解是主觀狹義的。

這裡要說,我們中國這塊區域是人類原始的主觀概念最頑固的,所以,我們去理解一個概念的存在,會認為是自我智慧的存在, 我們會不厭其煩地去爭你智慧還是我智慧,並且在爭智慧中,我們存在比別人更多的妒忌,而且這種妒忌是與身具有的,無法克服的,其根本就是仇視別人的智慧,消滅別人的智慧,以保持自己的智慧存在,這就讓我們變得非常愚蠢。因為我們不知道,智慧源自於萬物總的支配——意志,在對立統一中的結果,所以我們不去接受意志所引導的概念方向,這就是我們最早進入文明,而一直原地踏步走的原因。

下面就在人類歷程的回顧中來看意志的存在、意識的存在、主觀概念的建立的一個過程,注意,這只是符合我們主觀直線邏輯習慣的一個順序認識。

人類最初(相對)產生的人的標誌概念就在我們這塊區域,它是意志在對立統一中存在意識,意識在對立統一中通過某個人或某個區域反應並表達,在對立統一中普遍理解和反映,就將這個沒有具體主觀概念的意識方向確定出主觀概念,這個最初的主觀概念就是人類產生的自我存在的認識,這個在動物界是沒有的,這就讓人從動物界脫穎而出。這裡還要注意,人的出現並非是自我意識的決定,它是物質存在的運動表現無限泛義可能的結果,它是意志,意識在對立統一中的結果。

人類自我認識的主觀概念確立,就延伸並確立了具體的主觀概念,以自我為中心來確定相應物的存在,這就是對物質存在的最初認識,並以此對物的理解和運用,就產生了手工利用物質的開始。雖然這種主觀概念的建立,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但他並未擺脫動物本性的存在,也就是人獸的影子,這個問題最終會導致人類的危機存在。這時就出現了哲學授予所帶來的意識概念方向,以佛教為表現形式的主觀概念建立,他修復了人獸的表現,相對建立了脫離絕對自我認識的神的概念追尋,但是事物的存在,是類似圓的運動軌跡,他不會沿著直線運動的,它又在類似中畫出一個新的圈圈,這個新的圈圈,就是把意志的追尋,又回歸到了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中,所以,佛教中神的追尋,就存在了人神不清的問題,其根本就是人神置換。人類繼續沿著這個概念方向,建立了具體的概念,就出現了人類的社會文明,也就是人類的社會形式的協作,這是區別於動物種群的一種協作。

同樣,以佛教為表現的新的主觀概念確立,在遵循類似圓的運動軌跡,又畫了一個圈圈,又會走到一個危機的調整,這種危機就是意志在泛義對立統一中所支配的結果。人類在意志泛義對立統一運動中,所產生的意識方向中,出現了哲學授予,通過某個人表達,並確立一個新的主觀概念。人類這次確立的新的主觀概念是以聖經為表現的,聖經的確立,相對徹底的脫離了人類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相對明確了神的追尋概念,也就是說,相對清晰的認識了意志和意識的存在,也就是人神相對徹底分離。這個主觀概念的建立,對於人類來說,非常重要,他就是人類這場工業文明的根本。他讓人類從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中相對徹底地跳出了那個圈圈,以意志為中心,也就是以神為中心來確立認識,這就讓人的具體主觀概念建立存在了貼近於本質的立體邏輯,進一步認識了物的相對自我存在,也就是對等存在,這樣,人類對於物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就從自我為中心對物的認識、以自我作用於物的利用,到了以神為中心認識萬物,以物作用於物的認識作為利用,這就是工業文明最初的概念認識。這裡還要提伊斯蘭教的出現,他對人類的神的概念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類似於佛教的出現,對原始主觀概念有個修復的作用,伊斯蘭教對神的追尋概念確立,也有一個修復作用。因為以聖經為表現的神的追尋概念出現了回歸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的運動,伊斯蘭教的出現就堅定並阻止了這種自我為中心的回歸,堅定了神的概念唯一,不能自我刻畫。

說到宗教,人們會有疑惑,你疑惑的不是宗教,是源自哲學授予的體現——宗教主觀概念化的結果,也就是說宗教的表現,是我們主觀概念化的結果。我們這塊區域,是最初建立自我認識主觀概念的地方,也是以宗教為表現的,它就是拜物教,即便是現在,我們身上所體現的拜物教反映也是最多的,我們依然有拜物的表現,我們依然認為吃什麼補什麼,這都是明顯的拜物反映。我們的妒忌就源自於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的頑固,因為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它就帶有人獸的影子,他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就是自我強大,這個自我強大的最終根本,就是我是萬物的唯一,我支配所有人,支配萬物的存在,因為還沒有確立神的追尋概念,所以,認為一切為我存在,而不是進入神的概念中去認識萬物的共同存在和萬物的泛義對立統一存在,所以我們就會極端地妒忌去爭智慧,以確立自我唯一的強大。我們的歷史就是圍繞著這個主觀概念來延續的,永遠在爭那個最強大的,所以就產生了一群強大起來的人被另一群強大起來的人打倒,這種反反覆復。其根本就是原始主觀概念的支配,這個問題無法通過自我糾正來改變。 我們愚蠢地妒忌,自古以來就形成定律寫在了書上——文人相剋,但是這種愚蠢,人們卻無法自拔,還要去堅持,什麼樣的主觀概念支配就有什麼樣的表現,說到殘酷一點,動物和我們不同,就是主觀概念的不同,所以,我們這個愚蠢,明知而為之,無法自拔,唯有在哲學授予的概念方向引領下,建立新的主觀概念,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之所以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因為這個原始主觀概念的頑固,讓我們無法突破這個圈圈,所以我們無法剋制爭智慧,去做唯一強大的人。

從根本來看,我們這塊區域建立了人類最初的原始主觀概念,一直沒有相對徹底脫離這個原始主觀概念,那麼就存在一個問題,又是什麼支撐了這個主觀概念的延續?答案是,其他區域的主觀概念對於我們的融合延續的。在這,要說一個自古以來的疑惑。北方少數民族,每次都是以少勝多,來和我們發生對撞的,我們把它歸咎為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野蠻、愚昧的結果,其實,這種認識非常牽強,人類如果靠野蠻和愚昧,那麼獅子和老虎早就統治了世界。他們的以少勝多,取決於相對我們這塊區域的人類社會文明,因為他們相對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沒有我們頑固,這一點也是被我們認為更「野蠻愚昧」的歐洲人開創工業文明的原因。因為他們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不頑固,他們在哲學授予的概念方向引領中,相對容易建立人類社會文明的主觀概念。工業文明,本身就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度集中的結果。然而我們,在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頑固中,一直帶有人獸的影子,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自我為中心、自我唯一強大中形成了無數個獨立的小社會,所以我們和他們的對撞,是一個人類社會文明和自我為中心原始主觀概念在對撞,結果肯定是人類社會文明優於人獸影子, 我們的社會文明支撐,就是在這種對撞中融合而來,並沒有根本改變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的頑固。工業文明的進入,依然沒有讓我們徹底改變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的頑固,依然沒有改變我們過激的妒忌,依然沒有改變自我唯一、自我強大的根本目標。

說這些,就是要確立意識源自於意志在泛義對立統一中的結果,唯有接受這個本質的理解,你才能夠認識到智慧源自於愛智慧,你才能夠理解到,意識的本質存在,否則,你一直會在自我為中心中認為,是你的意識還是我的意識,而不是萬物存在於泛義對立統一運動總的支配——意志的結果,不跳出這個最初的圈圈,你就永遠會在這個圈圈裡畫圈圈。即便是接受了工業文明的成果,如果不跳出這個圈圈,你還會在這個圈圈裡畫圈圈,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具體中看,我們在工業文明的接受中,到普及中,我們沒有任何質的突破,原因就是我們在這個圈圈裡一直在畫小圈圈,只能是工業文明經驗知識概念的概念組合,並沒有建立突破這個圈圈的,真正意義的想像力。

最後,再次確定意識,意識是泛義對立統一運動,無限泛義運動表現的可能,所對立統一存在的物質運動表現的支配。它的確定方向就是物質存在運動表現的方向,它的確定是意志在泛義對立統一運動中的結果。我們的主觀概念建立,是意識在對立統一中的結果。這一切,都是物質存在於泛義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2017.10.29

{????


如果這裡的「自我意識」是指的關於「我是誰」的一個判斷的話,那這個問題就可以大侃特侃了。在社會學上,自我意識這個東西一般被認為是經由社會化而來的產物。所謂社會化是指人在於社會的互動過程中,由生物人到社會人,逐步內化社會文化、學習角色技能,形成自身獨特性格和人格特徵的過程。而關於社會化的理論嘛,那就太多了,可以簡單說下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

  • 先是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論」。這個理論後來被歸為符號互動論中,它的一個前提是你要明白人們是生活在一個符號環境中的。人與人之間能進行溝通是因為彼此間都了解當下情景
    的意義和能進行符號交流。另外,個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直接和其對符號運用理解能力有關。米德認為個人可以區分為兩個部分:即」主我「和」客我「。前者是主
    動提供社會化傾向的動力,而後者則是」主我「在於社會互動後形成的內化了的社會規範。個人的自我意識就是通過」主我「與」客我「的互動而形成的。


    色扮演的實質其實就是明白社會對每個角色賦予的意義並按照社會的期望來扮演角色。他把一個人的社會化階段分為三個部分:玩耍階段、遊戲階段、概念化階段。
    在這三個階段中個人從扮演單個特定的角色逐漸成長到具有理解「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能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角色對符號的運用理解能力不斷增強,最具有了
    能「站在他人角度,運用他人觀點和立場來評價自身的能力」這就是米德說的自我。

  • 還有弗洛伊德的從精神分析方面的解釋。他把人格分為了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也就是潛意識,是人內心最原始的慾望(特別是性慾)。「自我」是從自我「本我」中分離出來的一部分,屈從於現實的規則,變相的滿足「本我"需求。「超我」又是從「本我」中分離出的一部分,他受社會道德規範的制約,在三個部分中處於管制地位。「自我」和「超我」又被稱為意識,潛意識始終被意識壓制著。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成功的社會化標誌應該是三者保持一種均衡。

此外,他還把人的成長過程分為了五個時期: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以及兩性期。 其中最重要的事是前三個時期,人格基本在這三個時期形成。而人的基本需求,特別是性慾的需求對是否能形成一個完整人有很大影響。

  • 還有個」新弗洛伊德主義「的埃里克森提出了個」八段論「,不過在下實在是背不出那八階段。我感興趣的地方在於他在個這個理論的闡述中提出了一個」認同危機「的概念。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的觀點不一樣,他認為文化因素對人的影響有很大作用,且貫穿人的一生。人生的每個階段(就是八個階段),都會碰上特定的」認同危機「,個人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結果如何直接可能影響到他或她的社會化結果(話說這真是太准了,我再青春期的時候由於沒有解決好個人問題——沒有向自己暗戀的人表白——直接導致了以後和異性對話的障礙)。

大致就是以上了。


按照《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的一種說法,他認為自我意識是從模擬策略進化而來,因為生物為了在自然選擇中存活下來,就必須對各種可能進行的策略進行模擬,隨著模擬的複雜化,自我意識就產生了。


誰說人有自我意識?你以為你的自我就是自我嗎?
你以為你的想法沒有外物左右?好吧你承認潛移默化的有。
你以為你被左右的外物占自我意識比例很小嗎?
一切心理活動與判斷都是基於最原始慾望。只是大腦演算法複雜了,並不代表複雜了就自我了,蚯蚓有自我嗎?猴子呢?其實只是複雜了,自我真的沒有。


無明而來,妄想而有


我以辯證法的角度闡述自我意識是什麼:

從一個人出生開始,看做世界從自身中分裂出否定的東西,自我因此產生。

但是這個自我意識,不能自己獨立存在,他是與非我世界相互規定的存在。

也就是說,一個世界分裂成為一個自我意識與一個非自我的世界兩個相互規定的差異的東西。

人的一生,就是這個自我意識與非我世界相對運動的過程(就對立而言是相對運動,但是對立也會轉化為統一,所以稱之為辯證運動是對的,但是辯證運動需要哲學解讀,所以我選擇相對運動來表示)。

自我意識相對於非我世界運動,叫做自我對世界的認識(也既是世界對自我的實踐)。非我世界相對於自我意識運動,叫做實踐。

每個時刻的自我意識都是非我世界規定的,也就是說,在某一個時刻一個人在思考什麼,是由他出生後開始到這某個時刻之間的一切歷史環節的自我意識與非我世界相對運動(認識與實踐)的歷史的總和。自我意識和非我世界是螺旋前進的。

但是這行相互對立的狀態不是永恆,因為這種「對立」會否定自身,既是轉化為「統一」,也即是相對運動的雙方融合成為一體,既是人的死亡。

這是辯證法的觀點。

我再談一談幾種認識論的相互比較。

機械論主要支持了我們當代的自然科學(量子物理是不足夠的),這一看法是去掉歷史的影響,單純探討一個時刻一個東西對另一個東西施加改變後的另一個東西的改變,比如說一個物體被相同的碰撞後必然有相同的運動方式(如經典物理的各種守恆),但不能解釋對不同的人施加同樣的環境,不同人的選擇不同,比如說同樣的老師以同樣的方式批評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生反應不同(這是因為不同學生的歷史不同)。所以,機械論是不能作為社會學研究的哲學基礎的。

目的論主要支持了我們當代的社會科學,比如經濟學政治學,這一看法是注重歷史,但是他首先是把自我意識放在「存在」的基礎上,他沒有自我意識與非我世界的辯證關係的認識。比如經濟學上總再談需求,需求這個東西,是不實證的,是不應該探討的,正是因為探討需求,所以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研究方法。所以,目的論能作為社會科學的哲學基礎,但是自然科學研究用不著目的論,這形成了矛盾。

最終,對於辯證法,我們可以說,自我意識可以理解為是不存在的,因為自我意識是歷史的非我世界總和(這個非我世界是把歷史的自我意識和歷史的非我世界兩者的辯證運動包含在自身的),他必然會實現現在的非我世界的改變。

這就實現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哲學基礎,因為實現了目的論機械與論的統一。


推薦閱讀:

如何教会孩子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提倡新式教育理念是否適用,有哪些局限與超越之處?
兒童為什麼對玩有那麼強烈的熱情?
如何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有哪些方法?
兒童是如何學會「說謊」的,這一行為需要調動哪些認知資源?

TAG:哲學 | 自我意識 | 認知心理學 | 發展心理學 | 認知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