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中受益最大的國家是哪個?


一定是共和國,必須是共和國。

有人說是美國,我覺得不對。因為你如果仔細研究過冷戰兩大陣營的格局你會發現:其實蘇東集團基本上都是弱雞,能比的只有工業能力,拿得出手的只有一個東德,捷克這種二戰前的工業強國簡直就是「一如蘇東深似海,從此強國是路人」,嚴重被其他加盟國拖後腿。

再看看美國這邊,聯合國五常有三常跟著美國,工業能力強的可謂如雲如林。因此我們得出結論,蘇聯在冷戰中輸給美國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因為兩者力量完全不成比例。所以美國相當於一個學霸考了100分,沒什麼可說的。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卻借力打力,從一個學渣逆襲成了學霸。

一、冷戰前期:攘外安內

共和國歷史上有兩次最危險的時候,恰恰就在冷戰時期,而都被中國利用戰爭或者外交閃了過去。

第一次是在抗美援朝之前。

當是時也,共和初建,北有蘇聯中東中長兩路鎖喉,黃化滿洲又把手伸進新疆。老大爺拜斯大林碼頭,說外蒙能不能回來,斯大林說蒙古的事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內蒙隨著外蒙出去,老大爺也不做聲了。

中國工業基礎,多在東北,從下圖可以看出,各個時期東北的工業投放是整個內地的三倍還多,這就和三國時的荊州一樣,東北當時處於中蘇朝三國交界處,為天下之腹。並且根據《中蘇友好互助條約》,一旦東北臨戰,蘇聯有權利使用中東中長路,這意味著蘇聯能夠重回東北。關於具體的原因,見這個答案:

抗美援朝中國得到了什麼? - 知乎

(東北與內地的工業投放比較)

西南的李彌,東南的常公,叫囂反攻大陸,金將軍興兵南下之日,常凱申跟磕了大力丸一樣返老還童,金三角李彌力挫印緬聯軍在邊境上打開局面,並高調宣布要打回雲南。

(李彌在金三角)

疆藏未復,噶廈政府態度曖昧,大和尚派人去東南亞三國找存在感,雖然沒多少人理他,但是印度表示保留意見,這種保留意見最終釀成了中印邊境戰爭。

此時美軍率十七國盟軍叩關於鴨綠江前。

成敗在此一舉。
成則共和國立國成功,敗則華夏再亂他個幾十上百年。打完這仗,大家都老實多了,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嚇得幾十年不敢和我們建交,所以說抗美援朝是「立國之戰」。

結論:

冷戰促進了中國大陸迅速歸為一統,並加速了中國大陸的工業化建設。如果不是冷戰在亞洲升級成了熱戰,那就不會有抗美援朝,中國不但沒有辦法在西方陣營面前一戰立威,一改窮國弱國的形象,甚至沒有辦法鬆開蘇聯無形中鎖在東北的鐵鏈,也不可能得到蘇聯大力的工業扶持,那麼中國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以及人力物力在獨立自主的工業建設上,然而共和國四周虎狼環伺,如果沒有及時的建立一個初步的工業體系,很可能就一命嗚呼了。

二、冷戰中期:入常抗蘇

共和國第二次最危險的時候是中蘇交惡時期。

一般情況下,得罪了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成員,下場都不怎麼好:

匈牙利的納吉·伊姆雷,在波匈事件之後被處決。

波蘭的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在波匈事件後因沒有妥善處理經濟問題而下台。

南斯拉夫的鐵托,在蘇南衝突之後對蘇聯低聲下氣,但任然得不到斯大林的原諒,剛剛完成五年計劃的南斯拉夫被打回原形,使得南斯拉夫的生產一度緊張。

而中蘇對抗中,中國先是在珍寶島和新疆兩地與蘇聯直接發生交火,一勝一負,堪堪打了個平手,即使是蘇聯威脅要用原子彈轟中國,中國也全無懼色地開展大三線建設——這給後來的對越反擊戰準備了相當充足的活力,間接支援了改革開放。

不僅如此中國通過冷戰,聯美抗蘇,,利用自身的建設和抗美援朝留下的政治資產與美國成為了平等互利的盟友——區別於台灣。並在1971年10月25日成功重返聯合國,將台灣驅逐出去。

意思就是中國在於蘇聯的對抗之中不但沒有落得波蘭、匈牙利以及南斯拉夫的下場,甚至還借力打力撈了一筆。不僅如此,冷戰落幕之後,蘇聯以及他的所有加盟國基本上都慘不忍睹,只有中國由於會站隊,成功的避免了這一系列的陣痛。

三、冷戰末期:總攬英傑

冷戰大幕落下後,強大的蘇維埃轟然倒塌。此時蘇聯已經養不活眾多著名的科學家,解體之後,曾經的20個自治國、15個加盟國以及8個自治州,10個自治區和129個邊疆區就變成了15個國家,更厲害的是中國和西方開展了抄蘇聯家底的行動,比二戰之後美蘇搶德國更瘋狂。當然,對於絕大部分的蘇聯人來說,對美國沒有太大的好感,畢竟蘇聯的解體和美國脫不了關係,這一次中美之間爭奪中國獲得了優勢,在短時間內,中國就吸引了不少蘇聯優秀的人才,雖然待遇不如西方國家,但是同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更具有人情味。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一共從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等獨聯體國家獲得4000多個軍工項目 2000多種關鍵領域技術(包括合作),「交流」的前蘇聯科研人員上萬人。
比較有名氣的有:
1、金琴科?瓦列里,他曾主持和參與了參與「安-72/ 74/71」,「安–26/ 30/ 32」, 「安-124」, 「安-225」, 「安-70」, 「安-140」等飛機的設計和測試,具有豐富的飛機壽命評估、飛機結構設計和風洞試驗測試的經驗。在機翼增升裝置設計和動力增升以及飛機氣動彈性計算和實驗領域有突出成果。
2、弗拉季米爾-科瓦連柯,高能束綠色製造技術專家,先後解決了高能束製造中的諸多技術疑難,研究成果已大量應用於我國輪機裝備、工模具、化工裝備等領域。
3、奧堅科·沃洛德梅爾及其夫人,新材料和納米技術的權威。

因此相比起美國,作為曾經紅色陣營的老二,共和國本來難逃東歐群雄的厄運——完犢子,卻能借力打力,在兩大陣營中左右逢源,該占的便宜都佔了,該吃的虧沒吃到,甚至借勢一躍而成為今天這麼一個大國。所以在冷戰中受益最多的應該是中國。

參考書目:

  • 《MZD,斯大林與朝鮮戰爭》——作者:沈志華
  • 《冷戰中蘇聯與東歐的關係》——作者:沈志華
  • 《八次危機》——作者:溫鐵軍

毛線的中國,美國,蘇聯。

也不是法國,英國。

就是日本,和德國。

本來日本要被美國肢解的,還欠著東亞國家一堆錢。

貌似是當年計劃。

結果日本靠著朝鮮戰爭等,基本不用賠款太多,而且得到美國許多幫助,現在日本GDP世界第三。

慢慢日本海軍又發展起來了。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戰敗投降後,軍隊被解散,軍事機構被撤銷。1950年日本組建「警察預備隊」,後改稱保安隊,1952年成立「海上警備隊」,1954年新建航空自衛隊,7月頒布《防衛廳設置法》和《自衛隊法》,將保安隊、海上警備隊分別改稱為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將陸、海、空三軍正式定名為自衛隊,並成立了防衛廳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健全了統帥指揮機構。
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日本軍隊建設得到長足發展,在「質重於量」和「海空優先」的建軍方針指導下,自衛隊已發展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作戰能力較強的武裝力量。2007年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目前,日本自衛隊編製總兵力約為24.8萬人。其中陸上自衛隊約15.2萬人,海上自衛隊4.5萬人,航空自衛隊約4.7萬人,共同部隊1200餘人,統合幕僚監部(聯合參謀本部)、情報本部人員共2000餘人。另有即刻應變預備役自衛隊員47900人,預備役自衛隊員8千餘人,預備役自衛隊員候補4千餘人。另有書記官、事務官等文職人員約2萬人。其軍費開支排名世界第五,為593億美元,約佔其GDP的1%。日前,日本防衛省決定將在2015年的財年預算中,申請創紀錄的5.05萬億日元經費,預計將對「離島防禦」投入更多的財力

德國更舒服,靠著是美蘇爭霸的前線,各種得到支持。

羅斯福的計劃

德國GDP第四

德國聯邦國防軍(德語:Bundeswehr)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武裝力量的統稱,由陸軍、海軍、空軍、聯合後勤總部(德語Streitkr?ftebasis)及聯合醫療部隊(德語:Zentraler Sanit?tsdienst)所組成。現在的德軍仍是世界上30個最強大的軍隊之一,軍事實力在歐盟國家中僅次於法國。2014年德國軍費開支為36.6億歐元約佔GDP比重的1.2%。
駐外兵力
駐波黑北約穩定部隊2369人,駐喬治亞聯合國觀察團軍事觀察員10人,駐伊拉克/科威特聯合國觀察團14人,駐科索沃北約維和部隊5300人。

沒有冷戰,他們現在基本是被欺負的對象!

很多說美國,真不是,美國當時為了冷戰差點失去美元霸主地位,經濟也受到非常大影響。

中國地位是自己打回來的,

抗美援朝,對越反擊戰,中印戰爭。

都是自己打回來的


中國受惠於冷戰的日子還沒結束呢。歐洲被蘇聯逼出來的、如今嚴重拖累社會發展的高福利,俄羅斯被計劃經濟毒到骨子裡到現在工業也沒有起色,美國被蘇聯嚇得至今恐蘇情節還在導致川普聯俄制中的國策泡湯,這三股最大的力量好像被蘇聯臨死下了詛咒一樣,至今還被蘇聯的冤魂纏繞噩夢不斷。而另外一股力量,中國,拾起紅旗,在蘇聯詛咒的掩護下前進,穩如狗…


有人說是中國,中國只是用非凡的外交智慧避免了原本可能很嚴重的冷戰的傷害罷了。從冷戰受益多少談不上。更何況別忘了中國雖然是反蘇的,但是算不上冷戰的勝利方,冷戰一結束,中國立即需要面對來自冷戰勝利陣營的全面威脅。

冷戰的最大贏家當然是冷戰的勝利者,美國。從世界雙極到世界獨霸。但是從受益這個詞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美國。因為美國得益多付出也多,更何況冷戰中,美國是發起者和最重要的參與者,說得益可以,說受益似乎主賓結構有點問題。如果美蘇包括在內算,那麼當然是美國,我這裡從用詞上暫且把美國排除在外。

這樣來說,冷戰的最大受益者,當然是日本。是冷戰給予了日本成為美國的代工夥伴的機會,這是日本經濟復甦的基礎。而且冷戰中的2次熱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日本都作為美軍的後方大本營,為大量的美軍提供服務給日本帶來大量工作機會。日本在二戰後的特點是,有勞力,有工業基礎,政治上作為戰敗國,無條件的倒向美國。這樣相對於還沒弄清楚帝國主義時代已過的英法等國,日本的上升力更足,政治上更好控制,而且地理位置相對更安全。這樣日本自身具備最佳條件成為美國的貿易夥伴。美蘇爭霸,一大問題就是美國和蘇聯作為超級大國,都存在本國市場飽和的問題,這樣美國有動力去支持日本。如果沒有冷戰,這麼好的條件顯然是不會存在於日本身上的。日本也是基於這些條件在冷戰後躋身世界經濟第二的。

類似的獲得經濟騰飛的還有韓國,但是韓國相對日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因為韓國是冷戰前線,日本是後方大本營。冷戰前線軍費支出巨大,後方大本營則只管賺錢。韓國這麼多年的軍政府執政和自身的冷戰前線位置不無關係。


最大的受益方是美國,可謂是蘇聯跌倒美國吃飽啊,蘇聯人民嘔心瀝血七十年積累起來的家底被俄羅斯權貴送到華爾街金融家那裡吃利息去了,俄羅斯的資源也被西方瓜分吃凈,直到普金上台後強行國有化,總之蘇聯的家底大半都送了美國。

其次當然是中國,前期通過連蘇抗美獲得全套重工業體系,後期通過連美抗蘇融入世界大市場,悶聲發大財,另外蘇聯還有一點間接幫助了中國就是蘇聯解體後東歐各國的家底基本都被權貴送到西方去了,在東歐墜入地獄的同時,西方世界的經濟如同吃了十全大補丸一樣飛速發展,這也讓剛剛融入世界經濟最需要西方市場的中國如同搭上了高鐵,對比現在印度想要招商引資,結果西方世界自己都吃不飽,都在搞貿易壁壘,美國還在搞製造業迴流,現在的國際環境和中國當年招商引資的時候的國際環境壓根不能比。

其三是日本,韓國和台灣省,作為冷戰前線,獲得了美國大量援助和扶持,加上自己也爭氣,發展非常都不錯,不過現在台灣在大搞文革,日本被美國爸爸一耳光打得現在還爬不起來,韓國上進心很強但是地緣形勢太爛了,國力太弱,這三者終究成不了大氣候。。


毫無疑問是中國,如果沒有美蘇冷戰,他們互相拉攏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今天應該只是比印度稍微強大一點而已。

中蘇蜜月期給我們帶來了全套的工業體系,中蘇交惡後,我們迎來了中美蜜月期,得到了大量先進的武器和技術,為我們抵禦蘇聯的巨大軍事壓力提供了保障。

我們不至於讓東北要塞化,不至於保持龐大的軍事力量,不用消耗大量的國力去準備與蘇修決一死戰。

最終,蘇聯在冷戰結束後,土崩瓦解,中國倖存了下來,這就是最大的收益。


輪到我說這句了,好久沒見人用:實名反對上面所有答案。

最大收益的是德國和日本。

本來這兩國家,是要成為農業國的,這兩國家只生產農作物,但是冷戰使他們避免了這樣的命運。


最大受益國:日本、德國、義大利。
為毛這麼說:因為他們都是戰敗國!戰敗國啊戰敗國!不是打到一半講條件談和,而是國土被全部佔領之後的無條件投降哦。
以這樣一種戰敗國的身份,竟然沒有被屠被滅被徹底瓜分,竟然那麼短時間內又回到發達國家的第一陣營,除了人類文明的底線提高了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冷戰需要的原因嗎?因為他們都處在冷戰前沿陣地,必須要扶持不然就倒向對方啦。他們享受了冷戰帶來的好處,卻沒有承擔可能的熱戰傷害。
那些說中國是最大受益國的,我不大讚同。中國在冷戰一開始就在朝鮮幹上了,後續又在越南幹上了,付出這麼多僅僅換來蘇聯短暫的支援,但緊接著就又和蘇聯懟上了,四面楚歌啊。
再後來打越南做投名狀倒向美帝,獲得了80年代短暫的西方援助,蘇聯卻扛不住了,緊接著美帝的鞭子就抽過來了,90年代發生了那麼多對峙事件。
中國從80年代才開始快速發展,是受益於自身政治體制的調整,受益於冷戰結束後才可能有的全球市場,以及蘇聯解體後的屍體分食。
因此,與其說中國從冷戰中受益,不如說中國從冷戰的結束中受益才對。


最大的當然是美國,中國只是一貫的悶聲發大財,搭便車再快,也趕不上開車的。因為可能會下車。你以為開車簡單啊,你不知道中國光是走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個過程中就走了多少彎路


更新!

整個冷戰中收益最大的是。。。。。。日本德國

整個冷戰結束後立刻收益最大的是。。。。。。美國

整個冷戰結束後30年收益最大的是。。。。。。不可描述之國

如果在未來30年里不可描述之國的人均生活水平逐步超越台灣,日本,韓國的話,那麼美國意識形態和物質資源對不可描述之國的優勢就會當然無存了。其實這個事情已經在逐漸發生了,而第一島鏈的盟友已經表現出非常焦慮的狀態了。


人們都說冷戰是二十世紀最關鍵的一場博弈,事實上這個結論不正確,朝鮮戰爭才是關係到世界真正走向的關鍵一戰。

美國出兵朝鮮的理由是希望不失去朝鮮半島,因為失去了朝鮮半島,日本就岌岌可危。但事實上,如果蘇聯真的進攻日本,那麼它就陷入了兩線作戰,這對蘇聯是極為不利的。因為海戰能力方面美國還是遠勝於蘇聯的,並且蘇聯經過了二戰,大量城市淪為廢墟,重建還在繼續,元氣並未回復。而美國則毫髮無損,並且二戰使得大量資本湧入美國繁榮了社會。

對美國來說,成功的解除韓國危機,讓韓國統一朝鮮,對美國來說自然是有好處的:一方面可以在東亞按下一顆釘子,扎在中國和蘇聯之間,另一方面,撲滅朝鮮的氣焰,可以讓美國在台灣和東南亞得到更多的主動權。

中國的地位關係到蘇聯在共產國際中的地位,表面上看中國和蘇聯是聯盟關係,但中國是一個大國,蘇聯和中國的關係事實上非常壞。因為蘇聯無法保證中國聽蘇聯的,那麼中國很有可能在共產國際中與蘇聯爭奪話語權,這是蘇聯不能接受的。因為蘇聯是用強權的方式團結共產國際的,所以共產國際只允許有一個聲音存在,那就是蘇聯(俄)的聲音。

對蘇聯來說,朝鮮陷入危機,是十分開心的。因為表面上蘇聯失去了共產主義復國運動的樣板國朝鮮,但蘇聯更樂見中國弱化。如果中國弱化下去了,那麼在社會主義陣營中,蘇聯的話語權就肯定沒問題了。如果這樣的話,那對蘇聯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如果朝鮮統一了韓國,那麼美國看起來失去了朝鮮半島,但蘇聯和中國的關係只能更加惡化。中國和蘇聯的對抗很可能提前上演,這對美國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並且當時的中國如果為了攻打台灣,在海上與美國的航母編隊作戰,那麼必然是死傷慘重一無所獲,那麼中國在世人眼裡的形象就會越發孱弱下去。很可能淪為三流國家。

假如中國弱了,那麼美國的對手就只剩蘇聯了,表面上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增強了,但實際上共產國際內部的關係更加相互惡化,這對美國是有利的,對中國是不利的。對蘇聯也是不利的。

美國不介入,那麼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和蘇聯一定會在之後發生內鬥,誰斗贏了,社會主義陣營都輸了。而美國一介入,那麼情況就微妙起來了。

朝鮮成了國際勢力的博弈場,這便是美國的最大錯誤。失去朝鮮半島,得到的是一個內部紛爭不斷的共產國際,在未來的過程中,註定是北約強於華約。但美國一介入,便留給中國機會,你給了中國機會,讓中國把這個死局的棋在別的地方做活了,那麼整盤棋的局勢就徹底改變了。

對中國來說,就複雜得多了。從表面上看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是被迫的,給斯大林當槍使,徒增消耗。既錯過了收復台灣的機會,又消耗了大量國力、人力、資源,是非常不值得的。

但那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可事實正好相反。

如果美國人不攻朝鮮,那麼蘇聯在北,美國在南就會夾攻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中國都會落入下風。如此中國想要成為強國便難比登天,很有可能變為三流國家。

但美國一打朝鮮,局勢就變了。朝鮮沒有辦法,只能向蘇聯和中國求援,蘇聯想要借刀殺人,這樣就等於把中國推到了前台去獨斗美國。

對於蘇聯來說,認為中國會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就是選擇不進入朝鮮。那麼韓國統一朝鮮半島,美國大兵飲馬鴨綠江,與中國隔江相望,這對中國是絕對不利的。在北面受到美國的威脅,那麼在南面的台灣問題上,中國也就只能服軟,最後不得不有求於蘇聯的庇護。

第二個就是選擇進入朝鮮。進入朝鮮這個選擇其實美國和蘇聯都做過設想,但是進入朝鮮等於中國要與美國作戰。當時美國是號稱聯合國軍,集合了世界上大多數資本主義強國的軍隊,而且此時作為主力的美國正是挾橫掃德日兩國之威,兵鋒正盛,氣勢衝天的時候,所以蘇聯認為中國軍隊根本不可能有機會打贏美國。一旦中國被美國打敗,那麼下場和不出兵是一樣的,甚至更慘些。

但是這場博弈的走向其實還有第三種結果,也就是中國做到了:和美國戰成了僵持狀態。

以中國當時的實力,想要單獨打敗美國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中國和蘇聯與美國的需求不同,甚至中國不能要全勝。

在戰略層面上看問題,並不是說一場戰爭大獲全勝了,就是最好的。相反,有的時候戰爭勝利了,反倒是死路一條。

假如中國真的把美國趕下海去,那麼蘇聯馬上就會敵視中國。道理很簡單,如果中國在朝鮮全勝,那麼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就不是有沒有話語權的問題了,而是可以和蘇聯分庭抗禮甚至在話語權上可以壓蘇聯一頭了。

而一旦中國和蘇聯可以分庭抗禮,那麼東歐強行被蘇聯加盟的國家就會倒向中國,那麼蘇聯和中國就必然要兵戎相見。因為誰到底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是蘇聯最看重的。

這對中國是極為不利的,因為以中國當時的實力只能和美蘇中的任何一方打局部戰爭,把全國最精銳的兵力全部投入一小塊區域作戰,才能取得勝機。而一旦與蘇聯開啟全面戰爭,中國是沒有能力擋住蘇軍的鋼鐵洪流的。而在朝鮮吃虧的美國,如果此時再在南面配合蔣介石反攻大陸,中國就會陷入被美國和蘇聯南北夾擊的絕境,必然亡國。

所以,戰爭並不是全勝才是勝,把握勝負的尺度是最關鍵的。而不勝不敗的消耗戰,恰恰是中國最需要的。這樣蘇聯老大的臉面可以保存——因為蘇聯會說,你看中國人沒有我們是打不過美國的。

讓蘇聯人去佔了面子並不壞,因為我們佔了實惠。在共產國際里,到底是和老大哥分庭抗禮,還是和老大哥談笑風生,主動權就在中國了,而不在蘇聯了。

和美國打成僵持,就又等於是擊敗美國——讓它止步不前,把它拖到談判桌上來。只要美國一上談判桌,只要它和中國都簽了字,對中國便是極大的利好。讓堂堂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止步不前,這樣的成績是中國成為強國的資格證,字只要一簽,昨天還是積貧積弱的東亞病夫,今天就是枕戈待戰縱橫疆場的新興強國。

而一旦得到了這個資格證,蘇聯也就被打敗了,蘇聯想要控制中國的想法就此破產。也就是說,中國同時擊敗了蘇聯的暗算,在社會主義陣營里擁有了話語權。讓蘇聯想威脅中國卻找不到辦法威脅中國,這樣中國才是一個主權獨立、軍事獨立、外交獨立的大國。

那麼說得這麼好聽,如果中國兵敗了又如何呢?

毛澤東是不怕失敗的,因為不出兵和出兵後戰敗的最壞結果是同樣的:中國將長期被蘇聯壓迫。

但出兵後戰敗和不出兵又有不一樣的地方。

也就是說出兵後戰敗的情況會分出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中國連戰連敗,那自然和不出兵一樣。

但如果出兵後戰勝一陣,那麼蘇聯就會坐不住了。因為蘇聯賭就賭在中國不敢出兵,就算出兵了也會潰敗。可一旦中國出兵勝了一陣,那麼他這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也絕不會坐以待斃,也會跟著出兵。

也就是說,只要打贏一場戰役,即便中國最後在朝鮮拼盡了力潰敗下來,蘇聯也會跟上,那麼美蘇大戰就一定會打起來。

而中國先出兵和不出兵,和後出兵是絕不同的。

結論就是:

不出兵是等死,出兵就有一線生機,想全勝不太可能,而最想要的是打成僵局,僵局了對中國來說就是大勝。如果上去了被馬上打下來,那和不出兵是一樣的,如果上去了拼贏了一陣,那蘇聯絕不會坐視不理,也會跟進,這樣就有人墊底了。

請注意,如果中國出兵,蘇聯始終不出兵,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蘇聯從始至終對中國和朝鮮是一個拋棄的做法的話,那麼社會主義陣營就會瓦解,這是蘇聯不能接受的。蘇聯的算盤始終是利用美國出兵壓制中國。

而中國就恰恰利用這點創造了勝機。

放眼天下,沒有一個成功者是等來的成功。運氣也不會偏向弱者,想要強大便只有自強一條路可以走。等、要、靠是不可能強國的,沒有路,那就自己創造出一條路來。

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是中國,而最大的輸家並不是美國,而是蘇聯。

就事實來說,各國仍有打下去的能力,但是相互交織和錯綜複雜的關係讓美國失去了信心。美國是一個輸家,我並不認為朝鮮戰爭達成了平局。

因為勝、敗、平會給各方帶來不同的結局,而就中國來說,平局是中國最需要也最想要的結局,平局對美國來說是最差的結局。

如果美國贏了,那麼勢力必然上升。如果美國輸了個乾淨徹底,那麼中國和蘇聯會交惡,美國可以漁翁得利。而這種不勝不敗,加強了資本主義的恐懼,比如歐洲和日本,使得他們更緊密地「團結」在了美國周邊。諷刺的是,在這個間接的立場上,美國的失敗反而促成了它的勢力上升了一些。那麼為什麼又說它是一個輸家呢?

因為美國用自己的失敗給了中國一個強心劑,中國在戰爭中的恐洋症被徹底地治好了。並且藉助從美國這裡取得的勝利資本,讓中國成了世界的新興一極。

這就是美國最大的失敗——一個嶄新的對手出現了,如果美國能在此時壓住中國,那麼中國的復興之路會走的難得多,甚至有倒退的風險。但是中國勝利了,對美國就非常不利了。

一場戰爭的勝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對手是因為這場戰爭變得更強大了,還是被削弱了?這才是主要的。而中國藉助抗美援朝確立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國在整個世界近代史中並不被承認,中國所付出的代價被低估,中國所取得成果被壓榨,這一點是從1840年起的歷史所遺留的問題。而朝戰勝利了,中國的優劣就不再是任由西方來評說了,從此中國可以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這件事上,不用說,蘇聯是最大的失敗者。蘇聯想要藉助朝鮮半島的問題,來使得中國依附蘇聯,這是蘇聯的目的。但這個目的不但沒有達成,還極大削弱了自己對中國的控制力,讓中國取得了先機,那麼接下來中國要怎麼做是中國自己的事情了。這是蘇聯最大的失敗,從此社會主義陣營內部蘇聯一強獨大的歷史結束了,中國和蘇聯的博弈開始了。

對於韓國和朝鮮來說,局勢變得更加複雜。他們失去了統一的機會,從此朝鮮半島的對峙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加強了。雖然朝鮮半島停戰了,但和平與統一從此遙遙無期。

很多種言論是這麼說的:「你看人家日本多好,做了美國的附屬國雖然損失了些主權,但人家富有啊,人民生活幸福啊。」

但須知一個真理:「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誠然日本在朝鮮戰爭中賺了錢,使得經濟恢復了,但問題是,日本參與到戰爭中去了么?答案是很顯然的,那就是沒有。即便是有,也只是一些極次要的作用。

那麼日本就是一個輸家。

朝鮮戰爭是決定世界未來走勢的一個根本的大戰。如果美國贏了,那麼中國陷入被動:不但美國要壓制中國,蘇聯更要壓制中國。

但中國贏了,便從此成為一個強國屹立於強國之林。雖然造成了損失,造成困難,但問題是,贏得了一個機會,一個走向強者的機會。

這個機會,你用錢是買不來的。而就天時地利來講,這個機會又是極為罕有的,因為中國既擊敗了美國的明槍,又擊敗了蘇聯的暗箭,完成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從一個小的得失來看,確實日本佔優,中國變弱。但是從一個更大的角度上看,從此中日就走向了分水嶺,勝利是中國人用命拼回來的,所以看似取難捨易,走了彎路,可這彎路在未來就會變成捷徑。

而日本看似取易避難,實際上,越往後走,它的道路就會越艱難。理由很簡單,日本雖然贏了錢,卻失了勢。

這中間最大的差別就是是否受制於人。

想成為一個強國,一個大國,並不是經濟強大就可以的。恰恰相反,一個不能做到真正獨立的國家,就如同是孩童抱著黃金走在鬧市街頭一樣,必然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日本是美國在東亞政策的支撐點。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和蘇聯誰想動日本,那麼就必然造成歐美與蘇中的一場大規模的衝突。中國的主要目標是生存發展壯大,這就決定了中國沒有意願去對外擴張。而蘇聯如果不能壓制中國,那它不但在社會主義陣營中話語權不穩,更是沒法集中精力與美國在世界上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博弈。而美國在與中國的兩次對抗中都沒有取得優勢,一次是朝鮮,一次是越南,而它如果選擇與蘇聯硬碰那必然走向全面核戰的相互毀滅。

所以,第一,中國想生存,第二,蘇聯要先壓中國,第三,美國在動中國的過程中失敗了並且它又不能動蘇聯。在這個三角關係中,中國的存在使得美國和蘇聯都不能暢快地進行自己的戰略,形成了一種三國相互博弈,日本在三股風暴中間看起來最安全的形勢,日本正是得利於這個形勢發展了起來。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日本是冷戰中美蘇爭端的最大的得益者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美蘇三國都是大國,他們在互相爭競的時刻,那麼日本自然是安全的;但競爭總有勝負,當勝負一分的時候,日本的壓力就會驟然增大,這就是日本的隱患。

為什麼日本經濟在冷戰後會迅速崩盤?

日本的產品雖然好,但是購買日本產品的主要是美國。並且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製造業堵住了外來者的進入,以自己多出口為根本的方式發展,這就造成了自己反被控制。因為當你不買別人東西,只賣給別人東西的時候,就形成了單邊貿易,而單邊貿易的結果就成了日本是一個工廠,而不是一個市場。

所以當日本是一個工廠的時候,它的產品再好都有一個問題存在,那就是有一天別人不買你的東西了你怎麼辦?日本不是一個市場而只是一個工廠,他的工廠代表就是大量的日系商品集團。

而廣場協議中讓日元大幅度升值使得日本產品雖然好,但是價格開始上漲使得日本失去了競爭力。這就是日本經濟問題的第一點。

第二點是,日式貿易堡壘雖然是一個強大的力量,但歐美同樣擁有自己的貿易堡壘。美國和日本的關係是美國成了貿易體系的上層,而日本成了中下層,當美國不再給日本訂單的時候那麼日本就會自然地走向困難。

那麼日本為什麼不向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傾銷呢?

因為隨著日本產品的精細化製造的不斷改進,它的成本很高,所以價格在低端市場沒有競爭力。而它想要發展歐洲市場的話,就會同樣面對歐洲貿易堡壘的阻擋。如果歐美同時開始堡壘模式的時候,那麼日本的產品就難以再在海外得到利益。如果沒有利益,那麼它自己只有舉步維艱。

這也是最重要的第三點,為什麼日本不能轉變呢?

因為它沒有可轉變的空間了,日本由於經濟發展得過於龐大,這導致了它失去了靈活性。它像一個巨人一樣,如果想轉個身,那麼整個從生產線到工人的系統都必須跟著轉變,這太困難了。所以在研製新產品上看似走在前沿,但是越往前發展,就越困難。理由在於,越是新潮流和新技術的發展,越是加快變化。日本事實上是把自己捆起來了,想轉身,想變化都難以實現。

而難以轉變的結果就是日本沒有辦法抵抗美歐的聯合絞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此。它已經固定的經濟模式固定了自己,就算人家的槍抬起來瞄準了他,他也不能動。

所以,最終結果,就是日本在廣場協議中籤了字。

日本,中槍了。

廣場協議就像是一場地震,它使得大企業飛了起來,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隨後股票和土地價格飛漲,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原本喜歡生產的日本人去炒樓炒股。股票和土地雖然可以快速地提供資本上的上升,但是日本缺少保護資本上升的關鍵能力,也就是缺少的是軍事能力。

就像日本無法阻止廣場協議簽署一樣,它同樣無法阻止美國的變臉。

日本的暴富,事實上是美國試驗它新經濟模式的一種嘗試。那麼既然是嘗試,自然有它的收穫期,這個收穫期一來到,那麼自然日本就垮掉了。

以上內容摘抄自:《聊聊中國近代史》

作者:真的很博通


當然是日本了,美國為了在亞洲留一個對抗共產主義的盟友,並沒有完全處理所有發動戰爭的日本右翼,甚至還保留了天皇,當年麥克阿瑟在日本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有的事情他不去處理明顯就是故意的啊:為什麼日本人尊敬麥克阿瑟?

之後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大量的技術轉移,還對日本開放本國市場,以至於這個小島國經濟差點就超越美國,即使現在經濟停滯,人均gdp也是中國的5倍左右。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冷戰的背景,日本攀科技樹會比現實困難得多。


第一美國,第二日本,第三中國


其實共和國真的是靠黨跟人民通力合作走過冷戰的。

沒有什麼神仙皇帝,自然也沒有天降好運。

今天能以為冷戰中受益最大的國家是中國,歸根結底我們的全民族的努力,要算頭功。


同樓上。

中國。

好不容易收復國山的中國,脆弱的再也經不起折騰,卻恰好遇上了美蘇冷戰。

國際環境一片「祥和」,世界巨頭一共倆,其中一個叫蘇聯,還就在自己的背後,恰好還是同一個意識形態,「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在很大的程度上幫助了新生的中國建立起自己的工業體系。

抗美援朝,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半島局勢,減輕了自己東北方的國際壓力,君看現在的半島局勢,雖然韓國在美國的撐腰下對中國咄咄逼人,但朝鮮夾在其中作為緩衝帶,讓韓國又不得不稍作收斂。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越南的發展,君看現在的越南,只是一個不出名的小國家,但當年,它可是南亞最有希望崛起並遏制中國的國家。

西沙海戰,南沙海戰,中國這倆次海戰,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東南沿海現在的格局。

中印邊境自衛戰,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西部一段時間內的和平。

而這些,帶給了中國安心發展的國內環境。


當然是美國啦 其次是日本 然後是中國! 本來世界上兩個老大 冷戰過後就一個老大了 你說這地球村的村長得有多少紅利啦!光美元作為國際最重要的結算貨幣這一項就為美國帶去多少好處了!日本作為美國的馬前卒 免了對中國的賠款 接了很多朝戰訂單 經濟迅速起飛80年代如日中天啦! 中國當時夾在美蘇之間撈點小好處。但因為wg以及各種運動折騰太厲害被消耗殆盡,最大的好處就是比較平穩吧。最後還是總設計師的改革開放好啊,


中國啊。

美國出於地理原因(大陸島),產業空心化只是個時間問題,不是個選擇問題。

但蘇聯不會產業空心化,他的工業無法正面戰勝。冷戰導致蘇聯解體,工業體系被肢解分散在烏克蘭俄羅斯幾個國家中。

再加上美國自廢武功,兩個工業帝國參加冷戰,倒讓一個牆頭草拿到了金手指。

不知道後世的史家會怎麼評價,現在看來已經非常魔幻了。


毫無疑問是美國啊,贏家通吃。


是日本,很多回答說是中國,我覺得這是根據今天中國的情況來談的,但是我認為中國受益的是冷戰的結束而不是冷戰,只有日本,可以說是冷戰的最大受益者。
首先,冷戰讓日本不用賠付二戰賠款,二戰後,出於冷戰的考慮,美國中國免除了日本應該支付的賠款。
其次,冷戰期間美蘇雙方,世界兩大超級強國把大量國力放在對抗而非經濟發展上,這就給日本提供了很多經濟上的發展機會。美國的工業轉移,讓日本受益匪淺。
另外,在美國蘇聯成為世界兩極之前,英法可以說是世界霸主,美蘇雙方在冷戰前期二戰後主要先瓦解了英法的勢力範圍(蘇伊士運河,印度獨立,非洲獨立等),德國不僅在二戰中損失慘重,還需要賠付高額的戰爭賠償,大量科學家被雙方搶走(馮.布勞恩等,還有自願離開的愛因斯坦等人),同時德國還被雙方兩分了。這相當於削弱了日本的競爭對手,同時,冷戰的前沿是在歐洲而不是亞洲,(實在很難想像處於冷戰最前線的國家會安心呆在隨時毀滅的地方,一定有很多人移民走了…)日本相對壓力較輕。可以心無旁騖的專心發展經濟。


第一毫無疑問是美國~!接下來是 德國 和日本。

美國得到了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夢寐以求的東西~!

那就是國際貨幣,美元。

我國先是蘇聯的工業援助建立工業體系,幫忙搞了一半的核彈。培養了很多人才。

然後是中美蜜月期的美國的技術支持,差點F16都哪來賣我們了,後來幫我們改造了一下殲8。

技術這類東西是沒有辦法量化的。往大了說比天都大,往小了說也沒什麼,就像烏克蘭吧發動機圖紙都賣給我們了,材料學跟不上,我們拿著一樣沒鳥用,一直到冷戰結束我們還是很弱的。可以當沙包打那時候。

中國在冷戰的時候確實撈了些好處但是,相對而言不如日本和德國~!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外蒙古人始終對中國沒有好感?
蘇聯有過哪些善?
當下的越南人如何看待中國?
怎麼評價葉利欽?
如果俄羅斯解體,那麼會形成哪些國家?

TAG:政治 | 軍事 | 國際政治 | 蘇聯解體 | 美蘇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