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等是如何看待命,命運,命中注定的?

看了一些問題,比如醫護人員信命嗎?答案里很多很多人在見多各種生死後都說信命。比如有答案說,有些人花天酒地不得癌症,而有的不抽煙不喝酒卻癌症走的。
還有其他一些提問也提到命不由人等。
那麼命是什麼,究竟是命中注定還是可以改變命運?
佛教和道教與命的關係,它們如何看待與命相關的問題?修行是否能夠改變命?
若是命中注定,那修行等又為何為?


道教的態度很簡單明了: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生的究竟意義

一、人生苦短業主宰,身家如寄終無常

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尤其是老年人,對於這一點的體會最明顯,總會覺得時光迅速,過去的幾十年如同昨日。我們一生數十年光陰,對整個地球、宇宙來講,非常短促,微不足道。人生不但短暫,而且痛苦。人生苦短,短說明人生無常,不知道死亡何時降臨。如《法句譬喻經》說:「命如花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從初樂愛欲,可淫入胞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卷第四712-01)苦,是因為生命中有太多不如意事,老病死衰種種痛苦固然是苦,這叫苦苦;我們在世間追求的種種快樂,最終都會消失,這叫壞苦;我們的生命在念念之中流轉,一切都是無常的,無法自主,這叫行苦。如《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說:「三苦性者,一苦苦性,二壞苦性,三行苦性。」「複次苦苦性云何?答: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種種苦故。壞苦性云何?答:如世尊說,可意朋友、可意眷屬、可意境界,若變壞時,若遭毀謗陵蔑等時,發生愁嘆憂苦悲惱,彼於爾時由壞苦故苦。行苦性云何?答:除苦苦性及壞苦性,諸餘有漏行由行苦故苦。」(卷第五)

我們無法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也就是說我們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什麼力量主宰人的命運呢?就是業力。佛教講命運是由業決定的:前世造了做人的業,今生才能成為人。雖然大家都是人類當中的一員,但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人生境遇乃至面貌特徵都是各不相同的,娑婆世界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為何會不同?是因為各人的別業不同。如果過去善業造得比較多,這一生果報就比較好———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相貌莊嚴、健康長壽等;如果過去惡業多,今生果報就比較差———社會地位低、相貌醜陋、多病短壽等等,所有這些果報,都同我們的業力有關係。如《大乘義章》說:「知如是因受如是果,知如是果酬如是因。」(卷第二十)

如何看待人生,古今中外的人各有不同的認識。現在社會上面流傳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觀點,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提倡及時行樂,缺乏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心、道德感,更沒有崇高的人生目標和精神追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呢?一般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私自利等煩惱會越來越重,而人性中為公利他、無私奉獻的心就會被障蔽。尤其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為了獲得生存的物質條件而引發的競爭,使人的自私心理得到極大的張揚,人的能力都被這種動機所扭曲,生活在畸形的心靈空間里,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另外也跟人生經驗有關,人到中年,經歷過風風雨雨,會有一些深刻的感觸,體會到諸如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等種種痛苦,很多人的心早已傷痕纍纍,變得極為脆弱和敏感。「心」其實不過是「受、想、行、識」的蘊積,單純「受」裡邊就蘊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痛苦,充滿了憂鬱和苦悶,外相上就會顯得老成持重,實際上內心豎起了厚重的城牆,喪失了生命活力。年輕時曾經有過的種種夢想,因為福德因緣的不具、智慧能力的不足而不能實現。種種挫折帶來的是對人生的失望、自信的喪失、努力的放棄,而這些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得到及時疏導和化解,就會消極遁世、借酒澆愁,消遣人生,以為宣洩。這種人生態度看似能夠得到一定的自在和快樂,其實煩惱和痛苦有增無減,就像一首詩里所說的:「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中國傳統文化怎樣看待人生呢?莊子說:「人生如寄,」就像我們出門旅遊住旅館,住幾天就走了,目的是旅遊觀光,或是放鬆身心、調節心情,不是長久居住。人生也是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如同匆匆過客,只是暫時借住。

從依報來講,人都有一個家,這個家只是臨時居住,總有一天會分離。現在社會節奏快,家庭分離的情況日益增多。有的人因死亡而分離,有的人因工作而分離,有的人因財產矛盾而分家,有的人出國留學,有的人漂流在外,有的人因感情不和而分手……,一家人整年共住並不常見。一個人如果讀大學,十幾歲離開家人,長年在外讀書,畢業後到大城市找工作,跑得更遠,再結婚生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是很少的。

事實上,即使在家裡也不見得有多少快樂,常有諸多不滿。何以見得?俗話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庭里的困難、痛苦和問題,講不完道不盡,說不清道不明,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都是些瑣瑣碎碎、煩煩惱惱的事情,家實在不是給我們帶來真實安樂的地方。如《佛說菩薩本行經》說:「居家恩愛猶如牢獄之中,一切所有皆悉非常,三界尊貴猶如幻化,五道生死轉貿身形無有吾我。」(卷上)

從正報來講,人的身體,也是暫時寄住。在生理結構上有骨頭、肌肉、皮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從科學的觀點看,人體是由鐵、鈣等各種物質元素組成,這些元素分別提取出來,其數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把我們身體中全部的鐵元素分離出來,只能做一個鐵釘。由佛教的觀點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我們認為這個四大和合的身體就是自己,但卻不能隨意支配它———想讓它不生病,不可能;想讓它不長白髮,不可能;想讓它不衰老,不可能;想讓它不死亡,更不可能。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長得快一點、胖一點,孩子學會說話、學會走路,父母就會很高興,小孩子也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年老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有句話說:「人到六十,過一年是一年,人到七十,過一天是一天。」這時候總會覺得來日無多,憂心忡忡。事實上,投胎的那一刻就標誌著生命的開始,從那一刻起,我們的生命就一分一秒、一小時、一天、一個月、一年……不斷在減少。與其說人的壽命天天在增長,不如說天天在減少,即使長命百歲,同樣是過一天少一天。所以,既可以說生命天天在成長,也可以說天天在消亡。就像我們有一千元錢,每天花一塊,手裡的錢就天天在減少,不用很久就會花光。道家認識這個道理———「人生如寄」,不僅五蘊色身會壞掉,我們的家也靠不住,終會分離。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無常的。

二、智慧覺悟最超勝,內聖外王利蒼生

儒家如何看待人生呢?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意思是說,人與動物究竟有多大的差別呢?似乎不太大。動物在飢餓的時候,知道找食物吃;在冷的時候,知道找地方藏身避寒;也知道逃避天敵攻擊,保護自己和同類。這就說明動物同我們人一樣有知覺和感覺,它也是有情。有知覺與感覺,這是所有有情最基本的特點。

人不同於動物的地方在何處呢?人有智慧、有覺悟,智慧與覺悟是人最超勝之處。動物的智慧與覺悟無法與人相比,動物的所有行為基本上是本能反應。動物也能夠做事情:幾千隻螞蟻能夠大規模有組織地搬家,蜜蜂的群體生活有分工合作,燕子、鴿子飛出去都很整齊,鴨子在河中游泳都排成隊列,它們都有團隊精神,能夠互相依靠。但它們解決的問題很有限,更多的狀況下仍是被動無奈的,只能任人宰割。為什麼會如此呢?它們是畜生,墮在三惡道,本來就是在痛苦的果報當中,無力自拔,因為沒有智慧,不能覺悟。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或有菩薩,觀畜生道而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報,經無量劫難出離故。」(卷第六)

那麼,人到底有多少智慧,到底能不能覺悟?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智慧,不能覺悟,與動物就沒什麼差別。如果只會吃飯睡覺,就與畜類無別了。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凈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那麼,人的智慧和覺悟表現在哪裡呢?儒家講「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對內提升自己的德行,條件具足時再推己及人,治國平天下,這是他們的人生觀。事實上能夠做到治國平天下、當皇帝做宰相的只是個別,大多數人無法做到,但他們追求內在生命的提升、圓成自身道德的努力的確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論語?學而篇》中談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就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個階段的意義都講了出來。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青少年階段貴在求學。要當聖人、作君子,不只是尋章摘句、獲得豐富學識而已,更重要的是學習聖人的思想和言行。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中年階段應善交益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四面八方來相會,一起來交流人生的經驗、分享人生的體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一件非常快樂、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老年階段重在道德的圓成。「不慍」指的是內心不生悶氣、不起煩惱。具有高尚道德的聖人、君子,即便是別人不能理解其所學,他也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歡歡喜喜地接納對方。少年、中年、老年這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著不同的意義。從求學、交友到道德的圓成,是儒家追求生命提升的三個步驟。

三、如夢人生有大義,發心為本善無盡

佛家對人生是怎麼看呢?首先,人身難得。我們在無始生死輪迴中,曾經在惡趣中長夜受苦,今生能夠得到暇滿的人身,非常希有難得,要倍加珍惜。如《大寶積經》說:「過去難思劫,循環生死輪,往來非義利,無福田養命。遠離善知識,常親近惡友,隨彼教誨轉,數墮諸惡處。」(卷第四十二)《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說:「縱得人身根殘缺,多千劫中受輪迴,不能了知善惡門,有罪無罪果報等。若得人身離艱苦,諸根完具善相圓,人相完具離難時,如一眼龜值浮木。」(卷第二十)

暇滿人身如此難得,我們得到後,應當如何認識人生的意義呢?佛家講人生如夢,人生如幻,人生如泡影,人生如朝露。如《樂邦文類》說:「已矣乎!人生如夢,能得幾時,胡為名利之縈留?此一報看盡兮將焉之。」(卷第五)這有什麼含義呢?如夢,就是像做夢一樣,夢中的境界———種種的人事物、山河大地、人我是非、愛恨情仇,夢醒之後一場空。過去的昨天,對我們就如睡夢一樣,早晨醒來,昨日如夢。今天一天的生活工作,也如同在做夢。在佛菩薩看來,凡夫愚痴迷惑,在貪瞋痴當中不知如何抉擇,隨順無明煩惱造種種的業,日復一日的過去;睡一覺醒來,昨天就找不到了,這不是如同做夢嗎?此時很難分清楚,白天的世界是真實的,還是夜晚的世界是真實的?或者說,白天的世界是虛幻的,還是夜晚的世界是虛幻的?換個角度看,你在睡覺的時候比較舒服呢,還是在白天做事的時候比較舒服?

人可不可以不睡覺?不可以。如果沒有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要靠睡眠來養護身體。睡之前如果這樣思維:夜晚休息,進行體力、心力的恢復、補充,為的是第二天能夠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發心承擔。有許多事情等待我們去做,有許多人需要我們去幫助,我們的生命有價值,我們的生命有希望,我們有美好的明天,這樣的睡眠才有價值。

如果睡醒之後不知道要去幹什麼,手足無措,那麼,一天乃至一生就會碌碌無為、暗淡無光。一個人活著不知道做什麼好,不知道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就不要說後天、下個月、明年,更談不到下一生乃至更遠的未來了。連今天做什麼都不知道,又如何能給自己的命運做主宰?做不了主,這是很顯然的事情。為什麼會不知道要做什麼或者不要做什麼?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大家在家生活的時候都很忙,買菜做飯、洗衣服、看小孩等等;青年人要上學,大學畢業後要找工作、賺錢,結婚生子,買車買房,用社會上流行的話講要「五子登科」,以對物質、財富、名利的追求為尚。那麼,這是否就是生命的追求和目標?是否就是生命價值之所在?其中有沒有智慧在引導?我們在做事做人的過程中有沒有覺悟?這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認真思考反省。物質財富是容易累積的,而智慧覺悟是不容易累積的。不是有了金錢就會有智慧,片面追求物質財富,往往會走入歧途。

事實上,相當多的人把擁有物質財富、功名利祿作為人生的目標,追求錦衣玉食、高官厚祿,錯把手段、工具當成目的。錢財只是手段、工具,在家人若沒有錢就沒辦法生活,但這僅僅是生活必備的基本條件,而不是人生的目的,更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如果把賺錢作為人生價值的取向,那麼人一生賺多少錢才能滿足?生命才算有意義?

認清這些事實,就有必要重新思考、重新認識人生,這非常重要。人生從何來、死向何去,我們並不清楚。當然,父母養育我們,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否僅僅如此呢?既然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為何各各不同呢?前面談到,各人的業力不一樣,前生前世造的業不一樣,業力推動生命,而不是自己當下能夠主宰。另一方面,我們死後去往哪裡,也不一定。我們命運的主宰,就是自己所造的業。業有兩種,善業和惡業。一切由業力推動,由業力感招果報。如《妙法聖念處經》說:「善因生善道,非法入埿梨,傍生並鬼趣,善惡業恆隨。」(卷第三)《佛說尼拘陀梵志經》說:「觀見世間一切眾生,若生若滅,若好若丑,或生善趣,或生惡趣,若貴若賤,隨業報應。」(卷上)我們希望後半生比現在更好,希望下一生有個好的去處,比這一生更好,如何能得到呢?造善業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深信因果,修十善業,這是佛教的基本理論。能夠避惡從善,隱惡揚善,生活中處處與人為善,人生自然就會越來越好,下一生會更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天天煩惱重重,為非作歹、粗言惡語、挑撥離間,後半生就會很難過,下一生肯定會更難過。如《佛說妙好寶車經》說:「以善為善法,修善是道場,善行作車牛,載人入福堂。以惡為惡法,惡行相縛束,生時不受戒,死則入地獄。」《佛說大集會正法經》說:「眾生作惡業,定墮地獄中,飢時吞鐵丸,渴復飲銅汁。身出猛火焰,惡業故自燒,身分皆破壞,受驚怖大苦。」「眾生作善法,定生善趣中,善知識會遇,勸導修善法。發生正信解,具戒慧多聞,諸煩惱滅除,而成正等覺。」(卷第五)

在什麼環境中更容易造善業呢?我們可以看到,在寺院裡面,一群人在一起有學有修,聽經聞法,精進辦道,大家互相讚歎、互相尊重,法喜充滿,三寶地就是最好的造善業、改善生命的地方。雖然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有年紀大的,也有年齡小的,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彼此之間都親如一家,和睦友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內心清凈。內心清凈了,就會散發出一種善業的力量,人的相貌、行為自然就清凈,別人都能感受得到你的善心善意、善舉善行。如此下去,和善的氛圍就會越來越濃厚,特別是許多義工菩薩任勞任怨地護持道場,護持各位剛剛進入佛門的在家同修,這些善心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換一個地方也很難得到。這些都是我們發心的成就,只有大家共同發心造善業,凝聚善業,才能夠改變我們的環境氛圍,自己也從中得到最大的受益。

好多居士說,這種內心的清凈回到家裡就無法保持。為什麼呢?家裡沒有這種環境和氛圍,心就發不起來,就容易起煩惱。而到了寺院,大家很歡喜,很願意做事,搶著去做事,不甘落後。有不少人家庭條件很優越,自己不做家務,請保姆代勞;來到寺院,他就喜歡做事,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吃的是粗茶淡飯,甚至是剩飯,吃得還很開心。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就是因為發心的不同。

事實證明,佛法不只是理論文字,佛法是可以具體去實踐、實現的,實踐出來就能體會到它的好處。

佛法能讓我們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你發多大的心、立多大的願,就能成就多大的功德。人生真正的意義就在於發心。人生成就的高低,純粹是看你的發心,靠你的發心。發心決定造業的方向,決定造業的大小。發心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佛菩薩就是把心發到了極致———「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無與倫比,這是如何成就的呢?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發了四十八大願,並經過累劫勤苦的菩薩行而成就的凈土。單純為了發這些莊嚴佛國、利樂有情的大願,法藏比丘就用了五劫的時間深入思維。在《佛說大阿彌陀經》中有如下的記述:

佛言: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在世教化四十二劫。爾時有大國王,聞佛說法,喜悅開悟,即棄王位,往作沙門,號法藏比丘,高才智慧勇猛無能及者。詣彼佛所,稽首禮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以偈贊佛:


如來妙色相,世間無等倫,

遠勝日摩尼,火月清凈水,

威神無有極,名聲震十方,

皆由三昧力,精進成智慧,

持覺若溟海,深廣無涯底,

無明與貪恚,冰釋已無餘。

從是超世間,嘆仰不能已,

端如好樹華,莫不愛樂者,

處處人民見,一切皆歡喜。

布施及凈戒,忍辱並精進,

禪定大智慧,吾誓得此事。

一切諸恐懼,普為獲大安,

過度諸生死,無不解脫者,

我至作佛時,種種如法王。

假使恆沙數,諸佛悉供養,

不如求正覺,堅勇必成就,

能使無量剎,光明普照耀,

濟度越恆沙,威德誰可量。

我剎及莊嚴,華好獨超卓,

凡欲求生者,清凈安以樂,

度脫永無窮,幸佛作明證。

發願既如是,力行無懈怠,

雖居苦毒中,忍之終不悔。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說此偈已,復白世自在王佛言:世尊,我發無上菩提之心,願作佛時,於十方無央數佛中為最,智慧勇猛,頂中光明照耀十方,無有窮極,所居剎土自然七寶極明麗溫柔。我化度名號,皆聞於十方無央數世界,莫有不聞知者,諸無央數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悉皆菩薩聲聞,其數不可窮盡,比諸佛世界悉皆勝之,如是者寧可得否?時世自在王佛,知其智識高明,心愿廣大,即為說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歷劫不止,尚可見底,況人至心求道,精進不止,何求不得,何願不遂?時法藏比丘聞佛所說則大歡喜。佛乃選擇二千一百萬佛剎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粗妙,隨其心愿悉令顯現。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徹見。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乃往一靜處,其心寂然,俱無所著,默坐思惟,攝取彼佛剎清凈之行,如彼修持。復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二千一百萬佛剎所以莊嚴國土清凈之行,願有敷陳,惟佛聽察。彼佛告言:善哉!汝可具說,諸菩薩眾聞汝志願因以警策,亦能於諸佛剎修習莊嚴。法藏白言:第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婦女,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慾食時,七寶缽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搗染浣濯,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五願,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於虛空,皆有宅宇宮殿樓閣池流花樹,悉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殊勝超絕,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六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心相愛敬,無相憎嫉,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七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無淫泆瞋怒愚痴之心,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八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同一善心,無惑他念,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九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況有其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十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知身如幻無貪著心,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十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雖有諸天與世人之異,而其形容皆一類金色,面目端正凈好,無復丑異,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十二願,我作佛時,假令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得為人,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年壽幾千億萬劫,無有能知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十三願,我作佛時,假令十方各千億世界,有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得為人,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剎中人數有幾千億萬,無有能知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十四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知其數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十五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受快樂,一如漏盡比丘,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十六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住正信位,離顛倒想,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所止盡般泥洹,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十七願,我作佛時,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十八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通宿命,知百千億那由他劫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十九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得天眼,見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得天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說法,悉能受持,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億那由他世界眾生心念,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二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得神足,於一念頃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三願,我作佛時,我名號聞於十方無央數世界,諸佛各於大眾中稱我功德及國土之勝,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號乃慈心喜悅者,皆令來生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四願,我作佛時,我頂中光明絕妙,勝如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五願,我作佛時,光明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來生我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六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慈和過諸天人,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七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齋戒、行六波羅蜜、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剎,臨壽終時我與大眾現其人前引至來生,作不退轉地菩薩,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八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燒香散花然燈懸繒,飯食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凈,益作諸善,一心繫念於我,雖止於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九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前世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願生我剎,壽終皆不經三惡道徑遂來生,一切所欲無不如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一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五體投地稽首作禮,喜悅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二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有女人聞我名號,喜悅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其身不復為女,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三願,我作佛時,凡生我剎者一生遂補佛處,惟除本願欲往他方,設化眾生,修菩薩行,供養諸佛,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眾生皆發信心,修菩提行、普賢行、寂滅行、凈梵行、最勝行及一切善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四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慾生他方者,如其所願不復墜於三惡道,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五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以香華旛蓋真珠纓絡種種供具,欲往無量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六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欲萬種之物,供養十方無央數佛,即自在前供養既遍,是日未午即還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七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受持經法,諷誦宣說,必得辯才智慧,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八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能演說一切法,其智慧辯才不可限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九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得金剛那羅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說經行道無異於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十願,我作佛時,剎中清凈,照見十方無量世界,菩薩欲於寶樹中見十方一切嚴凈佛剎,實時應現,猶如明鏡覩其面相,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十一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雖少功德者,亦能知見我道場樹高四千由旬,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十二願,我作佛時,剎中諸天世人及一切萬物,皆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者,眾生雖得天眼不能辯其名數,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十三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隨其志願,所欲聞法皆自然得聞,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十四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聲聞皆智慧成神,頂中皆有光明,語音鴻暢,說經行道無異於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十五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皆逮得清凈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不可思議諸佛,而不失定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十六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皆逮得普等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十七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即得至不退轉地,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十八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於諸佛法永不退轉,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發此願已,復說偈言:

我今對佛前,特發誠實願,

如獲十力身,威德無能勝。

復為大國王,富豪而自在,

常施諸財寶,利樂於貧苦。

盡令諸眾生,長夜無憂惱,

發生眾善根,長養菩提果。

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

人天欣得聞,俱來生我剎。

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

除滅諸有情,貪瞋煩惱暗。

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

一切來生者,修習清凈行。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還以大慈心,普濟諸沈溺。

我於未來世,當作天人師,

百億世界中,說法師子吼,

一切聞音者,解悟復圓明。

又如過去佛,所生慈愍行,

度脫諸有情,已無量無邊,

我行亦如斯,咸使登覺岸。

此願若克果,大千應震動,

虛空諸天神,必雨珍妙華。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於彼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應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空中贊言:決定成佛!於是法藏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修習無量功德,以莊嚴其國。是故入三摩地,歷大阿僧祇劫,修菩薩行,不生欲想、瞋想、痴想,不生欲覺、瞋覺、痴覺,不著色聲香味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堅守誠正,常以和顏愛語饒益眾生,於佛法僧信重恭敬,依真諦門植眾德本,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利樂眾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遠離粗言,免自害害彼,免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致人我兼利。復教化眾生修行六度,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了空無相無願、無為無生無滅,軌範具足,善根圓滿,墮其生處在意所欲,有無量寶藏自然發現,以此施惠眾生令生歡喜,以行教化,致無量無數眾生髮無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無量無邊說不能盡。

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薩行時,容體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口中常出栴檀之香,身諸毛孔出優缽羅華香,其香普熏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那由他由旬。眾生聞此香者,皆發無上菩提之心。又手中恆出一切衣服,一切飲食,一切幢旛寶蓋,一切音樂,及一切最上所須之物,利樂一切眾生令歸佛道。如是積功累德,無量無數百千萬億劫,功德圓滿,威神熾盛,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佛言:阿彌陀佛光明最為遠著,諸佛光明皆所不及。十方無央數佛,其頂中光明有照一里者,有照二里者,有照三里者,如是輾轉漸遠,有至於照千二百萬里;復有佛頂中光明照一世界者,有照二世界者,有照三世界者,如是輾轉漸遠,有至於照二百萬世界者;惟阿彌陀佛頂中光明,照千萬世界無有窮極。諸佛光明所以有遠近者,何以故?初為菩薩時,願力功德各有大小,至期作佛皆隨所得,是故光明亦從而異,若威神自在隨意所作不必豫計則無不同,阿彌陀佛願力無邊、功德超絕故,比諸佛光明特為殊勝。(卷上)

極樂世界具足種種超勝的功德莊嚴,完全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成就,由此可見發願的重要,在大乘佛法中,尤其注重發心發願。有了發心,如夢如幻的人生才有了真實的意義,有了發心,才能夠改善我們的生命,它是我們修學佛道一切善行的先導,也是決定未來成就高低的根本。

發心如此重要,所以到寺院參學時,無論對居士還是出家法師,老和尚都會告訴你:「好好發心,好好修行」。其實「好好發心」很不容易。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很難發起來,經常是發一發,這個心就偏了,發一發就發不起來了。大家在寺院里發心一個禮拜,都會很高興;讓你發心七十天,就不容易了;天天發心,更不容易;真正意義上的發心是發菩提心,要心心念念不舍有情,誓願度一切眾生出生死苦海,那就更難了。

發心雖難,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難不難,而在於要不要。真正了解了發心的利益、發心的好處,我們就會願意發心。很多人不願做事,生活沒有樂趣,終日悠悠放任,原因就是沒有發心的力量。

有了發心,身語意才會有善法的呈現。發心是善法的源泉,能生髮一切善法,我們要去開發它。否則,我們的六根沒有了善法的源頭,善法的力量很快就枯竭了,人就會厭倦疲勞,就不想動,就開始生病:四肢乏力、頭痛等種種毛病都來了。問題就出在發心上,發心不夠,你的善法就沒有來源。

我們要每時每刻都在發心,一輩子都在發心,這才是真功夫。我們做不到,說明功夫不夠、不深。怎樣才能得到真功夫?這就需要不斷在佛法上熏習、培養,日積月累,發心的功夫就會越來越好。

四、佛法寶藏心靈藥,依止僧寶趣學修

人由精神、物質兩個部分組成。物質部分的滋養需要呼吸、飲食,呼吸把氧氣吸進來,把二氧化碳呼出去;吃東西是把食物吃下去,通過腸胃消化,吸收營養,排泄廢物。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任何境界我們都要把它消化。對於種種不如意的境界,用我們內心智慧的力量、覺悟的力量、觀照的力量把它轉化,然後隨順善法。這樣,我們的功夫就長進了,精神世界就越來越光明,內心也會越來越有力量。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從哪裡尋找呢?世間人往往通過讀書去尋找,但不是隨便哪一本書都可以讀的。《弟子規》說:「非聖書,摒勿視,蔽聰明,壞心智。」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不是聖人之書不能讀,因為它會蒙蔽我們的心智。宋代的大學者蘇東坡講:「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糠秕書。」蘇東坡飽讀詩書,世上沒有多少人能與他相比,學了佛法後,明白了世間上的書雖多,卻解決不了生死的問題,解決不了煩惱的問題,而佛法正是為了解決煩惱與生死問題的。

佛法從哪裡來呢?是從佛、法、僧三寶裡面來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言教;僧,是依法修行的出家人,三寶是一體的。佛已經涅槃,現在有佛像代表佛。法是佛說的,正法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末法時期,留下來的是藏經,僅僅是文字,現在還有錄音、錄相等,這些都是法的載體,而不是法的本質。法的本質就是精神食糧,就是我們內心需要的東西。佛法大海有無盡寶藏,我們內心需要的一切,在這裡都能夠找到。

法是能夠對治我們煩惱的良藥,它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煩惱有什麼特點,它是如何生起來的,如果不對治它會產生的種種過患,對治煩惱的種種殊勝的利益,並且告訴我們如何對治煩惱,以及如何進一步去發心。這樣,我們去接受、學習,內心就會和佛法相應,煩惱就得到凈化,內心就會越來越光明,越來越有力量。

我們如何去學習佛法呢?這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自己隨便拿一本經來讀,可不可以?如果只是看一看、了解一下,也未嘗不可。但佛法是心靈的葯,如何服用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治病的葯有兩種,一種是補藥,身體需要補充營養;另一種是消毒、殺菌葯,把身體裡面的病毒、細菌殺掉。佛法也是一樣,戒定慧的種種功德是調整人心的補品,是心靈的營養;而對治煩惱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修行用功的方法等等,都是給心靈世界消毒、排毒的。我們讀一部經或一部論,怎樣找到相應的對治法類呢?這就需要先把自己的病因找到。身體有病時,醫生會詢問你的狀況,檢查病症,分析、診斷病情,然後開藥,之後才能服藥治療。醫生絕不可能隨便抓一把葯給你吃,更不可能自己到藥房隨便抓一副葯回去吃。如果這樣,身體不但不會好,反而會出更大的麻煩,甚至會出人命,因為葯不對症,等同毒藥。同樣,服用佛法的葯也不能自己隨便去抓,調伏煩惱就是要對症下藥,法不對機就會白白耽誤甚至出問題。

如《大智度論》說:「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如重熱膩酢咸藥草飲食等,於風病中名為葯,於余病非葯。若輕冷甘苦澀藥草飲食等,於熱病名為葯,於余病非葯。若輕辛苦澀熱藥草飲食等,於冷病中名為葯,於余病非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凈觀思惟於貪慾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觀身過失名不凈觀,若瞋恚人觀過失者,則增益瞋恚火故。思惟慈心於瞋恚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慾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慈心於眾生中求好事觀功德,若貪慾人求好事觀功德者,則增益貪慾故。因緣觀法於愚痴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慾、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觀故生邪見,邪見即是愚痴。問曰:如佛法中說十二因緣甚深,如說佛告阿難:是因緣法甚深,難見難解難覺難觀。細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痴人於淺近法猶尚難解,何況甚深因緣。今云何言愚痴人應觀因緣法?答曰:愚痴人者,非謂如牛羊等愚痴,是人慾求實道,邪心觀故生種種邪見,如是愚痴人當觀因緣,是名為善對治法。若行瞋恚、淫慾人,欲求樂,欲惱他,於此人中非善,非對治法。不凈、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對治法。何以故?是二觀能拔瞋恚、貪慾毒刺故。」(卷第一)

這裡講到對治不同煩惱要用不同的方法。對治貪心要修不凈觀,對治瞋心要修慈悲觀,對治愚痴要修因緣觀,不能混亂。比如貪心重的人不能修慈悲觀,你修的話,煩惱會越來越粗重,修不凈觀才是正對治。瞋心重的人不能修不凈觀,你修的話會更加瞋恨。多貪的人修因緣觀也不行,你說思維一切都是緣起,那樣就能不貪嗎?很多人認為觀察一切都是業感,以為就不貪了,其實是一種無明。貪心的境界用因緣觀對治是不對的,因緣觀對治的是內心的無明。比如我們對外境的執著,是一種貪心,可以思維無常、苦、空,執著就會去掉,因為這是正對治。對治煩惱的法類是不能亂用的,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每一個階段用什麼法來調心是有講究的,要是弄錯了,心病怎麼會好呢?

有的在家居士學佛多年,念佛多年,聽了很多開示,依舊心不安、心不定,煩煩惱惱,問題很多,總希望找到更高明的法。其實他不知道,佛法是幫助我們的一個個對治法,來對治我們的煩惱,開啟我們的心性。法的效果不在於法的高低,而在於是否對機,要在自己的緣起點上應機學法,就必須靠有經驗的人引導,這就需要我們發心跟僧眾學習,跟三寶學,依止僧寶。

僧眾是佛教創立後才有的,到現在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中國佛教雖然歷經「三武一宗」滅佛,但無論在多麼艱難的條件下,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出家人精進修行,法脈始終沒有斷絕,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把佛教撐持了起來,把佛法傳承了下來。古往今來,有那麼多的出家人願意割愛辭親,投身佛門,學習和弘揚佛陀的教法,刻苦修行,勤懇砥礪,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佛法里有「寶」,能夠啟迪智慧、使人覺悟,讓人找到生命的方向。正因為這樣,才有千千萬萬的人願意終生追隨佛陀出家修行,弘法利生。無論在國內國外,有那麼多寺廟,有那麼多佛菩薩聖像,法門寺的佛指舍利被迎請到香港供奉,百萬人朝拜,都證明了三寶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在家居士依止僧寶來學佛,首先要了解僧寶真實的功德,生起信心和恭敬心。如《雜阿含經》說:「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卷第二十)但是在現實中,有的人跑到這個寺院看看,又跑到那個寺院看看,會覺得有些出家法師也不怎麼樣,無形中就會輕視,甚至觀過、排斥,這樣就不可能生起學習的心。其實,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現象,出家人究竟修行到什麼功夫,沒有出過家的人是不容易知道的,切不可在外相上面以世俗的心態分別好惡。如《大莊嚴論經》說:「眾僧功德海,無能測量者。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贊,況餘一切人,而當不稱嘆。廣大良福田,種少獲大利,釋迦和合眾,是名第三寶。於諸大眾中,勿以貌取人,不可以種族,威儀巧言說,未測其內德,睹形生宗仰。觀形雖幼弱,聰慧有高德,不知內心行,乃更生輕蔑。譬如大叢林,薝蔔雜伊蘭,眾樹雖參差,語林則不異。」(卷第一)

為什麼覺得有些出家人不怎麼樣呢?這是業力的關係。你遇到什麼樣的人,是自己的業決定的。從世間的現象去看尚且如此,分數低、條件差,就只能在較差的學校就讀;如果分數高、條件好,就可以讀名牌學校,在名牌學校里就有機會能遇到比較高明的老師。但是,即便學校比較差,甚至教學質量不高,也不等於學校里的每一位老師都不行。再差的學校里也有好的老師,再好的學校里也有差的學生。無論好的學校、差的學校,老師的水準總比學生高。老師的程度比學生高,才能教學生,這是一定的。沒有一個學校是學生教老師。當然,學生通過努力用功,不斷進步,將來學有所成,可能會超過老師。但是,在求學過程中,學生的學問肯定不如老師。另一方面,如果老師很用功,他也一直在努力學習,在進取,在發心,那麼,很難講學生是否終究會超過老師。因為你在進步,老師也在進步。這就要看你的發心、你的努力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譬喻,要說明的重點是:僧寶對於俗眾來講,就是學習佛法過程中的老師,居士要依僧學法,切莫對僧寶觀過,這非常重要。一方面,觀僧過失是很重的惡業,另一方面,由於片面的執取過失,對僧寶真正的功德就會視而不見,從而失去了向他學習的心態和機會,真正受害的還是自己。我們遇到的老師如果不是十全十美,就要從業果上反省懺悔,同時還應該就他的功德面多去觀察體會,這樣才能去跟他學,自己也才能進步。如《大智度論》說:

有人既得善知識不得其意,反成讎隙而墮地獄,更相謗毀故。唯佛一人無有過失,餘人誰能無者?若弟子見師之過,若實若虛,其心自壞,不復能得法利。是故空中聲教:若見師過莫起嫌恨,汝應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雜行師,我不應念其過失,而自妨失般若。師之過失不著於我,我但從師受般若波羅蜜法;如狗皮囊盛好寶物,不應以囊故而棄其寶;如罪人執燭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墜溝壑;又如行遣小人導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隨其語。(卷第九十六)

菩薩不應順世間法。順世間法者,善者心著,惡者遠離。菩薩則不然,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卷第四十九)

複次菩薩作是念:法師好惡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聞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無實功德,因發佛想故得無量福德,何況是人智慧方便能為人說。以是故,法師有過,於我無咎。(卷第四十九)

在家居士要跟出家法師學習佛法,出家眾的責任很大,是人天師表啊!不僅是人的老師,還是天人的老師,講經說法時,人與非人都在聽,天龍八部都會來聽,這就要求出家眾要不斷地學修增上。

出家眾根據什麼來學?根據經律論三藏來學,其中戒律是根本。《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說:「夫三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諸行之歸憑,賢聖之依止者,必宗於戒。」(卷中)出家人要受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寺院有各種制度、規約等,以此規範出家人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外在的規定來認識戒律、規約的內涵,這就很不容易。過去禪宗講要有明眼人,就是要有大智慧。因為只有智慧才能如理觀察、正確分析、抉擇取捨。這就需要通過不斷地聞思修來增長戒定慧,才能達到。

五、智慧觀照種正因,人事境界勤歷練

學習佛法的目的是提升心靈的智慧,講話、做事都要用智慧觀照。要考慮這樣說、這樣做對自己、對眾生有利還是有害,對將來、對成佛有利還是有害,要從這些方面去判斷,而不是只看現前。當然,現前也要照顧,比如大家在這裡聽經聞法很歡喜,也很容易反省到自己的毛病,佛法立刻兌現,當下得到受用。但是,更重要的是為來世、為成就佛道集聚資糧,這才是根本。我們要解決生死的問題,需要不斷地種植、培養解脫生死、出離輪迴、做菩薩、成佛的因。這樣的因種下去了,將來就會感果。雖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是結果會非常美好,超出想像。培養一棵參天大樹,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棵樹就非常有價值。不論是一百年還是一千年,最初的種子是決定性的,最初如果沒有種下這顆種子,就不會有這棵樹。學佛人也一樣,你只有種成佛的因,最後你才會成佛;如果不去種正因,就成不了佛。同樣,如果一天當中做很多錯事、壞事,種這樣的因將來也會感果,輕者人生坎坷、內心憂惱,重者墮落三途、受極大苦。

佛法真正學好了,就能夠用智慧觀照自己的身心狀態,時刻把握當下。有些在家居士講:「等我有空的時候再來學佛。」仔細檢查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心態當下種的因就是不希求佛法。現代社會的確很忙,工作、事業、家庭等等,耗去了人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不管多忙我們也要睡覺吃飯呀,物質食糧一頓也不能少,精神食糧就可有可無嗎?有沒有空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於是否希求佛法。不希求佛法就一定希求世間法。我們不斷地種下這樣的因,只能被世間捆得越來越緊,越來越無暇學佛;反過來說,現在無暇,就是以前沒有種好的因,現在再不去努力種正因,還要等到何時呢?我們一生中到何時才會有空呢?可能要等到退休,退休就有空了嗎?退休後還可能要看孫子、看小孩。退休後有了時間就能好好學佛了嗎?不一定。人生幾十年養成的習氣毛病已經很重,很難改變,再加上歲數大了,視力、聽力、記憶力都已衰退,聽不清,看不清,記不住,很難學好佛法。學佛非易事,最好是從小開始學起。另外,等到晚年來學,我們能不能活到那一天都很難說,人生無常啊。雖然現在科技發達,醫療條件比較好,平均壽命相對長一些,但還是有不幸的人,如車禍、絕症、自殺等等,還有的小孩尚未出生就死了,有的一個月就夭折了。到醫院、火葬場去看看,就知道自己是無法選擇死亡時間的。所以,不能說「等我有空時再來學佛」。出家人也一樣,不能說「我現在忙,不忙的時候再修行」。忙的時候也要修行,忙完了之後還要修行,修行要面對一切境界,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行。

那麼,究竟如何修行呢?修行分為兩種:狹義的修行和廣義的修行。狹義的修行包括念佛、拜佛、持咒、誦經、坐禪、經行、思維法義等宗教儀軌和遠離五欲六塵境界的修持;廣義的修行是指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佛法。現實生活中的境界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人,一種是事。面對這兩種境界,正是實踐佛法的時候,也是檢驗自己修行程度的時候。廣義的修行往往更加重要,而且更不容易,因為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習氣,把我們與煩惱相應的種種習氣毛病一點一點磨掉,讓我們的心越來越能夠趣向善法。面對現實境界的時候,我們的煩惱習氣最容易冒出來,這時候運用所學的佛法發現它、凈化它,慢慢地就能轉染成凈。我們在經論中可以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無論什麼境界都要去參學;常啼菩薩在親近善知識過程當中,不惜割肉刺血。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蕅益大師說:「千經萬論皆磨礱習氣之具,習氣不除,學問何益?不能親明師良友,受惡辣鉗錘,徒覓幾部好佛法,靜靜閑坐,燒香啜茗而披閱之,此措大學問,尚不可為世間聖賢,況佛祖哉?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善財、常啼,真千古極拙人矣,何為華嚴、般若之榜樣也?」 

一般情況下,初學佛的人往往容易將學佛當作享受,自己看書、拜佛、打坐、思維的時候,的確會有受用,時間久了,就以為學佛就是這些內容,不知不覺沉浸在自己一種心理感受中,對外在的人事境界就不敏感、不關心,甚至會進入一種「息事寧人」的狀態。其實,自己認識和體會的佛法往往和實際的境界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的佛法最後是要運用到境界上。經得住境界的考驗,人的內心才會真正有力量,如果不面對境界的考驗和歷練,就無法檢驗自己所學的佛法究竟有沒有根基。

那我們面對境界時應該如何修呢?對人要自他相換。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你不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那你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道理很簡單———這就是因果。儒家也講:「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大學》中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你希望大家都尊重你,那你就尊重大家;你希望大家恭敬你,那你就恭敬大家;你不希望別人輕視你,那你就不要輕視別人……你希望別人如何做,你自己就要如何做。話說回來,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你。我們與人相處時,有時會遇到一些困境,覺得別人不體諒、不信任自己,可能是因為對方的煩惱、問題,但反過來說,是因為自己過去沒有對他人那樣好,這就需要從自身去反省和改善。這就是因果的道理,很簡單也很實在。

在現實生活中對事如何修呢?就是要歷事練心。不面對境界的時候,往往容易偏向個人的修行,只有你獨立承擔一件事情、擔待責任後,你才會知道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承擔心,否則談振興佛教、承擔眾生的苦樂,很容易停留在口號上面,而缺乏內心實際的力量。

自己有了承擔的經驗,再去看佛菩薩、祖師大德的功德,就有同樣的感受。我們平時看祖師大德的傳記或行儀,能夠看到他們的教證功德、弘法利生的廣大事業,但是對他們的實際功德不一定有很深的體會。但當我們擔待一項任務、負責一件事情的時候,把人、事、物凝聚在一起,就會遇到種種問題,面對很多的困難。這時不僅要面對外在的境界,更要面對內心的無知、情緒的起伏和波動,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往往會忙不過來,弄得焦頭爛額,非常辛苦。這就是檢驗自己修行功夫的時候———有沒有戒定慧,有沒有真實的發心,有的話你才能承擔下來,否則就會被事情壓垮、被境界擊垮。這時再看佛菩薩、祖師大德的行儀,看他們面對剛強難調的眾生時那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至大至剛、無所畏懼的氣概,以及在複雜多變、千頭萬緒的境界中能夠不為「八風」所動、平靜如水的心境,就會比較實在地感受到他們戒定慧、菩提心的功德,也比較容易生起仰望和效學之心。

因此,對事時就要歷事練心,不管遇到什麼境界,看你能不能過得去。佛門裡有句話叫「火焰化紅蓮」,要修得金剛不壞身,就得在火裡面煉。修行就是要這麼修,不可能舒舒服服坐享其成。修些什麼呢?菩薩要修六度萬行,什麼事情都要能做,什麼境界都要面對。憨山大師說:「昔吾釋迦本師舍金輪王位,匿影雪山六年苦行,以成正覺為人天師。其實久遠劫來廣修福慧,故曰三千大千世界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捨身命為眾生處。至若施頭目腦髓如棄涕唾,非一劫二劫,乃至無量劫來,世世生生如此苦行,方才博得相好身土微妙莊嚴。」 

當然,對於我們凡夫而言,佛菩薩為度眾生舍頭目腦髓的境界難以企及,但是,在對境、做事的過程中,依然可以隨順實踐六度的內涵。因為在佛門裡做事跟世間是不一樣的,別人不配合你的時候,你不可能打他、罵他、罰款、開除,彼此間沒有任何利益的牽扯,這時你只能像菩薩一樣發心:做別人不願做的事,踏踏實實付出自己的精力、體力;別人說你,就由他說,作消業想,而且自己確實做得不好,很多地方不清楚不了解;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義無反顧、一往無前地堅持下去;做的時候專心致志,同時又能夠觀察緣起,抉擇取捨……這就是調伏煩惱、凈化內心的過程,這是很實在的。心對境的時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實際或隨順內涵都在其中,我們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體會和發掘。

六、學無止境勤精進,自利利他成凈土

學佛、修行就是如此,要在各種境界的歷練下不斷地學習成長,不斷地增長我們的慈悲、智慧和能力。我們要不斷地向上仰望,向佛菩薩學———學佛法、學發心、學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學無止境。如《普賢行願品》說:

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菩薩利益眾生的方便,概括起來就是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世間工巧事業處明。菩薩為什麼要學五明?因為只有通達五明,才能廣做利樂有情的事業。如《菩薩地持經》說:

菩薩何故求聞法?菩薩求佛所說法,為受正法次法向故,為他廣說故。菩薩求因論者,欲知彼論過故,欲降伏異論故,未信佛法者令生信故,已生信者令增廣故。菩薩求聲論者,廣為眾生演說正語令愛樂故,為凈莊嚴辭句味故,於一義中種種言辭莊嚴故。菩薩求醫方論者,為除眾生種種病故,攝受大眾故。菩薩求世間工業處智者,為少方便獲致大財,饒益無量諸眾生故,為教眾生種種事業故。如是菩薩求五明處,為無上菩提大智眾具究竟滿故。(卷第三)

如果我們不學五明,就沒有這些利益眾生的能力,那麼前面所講的發心、承擔、歷事練心等就都只能局限在理論上。當眾生有困難、有苦難來求我們的時候,我們也只能對他說「好好去拜佛,好好去求佛,」而無法通過自己的身語造作幫助他。因此,大家來到寺院,參加法會、學習研討、出坡勞動、做義工護持常住等等,這些都是歷事練心、學習成長的機會。通過這些境界培養大家的能力,增長大家的才幹,然後引導、啟發大家一起發心成辦「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事業,在自利利他中建立人間凈土。

憨山大師說:「故吾徒佛子,能化一人發勝心、破慳貪,則一人凈自心,嚴一人之佛土,化多人則嚴多人之佛土,苟能化大地,使人人發心,則圓成人人之佛土。是則轉穢土成凈土、變苦具為樂具,豈不為最上殊勝之妙行哉!」

大家在一起學佛、修行,走成佛之路,不是一生一世的因緣,而是多生多世的因緣,值得好好珍惜。只要有一個人修成功了,就可以度其他人———我修成了度你,你修成了度我,這麼多人修行,肯定不止一個兩個成就。大家共同努力,讓每個人都認清生命的方向和目標,知道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對未來越來越有信心,把握生命的方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大家不僅能夠把佛法與現實生活、自己的身心相結合,還能讓家裡的人、周圍的人、與自己有關係的人、自己看到聽到接觸到的人,亦即自己生活圈子內外的人,都因為你的存在而得到好處。這樣,我們一個人就活在千千萬萬人的心裡,我們一個人的生命就能夠同千千萬萬的人聯成一體,那麼,我們的人生就非常有價值,就不會虛度光陰。我們的生命就會越來越有光采,越來越輝煌。

本文轉載於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的微博。

學誠法師的微博_微博
http://weibo.com/xuecheng?is_all=1is_search=1key_word=%E4%BA%BA%E7%94%9F%E7%9A%84%E6%84%8F%E4%B9%89#_0


《西升經 · 我命章第二十六》

老子曰:
我命在我,不屬天地。
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
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
非效眾人行善,非行仁義,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愛欲,萬物即利來。
常淡泊無為,大道歸也。
故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佛教的不說了,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吧~~當然肯定代表不了道教徒啦~~~

對於不修行的普通人來說,「命」是絕對的,比如人的壽數,幾乎不可能改,但是「運」裡面,比較細節的一些東西,可以由法事或者風水或者符調控的部分還是存在的;而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有可能觸及到「命」決定的內容。這是因為修行改變的,是這個人本身,而這個人的命,就是由這個人本身的一些特質所決定的,如果不通過修行,把「自身」改變了,那麼「命」也就不可能改了。

「命」包含的範圍十分廣,都是一些不好改變的因素,但是歸根到底,在「命」中起作用的,還是「自身」的選擇。人常在時候說,如果什麼什麼時候遇到的什麼什麼事,放到現在我會採取不同的做法,但是其實都是馬後炮,如果真的洗去之後經歷留下的經驗和記憶,把那個人放回那個時間點,可能他的選擇,還是一樣的……這就是他的命了……人的「命」,就是從出生到死亡之間,所作出的無數的選擇造成的。修行的影響如果足夠深,能影響到這個人的選擇了,那才有可能把「命」給改掉啊……

當然所謂小的部分,比如風水有問題或者遇到了惡人這種,那也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後果。自古以來,都是壽終正寢的人不少,枉死的鬼更多!為什麼?因為在「命」定的壽數到來之前,就遭遇不好的事,去世了嘛……對於普通人來說,以活到壽終正寢為目標,能活到自己原本命定的壽數,那也已經很不錯的啦!

不要掉到因果論的陷阱里出不來,因為因果論只定性,不定量,就好像你說的例子里,一個人得不得癌症,跟是否抽煙喝酒的相關性能佔百分之多少呢?基因遺傳得佔一部分吧?化學污染得佔一部分吧?……刨來刨去,可能連20%都到不了,你把這個當成唯一的因素進行判斷,那就離那個坑不遠了知道嗎?


就如題主所說,若一切命中注定,修行就是沒用的。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自己的能力,是在因緣俱足時才有的。

個性決定命運。

先練習覺觀自己,就漸能了解自己的個性,也就是了解自己將來的命運。

練習覺觀自己的五蘊,可漸了解世間因緣是如何展轉的,我們的情緒或思緒,常被因緣或境界所牽著走。

了解了自己五蘊的展現,就會漸能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而漸能了解何種因緣會讓事情容易完成,何種因緣會讓事情容易失敗。
了解因緣,才能充實因緣,而漸讓自己因緣俱足。

每個當下,都在為下一個當下的因緣做累積,一直累積不利於自己的,自然的,自己越來越不順,一直累積善的因緣,而且勤觀察還須多少輔助因緣,而努力充實,自己就可能漸具有抓住機會的能力,沒能力的人,去強抓機會,不只是搞壞機會,浪費機會,還搞壞自己將來的機會。

這世間不是宿命論的,而是命運在自己手中的,有可能自己有能力之後,一直沒恰當的機會,但先抓一個次要的機會,由於更能勝任,很可能,會讓自己能很快的達到該在的機會。通常我們在職務上更能學習,而更將自己推向更光明的將來。

原則上,多練習覺觀,別被任何因緣或境界牽著走,時時充實自己,活在當下,會讓您在每個當下,創造出下個更美好的自己。

自在之路在知乎的回答,都在討論如何在生活中練習覺觀,改善自己,若有興趣,請參考。

感恩!
祝福!

附註:

末學回答的這篇,若有興趣也可參考:
探討自己,了解自己?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9097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多病報

一者 好喜打拍一切眾生。

二者 勸他令打。

三者 讚歎打法。

四者 見打歡喜。

五者 惱亂父母。令心憂惱。

六者 惱亂賢聖。

七者 見怨病苦。心大歡喜。

八者 見怨病癒。心生不樂。

九者 於怨病所。與非治葯。

十者 宿食不消。而復更食。

以是十業。得多病報。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少病報

一者 不喜打拍一切眾生。

二者 勸他不打。

三者 贊不打法。

四者 見不打者。心生歡喜。

五者 供養父母及諸病人。

六者 見賢聖病瞻視供養。

七者 見怨病癒。心生歡喜。

八者 見病苦者。施與良藥。亦勸他施。

九者 於病苦眾生。起慈愍心。

十者 於諸飲食。能自節量。

以是十業。得少病報。


----------------------------------------------------------

佛告首迦。

有十種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

一者 自行殺生。

二者 勤他令殺。

三者 讚歎殺法。

四者 見殺隨喜。

五者 於惡憎所。欲令喪滅。

六者 見怨滅已。心生歡喜。

七者 壞他胎藏。

八者 教人毀壞。

九者 建立天寺。屠殺眾生。

十者 教人戰鬥互相殘害。

以是十業。得短命報。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

一者 自不殺生。

二者 勸他不殺。

三者 讚歎不殺。

四者 見他不殺。心生歡喜。

五者 見彼殺者。方便救免。

六者 見死怖者。安慰其心。

七者 見恐怖者。施與無畏。

八者 見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

九者 見諸急難之人。起大悲心。

十者 以諸飲食。惠施眾生。

以是十業。得長命報。


我好道家,但不喜歡扯一堆經。這裡,我只根據自己對道家典籍的學習、體悟,和在人生經歷中運用總結,說些大白話,拋磚引玉。

命運,是兩個字,命和運。

命,是老天給你的資本。包括什麼?你的性別、身體、父母,成長環境以及熏陶,還有,所有已經發生和積累的。總之,你手裡有的一切。這樣算算,老天給我們的,已經不少了。但有人會反對,說我窮鬼一個,有什麼資本?說出這句話,就很好的回答了,為什麼多數人只能是社會底層。底層是一種狀態,不僅是指物質積累少社會地位低,更是因為頭腦智慧、能力經驗,氣魄膽量,境界格局等很多都有欠缺。如果有人把物質條件看成是資本的唯一因素,後面的不用看了,您繼續抱怨好了,我不攔著。

運,是由你自己決定怎樣運用資本。包括幾個方面。第一首先清理自身賬目,你有多少可調用資金和庫存。明了自己當前是什麼水平能力,境界格局等等。如果有欠缺,該怎樣彌補和完善;這是知己。第二,明確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這點極其重要,一切沒有目的的行為都是盲目的,肯定也缺乏效率造成大量浪費)。這是目標。第三,了解和洞察社會,尤其是大勢和規則。這是知彼。第四、從人生目標的角度,選擇怎樣怎打好手裡的牌。這是戰略和戰術。

人生如戲。了解了命和運,你就可以進入社會這個大遊戲,根據自身裝備和技能,選擇副本刷怪做任務了。每刷一個副本,準備充分的話,任務成功,嘩嘩的得到一堆系統(社會、公司,上司)的獎勵。要麼是任務失敗,你白玩了,那就總結下,有什麼問題該解決?然後繼續。

認真對待自己人生的每個副本,你會收穫一次次小獎勵。人生的大命運,就是這樣一個個小結果積累而成。

關於命運的「好與壞」,則基於你以怎樣的標準、觀念和心態來評估。每個時代,都會產生某種階段性的觀念。既然是階段性,那就意味著,很快就會變化。盲從於時代,可能會迷茫,身心疲憊。要問清楚,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聲音:我究竟想要什麼?人生目標,也決定你的幸福感。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抱朴子內篇》);

佛教: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不知道經文典故,但個人見解,命數是定數,無論你怎麼想怎麼做,都是已經定了。
但有趣的就是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是什麼。
你願意相信算命先生,那就去吧。相信了,可以說是天機或是先生給你規劃的人生軌跡,不相信,還是你自己的軌跡。但一切都是命數。

一路過來,回顧過去才發現,當初的你,莫名其妙的就做了那樣一個決定,變成了現在的你。

命中已經註定今生你要做什麼,大家修行什麼的,難道不是已經設定好的嘛?

很多人看透的人想離開這個世界,但該做的事情沒做完,走不了。

在命數中,只有你那顆無我的心,可以時刻觀察著自己和這個世界的一舉一動,這個佛教有專門的說法。
這顆心不受控制吧?
但是,無我的狀態會耗費身體極大的體力,你堅持不了多久,還是會回來做個普通人接受命運。

也就是說除非你不在這個世界上,否則,你的所有行為軌跡,都是註定的。
不過也別想多了,雖然是定數,但你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由此帶來的未知才有趣,你還是可以體驗,享受這個」未知」且已定的命運帶來的精彩人生。

反正這個世界我還沒玩夠,修行什麼的看機緣,看老天爺安排吧,當然該做的事沒做完,也不讓我走,其中有一件事肯定要做,就是等題主回復。^_^
不過老天爺讓我走,隨時也都可以。(想不走也由不得我啊!)

胡言亂語結束,題主自己理解吧。


《了凡四訓》中第一篇《立命之學》中有言一一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西元1569年)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問其故?
  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
  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余以實告。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符錄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西元1570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西元1569年)發願,直至己卯歲(西元1579年),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迴向。庚辰(西元1580年)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迴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西元1581年),生男天啟。


其實真要說命的話,我把它分為3種,分別是天命、地命、人命,天命是不可改的一些"事,比如死亡,比如已經過去的人事物,地命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人命就是習性與選擇,死亡不可改,但是活多久就是地命與人命決定的東西,大多時候我們對地命影響很小,人命是我們唯一掌控比較多的,但是由於無明,我們卻被習性左右選擇,逃不脫自己的人命


宿命論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想修行,不想對自我進行改造,不願正視自我的不足。修是苦,不修也是苦,命中注定是最簡單的借口。
命中注定的高層次境界是無求,修而不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初時不修,一切歸命。修而為求,命己非命。修而不求,命還是命。


周老師:你好!
希望您能解我困惑。我,女命:戊辰、辛酉、乙亥、乙酉(申酉空);1992年1月開始交運;大運為:庚申、己未、戊午、丁巳、丙辰、乙卯、甲寅、癸丑。
老公的八字:己巳、丙寅、辛丑、庚寅(辰巳空);1991年2月開始交運;大運為:乙丑、甲子、癸亥、壬戌、辛酉、庚申、己未、戊午。
我們2015年完婚,2016年育有一子,婚後失常吵的不可開交,幾經輾轉已經到了離婚邊緣。若不是有孩子牽絆,恐怕早已分道揚鑣,我們南北分居且感情不睦。他多次揚言有了新歡,我不知何時,一次爭吵會直接導致離婚。
求老師看看我們的婚姻是否合適?還能否繼續走下去嗎?看看別人甜蜜的夫妻關係,再看看自己,實在苦不堪言,拜謝!
之所以我說她們倆之間有愛,是因為他倆的八字能夠相互吸引。大致包括三個方面:
1、女方八字能夠補男方命理喜用;
女命,日主乙木,出生在仲秋酉月,木之絕地,定然形殘葉枯;七殺辛金稟令,局中三辛會聚,再逢財生,定然身弱;好在日支逢亥,正印貼身,乃為絕處逢生。故此,命中首用壬癸印梟之水泄殺,再用甲乙比劫之木幫身抗殺;秋木不可乏丙缺丁,不然虛濕無用,不足敵殺。
男命,日主辛金,出生在初春寅月,金之絕地,定然氣息衰竭;正財甲木稟令,局中財官結黨,雙官雙財,則為克泄交加;好在日支坐丑,梟印緊貼,亦為絕處逢生,年日巳丑拱金。故此,命中喜用之神,首先亦為印梟之土;其次,則是比劫之金。同時,干支皆有印星,地支沒有強根,官殺可以通關,故此,官殺之火,可以成為閑神。
這樣一來,女方八字中土金分量足有五份。自然能夠滿足男方命理所需,吸引力自然就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男方八字雖木旺,日柱力量稍弱,但水木分量只有兩份,女方只是有利男方,但男方對女方來說就是很到的壓力了。
2、兩個人之間個性比較相投;
女命格取七殺格,八字中殺印能夠相生;男命命格則為身弱的正官格,官也變殺,局中官能生梟,官印拱身局,故此,命式比較一致,對待事業,工作乃至待人處事,見解常常能夠高度吻合,故此,個性也還是比較相投。
3、兩個人呼應程度較高;
女命生肖為龍,男命生肖為蛇,所謂龍蛇一窩,相生有別;一個空靈,一個狡黠;一個大氣,一個警敏。年干,一個戊土,一個己土;一個為陽,一個為陰;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日柱,女命乙木陰柔,男命辛金,剛中有柔;日支亥、丑暗會一方;納音一者為火,一者為土,音聲通氣。故此,呼應程度較高。
之所以說他們之間有緣,大致也有三個方面;
1、兩個人日干均為夫妻搭配;
女命日干為乙木,男命日干則為辛金;乙木柔弱為女,辛金剛強為男;男命為女命七殺,女命乃為男命偏財,正偏一致,符合夫妻剛柔之道,因此,他們之間有緣。
2、兩個人婚姻信息比較吻合;
男命財星為忌,局中財星太旺,日支坐梟,可以幫身;體現出婚姻中妻子個性強勢,但能為操持興家;與女命格局七殺,個性剛急,殺得印化,一心為夫的信息比較吻合。男命兩處正財與日支暗合,財星透干與日干相合,體現出男命常有外情;而女命中夫星桃花伏吟自刑,與財星緊貼生合,信息也比較吻合。這種一致性,常常就是緣分的代表。
3、兩個人子女信息也比較一致;
就子女星而言,女命子女星為閑神,男命的子女星也為閑神,體現出各自對於子女在人生的影響心性類同。就子女宮位而言,男命庚寅,女命乙酉,天干為用,地支為忌,體現出子女富貴程度類同;女命子女宮位殺能生印,體現出子女對於家庭穩定具有積極貢獻;而男命官能生印,拱合喜用妻宮,也體現出子女對於家庭穩定具有積極貢獻。
這就進一步說明了兩個人之前的緣分。
之所以說他們相處實在困難,原因也有三;
1、無論男女,都要求對方付出;
因為,他們兩個人日支都坐喜用印星,命中的婚戀觀都是要求對方付出。女命七殺雖然能夠生印,但是,酉金本來生亥的能力很弱,體現出丈夫雖然具有主動付出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變成現實,卻有一定難度。而男命日支之印,卻被兩財夾克,體現出男命雖然一心向財,但是,會因為女人,外情破壞家庭,甚至影響事業;也就是幾乎沒有興家的能力。
2、兩個人在一起,矛盾疊疊;
原因就是,兩個人的日柱天沖地克,都有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對方身上的跡象。女命日柱乙亥,男命日柱辛丑。男命日干衝剋女命日干,因為,女命本來身弱,有情則為陽干來克合,或者比劫幫扶,辛來衝剋乙木,則為無情的表現。同時,男命日支坐丑,本氣為土;女命日支坐亥,本氣為水,土來克水,克到女命唯一用神,同樣也是無情的表現;但是,女命並不是沒有反擊的力量,比如,女命日支亥中藏甲,可以合制丑中己土,這樣一來,也會令男命特別反感,因為,這是男命唯一緊貼的喜用之神。
3、兩個人之間,常常難得六親的調和;
女命年支坐辰,為日支亥之墓,實際上體現出父母和長輩,在自己人生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息事寧人,成為旁觀者;而男命的年支與日支拱合,則體現出父母和長輩,往往無條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並且,女命本身身弱不勝,格局七殺,自然壓力頗大,思想焦慮,故此,女命常常在感情危機時,感到孤立無援,內心更為著急與缺乏安全感。
上述分析我們知道,兩個人屬於有愛又有緣分之人,那麼兩個人是否就一定可以白頭到老呢?
我的回答是,恐怕很難。理由也有三;
一來,兩個人婚姻中的人,都不是自己命中的人。女命,七殺純一,局中七殺無食傷制殺,有印星化殺,印星坐日支;體現出女命比較旺夫,婚姻中的丈夫對家庭幫助和貢獻特大,丈夫個性不好,對自己管的很嚴,常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危害與壓力。故此,女命能夠過完一生的人,應該是年齡偏大,社會地位較高,比較有學識的人。
而男命身稍弱,用印而印逢財制,體現出一心向財,而財無可得,尤其是現在的大運,就更是如此;而且,男命較女命偏小,很不成熟,與女命要求穩定和安全的生活相去甚遠。
二來,男命行事顛倒,內心糊塗;
男命身弱忌財,需要比劫制財救印,或者官殺通關助印。但是,男命2021年前,行運均在食傷生財的階段,除了經濟能力欠缺之外,而且不利子女,財旺而食傷生財,也主心思紛亂,內心好色多欲,行事自然顛倒。
三來,兩個人命柱都沒有一次婚姻到頭的信息;
男命兩柱正財,均可制克婚姻宮,說明男命至少會有兩次婚姻。本來需要可以有官星解救。但是,目前行運官殺逢沖,破婚的跡象明顯;而女命兩柱七殺,雖然殺有印化,但是,金多水少,化殺能力有限;現在行運,均在食傷制殺階段,也是印梟衰歇階段。故此,婚姻也當充滿變數。
故此,兩個人雖然有愛有緣,但愛的能力卻是明顯不足,屬於相愛容易相處難;加之,情操不同;個性均比較死硬,因為,你們的日支用神都居死地,都有不願溝通,死硬僵化,不能靈活的易像。故此,兩個人在一起肯定各自都會很痛苦,遲早都會分開,很難一婚到頭。如果兩個人處朋友,倒是比較適合,處夫妻則很難,可以早作打算。


《西遊記》,孫悟空說,我己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

《奇門遁甲》術避開七殺庚金,游寄在三奇六儀中,不受庚星之克。


命運取決於自己的元陽真氣,也就是生命力。陽氣旺時身體健康強壯,陰氣旺時處於不健康狀態。陽氣量充足力壓小人,從現實上看,說聲話大語排眾力,如是沒有充足的膽量威氣,如何能壓下諸人。

但生命力有些人天生茂盛,有些人卻是不足。但後天生活都是一樣,不過有些人任意超量使用,使得生命力短縮超前,又有些人是保量使用,卻使得伸長生命。

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不仁,任自生長,並非有第三方控制陰陽氣。


上面那麼多說來說去的竟然沒人提《太平經》中的承負說?
簡單說來就是三合相通,天地人共同作用,大環境中的各種因素綜合作用,最後哪方面影響力大哪方面起決定作用。
以前那些引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來解釋承負的明顯都沒仔細讀太平經,把承負狹隘化了。

有興趣的可以去讀一讀《太平經》,如果嫌太長可以僅僅讀一下其中的「五事解承負法」或者「萬二千國始火氣訣」,自己判斷一下是什麼情況。

說自作自受自因自果這麼孤立武斷可不是道教本身的理論和風格,但要說我命由我不屬天地的那也是倖存者效應,敢說這話的都是一小撮「得道之人」,普通人怎麼可能擺脫大環境的作用,

至於你問我普通人究竟如何?

比較淺顯易懂的就是

「人吶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預料,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說簡單點吧
道教讓你在活著的時候好好過
佛教是教你死了之後要去好地方
人只有活著才知道過得好不好


道教本身是相信命運的。
北斗經言:


凡夫在世。迷謬者多。不知身屬北斗。命由天府。有災有患。不知解謝之門。祈福祈生。莫曉歸真之路。


但是相信命運不代表就是所謂的「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反正不管怎麼樣都是命嘛」。相反,道教提倡積極面對命運,並不是去改變,而是去改善,所以提出「性命雙修」「消災增福壽」(此為道教概念,並非佛教獨創)等概念。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命運,而不是像中二小說所謂的「逆天改命」,這就是道教的命運觀


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雖然道教的態度是,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是實踐起來卻是,一粒金丹吞入肚,金屬中毒汞錫鉛。妖道以此戕人命,誰吞誰是大傻缺。

參考晉哀帝、道士鄧郁、唐朝帝王等。^_^


我們在年輕時候友誼都很單純,尤其是一起扛槍的、同窗的,還有一起嫖娼的。
年輕時候我們追求都是精神型的,我們長的都不太好看,我們有了物質首先會想著拿到學校里去分享,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安貧樂道。那個時候我們都很快樂!
等我們長大了開始追求財富,有些人先有了錢,就開始追求美麗外表或者優雅氣質,同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原來關係好一些也因為身份地位懸殊越走越遠。
而我們進入社會以後新結識的朋友,都是同事或者生意場上的朋友了,這些朋友從一開始就沒有精神型交流,所有的交流都是物質型的,當然不排除生意場上有志趣相投的,最終也能成為知己。因為大家生活不再單純,自然難以再處到單純的友誼。
財富、交際能力、健康,雖然很俗套,人人都需要。人不要整天講修道、求佛,其實很多時候現在還是一個人,先把這輩子的人做好,人都做不好,直接跳級成道裝大神的反正我是不相信。


推薦閱讀:

香功是什麼氣功?有啥作用
如何看待微博上鐵牙道人坐實知乎道教大v十萬個氣兒的抄襲?
無任何功法,晚上純靜心打坐,下墜感很明顯,先是身子,後來頭部,感覺身子,頭部要往下陷了,頭嗡嗡的很怕?
請問這張道教的符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需要佩戴或裝裱嗎?
每天晚上要睡覺的時候,肚子振動地很明顯怎麼辦?

TAG:命運 | 佛教 | 算命 | 道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