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網站和超級俱樂部的主要區別在哪,是戶外俱樂部和旅行社的區別嗎?

對這兩大類有點弄不太不清楚,有人給解釋一下嗎?


下面列舉出二者不同的三大特點:

旅行社:

1、 強制購物,和商家有合作,強制性把用戶帶到購物店,讓遊客買東西。不買就對著遊客大發雷霆,口出髒話。

2、 路線固定,行程單調統一,五年前的經典線路和現在一毛一樣,每個人報不同團路線也一毛一樣,無聊。

3、 到一個景點,就聽到導遊說:「哎,一個小時之後集合啊,遲到不等。」我就只能灰溜溜的拍個照回來,回來一問我,去看啥了,我啥也不知道。

戶外俱樂部:

1、 山野間根本沒有強制購物點,所以絕對不存在強制購物的情況。

2、 山野間景色瞬息萬變,每次走都好像第一次一樣新鮮感十足。

3、 行程自由,在不耽誤下山時間和安全的情況下,沒人會束縛你,沒人會定時。

旅行社是事先選擇盈利價值高、熱門的路線成團,雖然價格低,但體驗比不上戶外俱樂部。戶外俱樂部這幾年勢頭很猛,體驗也確實不錯。旅行團更多的是和陌生的人一起玩,但是戶外俱樂部更多的是和相熟的圈子一起玩,舒服也安心。


謝邀,答主是一直是獨立自由行,參與這些團體不多,簡單說一下了解的

其實無論這些以旅遊為主的團體是什麼形式,本質的區別標準只有一個:盈利模式

比如旅遊主題網站,窮游主打境外游、馬蜂窩主打快餐小資、磨坊和8264偏向戶外,側重點都不一樣,但套路差不多,靠論壇和互動提高人氣,然後就和其他創業企業一樣走融資的路線,順帶搞一些代理、平台合作、廣告之類的,這不是主要的,因為賺不了什麼錢,成本還很高,主要還是提高估值去融資,他們做的是平台,攜程一開始也是做平台的,不過那種行為是無意識的,後來自己砸了招牌,失去了核心資源,多年後再想撿起來已經不可能了

另外一些就是像攜程、去哪兒、飛豬這種網路旅行社,他們主要做的是旅遊相關資源(或者說渠道)的再分配。其實這類事,線下傳統旅行社幹了不知道多少年了,俗話說就是飛單,但效率很低,基本是靠傳統的業內合作關係,現在有了網路平台,範圍和效率都要廣得多了,畢竟飛單的利潤低得很,只能靠走量,有些線下旅行社已經不做團隊生意了,而是成為了網路平台的終端,術業專攻,比如代理簽證、機票這種,純走量,TB一搜一大堆,確實方便了用戶

這幾年戶外俱樂部比較火,個人形式的戶外俱樂部主要集中在戶外,川滇新藏區、尼泊爾、巴基斯坦方面的定製線路,或者是全國範圍內3天到半個月以上不等的徒步線路、登6000米以上雪山這些,因為這個領域受眾面相對較小,又比較專業,玩得轉的人不多,有很多是資深玩家做生意,盈利方式基本上就是賺個差價或者服務費,成本比較低,宣傳方式(或者平台),基本上以公眾號為主、也依靠論壇和朋友圈子,畢竟圈子小得很,有時也會跟上面那些旅遊網站、或者知乎這樣的社交網站合作,對雙方都是名利雙收的事,只要宣傳轟炸一下,造個大神沒什麼難的,國人嘛就吃個人崇拜這個套路,百試百靈,有個幾萬幾十萬粉絲的大V做做廣告,微博轉發一下也是躺著收錢的節奏,大家也都會覺得攀上了大神倍兒有面子,可謂皆大歡喜

同樣是海外的定製線路,私人俱樂部就很難玩起來,成本太高了,需要很充足的現金流。除了那種10萬起步的非洲打獵團不說,海外定製線路目前靠譜的不多,一般用來造神,窮游有太多包裝出來的例子。受眾面太小是一方面,有些例如南極、乞力馬扎羅、尼泊爾徒步、喀喇崑崙徒步這樣線路,都是直接找當地的旅遊服務公司,國內的人想插一腳很難,目前做尼泊爾線路的人比較多,但開價都比較離譜。常規國家比如歐洲幾國幾國、美國西部這些,現在信息那麼發達,也沒必要花這個冤枉錢請人帶隊了,網上攻略一大堆,只要不是語言障礙太嚴重都能自己搞定

旅遊這個圈子,水太深,就不多說了,太多人靠這個吃飯

當然也有一些像答主這樣完全不以盈利為目的的,那都是有正常職業,僅作為業餘愛好的

總之一點,無論形式如何,就想想它們靠什麼盈利,套路就能浮出水面


謝邀,這個不太了解就不強答了。


以上只是從內容方面的區分。談得也側重於旅行社,估計與熟悉戶外俱樂部的人太少有很大關係。

旅遊網站(如:攜程,途牛,螞蜂窩。。。)本質上都是旅行社,在資源和產品內容上大同小異。無非是機票,門票和酒店。終端地接還得依賴各類傳統的旅行社完成。只不過靠平台大流量獲得壓倒性的議價權。小型地接社也逐步成為OTA的附庸。

正因為成功於規模化,先天性不可避免導致產品內容標準化,產品結構模塊化:觀光+購物。客人上至八十八,下到剛走路,基本都滿足適合的大路貨產品。 各家服務內容千篇一律,競爭慘烈,利潤日益稀薄。 加上市場環境惡劣,最終必然造成負團費,宰客等醜惡現象屢禁不止,無法根絕。跟團游在國內幾乎都是貶義詞。

自由行的比例越來越高,OTA的主要利潤點:酒店+機票+門票。其實也屬於規模化資源控制。而傳統的大型旅行社本身就佔有某些特殊資源,其平台流量無法與OTA抗衡,只得越加依賴酒店,景區等重資產獲取利潤。在資產嚴重泡沫的今天,投資巨大,收益率就顯得非常低。很多酒店和景區都是苦苦支撐,包袱沉重。輕資產的小旅行社就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雖然近年傳統旅行社喊訂製旅行,也在打造了一些特色產品;新冒出的一些定製旅行網站,也推廣不少國內外新項目,獲得不少客人的關注。觀察其產品結構,其實只是自由行的變種,依然在酒店+機票的基礎上,滿足了客人某一特殊喜好。實質上也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錢。

戶外俱樂部就有點另類了。首先是客人的選取上就限制了很多。某一項戶外運動,對客人的體能,技能,資歷,年齡,甚至是性別獨有明確要求。不是你想花錢就能玩的。客戶群規模狹窄,造成組團接單量小,單品成本高;某些戶外環境中,從安全的角度,必然要求控制規模,不可能走規模化低成本的方向;再加上對從業人員大都要求具備某項專業技能,不是簡單的導遊和領隊能肩負的職責,人力成本相當重。

依據某些資料比對,目前的國內戶外運動行業,在市場規模,從業人數,資源整合,消費能力和文化認知等發展階段,僅僅相當於美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差距幾十年。國內尚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目前也只是剛剛起步。

戶外俱樂部實質要融合:旅行+體育+培訓 三個元素的跨界的全新領域。需要產業高手的揉和打造。專業化,品牌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而不能簡單理解為去山裡吃個農家樂,搞幾個退伍軍人拓展訓練一下而已。現有的絕大多數戶外俱樂部運營人員對產業化的理解非常缺乏,這也是此行業發展不快的一大因素。相信未來從其他成熟產業轉入戶外運動的運營人員越來越多,原來越高端。初進戶外俱樂部的提升。

歡迎交流


推薦閱讀:

衝鋒衣為什麼叫「衝鋒」衣?
戶外新人該如何選擇登山杖,怎麼才能延長登山杖的使用壽命?
有哪些比較好的戶外品牌值得推薦?
高富帥們能來介紹一下戶外衝鋒衣品牌么,就例如狼爪衝鋒衣怎麼樣,屬於什麼等級,適合休閑還是真正的戶外?
冬季戶外跑步需要注意什麼?

TAG:旅行 | 徒步 | 登山 | 騎行 | 戶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