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俄羅斯帝國對亞洲的領土擴張?為什麼最後佔領北亞的是俄羅斯?


雲石洋洋洒洒寫了那麼一長篇,基本等於沒說

而且,把老毛子在北亞擴張與北亞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聯繫在一起

excuse me??

我記得俄國人擴張到遠東,並開始和清朝接觸的時候,是17世紀吧,我記得俄國乃至世界第一座現代化開採的油田是在1846年才在巴庫建立的,而且那個時候開採石油主要是為了提取煤油(即油燈的燃料),整個19世紀石油的需求還遠沒有那麼旺盛,直到20世紀內燃機的普及才把石油提升到戰略性資源的地位。17世紀的時候誰知道石油會有那麼大的戰略意義?誰用得著石油啊?就算如此那個時候的人怎麼開採?雲石的這個角度叫時代錯位,叫穿越,而不是什麼戰略遠見

雲石又說俄國對北亞的擴張是「秦穆公稱霸西戎式 」的無奈。老天,真把老毛子當成尊王攘夷的春秋諸侯了?

人類歷史上任何擴張行為,都有其眼前的經濟利益密不可分。工業時代之前的北亞或許在雲石眼裡只是苦寒之地不值一提,但在當時的俄國人眼裡可遠非如此

老毛子能那麼使勁向北亞進軍,無外乎一個主觀原因,一個客觀原因

主觀上,當時俄國和整個歐洲對動物皮毛(主要是貂絨)旺盛的需求量,以及後期對出海口迫切的需求。這使得老毛子有動機不斷東擴

客觀上,北亞那些金帳汗國滅亡後殘存的突厥化蒙古汗國太弱雞,而東歐地區實力又遠在當時的沙俄之上(16世紀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可是東歐地區的強權,17世紀波蘭還曾經攻入俄羅斯腹地甚至攻入了莫斯科)。加上北面就是北冰洋了,南面還有強勢的奧斯曼帝國和其附庸克里米亞汗國經常和沙俄發生衝突。這讓俄國人能夠向東擴張,而無法向其他方向發展。

這裡看一幅名畫

19世紀俄國畫家瓦西里 蘇里科夫的畫作《葉爾瑪克征服西伯利亞》,描繪的就是當時俄國探險家葉爾瑪克率軍攻入西伯利亞汗國首都的場景

仔細看看此畫的局部,雙方的實力差異很明顯了

葉爾瑪克是誰?西伯利亞的征服者,但關鍵的是,他是一名哥薩克探險家,當時進攻西伯利亞汗國就是出於沙俄征服對動物皮毛的強烈需求。而西伯利亞汗國等其他小汗國和部落,正好就擋在俄國索取動物皮毛的道路上,你又那麼弱,不干你干誰?
這位就是葉爾瑪克。有沒有覺得這位爺的形象和所作所為非常像同時期的西班牙探險家和殖民者皮澤洛(征服印加的那位)和科爾特斯(征服阿茲特克的那位)?

前者為了皮毛,後者為了黃金,都在做殖民擴張的事

而那時整個俄國和歐洲對皮毛需求有多旺盛?

這是16世紀諾夫哥羅德地區的皮毛商販

這是16-17世紀俄國政府官員向當地土著徵收皮毛稅( ясак )

對皮毛的旺盛需求一直持續到工業時代,這是19世紀諾夫哥羅德市的一處皮毛交易市場

包括同時代的北美,當時很多北美探險家都因為皮草生意發了家

這是19世紀末加拿大艾伯塔地區一個皮草的倉庫

當時流行於上層貴族的俄式貂絨大衣

而當時的貂皮無外乎紫貂,松貂,水貂,石貂幾種

其中又以紫貂皮和水貂皮為上等

歐洲水貂的分布圖

紫貂的分布圖

這樣看來,俄國對北亞地區的擴張就更有理由了

在征服北亞之後,沙俄征服就開始對當地原住民徵收一種叫皮毛稅( ясак )的稅款,簡單來說就是名義上讓當地原住民以動物皮毛作為稅款,實際上是對當地皮毛資源的強制性徵收,並逐漸成為俄國的財政來源之一。

這是17世紀曆年俄國對北亞各地區徵收皮毛稅的情況(以當時的盧布計算)

而為何最後佔領北亞的不是中國?

這不廢話嗎。中原地區有那麼富庶的地方去統治,要北亞那苦寒之地作甚?要知道在明清之際,光是瓷器和茶葉,就足夠讓中原王朝在對外貿易中賺到盆滿缽滿,我這個時候為了點皮毛生意去征服那塊苦寒之地幹啥?就是建州女真當時也是把目標放在向中原地區的擴張。我就是不想入主中原,只想安安靜靜的當個劫匪,相比較苦寒之地的皮毛,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和各種豐富物產,哪個更有吸引力?

而當中國最終意識到北亞地區豐富的戰略資源對工業時代的重要意義時,新中國都建立多少年了。俄國早就在北亞生根發芽成參天大樹了,你還想奪過來?


在這裡,我只想提下為什麼俄羅斯會向東擴張,以及糾正上面幾位答主的一些看法。


一、

@風千里 雲石說的 ———— 俄國向東的擴張是「秦穆公稱霸西戎的無奈」,這話並沒有什麼疑問。因為大家得要明白,沙俄東擴的首要動因是維護國家安全,他在向西的擴張中失敗,然後才謀求擴張東面,而毛皮貿易只是次要原因。


在16世紀以前,沙俄的最主要的對戰對象是西面的立陶宛人、波蘭人和他們之間的一些斯拉夫公國。而對東方几個汗國的戰爭,在進入16世紀之後,也就是伊凡四世登基前後的四十多年間就已經開始了,這主要是瓦西里三世執政時期。

瓦西里時代的擴張 1505-1533年

1510年兼并西面的普斯科夫(紅圈),
1514年兼并西南的斯模稜斯科(籃圈),
1521年兼并剩餘的留贊公國(粉圈),基本上完成了對東歐平原東部斯拉夫諸城邦的統一。


在瓦西里三世執政的前幾年,在1502年的時候,克里米亞汗國滅亡了衰敗的金帳汗國,從此開始興盛起來,在金帳汗國的原來土地上興起了喀山汗國、西伯利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諾蓋帳汗國等諸多汗國,從此沙俄由對付金帳汗國這一個游牧國家,變成對付諸多的大小汗國。不僅如此,在金帳汗國解體後,覬覦這塊土地的還有土耳其。這幾個汗國,基本上大規模的騷擾、劫掠數年一次,小規模的騷擾一年兩次左右,而在沙俄的東部、南部地段,基本上是平原和低緩的丘陵,無法進行有效的抵禦。

在瓦西里三世的大部分時期里,和克里米亞汗國、喀山汗國關係持續惡化,立陶宛和波蘭經常賄賂這幾個汗國,使得瓦西里三世無法安心對付西面。而這兩個汗國背後則是更強大的土耳其,這三個國家的聯盟曾經數次大規模進攻的莫斯科公國,1521年的進攻還差點使莫斯科公國亡了國。這使得瓦西里三世感覺東面的幾個汗國不僅是掣肘之勢,還是一個心腹大患。

所以在1503年的時候,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克里米亞和喀山,便退出了對立陶宛的戰爭。而到了伊凡四世在1547年登基之後,也曾在1547年和1549年兩度進攻喀山汗國,不過卻因為準備不充分都失敗了,然後才有了1552年的第三次東征。


如果說俄國人是為了所謂的毛皮而東進,那在1558-1581年這23年間,俄國應該去滅亡西伯利亞汗國才對,但是這段時期沙俄並沒有在東部方向取得大的進展,其主要目標是反而是鎖定了西面的波羅的海方向。伊凡四世為了獲得肥沃的波羅的海沿岸土地和出海口,反而同波蘭立陶宛打了25年的戰爭。


二、

答主 @風千里 說的蒙古的幾個汗國太弱雞,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準確。而且,這個不準確的說法在督工@馬前卒 那裡也犯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70381


1、沙俄兵員雖多,不過大部分時期是分散防守。

在征服喀山汗國之前,真正弱雞(衰弱)的是處於包圍之中的沙皇俄國。上面說到1521年的時候,克里米亞汗國聯合喀山汗國進攻莫斯科公國,沙俄可是差一點亡國的。即使是到了50年後的1571年,西伯利亞汗國和克里米亞汗國仍有12萬人的進攻規模,還燒了莫斯科,俄國當時雖然擁有30萬的部隊,不過都被分散布置在波蘭、立陶宛和瑞典方向,沙皇勉勉強強籌集了2萬人的部隊來迎擊。這種情況直到葉爾馬克東征的時候,也是捉襟見肘。1582年春天,葉爾馬克兵臨秋明城下,由於人數太少不敢貿然進攻,向伊凡四世要求增援部隊,沙皇摳摳搜搜的才派了300人的部隊前去支援。

說到伊凡四世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的那次東征之前,伊凡四世做了一些列的準備,最主要的是在喀山城的對面建立了斯維雅日斯克要塞。

1533年主要國家領土及1552年伊凡四世的三次東征

1552年6月25日,伊凡四世率領大軍從莫斯科出發,沿著伏爾加河及其支流一路向東前進。8月22日抵達斯維雅加斯克要塞,此時彙集的俄軍共有15萬人,同時還有著作為這次戰爭主角的150門大炮。9月8日,將喀山城圍的水泄不通的俄軍開始攻城。10月9日,總攻開始,七個縱隊的俄軍蜂擁而入,喀山衛戍部隊拒絕撤出都城,雙方展開肉搏戰。10月11日,喀山失守,共有6000多喀山軍人陣亡,余部撤出喀山城,繼續號召喀山國民抵抗,直到1558年沙俄才完全兼并喀山。


2、喀山汗國的軍隊並沒有那麼弱雞

在第三次東征期間,俄國動員了15萬軍隊,而在立窩尼亞戰爭期間的擴軍後,也不過30萬人。而且這裡面還包括沙俄的先遣團,警衛隊和沙皇衛隊,可以說這是沙俄傾全國之力征服喀山的。在伊凡四世建立斯維雅日斯克要塞期間,喀山的亞季加爾汗也沒有閑著。喀山方面首先動員了大量的士兵,一說是3萬人,一說是6.5萬人並且布置了大約100門左右的火炮,而此時的俄軍也不過150門火炮

所以我認為督工關於游牧民族缺乏槍炮的說法,有些不合理,頗有些想當然。

其次,亞季加爾汗動員國內民眾挖掘壕溝,加固城池,最後還聯繫了克里米亞汗國,約定沙俄攻打喀山的時候克里米亞汗國北上支援。不過在6月24號的時候,即沙俄大軍開拔之前,右翼的俄軍在圖拉附近就已經擊潰了克里米亞汗國派出來的7000人部隊。

在這次攻城戰中,工程師威羅德科夫設計了一座有50門火炮,高約13米的炮台,使得這些火炮能夠炮轟到城裡。不過這些火炮無法在加固了的城牆上打開大的缺口,俄軍無法攻入進去。於是俄軍另想一計,在喀山外圍挖掘地道直通喀山城牆下,放置了48桶火藥(這些火藥在全球通史等書中被翻譯為超強地雷,2333),炸開了一個大的豁口,在俄軍擊潰汗國的正面部隊後,大約有7000人的俄軍湧進城中。

3、俄軍在這場征戰中,火繩槍的使用是個謎。

攻克喀山乃至攻克阿斯特拉罕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查閱到俄軍有多少人使用火繩槍這種東西,因為火繩槍在俄軍中的廣泛使用是在立窩尼亞戰爭(1558-1583年)時期,在之後葉爾馬克東征的時候也才開始廣泛出現火槍和鉛丸的字眼。

可以推斷在伊凡四世的某個時期,射擊兵團的數量大概在1500人左右。但是其他時期的射擊兵數量,還有是否有其他類型的火槍兵,就不清楚了。希望有同學能夠從其他資料中指正。

即使是那個時代的火繩槍兵相較於蒙古騎兵,並沒有多麼大的優勢。熟練的火繩槍兵一分鐘才能發射兩發彈丸,而30s的準備時間已經使得騎兵能夠從兩三百米的有效射程外衝擊火槍兵了。何況更先進的燧發槍的使用則在17世紀以後的羅曼諾夫王朝時期。

為了奪回斯莫棱斯克,沙皇米哈伊爾.費多洛維奇.羅曼諾夫在1630年時試圖新建兩個軍團的戰士.這些軍團士兵們的工資是每年5盧布,而且他們每天的一日三餐還有伙食津貼.軍團的組成人員比較多樣化,包括失去領土的貴族,低等級的波雅爾成員,哥薩克以及自由民(事實上,該軍團更喜歡招募選擇破產的原上流社會紳士,但這種人在軍團中只有區區60人).這種新式部隊也許是受當時的瑞典的影響,也引進了新的軍隊組織結構----每個團用連這一新型編製代替原有的百人隊(sotni),每個團擁有8個連,每連各有120名火槍手和80名長矛手.軍團軍官數量共176人 。

。。。。。。

17世紀後50年,燧發槍開始在俄國出現,許多老舊的皮肖火繩槍也被改造成燧發槍.在這一時期,早期來龘福槍(有膛線槍)也在俄國出現了,不過因為造價太高昂,所以非常稀少.短筒卡龘賓槍也出現了,不過在俄國還限制使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有膛線的卡龘賓槍,這種卡龘賓槍通常都有華美雕刻和象牙嵌飾.俄國本土的軍工廠產量有限,比如莫斯科南邊的土拉(TULA),被限制每年只能生產2000支皮肖火槍,因此俄國從這個時代開始就向西歐大量購買軍火,比如1631年一年就購買了19000支火槍以及5000把軍刀.

17世紀俄羅斯軍隊_冷兵器吧_百度貼吧

如果把幾百年後油畫上的武器,作為碾壓西伯利亞汗國的證據,是不是很不合適?

可見,把沙俄東征的勝利取決於裝備上的巨大差距的說法是不靠譜的。


4、俄軍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原因是指揮官素質高於汗國指揮官

最終使得沙俄取得勝利的原因雙方的指揮官素質,俄軍的指揮官指揮得當,而喀山方面則是固守既有計劃。亞季加爾汗的打算是,先由衛戍部隊在正面和俄軍周旋,派遣另外一隻部隊從後面迂迴包抄。但是負責包抄的部隊被擊潰後,其大量的衛戍部隊依舊從正面衝擊俄軍正面,直面俄軍的炮兵火力。而在俄軍沖入到城裡後,這些汗國軍人卻又以劣勢兵力堅守都城,直至被完全消滅。


5、滅亡西伯利亞汗國屬於葉爾馬克的偶然行為,屬於歷史的偶然

葉爾馬克東征西伯利亞汗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裝備的優勢只是其中一方面,其他關鍵性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西伯利亞汗國內部傾軋,比如庫楚姆汗的策略失當。所以這更像是一種歷史的偶然現象。

一般認為葉爾馬克出身於這樣的貧窮哥薩克家庭,他原名叫瓦西里·季莫費耶維奇·奧萊寧,從小能說會道,力氣過人,先是當了一段時間的縴夫,火來又當了伙夫,由於他很會做飯,所以大家都叫他葉爾馬克,意思為『飯鍋』。

伊凡四世在當時為了對外戰爭,加強國內權力,征繳更多的賦稅,很多當地的哥薩克人受不了稅賦和勞役,開始向東、向南逃難,葉爾馬克也在其中,成年後,他便開始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一帶闖蕩。在那個時候,葉爾馬克加入了一隻武裝中,逐步成為了首領。其隊伍越來越多,最多時候達到幾千人,從一開始的打家劫舍,逐步到打劫城鎮,甚至打劫沙皇與中亞各國的商隊(向沙皇徵稅)。伊凡四世極為惱火,派兵征討,葉爾馬克率領殘部五百多人隱居起來。

這時候,也就是1579年的時候,斯特羅加諾夫家族向他們伸出了援手。因為此時的斯特羅加諾夫家族家大業大,在他領地的從事勞動的人口大約有1.5萬人,而且在當地擁有招募兵員的權利,以及沙皇「征服西伯利亞便赦免一切」的金字招牌,使得斯特羅加諾夫家族成了唯一能夠庇護葉爾馬克的勢力。沙皇得知葉爾馬克藏匿於斯特羅加諾夫家族中後,十分惱怒,向斯特羅加諾夫家族問責。斯特羅加諾夫家族的首領像沙皇解釋說,葉爾馬克雖有罪過,不過其勇氣過氣,智謀出眾,如果能夠歸為己用,將來在東進的時候一定會派上大用場,沙皇隨之不再過問此事。

1581年,在沙皇的多次催促下,斯特羅加諾夫家族開始派遣葉爾馬克向東征討西伯利亞汗國。葉爾馬克自己的隊伍有540人,斯特羅加諾夫家族又給他們加配了300人,這裡面大多是立窩尼亞戰爭中的俘虜。出發前,他們配給了兩年左右的糧食、金錢、衣服、火槍、火炮,以及懂伊斯蘭語的翻譯。

斯特羅甘諾夫家族裝備葉爾馬克的遠征

先說到這裡,再說下西伯利亞汗國的情況。

西伯利亞汗國有成年男子4萬人左右,全國人口在20萬人左右,從事耕種、列獲、馴鹿、養蜂,生產毛皮,早就能夠冶煉青銅器鐵器,製作金屬器具。而在伊凡四世征服喀山之後,強行將西伯利亞汗國納為藩屬。1564年,庫楚姆汗推翻了葉吉格爾汗,傳聞他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其痛恨沙俄的統治,殺掉沙俄使節,停止納貢。但此時的沙俄深陷立窩尼亞戰爭中,對西伯利亞汗國無可奈何。

1571年西伯利亞汗國和克里米亞汗國的聯合進攻燒掉了莫斯科,而伊凡四世勉強籌集了兩萬人的部隊。對付西伯利亞汗國,唯一能夠指望的是斯特羅加諾夫家族,不過這個家族雖然領地很大,但是從事勞動的人口只有1.5萬人,和20萬人的西伯利亞汗國不能比。不僅如此,莫斯科和西伯利亞相距幾千里地,征服西伯利亞汗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典型的例子是1572年,伊凡四世為了教訓庫楚姆汗,派遣軍隊東征西伯利亞,結果這支部隊連烏拉爾山都沒有越過。而葉爾馬克的滅亡也是勞師遠征的原因。

到了1581年的時候,也就是葉爾馬克開徵之前,位於彼爾姆地區的西伯利亞諸侯率軍襲擾了沙俄的彼爾姆城。沙皇一方面指責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對此事袖手旁觀,一方面十分擔心這次遠征會刺激西伯利亞汗國,擔憂其做出更大的報復性行動,所以打算讓葉爾馬克撤軍。

西伯利亞汗國為什麼會滅亡?這是因為其本身處於相當糟糕的境遇中。

首先是這個汗國內部諸侯割據,比較大的諸侯漢特人的科德公國和奧波多爾公國,曼西人的彼雷姆公國,庫楚姆汗不僅僅是平叛就花了不少功夫,在抵禦俄國人入侵期間,部分諸侯軍隊的撤出也加劇了形式的惡化,尤其是在都城保衛戰中尤為明顯。

其次是這個汗國並沒有發揮地利的優勢。

西伯利亞這個地方,森林草原很多,道路行走不便,冬天極為漫長,而且也特別寒冷。一隻從莫斯科出發的部隊,即使走最快的水路,往往要兩年時間才能到達遠東地區,因為他們首先要面對如何度過漫長冬天的問題。而且在西伯利亞,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大片區域是不產糧食的,只有額爾齊斯河中游和鄂畢河的中上游(也就是西伯利亞汗國)產糧食。所以在西伯利亞,如何解決過冬的糧食問題就特別重要。舉個例子來說,1583年5月,沙皇命令一隻部隊從莫斯科出發,去接管西伯利亞城,然而這支部隊走了18個月才到達,到達之後發現當地駐守的幾百人的部隊,由於被圍困太久,極為缺糧以及疾病流行,活下來的人只得吃隊友和敵人的屍體續命,最後就剩下幾十個人,險些全軍覆沒。可見在這裡打仗是多那麼的困難。

在1581年9月,葉爾馬克沿著楚索瓦亞河上速,然後轉部分陸路和水路,轉向圖拉河。但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冬天,其為了儲存過冬的食物,掠奪了附近沃古爾人的村落,搶走了大量的獸肉、魚乾等,儘管這些沃古爾人競相奔走告之俄國人的劣行,但庫楚姆汗並無大的動作。在度過1581年的那個冬天之後,葉爾馬克沿著河流一直往下走,先後攻取了一些列的村寨,然而這依舊沒有引起庫楚姆汗的警惕,反而使其認為這是俄國人日常的騷擾。直到葉爾馬克順著圖拉河拿下秋明城後才急忙調兵遣將,不過為時晚矣,在經過幾場惡戰之後,葉兒馬克成功佔領了西伯利亞城(今托博爾斯克)。

葉爾馬克東征路線圖。

但是縱觀整個戰爭期間,西伯利亞汗國並沒有施行堅壁清野和打擊俄軍運輸線的策略,這不得不說是庫楚姆汗的一個極大的失誤。相反,葉兒馬克的滅亡也能說明這個問題。

在葉爾馬克攻克西伯利亞城後不久,其沿著額爾齊斯河溯游而上。值得指出的是,這條河流正是沙皇打算開通的通往中亞穆斯林國家的商路。這時候庫楚姆汗放出風聲,布哈拉的商隊打算前往西伯利亞同俄國人做生意,途中被庫楚姆汗所阻,商隊現在瓦蓋河上游,急需俄軍救援。葉爾馬克得知後,率領了300多人離開了西伯利亞城和剛佔領的卡拉恰地區(盛產糧食),一路著急火燎的去救援。結果找了好些日子都沒有的找到,在他們精疲力竭打算回西伯利亞城的時候,庫楚姆汗在一個晚上發動偷襲,結果葉爾馬克300多人的部隊全軍覆滅,葉爾馬克本人也因盔甲太重,淹死在河中。

不過到最後,西伯利亞汗國的抗俄鬥爭一直堅持到1598年庫楚姆汗死去。


6、俄國征服西伯利亞和征服中亞,相差一兩百年

亞洲的佔領分為兩大區域——西伯利亞和中亞。

亞洲的幾個蒙古汗國,算不算上中亞的三個玉茲國,布哈拉,西瓦等汗國?

如果算的話,我們對比下時間。


俄國對幾個蒙古汗國的征服從1547年開始,征服西伯利亞汗國是從1581年9月開始,沙俄到達太平洋沿岸的時候是在1689年。

對中亞的征服則要晚的多得多,中亞三個玉茲國被完全吞併是在1830s,布哈拉、西瓦、浩汗等汗國直到1875年才完全完成兼并。不過,俄國人此時統治西伯利亞差不多兩百年了。

這個地方的物產比西伯利亞豐富多得多,反而還是純粹的游牧部落,如果把俄國對亞洲的征服歸結於毛皮,歸結於武器的先進,那晚了200年才征服,就太說不過去了。

三、

也是關鍵性的毛皮問題。廣饒的西伯利亞雖然有數量眾多的毛皮,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沙俄東征的內在原因,頂多只能算是誘因。真正促使沙俄東征的內在原因,其實是沙皇長期戰爭所積累下來的財政危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558年滅亡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之後,一直到1581年之前,俄國人並沒有大規模的向東繼續擴張,反而是在西面和立陶宛人打了25年的立窩尼亞戰爭。如果按照東進毛皮說,俄國為了豐厚的毛皮利潤,應該在征服喀山之後,直接滅亡西伯利亞汗國,然後大踏步東進才對。顯然,伊凡四世並沒有這麼做,箇中原因非常值得考究。

這個時期對西伯利亞的政策,施行類似於藩王攘夷的政策。在立窩尼亞戰爭中,俄國慘敗,農民大量出逃,國內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不僅損傷了國力,還喪失了西面的部分土地以及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所以他要馬上恢復國內生產,回復生產就首先要需要恢復財政,要恢復財政,不可能在加稅,只能拓展稅源,於是這時候他想起了斯特羅加諾夫家族。

紅色箭頭為伊凡四世丟失掉的土地。

1558年,伊凡四世找來斯特羅加諾夫家族的首領亞科夫和格里克利,詢問他們對付西伯利亞人的策略。斯特羅加諾夫家族很早之前就在沙俄和西伯利亞做生意,非常熟悉西伯利亞的人文地理情況,他們認為應當首先殖民一塊土地,以此為基地,用當地的人力物力,進則征服西伯利亞,退則遏制西伯利亞汗國,保一方平安。然後沙皇就把卡馬河和楚索瓦河之間88俄里的土地贈給他們(今天的彼爾姆南部一帶),允許他們壟斷當地的鐵鹽生意,特許他們擁有徵兵、建立要塞、生產槍炮的權利,免除20年的稅賦。並且許諾,他們征服的西伯利亞汗國的土地一併贈與他們,這頗為類似周平王贈秦岐山土地的故事。

到1578年的時候,立窩尼亞戰爭即將進入尾聲,沙俄變得疲憊不堪,沙皇開始重視起當年的承諾來,逼迫斯特羅加諾夫家族繳納稅賦,並且一再督促斯特羅加諾夫家族向東拓展領地。


在葉爾馬克開拔之前,其目的也非常明確,其中一點就是,繳納稅賦。

沙皇的想法上面已經講到,並不想刺激西伯利亞汗國,與其說是征服,不如說是臣服。可以推斷出,沙皇兵力借據,並無吞併的想法,其真正目的則是,在教訓一下這個汗國之後徵收稅賦。


而在伊凡四世死後,國政混亂,尤其是在1598-1613年這15年間,內亂不斷,外患頻發,俄國相繼失去西部的土地。這時候,最有名的莫過於1610年,波蘭軍隊佔領了莫斯科,並在此佔據了兩年之久。此後在1611年,波蘭人佔領了斯摩棱斯克。同年,北面的諾夫哥羅德公國向瑞典稱臣。同時瑞典還佔據了北面芬蘭灣的眾多地區。

國家處於多難之秋的時候,毛皮所帶來的利潤越發變得重要。

所以說,問題要辯證的看。沙皇的財政危機彰顯出毛皮貿易的重要性。


四、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沙皇想要拓展稅源,眼光並不是只是著眼於毛坯的掠奪,其還有移民收稅,開拓商路等各種想法。不過最有名的則是想要開拓通往中亞各國的商路,在這條商路上開關設卡,收稅的計划了。

這條商路從連接東歐水系東段部分,然後沿著鄂畢河向上遊走,進過額爾齊斯河、托博爾河、伊希姆河繼續前行可以到達中亞的玉茲國,經玉茲國的陸路中轉到阿姆河和錫爾河到達阿富汗,然後伺機考慮轉到波斯或者印度。而西伯利亞汗國則是佔據了俄國通向中亞和印度的這麼一個位置。

和同樣持有這樣的想法還有個沙皇,叫做彼得一世。1713年,一個和沙俄邊疆總督交好的烏茲別克人透露,阿姆河的上游盛產金礦,而且當地的布哈拉人害怕沙俄,偷偷的將阿姆河的水從裏海引到了鹹海。彼得一世聽說後有金礦和商路,花了20多萬盧布裝備了一隻6600多人的軍隊,從伏爾加河出發,經過裏海到達東岸,經過鹹海與裏海的荒漠草原到達布哈拉。目的是找到金礦,然後開鑿阿姆河到裏海的運河,使得俄國的船隊能從內陸到達中亞進行貿易。結果這支部隊全軍覆沒,彼得的希望破滅。


想說的還有很多,不過先到此為止吧。


我在第一個版本中間把Acre翻譯成了公頃,其實指的是英畝。我的鍋,現在已糾正。

-------

看了各位寫出的答案,稍微補充一下毛皮生意的收入問題。16世紀的時候,一塊優良的紫貂(黑貂)毛皮的價格是一戶普通農民的一年收入的十倍。而一塊黑狐的毛皮價格,又是再十倍的價格。在十七世紀時,個體戶毛皮商一年能夠售出價值350,000盧布價格的西伯利亞毛皮。而一戶有40英畝優良耕作地的農戶,收入一年不到1盧布。1623年時期,一塊好的狐狸毛皮可以買50公頃土地,一棟小房子,五匹馬,十頭牛,二十頭羊。在17世紀毛皮生意巔峰時,俄羅斯超過十分之一的收入來源於此。所以綜上所述,毛皮在那個時期被稱為「軟黃金」是名副其實的。而且在這種利益下,完全有百分百的理由去驅動一個國家去爭取毛皮生意。更何況,在重商主義的資本主義時代,國家壟斷一種貨物是一種追求和國家方針。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仔細思考和對比一下當時的俄羅斯人和明朝人,很顯然那個時期的俄羅斯民族對對外擴張的興趣和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遠遠大於同時期的明朝漢人。


俄國經略西伯利亞的經濟因素不僅是皮毛貿易,18世紀中後期,通過茶葉之路的中俄貿易逐漸佔了越來越大的比重,中國的糧食和農業技術輸出也使俄國在西伯利亞逐漸站穩腳跟。對俄國這是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而對中國,這些貿易可有可無沒多大利益,清朝把精力花在了消化已征服的人口、經濟資源更加密集的地區。

歷史上,歐亞草原地帶的征服運動都是自東向西(斯基泰人、匈奴人、蒙古人......),俄國是第一次自西向東的征服,這其中並不是單純依靠軍事實力,主要是利用了當地的政治力量衰弱的時機,利用和挑撥西伯利亞汗國內部矛盾,以夷制夷,並非是光靠葉爾馬克幾百人的遠征軍。


那麼冷誰要啊。


當年秦始皇沒有滅匈奴,而是建長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匈奴所在地為大漠,不適合生活,沒有經濟利益,而戰爭又會給予國家沉重打擊,比方說,後來漢武帝為了徹底掃除匈奴的憂患和騷擾,就引兵北上,結果數年就把文景之治七十年的積蓄消耗的一乾二淨,到戰爭結束,漢帝國一下子空虛起來,經濟凋敝,由此可見就古代中國而言,佔領北亞的代價是極大的,因為那裡的部落是強悍的,佔領該地所要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而經濟收益是微乎其微的,出兵的理由一般只是出於政治和國家安全的考慮,對於佔領那片地盤擴大國家版圖,意義是不大的。

上文乃本人一家之言,非專業人士論述,或為拙見,僅供探討


俄羅斯東擴的時候,恰巧東北亞民族也把注意力主要放到中原了

如果明亡後滿清沒有入關,中原新的政權把滿清一直擋在東北和蒙古高原上,那俄羅斯奪取西伯利亞也沒那麼容易了


在亞歐大陸的主要地緣勢力中,俄羅斯算得上是發跡較快的一個。中世紀的俄羅斯稱得上默默無聞。直到近代來臨,其才異軍突起,然後在短短3、4百年間,瘋狂拓地2000萬平方公里,成為威震全球的第一領土大國。

俄羅斯為何會突然崛起?在之前的《地緣政治68:俄羅斯為什麼非要跟土耳其過不去》一文中,雲石君曾做過解析:

俄羅斯的核心地緣板塊——東歐平原氣候苦寒,以農耕時代的人類技術發展水平,不足以對其進行大規模高層次農業開發,故財富創造能力不足,難以孕育出強大的文明體系。

但到中世紀後期,隨著文明發展水平的提升,人類征服自然能力不斷增強,逐漸具備了在較寒冷地區開展農業種植的技能。這種情況下,農耕逐漸取代游牧,成為東歐平原的主導文明體系,反映在現實中,就是俄羅斯系的莫斯科大公國,取代蒙古系的金帳汗國,成為東歐中東部平原的主宰,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俄羅斯帝國。

當然,立國之初的俄羅斯,還遠當不起強大二字。畢竟東歐氣候濕寒。雖然近代早期的人類,已經可以對東歐平原的初步農業開發,但當時技術的發展水平依然是有限的,跟西歐、東南歐那些較成熟板塊相比,東歐的農業產能依然較低。再加上東歐平原遠離了地中海與大西洋,所以也很難通過開展海上商業貿易增加財富,充實國力。基於這種時代及地緣特點,如果單單只憑東歐平原,近代的俄羅斯,撐死也就是是二流國家的體量。想與英、法、奧匈乃至奧斯曼帝國那樣,躋身歐洲強國,還是多少顯得有點不夠格。

但對亞洲領土的擴張,扭轉了這種局面。正是憑著對北亞、中亞廣袤疆土的佔領,俄羅斯地緣實力極速增長,進而躋身歐陸強國之列。

而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北亞和中亞的價值進一步顯現:

首先是開發潛力的增長:

一方面,隨著工業,特別是機器大工業的成熟和普及,人類征服自然能力較之前有了很大增長,大幅提升,這使得北亞、中亞這些農耕時代因技術所限無法有效開發的地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其開發的能力逐步增強。

另外,工業文明對資源與財富定義標準,與農耕時代大有不同。農耕時代,由於食物這個基本生存要素比較稀缺,財富與價值的定義,很大程度上與食物劃等號的。隨著工業文明到來,人類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食物已退化成僅僅是一種基礎性資源,與財富之關聯度持續降低。而與之相對應,可以滿足人類更高級需求的工業產品,以及相應的工業製造能力,慢慢成為財富與實力的判定標準。

工業發展高度依賴於石油等化石能源。俄羅斯的亞洲板塊,雖然農業生產潛力有限,但地下資源儲備豐富,這在工業時代等同於真金白銀!而且工業時代交通工具、設施的大幅發展,也意味著開發出來的資源,可以相對便捷的運輸到所需要的地方,進而融入工業經濟體系中。

而除了自身的巨大開發潛力,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價值,也隨著人類文明的跨越,而逐漸顯現。農耕時代,鑒於當時文明發展水平不高,人類世界實際上處於彼此間相對隔絕的孤島格局,山脈、河流、海洋、沙漠、這些地緣屏障大幅阻斷了各文明板塊間的有效交流,也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他們彼此間的衝突。

但工業文明的到來,打破了這種格局,工業遠勝農業的征服自然能力,使得文明板塊間的體系化交流與利益衝突同步增加。

這使得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區位價值大幅顯現。北亞、中亞儘管自身開發程度不怎麼樣,但卻囊括了亞洲大陸的幾乎整個北半部。以此為基,俄羅斯得以將自身利益觸角拓展到東亞、中東等亞洲主流地緣板塊。而歐洲文明在工業時代的先發優勢,又使得俄羅斯能夠藉此東風,進而對華夏、伊斯蘭等傳統亞洲強勢文明強力壓制,從它們手中攫取大量利益,壯大自身國力。

總而言之,正是憑著對亞洲領土的佔有,俄羅斯構築起自己的大國之基,並逐步發展成一流的世界級大國。http://si1.go2yd.com/get-image/0CW4LJf7H04

這麼來看,俄羅斯人還真是目光長遠。畢竟俄羅斯人將目光投向亞洲時,人類歷史才剛剛走出中世紀,甚至俄羅斯的亞洲領土基本成型時,工業文明也才剛剛到來。這即是說,俄羅斯侵奪亞洲領土的行為,大部分都是在工業時代之前做成的。而以當時的標準,這些地方壓根沒有太大價值。

難道俄羅斯帝國真的如此厲害,可以發掘時代變革的先機?

這自然不是。一個最明顯不過的例子是,如果俄羅斯真的這麼有眼光,那它決計不會把阿拉斯加以區區720萬美元的價格賤賣給美國——要知道,這筆買賣達成時,已是1867年,距大航海時代來臨已過了將近三百年,距工業革命萌芽也已經過了快100年!甚至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當時也馬上就要拉開帷幕!

俄羅斯之所以在19世紀60年代賤賣阿拉斯加賤,此舉證明,直到那時,它依然對工業文明的發展趨勢稀里糊塗,對地緣政治的理解和認識也遠未深刻成熟。因此說俄羅斯高瞻遠矚,那對他未免太過抬舉。

既然如此,俄羅斯又為何要大力經營北亞呢?雲石君覺得,這很大程度上是秦穆公稱霸西戎式的無可奈何。

當時東歐平原的地緣實力,尚不足以跟歐洲、乃至近東相媲美。這導致俄羅斯在與歐洲列強,甚至衰落的奧斯曼土耳其爭奪利益時,顯得比較吃力。雖然歐洲和近東板塊的質量明顯更高,得到後的好處也明顯更大,但俄羅斯卻因自身實力限制,很難在這兩個戰略方向取得決定性突破。這種情況下,它只好把目光投向東方——畢竟北亞儘管開發難度大,價值有限,但征服起來相對容易,巨大的地盤拿下後,聚沙成塔,總也有一些收穫,總比啥都沒有強。

只不過造物弄人。俄羅斯的東拓,正巧與人類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飛躍差不多同步,所以儘管俄羅斯在征服北亞和中亞時,這些地方價值有限,但在之後的歲月里,它卻可以源源不斷的享受地緣價值提升的預期外紅利。

這簡直是狗屎運的說!俄羅斯幸運的站到了時代變革的風口,最終於不經意間,成就了自己的大國偉業!

但話又說回來,這種幸運裡面,也有其歷史必然性。

隨著人類文明的跨越性提升,北亞的地緣價值必將逐步顯現。由之前的不毛之地,變為所謂「帝國之資」

但是,鑒於自身的結構性缺陷欠缺(不具備維持人類生存的基本工農業條件),這塊「帝王之資」實在不具備自成一體的可能,以至於只能被周邊強勢地緣勢力吸納。而俄羅斯對西伯利亞征服,便是這種地緣規律的絕佳體現。

當然,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最可惜的非中國莫屬。畢竟近代早期的中國,整體國力依然在俄羅斯之上;地緣關係層面,至少北亞的中、東部(即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在地緣上與中國核心區的聯繫,也遠比俄羅斯本部——東歐平原要緊密。要是按照正常的地緣規律,在人類征服全球陸地的過程中,至少對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中國其實是有天然優勢的。

當然,鑒於歐洲文明在工業化轉型中獲得了先發優勢,北亞最終被俄羅斯得到,也不非全無道理。

但問題的關鍵是,北亞之失去,並非弱肉強食的結果。要是說19世紀中後期,俄羅斯蠶食外興安嶺、庫頁島乃至巴拉喀什湖以東地區,還能夠被解釋為當時的清帝國力不如人所致。但北亞的絕大部分地區,卻早在17世紀,工業革命還沒發生,中國綜合國力強於俄羅斯之時,就已經經由尼布楚、恰克圖等一系列條約,合法的承認了歸俄羅斯佔有——雖然這種「讓」,不能完全稱之為棄土(畢竟當時的北亞差不多都是沒怎麼開發開發的無主之地,中國對其中的絕大部分也從來就沒有實施過有效的統治與管理),但起碼,這也是主動退出競爭。

為何17世紀的中國,會主動退出對北亞的競爭?很多人可能會下意識的將歸咎於清廷的顢頇和短視。但其實並不是這樣。說到底,這還是與農耕模式下的中國國家結構,乃至地緣政治環境息息相關。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在接下來的《地緣政治112:中國為什麼會將北亞拱手「送」給俄羅斯》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11章——俄羅斯之第一部分,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地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我點開了雲石的主頁。

324個提問

325個回答

對出的1個回答不知道是回答誰的,則么有面子。

__
大航海時代開始後,以歐洲為首的探險活動逐漸增加。

被發現的新大陸不只有北美南美,還包括黑非洲,西伯利亞,澳大利亞。當然了當地都有土著。

因為蒙古的西征,無疑告訴了毛子有一條路可以到達遙遠的東方。

三十年戰爭後,東歐的爭霸日益激烈,瑞典波蘭沙俄,老毛子在遠東獲取了大量毛皮,並且在歐洲傾銷,獲得了巨大的利潤。打仗需要錢嘛。 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歐洲火藥武器的進步,製圖技術以及軍制的改革。老毛子逐漸形成了對東方民族的碾壓。


我覺得中國沒有擴張過去的原因是,

在滿清入關以前,中原政權從來沒有真正控制過東北亞和蒙古草原,最好也就是羈縻狀態,漢族自然沒辦法越過東北亞和蒙古草原繼續擴張。

等到滿清入主中原,東北亞和蒙古草原終於控制了,但滿族和蒙古族本身人口有限,擴張動力不大(但實際上還是擴張了一點的)。而漢族擴張動力是很大,但滿清畢竟是外族,漢族要擴張過去,估計先得把東北亞填滿,滿族怎麼可能讓漢族佔了龍興之地?這樣就擋住了漢族的擴張……

等到清末民初,沒有滿族阻擋之後,漢族瞬間填滿東北亞……然而已經遲了……要是早幾百年完全控制東北亞……估計早就填過去了……

至於為啥不先填滿蒙古草原或者中亞草原……畢竟漢族是農耕民族……搶搶漁獵民族的地盤還有點用……搶戈壁草原有啥用……

另外,人類同緯度遷移的難度比跨維度遷移小得多……


我要說一個很重要的客觀條件,其他回答貌似沒有提到。

俄羅斯境內,由南向北流向北冰洋的四條大河,都是連通的。俄國向西伯利亞擴展,走水路的物資運輸成本很低。

明清時,西伯利亞的廣袤土地對中國來說既貧窮,運輸成本也太高


和美國白人屠殺印地安人搶北美土地差不多,其實就是靠種族滅絕,而印第安人基本全進地獄了,現在剩下的幾個被像瀕危滅絕的動物一樣圈養著也掀不起什麼大浪了。

北亞的黃種人(中國人)當時都被毛子完完全全的殺光了,比印第安人還慘。


因為相對而言,斯拉夫人不怕冷,漢人怕,這是最主要的,

其次,是近代化發展水平差距。


對於中國對北亞的歷史作用,個人認為中國在沙俄東進西伯利亞高潮的16-17世紀,失去了戰略機遇。
首先,明後期的嘉靖、隆慶和萬曆三朝,也就是沙俄攻滅喀山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的幾乎同時,關西八衛的丟失、倭亂、「萬曆三大征」使中原王朝專註於應付南倭北虜的威脅,鞏固海防和塞防,缺少向北亞高原山地擴張的戰略縱深,也被掏空了國力。同時,東亞蒙古諸汗國的南方擴張方向,也造成了北方的戰略真空。

其次,以甲申之變為核心的17世紀中國大變局,是明亡清興的必然結果。明朝勢力逐漸往南方萎縮,滿洲政權入關並鞏固在長城內的統治,是17世紀中後期中國的政治主題。清的軍事戰略,起初是以消除明在南方的殘餘為目標,以平定三藩之亂、佔領台灣勝利告終。其後,以鞏固邊疆安全、獲得發展空間為目標,康熙征葛爾丹和對雅克薩的征戰、雍正用兵青藏高原、乾隆攻滅準噶爾和清掃葉爾羌汗國殘餘,雖然為中華帝國在千年之後重入西域並在西藏確立了統治地位創造了條件,確立了今日中國版圖格局,但沙俄已經在太平洋沿岸站穩了腳跟!可以說,北亞的歸屬,是中國與沙俄地理錯位擴張、不對稱競爭的正常結果,不是雙方實力正面對抗的結果。
直到19世紀中亞為沙俄所得,清被沙俄實現了戰略包圍,優劣勢天平才明顯傾斜。還有什麼原因,希望能看到大家的補充。


作為一個農耕民族,北亞那鬼地方能種啥?


大明朝與蒙古人戰鬥不斷,拖垮了蒙古。俄羅斯過來了,明朝農民起義了。。。清朝建立了,俄羅斯佔領了西伯利亞。


俄羅斯不就是想要個出海口嗎……西邊打不出去


沒人提工業革命嗎?沒有工業革命俄國就修不了西伯利亞鐵路呀。


謝邀 這波自拋自扣很漂亮!


因為俄羅斯人是高緯度民族,漢人是低緯度民族


推薦閱讀:

俄羅斯為什麼能侵佔這麼大片領土?
基輔羅斯在沒有遭遇蒙古西征的情況下會由哪一方勢力來完成俄羅斯的統一?
為什麼一些歐美國家的人在房間中掛麋鹿頭作為裝飾?
奧地利皇帝稱為kaiser,和凱撒有什麼關係?
除了英國、美國,還有哪些國家存在種族歧視的情況?

TAG:俄羅斯 | 中國近代史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俄羅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