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準確高效地向醫生描述自己的病情?


文章已更新發佈於專欄:知乎專欄,歡迎讚賞支持。

謝邀。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因為要認真地當成一個學術問題,給出普遍性的回答的話,我得以一己之力一下子代表至少是國內幾十萬上百萬在不同地方不同科室工作的醫務人員,這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雖然醫學層面來說,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基本的問診思路和流程都是有大致相同的規範的。但是,不同地區、醫院、科室、醫生在問診的實際操作中可能差別很大。遇上三分鐘看一個的門診和半小時看一個的門診情況也完全不同,又比如,對於皮膚科疾病,醫生看皮疹表現可能能比患者直接描述病情的水平還重要。由於這些原因,下面講的東西可能很多情況下並不適用,僅供參考。
技術性的指導在回答的後半段。直奔主題的可以跳過前半段。

為什麼患者也要了解醫患溝通的知識?

從理論上講,醫生是患者利益的代理人,應該沒有歧視地無差別地為各種各樣的患者服務。不論患者言語表達能力、文化程度如何,醫生都應該設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儘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願望。醫生是談話的主導者,會提出問題,設計一定的談話流程,讓患者回答。雖然患者自己也要在就診過程中(主要是談話開頭)陳述發病經過,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但是留給患者自己表達願望、描述自己發病經過的時間可能很有限。

患者雖然是醫生服務的對象,但是缺乏專業訓練,表達的信息可能並不是醫生需要的重點信息。患者很在意的事情,醫生未必在意,醫生關注的東西,患者可能壓根不記得了。患者對於許多社會層面的信息,比如請假、疾病對生活的影響、社會關係、發病之後發生的故事情節與家庭關係之類的問題,比醫生更加重視,因此會在剛剛見到醫生時大量談到這些內容。雖然這些信息對於患者今後的生活可能意義重大,但對於本次疾病診治可能毫無意義。我們如果連患者是什麼病都搞不清楚,後面這些生活問題就無從談起。類似這樣的情況實在太多太多。醫患雙方的信息資源的不對等地位製造了很多問題。

毫無疑問,醫生在時間把握的問題上是存在一定的主觀裁定權的。在實際工作中,醫生可能需要接診大量的患者。如果工作繁忙,分配給每個患者的時間就少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嘗試扮演一下醫生的角色,進行高強度的工作,問患者什麼患者卻不答什麼,我們都很容易感受到這種不耐煩的體驗。如果遇到溝通困難的患者,在談話中浪費太多時間,醫生很容易喪失繼續談話的熱情,轉而儘快結束此次的對話。這時,醫生很多時候會改用簡短的回答,不再長篇大論。只談基本的治療原則,不給患者提問的時間。這點聽起來可能令人不快,但並不違背目前的醫療規定。

即便我們很不滿意去投訴醫生,很多時候也沒有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一個醫生一上午可能要看幾十個人,平均一個患者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即便患者投訴千萬次,甚至和醫生對簿公堂,也是換不來更多的就診時間的。不然,毫不客氣地說,要是確保就診時間的話,醫生一上午只能看幾個患者,我們就得看病前一天晚上12點去醫院門口排一晚上的隊了。

因此,如果患者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表達技巧,在陳述病情的時候條理清楚,在回答醫生問題的時候問什麼答什麼,這樣醫生的工作會流暢很多。如果遇上非常配合的患者,醫生能節省出時間,也會更樂意和溝通順暢的患者進一步交流。

社會和語言因素影響溝通效率

醫患溝通也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一些外部因素,諸如社會階層、教育背景、語言方面的因素,都會直接影響醫患溝通的效率。醫生和患者有相近的民族、文化、教育背景,雙方都善於聆聽時,溝通更為順暢。例如,許多高學歷的醫生可能和高學歷人士交流更方便,雙方互動更多。而一些文化水平低的人,可能和學歷較低的醫生溝通更容易。在多民族國家,人們都喜歡找和自己族裔相同的醫生,這樣互動過程中更有親切感。這是目前醫學社會學的研究結論。

另一個需要強調的重要因素就是語言表達。患者的語速要適當,語言要清楚易懂,這樣可以提高溝通效率。如果患者表述不清,口音難懂,語速過快,醫生就很難獲得準確信息。

我自己接觸過一個患者,他曾經輾轉多家醫院,想開一份醫療文書。但他不理解醫學文書的表達方式,對醫生寫的東西總是不滿意。自己又有口音和語速方面的問題,和醫生交流起來極不順暢,大型醫院的醫生往往工作繁忙,基本上沒有醫生能在工作時間耐心聽完他連珠炮似的話。這種情況下,他去看一百家醫院也解決不了問題。

當時我正好沒什麼事,只是像解答問路的人的問題一樣,利用閑暇時間,強忍著他在口音和語速方面的表達給人帶來的不快,聽他說了十幾分鐘才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在此基礎上,我讓他指出,他在文書上哪個環節有疑問,並且逐個給出了解釋。但是刨根問底的話,我也不清楚自己說的內容他到底能聽懂多少。我說完之後,他好像是放心地走了,但是,他會不會有其他疑問,又跑到其他醫院再次碰釘子?很難說。

這個事件讓我感慨頗多。雖說醫生有義務儘可能幫助每個患者,但是如果患者自身在溝通交流方面存在嚴重障礙,醫生確實是幫不下去了。這一次,在一家患者多的大醫院裡,有人樂意陪這個溝通不便的患者聊幾十分鐘,純粹就是靠運氣,而不是靠制度解決問題,而好運氣是不常有的,運氣不好的人還有很多。如果真是按溝通時間計費的話,幾塊錢幾十塊錢的號實際上根本無法支付醫生在這個漫長艱難過程中的溝通成本。有多少醫生樂意向一個溝通困難甚至語言不通的患者反覆解釋同一個問題呢?

醫生希望了解什麼?

醫生和患者交流,關鍵目標是從溝通過程中獲得一些和疾病相關的信息,並且用這些信息生成一份醫療記錄,這就是病歷。醫生關注的內容,或者要在病歷上寫的內容,可能包含許多方面。對於一個處理複雜疑難醫療問題的醫生,他要寫的一份大病歷可以包含如下內容:

  • 主訴:一個簡短概括的小於20字的主要癥狀描述(比如「頭暈2周」、「發熱伴咳嗽3天」)
  • 現病史:本次發病的情況(這部分就是患者要描述的重點內容)
    • 癥狀發生的時間(要整理成一定的順序)、誘因、癥狀(是癥狀名,不是病名)、部位、性質(比如描述一下疼痛的具體感覺、描述一下嘔吐物的顏色等等)、持續時間、加重和緩解方式、治療經過
    • 患病以來就診的醫院、醫生當時的診斷、治療經過或者自行處理的細節(截止到本次就診)
    • 伴隨癥狀(就是其他發病時的癥狀)有/無,細節同上
    • 飲食、睡眠、大小便、體重變化情況(慢性病常常問到這些)
    • 其他醫生認為重要的和本次疾病相關的內容
  • 既往史:以前的健康狀況
    • 既往有無常見基礎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腦血管病(以上是中老年人住院病歷必問內容,因為這些病發病率高。但是門診時間短不一定問得細)、既往有無精神障礙
    • 既往有無感染性疾病或者傳染病,如結核、病毒性肝炎
    • 既往的其他疾病,既往手術史、外傷史、輸血史
    • 非常重要的【藥物過敏史】,關係到本次的治療用藥(如果自己有藥物過敏史,任何時候看病,即便醫生沒顧上問,患者自己也應該強調一下,不然開藥過敏對醫患雙方都是巨大風險,甚至會危及生命)
  • 個人史:個人的一般情況,有時候問得很細,看起來沒什麼用,但是也是要記錄的
    • 出生地、居住地、職業、必要時還有受教育程度,兒科還要包括患兒的出生情況、出生體重等,監護人或者親屬的基本信息、職業、文化程度等
    • 疫區、疫情接觸史,比如近期有無去過疫區,有無出國等等,傳染病相關
    • 有毒化學品、放射性物品接觸史或者職業暴露情況:惡性腫瘤和職業病相關
    • 吸毒史、吸煙史、飲酒史(具體的吸煙、飲酒量、持續時間)
    • 必要時,還要問冶遊史(不潔性行為、多性伴等情況),適於性傳播疾病
  • 月經婚育史:婦產科必須詳細問
    • 男性問婚育史,已婚未婚,有幾個孩子,男孩女孩,是否健康
    • 女性的要問的內容更多,比如初次月經、近來的末次月經時間、月經周期、每次周期幾天、月經量估計是多少、月經是否規律、有無痛經;婚育史方面要問懷孕過幾次,分娩過幾次,分娩方式,還要問是否絕經,絕經年齡等
  • 家族史:懷疑遺傳病時,醫生可能會多問
    • 家族遺傳病史,根據需要,可能會把能問的有血緣關係的親屬都問到,祖上幾代、兄弟姐妹、子女,包括性別、疾病種類、發病年齡都要記錄,根據這個可以畫家系圖。遺傳性狀也是許多疑難病診斷的重要參考
  • 體格檢查、專科檢查:這部分是醫生操作,和問診關係不大。患者只要盡量配合即可。
  • 輔助檢查:這部分結果有時有患者提供。建議提供之前的所有化驗檢查資料原件。

上面的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史、月經婚育史、家族史、輔助檢查都和醫患溝通效率有直接關係。如果醫生問相關問題,患者應該盡量回答切題的內容。為了書寫住院患者的病歷,醫生可能會問得很細,但是門診就診時,一些可能不相關的內容可能會省略。

門診就診時的交流技巧

上面我們說了住院時可能會詳細問到的情況。那麼在門診時,情況又如何呢?

複雜疾病門診首次就醫的描述方法

假定就診時間比較充足(10-15分鐘或更多),醫生比較有耐心,是比較複雜的、診斷不明的、從來沒在醫院看過的疾病,在某個專科醫生那裡首次就醫,我們應該說什麼呢?

首先,要把本次發病的情況整理成一個連貫的時間序列,自己把先後順序理清楚,從前往後說。盡量整理清楚,不要出現時序錯亂的問題。即便表達不能做到,腦子裡也一定要有清楚的時間順序,這樣醫生問的時候能流暢地答出來。即:時間+癥狀+癥狀相關的其他內容,例如:

多少天前在某某可能的誘因下出現了某某【癥狀】,若干時間後癥狀又怎樣了,若干時間後吃了什麼葯……直到今天怎樣了。

注意,這裡要說的就是癥狀,不要自己強加因果,不要用疾病名稱代替癥狀,不要自己給自己下診斷(除非之前找其他醫生看過,有醫生給的診斷)。比如,嘴上起皰疹,就不要說「上火」(日常我們說的「上火」對應的癥狀也有一大堆,有什麼癥狀說什麼癥狀),咳嗽就說咳嗽,不要自己說自己是感冒,腰疼就不要說自己是腰椎間盤突出,因為誰知道是不是其他原因呢?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說:幾天前出現了咳嗽的癥狀,伴有流鼻涕、發燒,發燒到XX度,自己吃了XX葯,今天癥狀又變了……

在此基礎上,就可以等醫生問具體細節了。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說完就等醫生問就可以了,沒必要自己補充一些自己都覺得用處不大的無關信息。主要信息說完之後,醫生會根據需要補充提問。

以前診斷明確,本次複查、開藥、手術的描述方法

對於以前診斷過,這次是癥狀有變化或者複查的患者,可以說:
以前XX時間診斷過XX病,以前有XX癥狀,本次因為XX原因來看病,或者來開藥,癥狀有沒有加重。

如果是要做手術,可以說:
以前某時間因為某某癥狀,做了某某檢查,發現某某問題,要做手術,近來癥狀有XX變化,用了XX治療,後來又出現了XX情況,現在情況XXXX,希望了解手術方面的情況。

其他資料的補充

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以前相關的檢查結果應該備齊,便於醫生查閱。尤其是和病變器官相關的那些最重要的檢查,例如CT、MRI,一定要把原來的片子和報告都準備好,醫生很可能要看影像結果的片子的原件,而不會只看報告。

在既往史方面,藥物過敏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會直接影響到醫療安全。如果有過敏史,一定要主動告訴醫生。另外,近期的治療經過和用藥經過也會直接影響到下一步的治療,比如用了影響凝血功能的葯,會直接影響手術安全,這類信息也是患者要主動提供信息的重點。之前吃的葯,最好帶上包裝盒和說明書,便於醫生本次開藥。醫生並不可能熟悉市面上所有的葯,如果不是常開的葯,最好把包裝拿來,記好自己服用的劑量用法等信息。

總而言之,醫生在就診過程中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如果患者自己主動表達不清楚,就等醫生問更方便些。要注意問什麼答什麼,避免離題太遠的話題,說完了就停下來,等醫生的下一個問題。但是,如果身上有什麼癥狀,描述病情的時候一定要儘早提出來。

患者最容易輕視或者少彙報關於癥狀的信息,轉而給出大量的自己給自己下的診斷,但是癥狀是患者提供的資料里最有價值的部分,癥狀對疾病診治是關鍵的。患者不說,醫生也不可能會主動替患者補全。而患者自己給自己下的診斷(病名)常常什麼用都沒有。當然,之前醫生下過的診斷是有用的,可以在就診時提供。

最後,患者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提供一些對於治療方面要求和期望的信息,比如說一下自己是本地還是外地患者,醫保情況如何,對費用方面有什麼期望和要求,風險承受力如何,當然,這是交流溝通後期,醫生給出治療方案讓患者選擇之後才會發生的事情。這部分內容要放在談話最後說,不要放在談話的一開始說,不然可能會擾亂診治的思路。

小結:描述病情和就診過程中的一些要點:

  1. 時間先後順序清晰,從發病開始描述,避免插敘,主要癥狀不要遺漏,必要時可以提前寫下來
  2. 描述癥狀,不要自己給自己下診斷和病名,其他醫院醫生的診斷可以說
  3. 問什麼答什麼,避免在回答癥狀和發病經過問題時答非所問。答完就停,不要隱瞞病史
  4. 在交流後半段討論治療方案時補充說明自己的用藥經過、既往疾病史和藥物過敏史
  5. 個人的其他利益訴求和特殊要求往後放,先讓醫生把是什麼病搞清楚
  6. 攜帶以前的影像報告、化驗結果、病歷資料,影像報告要攜帶片子和閱片意見
  7. 盡量採用醫生易懂的語言,語速適當,避免啰嗦
  8. 如需詳細諮詢,選擇就診時間充分的醫療機構就醫,這可能需要更高的診療費和排隊成本

--------------------------------

轉發文章請先閱讀轉發文章事宜並私信聯繫作者。根據著作權法和知乎網規定,除知乎網及其周邊產品,其他機構或個人未經允許轉載本文均屬侵權。本人會定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不規範轉載的機構和個人,並通過維權騎士網站及其他途徑維權。


謝大家邀。

在就診過程中,醫生向患者詢問病情狀況,這個過程叫做「採集病史」。看好,是醫生在採集病史,不是患者在彙報病史。所以在醫患溝通的過程中,除非患者有意隱瞞病史,否則因病史詢問不準確導致的醫療事故,全部是醫生的責任。

題主問到如何「準確高效」,這個條件太難了,因為只有對採集病史技巧有一定經驗,且有較豐富醫學知識的患者才能做到這點。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醫生的病史問的全不全面,能不能注意細節,全部來源於他本身對患者病情的理解和推斷。就像柯南裡面,有時候他總會問鑒識警官或各種路人一些奇怪的問題,但結果證實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組成了推理的必要環節和證據。

舉個例子:

比如你肚子疼,到醫院你要怎麼跟醫生交流?你能一口氣說出來:你肚子疼的誘因?疼的部位?疼痛的程度和性質?伴隨的癥狀有哪些?怎麼加重?怎麼緩解?

看上去好像不太複雜,只要不是疼到神志不清,應該還是可以說的出來的。但實際上往往是這樣的:

「我胃疼就是我男朋友氣的,每次跟他生氣我都胃疼,這次把我氣到吐血,我胃一直都沒毛病,不會是胃潰瘍的。」——這是病人認為的誘因,其實是因為長期減肥不規律進食引起的消化性潰瘍出血。

「大夫,我左邊肚子疼,哎?右邊也疼。」「到底哪疼?」「您按的地方都有點疼......」——腹痛部位大多是定位不準的,即使如闌尾炎那種及其頻繁的外科急症,也不是都存在典型的轉移性右下腹痛。

「大夫,我肚子疼了3年了,每次吃完飯就疼,一疼就犯困,溜達溜達就好了。」——伴隨癥狀判斷不準確,與主要癥狀無關。

疼痛是臨床癥狀中比較容易描述的癥狀,其實臨床上還有很多讓人模稜兩可的癥狀,比如,納差,乏力,頭暈,心悸,這些癥狀很難給出準確的判斷。就不用說高效了。所以在描述病情方面,患者只要做到全面、有條理就可以了。全面是指從最開始發病到現在就診時所發生的關於病情的主要事情,不用過於關注細節(醫生了解大致經過後,會去追問他想知道的細節)。有條理是指一定要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敘述,不要說完今天說前天,說完前天說昨天,一會說頭疼,一會說憋氣,盡量撿著一個最主要的癥狀說就可以了。特別是慢性病,病史比較長的患者,需要對自己的就診經過進行一定的整理,這樣比較節省時間。

醫生不怕滔滔不絕的患者,怕的是不張嘴的患者,只要你能說,我就可以在你說不重要的東西時打斷你,在你丟掉一些關鍵點時提醒追問你。而如果患者已經先入為主把他認為「準確高效」的內容記住,而完全忽視了其他內容,那就更麻煩了。醫生不但要了解你的情況,還得不斷的糾正你認定的那些重要的病情。

最後,我很理解題主提這個問題的目的,因為門診接診時間被各種原因不斷壓縮,所以想學會一種方法可以在幾分鐘內達到與醫生的高效溝通,其實這是不太可能的,有些醫生因為病人數量多,對於輕症患者不重視,不仔細問病史。但這個問題不是患者能解決的。不過,如果你的病情確實很複雜或緊急危重,無論是哪個醫生都會希望你把病情盡量說的詳細一些。從我個人的經歷,如果一個患者對他的病史描述的簡單「準確」,才是讓我比較擔心的。我往往還會在仔細的問一下。


更新……收拾屋子發現了他又一張word。

……以下原答。我老公。胃不舒服。每次都覺得沒有向醫生準確描述自己病情,導致醫生稍稍思索就開藥。於是。
他寫了一整頁A4的word,詳細描述了這半年來關於胃的各種反應以及他的其他狀況…腰疼啦後背不舒服啦等等。掛專家號。
專家表示他從來沒有見過患者用word表述病情的。
會有人懷疑我老公內向嗎?並不是。他談客戶可在行了。
他只是怕醫生不聽完他說話就開藥。
我都快笑死了。


我問什麼你回答什麼就是最高效的


協和有門很有特色的課程,叫做「醫患溝通」。

是一種情景表演課,隨機抽出兩位學生分別拿到醫生和患者角色的劇情劇本,表演出特定的場景,台詞自己發揮。

班級其他同學會分成小組分別評價這次溝通的提問的方式,問題結構,條理性,引導性,客觀性,肢體語言,等各個當面,然後評價這次情景溝通。

對於醫生的提問大致是要求,開放性問題開始,選擇性問題結束,把談話的話題越縮越小。這種溝通在病房是極其有效而全面的,有興趣的以後我可以專門寫個帖子。

在病房或者會診這種有大量溝通時間的場景下,患者只要做到回答清楚問題,不要支支吾吾或者刻意隱瞞,不要跑太偏就可以,基本上是圍繞問題想說什麼說什麼。

但中國比較有特色的是門診醫療。
門診溝通對我們的要求是:抓關鍵詞。
雖然道理上來講患者沒有學習怎麼跟醫生溝通的義務,學會怎麼跟各種人溝通是醫生的工作,但不得不承認,遇見一個好溝通的患者,就可以在短短几分鐘內把注意力放在病情本身,對於診斷治療往往有更理想的判斷。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只要說明以下幾個問題就夠了:
生病有多長時間?
有什麼不舒服?
接受過什麼治療效果怎麼樣?
身體有沒有其他疾病史或者懷孕哺乳的狀況?
有沒有過敏史或者正在吃的藥物?

對於一些慢性病,說清楚這些也很不容易。可以寫一張紙,閱讀比口述快很多。
另外,我在另一篇「內行知道的省錢秘訣」回答里提及「保存病歷」的重要性和方法,也可以幫助醫生迅速理清楚病情。

另外,我是皮膚科醫生。
皮膚科的就診秘訣是:
進門麻利脫衣服暴露出來要看的地方,
然後說有多長時間了是疼還是癢。
然後問什麼說什麼就可以了。
簡稱「脫,時長,感受,回答我。」


按照目前的物價,一次診費200元以上,可以保證較為充足的問診時間。溝通效率再高,溝通半小時的問診和體檢肯定比幾分鐘就打發走的那種效果好。那種一天看幾十、上百個病人的,醫生不由自主的會產生迅速打發病人走的的傾向,問診過程中會剔除病人將問題複雜化的信息,直接做出可以讓自己做出較為擅長的處置方法的判斷。當然,從目前中國的人均壽命看,誤診率對安心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的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想得到發達國家的生活質量,還是要努力賺錢,看那種能跟病人溝通半小時的醫生。


方可的答案已經超級全面詳盡啦,此處再從眼科醫生的角度略加補充。

眼科的病種相對簡單,門診詢問病史的過程也較為簡短。來眼科看病的患者癥狀大致分三類:

1.視覺功能異常:如視物模糊、變形、重影等;

2.眼部感覺異常:如眼痛、眼脹、眼乾等;

3.眼部外觀異常:如眼紅、眼斜、眼突、上瞼下垂等。

所以,您來醫院之前請一定弄清楚,這次主要是想解決什麼問題,把最困擾您的情況在一開始就告訴醫生。一般描述病情的第一句話可以這樣組織:眼別(右眼/左眼/雙眼)+癥狀(如上述)+時間(幾天/月/年)。接下去,基本上醫生就會接過話茬,有針對性地提問,而您只要問什麼答什麼就可以了。若您覺得還有一些重要信息醫生沒給您機會表述的,可在問診結束時補充。

有些常見的眼部癥狀,患者在描述的時候可能會產生歧義而影響醫生判斷,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1.眼睛糊:A.眼睛看東西模糊;B.眼淚眼屎多,眼睛感覺黏糊糊。

2.眼睛有東西:A.眼睛有異物感;B.眼前有東西飄浮或遮擋感。

3.眼睛睜不大:A.眼睛畏光,不想睜大;B.眼皮沒力氣,不能睜大。

在門診遇到具有上述主訴的患者時,我一般都會進一步追問,給出這些AB選項讓患者鑒別;而如果您能主動完善這些信息,那就再好不過了。

當然,從醫生的角度而言,如何引導患者作答從而準確get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也是一門大學問。這裡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

某天一位媽媽帶女兒來門診看近視。我見女孩兒戴著眼鏡,便問道:「你這副眼鏡啥時候配的? 」女孩兒想了一下回答:「初一下學期。」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她媽媽便說:「醫生怎麼知道你什麼時候上初一的?你應該回答『一年前』或者『兩年前』。」我一聽瞬間對這位媽媽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時就好想誇她思路清楚。事後回想起來,其實我提問的方法也有不妥之處,如果改問:「你這副眼鏡配了多久?」,女孩兒可能就會說出我想知道的答案。

所以,醫患間如果想要準確高效地交流,雙方都應該學會換位思考,使患者的就診體驗和醫生的接診體驗能獲得一些改善。

謝謝!


描述病情無非講究兩點:

  • 更具體一點
  • 更全面一點

咱們就拿辭彙量最少、描述能力最弱的孩子來舉個例子,假裝來完成一次關於「肚子疼」的問診過程。在這個時候,家長首先是助攻,以下是錯誤示範:

- 醫生我孩子不舒服
- 哪裡不舒服啊
- 肚子啊
- 怎麼不舒服啊
- 痛

雖然只傳達出了一個字,但是你動用了所有的五官,外加靈活揮動的四肢,卻仍然只換來了——

大一點的孩子還能告訴你「肚子疼」,特別是嬰幼兒,你就只能靠猜,阿不,觀察了。

首先,我們要給醫生傳達出這些有用信息(包括病症起病的特點、發作的特點、不適部位、有無伴隨特徵、進展特點,包括你就診的目的以及病史等)。

1. 腹痛的起病特點:急性腹痛 or 慢性腹痛

急性腹痛比較明顯,孩子會比較痛苦,哭鬧劇烈。

2. 腹痛的發作特點:陣發性、持續性 or 輕度隱痛

基本上可以從孩子的哭鬧中得到反饋

3. 腹痛的部位

這對於小嬰兒來說是有難度的,但對於 3~5 歲的兒童,基本上可以用手指指向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疼痛的部位。

見圖:

4. 腹痛的其他伴隨癥狀

這就要考驗家長的細心程度了,包括:是否影響到了生活、精神狀態如何、嘔吐、腹瀉以及大便的情況。

注意,小嬰兒的話還要考慮是否是輔食引起的。

5.腹痛的進展特點

大部分自行緩解,或者排便、排氣、嘔吐後緩解,但是有很少一部分,持續腹痛,逐漸加重,時間超過6小時以上無緩解。

在之前就要對自己的這些信息有所了解,就算自己有所遺漏,在醫生的諮詢的過程中也能回憶起來。

在醫生詢問過後,在一些情況下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千萬不要覺得多此一舉。

好比我們現在所舉的「孩子腹痛」的案例,一般常規情況下,醫生會進行大便常規、血常規等檢查,如果慢性腹痛或者不能除外外科疾病,需要做腹部 B 超檢查。

(這裡要說一下腹部 B 超檢查,沒有輻射、沒有輻射、沒有輻射。)

這是非常安全的一項檢查,因為腹腔空間較大,出現腫物時,早期很難有表現,當你不會表達自己時,特別是小嬰兒,慢性腹痛,做腹部 B 超的必要性很大。

這裡還要提醒一句,有的時候,看完內科,內科醫生會建議再去看外科,千萬不要覺得醫生沒水平或者醫生推脫責任,好比腹痛,可以既是內科疾病也伴隨外科疾病。

當內科醫生建議你去看外科時,是為了讓外科疾病經驗的醫生排除外科疾病的情況,否則有些不典型的外科疾病當成內科疾病治療,可能就會延誤病情。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孩子肚子疼怎麼辦?這麼和醫生描述最準確 - 洪亮

作者:洪亮 | 兒科主治醫師 北京同仁醫院

丁香媽媽是丁香園旗下的母嬰健康服務平台,500 萬媽媽正在這裡享受專業醫生、營養師、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內容、課程、諮詢服務,一站式解決懷孕生孩子養娃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關注丁香媽媽(DingXiangMaMi),一起做更好的媽媽。

http://weixin.qq.com/r/PUlheQ7EzVOyrUoa9xwv (二維碼自動識別)


跟大家分享一個門診碰到的案例:有一位70+的農村老大爺在子女的陪同下來看門診,大爺的普通話不是很好,子女翻譯後告訴我,病人說他的眼前有好幾個人影。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雙眼復視。我查體後發現病人的眼位和眼球運動都是正常的,白內障也不嚴重。我就只能繼續問診,大爺你看其他東西有好幾個影子嗎?大爺說沒有,只有人影,而且都是穿著龍袍的.......我當時就流汗了......後面的事大家都猜得到了,一群人被我打發到該去的科室了。
我覺得病人要準確地描述自己的病情,除了病人自己本身有較強的溝通能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醫生要善於引導病人來描述病情。因為病人有不同的文化層次,你不能要求病人個個都是掌握醫療知識的「標準化病人」。經常會有這樣的對話,眼科醫生問病人怎麼了?病人說我來看眼睛.......這就是無效對話!改成問病人「眼睛怎麼不舒服」,效果就會好很多!
選擇性提問會比開放式提問高效很多!我一般會問病人眼睛是不舒服還是看不清楚?不舒服分很多種,是癢還是干還是痛還是脹還是流眼淚還是眼屎多?痛是脹痛還是刺痛?看不清楚是模糊不清還是被黑影遮擋?今天到眼科來最主要要解決什麼問題?基本上這幾個問題回答下來,病人已經把自己的病情描述很清楚了!以上經驗供大家參考。


按照以下套路描述自己病情絕對高效、一點不浪費時間。
1.最主要的癥狀
2.該癥狀的發病時間
3.該癥狀的特點及重點表現方式
4.該癥狀有何變化
5.有沒有與該癥狀伴隨的其他情況?如果有,伴隨了什麼情況。
6.在看這個醫生前,你做了何種治療?
7.全身癥狀如何?(睡眠,大小便,精神)。

這個世界處處存在套路,所以多一些套路,少一些浪費。祝早安!


當醫生問題一個癥狀持續多長時間了的時候,不要回答「挺長時間了」!!!

這是我問診的時候最讓我抓狂的回答。另外,就診的時候最好按照時間順序描述癥狀,不要倒敘,不要插敘,會干擾醫生對病情發展程度的判斷。


我還真碰見過一次,病人說「我嘔吐二百六十毫升,排便七百五十克」,當時我就震驚了。


普通話說的好。


哪疼
疼幾天了
怎麼個疼法
有沒有其他疾病
之前有沒有治療過

醫生問啥說啥,你有什麼問題問醫生,簡單易懂表述。說話利落,表達清晰,醫生最喜歡跟這種病人交流,因為不費勁。 有很多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問診的時候,一個勁跟醫生說自己多痛苦,這個病多難受,好像是來找醫生訴苦的。 所以啊,家裡有上了年齡的老人,請子女帶領就診,方便你我他。


就是不要我問你「痛了多久了」你回答「哎呀我可疼了!走路疼吃飯疼睡覺疼!」


醫患交流中,高效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關鍵是全面,你需要告訴醫生所有你身體有的狀況,而不要只說一些你認為相關的。

舉個例子,有次陪奶奶去看消化道疾病,醫生問奶奶胃有什麼不適嗎。奶奶說沒有覺得胃不舒服,而我其實路上就知道這幾天老人家抱怨胸口不舒服,於是準確和醫生描述了,其實胃病有種痛叫燒心,位置較高,很多人會以為是心不舒服,然後不當成胃的事,造成病情加重。後來果然發現奶奶有些胃炎。

還有幾次自己看病時也是如此,儘可能多的提供信息,而不要自以為不相關而不告訴醫生。我們不在乎醫生多聽了無關的信息,但很在乎醫生少聽了關鍵的信息。現代醫學對疾病的了解遠遠超過了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範圍,它可以在看似完全不相關的癥狀中找出病因。不要自以為是的少講東西,這很重要!

然而有時碰上水平低的醫生,講什麼都沒用。。。


感覺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掌握良好的彙報病史的能力,臨床好多在醫學院沒有經受過嚴格訓練的醫生都不能做到飛速準確彙報病史…
更何況,病人各種階層各種文化水平的都有

個人習慣
如果不能做到高票回答那樣的,就進門先把主訴說了就停,也就是把促使你來看醫生的最大問題說出來
其他的,等醫生問吧……


1.盡量說普通話。如果患者是老年人盡量由年輕家屬陪伴,你們是沒體會過那種一個老太太陪著一個老頭用黃陂話看病的痛苦的。


2.不要為了強調自己病情的嚴重程度就反覆絮絮叨叨某一個癥狀,尤其以疼痛為重,因為很多時候重要的、能對疾病診斷起到決定意義的癥狀恰好是你隨口一提沒花精力去描述的那個。


3.醫生問什麼就回答什麼,問你「眼睛視物不清什麼時候開始的」就別回答「我十年前得了糖尿病一開始沒去看後來掛了你們醫院xx專家的號然後他給我開了xxx,xxxx,再然後我有段時間沒吃我就看不清楚了。。。。。」(這個就是今天上午我陪老師上門診親眼所見的,哦順帶說句這個患者全程也沒講普通話)


4.如果可能的話,別去問醫生「我卡里的錢能不能退」「繳費在哪裡」,大點的醫院都會有導醫台問訊處這種地方。


暫時想到這麼多


偏個題,我想起有一次我陪老爹去看病,老爹說自己後背疼,大夫問哪裡疼,老爹反覆重複著後背疼,大夫問什麼時間疼,老爹的回答是吃完飯疼。老爹也算是受過教育的人,我懷疑他平時教書的時候是不是也這麼描述問題。
我感覺大夫也很絕望啊,但是可能是每天都聽到這種回答,大夫態度還是很好。我是忍不住了,我拿出我平時的工作習慣,我跟我老爹說吃完飯是幾點,後背疼是哪裡疼把具體的位置指出來,大夫向我投來了讚許的目光,並問我是做什麼工作的。


每天每天都會在臨床遇到好多次這種對話:
這些癥狀有多久了?
有一段時間了
具體多久了?
很久了
一個月?半年?三年?五年?
差不多吧

每次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說,這叫差不多?

希望每個來看病的患者都知道自己是來幹什麼的,把自己的癥狀想清楚了,你的發病病程關乎到治療、程度、併發症和預後,說話的時候帶上思維好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香港全力推廣的子宮頸癌疫苗接種計劃,在內地卻找不到地方接種?
家庭藥箱需常備哪些藥品和工具?
醫藥行業能否誕生成功的中間頁公司?
曲昔匹特和奧美拉唑有什麼區別?
5年的醫藥代表想要轉行?

TAG:醫藥 | 西醫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