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者在大聲噪音下可以說得流利?

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口吃者在大聲噪音(loud white noise)如水聲、波浪聲、火車聲下可以說得流利,是因為噪音破壞了其內在異常的聽覺回饋。
不知道這是否有科學道理或依據?如果是的話,跟口吃者聊天時盡量在大聲噪音的環境下比較好?


有一定證據表明背景噪音可以緩解口吃 [1]。延遲聲音反饋 (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 DAF) 也對一部分病人有效 [2, 3]。DAF是指用耳機延遲一段時間向病人回放其正在說的話。需要注意,這些方法只對一部分病人有效,也不清楚如何判斷哪些病人適合(除了直接嘗試)。

有趣的是,對鳥類唱歌的研究中,也有用到這兩種實驗方法。短暫的噪音被認為可以改變小鳥對歌聲質量的判斷(見這篇文章)。

延遲聲音反饋在一些正常人類被試中引起口吃;Dan Margoliash 在斑胸草雀唱歌時播放DAF,發現在一些小鳥身上也產生了類似於口吃的效果 [4]。

上面是一隻正常斑胸草雀的歌聲頻譜。下面則是開始DAF六天後的「口吃」。來源:[4]

說話或唱歌都是精巧的習得運動技術。聽覺反饋是大腦保持這一技術表現穩定的重要工具。當聽覺反饋(聽到的聲音)與預期(想要產生的聲音)不符時,就會產生表現失誤的信號,並調整運動系統以補償失誤。

個人的猜想:在部分口吃病人中,比較聽覺反饋與預期聲音的迴路因為某種原因延時過長,以至於總是在比較一秒前想說的話與現在聽到的話,持續產生表現誤差。那麼這時給聽覺反饋人為 +0.1s 延時,就可以消除這些誤差信號了。

[1] Effects of noise and increased vocal intensity on stuttering.
[2] Effects of alterations in auditory feedback and speech rate on stuttering frequency.
[3] 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 in the treatment of stuttering: clients as consumers.
[4] The effects of 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 revealed by bone conduction microphone in adult zebra finches


不清楚這段理論。
但是我以前口吃時確實是在雜訊下,準確的是說在任何嘈雜環境下說的比較流利,因為我知道別人聽不見我說了什麼鬼……所以就隨便說嘍,反而不口吃了。所以我還是得搬出「心態」論,那就是像我這種口吃患者還是先醫心病,增強自信心為主,口吃自然會好。
至於做為朋友,跟口吃患者交流的時候也不用找什麼特定環境。口吃患者更需要一個平等的交流,不優待,不歧視,不鼓勵,不打擊,正常語境即可。他會很感激你正常的聽他說完一句話的。這種感激,以及這次溝通順利帶來的信心,會讓他有動力挑戰下一次的口吃「困境」。
還有,題主能提出這種問題,真是一個溫柔的人,我身邊就是有三五個像題主這種朋友幫我走出口吃困境的,感謝你們!


有理論的

其中一個口吃的理論是部分口吃者的腦部合主動改掉正常的語句,讓流暢的語句變成口吃,但如果聽不到自己的語句就不會出現錯誤的自我修正,口吃也就改善了。不過這只適合一少部分的口吃者。


什麼是焦點效應?

定義:

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 ,也叫做社會焦點效應,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焦點效應意味著人類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焦點效應其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體驗,這種心理狀態讓我們過度關注自我,過分在意聚會或者工作集會時周圍人們對我們的關注程度。正是因為每個人的焦點效應,在銷售上也常常成為業務員的公關手段。


閘述:

焦點效應意味著人類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焦點效應其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體驗,這種心理狀態讓我們過度關注自我,過分在意聚會或者工作集會時周圍人們對我們的關注程度。因為有焦點效應心理,人們會因為在聚會上站在角落或者弄撒了飲料而覺得自己很失敗。人們總是覺得社會聚光燈對他們格外關注,而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注意到把飲料弄撒或其它尷尬場景的人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多,所以,不用那麼緊張的。

我們口吃的朋友因為自己的語言問題,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會盡量避免講某些詞語,或者是盡量少說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焦點效應在起作用。我們往往認為別人都在意我們的說話口吃(實際上並非如此),並且,對自己說話過程中出現的口吃耿耿於懷。結果,就陷入了越注意越口吃的惡性循環,加深我們的自卑感和挫敗感。而往往與自己交談的對方,根本就沒注意或不在意口吃的問題。

正確認識和理解焦點效應,接納自己的口吃,並且做出積極的改變,是矯正口吃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就口吃,好像沒有有噪音時就不口吃的這樣的感覺,反正唱歌肯定不會口吃。個人感覺口吃最大因素還是心理上的。緊張的時候,一個字會壓在喉嚨上死的發不出來,雖然你知道自己要想說什麼,但是沒卵用的,只能重新憋口氣說。另外提高自信,對自我價值有了一定認識,自卑感減少後口吃會好很多。但是遇到大場面還是會口吃,為此特別怕怕在很多人注視下說話。


第一反應想到國王的演講。。。

片中有一段就是醫生在放很大聲的音樂中讓科林叔讀「To be or not to be......」
很有趣。


從小時候口吃的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到現在做導遊改好,,,十幾年,我還真沒注意過。。,


在噪音的情況下大聲說話,繞過了思考,當然會語言能力增強。但是影響交流的,對交流是有害的。


作為一個資深口吃患者 我覺得其根本目的是分散注意力我越是專註自己說話的內容越是口吃的厲害 越是放鬆 越是無意識的時候說話反而順溜


我就不會呀 環境太吵了我就聽不清自己的吐字和發音了 說話當然要以對方聽著舒服聽懂為準啊 環境太吵雜沒法把話說好的


每個口吃的人都不太一樣..
有的人在嘈雜的環境下狀態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這個時候.他會認為談話者的注意力並沒有全部在自己身上.壓力較小.所以減輕了.另外如果真正相信了這句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口吃..


可能是,噪音太大,每個字的間距時間較長2333(=゜ω゜)ノ


部分口吃和心理因素有關。可能嘈音環境下分散注意力,緩解焦躁情緒,會說的流利。另外口吃的唱歌可以很流利。


推薦閱讀:

聽覺與視覺存在相互干擾嗎?
當人們突然明白一件事的時候,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從科學角度來說,人為什麼會笑場?
為什麼下午睡覺醒來後容易有陰鬱迷茫之感?
頓悟包含了哪些神經活動的過程?

TAG:口吃 | 神經學 | 神經科學 | 認知神經科學 | 言語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