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說地名可以作為人名使用嗎?
包括但不限於歐美地名(還是不要提中國了,東亞是特例)。比如布列塔尼(Brittany)、約克(York)、羅馬(羅曼,Roman)等這些名字貌似可以同時作為地名和人名使用。
實際上也有。
古代有郡望,如韓昌黎。
當代其實也有個人符合,小瀋陽。
台灣詞人許常德。當然,可能來自《道德經》常德不離。
當代還有一種,張廣寧(廣州),王滬寧(上海),某京生(北京),許寧生(普寧)。有個名字就不能寫太具體了。
當然,陝西也有個紫陽縣。這個答案可能活不了太久,隨便誰看到都希望有幫助吧。
人名與地名的關係也異常密切。一方面,許多姓氏都由地名而來;另一方面,許多人名又被用來作了地名。我國採用地名作為姓氏的情況起源很早。根據歷代姓名學家的研究,可知以地名為姓氏的情況又包括以國名為姓氏、以采邑為姓氏、以鄉里為姓氏、以村亭為姓氏、以居住地為姓氏等多種內容。其中,以國名為姓氏的情況,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西周初年大封同姓和異姓為諸侯,建立方國,後來,這些方國的名稱都演變成了姓氏。如周武王封第三弟鮮叔於管(今河南鄭州),封次子虞叔於唐(今山西翼城);周成王又封周公長子伯禽於魯 (今山東曲阜),三子伯齡於蔣(今河南潢川),這些人的後代後來都分別以管、唐、魯、蔣等為姓氏。
據統計,周朝初年共分封48個同姓國和60個異姓國,這108個封國名稱,後來無不演變為姓氏。尤其是其中的魯、晉、蔡、曹、鄭、吳、魏、韓、何、郭、於、賈、蔣、胡、宋、陳、趙、田、許、朱、鄧、梁、蕭、沈、徐、羅、黃、江、謝、呂等國的國名,後來還都演變為中華大姓。
此外,由采邑名稱而來的劉、馮、白、盧、范、商等姓;
帝堯裔孫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滅杜,杜伯之子溫叔奔晉為士師,玄孫士會,食采於范,遂為范氏
由鄉里名稱而來的溫、蘇、毛、甘、陸、郝等姓;
溫,唐叔虞之後,晉公族受封河內之溫,因以命氏
由村亭而來的采、歐陽等姓;
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由居住地而來的傅、橋、城、關、東郭、百里等姓,也都在中華姓氏中具有廣泛影響。
春秋時,齊桓公有子孫住在都城臨淄外城的東門一帶,稱為東郭大夫。其後代子孫遂以居住地命姓,稱東郭氏。
除上述以外,我國歷代都有用地名作人名的現象。
如有些人以出生時的州、郡、鄉、黨、亭、里的名稱取名,有些人以所在的山、水、橋、榭取名。如西周初年鮮叔封管、虞叔封唐,他們後來都被稱為管叔或唐叔。顯然,二人所封的國名又都演變成了他們的名字。
又如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馬光,就是砸缸的司馬光。
其父兄和他本人都是以地取名的。他的父親因生於池州(今越南諒山),便取名司馬池;堂兄生於鄉下,取名司馬里;胞兄生於父親的宣城太守任上,取名司馬宣;他本人生於父親的光州太守任上,取名司馬光。
再如陳獨秀生於安徽省懷寧縣綠水鄉獨秀峰下,便以「獨秀」為名字;
劉伯承元帥的長子出生在太行山,便取名「太行」;二女兒生在華北,便又以「華北」為名字。
至於現在一些人把出生於上海的人取名「滬生」 (上海簡稱滬),生於北京的人取名「京生」,生於西安的人取名「長安」(西安舊名長安),等等,則更是屢見不鮮。
抖個機靈!
宋丹丹:你就說大丫頭吧,一個女孩子,叫個啥「珍」啊「玲」啊「鳳」啊聽得也順耳。
你可倒好,憋三天憋臉通紅起出個名字叫「海南島」,這是人名啊?
黃宏:那不是在海南島當民工的時候生得嗎?
宋丹丹:老大沒經驗老二呢?你給起個名字叫「吐魯番」
黃宏:那不是在新疆搗搗葡萄乾的時候生得嗎,都有紀念意義,知道不?
宋丹丹:老三更好了,起個「少林寺」。一個女孩子叫「少林寺」長大叫得出口啊?
黃宏:名字這個東西吧就是個記性,那我叫狗生子我他媽找誰呢是不?改名好活,知道不?
宋丹丹:老四還沒生了你個歪名起好了,叫個啥「興安嶺」。這回我死都不依你了,到了北戴河就生。
黃宏:那就叫「北戴河」
我國古代對於有些當官的人,喜歡以所任職的地名相稱。
後來,這些稱呼延續下來,便成為這些人名中的一部分。如漢代的賈誼又稱「賈長沙」,唐代柳宗元又稱「柳柳州」,韋應物又稱 「韋蘇州」,宋代蘇軾又稱「蘇徐州」,等等,就是因為他們曾分別在長沙、宣城、柳州、蘇州、徐州等地任職的緣故。
劉備被表為左將軍並豫州牧,世人稱劉豫州。
此外,一些人還喜歡根據自己所在的地名為自己取名號。
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隨父居於紹州彰明青蓮鄉,後來便號「青蓮居土」;
宋代大文豪蘇軾被貶謫黃州後築室於東坡,其後便以「東坡居士」自號;
明初文學家陶宗儀隱居於松江南村,也以「南村」自號;
清代著名畫家鄭燮家於江蘇興化縣城東南的板橋旁,因此又以「板橋」為號;
當代畫家齊純芝故鄉原有一座名為白石鋪的驛站,他在從師學藝後便以「白石山人」為藝名。其後,「齊白石」這一名號的影響甚至遠遠超過了他的本名。
封號為名。
中國有以地名封王封侯封爵的傳統,在史書上往往以封號代替他們的名字。
1.留侯張良。這裡是張良和劉邦初次見面的地方。因此,在劉邦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時,張良婉拒封侯。為了以示紀念,劉邦封張良為留侯。
2.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余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
3.「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4.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
5.任城威王彰
6.以陳四縣封植為陳王,邑三千五百戶。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當然可以了。例如寧波的某個地鐵站,還有廣州的一條路。
提到這個,不得不想起十六國西秦人物「乞伏益州」……
然後乞伏益州官至秦州牧
於是《資治通鑒》里出現了這麼一個詞:「秦州牧益州」……
大一軍訓,中間休息的時候聽到旁邊的一男一女坐著聊天。
男:哎,你叫什麼名字?
女:xxx
男:你家是哪的?
女:山西呂梁,你呢,你叫什麼名字?
男:陳呂梁…
小瀋陽???
邵陽是我的小學同學,還有個同事叫常德,最好笑的是常德交通局長叫張家界。
湖北省隨州市隨縣殷店鎮澤民村
可以啊,古代時候,貴族的姓很多都是封地名字。比如說華萊士公爵,那麼可能他祖先的封地就是華萊士這個地方。(當然我就是舉個例子,絕對沒有硬要提的意思,那就是歐美一個常見的姓。)
很多人都忘了達芬奇的名字是什麼了
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中國留學生用名校校名作為自己的英文名,令人無奈/驚嘆~
譬如 Harvard、Yale、Cambridge 等一系列校名都是許多留學生起名的首選。凡是的人都得死
小學老師的爸爸叫杭州,叔叔伯伯分別叫蘇州,紹興…
取名字好隨性啊
啊
啊
@牧野君
活生生的例子
請看我的昵稱 維也納wien 或 vienna
理論上應該沒問題,像sydney,paris也就這樣了,但是如果是那些印第安色彩濃重的地名比如dakota,ottawa,miami之類的,我就很少見到人叫了
我自己名字就是地名...爺爺起的名字,姓加老家加出生地。莫名還覺得蠻好聽,因為基本沒有人用這名字
古代中國,地名只能用來代稱。古代要考慮避諱。老子叫台州,兒子不能念這兩個字。現在,可以隨便起。
幾個著名足球運動員的名字,尤其是姓氏都是地名,比如瑞士的馮貝爾根(Von Bergen),荷蘭的范佩西(Van Persie)。其中德語的von,荷蘭語的van,都和英語from同源,而von/van後面的部分表示祖上作為貴族的封地。至於東方,香川真司的姓氏「香川」更是地名。其他人就不一一舉例了。
不讓題中國邀請我幹嘛。。。邀請下奧巴馬柯林頓本拉登他們吧。。。
推薦閱讀:
※外國地名為什麼有的都帶「聖」?
※中國有哪些詩意的地名和街道命名?
※為何韓國首都的漢語名稱從「漢城」改為韓語音譯而來的「首爾」?為何「東京」並未改為日語音譯名?
※全國範圍內出現頻率高的街道名都有哪些?
※有哪些看似漢語實為音譯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