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派中經常談的自我的能量是什麼意思?

壓抑是一種積極努力,自我通過這種努力,把那些威脅著自身的東西排除在意識之外,或使這些東西不能接近意識。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我們每個人都要使用壓抑。因為我們所有人的無意識中都有不願意帶入意識的想法。壓抑看似有效,但它並不是無需付出代價的。因為壓抑是一個穩定、主動的過程,它需要自我持續地消耗能量。壓抑大量強烈的想法和衝動使自我沒有剩餘能量可以運作。沒有一個強大的超我,那麼一場維持穩定人格的戰鬥必將失敗。
0
這是一段對壓抑的描述,請問其中的自我的能量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比喻,並沒有具體實際的對應物。

要想弄清楚這個概念的來龍去脈,得從弗洛伊德這個人說起,大概得了解一下一系列的概念才能說的清楚。這個序列應該是:弗洛伊德這個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性本能、力比多——中性化——自我的能量。

弗洛伊德這個人:
他最早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接受醫學訓練;後來受布呂克的影響,被機械論——生理學派的觀點迷住了,轉而學習生理心理學,並且花了近6年的時間在實驗台上解剖魚類和龍蝦,尋找它們的神經通路,透過顯微鏡觀察神經細胞。在他25歲時拿到了醫學碩士學位。
他接受的是科學訓練,對當時流行的科學術語非常熟悉。在其日後的理論實踐中,努力嘗試在科學體系內建立他自己的心理學理論。所以在他的理論中不時會看到科學術語。比如「能量」就是他從物理學中借來,用以描述推動個體心理活動的內在本源的力量的詞語。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結構理論是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的精髓、基石、核心、……怎麼說都不為過。就回答題主問題計,弗洛伊德認為,人一生下來,內心中只有代表生物性本能的本我存在,隨著個體的逐漸成長,自我和超我才漸漸形成。因此,人類的所有的心理活動的基石,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本我,以及與本我有直接關係的一系列事物。其中就包括力比多。

性本能、力比多
性本能是弗洛伊德做的假設。他認為人類一切行為,包括心理的、生理的、社會的,其最初最原始最本質的動力就只有一個,就是性本能。其他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性本能,符合快樂原則的行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切與性沒有直接關係的行為和享受,都是這一本能的變形。他的理論之所以有「泛性論」的名聲,大體上也就來源於此。
插入——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粗略和近似的說明,實際上他的理論遠比這幾行字要豐富、詳實的多,也遠沒有像這幾行字那樣把生物性的「性」放在如此核心的位置上。不過要說明白那些,你們還是找弗洛伊德文集去吧,或者任何一本高度濃縮的,靠譜的科普精神分析的書去看。我可不要把自己累死在這些事上。——插入完
既然性是一切的起源,那麼性就是一切的動力之源。在當時的物理學界(現在也依然沒過時),特別是動力學領域裡,用「力」(force)這個概念來描述「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弗洛伊德用「性驅力」(sexual drive),很多時候簡化成「驅力」(drive),來描述「改變個體心理狀態的原因」。與之相對應的,在動力學裡,用「能量」(energy)來描述一個物體改變另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的能力的大小,弗洛伊德就發明了一個詞「力比多」(libido)來描述性驅力改變個體心理狀態能力的大小。因為人一生下來,就只有本我,沒有其他,所以力比多只能是屬於本我的,並且帶著性慾望的屬性。
而這個力比多,就是心理能量(準確地說應該叫「性心理能量」)的代名詞。
可是「性驅力」和「力比多」到底是啥玩意,誰也沒辦法摸得著看得到。它們並不是像桌椅板凳這樣實際存在的物體,也不是像電磁場這樣能檢測到實際作用的存在,它們只是在對人的行為,特別是病理行為(包括身體的、情緒的、認知的;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的觀察中發現的一些具有共性的特徵進行高度概括化的描述,再加上弗洛伊德本人極具創造性的想像加工得到的一個名詞而已,以方便人們對那些「共性」進行描述時比較方便而已。

中性化(neutralization
力比多,是屬於本我的,帶著性的屬性,因此只能被直接用於滿足性慾望。
然而,隨個小孩子慢慢長大,受外在現實的約束,他無法直接滿足自己的性慾望(包括吃喝拉撒都算),只能通過間接的、隱含的、多少還有點微妙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在與現實妥協的過程中,自我就應用而生了。(自我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美國精神分析師哈特曼對這個過程有不同的描述。)
然而,剛剛誕生的自我就像剛剛出廠的汽車,沒有汽油作為能源,就只能是個擺設。可是在心理世界裡,只有本我具有叫做「力比多」的能量,而它又只能被用來直接滿足性慾望,不可以被用來解算術題,不可以被用來滑雪、K歌、閱讀和開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中性化的過程來幫忙了。這個過程唯一的目的,就是把力比多的性屬性消除掉,變成純純的能量,可以被用在別的地方的能量,而不再是只能被用來計劃如何提高約炮成功率。
在精神分析里,中性化的逆過程,就是性慾化(sexualization)。

自我的能量
經過中性化處理過的力比多,就變成了自我能夠使用的能量,被用來維持一個人正常的日常生活之用了。

這就是得到「自我的能量」的過程了。
從對這個過程的描述可以看到,裡面出現了「本我」、「自我」、「力比多」、「中性化」這些詞。可這些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沒誰能拿出一個四四方方,大紅色,有黃色和白色的可愛的斑點,質地軟軟的,表面泛著金屬光澤,聞上去有點像榴槤,又像蜂蜜的氣味,咬起來像橡皮筋一樣韌性十足卻有滿滿土腥味的東西說:「這就是本我」。至少到目前為止,它們都只是比喻的說法而已。在這些的基礎上得到的「自我的能量」這個概念,除了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之外,並不存在在現實中的具體對應物。

---------------------------------------------------------------------------------------------------------------
補充一點,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停止尋找這些概念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對應物的努力。2000年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得主EricR.Kandel在記錄幫他拿到諾貝爾獎的研究的書《追尋記憶的痕迹》的前言里就說,促使他開始研究神經細胞、突觸連接的改變的機制和觸發因素的最初的動力,就是試圖在人類大腦中,找到本我、自我和超我所對應的腦區。
僅僅這樣一個想法推動的研究就得到了諾貝爾獎,可想而知真正找到這些抽象名詞對應的物理或者生理實在確實是一件可能難比登天,也許比登天還要難很多的事。(那得稱多少個諾貝爾獎才能堆出來我們想要的結果啊!)或許某一天我們真能找到對應的實在存在。但是在那之前,這些概念,就能被理解成一種比喻、一種象徵,一種對現實現象高度抽象化處理之後得到的概念而已。


推薦閱讀:

认识自我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你是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很渺小的?
為什麼犯同樣的錯誤時,會不斷地想起過去犯過的類似的錯誤,並進行自我批評、甚至厭惡自己?
到底應不應該在意周圍人對你的看法?
《西部世界》類關於人工智慧的科幻劇,除了帶給我們哲學上的思考,你有哪些現實意義上的理解呢?

TAG:心理學 | 自我意識 | 精神分析 | 意識 | 弗洛伊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