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復自己工作/學習的內在動機/內驅力?


謝邀。這跟一個人內在的壓力狀態、情緒狀態有很大關係。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你壓力很大時,你會覺得吃不香,睡不好,本來讓你覺得快樂的事情都顯得索然無味。當你情緒低落或者焦慮不安時,你也會同樣如此。此時,你最關注的是把那些壓力事件完成了,把困擾你的內心痛苦解決了,而根本沒有精力或心思去感受生活的快樂,去享受做事的過程。

在艾因霍斯的經典依戀研究中,那些不安全依戀的兒童很難專註地玩遊戲,會時不時的觀察媽媽,時刻擔心媽媽的離去。這種不安讓他們難以投入的玩耍,玩耍的過程經常會被不安的監控所打斷。而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則可以完全投入到玩耍的樂趣中,並偶爾會跟母親分享一下自己的快樂。這個研究可以很好的說明一個人投入地遊戲或創造的過程怎樣受到內心不安全感的干擾。

幾天前去健身館游泳時,看到了一個爸爸帶著幾歲大的孩子也來游泳。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兩人走進來時,兒子一邊跟在爸爸身後,一邊不斷地哭泣著,哭著要求爸爸給他餐巾紙擦眼淚鼻涕。這個爸爸完全不會安撫兒子,只是一味強調說「沒有餐巾紙、沒有餐巾紙」(他也不會向旁人借一下,或者去前台工作人員那邊要一下,或者用一些好聽的承諾「游完泳之後爸爸給你買一包大大的餐巾紙」,或者乾脆用自己的衣服幫兒子擦一下鼻涕,等等)。兒子不斷地哭泣,不斷地重複要餐巾紙,爸爸也只會大聲地重複說沒有餐巾紙。之後爸爸不管他了,顧自去游泳了,留下兒子在旁邊繼續哭泣著。我看整個過程大約有二十來分鐘,兒子除了哭泣之外,完全沒有注意身邊的其他人或物,對於身邊偶爾有人想逗他一下的做法也沒有任何反應。

我對這個爸爸有一種微微的憤怒及遺憾,對兒子有一種同情,我心想,如果這個爸爸略微懂點心理學,哪怕只是看過我的一些回答,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其實他完全有安撫的能力,只是沒有去發現它)。如果這個爸爸是很會安撫兒子的,那麼這個孩子將馬上能從那種負面情緒中出來,去跟爸爸一起玩耍,或者乾脆下來游泳,或者跟身邊的人逗樂,總之,在那二十來分鐘的時間裡,他將能感受到充分的快樂。

我們想像一下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發生在這個兒子身上,那麼他將會是一個內心充滿著不安及憤怒的人。為了防禦這些不安,他可能要證明自己是獨立的、優秀的、不用求人的,那麼他可能會特別在意結果、成績、好壞的評價,當取得好結果時,他才會覺得自己是好的,內心的不安會減少。為了發泄內心的怨恨,他可能會迫切地想要打敗對手,他覺得只有成為了非常優秀的人,才可以為所欲為了,不用再害怕對方了。因此,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有著不安的過去,如果我們去討論一下完美主義者最終想要達成的願望,他們很可能是想有朝一日打敗所有人,而這只是為了防禦曾經的脆弱!

因此,那些在乎名次、結果、他人的評價的人,往往是內心壓力感很高的人。這種壓力可能來源於自主感、安全感的缺乏、自尊的脆弱、愛的匱乏等,來自於令他們痛苦不安的成長過程,他們需要那些好的結果來平衡內在的壓力和創傷。這種壓力感也讓他遠離了內心的自發性、快樂感,遠離了存在意義上的樂趣與享受。相反,一個人越來越放下了對結果、名次、評價等的執著,這代表他內心壓力感的降低,自主感、安全感、自尊感、愛的感覺的增加,並伴隨著自發性、創造性、協調性的提升,以及感受到的成就感、意義感、樂趣感的增加。

所以,對於一個難以去感受到生活的意義感與價值感的人,那些不斷被外在的動機所驅使的人,他們更需要做的是去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填補內心所缺失的心理需要,接納自己,逐漸達到內心的整合。內心整合和諧了,天賦的對於事件本身的樂趣感自然會恢復,生活將更多那些充滿「童趣」的感覺,而減少那些成年人的嚴肅感與沉重感。他們將能重新發現自己,發現那個一直壓抑著的追求快樂的自己。一味地追求外在動機的滿足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可能會製造出新的痛苦,並遠離了真實的自己。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psychotherapist_ylx


如果我是愚笨的,而我想變得有智慧,這份想變得有智慧的努力,就是更大形式的愚蠢,因為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愚蠢是什麼。不論我怎麼嘗試去變得有智慧,我的愚蠢依然存在。————克里希那穆提

思維很局限性,所以你怎麼能在局限里修復那所謂的「內在動機」?
你怎麼能在問題里解決問題?難道不是在問題外看到問題才能理解問題、超越這個問題嗎?

「我之前喜歡你,但是我現在不喜歡你了」。
喜歡是暫時性的嗎?喜歡是時間段的嗎?有沒有一種喜歡是不隨從著情緒波動而波動的?

很明顯,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真正的喜歡過一樣東西。
我們大多的喜歡都會隨著心境的變動或增加或減少,所以我們的「內在動機」容易被環境給破壞掉,其實更多的只是給自己的情緒給影響了而已。

當你真正喜歡一樣東西時,沒有什麼能阻擋你的熱情,總有一條路能通往那個地方,你一接觸便能感到興奮、喜悅。但是我們的喜歡都僅僅是表面的、膚淺的,喜歡的程度都隨著情緒的起伏而產生變化。


你不只是順從父母及社會希望你做的事,而是真的想通責任的意義是什麼,把真相看的非常清楚,並且在一生中堅持到底。你要明白,如果你護持父母只因為你認定那是你的責任,那麼你護持只是市場上的交易行為,而沒有真實的意義,因為其中並沒有愛。

去觀察那些情緒背後的源頭,當負面的情緒襲擊你時,不要抗拒、不要逃避、不要迎合,看著它,你便能看到更多的能力,看到真相,便能知道內在的動機為何會深受他人或壞境的影響了。

也許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內在動機為什麼會輕易的收到外部的影響,而不是尋找修復的方法。


我們都需要一種無動機的熱情。
一種對所有事物都抱有熱情、敏感的態度。一種不作擴張自己手段的熱情,一種不是胡思亂想讓自己的敏感。

我們的心都已經太過麻木,思維太過機械、呆板了。以至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不假思索的去標籤、定論。而太多新鮮的、沒有見過的卻無法擁有熱情去體驗。即使有熱情也是出於某種動機的。我們所認為的好與壞就在於這件事是否能給自己帶來益處,而非是一種全然的、無動機的熱情。

我們都太過習慣去衡量、判斷所有東西的價值,所能給自己提供的價值。經自我價值觀思考過後的權重而給事物標籤一些定義。如浪費時間、不值得、無利益、不好玩之類的種種。試問你何曾對一件事物有過一種來自無動機的熱情?

生命是很奇怪的,一旦你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麼,許多事情就會發身,一切都會如願。一旦你開始冒險,你的心及你的周遭就會發生變化,生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滿足你的願望。


對小孩子來說,內在動機,內驅力,是「拔高題」,可能真沒想那麼多。他們的生活還沒有複雜的思辯,就是直觀的感受,「玩星人」當然會喜歡玩沙子、搭積木、做遊戲,這些都是在探索、學習、了解這個新奇世界,從周圍學習遊戲規則,快樂的活在當下,體會享受現在。


孩子還沒有形成科學的時間觀念,只是按著本心,認真、入迷的玩耍,就如民國的學者梁漱溟,以「鄭重」的態度對待時間。


如果小朋友原本很喜歡彈鋼琴,又為什麼不喜歡學了呢?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不適合老師的教學方式;也可能是自己發現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玩,或者痛苦大於快樂。而父母卻逼迫著去學習;或是通過打罵或獎懲來試圖「督促」練琴,這些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朋友家的孩子有次就說:「我要是貓就好了,貓不用彈鋼琴。」為什麼父母會「逼迫、打罵、獎懲」孩子呢,可能每個的家長的理由都不一樣吧。有可能覺得當初孩子自己選擇了,家長也付出了學費和接送的時間,又輕意放棄了,我們很認真,而孩子是在逗我玩嘛?也可能就是情緒沒有管理好,從別處得來的壞心情,不知不覺轉移到弱小的孩子身上。


為什麼相愛相殺呢?父母愛孩子,才讓他們去學習鋼琴,孩子愛父母,既然沒法變成貓,就可以忍耐著學下去。


伴隨著成長與逐漸的生存與生活的壓力,我們學會了反思,覺察出反省智力,為什麼會逐漸無法安然接受生活、找不到目標和方向?

「警察家出了一個小偷,小偷家出了一個警察。」這裡沒有對錯,我們會看到原生家庭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一個人的影響。家人要是過得不幸福,子女也很難幸福。像一種背叛,罪惡感賠了自己的幸福、快樂。請真誠的用別人可以接受的語氣,如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鄧麗君《奈何》里唱:「有緣相聚,何必常相欺。」我們不會成為第二個朗朗,卻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也可以體察到父母當年的心情,對這種說喜歡卻輕言放棄的反應。小朋友想學就學,不想學大人還省錢省時間。


要怎樣才能重新獲那種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的快樂與充實呢?


果殼網的萬有青年燴分享了戴維·珀金斯的觀點:聰明=(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反省智力。反省智力包括:客觀、不帶偏見(證據校準),情緒控制(有效的行為調控),認識自己(反省能力),懂得避免思維缺陷;合理的目標排序;邏輯;統計和根率知識……


對於長大的我們,可以對自己負責。「吃得鹹魚,抵得渴。」正面或者負面評價,都可以帶來自己的成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找到感恩的心,就沒什麼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有一個很出名的判斷,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快樂」和「充實」是人的主觀感受,有90%可以由自己應對,是人發自內心、本能的喜歡。喜歡才會去做,加強訓練不一定能增加快樂,培訓也強迫不了自己找到這個快樂,不欺騙自己。你所看到的客觀世界是經過你主觀意識加工過的世界,不是真正的客觀世界。


好學如你:

在不耽擱別的事情的前提下,對自己喜歡的事鑽研得深一點,了解透徹一點,三行而後思,快樂會強一些。

分清事實和自己的主觀反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覺察,旁觀,跳出來看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理性分析自己的行為從而選擇最理性的做法。

不再用當年自己都覺得辛苦的父母愛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

用行為創造自己的現實世界,這個遊戲很好玩。


正如知乎網友Caun Derre在回答中、「30歲才開始學習編程靠譜嗎?」中的回答:「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喜歡鋼琴就去學,去聽,誰也擋不住你自己由心而發的快樂,即刻行動吧。


Cloud和CC的微博

每個人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幸福與美好。


以上。感謝閱讀。


每天給自己開闢一段避風港時間,這段時間的關鍵詞是「追求幸福」。三個具體特點是:

  1. 自由。不受外界壓力。做什麼都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2. 無責任。不需要把你這段時間做的事傳染到其他時間去。
  3. 不需要連續性。前一天做什麼,和第二天做什麼。前十分鐘做什麼,和後十分鐘做什麼沒有關係。

大概幾個月之後你就會發現某些頻繁出現的事情,那就是你內在驅力所指引的方向。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自由」、「無責任」、「不需要連續性」給了你機會,大膽的探索你生活中的可能性,讓你挑戰所有非理性觀念,並得到真實的反饋。在你的生活中,你可能因為恐懼、麻木而失去了這些機會,但是在避風港時間裡,任何指責(這指責主要來自你自己)都可以用萬能理由擋回去:「我就干幾分鐘你都要管?有你這麼不講理的嗎?」

懂心理學的朋友,也許會發現「避風港時間」是一種自己可以操作的「合理情緒療法」和「無條件接納」的混合。

過一段時間,你會覺得,避風港時間是你每天生活的全部意義,你活著,累成狗,但是想到避風港時間,生活好像就還值得再過下去。那時候,你會忍不住想要把避風港時間的生活模式擴展到你的全部生活中去。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回想上面的第二點,「不需要把你這段時間做的事傳染到其他時間去。」不需要,但是當你足夠有勇氣的時候,你可以。失敗了不要緊,退回來,繼續在避風港時間內實驗更幸福、也更合理的生活方式。

不談那麼遠的未來了。就說剛開始實踐「避風港時間」會遇到的問題和可能會有的體驗吧。

嘴上說著不受外界壓力。但是,我們都知道人性。最初的時候,人們總是會忍不住把這段時間過得和自己平時的生活一樣。

如果你平時身兼兩職,既是奴隸,又是奴隸主。奴隸主在自己讓自己不滿意的時候狠命的抽打自己。說好了要幸福,卻總忍不住對自己指手畫腳。「做這個不對」、「做那個沒意義」,「你應該要努力」,「應該要做這件事」,「不要那麼low好不好」、「你怎麼又玩遊戲了」(網癮患者在痛罵自己)、「你怎麼又工作了」(工作狂在痛罵自己)。奴隸在奴隸主狠命抽打的時候發出不滿的哼哼,「你又虐待我」、「我就玩遊戲,我就不聽你的」、「我就想工作,我就是討厭面對生活,就想用工作逃避,你憑什麼管我「。嗯,我們都知道,我們都理解。在避風港時間裡,你大概率也會這麼活著。

如果你已經麻木了,同時內化了奴隸和奴隸主兩個角色,你知道怎麼生活,並認為只能這麼生活。你不再抬頭,但總是在不小心看見夕陽的時候微有不甘,「我的生活,就這樣了嗎?」在避風港時間裡,你大概率也會這麼活著。

我可沒保證這段時間一定很幸福,掙扎來掙扎去一不小心把這麼寶貴的時間用完了也是可能的。可是到最後5分鐘說不定就會暗惱,靠,這麼寶貴的時間,好不容易從生活的痛苦、重壓、煩悶、無聊、無趣中開闢出來的專屬時間,就這麼被自己浪費了。明天一定要更幸福的利用這段時間。

如果你是身兼兩職那種人(以網癮患者為例吧)。

  1. 你會慢慢的發現,罵自己不幸福。然後你會罵的不那麼厲害。雖然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但是至少在避風港時間裡不罵自己,不算什麼大逆不道的事。
  2. 你會更加深入的體會兩個角色。
    1. 你有的時候理直氣壯的站在奴隸那一邊,比如玩遊戲。固然你內疚,但是,反正如第二個特點所說,反正也就是這一小段時間你理直氣壯,離開了這段時間,奴隸主你該怎麼抽怎麼抽。所以,在這段時間內為奴隸說話也沒什麼大不了吧?慢慢的,既然奴隸主已經被打壓下去了,你或許找回最初接觸這個遊戲的快樂,而不是一邊內疚一邊玩。有的時候你也會發現,這個遊戲也沒那麼好玩,奴隸主那麼可憐,我就幫幫他,不玩遊戲,好好生活一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2. 你有的時候理直氣壯的站在奴隸主那邊。理直氣壯的抽奴隸。固然奴隸會很慘,但是,反正就這麼一小段時間唄,儘管抽。反正過了這段時間,奴隸受不了了,又會跑去玩遊戲。
  3. 慢慢的你會發現,至少在避風港時間裡,兩個角色可以協調。最大的幸福不是任何一個角色,而是兩種角色的混合。玩遊戲有的時候很快樂,但是太久了內疚。好好生活能夠緩解內疚,但又太辛苦。慢慢的,你會找到最大化幸福的方法。

如果你是那種麻木的人,避風港時間最大的意義在於幫助你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在生活中,你已經循規蹈矩。做什麼新鮮的事情,都覺得「這麼low為什麼要做「或是「這件事好無聊啊」。可是注意,現在是避風港時間。low不怕,反正不會傳染到其他時間去。無聊?試試唄,反正不需要連續性。做個幾分鐘或者就做今天,明天不做了。


動機/內驅力是一種真實意願得表達 但往往遭到挾迫,有幾下幾個可能原因:

1現實考量。比如學習為了考試分數,學鋼琴為了背景好看。帶來的影響可能就屈從結果(外因)
而行為,真實的動機可能壓根不想為了分數學習,或者根本不想做彈鋼琴這回事。一個是外因破壞,干擾。一個是違心選擇。

2 價值觀錯誤評估。動機如果追隨價值觀就會得到強化。但往往人們錯誤評估自己價值觀,比如有人覺得彈鋼琴藝術高雅於是等同於自己的藝術抱負。當一個人沒有真正從價值觀上認可一件事,表面的動機只是幌子。

3 錯誤目標導向。比如想以後做一個鋼琴家,然而在大量練習才華仍未果反遭挫敗,於是它會反過頭來質疑動機。如果,只是真實的享受彈鋼琴,那麼就會免於這種挫敗。動機是一種過程支撐,而非在於它的可實現性

真實的動機/內驅力符合價值觀,過程支撐,非功利 ,不需要意志強撐,不隨挫敗摧毀,它是自然而然的enjoy

怎麼找到學習/工作動機,當然是按照喜歡的方式,學習習喜歡的內容,以及可抵達的目標做牽引會強化這種力量


無論內在驅動,或外在驅動,其實都可以帶來滿足與快樂。區別只在於滿足與快樂持續的時間、強度而已。
但如果一定要尋找內在動機,
建議你靜下心來
中國古人關於這方面的思考非常多,禪宗明心見性尤其直接:無念!
祝好!


什麼是內在動機?你也說了現在的人生活壓力很大,留給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更不要提會去做一些發自內心喜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了。我覺得首先做到這一點的人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沒有生存的壓力的前提下,如果為了生存而奔波賣命,你的這個問題根本無從談起。

如果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也有一點時間,那就是毅力的問題,其實每天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不難,每天花出去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之類的足矣,關鍵是貴在堅持。我除了工作以外,每天堅持寫小說,周末學習第二外語,這個不光是我的興趣愛好,我在做的時候感覺很快樂,其實我現在的收入也大概夠維持生活而已,但是年輕的時候還是為了多積累經驗。

但是我也不得不說我做事情功利性也是有一定的,其實我的工作是文案,有時候也會創作一些東西,所以我在寫小說的時候也是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我在學第二外語是因為我也喜歡這個國家的文化,還有我家人是學這個的可以省下我不少時間和金錢。我也喜歡玩遊戲,但是我玩的時候特別注重它的劇情和人物設定。

我個人認為,如果能用內在的動機去做一些事情,同時又能讓自己從中獲益,那就是最理想的狀態。所以在這一點上,有時候我遇到困難就是這樣來鼓勵自己堅持下去,因為我覺得我已經很幸運了。我可能現在做不到真的不求回報地去做事情,但我還是相信付出會有一定程度的回報的,如果能夠快樂的做下去最好,但是不去做的話就永遠沒有回報的。


不知道能不能和心流扯上關係。
心流這個概念我覺得不錯,我理解就是高效專註於一個事中,並體驗到巔峰。這和內在動機應該脫不開關係吧。
於是創造心流的條件也可以用於內在動機修復吧。
製造心流的條件大致是,明確長遠目標並細分,處於複雜變幻環境(包括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控制之外的環境,嘗試新的體驗),實踐反饋激勵(實踐中的問題指導著你深入),情緒刺激。
總之,在安穩的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是很不利於內在動機的吧。變動和大起大落是比較需要的。

這個和內在動機還不完全一樣。
再靠近點題目來說說,
人們隨著長大會更多關注外在,物質,會感受到壓力,從而遺失內在動機。所以反過來想恢復內在動機,應學著有時候去忘掉壓力,忘掉效率,忘掉你的計劃你的列表(就如同另一個答案說的避風港時間),做點隨意的事。
我曾經和一個內在動機保有比較好的人探討過,我發現我和他最大的差別是,他生活很散漫,經常深夜並不強迫自己去睡覺,躺在沙發上讀書,讀到好書就情不自禁一口氣看完,直到天亮,白天也沒有太多的事去做,只是打掃下他的書店小院,逗逗貓,接待一個友人,和TA毫無主題的隨便閑聊,並在閑聊中不知道說什麼時,就看著窗外發獃。我跟他說,我很羨慕你,我很久沒有發獃了。我懷念小時候經常緩慢地讀一篇好文,然後盯著從樹葉縫隙漏過的陽光發獃一個午後的時候。那時候感覺時間才是我的。

但太過散漫也是不行的。所以說,有一定限制,但不要限制的太緊。那才是真正的深度的自由,是保有內在動機的好方法吧。我正在實踐中。


我覺得首先要找到一件讓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題主之前也提到說設計、編程、創作等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快樂而充實,那麼自己內心的第一大快樂應該來源於熱愛,只有真正的熱愛才能驅動你去做這個事情。
題主又說到,會有外界打斷你對一個事物的喜歡,對這個我真是深有體會。初中剛開始學習歷史的時候覺得還蠻好玩,後來歷史老師對我不好,我就不學了。直到高中,自己上網知道了很多歷史後,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歷史了。這時候就發現,當時不喜歡只是因為是老師逼著我學,並不是我由心的喜歡,想去學。
所以想要修復內驅力,除了熱愛以外還要投入,當你發現你並不能將自己的熱情投入一個事情時,就要思考是不是真的喜歡這件事了。
還要學會好好休息,不要讓自己太疲勞,欲速則不達,慢慢來。不要太過於強迫自己,保持一個舒適的節奏,慢一點、精一點、專一點。
有的時候所謂的內驅力沒了,更大的可能是你的身體向你提出抗議了。


推薦閱讀:

總感覺和周圍人越來越脫節,是我三觀不正?
如何開導女同學不要約炮?
免費的心理諮詢靠譜嗎?免費心理諮詢和收費心理諮詢之間有什麼差別?
為什麼會深深厭惡曾經很喜歡甚至很崇拜的朋友?厭惡到不想跟她們一起交往?
如何改變沉迷佛教的妹妹?

TAG:學習 | 生活 | 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