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蘇聯一五援助計劃,就沒有中國工業化,這種說法是否成立?
沒有蘇聯,中國人就搞不成工業化了么?
台灣這麼小的地方,老蔣不也完成了工業化了么?
是崇蘇媚俄么民族自卑么?
這種工業轉移基本是空前,恐怕也會絕後,因為蘇聯真的什麼都給
飛機生產線,重工設備,導彈生產線,潛艇生產線,汽車生產線,電子設備廠,相當於今天美國把F22,辛辛那提機床,民兵導彈,俄亥俄潛艇,福特汽車,因特爾技術全部轉讓中國只給圖紙的印刷費
這樣的傻瓜百年難遇
也正是因為給的太多太好了,太祖要核武器,蘇聯核反應堆都給了。搞出核武器就是時間問題了。然後中國又有了石油,太祖就有了和蘇聯翻臉的資本了
大家記住,升米恩斗米仇,赫魯曉夫和中國的同志多有太多的社會主義大國情感沒有了自己的利益考量
當然,沒有蘇聯也不見得不會工業化,但是那麼全面,整體的工業軍工體系都是沒有了。
蘇聯援助意義當然很大,最大的意義在於整個工業的技術和工藝的標準的援助,等於是給了整個體系的底。么有蘇聯援助,我們想建立如此全面完備的工業,尤其是裝備製造體系是很困難的,完全靠自己,很可能往後面拖好幾十年。
但是蘇聯援助能夠發揮這樣大的作用,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是中國自身的人力資源可以支持這麼龐大的工業體系。民國時代國際雖然不統一,又面臨外患,但是作為一個獨立國家,還是有自己獨立的人才培養體系,公立教育還是具有基本的規模和質量,而且門類非常齊全,等於是為新中國留下了幾百萬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力資源,正是因為這種龐大的人力資源,才能讓我們消化如此龐大技術援助。印度獨立以後從西方引進的技術也不少,但是因為殖民時代印度教育低劣,無法充分消化這些技術,而且西方技術援助也沒有蘇聯那麼無私,所以更談不上體系完備。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本身又如此龐大的市場,所以援助的這些企業的產品有銷路,各個領域都有需求,這也是支撐我們建立完備工業體系必不可少的原因。==========================================================================
其實我們對越南,阿爾巴尼亞和非洲都採取了類似蘇聯的又給東西又給技術的援助思路,卻沒有落地生根,和這些國家既沒有人力資源,也缺乏市場有很大關係。總之蘇聯援助固然重要,但是也是因為中國有消化這些援助的條件。
感謝邀請。
答題第一步是分析題干。題干中有兩個事件:一是蘇聯的「一五」援助計劃,這個指的應是新中國建立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這段時間的援助;二是中國的工業現代化,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了。中國的工業現代化,從中國第一批民族工業出現起(也就是大清末年)就開始了,但這一進程真正開始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後,是由中國共產黨政權領導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目前我國仍然還在這條道路上走著。
不過呢,題主問的顯然是蘇聯援助對於新中國成立以後工業現代化進程的作用,故而筆者就忠實地按照題主重點,談一點思考。
按照通常接受的觀點,我國的「一五」計劃往往被說成是中華民族站起來了的一個重要事件。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中蘇交惡),現在對於這個事件的經過的講解,往往會給大家一種錯覺,即似乎「一五」計劃是單憑中國四萬萬軍民一條心,獨立自主辦大事搞出來的。而事實上,蘇聯作為一個已完成工業化的公認的一流大國,它當時對中國的援助,是至關重要的。題目的話若換成「沒有蘇聯的援助,就不會有我國的『一五』計劃成果」,絕對合情合理。
我們看看當時的領導人是怎麼說的吧。比如周總理:
「還應該指出,在我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偉大的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給了我們巨大的援助。在這期間,蘇聯給予我國以優惠的貸款,幫助我國設計二百零五項工業企業和供應大部分設備,派來了大批的優秀專家,並且給了其他方面的許多技術援助。各人民民主國家在設備、材料和技術力量等方面也給了我們很大的援助。在我國工作的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專家,對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願意乘這個機會,對於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這種真誠的兄弟般的援助,表示深切的感謝。」-周恩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情況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1956.9.16)
當然,總理的這篇文章首先肯定了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筆者也百分百地肯定,不過,既然要答題,我們就需要來換一個角度。產品生產絕不是靠人力的簡單堆積就能搞定的。比如造一輛汽車,需要造汽車的廠房,各種零件的生產加工,生產這些零件的機器設備,各種精度數據、汽車構造圖設計圖,以及勞動的耗費。從上面的話中得知,蘇聯提供了什麼呢?蘇聯提供了「工業企業設計」(廠房車間)、「供應大部分設備」、「許多技術援助」、「材料」(現成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優惠貸款,使我國能夠較快實現擴大再生產;還有大量的專家,他們「授我國人以漁」,使我國工業具備有能力獨立自主的重要基礎。蘇聯援助的作用,不言自明。
如果中國和蘇聯的關係一直維持下去,中國的工業現代化進程一定能夠更快。但歷史不能假設,中蘇交惡,中國開始「兩個拳頭打人」,西方對我國封鎖,蘇聯又對我國敵視,中國根本無法獲得相應的技術數據,這時該怎麼辦?中華民族確實是聰明的民族,筆者雖然相信我國自會出現我們自己的福特、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可是在那種孤立的局面下,我國自己的人才的誕生,難度顯然無法想像。即使是錢學森,也是在美國學到的那些知識技術,中國實際上用了西方培養出來的現成人才。
我國工業現代化的再次飛躍,就是改革開放時期了。改革開放我國是和「腐朽的資本主義國家」玩耍,規則和蘇聯就不一樣了。蘇聯給我們的是「真誠的兄弟般的援助」,但試問,如果不是解放軍在朝鮮拋頭顱灑熱血,如果不是中國作為東亞盟友的關鍵地位,蘇聯會援助我們嗎?我國實際上是以政治支持換取蘇聯援助。如果沒有了這些,筆者覺得斯大林多半會繼續說毛主席是「鐵托式的民族主義者」,說中國是「麥淇淋(人造黃油)式的共產主義」罷!
改革開放時期的工業現代化崛起,主要利用的是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就是馬克思《資本論》裡面講的那些-即資本家歸根結底還是更喜歡賺錢。中國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西方國家有技術設備和資金,正好可以為我國換來技術。這條道路一直到今天實際上還在用-儘管中央一直在說「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綜上,我國的工業現代化,蘇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蘇聯援助正是打基礎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所以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上,題乾的那句話是講得通的。不過,也不能過分誇大蘇聯的援助,因為,真正的力量源泉,還是在於中華民族偉大的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
http://weixin.qq.com/r/i0UsNDXEd2gIrXFX9xCZ (二維碼自動識別)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項目
2010-10-15 光電圖書館 閱 6 轉 33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項目
一、新中國建立前夕確立從蘇聯引進資金和技術的方針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經濟如何發展,於1944年在同美軍觀察組成員謝韋思的多次談話中,曾經設想中美兩國經濟合作。他認為:在中國,工業化只能通過自由企業和在外國資本幫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國可以為美國提供「投資場所」和重工業產品的「出口市場」,並以工業原料和農產品作為美國投資和貿易的「補償」。但是戰後國內外形勢的發展使得中國於1949年確立了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方針,相應形成了從蘇聯引進資金和技術的經濟建設方針。
這一方針的實施是從新中國建立前夕,1949年1月蘇共政治局委員米高揚來華與領導人會談協商開始的。1949年1月30日,米高揚同來華幫助修復東北地區鐵路橋樑的蘇聯鐵道部長科瓦廖夫應中央邀請,一同來到當時中央所在的河北阜平縣西柏坡,與中央領導人會談。
2月2日,會談討論蘇聯在中國軍事工業以及其他工業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中方參加者為朱德和任弼時。任弼時強調,在制定國民經濟計劃中,中國尤其重視東北的重要作用,爭取把它變成中國的國防基地。東北應該能夠生產汽車、飛機、坦克和其他武器。並指出,中國希望蘇聯幫助東北的工業開發,並列舉了提供幫助的以下幾種方式:(1)蘇中經濟聯合體。(2)蘇聯貸款。(3)由蘇聯辦租讓企業。任弼時說,開採瀋陽、錦州和熱河省的稀有礦藏,如鈾、鎂、鉬和鋁,需要蘇聯的幫助。過去日本從中國掠奪了1噸鈾礦。如果蘇聯對這些礦藏感興趣,可以考慮合作開發或請蘇聯來辦專門的租讓企業。他還指出,東北的工業開發需要高水平的專家。在鞍山鋼鐵公司,中國不得不聘用日本專家。因此,請求蘇聯向中國派遣不少於500名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專家。
在2月3日的會談中,劉少奇再度提到了蘇聯援助的問題。他明確指出:「如果沒有蘇聯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的幫助,解放後中國工業基礎的建立是不可想像的。這種幫助將對我們起決定作用。我們相信,它可以採取這樣幾種形式:
(1)、傳授你們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經驗。
(2)、向中國提供相應的書籍,以及派出各經濟部門的專家和技術人員。
(3)、向中國提供資金。……我們清楚,如果沒有蘇聯的幫助,不可能在東北恢復一個鞍山公司。因此,我們想早一點知道,蘇聯究竟能給予我們多大規模的幫助,以供我們在制定國民經濟計劃時考慮。」
主持了最後兩天的會談,即6日和7日的會談。在6日的談話中,提出需要3億美元貸款、300輛汽車,以及各種必要的物資、機器、石油產品和造幣用的銀子等援助。如果蘇聯可以提供這筆貸款,希望能夠從1949年起在三年內分期提供,中國會連本帶息如數歸還。
1949年6月21日,劉少奇率中央代表團離北平赴蘇聯訪問。代表團成員有高崗、王稼祥。
6月26日到達莫斯科。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初步會談中,為了獲得蘇聯3億美元的貸款,中方同意斯大林所提出的條件,包括中國向蘇聯提供其所需要的茶葉、桐油、大米、鎢砂、豬鬃及植物油等,並感謝蘇聯對於中國的幫助。
7月11日,劉少奇列席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雙方商定組織一個借款條約共同起草委員會,蘇共方面米高揚、柯瓦廖夫參加,方面劉少奇、高崗、王稼祥參加。
7月25日,複電劉少奇等,贊同其對借款協定原則上同意,具體文字待譯好後再談的態度和作法。
7月30日,劉少奇和馬林科夫分別代表中國和蘇聯簽訂貸款協定。
8月4日,複電劉少奇等,表示同意蘇中兩方組織共同委員會來把借款和定貨等問題具體化;但是由於當時國內正在建立統一管理經濟的機關,解放的地區正在不斷擴大,而且缺乏專家與資料,一時無法向蘇聯提出全部貨單。所以商請聯共中央同意將共同委員會設在中國,由柯瓦廖夫先帶主要專家來華與我國共同商定全部或主要部分貨單。並提出:如斯大林同意先派人來華組織共同委員會,最好先帶鐵路、電力、鋼鐵、煤礦、煤油礦、軍事等方面的專家同來。蘇共中央同意了這個提議。
8月14日,劉少奇與來華蘇聯專家的負責人柯瓦廖夫及蘇聯專家220人一起離莫斯科回國。此後,中蘇兩國專家共同研究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具體項目。
二、與蘇聯協商立項的過程
1、1950年關於貸款給中國的協議與蘇聯援建50個項目協議的簽訂
新中國建立迄始,10月2日,蘇聯政府即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國政府。10月5日,中國各界代表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集會,宣布成立中蘇友好協會,劉少奇為主席,宋慶齡、沈鈞儒、郭沫若等人擔任副主席。
1949年12月1日,、朱德、周恩來、林伯渠同張瀾、李濟深、郭沫若、黃炎培、沈鈞儒等12位民主人士座談,磋商訪蘇簽訂中蘇條約事宜。接著由周恩來指導有關部門編寫訪蘇材料,協助作訪蘇的準備工作。12月16日抵達莫斯科。1950年1月5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組織座談會,協商中央提出的關於中國同蘇聯簽訂新的友好條約和貸款、通商、民航合作等協定的建議。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一致通過以上建議。
1950年1月初,在莫斯科向斯大林提出,希望命令有關部門速派水電站方面的專家前往東北松花江小豐滿水電站,現場調查那裡堤壩遭到破壞的情況,並採取必要的措施。
1月10日凌晨,周恩來率領由李富春、葉季壯、歐陽欽、呂東、張化東、伍修權、賴亞力等組成的中國政府代表團乘火車赴莫斯科會同同蘇聯政府談判。
1月22日,在與斯大林的第三次會談中,又提出,在中蘇即將簽訂的條約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合作。此後,對於中蘇貸款協定所屬附件規定在借款和還款期內,由中國以其剩餘的戰略物資供給蘇聯的條款,蘇聯要求供應鎢、銻、錫、鉛四種。中方回答說除鉛為中國入口貨外,其餘三種物資剩餘後願首先滿足蘇聯需要。
2月14日中蘇兩國正式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合政府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其中規定以年利1%的優惠條件蘇聯貸款給中國3億美元,用以償付為恢復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而由蘇聯交付的機器設備與器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原料、茶、現金、美元等分十年付還貸款及利息。
1950年9月30日,兩國互換協議批准書。
條約簽訂以後,2月17日,、周恩來等一行14人啟程回國。由李富春、王稼祥、葉季壯、劉亞樓、賽福鼎.艾則孜、伍修權組成新的代表團,留蘇繼續進行談判並簽訂一些單項經濟貿易協定。4月,中央就經濟貿易協定簽訂的一系列具體方針致電在莫斯科繼續談判的代表團。關於工業建設的具體項目,決定先同蘇聯政府談判設計合同,在設計製圖的基礎上,「提出準確而需要的定貨單」。在聘請專家的問題上,周恩來致電代表團,提出:「必須請好的、必要的,一改過去多請、濫請而又想討便宜的作風;同時,也逼得請專家的部門趕快在一兩年內向專家學好本事,免得專家走了仍然不能自立。」在貿易價格問題上,雙方爭執較多,最後為了既不影響國內建設,又避免長期吃虧,中方在簽訂中蘇貿易協定和有關文件時聲明:中方同意按最後商定的價格定價,但是有些進口貨價定高了,出口貨價定低了,對於中國來說,這樣做的確是賠本的。「故願保留將來對這一部分貨物價格的聲明權,以使作為中蘇雙方今後談判新的易貨協定時的參考。」
在蘇聯幫助建設的項目當中,機械和軍工佔了很大比重。項目的初步確立經歷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期間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
1950年7月,當李富春、葉季壯準備商談蘇聯派第二批設計小組來中國設計飛機工廠問題時,周恩來在國內請聶榮臻召集空、海軍,後勤部及重工業部共同會商飛機工廠、汽車工廠、造船廠及兵工廠四項工業建設的計劃,並請李富春約聶榮臻、何長工、劉鼎、楊立三等談話,以便在商談第二批設計專家時加入這方面的計劃。關於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道路問題,周恩來指出:中國的航空工業建設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是先有空軍,而且正在朝鮮打仗,大批作戰飛機需要修理。我國是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六億人口的國家,靠買人家的、搞搞修理是不行的。因此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道路,應當是適應戰爭的需要先搞修理,再由修理髮展到製造。開始規模搞得小一些,由小到大,主要先解決飛機修理的需要,要保證朝鮮打仗。在設計和建設修理廠的同時,應有今後轉為製造工廠的安排。
此後,於1951年5月,在瀋陽建立了重工業部航空局。
1950年12月,由何長工、沈鵬、段子俊組成代表團前往蘇聯談判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問題。
1951年7月,徐向前在蘇聯談判有關軍工項目問題。為軍工項目致徐向前電,強調蘇聯先派設計組來華,結合中國情況作出設計後再確定項目。並提出:
(一)、對蘇業已答應的七種武器及附屬裝備的生產和建立四個新廠的問題,可請其先派設計組來;
(二)、各種彈藥廠須與我國原有者結合,須增加者亦應俟其設計組到中國考察後方能作最後確定;
(三)、兵工建設應先簽訂武器藍圖及設計兩種合同,其他合同須俟設計後方能簽訂。並要求徐向前將我國各兵工廠的現狀告訴蘇方,在商談時將新建工廠與改裝原廠的計劃結合起來,將供應目前需要與供應將來需要結合起來。在兵工生產方面,同意以蘇聯現有武器彈藥器材為標準,統一口徑,統一制式。
1952年5月,中央兵工委員會作出《關於兵工問題的決定》。同意中央兵工總局提出《兵工工廠調整計劃綱要》和《兵工五年新建設大綱》。要求在現有人力、物力發揮應有效率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新廠建設問題。7月26日,中央兵工委員會主任周恩來向中央提出《關於兵工工業建設問題的報告》,指出:兵工要提早建設,要改造老廠、建設新廠,用三五年的時間迅速建立中國自製陸軍武器、彈藥和空軍、海軍彈藥的基礎。《報告》規定18種槍炮為國家制式武器,確定建設十幾個兵工企業,並納入爭取蘇聯援建項目清單。
為了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特別是從蘇聯引進技術設備的需要,1951年8月,中國派遣370名學生和88名幹部赴蘇聯學習和實習。
自1950-1952年初,蘇聯幫助設計的項目共42個,第一批16個設計組是1950年、周恩來在蘇時聘請的,第二批3個設計組是朝鮮戰爭發生後為建立北滿基地而聘請的,第三批設計組是1951年內聘請的。在42個項目中,東北30個,關內6個,新疆5個,內蒙1個。東北30個項目中,電力、鋼鐵、煤炭、制鋁等佔20個,其他10個是機械、化學、造紙等。關內6個是太原、重慶、西安、鄭州4個電站及太原肥料廠及染料廠,新疆5個是電廠和醫院。總投資額僅關內和東北35個項目估算為34億元,其中國外訂貨佔30%。至1952年1月,已作出初步設計並已經批准的有15個。
經過大量的準備工作和與蘇聯協商,至1952年底,陸續商定了蘇聯幫助中國恢復與建設的50個重點項目。在1950年使用的6000萬美元借款中,有2000餘萬美元用于海軍、空軍的軍事定貨。
1953年5月15日以前陸續委託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50個項目為:
鞍山鋼鐵公司
大石橋鎂礦廠
富拉爾基特殊鋼廠(一期)
本溪鋼鐵公司
哈爾濱鋁加工廠
撫順鋁廠(一期)
吉林鐵合金廠
吉林電石碳氮化鈣廠
吉林電極廠
吉林氮肥廠
吉林染料廠
太原染料廠(即太原化學廠)
雞西城子河豎井
鶴崗東山一號豎井
鶴崗興安台一號豎井
阜新平安一號豎井
阜新新邱一號豎井
阜新海州露天礦
遼源中央豎井
大同鵝毛口豎井
大同土白窯豎井
太原第一熱電站(一期)
撫順電站
阜新電站
大連熱電站
富拉爾基熱電站
吉林熱電站
西安第二熱電站(一期)
烏魯木齊電站
重慶電站
鄭州第二電站
豐滿水電站
瀋陽第一機慶廠
哈爾濱量具刃具廠
瀋陽風動工具廠
哈爾濱鍋爐廠
第一汽車製造廠
哈爾濱電錶儀器廠
瀋陽電纜廠
佳木斯綜合造紙廠
佳木斯綜合造紙廠銅網廠
電子管廠(774)
飛機修理廠(122)
航空發動機修理廠(120)
瀋陽飛機修理廠
瀋陽航空發動機修理廠
南昌飛機修理廠
株州航空發動機修理廠
牙克石紙廠
營城子銀礦山八號豎井
2、1952年8月至1953年91個項目的確定
1952年8月,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我國政府代表團,到莫斯科與蘇聯政府進一步商談請蘇聯政府對我國經濟建設予以援助的問題。在原則確定後,周恩來總理、陳雲副總理等先行回國,李富春同若干助手繼續與蘇方商談對我國經濟建設援助的具體細節,歷時八個月。
代表團以1952年中財委擬出的關於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重要的工業建設項目草案為依據,向蘇聯政府提出商談。於1953年5月15日由李富春和米高揚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訂《關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定》。《協定》包括如下內容:
(一)、在1953年至1959年內,援助中國建設與改建91個企業:
(1)、兩個鋼鐵聯合企業(包括採礦、選礦、煉鐵、鍊鋼、軋鋼等廠),生產能力為年各產鋼120-150萬噸。
(2)、8個有色冶金企業,年產錫3萬噸,鋁1.5萬噸,鉬精礦1萬噸,鎢精礦3萬噸,鋇鈦精礦13萬噸。
(3)、8個礦井、1個煤炭聯合廠,年產煤能力共1990萬噸;3個洗煤廠,能力共為年產450萬噸。
(4)、1個石油煉油廠,年處理原油100萬噸。
(5)、32個機器製造廠,其中包括5個重型機器製造廠,能力共為年產冶金、礦山、石油設備7.5萬噸及金屬切削機床3.6萬噸;1個汽車製造廠和1個拖拉機製造廠,年產載重汽車6萬輛及拖拉機1.5萬輛;1個滾珠軸承廠,年產軸承1000萬個;還有一部分國防工業企業。
(6)、16個動力機器及電力機器製造廠,其中包括蒸氣透平及透平發電機的製造,能力各為年產36萬千瓦並能擴大到60萬千瓦,以及水銀整流器、避雷器、絕緣材料、高壓磁瓶、自動電話交換機、電容器、高級無線電器材等製造廠。
(7)、7個化學廠,其中包括兩個氮肥廠,一個合成橡膠廠(利用煉油廠的廢氣做原料),年產氮肥18萬噸及合成橡膠1.5萬噸;還有幾個國防工業企業。
(8)、10個火力電站,設備能力為41.3萬千瓦。
(9)、2個生產磺胺、盤尼西林和鏈黴素的醫藥工業企業和1個食品工業企業--澱粉廠。
(二)、上述91個企業,加上1953年4月以前,在1950-1952年3年中陸續委託蘇聯設計,並經蘇方同意援助我國建設與改建的50個企業,共141個企業。對於這些企業的建設與改建,蘇聯完成各項設計工作、設備供應,在施工過程中給予技術援助,幫助培養這些企業所需的中國幹部,並提交組織生產所需的製造特許權及資料。中國政府則在現有企業中組織生產一部分配套用的和輔助性的半制品、成品和材料。此種半制品、成品和材料的清單及其技術規格,以及有關安排其生產的建議,在批准初步設計後由蘇聯提交。蘇聯協助中國建立工業企業設計部門,並協助這些部門完成其所承擔的上述企業的技術設計與施工圖的20-30%的設計工作。蘇聯提供上述企業所需的按價值計50-70%的設備,其餘設備由中國製造,為此蘇聯派專家去中國提交技術資料,並對組織生產提出建議。以上內容中,產品製造特許權為蘇聯無償提供,其餘部分總值約為30-35億盧布。
此外,蘇聯派遣專家去中國幫助解決總體利用黃河、漢水的水利和水力資源的規劃勘測工作;派遣四個專家組幫助中國政府制定電氣化、發展黑色冶金與有色冶金、機器製造工業、造船業的遠景計劃;增派50名地質專家幫助組織地質勘探工作和地質人員的訓練;在選擇連掛用的農業機器型號方面提供建議和技術資料;對由中國設計部門所完成的建設長江大橋的設計進行鑒定;幫助中國進行內蒙、東北、西南林區的森林航測。
(三)、中國政府為償付以上設備和技術援助,將按質按量對蘇聯供給以下貨物:鎢精礦16萬噸、錫11萬噸、鉬精礦3.5萬噸、銻3萬噸、橡膠9萬噸以及羊毛、黃麻、大米、豬肉、茶葉等。經雙方協議後,部分償付可用自由兌換的外匯實施。[10]
按照協定,在自1953年至1959年的7年期間內,上述141個企業建成後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將大大增長,不論在黑色冶金方面,有色金屬方面,煤炭、電力、石油方面,機器製造工業方面,動力機械製造方面,化學工業方面,都超過現有生產能力一倍以上;中國將有自己的汽車工業和拖拉機工業;機械方面和國防工業方面將有許多新的產品出現。到1959年,中國鋼鐵、煤炭、電力、石油等主要重工業產品,大約等於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水平,接近或超過日本全面發動侵略中國戰爭時(1937年)的水平。即鋼的產量超過500萬噸,煤達到一億噸,電力在200億度以上,石油250萬噸左右。上述主要產品,是國家工業水平的主要標誌。這些企業建設完成後,中國將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的國家,中國的工業化將有一個穩固的基礎。
蘇聯對中國經濟建設所給予的援助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難得之舉。正如一位蘇聯同志當時所說:「兩個國家在一次談判中解決91個企業、長達7年的建設問題,這在歷史上是創舉。」
中方原先提請蘇聯設計的項目不只91項,其中一部分取消了。取消的項目有三類,一類是中國自己能辦的,如紡織印染廠、小電站;一類是地質資源不明還無法進行設計的企業,主要是煤礦;再一類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不需要也不可能建設的,如年產十萬噸的重型機器廠等。由蘇聯方面提議經中方同意增加的設計項目有,電工方面的絕緣材料廠、高壓磁瓶廠等。蘇聯設計的企業,大部分在當時是規模較大、技術較複雜的企業,如鋼鐵聯合工廠,當時初步設計與技術設計需要三年,做施工圖要兩年以上,建築安裝要三年以上的時間。
前述141項企業將在1953年至1959年期間分別開工。其中包括了在建設和改建國防工業企業方面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的35個國防工業企業,蘇方保證完成這些企業的各項設計工作、設備供應,並給予其他各種技術援助。此外,蘇方同意完成軍艦製造廠的設計工作,提供鞍山鋼鐵廠生產坦克用甲板的設計和補充設備等等。
協定簽訂之後,部分項目經過進一步選址,上述91個項目具體確定為:
包頭聯合鋼鐵廠
大冶鋼鐵聯合廠
哈爾濱鋁合金加工廠(二期)
撫順鋁廠(二期)
撫順鎂廠
江西鎢礦廠
西安硬質合金廠
雲南箇舊錫聯合廠(改建與擴建)
遼西楊家杖子鉬礦廠(擴充)
熱河礬鈦礦廠(恢復與改建)
蘭州氮肥廠
太原氮肥廠
蘭州合成橡膠廠
雞西光義一號立井(後擬以王石凹代替)
雙鴨山尖山二號立井(後擬以平頂山代替)
雙鴨山洗煤廠
通化灣溝立井
鶴崗興安台二號立井
鶴崗大陸立井(後擬以東露天代替)
撫順煤炭聯合廠
淮南謝家集中央選煤廠
焦作中馬村立井
峰峰北大峪立井(原稱通順立井)
峰峰洗煤廠
*雞西滴道11號豎井(後擬以山西潞安豎井代替)
太原第一熱電站(二期)
*太原第二熱電站(自太原第一熱電站第二期分出)
石家莊熱電站(二期)
包頭第一熱電站
西安第二熱電站(二期)
富拉爾基熱電站(二期)(改為後西安第三熱電)
蘭州熱電站
箇舊電站(一期)
大冶熱電站
微水熱電站
蘭州煉油廠
瀋陽第二機床廠
武漢重工具機廠
富拉爾基重型機器廠
洛陽礦山機械廠
蘭州石油機械廠(採油設備)
哈爾濱汽輪機廠(透平機)
第二汽車製造廠
洛陽拖拉機製造廠
洛陽滾珠軸承廠
哈爾濱電機廠汽輪發電機車間
哈爾濱電刷廠
西安開關水銀整流器廠
西安電力電容器廠
西安絕緣材料廠
西安高壓電瓷廠
石家莊澱粉廠
石家莊抗生素廠
太原磺胺廠
八五公釐高射炮和八五公釐坦克炮廠
光學儀器廠
鋼彈體廠
引信製造廠
炮彈銅殼製造廠
裝藥廠
裝藥廠
雷管火帽廠
水雷製造廠
單基無煙藥廠
雙基無煙藥廠
梯恩梯製造廠
防毒器材廠
噴氣發動機修理廠
噴氣驅逐機製造廠
航空發動機附件廠
飛機附件廠
航空電氣設備廠
噴氣驅逐機修理廠
航空儀錶製造廠
教練機製造廠
活塞發動機製造廠
衝擊機修理廠
教練機及驅逐機修理廠
噴氣發動機製造廠
中型坦克製造廠
坦克發動機製造廠
通用無線電零件廠
高級通訊機製造廠
自動電話交換機廠
成套雷達製造廠
高射炮雷達製造廠
飛機雷達製造廠
武漢電站
探照燈製造廠
避雷器車間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確立的50個項目與1953年5月15日確立的91個項目合計共141個項目。
3.1953年「5.15」協定之後的項目變動及「156」項的確立
1953年「5.15」協定之後,將前50項的瀋陽飛機修理廠、洛陽航空發動機修理廠、南昌飛機修理廠、株州航空發動機修理廠等四個項目合併在後91項;停止牙克石紙廠、營城子銀礦山八號豎井等兩個項目的設計,將興安台選煤廠自興安台一號豎井的項目中分出,如此141項變成了136項。1954年8月備忘錄及其他文件中又取消了91項中的武漢電站。將避雷器車間併入西安高壓電瓷廠內,將撫順鎂廠併入撫順鋁廠,並新增加了11項。
這新增加的11項為:
包頭第二熱電站
箇舊電站(二期)
成都熱電站
洛陽熱電站
株州熱電站
佳木斯熱電站
贛南電站
白銀冶煉廠
洛陽銅加工廠
哈爾濱滾珠軸承廠
高射炮指揮儀製造廠
經過這次變動,形成144個建設項目。
1954年10月12日,中蘇兩國政府又達成《對於1953年5月15日關於蘇聯政府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定的議定書》。其中蘇聯政府同意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新建12個企業和改建一個滾珠軸承工廠。這13個企業包括上述前10個企業和一個選煤廠,兩個煤井。對於蘇聯所供應的設備和所給予的技術援助的償付,按照當時實行的中蘇貿易協定進行。
前述144項,加此次新增的3項,形成了 「147項」。
1954年10月12日在中蘇兩國政府達成的《對於1953年5月15日關於蘇聯政府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定的議定書》的備忘錄中又新增加了15項,計有:
渤海造船廠
高速柴油機製造廠
中速柴油機製造廠
哈爾濱蒸汽透平製造廠(即汽輪機廠擴建)
哈爾濱鍋爐廠(擴建)
魚雷製造廠
船用電機車間(擴建)
黃河三門峽水力樞紐
撫順東露天礦(代替鶴崗大陸豎井)
撫順第二制油廠
煉油設備製造廠
小型拖拉機製造廠
雲南東川有色金屬公司
雲南會澤有色金屬公司
富拉爾基特殊鋼廠(二期)
以上項目共計162個,其中35個為國防項目。這些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有的取消了,有的分成兩期實施,即被視為兩個項目。至1954年底被確定為156項建設項目。這也就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提出的建設重點。這些項目確定以後又隨著形勢和認識的發展變化有所調整。但在公開宣傳中就將此「156」項作為一個標誌而不加改動了。如1957年中央進一步強調貫徹勤儉建國方針後,二機部在西安的工廠項目改變為:將只剩下六個主要廠房還未施工的炮彈裝藥廠改建為第二個五年計劃擬定建設的飛機發動機工廠等。[14]
三、第一個五年計劃頒布之後項目的變化
第一個五年計劃於1955年正式通過頒布以後,1956年4月7日中蘇再次簽訂協議,增加55個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的項目,其中新增工業建設項目為49個,另外包括3個研究所,2個電站的二期工程,1個國防工業的重複項目。同年9月又簽訂了12項。截至1957年3月,我國與蘇聯簽訂了協議的建設項目共計255項,其中工業部門的項目共244項,非工業項目11項。以上項目中除去重複計算的13個項目,業經雙方同意撤消的10個項目及1957年底可建成的63個項目(合計86個項目)外,留待第二個五年繼續建設或需修改協議的共計169個項目。
1957年5、6月份,國家計委與蘇方商談蘇聯援助我國建設項目兩國協議的修改和1958年設備分交問題。蘇聯同意中國提出的「勤儉建國,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基本上按照中方願望同意撤消一批項目、縮小一批項目的建設規模和推遲一批項目的建設進度。對於留待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建設的169個項目決定作以下處理:
A、按原協議的規模和進度建設不變的計28項。這些項目凡設計可以改由中國進行的將改由中國國內自行設計,凡設備能由中國自行製造的大部分分交時皆留國內自行製造。
B、撤消的(即解除蘇方承擔的設計和設備供應義務的)51項,其中約有10項將由中國自行設計和製造設備,蘇方將根據中國的請求對這些項目的建設給予提供技術資料、派遣專家、進行設計的鑒定、進行研究工作等項技術援助。其餘41項由於各種原因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將不建設。停建的原因或者是由於地質狀況不明或地質狀況發生了變化(如煤礦),或者是由於規模和投資過大,改為建一些小型的廠礦來代替或組織現有工廠來生產(如有機合成廠、塑料廠等),或者是根據平衡結果和我國經濟狀況暫不需要建設(如第二汽車廠、小型拖拉機廠等)。
C、縮小規模和推遲建設進度(推遲半年至三年)的共有90個項目,其中縮小規模的9項,推遲建設進度的52項,既縮小規模又推遲進度的29項。
以上變動的項目當中,在1955年以前簽訂協議的項目(即156項)改變較少,共撤消了17項;1955年以後協議的項目(即1956年4月簽訂的55項和1956年9月簽訂的12項改變的則較多,共撤消了32項。其中第二機械部、第一機械部和煤炭部的項目改變較多,其它部門改變較少。
經過改變後,第一個五年期間中蘇協議由蘇聯援助中國的255個項目中,除了撤回自行建設的10個項目、根本取消不建設的41個項目及重複計算及早經雙方同意撤消的23個項目外,尚保留181項,即第一個五年內建成的63項;第二個五年建設的118項,其中規模和進度都未改變的只有28項。
各行業情況大致為:
煤炭工業:撤消八處立井(共計產煤能力870萬噸,一個洗煤廠年洗煤能力200萬噸)主要原因是國外設計的煤礦投資較國內設計的高一倍左右,而且有些煤礦地質條件複雜,不能建設大井。為了少花錢,多出煤,必須撤消這些項目,而由自己建設一些中、小型的煤井。
電站:由於若干新工業區建設的推遲與縮小,又由於我國發電設備製造能力的增長(當時預計1957-1961年間可生產約200萬千瓦火電設備),原向蘇聯訂購的電站可以減少,計撤消了6個火電站,縮小了一個火電站規模,共計減少55萬千瓦設備(原共訂電站設備383.7萬千瓦----包括三門峽90萬千瓦)。為了防止中國自製的發電設備不能如期供應而影響生產,經商得蘇方同意將蘭州電站第二期及西安第二電站的設備(共15萬千瓦)作為暫不定的項目,既不撤消也不定交貨時間,待1958年設備分交時再定是否需要及何時交貨。由於東北電網1958、1959年兩年電力十分緊張,蘇方於1958年增加供應中國5萬千瓦發電設備,安裝於阜新。
石油工業:收回茂名頁岩礦場自行設計和供應設備。原擬將茂名煉油廠和撫順石油二廠的設計和設備都收回國內,考慮到這兩個廠的個別較複雜的工藝裝置我國尚無把握按期製造供應,經談判,仍保留請蘇方供應部分設備的權利。
鋼鐵工業撤消了2項,推遲與縮小規模5項,主要為:暫不需要的包頭特厚鋼板廠和富拉爾基特殊鋼廠二期工程。
為了抽出力量進行武鋼、包鋼及其它中、小型鋼鐵廠的建設,鞍鋼第二個五年建設中擴大到產鋼550萬噸的方案停止進行,並取消1200厘米寬的冷軋鋼板機車間、爐焊管車間、管胚機車間的設備供應,輪胎車間停止建設,部分設備合併於包鋼車輪廠內。
包鋼:取消1956年中方追加的鋼球車間、氧氣瓶車間和制氪車間的設備供應(可以緩建或自行建設);由於蘇方供應設備能力所限要求推遲,且根據中國建設實際情況也要推遲,全廠設備供應時間由1957-1959年改為1957-1961年。
武鋼:設備供應時間由1956-1958年改為1956-1960年。
有色金屬工業:東川銅礦原擬全部收回自行設計和製造設備,談判後改為部分設備仍請蘇方供應。會澤鉛鋅礦由蘇方作研究工作並作完試驗裝置的設計後撤消。洛陽有色加工廠的建設問題,由於該廠規模過大,第二個五年內能力不能發揮,為節約投資,擬分期建設或與西安銅殼廠合併,在議定書上規定設備交完時間由1958年改為1961年。
化學工業:第二個五年停建西寧有機合成廠和西寧塑料廠,這兩個廠的大部分產品將由現有的錦西、吉林等廠組織生產。四川天然氣有機合成廠改由國內自力建設。
建築材料工業:高鋁水泥國內已能生產,故撤消高鋁水泥廠項目。
機械工業:撤消第二汽車廠、第二拖拉機廠、哈爾濱鍋爐廠二期和瀋陽第二機床廠四個項目。渤海造船廠全廠的設和設備供應停止進行,只供應船用特種機械車間部分設備。為節約投資,蘭州煉油化工設備廠的機械加工車間及輔助車間產品先由蘭州石油機械廠協作,蘭州煉油化工設備廠暫只建一個容器車間。
電機工業:在三個軍用電機廠中撤消兩個,保留一個(因軍工需要減少);船用蓄電池廠撤回,由國內自行改建一個工廠來解決電池需要。
第二機械工業部待處理的項目共60項,其中不變的4項,撤消的18項(其中撤回自行建設的2項),推遲和縮小建設規模的38項。
非工業項目:昆明中波發射台的設備交付時間,由1958年推遲至1960年;北京電視中心,中方原提意見保留項目,何時交付設備按協議執行,但蘇方意見既然建設時間未定則可先行撤消,俟中國確定建設時間時再行提出,蘇方仍可予以援助,之後中方認為此項目確可暫不建設,因此同意蘇方意見撤消。
蘇方同意給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委軍械部兩個彈藥裝配站及一個靶場技術援助。
四、「156項」中實際實施的150項
在1955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頒布時確定的156項中,由於贛南電站改為成都電站;航空部陝西422廠統計了兩次,造成兩項重複計算。因此實為154項。在154個項目中,有第二汽車製造廠、第二拖拉機製造廠因廠址未定,山西潞安一號立井、山西大同白土窯立井因地質問題未建,總共4個項目未建。實際正式施工的項目為150個。名錄如下:
「156項」中正式施工的項目列表,總計 150項
(一)「一五」時期開工項目147項
項目名稱 建設性質 建設地點建設期限 建設規模
煤炭(25項) 採煤2165萬噸洗煤950萬噸
鶴崗東山1號立井 續建 鶴崗 50~55 採煤90萬噸
鶴崗興安台10號立井 續建 鶴崗 52~56 採煤150萬噸
遼源中央立井 續建 遼源 50~55 90萬噸
阜新平安立井 續建 阜新 52~57 150萬噸
阜新新邱一號立井 新建 阜新 54~58 60萬噸
阜新海州露天礦 續建 阜新 50~57 300萬噸
興安台洗煤廠 新建 鶴崗 57~59 洗煤150萬噸
城子河洗煤廠 新建 雞西 「 150萬噸
城子河9號立井 新建 「 55~59 採煤75萬噸
山西潞安洗煤廠 新建 潞南 56~58 洗煤200萬噸
焦作中馬村立井 新建 焦作 55~59 採煤60萬噸
興安台二號立井 新建 鶴崗 56~61 採煤150萬噸
大同鵝毛口立井 新建 大同 57~61 採煤120萬噸
淮南謝家集中央洗煤廠 新建 淮南 57~59 洗煤100萬噸
興化灣溝立井 新建 興化 56~58 洗煤60萬噸
峰峰中央洗煤廠 新建 峰峰 57~59 洗煤200萬噸
撫順西露天礦 改建 撫順 53~59 採煤300萬噸
撫順龍鳳礦 改建 撫順 53~58 洗煤90萬噸
撫順老虎台礦 改建 撫順 53~57 洗煤80
撫順勝利礦 改建 撫順 53~57 洗煤90
雙鴨山洗煤廠 新建 雙鴨山 54~58 洗煤150
銅川王石凹立井 新建 銅川 57~61 採煤120
峰峰通順三號立井 新建 峰峰 57~61 採煤120
平頂山2號立井 新建 平頂山 57~60 採煤90
撫順東露天礦 新建 撫順 56~61 油母頁岩700萬立方米
石油(2項) 煉油170萬噸
蘭州煉油廠 新建 蘭州 56~59 煉油100萬噸
撫順第二制油廠 改建 撫順 56~59 頁岩原油70萬噸
電力(25項) 裝機288.65萬千瓦
阜新熱電站 擴建 阜新 51~58 15萬千瓦
撫順電站 擴建 撫順 52~57 15萬千瓦
重慶電站 新建 重慶 53~54 2.4萬千瓦
豐滿水電站 擴建 豐滿 51~59 42.25萬千瓦
大連熱電站 擴建 大連 54~56 2.5萬千瓦
太原第1熱電站 新建 太原 53~57 7.4萬千瓦
西安熱電站(1-2期) 新建 西安 52~57 4.8萬千瓦
鄭州第2熱電站 新建 鄭州 52~53 1.2萬千瓦
富拉爾基熱電站 新建 富拉爾基 52~55 5萬千瓦
烏魯木齊熱電站 新建 烏魯木齊 52~59 1.9萬千瓦
吉林熱電站 擴建 吉林 56~58 10萬千瓦
太原第二熱電站 新建 太原 56~58 5萬千瓦
石家莊熱電站1-2期 新建 石家莊 56~59 4.9萬千瓦
雩縣熱電站1-2期 新建 鄂縣 56-60 10萬千瓦
蘭州熱電站 新建 蘭州 56-58 10萬千瓦
青山熱電站 擴建 武漢 56-59 11.2萬千瓦
箇舊電站1-2期 新建 箇舊 54-58 2.8萬千瓦
包頭四道沙河熱電站 新建 包頭 56-58 5萬千瓦
包頭寧家壕熱電站 新建 包頭 57-60 6.2萬千瓦
佳木斯紙廠熱電站 新建 佳木斯 55-57 2.4萬千瓦
株洲熱電站 新建 株洲 55-57 1.2萬千瓦
成都熱電站 新建 成都 56-58 5萬千瓦
洛陽熱電站 新建 洛陽 56-58 7.5萬千瓦
三門峽水利樞紐 新建 陝縣 56-69 110萬千瓦
北京熱電站 新建 北京 58-59 10萬千瓦
鋼鐵(7項) 鐵670萬噸鋼636.6萬噸鋼材360萬噸
鞍山鋼鐵公司 改建 鞍山 52-60 鐵250鋼320鋼材250
本溪鋼鐵公司 改建 本溪 53-57 鐵110
富拉爾基特鋼廠1-2期 新建 富拉爾基 53-58 鋼16.6萬噸
吉林鐵合金公司 新建 吉林 53-56 鐵合金4.35萬噸
武漢鋼鐵公司 新建 武漢 55-62 生鐵150鋼150我材110
包頭鋼鐵公司 新建 包頭 56-62 生鐵160鋼150
熱河釩鈦礦 新建 承德 56-58 鈦鎂7000噸釩鐵1000噸
有色(11項)
撫順鋁廠1-2期 改建 撫順 52-57 鋁錠3.9萬噸鋁0.12萬噸
哈爾濱鋁加工廠1-2期 新建 哈爾濱 52-58 鋁材3萬噸
吉林電纜廠 新建 吉林 53-55 石墨製品2.23萬噸
株洲硬質合金廠 新建 株洲 55-57 硬質合金500噸
楊家杖子鉬礦 新建 楊家杖子 56-58 鉬礦4700噸
雲南錫業公司 新建 箇舊 54-58 錫3萬噸
江西大吉山鎢礦 新建 贛南 55-59 採選1600噸/日
江西西華山鎢礦 新建 大余 56-59 1856
江西巋美山鎢礦 新建 定南 56-59 1570
白銀有色金屬公司 新建 白銀 56-62 電銅3萬噸硫酸2.5萬噸
洛陽有色金屬加工廠 新建 洛陽 57-62 銅材6萬噸
化工(7項) 合成氨15.4萬噸硝酸銨18.8萬噸
吉林染料廠 新建 吉林 55-58 合成染料及中間體7385噸
吉林氮肥廠 新建 吉林 54-57 合成氨5萬噸硝酸銨9萬噸
吉林電石廠 新建 吉林 55-57 電石6萬噸
太原化工廠 新建 太原 54-58 硫酸4萬噸
蘭州合成橡膠廠 新建 蘭州 56-60 合成橡膠1.5萬噸
太原氮肥廠 新建 太原 57-60 合成氨5.2萬噸硝酸銨9.8萬噸
機械(24個)
哈爾濱鍋爐廠1-2期 新建 哈爾濱 54-60 高中壓鍋爐4080噸/年
長春第一汽車廠 新建 長春 53-56 解放牌汽車3萬輛
瀋陽第一機床廠 新建 瀋陽 53-55 車床4000台
哈爾濱量具刃具廠 新建 哈爾濱 53-54 量刃具512萬付
瀋陽風動工具廠 改建 瀋陽 52-54 各種電纜3萬噸
瀋陽電纜廠 改建 瀋陽 52-54 各種風動工具2萬台/554噸
哈爾濱儀錶廠 新建 哈爾濱 53-56 電氣儀錶10萬隻汽車儀錶5萬套電度表60萬隻
哈爾濱汽輪機廠(1-2期) 新建 哈爾濱 54-60 汽輪機60萬千瓦
瀋陽第二機床廠 改建 瀋陽 55-58 各種機床4497台/1.6萬噸
武漢重型機床廠 新建 武漢 55-59 機床380台
洛陽拖拉機廠 新建 洛陽 56-59 拖拉機1.5萬台
洛陽滾珠軸承廠 新建 洛陽 54-58 滾珠軸承1000萬套
蘭州石油機械廠 新建 蘭州 56-59 石油設備1.5萬噸
西安高壓電瓷廠 新建 西安 58-61 各種電瓷1.5萬噸
西安開關整流器廠 新建 西安 58-61 高壓開關1.3萬套
西安絕緣材料廠 新建 西安 56-60 各種絕緣材料6000噸
西安電力電窗容器廠 新建 西安 56-58 電力電容器100千伏安6.1萬隻
洛陽礦山機械廠 新建 洛陽 56-58 礦山機械設備2萬噸
哈爾濱電機廠汽輪發電機車間 新建 哈爾濱 54-60 汽輪發電機60萬千瓦
富拉爾機重機廠 新建 富拉爾基 54-60 軋機鍊鋼煉鐵設備6萬噸
哈爾濱炭刷廠 新建 哈爾濱 56-58 電刷及炭素製品100噸
哈爾濱滾珠軸承廠 改建 哈爾濱 57-59 滾珠軸承655萬套
湘潭船用電機廠 新建 湘潭 57-59 電機11萬千瓦
蘭州煉油化工機械廠 新建 蘭州 56-59 化工設備2.5萬噸
輕工(1項)
佳木斯造紙廠 新建 佳木斯 53-57 水泥紙袋5萬噸
醫藥(2項)
華北製藥廠 新建 石家莊 54-58 青黴素鏈黴素等115噸澱粉1.5萬噸
太原製藥廠 新建 太原 54-58 磺銨1200噸
軍工(43項)
航空部12項
電子部10項
兵器部16項
船舶公司3項
(二)、「二五」時期開工項目3項
有色2項
東川礦務局 新建 東川 58-61 採選2萬噸/日
會澤鉛鋅礦 新建 會澤 58-62 鉛1.5萬噸鋅3萬噸
軍工1項
五、小結
「156」項建設是新中國首次通過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和設備開展的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在工業基礎極端薄弱、建設經驗近乎空白的條件下,我國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以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開展了建設項目的立項工作。
在立項所用的5年左右時間中,我國一方面突破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與蘇聯、東歐等友好國家建立了貿易往來,通過平等互利的貿易協議獲得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和設備;另一方面在利用蘇方資金、技術和設備的過程中,強調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要在中國進行設計,要加快消化吸收、儘快培養中國自己的設計技術人才。為了提高建設效益,國家有關部門從1950年至1955年進行了大量調查、勘查勘測、綜合配套、反覆比較等研究工作;經過多次調整修訂,方最後落實項目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又多次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及時加以調整,從而為項目的高效建設與投產奠定了基礎。
蘇聯對中國的「無私援助」,是指在資本主義封鎖的嚴竣環境中,蘇聯的援助使中國突破了封鎖,獲得了當時即使在蘇聯國內也是相當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蘇聯的低利貸款使資金極端短絀的新中國減少了利息負擔;在項目確立與實施的過程中,中蘇雙方相互尊重與體諒,配合默契與高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過,這種援助並非單向的,也不是無償的,而是通過貿易方式在平等互利、等價交換的原則下實現的。中國也為蘇聯提供了其稀缺的廉價的農產品、稀有礦產資源和國際通用貨幣等等。特別是新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新中國政權的鞏固,有力地改變了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壯大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1952年至1966年,中國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經歷了創業的艱辛,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156」項建設。這些項目與我國自力完成的一千餘個限額以上建設項目相配套,使中國大地上空前地矗立起嶄新的工業體系,建立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這一中國工業化史上的濃墨重筆將為共和國公民永遠銘記。
記住:實際上應該是157個援助項目,沒有公開公布的那個是北京著名的「秦城監獄」。
以上轉自360圖書館
這是藍星史上先發工業國家對後發工業國家做的最虧的一筆生意了。
估計以後也不會有了。
也不能說沒有蘇聯就沒有中國工業化,但是他們的135個項目的援助的確非常快的讓我們建立了基本的工業體系。
如果沒有這援助,我們中國人砸鍋賣鐵也是要搞出來的。
所以,他們沒有獨立性。
題主這個思維好霸氣啊,我們來分兩步走。
首先,實現工業化主要就四種模式:
1.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加工業革命再革命
2.社會主義原始積累加國家工業化
3.承接世界產業轉移中的低價值端
4.社會主義工業援建(蘇中越古阿之間互相「援交」)
台灣真正實現工業化也是靠70年代後期產業轉移才實現的啊,老蔣去台拉走這麼多黃金很多年也還主要是在製糖賣樟腦丸啊,也沒說當時就能造汽車大輪船啊。
蘇聯援建中國除了一五計劃令人震驚的129個大型項目外,形成了一個農業國要用近百年才能進入的全套重工業體系。主要是蘇聯為我們建立起一支懂技術、會管理、守規章的產業技術工人和工程技師隊伍。你能指望中國賣豬鬃桐油水果罐頭去換別人的機床生產線和圖紙么?說得簡單點你打帝國時代有人給你免費送科技樹,你爽不爽?
建議看一看沈志華的《蘇聯專家在中國》
一書,寫得十分詳細。
不謝。
我覺得,非常困難或者說非常緩慢。
這是受經濟制度和基本國情決定的。
經濟制度上,計劃經濟強調統籌和平衡,幾乎不會有大規模的舉債行為。
基本國情上,新中國很窮,缺乏投資能力。
上面兩個大前提相互疊加,計劃經濟看似科學的理念,相對於快速工業化的訴求反倒保守,其結果要麼是緩慢積累,要麼是加重對農業的剝削。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國外投資(比如蘇聯)或民間投資(比如民族資本家,實際上重工業投資也指望不上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實現工業化確實困難重重。
說到底一句話,天上不會掉餡餅。沒錢沒技術沒人才然後短時間憑空憋出一套工業體系,不可能。
PS:蘇聯能夠迅速工業化,在於它底子比中國好,畢竟列強之一。同時,當時國際形勢利於蘇聯,蘇維埃政權同樣得到了大量來自國外的幫助。不能一概抹殺國際共運史的功績,蘇聯援助中國建立重工業體系,就是好事一樁!
即便二戰後國際形勢順利發展,民國政府迅速融入國際體系,日本或許不會那麼快崛起,但依舊會這麼好;而依靠原有的官辦顢頇與民辦野生的工商基礎,中國頂多會是個輕工業勞動密集型出口大國,到了70年代初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的瓶頸時期,產業升級換代失敗依然會令中國進入動蕩之秋,學生組成的信奉毛主義的城市地下游擊隊會猖獗泛濫,造成軍人統治+文官貪污的拉美化局面,現在的洛杉磯郊外也不會僅僅是現在的150萬華人了,大概會是500萬外逃的社會精英及資本。我相信沒有蘇聯援助,中國工業化起步會慢很多,難很多,但最終也會成功!
別忘了,大陸當初可是靠從香港玩具店買的模擬潛艇模型,開始了新中國潛水艇研發歷史的。。。
所以啊~每次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總在想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崇高思想啊。
老蔣完成工業化了?題主在逗吧。
本人父親是蘇聯援助中國的時候培養的第二批專家。
其他話不想說。
只想說:
如果赫魯曉夫再大度一點點。
如果***在忍耐一點點。
那現在美帝也不需要川普來拯救了。
美國人民的福祉是建立在蘇聯存在的基礎上,是因為蘇聯有各種針對對人民的福利,美國才不得已給人民相應的福利,否則國內輿論無法撫平。70-80年代美國人民的福利和工作舒適程度達到頂峰。
蘇聯解體後,美帝人民失去了比較,華爾街加大對人民的剝削,福利不斷減少,目前已進逐步貧富分化了,美國政府怕的是蘇聯,政府才不怕人民呢。
除非中國成為高福利國家,從而促使美國人的比較,否則美國是不可能繼續回到70-80年代福利和工作舒適程度。
注意此處說的是美國人民的福利和工作環境;科技和核心技術的發展,以及其高科技軟體行業僱員是不受影響的,核心技術反而可能越來越集中到美國。
當然,北歐加拿大等國,福利方面給看似並沒有受到到蘇聯解體的影響,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資源優勢,以及這些國家本來就自稱社會主義呀。
哎。
PS:針對有人回帖說美帝比1980年代還富裕,好的很,我也就呵呵。
西方國家是賣雞蛋給貧窮積弱的國家,蘇聯這個二貨把下蛋的母雞給了中國!
這樣的例子在人類發展史上,以後該不會有了吧!
總之,中國佔了很大的便宜!這是中國從殖民地變為列強的基礎!是的,這是用朝鮮戰爭換來的。這樣的重工業轉移以後不會再出現了。
不是,如果當時是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然後正值二戰之後,全球經濟大發展。
中國靠著廉價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完全可以參與全球勞務分工,一飛衝天。
日本,韓國,台灣都是借著這股東風起來的。
如果中國不是紅色中國,以中美盟友關係,這股東風吹到中國,不可想像。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啊
當然要靠中國人民的努力奮鬥
也要考慮蘇聯援助的歷史進程
非常大的幫助。
否則光憑藉農業補貼式的發展,和勒緊褲腰帶的積累,很難有大作為。
我們只記住了蘇聯撤走專家撕毀協議,卻沒記住156個項目。
說真的,國家利益這東西挺缺德的。
這個問題提法本身就不對,蘇聯援助中國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在朝鮮戰爭的勝利,換句話說,這個大規模的工業轉移,是中國人民用獻血換來的,而不是什麼狗屁援助。
推薦閱讀:
※美國的流浪漢是怎樣成為流浪漢的?
※「抵制X國貨」會產生哪些社會後果?
※有沒有哪個時刻讓你突然感覺到:「我的經濟學沒有白學」?
※民主能否促進經濟增長?
※明天就要考政經了,我記憶力太差,有什麼好方法能讓我記得又多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