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動物喜歡成群,目標變大不是更危險嗎?
看過很多記錄片,,很多小魚小鳥在受到捕食者攻擊時喜歡集結成群,對它們來說有什麼意義?,,感覺更容易吸引捕食者,,,
繪圖:小葉叔叔
集群在動物界中非常普遍,從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行類、魚類到很多無脊椎動物都廣泛存在。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動物的集群是可以獲取很多好處的。
這些好處主要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考慮:有利於覓食、有利於反捕食和提高繁殖成功率。
1. 有利於覓食方面
(1)發現獵物
單獨個體必須依靠自己尋找獵物,但是群體之間可以通過同伴增加發現獵物的概率。一項金魚(Carassius auratus)的研究在15個盤子隨機選擇一個盤子放食物,發現群體越大,金魚發現食物的時間越短(第一隻金魚發現食物之後,其他金魚也知道食物的位置)(Pitcher et al., 1982)。
隨著群體增加,金魚發現食物的時間越短(圖片:Pitcher et al., 1982)
另外,對於集群營巢的動物,集群地會形成一個「信息交流中心」,一些沒有找到食物的個體可以回到集群地,通過同伴分享的信息尋找到食物資源,來提高個體的覓食效率。比如蜜蜂(Apis mellifera)可以在蜂箱外進行互相交流,讓同伴獲取食物的方向和距離的信息(Seeley, 2014)。
蜜蜂的巢箱相當於一個信息中心,個體之間可以交流食物的信息(圖片:Marc Chesneau / Biosphoto)
(2)驚擾獵物
動物集群在一個地區覓食,可以驚擾獵物,讓捕食者更容易獲取食物。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牛背鷺(Bubulcus ibis),牛背鷺喜歡集群,集群覓食過程中,同伴驚擾可以讓地面的昆蟲驚飛,讓牛背鷺更容易捕食昆蟲(Scott, 1984)。在實驗室條件下發現,集群的紅嘴鷗(Larus ridibundus)相比單只個體,更容易驚擾水中的魚類,提高了捕獲魚的成功率,個體從群體中獲益(G?tmark et al., 1986)。
紅嘴鷗集群捕食,可以驚擾獵物,提高捕食成功率(圖片:Kenneth W.Fink / http://www.ardea.com)
(3)集體捕獵
集體的力量要比單獨個體強大很多。很多草原上的捕食者可以通過集群來捕獵,這樣可以捕獲比自己大型的獵物,擴大自己的食譜。比如非洲草原上的單只母獅可以捕捉小型的疣豬(Phacochoerus africanus),但是集群可以捕捉大型的斑馬(Equus quagga)和水牛(Syncerus caffer)(Scheel and Packer, 1991);非洲野狗(Lycaon pictus)也都是集體捕獵,小群體可以捕捉湯氏瞪羚(Eudorcas thomsonii),大群可以捕獲比更大型的斑馬(Equus quagga)和斑紋角馬(Connochaetes taurinus)等(Fanshawe and Fitzgibbon,1993)。
非洲野狗集體捕食,可以獵捕大型的斑紋角馬(圖片:Bruce Davidson / http://naturepl.com)
(4)增加覓食時間
動物在自然界中通常有警戒行為(動物抬頭注視周圍的環境),主要目的是防止被天敵捕食。相比單獨個體而言,集群的動物每個個體花費在警戒上的時間會降低,這樣個體自己覓食的時間增加了,在食物資源充足和覓食能力不變的情況下,提高了每個個體獲取的食物量。研究顯示,隨著群體大小的增加,丹頂鶴(Grus japonensis)的覓食時間分配是增加的(Wang et al., 2011)。
丹頂鶴集體覓食(圖片:http://birdnet.cn)
(5)保衛食物
一些大型捕食者之間會發生衝突,比如非洲草原的獅子和斑鬣狗(Crocuta crocuta),二者之間互相搶奪食物的例子非常常見,這時候群體的數量尤為關鍵。一項研究發現,隨著雌性獅群內數量的增多,獅子驅逐斑鬣狗的成功概率也是逐漸增大的,集群有利於其保衛食物資源(Cooper,1991)。
隨著雌性獅數量的增加,獅群成功驅逐斑鬣狗的概率上升;有雄獅在場時候,概率100%(圖:Cooper,1991)
獅子保衛食物(圖片:http://londolozi.com)
2. 有利於反捕食方面
(1)「多眼睛」效應(Many-Eyes Effect)
群體越大,有了更多雙眼睛,可以更容易發現天敵,個體之間通過聲音、行為、化學等信號互相報警,提早躲避天敵,降低個體被天敵捕食的風險。科學家利用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的研究發現,隨著家麻雀群體變大,個體花在警戒上的時間降低,但是群體的警戒水平是提高的。利用計算機模擬其發現天敵的概率,結果是發現天敵的概率隨群體變大而增加(Pulliam, 1973)。這個規律在後續的很多物種,比如紅嘴奎利亞雀(Quelea quelea),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中都得到驗證(Elgar, 1989)。
家麻雀個體警戒行為和發現天敵概率隨著群體內個體數量增大的變化曲線(圖:Pulliam, 1973)
白尾鹿隨著群體增大,更容易發現天敵(圖:Steven David Miller / http://naturpel.com)
(2)「稀釋」效應(Dilution Effect)
單獨個體被天敵發現,被捕食的概率是很大的,但是如果處在群體中,每個個體被捕食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在群體中比較安全。研究者對一條小溪流中的昆蟲的蛹研究發現,附著在石頭上的石蛾(Rhyacophila vao)數量越多,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石蛾被捕食的概率明顯降低(Wrona and Dixon,1991)。
隨著石蛾數量增大,被捕食的概率降低(圖:Wrona and Dixon,1991)
同樣的,在上岸在沙灘上產卵的海龜(Chelonia mydas),小海龜孵化出來之後需要從沙灘爬回大海,在這個路上充滿了各種天敵,小海龜數量眾多,每隻被天敵捕捉到的概率也降低了,提高了小海龜的存活率。
小海龜從沙灘回大海(圖:Jurgen Freund / http://naturepl.com)
(3)「混淆」效應(Confusion Effect)
很多動物在群體中,可以起到「迷惑」捕食者的作用。當捕食者鎖定了一個群體之後,隨著群體增加,捕食者注意力經常被分散,導致其捕食成功率降低,獵物存活率增加。科學家用一種鱸魚(Micropterus salmoides)捕食白鰷魚(Hybognathus nuchalis)發現,隨著群體大小增大,鱸魚每分鐘捕食的次數降低,並且捕食成功率也降低(Rodgers et al., 2012)。
鱸魚捕食白鰷魚的成功率隨著白鰷魚種群大小的增加而降低(圖:Rodgers et al., 2012)
除此之外,比如,紫翅椋鳥(Sturnus vulgaris)也經常集大群,可以有效混淆捕食者。
紫翅椋鳥集群,可以讓捕食者迷惑(圖:Hellio Van Ingen / http://www.photoshot.com)
(4)集體防禦
很多鳥類喜歡集群營巢,比如鷺科鳥類、?科鳥類以及一些鴉科鳥類等。集群營巢有一個很大的益處就是在面臨天敵的時候可以一起集體防禦。黃腰酋長鸝(Cacicus cela)在被黑帽卷尾猴(Cebus apella)入侵的時候可以集體攻擊捕食者,保衛巢和雛鳥。並且研究發現群體越大,集體參與戰鬥的鳥越多,更有利於趕走天敵(Robinson,1985)。
黃腰酋長鸝集群營巢,(圖片:http://keyword-suggestions.com)
黃腰酋長鸝集防禦(視頻:http://Arkive.com)
3. 提高繁殖成功率
(1)尋找配偶
一些一雄多雌的鳥類中,比如大鴇(Otis tarda),艾草松雞(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在繁殖期會有一個求偶場。雄性的個體會集群在求偶場進行求偶炫耀,吸引雌性。雌性在邊上看著,可以從眾多的雄性中去挑選最優質的雄性。研究發現,群體越大,雄性的平均質量越好(等級越高),雌性去大的求偶場尋找到優質的雄性的概率也增大(Johnstone and Earn, 1990)。
艾草松雞求偶場(圖:Wendy Shattil Bob Rozinski / http://naturepl.com)
(2)照顧幼崽
集體生活可以一起照顧後代,比如貓鼬(Suricata suricatta)、非洲野狗、灰狼(Canis lupus)等。研究發現,群體大的貓鼬群可以更好地照顧幼崽,提高後代的存活率(Clutton-Brock et al., 1999)。
集體生活的貓鼬可以更好照顧幼崽,提高後代存活率(圖:Thomas Dressler / http://www.ardea.com)
其他方面好處
集體保暖
很多動物在冬季寒冷時經常會抱團,減少了體表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有利於取暖,比如南極的雄性帝企鵝(Aptenodytes forsteri)在寒冷的冬天集體抱團取暖孵蛋,熬過漫長的冬季。
帝企鵝抱團取暖(圖:Fred Olivier /http://naturepl.com)
利於解決問題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抵得上一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總是很強大的,人類依靠各種分工合作,可以完成非常多的創舉。對於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動物而言,依靠集體,也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科學家設計一個小實驗,分別測試大山雀(Parus major)和青山雀(P. caeruleus)兩種鳥解決問題的最短時間,研究發現,群體越大,這兩種鳥都能更快的解決問題,獲取食物(Morand-Ferron and Quinn, 2011)。
大山雀和藍山雀解決問題的實驗,仿:Morand-Ferron and Quinn, 2011
視頻來源:Morand-Ferron and Quinn, 2011
集群有以上這些好處,但是也帶來了一些弊端,這些弊端如下:
1. 增加了競爭
(1) 食物資源
假如只有一個蘋果,一個人分可以獲得一整個,兩人分的話就是半個蘋果。在食物資源有限的情況,增加了群體數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每個個體能獲取的食物資源,增加了食物資源的競爭。研究發現狼群(Canis lupus)數量越大,加劇了食物資源的需求,為了滿足食物資源的需求,每天捕獵的距離越遠(Vucetich et al., 2004)。
狼群隨數量增多,捕獵距離變遠(Vucetich et al., 2004)
不僅如此,在食物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動物之間會相互干擾,「有動物的地方也會江湖」,有些干擾會直接導爭鬥或者竊取食物的情況發生。
朱?(Nipponia nippon)之間的爭鬥(圖:小葉叔叔)
(2) 巢址競爭
很多集群營巢的鳥類,尋找合適的巢址至關重要,但是最優質的巢址是有限的,那麼這些鳥類往往因為爭奪優質的巢址資源發生競爭。
中白鷺(Egretta intermedia)和非洲白?(Threskiornis aethiopicus)集群營巢(圖:Gilles Martin / Biosphoto)
2. 增加被天敵發現的概率
儘管大群可以減少單個個體被天敵襲擊的概率,但是大的群體,被天敵發現的概率會增加,而且會增加了被天敵攻擊的次數。研究發現游隼(Falco peregrinus)更喜歡攻擊大群體的半蹼濱鷸(Calidris pusilla)(Beauchamp,2008)。
游隼(圖:ARCO / http://naturepl.com)
3. 增加了疾病傳播的風險
一些寄生蟲的感染率往往隨著動物群體的增大而增加。一項90多種鳥類的研究發現,集群生活的鳥類體內寄生蟲含量往往大於單獨活動的類群(Poulin,1991)。這些寄生蟲往往還會傳遞給後代,比如群巢美洲燕(Petrochelidon pyrrhonota)雛鳥寄生蟲的增加會造成雛鳥的體重下降,影響後代的存活率(Brown and Brown, 1986)。
美洲燕(圖:Donna lkenberry /Animals Animals)
動物的集群行為也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對利弊進行權衡,讓利益最大化,以此來適應多變的環境。
參考文獻:
Beauchamp, G. (2008). Risk factors for predation attempts by peregrine falcons (Falco peregrinus) on staging semipalmated sandpipers (Calidris pusilla). Waterbirds 31:651-655.
Brown, C. R., and M. B. Brown (1986). Ectoparasitism as a cost of coloniality in cliff swallows (Hirundo pyrrhonota). Ecology 67:1206-1218.
Clutton-Brock, T., D. Gaynor, G. McIlrath, A. Maccoll, R. Kansky, P. Chadwick, M. Manser, J. Skinner, and P. Brotherton (1999). Predation, group size and mortality in a cooperative mongoose, Suricata suricatta.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68:672-683.
Cooper, S. M. (1991). Optimal hunting group size: the need for lions todefend their kills against loss to spotted hyaenas. African Journal of Ecology 29:130-136.
Elgar, M. A. (1989). Predator vigilance and group size in mammals and bird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Biological Reviews 64:13-33.
Fanshawe, J. H., and C. D. Fitzgibbon (1993).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hunting success of an African wild dog pack. Animal Behaviour 45:479-490.
G?tmark, F., D. W. Winkler, and M. Andersson (1986). Flock-feeding on fish schools increases individual success in gulls. Nature 319:589-591.
Johnstone, R. A., and D. J. D. Earn (1999). Imperfect female choice and male mating skew on leks of different sizes.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45:277-281.
Morand-Ferron, J., and J. L. Quinn (2011). Larger groups of passerines are more efficient problem solvers in the wil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15898-15903.
Pitcher, T., A. Magurran, and I. Winfield (1982). Fish in larger shoals find food faster.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10:149-151.
Poulin, R. (1991). Group-living and infestation by ectoparasites in passerines. Condor:418-423.
Pulliam, H. R. (1973). On the advantages of flocking.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38:419-422.
Robinson, S. K. (1985). Coloniality in the yellow-rumped cacique as a defense against nest predators. The Auk:506-519.
Rodgers, G. M., H. Kimbell, and L. J. Morrell (2012). Mixed-phenotype group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ddity and crypsis. Oecologia 172:59-68.
Seeley, T.D (2014). Honeybee ecology: a study of adaptation in social lif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eel, D., and C. Packer (1991). Group hunting behaviour of lions: a search for cooperation. Animal Behaviour 41:697-709.
Scott, D. (1984). The feeding success of cattle egrets in flocks. Animal Behaviour 32:1089-1100.
Vucetich, J. A., R. O. Peterson, and T. A. Waite (2004). Raven scavenging favours group foraging in wolves. Animal Behaviour 67:1117-1126.
Wang, Z., Z. Q. Li, G. Beauchamp, and Z. G. Jiang (2011). Flock size and human disturbance affect vigilance of endangered red-crowned cranes (Grus japonensi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44:101-105.
Wrona, F. J., and R. J. Dixon (1991). Group size and predation risk: a field analysis of encounter and dilution effect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37:186-201.
成群之後,天敵無法長時間鎖定唯一目標,從而進行有效進攻。
其次聚群之後,暴露在外圍的個體數量變小。也就是相同數量的個體,所聚成的群越大,表積比越小。
作為一個研究生,第一次在知乎回答正經問題,心裡還是有點慌亂的。關於動物為什麼喜歡群居,這裡首先要說,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喜歡群居。如果問群居的優勢,我想可以從魚群的方面簡單的說一下。
1.有利於抵禦捕食者,在視覺上對捕食者有震懾作用。
2.有利於提高覓食效率,如果魚群中的個體發現食物,則整個魚群發現食物。
3.有利於提高游泳效率,因為魚類聚集在一起時會形成一些隊形,這些隊形有利於降低海水對魚的阻力。
4.有利於提高安全性,例如在魚群被漁網等工具包圍時,一旦有一條魚找到缺口,整個魚群便都可以逃出。
5.有利於提高免疫力,魚類聚集在一起時,魚的個體間的粘液濃度會提高,這些粘液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6.有利於交配行為,魚類聚集在一起時,可以提高交配效率。
7.有利於遺傳多樣性。
以進化論觀點,基因容易流傳下來的更容易留下後代。
喜歡群P的,更容易產生後代。
不喜歡群P的不容易找到配偶。
所以所有生物都一代比一代喜歡群P。
不喜歡群P的都斷子絕孫了。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看艾薇。
找到那種最原始的群P渴望。
畢竟,活下來的DPS才有輸出!
謝邀。在自然界中某些魚類和鳥類通過聚群來迴避捕食者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這些動物的聚群並不是像人群聚集那樣是無規律無組織的,人群經常出現踩踏事件,但卻從未報道過有魚群或鳥群發生由於群聚而引起的互傷事件。當動物形成統一的較大聚群後,捕食者就很難確立單一的進攻目標,對個體而言聚群躲避捕食者可以大大降低自身被捕捉到的概率。而且,一般捕食者面對比自身大幾倍的被捕食者集群時,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畏懼感,影響其捕食成功率。具體例子可參看bbc紀錄片中金槍魚群對抗天敵和旅鴿群對抗鷹隼的視頻。
非專業人士,但看過一點類似的資料。有個動物學家(不好意思,名字不記得了)認為,很多動物,只有一群在一起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一個完整智慧生物的特徵。典型的比如螞蟻,如果你把一窩螞蟻看成一體,那它有住所,知道怎麼覓食,可以探索足夠的空間,能思考,抗一定程度的災害,有媲美獅子老虎的壽命和傷害恢復能力,以及非同一般進化速度及穩定性。
而具體到螞蟻個體,只起到器官甚至細胞的作用。甚至於人類,也有一些類似的特地方。
簡而言之,喜歡成群的動物,並非一定是為了規模,而是為了獲取完整的性格特徵。
是這樣的,你就只要跑的比同伴快就好了
這個回答我真是。。。
你玩過王者榮耀沒
我這兩天剛入坑
我發現你單槍匹馬打對手咋都有危險
就連打個暗黑主宰也夠嗆
但是一群人就不一樣
遇神殺神
遇佛殺佛的
簡直棒極了
就像五個流氓一樣
我終於明白開黑的樂趣了
你代入一下
是不是很有道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808751/answer/202291137?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題主一個人上單,被抓概率100%。
題主和ADC走下路,被抓概率50%。
題主在中路團戰,被集火A死概率20%。你是敢拍死一直落單的馬蜂還是敢捅馬蜂窩呢?
1)動物成群其收益&>成本。其中收益包括共同協作捕食,幼魚在內部得以受到保護以使種群得以延續,魚群作為一個整體可減少單只魚在行進中來自海水的阻力。。。其中成本包括對捕食者而言目標過大更加危險,同一時間地點既定數量的食物單只魚所佔有量(相對絕對)較少。
2)不要把那些以自己視角出發而得到的「結論」的正確性太過於自信。單只魚:我生,我死;成群魚:種族生,種族死。可能這種試圖將「群」拆分為「只」的行為(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這就像經濟學研究中的「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二者無論內部運作機理還是外部表現形式,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你試著將「一個魚群」看作「一隻大魚」,從根本上摒棄這種,將本是「整體」(魚群)的事實強行按照自己的意願拆解為你自己的理所當然。
(以上只是單從某種可成群的「魚」這個小生物出發羅列的兩點)
簡單的說就是,在「生存」這個議題上,我們(人類)並不比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個物種表現得更加睿智,至少從「我們共同生活在這顆藍色星球上」可見一斑,我們(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存在)以及我們現有的一切行為、思維、表現方式都是「自然選擇」這個大篩網作用後的產物,而人類只是這個大家族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可能連滄海一粟都還算不上的分量,不要試圖用我們那本就不值一提的「智慧」去揣測其他生物,請享受這些大自然生靈帶給我們的美。
成群之後只需要比其他的小夥伴跑得快就可以避免被吃掉。。
看了前幾個回答,基本上都把目光放在動物為什麼喜歡集群或者群居上。不過題主還有後半句話:目標變大不是更危險嗎?所以在這裡我就從這後半句話入手回答一下。
首先答案肯定是:不是的。道理很簡單,一個森林裡有100隻小鳥,如果它們均勻分布,你一進森林可能就能碰到一隻;如果它們全都聚在一起,你在森林裡晃一大圈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對於捕食者來說也同樣。
同時,一大群動物聚在一起有利於更早發現捕食者。當一隻鳥落單的時候,捕食者悄悄從後♂面接近,幾乎不可能被發現,但如果集群,就可以注意到四面八方的動向,有利於更早發現捕食者,方便逃跑。這個其實科學家也做過實驗,動物集群的大小與發現捕食者時捕食者離這個集群的距離是正相關的。
第三,大家扎堆在一起,有利於躲避捕食者的進攻。當草原里的一群斑馬發現一隻獅子以後,它們會「爆炸一般地四散奔逃」,這時候獅子懵逼了:第一,在悄悄接近的時候,獅子的精神高度緊張,斑馬突然全部逃走,聲勢浩大,人家也會嚇一跳。第二,斑馬向不同的方向逃走,獅子會有短暫的猶豫,不確定追誰,這短暫的時間就為逃跑爭取了寶貴的機會。第三,斑馬有特殊的條紋,一大群這麼跑起來……還是很有迷惑效果的,當然這條只適用於斑馬了。
如果還要繼續深究,我們還能說第四點,從數學模型的角度來分析,一個動物集群,越處於中間的動物越安全,這點很好理解,因為處在邊緣的動物被抓了以後一般捕食者就開始吃了,誰還管你中間的?:)不過答主要上課了,這個坑先佔著。
獨行狼死,群聚狼生
兩害相權取其輕。
雖說群居目標大,但是獨行也是一樣的。該出現的還是會出現。但是獨行顯而易見成為敵人盤中餐的幾率大的多。除非意外,否則成為盤中餐的幾率接近百分之百。
稀釋效應
滿眼都是頂級的美女你是不是也會糾結要去泡哪個,等你決定好都被你嚇跑啦
剛才看了這個問題的回答。。。感覺怎麼都離題了?說些與該話題無關的事情。
咳咳,回歸正題。之所以某些物種遇到捕食者會聚成一團,是因為這樣相比處於食物鏈低端的它們獨自逃脫捕食者來說存活的幾率更大。就以蝙蝠來說嘛。果蝙蝠晝伏夜出,夜晚蝙蝠飛離山洞外出捕蟲,而它們往往在這個時刻會遇到它們的天敵(是鳥還是鷹來著。。我忘記了),它們採取的策略是飛快的接近彼此,迅速形成一個巨大的黑團,以有序的速度順時針旋轉,這樣會給捕食者造成不小的阻礙,且處於內圈的蝙蝠則很好的保證了存活。某些魚也是如此,這只是適合處於食物鏈低端的它們種族繁衍與抵抗天敵的一種有效方法。
不是動物喜歡成群,是成群的都活下來了。單獨的都掛了。
後來人來了,發現成群的更容易被發現。你只要不是跑得最慢的那個就行。。。
推薦閱讀:
※貓咪為什麼喜歡把桌上的東西推下去?
※給貓洗澡對它來說殘忍嗎?
※非洲人怎麼能從土裡挖到魚的?
※動物有沒有弄錯對方性別的時候?
※如何解釋:「保安餵養流浪狗兩年 忘帶食物被12條惡犬咬死分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