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的《別賦》好在哪裡?
至若一赴絕國,詎相見期,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辭,左右兮魂動,親賓兮淚滋,可班荊兮憎恨,唯樽酒兮敘悲,值秋雁兮飛日,當白露兮下時,怨復怨兮遠山曲,去復去兮長河湄。
這一段配合著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看,就會深刻感受到大國的風物吧。
沒有距離,自然談不上別離的,沒有環境的迥異,自然也感受不到跨越千里相聚的喜悅和最難歡聚易離別的悲哀。
對於一個看到飄零的落葉都會傷懷的年紀,對於一個相印紙還是薰衣草香的回憶,那個時候,覺得「遼水無極,燕山參雲,閨中風暖,陌上草薰」實在是美爆了,尤其一個薰字,直接把人帶到普羅旺斯的感覺有木有。
「同瓊佩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時間的流轉歲月的更替加上地理的隔離,無需一語,離意自濃。
別賦極美,詞藻之華麗,韻律之優美,六朝不過庾信的哀江南賦「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可與之一較高下,然而庾信的家國之思確實離少年時候的人太遠了,而江淹的離別的感傷確時時發生在我們身邊。
又想起了江淹的那句「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想想古時候的約會,細膩的情感真的是流轉纏綿。現在的一句我愛你真的是弱爆了有木有~
辭藻之華美 即便是在文筆浮華的魏晉南北時期 也無文章可出其右
《別賦》——二十四詩品讀古文之曠達
二十四詩品讀古文系列已經寫了三分之一,這是第九篇。趁著上次寫前赤壁賦的那個勁頭。我把自己也頗為喜愛的另外一篇千古名賦拿了出來。但是還是老規矩,之前要先上二十四詩品的意境——曠達。
曠達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何如尊酒,日往煙蘿。
花覆茅檐,疏雨相過。倒酒既盡,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這個意境,似乎是我這樣一個貌似油膩的中年胖子所最傾慕的感覺了。前四句,「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寫盡人生感悟。也頗有些曹丞相短歌行的味道。但是後面就轉向了陶淵明的調調。尊酒煙蘿,檐花疏雨,隨酒而盡興,仗藜而行歌,最後看看峨峨南山,心裡暗道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樣的一個前後搭接的意境,卻似乎是一個中年人最實際的體會。前四句是人生之憂,後面則是人生之願。而隱藏在這二者之後的,就是現在互聯網上最流行的賣給中年人的焦慮。所以說,曠達其實都是被現實的焦慮生活逼出來的。這個焦慮有可能是風雨飄搖,江山殘破的亂世,也有可能是屢試不第,看人變化的際遇;當然最有可能的還是在蠅營狗苟的世俗之中掙扎的無奈。所以說曠達的意境也只有拿江郎的千古名篇別賦來解,才似乎能稍合情緒吧。
如下就得上別賦的全文了,略長,但是卻很有味道。和恨賦一樣,典故與情緒齊飛,麗詞共名句一色。
《別賦》
江淹【南朝】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是以行子腸斷,百感凄惻。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于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沾軾。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巡層楹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
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綉軸,帳飲東都,送客金谷。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珠與玉兮艷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驚駟馬之仰秣,聳淵魚之赤鱗。造分手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
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方銜感於一劍,非買價於泉里。金石震而色變,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邊郡未和,負羽從軍。遼水無極,雁山參雲。閨中風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騰文。鏡朱塵之照爛,襲青氣之煙熅,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沾羅裙。
至如一赴絕國,詎相見期?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辭,左右兮魄動,親朋兮淚滋。可班荊兮憎恨,惟樽酒兮敘悲。值秋雁兮飛日,當白露兮下時,怨復怨兮遠山曲,去復去兮長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同瓊珮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芳。慚幽閨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黃。春宮閟此青苔色,秋帳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晝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長!織錦曲兮泣已盡,迴文詩兮影獨傷。
儻有華陰上士,服食還仙。術既妙而猶學,道已寂而未傳。守丹灶而不顧,煉金鼎而方堅。駕鶴上漢,驂鸞騰天。暫游萬里,少別千年。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藥之詩,佳人之歌,桑中衛女,上宮陳娥。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
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雖淵、雲之墨妙,嚴、樂之筆精,金閨之諸彥,蘭台之群英,賦有凌雲之稱,辨有雕龍之聲,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著乎?
和恨賦不同,別賦的第一段沒有恨賦那一大段的天問。畢竟別不是恨。別可能是長久也可能是暫時,但是恨卻只能是永恆。所以,別賦的第一段就如同預告片一般快速剪影般的敘述了後面可能提到的那些別情離恨的場景。這一段情緒飽滿而極具感染力。首先的第一句,因為金庸老先生的神鵰俠侶而家喻戶曉。黯然銷魂掌的名頭真的是好大,連星爺惡搞食神的時候也做了一碗黯然銷魂飯。但是這某某者某某也,區區十個字,當真是道盡天下別情。什麼能讓身處繁華鬧市的遊人瞬間孤寂?什麼能讓呼朋引伴尋歡作樂的才子憂從中來?什麼能讓快意恩仇,單騎千里的俠客豪情盡頹?也許只有這個黯然銷魂的離別。因為離別總是伴隨著無時無刻的思念和怨念,就像一杯冰冷的水。在你盡興之時或兜頭而下,或輕滲淺流;在剛才還火熱的心田裡留下瑟縮的一瞬。所以後面的那一段兮聲不斷地古文確實在是令人心悸。
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是以行子腸斷,百感凄惻。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于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沾軾。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巡層楹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
試著解析一下第一段:秦吳燕宋,是去國之別;春來秋去,是時間之別。遊子旅途因別情沉頹而百感凄清,所以風蕭蕭、雲漫漫、舟凝滯、車逶迤;船棹無力,馬鳴不前。這一番天地變色的情景歸根結底都是別情深陷所致。然後以遊子的視角沒開始掩酒不喝,憑欄眺望;而所見之場景就更是讓人感傷,日落月出,露灑紅蘭,霜染青楸;此時想到因別離而思念的人正在巡樓撫幕,空掩虛涼。而這樣的別愁離緒之下,就算是夢裡也會踟躇男性,魂魄也會因思念而紛紛揚揚的離散。所以說別離此情,為天下萬事皆然。
這樣的一段場景,也真是印證了世人所說的江郎才氣。一段駢文加騷體,把離別之情寫的天地含悲,萬物應景。而兩三句一韻,朗朗上口,又讓人極容易的產生共鳴。這樣一段文字拿來做開始的起范兒,實在是讓人叫絕。最後一句卻又散開文脈,將一段具象的描述,拋散到世間萬般場景之中。此等手段,當真是大手筆。
之後的這七個別離的場景和恨賦的寫法不同,恨賦是實際點出了真實的典故人物,然後藉此鋪演,澆自己的塊壘。但是別賦的寫法則是以一種很有文學風致的情景描寫來呈現的方式。就好像很多鴻篇巨製的歷史小說在描述大場面之前的細節鋪陳一樣。一種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的既視感。而反過來看,也正是如此,反向的去猜一下可能的歷史典故似乎也是一個很好的遊戲。
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綉軸,帳飲東都,送客金谷。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珠與玉兮艷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驚駟馬之仰秣,聳淵魚之赤鱗。造分手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
這一段簡直就是天生的洛神賦場景,之前我寫二十四詩品纖穠的時候分析得足夠。東都和金谷都是最好的點題映射。而這樣的曹子建夢回洛水,追憶洛神而此生永別的意境作為別賦的第一個場景確實也是當之無愧。拋開美人香草式的隱喻,單就一個才子與美人的故事來看,這樣的瞬息而別也確實是人間至痛。其實後世寫這種命定無常卻常思美人恩的作品中,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也把這種人世間的偶然相逢、感情的火花和最後離別與思念的感覺描述的最為到位。但是江文通卻只用這幾十個字便彷彿描述出了近千字的洛神賦。這個就像元稹用二十個字連昌宮詞寫盡白居易的長恨歌一般。
連昌宮詞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方銜感於一劍,非買價於泉里。金石震而色變,骨肉悲而心死。
這第二個場景,卻是蘊含了好幾個故事的意境。但是像史記的刺客列傳一般,都是些決死之人的揖生別死的壯烈情懷。聶政豫讓、專諸荊軻。生別之時都是「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而這其中的別情固然悲愴,但卻別有一番追求者的豪邁,每讀至此,就好像日劇中承繼別人遺志的人物,信誓旦旦的說請讓我守護您的理想一樣。這樣的悲情別離,其實是一種理想之下的取捨和決絕。但是這樣的場景,我卻覺得還是稼軒那首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更能盡興。
或乃邊郡未和,負羽從軍。遼水無極,雁山參雲。閨中風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騰文。鏡朱塵之照爛,襲青氣之煙熅,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沾羅裙。
這一段別情離緒是典型的出塞與閨怨。這也是後來唐詩的重要題材之一。試想一下,為帝國開疆拓土的戰士從君而去,留下來的閨怨在相別的時間就開始蘊蓄累積……直到古來征戰幾人回的結局後,徹底崩潰。這樣的別離也是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東西。唐詩之中描寫此類場景,無論是打起黃鶯兒、不得驚夢的嬌嗔,還是河邊無定骨,春閨夢裡人的沉鬱。在這國讎族恨與兒女情長衝突背景之下,都顯得無比悲涼凄愴。
從文字來看,」邊郡未和,負羽從軍。遼水無極,雁山參雲「是好一派男兒許國的風發意氣;「閨中風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騰文」卻又是好一派天真爛漫的兒女情長。最後「鏡朱塵之照爛,襲青氣之煙熅,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沾羅裙」景色雖然尚自和悅,但是其中的催心傷感之意呼之欲出。能把四六字的駢文寫的如此朗朗上口,感情充沛,也真虧江郎妙筆。
至如一赴絕國,詎相見期?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辭,左右兮魄動,親朋兮淚滋。可班荊兮憎恨,惟樽酒兮敘悲。值秋雁兮飛日,當白露兮下時,怨復怨兮遠山曲,去復去兮長河湄。
相比於之前的三段別情,美人之別、刺客之別和戰士之別;這一段別情寫得更隱晦,卻也格外動人,看的明白的人讀這些典故,絕國、喬木,班荊、樽酒。這其中的韻味和含義都不只是字面上的,還有典故中的。簡而言之這一段其實是去國之別,也就是遊子孤臣之別。絕國是孟嘗君故事,喬木是去國之故臣的象徵物;班荊也是兩個去國故友相遇共訴別情,樽酒就更是牧羊一十八年的老蘇武了。所以這些典故不得不讓人對這段別情有所疑惑,進而會去探究江文通究竟是在何等的境遇之下寫下這千古名賦的。其實似乎也很簡單,據考證,別賦是在他被建平王劉景素貶謫到吳興做縣令的時候做的。所以這樣的心情也不難理解。而後面的「值秋雁兮飛日,當白露兮下時,怨復怨兮遠山曲,去復去兮長河湄」就是最典型的即景生情。秋雁飛,白露下;遠山曲,長河湄。彷彿如畫境一般。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中斷來說一下江文通的身世,這樣更能讓人理解這前四別。之前寫恨賦的時候,只是羅列了些簡介,並沒有深入。所以這次展開的說一下江淹在發跡之前的身世,也許就是這恨、別二賦的淵源所在。
江淹的身世,很多史料所言他是「少孤貧好學,沉靖少交遊」。而且曾經十三歲就已經砍柴奉母為生。這樣的說法似乎江淹是貧下中農出身一般的寒門細族。其實看看江淹的籍貫就應該知道,他可是濟陽考城的江姓。這是當年典型的士族之一,縱然不如四海大姓的「崔盧王謝」,卻也是很有影響力的士族。這一點從江淹初入仕途的起點,二十二歲就已經以始安王老師的職分任奉朝請。依當時官制,奉朝請雖然是散官,但是級別應該是六品起步——起點就是市局級啊。這樣的起點一般是世家子弟出仕的待遇。所以從這點上說,江淹的身世孤貧可能,但卻不寒微。而且出手就是宗室王爺的師傅,起點並不低。
如果以這樣的節奏向後發展,估計江淹也寫不出恨賦和別賦。所以緊接著就是轉換侍奉的王爺為建平王劉景素,劉景素是以著意結納文士著稱的賢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江淹在劉景素手下不僅沒有發達,反而還因為廣陵令郭彥文事發而獲罪,罪名是受賄。而江淹只好在獄中作《詣建平王上書》,雖然最終以文字打動了劉景素,但卻也丟了官職。這篇文字也算是千古名文,錢鍾書的管錐篇中評價——此書出入鄒陽上樑孝王,司馬報任安書兩篇間。這算是江淹仕途的第一劫。
接著江淹卻覓到了好機會,舉南徐州秀才。這個秀才可是和後來的秋風鈍秀才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據考證整個南朝大約也只有八十多人的規模。得了這個功名,又在巴陵王劉休若幕中打了轉,重回建平王劉景素門下。還好這次被劉景素重視,作為主簿參與文事。但是由於劉景素此時的篡位的野心已起,江淹逐步的與其產生分歧;終於在元徽二年(474)外放為建安吳興令。這也算是江文通仕途的第二劫。之後則劉景素起兵反叛被後來的開國齊帝蕭道成討平,事敗身死。其後江淹也被蕭道成簡拔逐步走入高官階層。
而恨賦和別賦就應該是江文通在建平王劉景素幕中這段時間裡寫成的。
所以從以上的拉拉雜雜描述的江淹仕途來看,推斷一下作者當時的心境,似乎也就容易理解這前四別所指了。美人之別其實是離騷彷彿,以美人香草喻忠臣別主。刺客之別其實是感嘆分歧,以自己的原則而寧可別過主公一意孤行。戰士之別其實也是類似描述自己的心境,想要努力規勸劉景素的野心不要起事而無可奈何。最後的去國之別就更是彷彿去建安任吳興令的途中之景。一次分析看來,這前四別應該是一類情緒,都是我愛國而國不愛我的憂憤。
再來看後面的三別吧,解讀一下背後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同瓊珮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芳。慚幽閨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黃。春宮閟此青苔色,秋帳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晝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長!織錦曲兮泣已盡,迴文詩兮影獨傷。
這一段卻是閨怨,與之前的戰士別妻不同。這一段是孔雀東南飛式的生死別情。君居淄右,妾家河陽。這兩句被後人用來代指兩地分居的地名其實背後是有深意的。個人考證,淄右,其實也就是淄水西面,而淄水實際是西南到東北流向的,所以淄水西邊也就是淄水北邊,山南水北為陽,所以淄右其實就是淄陽。淄陽這個字眼一出來,熟悉三國史和書法史的馬上就能想到一個人,也就是衛瓘。是西晉的淄陽侯。再看妾家河陽。說明這是一個女子思念丈夫的口吻。於是這一個故事也就呼之欲出。這是衛瓘四子衛宣和繁昌公主的愛情故事。
宣尚公主,數有酒色之過。楊駿素與瓘不平,駿復欲自專權重,宣若離婚,瓘必遜位,於是遂與黃門等毀之,諷帝奪宣公主。瓘慚懼,告老遜立。乃下詔曰:「司空瓘年未致仕,而遜讓歷年,欲及神志未衰,以果本情,至真之風,實感吾心。今聽其所執,進位太保,以公就第。給親兵百人,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及大車、官騎、麾蓋、鼓吹諸威儀,一如舊典。給廚田十頃、園五十畝、錢百萬、絹五百匹;床帳簟褥,主者務令優備,以稱吾崇賢之意焉。」有司又奏收宣付廷尉,免瓘位,詔不許。帝後知黃門虛構,欲還復主,而宣疾亡。
這是晉書所載的事情,因為政治傾軋的謠言,衛宣和繁昌公主被生生拆散。等到事情澄清的時候繁昌公主想再回到衛宣身邊,而衛宣卻已病死。這個故事展開了說就是一個政治版的《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而這一段別情類比的含義似乎也很明顯了。後面的一段,無比優美的文辭和甜蜜溫馨的春夏秋冬場景,最後的結果不過是曲罷泣已盡,迴文影獨傷。所能展現的也正好就可以類比江淹因為勸諫不得,自貶吳興避禍,雖然對於事態發展已經無能為力,卻又心系建平王劉景素的心情。
儻有華陰上士,服食還仙。術既妙而猶學,道已寂而未傳。守丹灶而不顧,煉金鼎而方堅。駕鶴上漢,驂鸞騰天。暫游萬里,少別千年。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這一段是修仙之別,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之前的種種別情格格不入,顯得相當另類。但是仔細探究一下也就會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的關聯。華陰上士的典故,應該是劉向《列仙傳》中的修羊公。
修羊公者,魏人也。在華陰山上石室中,有懸石榻,卧其上,石盡穿陷。略不食,時取黃精食之。後以道干景帝,帝禮之,使止王邸中。數歲道不可得。有詔問:「修羊公能何日發?」語未訖,牀上化為白羊,題其脅曰:「修羊公謝天子。」後置石羊於靈台上。羊後復去,不知所在。
這個典故其實也是和帝王相關。就算是華陰隱士,也是在漢景帝的王府之中數年,然後升仙而別的。這個別,其實是喜別。有點告別舊主獲得新生的感覺。這也可以結合江淹後來的發展。在劉景素起兵被蕭道成討平之後,蕭道成成為實際上的政權控制人,也就迅速地簡拔江文通為尚書駕部郎,並為自己的竟陵公府參軍,並實質性的起草蕭道成的各類文詔。後來蕭道成篡宋為齊,也就是後來的齊高帝。江淹在蕭道成的麾下也終於成為中書令的副手——中書侍郎,位不高而權極重。
所以明晰了這一段歷史也就清晰的知道這個修仙之別的寓意,不過也就是換了碼頭而已。
下有芍藥之詩,佳人之歌,桑中衛女,上宮陳娥。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
這一段的別情描述就更有意思了,典故用得眼花繚亂。但是隱含的內容解析起來卻並不費力。「芍藥之詩,佳人之歌」這個說的是詩經中的《溱洧》的場景,簡而言之就是春秋版的非誠勿擾或者百里挑一,春秋時代的大型相親會。"桑中衛女,上宮陳娥"說的也是詩經中的場景,出自《桑中》篇,說的一個登徒子與多個女性約會的情景。這兩個場景實有相似之處,而這些男女之別的怨憤,又和之前的各類情愛之別頗有不同。之前的情愛之別或有國讎家恨,或有離騷之悲;至少也還是一對一有固定對象的情愛思念。這最後一段的別情,卻是大型相親會或者萬花叢中過的浮浪別情。其中的韻味也很有意思,這最後的收束,實在是有點「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的意思了。
綜合起來看這千古名賦中的七大別情,前四別還頗有些去國孤臣的憂憤。後三別,卻變成了無可奈何的怨憤,改換門庭的傷別和待時而飛的惆悵。
再來看最後一段的結論。
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雖淵、雲之墨妙,嚴、樂之筆精,金閨之諸彥,蘭台之群英,賦有凌雲之稱,辨有雕龍之聲,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著乎?
離別的原因很多,離別的場景也是千變萬化。但是別情必然充斥著怨憤。所以會讓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這個說法和首句的黯然銷魂交相輝映。也是多少沉溺在別離之情的痴男怨女的痛點。但後面的金閨和蘭台的說法也暴露了江文通的野心。金閨也就是金馬門,一般是學士待詔之處,西漢名相公孫弘就曾經待詔金馬門;蘭台就更不用說了,班固、傅毅都曾經是蘭台令,最後也都隨著大將軍竇憲參贊軍務。這也正和江淹曾替蕭道成參贊文事相類似。
綜合起來看,我還是比較認可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判定的先恨賦後別賦的寫作順序的。這個之前有業人士專門撰長文質疑過。我卻從自己推測的角度來看,恨賦其實是因,別賦其實是果。有因才有果。有了對於自己仕途蹉跎,命運多舛的恨,才會有後面雖然依依不捨,但卻斬釘截鐵的別。這個其實也是江淹成長的歷程之一吧。有人把這個結合到江郎才盡上去解釋,似乎也說得通道理。但是從後來江淹歷侍齊、梁的經歷來看,他的政治手段是日臻成熟。但是卻還是沒有馮道那般的精純。但這日漸成熟的政治能力已經足以消磨這個震爍千古的文人才華了。套用錢鍾書對於恨賦的評價,其實在南朝的文人之中,能在有生之年立足於政界不到的人物,也得像眾星拱北辰一樣算得上這江文通一號了。
推薦閱讀:
※請問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應該看哪本書呢?
※蘇軾為何創立豪放詞?
※資治通鑒的紀年法,比如周紀開頭「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是什麼意思?
※如何確定被打死的不是孫悟空而是六耳獼猴呢?
※為什麼會出現古代文學研究的看不起現代文學研究的,現代文學研究的看不起當代文學研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