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90後香港男生的普遍特點是什麼?
外在、內在都想知道T^T拜託拜託
更新一句話:這種問題這種答案全當笑話看看就好了,沒必要國讎家恨都扯來說。
更新「我見過的」一二類人。
================================================================
香港階級劃分太嚴重。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家裡有錢。能基本都是國際學校,拔萃,band1的。那自然的大學就是三大或國外或哈佛劍橋。
第二類:家裡小康的。至少有一套私人樓,基本描述和你說的差不多。
第三類:公屋居屋三代同堂的。這類就升學很困難,盛產廢青。升級成本高,家裡也難以給予幫助。
家庭出生對人的影響巨大,不是國內可以想像的。國內好歹有的選,真心能選。雖然媒體天天吹噓中國夢的啥啥啥尼覺得虛偽,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獅子山精神早在李嘉誠四大家族壟斷香港以後就已經滅絕了,這也是為什麼說香港年輕人覺得沒希望。(當然,我個人覺得是借口,自己不願意來內地發展,政策給了太多好優惠,211很多大學放寬政策給他們讀。周圍馬來西亞,菲律賓好大學也有的是,就是自己心高覺得一定要讀3大8大出國讀書。說到底還是眼界問題。)
雖然感覺前兩類很美好,但是社會結構導致第三類居多。所以年輕人,個人估計70%-80%都是第三類。
很多案例都是我朋友,我住過居屋也住過私人樓。以及我太太的前男友們...哈哈哈。主要特質是:沒什麼責任感,沒太多上進心,思維單純容易受外界影響,斤斤計較,優柔寡斷,自私,怕事。特別算計,我太太說他前男友吃飯每頓aa細分到幾毛錢,自己會一個人去吃後吃的因為怕要分擔多的錢。所有存的錢都炒股或者買手辦。口頭禪:打份工啫,唔知wor,唔關我事,唔識。
但聽說優點是細心....hmmmm
我自己公司面試人也面過不少香港年輕人,中大港大都有,後來現在已經基本不招香港本地的畢業生了。
我的回答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見,一直覺得自己很客觀,但這問題上儘力了....
================================================================
一般我們對香港人的影響緣於TVB和港產片,而我自己印象最深和覺得最貼切的反而是麥兜系列,以及陳果當年的香港幾部曲。來香港之後的前2年,我也很痴迷香港本身社會的矛盾衝突所帶來的藝術魅力。而這些衝突裡面會有很多香港男性的縮影,比如古惑仔裡面的浩南,或是香港製造裡面的李燦森,比如一路向西裡面的四眼哥還有他老爸,在或是後面經常TVB出現的bosco。
那你也會疑問到底香港男孩子都是些什麼樣子:下面黑過了第三類人比較消極的一面,現在介紹幾個一二類,讓我覺得和普通人差距比較大的。我一直覺得,香港誇張的地方是,有錢人和窮人沒交集。住的地方不一樣,吃東西的地方不一樣,逛街的地方不一樣,啥都不一樣,給個衝突的機會都沒有。
先說幾個我司的MT(管培生),Georgetown University 學國際關係,HKU,還有個是LSE吧好像,反正是英國名校。來我司3個月實習,三個人一起做項目,這三個人都算是香港護照,GU的是ABC,HKU的內地人從小跟爸媽來香港長大的,LSE的那個是內地去的BBC。
首先,三個人,看簡歷都是光彩耀人,實習經驗不是投行,就是諮詢,就是大集團,在或是NGO或者自己參加創業項目。那特點自然不用說,表達能力出眾,大大方方,讓你不會覺得他們「小」。說話自信,不會因為你是前輩就不和你爭論問題。第一個讓我很讚許的,是三個月內他們毫無計算機背景,做了一個prototype原型,提升我們用戶體驗,並且完整了的使用了Design Thinking(我司的招牌創新噱頭)去驗證他們原型的可行性。並在全公司做展示,三個人分工明確,做出來的原型大家一致反映都是可以上線了。當然,最後產品部門同事加工之後就直接上線了,並且給了三個實習生credit。
三個人裡面Georgetown的那小哥我印象很深,因為這哥們有點胖,還是個娃娃臉,話特別多。初初看覺得挺作的,但後面聊過幾次,看他和不同部門頭頭打交道的過幾次,約吃飯或是喝酒聊天,你都能感覺,這絕對不像個95年的。後來互加Instagram,天天看到他全世界跑,開飛機,跳傘,做ngo,後來又去聯合國實習還是什麼的。聊天過程中,不免知道三個人都有特點,家境非常富裕,應該屬於1類人了,海外都有背景,完全沒有local的朋友。。。這個估計香港本地人會深有體會,哈哈哈哈。他們都是小圈子自己玩自己,排他性特彆強。
還有一個印象特別深,但是來我舊公司做實習(每年公司都會請些summer intern),一般的實習生都是mgr去做公司介紹就好了,只有一個小男生,乾乾淨淨的,進來西裝三件套,袖口,領帶,極其講究,是由ceo,cfo,cmo去做公司介紹。之後做項目拍短片,這小哥都是很出風頭。後來才知道,這小哥才讀高中,老爸上市公司董事,後面加了facebook才知道,人家讀哈羅中學(Harrow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拉小提琴得獎,過生日老爸送了艘遊艇...恩,大概是這樣。
當大家把這些人當故事看的時候,我只是想強調,香港階級的劃分和內地不大一樣。香港經濟形態單一,也就金融,物流,旅遊和地產。我們稱old money的這群老人家已經把階級鞏固得很好,整個城市的意識形態,媒體,政府什麼的,節奏都控制在他們上層階級手上了。所以作為一個不是那麼有階級優勢的年輕人,不像國內或者國外,人口多,城市大,機會多。也不像行業上我們有互聯網讓大家鹹魚翻身(真心感謝互聯網讓很多年輕人有出路,讓整個世界的階級有些流動),加上語言,政策,文化上的限制,更是難上加難。
================================================================作為一名九十後香港男生,看到大部分答案負面,就像一把把刀插在心口,實在慘不忍睹,雖然如此,也承認問題。所以我也就來答一答題。當然,要去標籤一個年代的人,說他們都是這樣是不實際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經歷,那我盡量說一些我自己的感受,讓大家有多一個角度。
我是一個Band2的學生,大學考不上,現在考第二年,但是機會渺茫。不過有趣的是,我因為玩辯論,認識了一班Band1名校的學生,現在在讀三大的不少。而我自己小學因經殺校的緣故,收生很雜,讓我也有不少朋友讀Band3,現在已經沒有讀書在工作的也大有人在。
作為夾在中間的人,其實很能看到自己以及其他人的一些不同。最精英的一班朋友,很有主見、有很清晰的目標,每個技能樹都已經點滿了,曾經香港流行過「高分低能」的說法,但我覺得有點以偏概全,因為我認識的,他們口才、思考、邏輯、人際都是滿分,那算是香港部分精英主義殘留下來的教育方法而出現,不過算少數,所以不太普遍。
至於說一說在中間的那一群人,可能剛剛好考到八大,讀了大學,或者讀不到讀大專、副學士。很多人說他們沒有主見,那我是認同的,政治不了解、身邊事不了解、讀書只不過是為了滿足社會的期待,我想這也的確是為什麼那麼多答案都對香港男孩普遍的看法。其實還有很多缺點,責任心不足、目光短淺,我想這是無可避免的。雖然如此,我也必須說一些優點(當然你們可以不同意),我覺得他們是有禮貌的、不喜歡惹麻煩同時也不想給麻煩人家、善良等等。至於為什麼會出現一班這樣的人,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大多數都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什麼期望,沒所謂、唔識,反正怎麼樣也不會更好,無法改變現狀就放棄改變。我曾經對這一班人也很不忿氣,但是我後來覺得,其實那是一班無害的人(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平庸的罪惡),他們不懂很多東西,其實也可以過得好好的。
至於最後的一班人,他們很奇怪的,沒有了不明確的目標,因為未來沒有什麼很多的選項,他們反而更清楚自己要做些什麼,有些人會去投考紀律部隊、開網店、做設計、學拍電影、去做服務行業,他們很有義氣,很好玩,人也很好,他們懂得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反而比中間的那一班人沒那麼消極。
當然若說有什麼普遍的特徵,或許是政治上的立場,年輕人大部分都是一樣的,我就不多說了。我們是被寵溺的一代,同時也不太看得到未來的一代,我們的獅子山精神也不是八十年代香港人所想的那樣,不再相信勤奮與努力能有同樣的回報,至於那是什麼,我也說不清楚,或許要很久以後,才能有人評價出來。無可否認的是,我們無可避免的有了犬儒主義的特徵,很多朋友都想逃離香港,但我們不是不喜歡香港,因為香港很悶、很窄,對這個地方不只是愛,而是有更多的感情糾纏在裡面。
好像說了很多嚴肅的東西,就轉轉心態說一些簡單一點的事。我們這一代的人很愛去旅行,起碼一到暑假,全部人都在香港機場影相,當然這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差不多。
還有男女感情關係,我覺得內地人是男的做主導,但其實在香港都是女人做主導,在感情關係上,女人是強勢的,在我這一代,我也這樣覺得,男的多數都被吃得死死的,其實整個香港的社會,我都覺得是女權是很強勢的。
其次在消費心態上,可能會覺得我們很揮霍,基本上大部分九十後都會有一部iPhone或三星、衣服書包等等都是名牌(有個男性朋友瘋狂買鞋),買東西、吃貴東西喜歡放上FB和Instagram炫耀,留言就會說「下次一起去吃」,但大部分都負擔得起,其實就沒有什麼,簡單打打工賺點錢就可以買到享受到,我覺得他們喜歡就好。
至於在娛樂上,我覺得大多數都是聽台灣歌、港樂,而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奇奇怪怪喜歡聽的類別(我自己喜歡聽My Little Airport的小眾indie歌)。至於電影,沒什麼強烈取向,荷里活片一般、港產片也覺得一般。但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也突然好喜歡懷念八十年代的香港文化,畢竟那是最巔峰的時代。
童年是數碼暴龍、寵物小精靈、百變小櫻等等等等,遊戲機是GBA、NDS、PSP、PS2
至於外貌上,其實能說一個小故事。我跟幾個朋友去北京旅行,然後在逛完三里屯以後,坐地鐵回民宿,在地鐵上遇到一個姐姐,我們聊了很久。至於聊天的原因是她前一天才在香港旅行回來,她其中談到香港男生的外貌,她覺得香港男生皮膚很好。我覺得呢,其實香港男生的確很姿整(愛美),追潮流、敷面膜等等,走出來也靚靚仔仔的(其實我覺得整個世界的男人都開始是這樣,不再是不修邊幅那樣)。
其實自己評價自己這一代,或者自己這一群人,不太能做到旁觀者清的角度,我未必能說出跟內地朋友不同的一些價值觀、想法,所以大家真的有什麼想知道的話就留言,我再嘗試回答一下,謝謝。一般都不超過二十六歲。
謝邀
從50後到90後的具體而有趨勢化的分別,是興趣精細化。
舉個例子
50: 喜歡戶外活動
60: 喜歡球類運動
70: 喜歡足球
80: 喜歡七人足球
90: 喜歡45分鐘制七人足球
又
50: 喜歡影畫
60: 喜歡動畫
70: 喜歡日本動畫
80: 喜歡東方project
90: 喜歡芙蘭主題音樂改篇
謝邀。
實在沒法只說男生,就粗淺的說說整體90後香港青年。
相對80後,他們物質豐富,不光不愁吃穿,是一般80後出來工作了才得到的,比較多90後的家裡已經能負擔。比如手機、從小出國旅遊。佔中期間,路上除了人潮、帳篷、還有一點一點白光,那是MacBook 蘋果標誌發出來的光,從側面可以反映相當多學生能負擔。
還有個特點就是有選擇。上不了本科,可以有副學士,甚至出國,坐車可以有地鐵或者巴士小巴,去外地有錢的坐國泰窮游坐廉航。80後的選擇肯定沒有那麼多,更多的可能是有和沒有的情況。聯繫現在的政改,也能反映一些問題。
有些較年長的人或者內地有觀點會說這些香港新一代是廢青,我會說是起點不一樣,上一兩代連溫飽都不能保證,今天吃穿不愁已經覺得很好。青年起點高,自然會追求更高級的東西,社會平等,自由,參與權,這些看不見捉不到的追求,並不是人人都認同,但要理解這就是新一代的觀點。
有好多想答,整理一下再好好說。
個人覺得我們是很兩極分化的一代。好的很好,帥氣溫柔聰明正直心地善良。
差的好差,劈柴飲酒逃學大談政治崩壞。
你們不就想聽政治性的,來說個痛快,瘋狂摺疊。
首先明確一點,大陸媒體上的香港人有的時候真的不是香港人本來的樣子。而是,大陸政府想讓我們看到的香港人的樣子。
--------------------------------------------------------------------------------------------------------------------------------------------
我是90後,在HK上學接觸到的也是90後。
進入正題之前,先說點閑言碎語。香港是我見到打籃球最文明的地方了,打了一年野球(每周兩到三次),沒紅過臉沒打過架。而且,互相打球很乾凈,稍微碰一下就sorrysorry。之前見到一個我住那附近的社團成員一身紋身,打球的時候壯了我下還是sorry個不停。但是他們打球還真的挺厲害,大個小個都酷愛投三分還死准...
還有就是,雖然我現在離開了HK,但我不保證以後會不會回去,因為雖然很喜歡那個城市,但就IT行業來講...marketing-oriented有時候真的在主導地位.
政論:
首先我想先提幾個"認同".
國家認同
在整體西方世界中長大的青少年包括我們這代人的一部分,一直都認為國家和政黨是分離的.對於這個國家,或者說你認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這個也是在大陸人民心目中最挑動神經最敏感的話題, 你可以不認共產黨,但是你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就是漢奸.
遺憾的講, 相當一部分90後對這個沒有大陸人認同感那麼強. 我聊過很多, 香港有種論調我覺得很值得我們分享並且可以理解他們的想法: 1841年, 我們是中國人的時候, 你們大陸把我們一腳踢給了英國人,現在過了150多年,你們又沒經過我們的同意就把我們收回來了. 香港人在中國每個困難的環節, 都在支持中國大陸, 翻翻近代史和改革開放後的這幾十年,香港都為中國大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到頭來, 大陸人跑到香港來指手畫腳然後告訴我們有錢就是大爺,你就得給我服務. 這種新聞屢見不鮮,說實話, 在香港, 李家的人或者那幾大家族的人都很少這樣. 稍微有地位有錢的人如果家裡人這樣,會出來道歉的.
但是, 情況也沒有那麼糟. 我之前有跟一個90後local聊過這個些事,其實他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但是每每想反駁那些覺得中國不好的人時候, 少有反擊的事例. 極端的少年是有, 但是還是少部分. 前段時間在香港足球賽噓國歌那事, 大陸媒體認為是在噓國家,噓整個中華民族,涉嫌港獨. 其實是事出有因的, 之前大陸足協發布的海報涉嫌種族歧視. 有些人說了,他們老歧視我們,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歧視他們出出氣? 其實在他們眼裡,這種噓就好像天津在國安主場踢球時享受的待遇是一樣一樣的。
我個人認為, 種族歧視這個事本身就不對!香港主流媒體也在不停反思這幾年對自己的同胞做的很不好,大家都在反省應該哪裡改進。90後男生作為一個群體大多數和我們一樣,不關心政治的,他們要的就是過上可以比他們爸媽更好的生活,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下一代變得有希望。
我不想製造對立,因為理想的講,對立對兩面都不好。現在大陸老說,我們給香港人那麼多好處那麼多錢,他們怎麼還看不起我們, 是不是覺得我們有錢眼紅啊。香港人尊重的,是遵守社會公共道德,互相尊敬不打擾他人正常生活禮貌友好的人,跟你有錢沒錢沒關係的。兩邊還需要多交流,多互動吧。說的我有點累了,剩下的有人想看我再補。
噢對了,大家以後再看大陸媒體的時候把佔中那波人和港獨那波人分開看,那兩掛不是一波人,政治理念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港獨的基本上都參加了佔中,因為本身這就是個開放性的政治活動,但是但佔中的很多都反對或者對港獨沒好感,他們不想獨立只想過的好一點。
-----不過對90後的大多數我接觸的大學生和master來講,男生們都還是挺積極向上,執行力和學習力很強,而且遇事很認識,因為英文好,普通話也沒障礙,將來在整個大中華的人才市場上他們還是有著不可超過的競爭力。對了,中產或者普通家庭的港男對女朋友很gentle
-----
摘自雅虎HK關於港獨人士和大陸遊客在旺角地區發生衝突的報道的評論,沒有特別的截圖就是排名最高的評論的前三頁
99年出身的來說說身邊的同學吧
1. 少讀書。大多數人回家會玩LOL,或看動畫,較少人有讀課外書的習慣,就算看書多數會讀輕小說,讀過金鏞的一班三十多人一隻手能數光,更莫論四大名著
2. 沒什麼遠見。大多人到中四還沒深入了解自己大學讀什麼專業,有時間也不會想想。有人想考完文憑試才想讀的專業。
3. 不認真上課,溫習。例如通識課有三份二同學在睡覺,做當日交的功課,儘管這是band 1 中學。
4. 親民主派。Facebook上充滿同學讚好的生果報文章。一班連一名親中的建制支持者都沒有是常態,大多是政治冷感或親民主派。
寫到這裡吧因為不太了解就談談感想好了。
我覺得上一代的香港人有一種衝勁,就拿買水貨這個事件來說,對於上一代的香港人,一定會把它看成一個商機。
而反水貨讓我感覺這一代香港人的商業精神整個都落沒掉了。
我曾經看過一個數據,大概內容是說香港人的移民傾向非常嚴重,因為居住條件太差。每個人佔有的居住空間過於的狹小。當港人一旦有了一些錢,就會移民到國外。
而這一部分有錢人,又往往是這個社會的中堅階層。
一部分人就出走了,剩下填補進來的,往往就是大陸人,而實事求是的說上一代大陸人,受教育程度是偏低的,資本往往是一些不正當的積累,所謂的原罪資本。
所以到現在香港的高素質階層極度的萎縮。
造成這個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港的商人政治的氛圍非常濃厚。為了哄抬地產資本價值,他們不供應土地,即便有大量的閑置土地,也不像,新加坡那樣進行公屋供應。
實際上九七年之後大陸接管香港後,香港整體也是在上升的。
但為什麼還是感覺香港衰落的非常嚴重?
因為其他所有的大陸城市通通都崛起了,香港的相對地位就開始落後,對於市民的直觀感受就是東方之珠的榮光他們再也體會不到了。而這難以紓解的怨氣,就變成了對大陸的敵意,歸咎為大陸不正當管制。
經濟上他無法跟大陸比肩,再進而來比拼民主,比拼一個公民意識。
說回香港的年輕人,實際上我覺得他們的國際視野,甚至還沒有大陸人寬廣。
而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大陸人跟香港人不一樣。
一個鳳凰男到了大城市,如果他不成功,還有他的老家等著他,他可以到老地方憑著一些關係,做些沒有創造力的事情過活。
而香港年輕人呢?除了香港再也沒有包容他的腹地。
這麼來說,香港年輕人有自己的可悲之處。
但更為可悲的是,他不會理會自己的處境究竟是香港造成的或是大陸造成的。
只會一味的指責大陸,在我看來,這種思辨力的缺失才是香港年輕人最為可悲之處。
上學期認識過一個香港的同學,照一個答案的分類,應該是家境還算比較優越的一型。小時候上的是國際學校,大學在美國念。
我們是在一個留學生tutor項目認識的,他英文和粵語都是母語水準,然而普通話比較捉急,由於廣東話影響常常會直接把單詞翻譯成普通話——我就負責給他糾正這個問題,同時他做我英語的語伴。
第一次見就知道這是個非常喜歡運動的男生,裝扮休閑,不是很高大但給人精壯的感覺。後來知道他喜歡打網球籃球,在香港還有一隻自己的球隊,常常出去比賽,具體忘了是什麼球類了。
那時候我忙著考六級,一次飯桌上隨便提了這個事,他熱情的表示可以幫忙給我看看作文什麼的。我也沒太放在心上,有一次寫完連版都沒怎麼排發過去了,結果僅僅過了一天他就回信了——那篇作文大概是那麼多年被修改得最認真最有水準的一篇英語作文了。他用批註幾乎是逐句給我建議,實在太weird的地方就直接說i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rying to say...確實因為沒認真考慮,有的地方我都不知道我想說啥。當時就有些汗顏。
後來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我覺得只是隨口一說的事,他覺得能幫忙的答應了,就會認真去做。
最後一次吃飯,他要回紐約了,我也快放寒假,我說我們社團要出國做公益活動。他問我,具體做什麼呢?而當時這個活動在我印象里也就是幾個研討會幾個參訪,一時語塞。他又問,你很喜歡幫人嗎?(怪怪的普通話)我又語塞了,總不能說我也知道這麼短的時間,這麼密集的行程,我做不了什麼,無非是為了自己的經歷多一筆?他接著說,從小他也參加過很多這種公益活動去幫助別人,但他逐漸覺得最終並沒能從根本幫到別人什麼,不夠有效有效率,漸漸就沒再做了。他沒有針對我,話也不重,但我當時挺尷尬的。
現在這個大我好幾歲的哥哥應該已經回香港工作了,他說比起拿著高薪在國外整天面對枯燥數據的生活,還是想陪在家人身邊。
一生過客不少,但這個朋友讓我思考得很多,希望他以後也一切順利這是一個我可以回答的問題:)
通稱香港90後男青年為「港男」。
普遍上來看,港男們的特點就是放大化的城市男生特點。
1. 首先,比較時髦。
知道名牌,知道潮流。這是非常正常的。香港有大把的購物中心,基本上出地鐵站就是一個大型商場,世界名牌聚集地。加上香港可能有點英殖傳統,跟內地比較起來更加註重穿著,所以港男都比較入時。
比如,我去參加香港的婚禮時,看見的是,男性都穿的是非常正式,打領結的西裝,女性都是穿禮服。但在深圳的婚禮經驗發現,貌似沒有太多要求啦。
還有,港男比內地同齡人會打扮是真的啦,而且不是那種很花哨的,是很舒服的時髦。
風格嘛,廣東的風格:我總覺得好多廣東人都很喜歡這樣打扮??有時候我簡直可以透過一個人的穿著風格判斷他是否來自廣東= =
差不多這樣啦。
2. 跟@Terry Meng 觀點很像的是,其實大部分港男家裡並沒有什麼錢喔。
或者說,港人大多數都沒什麼錢。
曾經,香港還是個我們領著幾十元,人家月薪一萬的年代。
現在,感覺普通工人的話,月薪八千、一萬,打個八折6400軟妹幣。這種是藍領,流水線上的工人啦。因為有認識的長輩是做這個的,所以樣本也很小。
普通的白領可能一萬到三萬吧~有個姐姐貌似做老師就是月入兩三萬。嗯,打個八折~三萬就變成兩萬四了oyz好心痛有沒有??
90後的父母們,或者已經工作了的90後,現在就是這麼多錢~
第一類:家裡有錢。能基本都是國際學校,拔萃,band1的。那自然的大學就是三大或國外或哈佛劍橋。
第二類:家裡小康的。至少有一套私人樓,基本描述和你說的差不多。
第三類:公屋居屋三代同堂的。這類就升學很困難,盛產廢青。升級成本高,家裡也難以給予幫助。
@Terry Meng 在下面的評論有說到,他認為第三類是佔大多數的~
雖然香港土豪多,但大部分的人只有搬磚的命= =
房價全球第二高,僅次倫敦。君且看,那些住宅樓,建到40+層 60+層,很多人住的房子就是60平米的,密密麻麻排列有如緊密的骨灰盒??
生活成本也比較高。普普通通一碗麵60港幣,約合人民幣48元。
但是 @Terry Meng 說的出身很重要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有點誇張- -
因為,香港是個分區上學的地方!學校資源分配嚴重不平衡,好的學校都集中在富人區(e.g.九龍),差的學校都集中在邊緣的差學校(e.g.沙田)。
富人的孩子進入好的小學,有更大的希望升入好的中學,然後進入名校。差距就這樣越拉越大啦。
而且香港的「中考」的再分配作用非常弱,基本上都是中一到中三念什麼學校,中四到中六就接著念~
深圳的話,就有中考進行一次大洗牌。。
可是,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啦。答主有個表哥就是家境普通,因為太優秀被跨區入學,就讀TOP1的男子書院的~最後還成了狀元= =
更多八卦請戳:你們身邊的學神究竟有多神? - 百野的回答
3. 上進心較弱,城裡人會玩。
香港有三大,港大,港科,港中文(雖然港中文弱一點)。對於本地人來說,上這三所,簡直就是灑灑水??oyz我的一些表哥明明就沒有我聰明都升入了港大(傲嬌臉!!!!!!!!但!!!這是真的??
香港的大學大概八、九所,升入本地的大學的機率大概是介於一本和二本之間(北京上海戶口不知道),其中就有三所是名校!!!!!!!!!!!!!!教育福利不能再好啊!!!!!!!!!!!!!!!!!!!!!!!!!!
還有就是參加港澳臺聯考的話,上清華北大之類的,其實難度真的很低= =
考不上的可以出國,副學士,上職業學校etc。。
讓深圳唸書的我哭一會兒oyz
——只能做個學渣花父母的錢去國外野雞大學唸書回來裝作很流弊了= =
所以,港人在我眼裡大部分都是學渣。除了那個表哥!
更多八卦還是戳:你們身邊的學神究竟有多神? - 百野的回答
然後,城裡人,會玩,不解釋。
4.我不想談政治立場。
有人不喜歡,說自己是hongkonger(去年有個學長就這樣跟老師說自己是hongkonger)
我們的tutor(英國人)吐槽說,「我。。沒。。見。。過。。這。。麼。。會。。造。。詞。。 還。。造。。的。。如。。此。。之。。low。。的。。人。。。」
——「 That "s not even a word ! 」 (咳,大家好,我是chinaer~
我覺得Hongkongese感覺還高級一點= =雖然看上去依舊很low= =
扯遠了。我想說的是,這種特別激進的只是少數。
很多人真的不在意。也不會刻意去說。
就我的朋友圈來說,深港兩地的90s男生素質都差不多啦。不會故意給人難堪,不會故意要吵架。
我討厭的是那種,天天嚷著自己是台獨的人= =
拜託,像我這種高一才知道中南海不在海南在北京,高三才知道釣魚台不在釣魚島上沒念過書見識淺薄鼠目寸光的人,
根 本 不 care 你 台 獨 不 台 獨 好 嗎。。。。。。。。。。。。
這種東西,是無法隨著你我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真是操著中南海的心,吃著地溝油的命= =
這種才是,真*作。
5. 根據評論區補充一:就業。
@Alex:我想說??香港的就業很難嗎??我是內地的 有個學霸學長本科考上了港中文學it 但是好像不好找工作 他還在繼續讀博??
在香港找工作對非香港戶籍可能有點難。
這不是歧視啦,是正常的。
比如,你說,北京人考清華北大容易是不是歧視非北京戶口?上海人考復旦容易是不是歧視非上海戶口?英國目標留學生零就業是不是歧視非英國國籍?
不算。
首先,香港的資源肯定要先保證港人自需。就業必須優先香港人。
不然,港人繳了那麼多的稅QAQ!!!!!!!!!!都是錢吶QAQ!!!!!!!!!!!白花花的銀子啊QAQ!!!!!!!!!!!!交出去可以換來一點教育,就業上的資源的啊QAQ!!!!!!!!!!你們都沒繳錢,我們的爸比媽咪在我們工作之前就開始繳了好多年好多年的錢了QAQ!!!!!然而現在如果在跟我們平等地搶飯碗,港人都要哭了QAQ
而且香港的人真的超多的,本來就業競爭也算是很激烈。
其次,不得不的承認,大多數人有語言上的障礙。
香港普通話普及已經比N年前做得好了。小時候00-03對本地人講普通話基本上都沒人懂我在說什麼,交流只能講白話= =。現在在香港我已經可以用普通話跟周圍的人交流了,就越發不願意講我那捎帶口音的粵語= =。教育上的普通話教育也已經非常先進了。
可是,官方語言,依舊是廣東話。
僱主,真的需要考慮這一點。
最後,還是不得不說,香港還是比較包容的城市,各種國籍的人都有,當然也有很多內地人。
讓大家產生「香港排外」這種錯覺,原因大概是:入港身分,其實門檻還算高,已經要用「移民」來修飾了。住在香港也很難,我不知非深圳地區,反正深圳也是要搞港澳通行證,一次出入,為期兩週。
深圳很久以前就說,『來了就是深圳人』,也有很多外地人。因為外地人想來就來啊,你想住就住啊,深圳戶口也好搞。有能力還可以找個工作。所以深圳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城市,香港相比之下,人口其實比較單純。
怎麼說呢,香港限制外來人口也挺不好的,感覺就沒有深圳那麼有活力~有一種理論不就說,最好的進化方式就是無准入門檻,然後物競天擇嘛~而且香港其實本來就比較出色了,發展的也算成熟,很吸引人了,如果沒有準入門檻的話??估計將有一大波喪屍將湧入香港??城市本來人就很多的QAQ所以香港也沒有辦法啊QAQ。。。取消門檻臣妾也做不到QAQ。。。所以就被別人說了高傲了QAQ。。。其實還是有很多苦衷的QAQ。。。
ps關於這個問題,評論區有位 @Roam 指出hk為IT荒漠找不到工作正常,答主覺得這個角度也挺有意思的,非IT人士就不班門弄斧啦。
——目前就寫這麼多。你們還想聽什麼方面的八卦就留言我可以補充
他們都很瘦
班高登仔真系好鬼。。。得意。
愛打雨傘,敢於說不。
發現東莞不能去後 都去上街遊行了
一個真實的觀察;)
並不是講笑
可能稍微有些偏題,答主說的不僅僅是香港90後的男生的特點,而是從電影到真實生活中的層面,在這篇文章中對整個港男群體進行特點歸納。
——————我是分割線—————
20年前,香港回歸,「馬照跑,舞照跳」。
講粵語、吃西餐、曾經的殖民地,香港的「異域」風情在我們心中一直有著磁石般的吸引力。
我們偷偷下載的那些令人臉紅心跳的《金瓶梅》、《一路向西》、《飛虎出征》等香港三級片也早已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除了電影,提起香港,我們會想到港女,想到屏幕上那些女神:張曼玉、邱淑貞、朱茵……想到她們的明眸皓齒,風華絕代。
然而更貼近現實的生活里,說出「有樓才有性高潮」的拜金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才是更為普遍的存在。
(在採訪中說出「有樓才有性高潮」的「拜金女」)
有著精緻的妝容、身穿時尚名牌的港女們,一直被貼上「精緻」、「拜金」、「自主」等標籤,而當提到港男時,我們卻對這個群體知之甚少。
今天,在港男回歸20周年之際,我們來一起聊聊那些一直以來被港女蓋過風頭的港男們。
一、電影中的港男,十足幼稚
提起香港電影里的港男,我想到的第一個詞是幼稚。
《重慶森林》中失戀的金城武每過一天都要買一罐5月1日到期鳳梨罐頭,因為那天是他的生日,他以自己的生日為期限,告訴自己等到罐頭過期,這段感情也就同樣會過期。
就是這樣一個毫無根據的執拗想法讓他深信不疑,以至於會在便利店和丟掉過期罐頭的店員大吵:「你有沒有考慮過罐頭的感受?」
《志明與春嬌》中那個永遠長不大的余文樂經常把乾冰放在馬桶裡面,看著連綿的水汽翻湧。
他這樣做的時候沒有為什麼,沒有意義,只是單純的喜歡。
《旺角卡門》裡面的劉德華無論何時都要罩著自己四處惹事的小弟,不論這個小弟捅出了多大的婁子,不論值與不值,哪怕這個小弟曾想過離他而去,哪怕這個小弟廢柴到連保護費都收不上來,哪怕最後他為了小弟愚蠢的血氣方剛而送命。
他就像是一個固執的孩子,我認定你是我的兄弟,那麼我就不聽世界上任何的建議。
這些幼稚的港男習慣於被周圍的人遷就,幼稚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恩賜。
因為有人為他們擋住了生活中的那些無可奈何與波譎詭異,所以他們才能在香港這樣一個高樓大廈組成的鋼鐵森林中,仰著頭倔強地抵制著成人世界的一切。
二、生活中的港男,拚命三郎
我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些人就出生在羅馬。
但電影畢竟是電影,即使對於那些出生在「羅馬」的港男,生活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真實生活中的港男形象與影視中的形象是割裂的,兩者一個幼稚放縱,一個拚命努力。
雖然被稱為叛逆的星二代,但謝霆鋒其實是真正的拚命三郎,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中勢要以人力戰勝好萊塢機器的決心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在香港科技大學的一段演講中提到了自己送給兒子的生日禮物,一段拍攝動作戲的視頻。
他在這段視頻里回顧了那些極為危險的動作戲,包括倒掛著從41層高的樓跳下19次,在會展中心差點被繩子勒到窒息,被大巴車撞飛,從樓頂被人踢落。
為了這些動作,他足足練習了12年,但即使這樣,拍攝這些鏡頭送命的風險也依舊高到嚇人,連他自己也在看過視頻後慶幸自己的幸運。
他在視頻的結尾對兒子說:
「我這麼拚命,就是希望你不必像我一樣。」
說著一口自信而不標準普通話的古天樂從來沒有放過自己。
為了不被說成是奶油小生,他把自己晒黑,倒也不經意間自成一派成為如今的黑臉型男。
被人說成是耍帥,他就馬上丟掉自己的偶像包袱開始扮丑。
為了讓自己不被某一種角色束縛住,他演變態、演偏執狂、演罪犯。
他用這些年低調的努力為自己掙來了「亦正亦邪,喜劇、劇情劇皆可駕馭」的評價。
提起陳冠希似乎一定繞不開當年轟動一時的艷照門,在那之後,年少成名的他眾叛親離、千夫所指。
他被無限期封殺,不得不遠赴美國經商。
但他就像一個受了委屈的死小孩,憋著一口氣,發唱片、辦演唱會、創建自己的服裝品牌,立志把每一件衣服做成一件藝術品,他想要把他失去的一切都拿回來。
如今他的公司產值在他的經營下翻了數倍,他本人也隨著社會寬容度的逐漸升高而被大家所理解。
只是在紀錄片《觸手可及》中,他似乎毫不經意但又不無唏噓地說:「我只是遺憾,我不能再去演電影了。」
三、港男的「幼稚」與「拚命」的割裂到底是為什麼
港男的幼稚與拚命都是真實的,這種看似矛盾的特點其實是港男性格的一體兩面,與香港的城市性格和精神密切相關。
- 充斥著矛盾張力的城市
香港處處充滿著對比與矛盾。
走在旺角街頭,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摩肩接踵,而就在這個「國際化」的環境中,大多港男卻從穿著到行為舉止有著很高的相似性。
維多利亞港的燈火中、高樓大廈之下,西裝筆挺的金融精英穿梭而過,但是這些動輒經手百萬資金的年輕人往往在下班後面對的是一個不足15平方米的蝸居。
《重慶森林》中的重慶大廈就是這樣矛盾的具體呈現,髒亂、嘈雜、各色人等往來其中,可這座大廈卻偏偏坐落在繁華的尖沙咀。
港男有著極強的自負,也有著極強的自卑。
他們自負生活在這樣一個如此美好的環境中,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世界,這裡是西方與東方的回眸一笑,兩手相牽,四目相對。
他們自卑於「自我」在社會洪流中的渺小,高昂的物價,巨大的生活壓力,對於香港的年輕人而言,高自殺率一直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 香港獅子山精神
在70年代,一部電視劇《獅子山下》在香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部劇中體現的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香港精神在社會中引起了極大的共鳴,而坐落於九龍新界交界處的獅子山就也為了這種精神的象徵,這就是港人引以為豪的獅子山精神。
但在這樣一個「抬眼望去,你似乎可以聽見金錢在空中流動聲音」的香港,這種精神也帶來了一種快速成功的魔咒。
在這個魔咒下,買樓的壓力就貫穿於整個香港社會,「50哥Chris」為了實現買樓的目標,在大學時就定下能「走路盡量不坐車」、「帶飯上班」一天只花50元的計劃。
香港人一生下來就面對著和資本最赤裸的鬥爭,所以他們常常會一窩蜂從事那些高資金回報的職業,比如在香港大熱的金融,保險等行業。
於是任何愛好都可以讓步於金錢,從此港男學會了妥協,開始沿著相似的軌跡去生活。
- 過期的鳳梨罐頭
電影中那些幼稚的港男形象,寄託著香港男性面對矛盾與妥協時的一種本能的逃避。
港男們會暫時把自己代入其那些幼稚的大男孩中,在看著他們冒出孩子氣的時候會心一笑。
但他們總要面對現實,這種逃避也正如《重慶森林》中金城武吃掉的那些過期的鳳梨罐頭一樣,註定不會長久。
第二天清晨,港男們都要重新提起真皮公文包,梳起一絲不苟的頭髮,從自己的蝸居出發,開始疲憊勞碌似乎看不到盡頭的日復一日。
香港是一個著名的女多男少的社會,港男沒有港女的風頭,沒有北方男子的粗曠,他們在矛盾中壓抑,也在壓抑中逃避。
但就是三百萬這樣沉默的港男扛起了香港社會的另外一半,維多利亞港高樓大廈閃爍的燈光中,有一半也正是這些港男們點亮的。
本文首發於LinkedIn公眾號。
鞋:NB574 NB996 白AF1 flipflop(上課必備)
包:herschel doughnut 各種學會發的帆布包
褲子:各種牌子的5分褲
衣服:huddy 頹T
眼鏡:各種黑框,或者帶con
髮型:陳赫那種很多
運動:足球 網球 籃球
遊戲:lol(台服)
髒話:我diu on9 痴線
人:nice diaosi nice的diaosi
以外形為主吧,我很膚淺的,社會閱歷也很少,以下內容都是我臆想出來。
個人認為普遍香港男生的衣著風格受日本、韓國以及美式休閒風格所影響。普遍香港男生的風格都有一統化的趨勢,大部份人都缺乏個人風格我覺得。
大眾品牌有uniqlo, hm 原因是分店多,而且價格較平民。American eagle, Gap, AF (Abercrombie Fitch) 和期下的Hollister這類的美式休閒品牌也很受歡迎。IT的自家品牌因為性價比奇差而逐漸被大眾所忽略。
髮型: 1. 留瀏海(近似韓劇內髮型,同時適用於方大同類型的文青)2. 前面頭髮統統撥向後(all back) 3. 剃掉頭部兩旁頭髮(他們叫剷青我覺得大概是這樣吧)
有些人喜歡戴棒球帽,少部分的韓系潮男會戴漁夫帽真是呵呵
上衣:純色t-shirt/少量裇衫/印有上述大眾品牌logo的上衣或外套(成為流動廣告版)
也有部分又潮又多金的男生穿著supreme, wtaps, the neighbourhood等等的簡單而昂貴的上衣。
下身: 夏天就是以徘徊在膝蓋上下的短褲為主,現在還沒到冬天就不說長褲了。
鞋子: 因為香港潮濕天氣所影響,以皮鞋為日常的人比較少,球鞋(sneakers)是社會主流。
香港的炒賣風氣從球鞋上也可見一斑,就好像aj retro基本上要以原價的兩倍或以上才可以買到。
流行的鞋款就有new balance的各種型號、Nike的aj, flyknit等系列、reebok的pump系列、Adidas、vans等。
不過red wing, Dr. Martens, Timberland 這些的靴子也有很多人穿。
包包(之類): 牌子除了上面有人說了的Doughnut以外,Gregory, arcteryx (不死鳥), supreme等的貴價牌子也有很多人用。
也有少部分的mk仔會用lv, Gucci等的腰包。
不少的90後男生在大學面試或畢業晚餐(graduation dinner)前才開始去了解正裝,不過部分band 1學校或名校學生早於高中時候,透過校內或聯校的舞會(Christmas ball為主)已經了解到正裝的穿著效果
(可以翻牆的同學可以看看這間香港名校的舞會是多麼的高大上)
http://youtu.be/oOsl7VYRU9E
大概這樣吧我想到再寫
-----------------
少許的補充
個人認為不少的90後男性在網路上操控書面語的能力略低,挺難戒除使用廣東話口語的習慣。
就這樣吧,想到再補充:)蠢
十個裡面九個半常識匱乏,戰鬥力和競爭意識極差只是一些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畢竟主觀,各位權當看看玩。
1、聒噪
這種聒噪已經不僅限於『吵鬧』了。在食堂,但凡有香港的一群男生坐在旁邊,一刻不停地講話是肯定的,甚至會互相扯著嗓子吼,肆無忌憚地大笑;無論在怎樣的自習室亦或是圖書館,學校總會開闢一塊『Quiet Room』。起初覺得沒什麼必要,直到有香港人坐在旁邊自習過才深有體會。哪怕是自習,也總是三五成群,必帶電腦,無論自習室有沒有人,都會積極討論,亦或是男女朋友一起,交談甚歡旁若無人(並不會壓低音量輕聲交談哦)。
2、集體主義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一點,有些社會學的書籍會將東方人說成是更具『集體主義』精神的。竊以為,日本人是集體主義的典範,至於中國人,更多的是建國以後的『被集體』。最簡單的例子,看看古時候中國人的四合院式建築,方方正正就只把自己家的人圍進來,房門之外即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也許『看客文化』很是盛行,卻從來沒有集體過。彷彿特別喜歡撕逼一樣,記得之前看過一個高票知乎答案,大意是說印度人已經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合作精神坐上了很多 IT 公司的 C 位,而中國人還在一邊互相挖坑一邊抱怨美帝的中層階級壁壘、隱形的玻璃天花板......但是同為華人的香港人卻顯得很集體主義。像上一條說的自習三五成群,實際上無論什麼事情似乎都難見到年輕的香港男生單獨行動。而他們中大部分,又很好像很需要群體認同,所謂大學『住Hall』還需要積极參与舍堂舉辦的各類活動,和舍堂的這種『文化』相容,如果沒有足夠的積極性甚至會被逐出宿舍需要自行解決住宿問題。另外某校的 Dem Beat 文化我就不說什麼了。在一群香港人中,所有人都像有個固定的口頭禪,那就是『Hei 啊』。很多人都喜歡西裝,一方面可以說成專業,那某種層面上是不是也能解釋為集體主義呢?
3、浮躁
更多的是說心理上的。香港就像一座上了很緊發條的城市。步伐飛快的上班族,速度都快半拍的扶手電筒梯,還有機械聲響的紅綠燈。這座城市太讓人分心,太燈紅酒綠,讓人永遠無法沉靜。我認識的有些香港男生也頗有這種特質,一定要把自己的日曆塞得滿滿的,飛奔於各種活動、講座、比賽之中,永遠走得很快,永遠停不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這麼拼,然而成果怎麼樣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非常擔心會不會有人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香港人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要多厲害才能通過香港優才入境計劃移民?
※去香港旅遊一周預算多少?
※有哪些關於香港的冷知識?
※如何評價龍應台在香港大學的演講《大學問:一首歌,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