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此科普?書《無效的醫療》?

「醫生」的「針針教誨」,是否可信呢?醫院藥品價格和藥店價格相差懸殊嗎?
無效的醫療網盤資源鏈接


神嗎?你說無效?那抹就讓全國醫院停業一周試試看吧~


這個問題~~~~竟然連我的炒雞大粉絲 @鍾文(基於去年知乎年度數據,23333……)也沒有邀請我,感覺好失落的說。出於專業關係,市面上只要不是太老的和醫學/健康/衛生(不包括純專業和純通俗讀物)書籍我都差不多看完了,這本書不例外。

從營銷的角度來說,中國出版社很好地抓住了中國讀者的G點,將書名Heillose Medizin翻譯成了無效的醫療,這個翻譯其實並不準確,我和德語打過3年的交道(目前半荒廢中),其實作者本人說的是醫學實踐(的目前狀態)令人失望,Heillose這個詞的情感並沒有」無效/錯誤「那麼強,等同於漢語中」令人失望「這個層次才是比較靠譜的。

所以,在」令人失望「這個層面上,作者說的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是我需要強調,作者的角度其實是非醫學的,也就是說,他所說的」令人失望「並不是針對醫療手段/決策/技術本身來說的,作者實際上想說的是」非醫學因素」(醫患溝通障礙、過度治療,經濟利益…等等)讓現在的醫學實踐活動」令人失望「

所以,從這本書看出「醫生/醫療技術完全值得質疑、醫生思想/行為很功利」之類結論的同學,你們太憂國憂民了,要不考慮去和重修一下讀書方法?

接下來,我對術中的內容詳細分析一下(」第幾部分「是我自己分的,不是作者的目錄,請大家注意)。

第一部分
本書1-4章探討了「醫學實踐的現狀「,作者七零八碎吐槽了很多,但是在我看來,他著重指出的其實也就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非常普遍,國外有,國內也有,讀者諸君口下留情,不要亂吐槽我們可憐的醫務工作人員了,好么?

1. 醫患溝通缺乏人文關懷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探討的意義。要是為醫生開脫,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比如工作繁忙、壓力大等等。我這裡想要強調的是,作者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觀點,確實是值得醫生反思的,反思要點簡單來說就是「換位思考」,我們的醫生有沒有做到」換位思考」呢?我看並沒有吧!國外有很多醫生對「作為患者的醫生」進行過探討(以論文形式),但是這塊內容在國內則基本處於缺位狀態,僅有少量田野調查(field
survey),難以形成一種「氣候」,更不用說對臨床實踐進行指導了。我最近剛剛讀完疾病與治療 (豆瓣)這本書,更多我關於這一點的觀點,可以關注我的專欄,我會以書書評形式進行深入探討。

2. 技術驅動下的診療機械化(學院派風格)
這個問題,國外情況不太了解,但是國內是非常明顯的,在國內,我更願意把國內的學院派診療風格(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國內沒有真正的」學院派風格「)定義為」套餐「診療風格,臨床上一眾發燒患者來就診,基本上診、療措施沒有差異(當然,有些醫生可能認為,發熱不就是那個流程么),簡直流水線操作。最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上海兒童醫院開始推行」診前化驗「(兒童醫院推出「診前化驗」)這個措施?我個人認為這個措施雖然有萬不得已的苦衷,但是實際上,深思一下,我還是比較擔心」學院派風格「佔上風的情況出現的——這意味著,醫生更加流於操作工,無論對患者還是他本身來說,都沒有好處,學院派風格異化為套餐診療風格,受害者最終還是作為操作工的醫生和當然的患者(溝通更加不暢、醫療矛盾等等)。

3. 過度醫療
過度醫療表面上的原因是經濟利益驅動——這個是這本書的觀點,其實還有其他因素,就國內環境來看,」避責「也是重要且真正值得探討的原因之一。經濟利益這個點,沒什麼好多說或者多指責的,醫生並不是和其他行業不同的職業,其趨向於尋找趨益,再正常不過了——尤其在我們國家,醫生勞動價值極為扭曲的體制下,醫生的趨利性會很大程度地被妖魔化。當然國家是意識到的,也是正在採取措施的,抓的人也是很多的。我是抱有希望的,而且在我的一干同學中,大多對此有著明確的態度,未來作為我們年輕醫生主導的醫療圈,是會好的。話說回來,關於過度醫療,我暫時還沒有過多的話語來說,昨天剛買了書,大概我讀完後,也會以書評形式和大家分享吧。

第二部分
本書第5章開始到第11章都是個案討論了,用以強化前面幾章作者的觀點。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作者舉例生動,但是大家一定要認識到,這裡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還有一些看似」合理「實際上是可以合理說服的論點。具體個案,我就不反駁了,我只是舉幾個例子,讀者諸君自己判斷吧。讀書讀書,要有自己的思路也理解,萬萬不可人云亦云。

1. 越貴越無效
這個結論是有問題的。直觀上,有一些腫瘤藥物確實很貴,比如索拉菲尼,每天均價得4000左右,但是患者用藥以後,從統計角度來看,其實也就是多活幾個月。但是啊,我能說——好端端的一個人,吃了你這4000一天的葯,卻吃死了——這種不講過程只看結果的話,本身就是缺乏判斷的。

當然,有沒有越貴越無效的藥物嗎?有沒有騙局?當然有了,比如」某靈芝寶「、」某抗癌靈「,總有不良的人去欺騙去忽悠,也總有人被欺騙被忽悠。事實上,貴有貴的原因(研發是大頭),而無效也不是普通人認為的那種「無效」。

比如索拉菲尼吧,這麼多大牛醫生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制訂出《指南》,認為化療失敗的肝癌,再往後化療也沒用了,只能試試看索拉菲尼,否則臨床上就是沒有葯了,但是醫生能說「你完蛋了,只有等著死了」這種話么?

2. 造出來的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確實不是病——假如它沒有對你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的話,預防或者治療骨質疏鬆的目的,其實是避免可能影響正常生活的狀況發生。這裡存在著風險受益評估問題,是否需要干預,當然可以由自己評估,但是我作為普通人,可不會傻到不聽專業人士的意見。

如果醫生認為你需要干預,而你堅持認為不要干預…

那麼…

就是不干預,就不干預,就不干預,哎呦,我的大腿怎麼斷了……

拜託,請相信專業醫生的話好么?

反過來說,正因為骨質疏鬆處於我說的那種病和非病狀態中間,確實會有一些基於營銷的手段對醫生的判斷造成干擾。這樣的話,問題其實又回到了「過度醫療」上——作者也是這個意思,大家不能說看完了這本書,就真的以為骨質疏鬆是造出來的了。

3. 過度診斷的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診斷和治療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從目前的態勢來看,越多越多的醫生開始偏向於觀察而非積極治療,這個其實是和一些長期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所契合的——也就是說,臨床越來約認可,大多數前列腺癌病程足夠長、病情足夠溫和,干預的風險受益未必那麼高,可以不「積極干預」。如果將先前醫生的診療措施認定為利益和過度醫療,稍微有點打錯了地方。醫學是發展的,是基於認識的,從來都不是只基於利益和避責而存在的。

其他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心血管介入治療、基因篩查,這些東西基於市場運作,被「異化」,不能否認一定讓現代醫學「前途不妙」(尤其是在中國這個醫療服務本身價值極度扭曲的社會中),但是實際上醫學界從來都不乏捍衛者,比如胡大一教授就反覆批判過國內心血管支架濫用(國外也不少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就點名過美國)的情況。

我們總是要向好的地方看問題,這本書的作者在第三部分(最後1章)中也給出了不怎麼靠譜,但也算是一種方法的處方:主動掌握健康知識、主動(和醫生)溝通健康疑問,但是一定不要忘記尊重專業的意見——這麼偉光正,作者怎麼可能認為醫療是無效的呢


謝邀

我沒看過這本書,不過既然是一個外國人寫的,攻擊體制問題的就退散吧。

題主問的是」無效的醫療「,實際上,如果以有效無效來判斷醫療行為是否正確的問題,那麼醫療行為確實錯誤得太多。事實上,所有訃告中都會提出一句」XX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可以推知,絕大多數人在死亡之前,都是」因病醫治無效「的,從這些角度來看,醫療在當下,是一門」註定失敗的科學「。

所以,關於醫療的目的,其實包括很多醫生在內,都有所誤解,美國對醫生職責的定義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中文翻譯是」有時去治療,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其實我個人對總是去安慰的說法覺得翻譯並不太準確,而應該是」總是讓病人感到舒適「。醫學上能治癒的疾病一隻手都能數的過來,感冒是自己痊癒的,高血壓糖尿病是治不好的,惡性腫瘤能控制5年不複發就視為痊癒了。實際上,任何時候,都應該把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放在第一位,以前惡性腫瘤晚期轉移,有的患者非常疼,痛不欲生,而止痛藥諸如嗎啡、芬太尼會成癮,所以不敢多用,但現在主張以減少患者痛苦為主,當用則用。能妙手回春、藥到病除的醫生畢竟鳳毛麟角。

另外一個問題,醫院藥品價格和藥店相差懸殊嗎?從我市的情況來看,不懸殊,因為發改委限價和藥品加成率的限制,醫院不可能漫天要價,至於有的新聞報道」在醫院買了某某葯100多,到藥店一看只要10元錢「的情況,一般都是一個是進口產品,另一個國產產品,我也能在醫院同時買到八九十元一盒的奧美拉唑以及幾元錢一盒的。


看到是林光常老師推薦的我就不想翻這本書了


應該會有,本人的經歷是:有子宮肌腺症,當時醫生讓下周動手術,做子宮摘除術。但是因為家有老母需要照顧,沒法直接住院,問醫生可否晚幾個月,醫生讓我自己監控著,到時再去~過了半年(期間的確也讓老中醫開過中藥,前後吃了兩個月不到的中藥,當時我也沒覺得會有效),後去另外一家醫院做B超,說沒有需要開刀的癥狀~後來多個醫院一輪檢查下來都確認不需要動手術……現在想想後怕,如果當時直接動手術了呢~雖然至今不確定是人的自愈力、還是中藥的關係,堅定了一件事,醫生的話只是建議,不是完全正確的,聽聽多幾個建議,自己動腦子,自己的皮囊真的需要自己維護好才是硬道理(後來又經歷了件事情:如拔牙?)


剛好讀過這本2005年出版的書。Heillose Medizin翻譯成了無效的醫療有問題。這本書名為:Heillose Medizin: Fragwürdige Therapien und wie Sie sich davor schützen k?nnen。


大致的意思,困惑的醫學,療法的質疑以及您如何保護自己。


heillos有不可救藥的,沒治的,困惑的,混亂的,無助的意思。說的是德國醫療的事,信息不對稱、追求商業利益等導致的過度醫療。也許在呼籲患者不要過分相信醫生,有些療法無用。具體到國內,是病人太不相信醫生了。


中文版昨天看來一下,把古羅馬偉大的醫學家蓋倫(約定俗成的)翻譯成伽倫,給我的感覺就想把李時珍寫成離是珍。

更可笑的是第8章,整形外科的神話,通篇是講骨科的神話啊。他把德語中最普通的詞骨科orthop?die,想像成英語orthopaedics。只能說明譯者根本不懂德語,全書是從英語譯過來的。

更可笑的是這個中文版,竟然成為衛生部官員的稱道的書。

我們發展太快,要成為馬虎大國了嗎?


是非難辨,仍需實踐; 話題不淺,你有何見?


推薦閱讀:

做完截肢手術後切下來的廢肢去哪了?
艾滋病人應不應該擔心隱私暴露問題?
作為醫務人員,關於生命你最想說的一句話?
癌症晚期的父親要求母親買安眠藥,我該怎麼做?
一個剛出生就被醫院認定存活概率極低的嬰兒值不值得傾家蕩產去救?

TAG:醫院 | 醫學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