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失業率在 2011 年至 2015 年之間為何回落?都採取了什麼措施創造了那麼多的就業崗位?

《與機器賽跑》這本書的開頭是這麼寫的:

2011年夏末,美國經濟落到了一個糟糕到恐怖的程度,往日里的壞消息,在這時候居然顯得挺靠譜。政府公布了一份報告,表明7月份創造了11.7萬個就業崗位。這代表形勢較5月和6月有所好轉,因為五六月份總共只創造了不到10萬個就業崗位,於是,人們對該報告的反應還挺熱烈。8月6日,《紐約時報》上有一片文章的標題宣稱,「美國報告就業穩定增長」。
不過,在那些漂亮的標題背後,卻藏著一個棘手的問題。11.7萬個新增的就業崗位,還不夠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更遑論還有1200萬美國人需要再就業,這些可憐人是在2007年到2009年的經濟大衰退中丟掉工作的。按經濟學家勞拉·迪安德亞·泰森(LauraD』Andera Tyson)的計算,就算新創造的就業崗位數目翻上一倍,達到2005年的每個月20.8萬個,也要到2023年才能合上經濟衰退期間拉開的大口子。反過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2011年7月觀測到的就業崗位創造水平,只會讓就業美國人所佔比例越來越低。而到了9月,政府報告說,整個8月都沒有再創造出新增就業機會。
·····2011年7月,經濟衰退正式結束25個月之後,美國的失業率仍然維持在9.1%,只比形勢最糟糕時略了不到1個百分點。介質2011年中期,失業的平均時間已經暴漲到了39.9周,幾乎是此前戰後任何一次經濟復甦期間的兩倍。勞動力參與率,或適齡成年人上崗百分比,則跌到了64%以下,這個水平,自1983年(當時婦女尚未大規模進入就業市場)以來還從沒見到過。
2011年6月的以此蓋洛普民調顯示,24%的受訪者認為「失業/就業」是美國面臨的最重大問題(此外還有36%的人選擇了「整個經濟」)。

但是,另一方面,高失業率的美國,經濟卻很好。

嚴峻的失業統計數據讓許多人感到困惑不已,因為2009年6月大衰退正式結束之後,其他商業健康指標都迅速反彈。經濟衰退結束後的7個季度里,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2.6%,比1948年到2007年的平均速度快75%。美國企業的利潤創下新高。到2010年,設備和軟體領域的投資恢復到了歷史峰值的95,也是整整一代人里設備投資復甦最快的一次。

而這本書對此種原因的總結,或者說美國主流經濟學界對此的總結,可分為3種:周期性、
大停滯(技術高原理論)、美國大停滯 Vs. 中國機遇 「工作的終結」。
由於字數限制我這裡不能一一展開。《與機器賽跑》這本書重點闡述的就是第三種:工作的終結。總結來說為:自動化技術的普及運用(例如ATM機代替銀行收銀員、自動檢票機代替火車、飛機的售票員、流水線自動化對配裝工人的取代富士康機器人走向生產線,但代替人類還為時尚早)是的人類社會的生產和消費成本大大降低了(麥肯錫預測,每年全球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約為60億美元,先進的機器人對製造業的經濟影響可達7200億到1.45萬億美元。),但是同時卻削減了工作崗位,又沒有產生新的工作崗位。於是就出現了好經濟高失業率並存的詭異局面。
聽起來很有道理對嗎?很遺憾的是,這三種解釋,不論哪一種,現在全部破產。
由於《與機器賽跑》這本書是2011年出版的,因此它的數據有點過時。讓我們看看最近的。
這個是美國最近的失業率統計:

您可以看到,2015年3月的失業率已經下降到5.5%了。而此前《賽跑》宣稱的最嚴重時候有10%。
美3月新增就業崗位大降 失業率維持5.5%不變
根據上述新聞報道,至今年3月份,失業總人數已經降到870萬。雖然依然很高,但是起碼比1200萬已經低了3成了。

最近5個月的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分別為:11月42.3萬,12月32.9萬,1月20.1萬,2月26.4萬,3月12.6萬。
要知道此前的美國媒體,創造了11.7萬個就業崗位,就已經是「美國報告就業穩定增長」了好嘛!

so i wana to ask:why?
按照此前的估計,如果自動化普及or如果人類技術進入高原,如果技術果實逐漸是好摘的甜的被人摘掉,只剩下酸的、苦的——不論哪一種解釋,美國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都應該持續惡化才對呀?
從書出版發售的2011年,到如今的2015年,這當中的美國,發生了什麼?
他們採取了什麼措施創造了這麼多的就業崗位?


你去查查labor participation rate吧,最近歷史新低,很多人在一段時間內找不到就不找了。另外有很多人在做短工,所以real wage幾乎不增長。fed一直很頭疼這個real wage,說明新創造出來的工作質量很低。最後是大學生貸款,很多上不起大學的在危機之後09年那段貸款去上大學間接減少了labor supply,現在很多人出來找不到好工作違約率已經很高了。綜上所述就業率提升只是假象。


我自己滾出來回答這個問題吧。首先感謝知友@ so so 的建議,讓我找到了《鴻觀》這樣一檔好節目。本期主要參考資料來源:鴻觀 第一季
本題目中美國的失業率一路走低,數據的採集和處理是真實的,但是卻並沒有反映事實。
事實上,美國的失業率如今是進一步惡化了,而絕不是圖片中這樣一路走低從9%降到了4月份的5.5%。
怎麼理解呢?這得說到美國的失業率統計方法。
美國那邊,計算失業人數,是按照領取救濟金的人數來進行統計,有多少人領救濟金,就算有多少失業人數。
具體來說:你今天被公司裁員了,然後呢, 你需要到附近的政府機構填寫表格領取失業救濟金,上面記錄了你的個人信息,你需要在裡面陳述比如你這個星期投了幾個簡歷表明你想要再就業。這個失業救濟金你1個星期去政府領1次,你只能領27個星期,即6個月。6個月以後,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工作,儘管你很想工作,但是對不起,你將被從失業統計人數中踢出去,不再被納入統計。
在過去的時候,一般人在下崗後6個月內普遍能找到工作。所以按照這個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失業人數的統計方法還是靠譜的。但是由於08年的經濟危機造成的傷害實在太大,很多人別說6個月了,一年半兩年都沒有找不到工作。這些人成了「常年失業人口」卻不被統計機構納入統計,並且常年失業人口的越來越多卻不斷被統計機構用擠牙膏的方式往外擠,不納入失業統計,這樣的統計方法還有個毛用啊?他能反應美國現在的就業現狀嗎?

那麼現在美國的就業狀況是什麼樣呢?

十大理由告訴你美國就業市場遠沒想像中那麼好

三、之所以失業率持續下降,是因為數以百萬計的長期失業者被美國勞工部剔除出了「勞動力」範疇。在過去數年間,美國人口勞動參與率一直在下降。目前,超過16歲的美國人口中有多達三分之一脫離勞動力市場,為自1978年以來最高。在奧巴馬於2009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時,超過16歲而未參與就業市場的美國人口為8052.9萬人,目前這一數字是9289.8萬人,六年間增加了1200餘萬,相當於一個賓夕法尼亞州的總人口。
四、在過去數年間,美國就業參與率也已降至多年低位。在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間,美國就業市場參與率62.7-62.9%之間波動,在2013年之前,上一次該指標跌破63%還是在越戰剛剛結束,大批老兵亟待安置的1978年。


最大的原因是中國成為美國蘋果公司的全球第一大市場,導致蘋果公司被動地成為持有現金超過美國財政部的一家超級公司,市值60000億元(大致相當於1995年全中國的GDP總和,富可敵國)。 蘋果公司帶動了大量的上下游、競爭對手和相關產業機會。 灣區的斯坦福大學,大門口那條大學街,一點都不起眼,但是美國appstore排行榜上一半的企業在這條街附近,就這個就已經幾百億美元規模了,招聘需要的人才就達幾十萬的數量級別了,這個都是新增。 幾年前連Appstore這個東西都沒有呢。

不要只看一些只會在電腦面前作「分析」的人的說法,最好自己去現場看一看,聽一聽現場的人說法 聽得見炮火的地方最精彩 - 兵無常勢 - 知乎專欄。

在灣區工作的中國人感受最明顯,灣區經濟火熱,正在開始創業的華人招個軟體工程師平均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在中國內地,只需要一個月時間就能招到。美國灣區可以說是人才奇缺,正在通過大量的全球招聘來補充缺口。灣區房價從2011年以來,普遍地都上漲一倍以上,好學區漲了三倍到五倍之間。現在灣區的獨棟房價中位數已經是130萬美元了,全美國的獨棟平均中位數才是20萬美元。 灣區一套很普通的二手房放出來,一般一周之內能收到十幾個offer,經常爭搶加價,san jose south一套80萬美元片區最低價的房子,一般要加價15-20萬美元左右才搶得到。

不但是技術工作的人才缺口巨大,非高科技工種也遇到了問題,灣區也招聘了不少英國人過來工作從事高科技或者管理或者設計工作,筆者竟然見到好幾個英國人,一過來灣區,工作一年就買房,這不奇怪,很多華人也這樣干。 奇怪的是,這些英國人,他們買了房,嫌灣區(拉丁裔)裝修師傅太貴,竟然從英國飛機拉來一大幫英國裝修師傅!,包來回機票,包酒店,包工資,所有加起來,竟然都比直接在灣區僱人便宜得多! 原因是非高技術工種也缺人,漲工資漲成本!這一定是一個創業機會和漏洞,如果美國人接下來一直沒發現的話,有心人可以一試。

蘋果之後怎麼辦?我也不知道,但美國擁有的是七十億人口中最聰明的人,中國擁有的是十四億人口中聰明的人。 我們不知道是什麼,但相信美國還是會解決這個問題,也許是Tesla? 中國面臨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環境污染、能源問題,Tesla的電動汽車和家用電池,把這個一併解決了。而且Tesla甚至不用象蘋果一樣在中國開廠增加中國環境壓力,參觀過Tesla工廠的人都知道,工廠是靜悄悄的,沒有什麼人,幾乎全部自動化。不用擔心人力成本的產業,都不用搬到中國。

看一看: 美國最新創造了500萬個就業崗位,但超過一半(250萬個)跟計算機有關,這是什麼原因? - 矽谷就業


我只是說個現象,但並沒剖析原因,不好意思。我現在在美國工作,覺得就業率確實有很大提高。理由之一是2015年的h1b抽籤高達23萬人,可是每年h1b都只有8萬5的名額。而在2012年的時候,這個名額還是沒有用完的狀態。雖然樣本只包括了非美國人的就業情況(因為只有這些人才需要工作簽證贊助),但是這至少說明了連外國人的就業率都大幅提高了,更何況本國人呢。要知道工作簽證的前提是美國人做不了的工作,才給外國人做。


這個問題得先回到08經濟危機時,美國為國家度過經濟危機實行的刺激政策,自奧巴馬進入白宮之後,推行出一項8000億美金的刺激政策。但是這些錢百分之九十是用於個人和家庭補貼,不到百分之十用於企業補貼,這也導致了許多企業無法用足夠的錢度過金融危機,紛紛裁員或者直接倒閉,失業率也就跟著上來了。但是金融危機過後,美國企業百廢俱興,呈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許多沒有度過金融危機的企業被淘汰掉了,換之為那些更有活力、更有創新力的企業。新企業的出現帶動的就業率的上升。對應的中國方面就是比較吃力了,在中國也有4萬億人民幣的刺激政策,不同於美國的是這些錢百分之九十是用於企業補貼,不到百分之十用於個人和家庭補貼,這也是導致了在2015年中國企業圈話題最多的就是去產能,去庫存。還有很多企業本應該在金融危機時被淘汰的,但最後因為政策的刺激,活了下來,這些企業沒有什麼活力和創新力,就變成了殭屍企業。在金融危機過後,中國的就業壓力還比金融危機時的大,這也是為什麼2015年會有大眾創業的浪潮,就是為了提高就業率。而美國的做法剛好和中國相反,他只要保證人民在金融危機時能有有吃有穿的就行了,沒有過多的干預企業的發展,這使得企業的發展遵循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自然法則。所以可以看出來,08年到15年,美國就業率的回升,更多的是美國本土誕生的新興企業帶動的。這是我個人的見解,希望對你有用


我覺得自動化的進步並不一定會導致就業率降低,就業轉移是一種可能

可行的轉移,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 目標行業難以或不可能被機器替代
-- 目標行業所滿足的需求,是有足夠大的發展空間的

自動化的進步,有可能會導致一些需求會變大,舉個例子,人花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那麼就意味著閑暇時間多了,娛樂、消遣相關的需求就會變大,而在這個領域裡面,一些滿足需求的方式,是比較難被機器替代的,也許這就是未來一個大的增長點

應該還有別的行業滿足這樣的條件吧,暫時沒想到


近來這段時間美元強勢升值,央行利率降低,投資增大。就業率提高帶來的是通貨膨脹壓力上升。


推薦閱讀:

哪裡有spark2.x的乾貨?
如何用Docker成為更高效的數據科學家?
全球 TOP 互聯網公司及學術界人工智慧方向薪資、高薪的攬才計劃有哪些?
央行某副行長說移動支付太集中,有風險,要引進外資,你怎麼看?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怎麼區分,又有何關係?

TAG:美國 | 經濟學 | 美國就業 | 失業率 | 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