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資源能源問題很是嚴峻,可是相鄰的日本全從未有過大的壓力,怎麼做到的?

二戰後,日本也幾乎沒有各種紅線儲備之類的措施,也沒有因此資源能源短缺影響經濟發展。農產品、礦產資源、石油等能源都是本土幾乎不生產,缺口很大的。


石油不太清楚,好像是和大部分國家一樣受影響的。之前看過文章講鐵礦石布局的,現下先搜到一篇這個:日本鐵礦石戰略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中國期刊網

裡面有相關的一段:

日本鐵礦石戰略內容
日本國內礦產稀缺,但作為一個經濟強國,其大多數礦產品的需求量均居世界前幾位。日本對銅、鉛、鋅、鋁、鎳等有色金屬進口依存度平均在95%以上。相對於日本每年鐵礦石進口1.35億噸來說,其鐵礦石儲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這樣的前提下,日本鋼產量除了滿足本國所需外還從70年代開始源源不斷地出口。日本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戰後50多年來,日本在發展鋼鐵工業的同時,制定多種政策措施解決資源不足問題。
首先,通過經濟、技術援助等措施改善與資源國的關係。並通過財團參股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戰略,擠進各資源國。
其次,採用財政、金融、稅收等措施,全力支持跨國礦業經營。日本跨國礦業公司與礦產銷售收入有關50%的開採所得作為公積金使用(3年用完),無需納稅。海外礦產勘查的支出加上設備的折舊,或是探礦備用金支出,或是當期的所得收入,在稅收處理時作為探礦虧損計算。海外礦產勘查時,政府提供50%的貸款,特殊需要時可達70%,償還期限15年(寬限期5年),探礦成功償還貸款,若項目失敗或遇天災、戰爭等事故,可減免貸款本金。
最後,加強直接投資建立戰略礦產儲備。日本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海外大型礦業項目,政府投資比例可達50%以上,收益按照官民投資額度合理分享,虧損則由專門為海外投資損失設立的儲備金承擔。此外,還通過海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補助金對海外有前景的礦產地進行投資,與之簽訂長期供應合同,以備不時之需[1]。
通過多年運行,日本獲取國外鐵礦石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勘查礦、股本礦和購買礦。勘查礦是指在國外通過勘查開發活動而生產出礦產品,這種方式風險大,但安全性和保障程度高;股本礦是向某些國家的礦山建設提供貸款甚至援助,受援國以一定比例的礦石償付貸款;購買礦是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易操作,但不可靠[2]。
據統計,日本新日鐵、三井、住友控制羅布河公司43%的股份;三井控制MBR公司50%的股份;JFE與淡水河谷各控股50%合資開發Fabrica Nova礦山;三菱控制加拿大鐵礦公司28%的股份;三井在必和必拓公司的Newman和Jimblebar礦山分別佔有10%和4.2%的股份。
國家礦區名稱占本國儲量%相關著名鐵礦企業澳大利亞哈默斯利91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羅布河公司巴西鐵四角65淡水河谷公司、MBR公司巴西卡拉加斯35淡水河谷公司 印度比哈爾、奧里薩29MMTC公司加拿大拉布拉多51加拿大鐵礦公司、卡蒂爾礦山公司美國蘇必利爾94明塔克、帝國鐵礦、希賓公司、蒂爾登公司俄羅斯庫爾斯克38占獨聯體列別金、米哈依洛夫、斯托伊連公司俄羅斯卡奇卡納爾12占獨聯體卡奇卡納爾公司烏克蘭克里沃羅格17占獨聯體英古列茨、南部、北部、中部採選公司瑞典基律納66LKAB公司委內瑞拉博利瓦爾99CVG Ferrominera Orinoco CA

總之就像中國現在在非洲投資一樣,日本也很有遠見。


福島事件後日本全國反核,民意洶洶,但是安倍還是頂著民意要恢複核電,為啥?


掃了一下,樓上答案不夠具體,建議題主搜索一下三井財團和旗下產業,簡單了解這個財團對所涉產業鏈的完整控制,你會發現商業帝國是沒有現實國界線的,以三井為代表的日本財團長袖善舞,布局完善。

答主全然外行,也是前兩天不經意點開了三井物產的百度百科,以下回答都是今天臨時搜索的,希望在這個問題下看到更專業的回答:)


更===============================================
以三井的鋼鐵產業鏈為例,以下是其官方網站內容,我截取了一小部分

http://www.mitsui.com/jp/zh/business/challenge/1203483_2449.html
2013年,全球年度鐵礦石消費量高達20多億噸,其中大約12億噸是通過海上貿易進行流通的。三井物產通過在澳大利亞和巴西的投資,每年確保大約5,100萬噸的鐵礦石權益。

接下來以 三井物產 鐵礦石 為關鍵詞搜索學術論文,簡摘兩篇:

從三井物產鐵礦石採購看關鍵採購策略

三井物產在鐵礦石貿易的成功給中國企業的啟示

鐵礦石的開採,國際高純度鐵礦石主要集中在三巨頭手中:澳洲力拓Rio Tinto、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巴西淡水河谷Valepar,而三井物產均有買進股份(7%~33%不等 2013數據)和合作開礦。


鐵礦石開採後需要運輸,海運費曾一度在鐵礦石出口海運量和石油價格增長下持續攀升,甚至高過礦石價格,三井財團旗下擁有三井造船、商船三井公司(載運規模世界第一),另三井與上海船廠合作組建企業,與韓國浦項鋼鐵合資建立鋼鐵原料物流公司。

礦石到岸需要加工,三井與日本最大的鋼企新日鐵(頂尖鋼鐵企業)互相持股共同投資,與中國合作夥伴合資建立寶新汽車板、寶井鋼材等。

附:三井鋼鐵在中國的產業鏈baidu.com 的頁面


鋼鐵加工後的買主,太多了答主沒時間精力搜集,三井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生產的鋼板供應中國多家重量級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作為世界第一大汽車製造商,隸屬於三井財團。


結:三井通過投資佔有上游股權,參與開發,佔有資源優先購買權,接著通過物流體系和下游商社運輸、加工、銷售。礦石貴了,三井仍能從中獲益,從上游賺的錢支持一下下游的產業;礦石便宜了,下游工業產品賺的錢補貼一下上游產業,整個體系旱澇保收。反觀中國鋼企,只能被動接受價格。


最後樓主感受一下2009年中國與三巨頭的談判鐵礦石三巨頭停供現貨 鋼企真空期左右為難。

更=================================================

例子舉完了,看一下這段歷史

http://static.cnfeol.com/chart/manual/11/0124/1cb831e8-751b.pdf

《中國鋼鐵企業海外投資鐵礦石深度分析報告》

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日本政府把鋼鐵工業作為發展的優先目標。從 1963 年到 1970年,日本的鋼鐵生產增長了 3 倍,這不僅能夠滿足日本國內經濟迅速發展的需求,同時也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出口國。 …… 1973 年能源危機之後,出現世界性的鋼鐵供過於求。由於日本的鋼鐵工業具有最先進的工廠和最低的運行成本,因而能夠繼續生存下去,而其他國家的鋼鐵工業,不是急劇收縮就是靠政府的補貼來維持。

二戰以後,日本不得不轉換方式,一方面,通過「經濟/技術援助」等措施改善與資源國的關係;另一方面,組建「石油公團」、「金屬礦業事業團」等促進性機構,制定和執行鼓勵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國礦業經營(包括各種直接和間接的財政、金融、稅收和技術、信息服務等手段)以及通過財團參股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戰略,重新擠進各資源國;同時建立戰略礦產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日本以這種方式,建立起了多條渠道、多種方式的保障礦產資源長期穩定供應的機制和
體制,促進了市場機制與海外礦產勘查開發工作結構的完善和優化,實現了有效獲取海外礦產原料的目標。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海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補助金制度、對海外有前景的礦產地加強直接投資,簽訂長期供應合同等。


從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日本鋼鐵企業就打起了國際鐵礦石的注意。 30 年來,日本鋼鐵
企業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參股了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的鐵礦。


日本鋼鐵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上遊資源產品走勢,從而為挾制中國及其它亞洲國家鋼鐵企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從歷史上看,二戰後50年代,日本政府著重發展鋼鐵工業(日劇Leaders有描述當時受美國影響下日銀的緊縮政策),不僅抓住本國戰後重建的鋼材需求增長,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一方面通過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先進的技術,競爭力超過美國成為當時最大的鋼鐵出口國;另一方面通過政府的鼓勵、支持政策和財團在海外資源開發上的戰略布局,補上本國資源不足的短板。見本問題下另一回答。

在經過1973年石油危機後鋼材需求大幅放緩的洗禮,日本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解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如「減量經營」政策削減落後生產能力;推行科學管理;調整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特殊鋼、汽車用鋼等高附加值鋼鐵產品的需求增長。促進了整個產業鏈的完善和優化。

為什麼國內有豐富的鐵礦石資源,鋼企仍要大量進口海外鐵礦石? - Tuxify 的回答

附中國主要鋼企海外投資礦山歷史

事實上,中國鋼鐵企業早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就開始進行海外礦山開發了,但由於當時受國家政策限制及國內鋼鐵企業海外投資實力有限等因素影響,海外開礦步伐緩慢。 1987年獲批的恰那鐵礦項目是中國首個海外鐵礦山投資項目, 為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與澳大利亞哈默斯利鐵礦公司合資開發,總投資 2 億美元, 1990 年正式投產,年產量為 1000 萬噸。自 1987 年到 2004 年的 18 年裡共有 8 項海外投資項目簽約,數量少之又少
進入 21 世紀,隨著中國鋼鐵工業的迅速崛起,原料供應瓶頸問題日益突出,在促進採用長期供貨合同方式採購礦石的同時, 作為獲取國外鐵礦資源最有效的途徑——境外投資開礦理所當然被納入發展重點海外投資開礦步伐也明顯加快。 2005 年到目前為止初步統計至少有 13 項海外項目簽署了合作協議,其中大部分項目要在 2008 年之後達產。

@紫狐 我整個人要duang了


學校晚上沒網,白天找資料回答

—— —— —— —— ——就當分割線了 —— —— ————

先貼一段三井化學的新聞

「小、過、低,」負責三井化學石油化學部門及基礎化學品部門的田中稔一副社長用這樣三個字概括日本石化產業的現狀。「小」是指雖然生產銷售額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位,但是以單個企業來論日本化工五強的銷售額,也不過是世界前三強的1/2、1/3;「過」是指雖說有所改善,但由於生產商過多、過於雜亂引起的過度競爭和裝置過剩現象;「低」是指由於上述的「小、過」而導致了結構上的低效率。

此間,事業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日本的乙烯中心在50多年變遷中,經歷了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個最大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其中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市場的需求持續擴大,特別是對C3以上直鏈烷烴芳香族系列的需求增長很快。隨著中國和中東相繼制定了新的需求增長計劃,對芳香族系列的重視,對高附加價值衍生品的增產,已經成為三井化學重要課題。從石化市場的宏觀環境分析,未來的石化市場競爭會日益擴大,廉價原料的穩定來源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三井化學乙烯中心必須制定相應的競爭策略,以應對未來能源緊缺的考驗。

三井化學清楚,要解決日本石化產業面臨的難題,消除化工企業成長壯大的瓶頸,除了要有效地擴大中國市場,還要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抓住重點領域,對高附加價值產品進行調整,由「小、過、低」向「中、重、高」轉變。這種轉變,將成為三井化學未來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手段。

三井化學這次對苯酚、雙酚A(BPA)、高純度苯二甲酸(PTA)、聚丙烯(PP)混合塑料的龍頭廠家投資,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集中投資、解決產業難題的體現。利用今年剛剛開始運行的聚乙烯公司即普瑞曼聚合物公司的合作,三井化學將進一步增強競爭力。它不僅可以確保廉價的化工原料在亞洲的穩定來源,也可以為日本石化產業面臨迫在眉睫的課題找到一些解決思路。

2004年9月,大阪府高石市在日本首次引進的OCU,在三井化學大阪工廠開始投入生產。OCU是以石腦油裂解年生產乙烯4萬噸和10萬噸芳香族系列作為原料、生產14萬噸丙烯的裝置。在竣工儀式上,中西宏幸前社長(現會長)就引進OCU的意義指出:「OCU的引進會使許多我們的競爭者羨慕。幾年後再回過頭看的時候,相信它已成為世界石化的一大轉折點。」事實證明OCU具有卓越的品質,現在以亞洲為中心的整個世界已相繼出台引進OCU的計劃。

雖然三井化學的丙烯在大阪有所增產,但尚未達到自給自足。其原因是30萬噸聚丙烯(PP)裝置,再外加其他輔助的15萬噸裝置,共45萬噸的規模的裝置,將原料全部消費掉了。在大阪工廠,由於苯酚和異丙苯原料增加了18萬噸,共計28萬噸,保證了完全的自給。但包括異丙苯原料在內丙烯的不足,卻使得三井化學必須從其他的企業購買來補充。

三井化學的市原工廠也同樣面臨丙烯、苯和二甲苯等芳香產品不足的煩惱。為此,公司正計劃在市原工廠的丙烯中心建立化工園區,以確保丙烯和其他原料的穩定供給。這個計劃的成功將是以三井化學在石化事業方面與出光興產合作為前提。合作包括實質性的一體化合作在內的一攬子工程,其範圍覆蓋石化原料、石化產品、工廠基礎設施等廣泛領域。通過跨行業跨企業的合作,加強千葉地區聯合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作為三井化學能源戰略構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首先合併衍生品的聚乙烯產品,成立普瑞曼聚合物公司。還將與住友化學等三家公司合作,吸收出光興產、千葉煉油在內的輕質石腦油等原料,重新啟動年產25萬噸苯的輕質石腦油改良(LNR)裝置。苯的生產、供貨將從明年中期開始。

三井化學大阪工廠的RING計劃是,與東燃通用石油、新日本石油精製、大阪煤氣等四家公司一起,優化利用LNG冷熱以及FCC截斷煤氣的蒸餾分離(試驗中),啟用液化二氧化碳丁烷等副生氣體作為聯合企業的原料。另外,千葉工廠還想降低能源成本,跟電力公司和石油精鍊廠合作,在電力及蒸汽方面進行能源替代的嘗試。


——————語無倫次,再貼一段————————


日本能源問題可以概括為:國民經濟對石油依賴度仍然居高不下,進口石油離不開中東軸心;國民對核電安全的質疑增加,政府逆水行舟堅持推進;生產領域需要繼續節能,生活領域耗能問題突出;十年經濟低迷拖後腿,新能源計划進展慢。面對這些現狀,日本確立了能源戰略選擇的中期動向。
  1. 繼續推進節能,重點放在生活領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家電的普及雖然使產業用能源消費的增長得到了控制,但民用能源的消費和運輸用能源的消費卻增加了。1995年,日本民用能源和運輸用能源消費之和在整個能源消費中首次超過了50%。1973年到2000年,產業用能源消費增長了1.06倍,家庭用能源消費增長了2.26倍,運輸用能源消費增長了2.09倍,生活和運輸領域的耗能問題十分突出。針對能源消費的新變化,日本政府加強了節能力度。
  在產業層面上,依據《節能法》,對工廠繼續加強能耗管理和監督;以經團聯為主,繼續開展產業自主節能運動;鼓勵企業引進有利於節能的技術和設備,並推廣普及;鼓勵開發節能技術和產品。
  在生活層面上,加強節能宣傳和教育,強化具體措施;促進家電、辦公機械能效的改進,控制民用空調對能源的消耗;鼓勵開發新建築材料,提高住宅、建築物溫度調節效率,提倡建設節能型住宅和建築物;提倡國民改進生活方式,減少能耗。
  在運輸層面上,繼續改進汽車能耗系統,普及環保型汽車,對能效低、不環保的運輸工具用稅費政策加以限制,強迫淘汰;促進節能運輸工具的生產和使用;提倡利用公共交通工具,盡量控制私車用量;改善交通條件,提高物流效率;推進電子商務和家庭辦公。
   2. 保障石油的穩定供應,提高石油產業的效率。2000年度,日本消費石油3.12億千升,在一次能源中佔了51.77%。據預測,到2010年,石油仍將是日本的主要能源。因此,保障石油供給的安全性仍將是日本石油對策的重點。為此日本放鬆了對石油產業的規制,1996年3月《特定石油產品進口臨時措施》的廢除,增加了進口石油產品的自由度,促進了日本石油市場的國際化,提高了石油產業經營的效率。同時,建立石油儲備體制是日本防範石油危機的應急性措施。今後,日本將繼續完善石油儲備體制,重點將放在加強國內外石油市場信息收集和研究、提高儲備石油管理效益上。
  3. 堅持利用核電,重視安全和環保。日本是核能利用大國,擁有50多座核反應堆,位居世界第三。日益成熟的核能利用技術降低了日本的核電成本。日本經濟產業省正在考慮制訂核電利用的新措施以對核廢料儲存和再利用技術的開發給予大力支持。
  4. 繼續推進新能源開發,實現能源多樣化,探索最佳的綜合利用的途徑。目前,石油、核能、煤和天然氣是日本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在此基礎上,日本政府將積極鼓勵開發新能源,爭取提高新能源比重。同時,日本還將加強對各種能源特性的研究,以實現能源的最佳綜合利用。


上課去了,晚上再繼續答


————————繼續填坑——————————


 一、日本能源政策的歷史回顧

  (一)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能源政策

  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前的日本能源政策,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即戰後復興時期和高速成長期。在戰後復興時期的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之後的高速成長時期,為了應付激長的能源需求,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成為了主要的能源來源。

  在戰後復興時期(1945~1962年),根據所採取的為確保煤炭和鋼鐵的增長而優先對這些行業的人力物力財力的保證的「傾斜式生產方式」(1946),確立了「官民一體」的煤炭增產體制,從而使日本經濟從戰後的荒廢中恢復了過來。之後,為了應對「朝鮮戰爭」結束後的煤炭不景氣而推行煤炭產業合理化,維持了以煤炭為主要能源供給的「煤主油從政策」。

  在經濟高度成長時期(1962~1972年),由於有低價且穩定的能源供給做支柱,能源供給實現了從煤炭到石油的轉換。具體來講,就是在確保推進石油產業合理化的同時,從確保石油產品安全供給的觀點出發實施消費地精製的原則,將石油精製能力和石油生產計劃等置於政府的監督之下,從而實現石油產業的健全發展。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石油首次超過煤炭成為日本能源消費的第1位。

  (二)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的能源政策

  1.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的緊急能源對策

  第一次石油危機使日本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受到嚴重衝擊。為應對衝擊,日本政府在設立國民生活安定緊急對策本部的同時,通過了《石油緊急對策綱要》,並且展開了消費節約運動、石油電力的節省使用等活動,努力挽回局面。在國際上,1974年日本參加了在美國倡導下成立的包含了當時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的「國際能源組織」。同年,該組織制定「國際能源協議」(IEP),並將「國際能源組織」設置於OECD之下。根據IEP規定,為了加強緊急時期能源的自給能力,各國有義務儲備為前一年平均凈進口量如90天份的石油,並制定包括緊急消費消減措施在內的緊急時期石油融通制度。對此,日本政府在1975年開始實施《石油儲備法》,制定了90天儲備增強計劃,在1980年底,由石油精製元賣公司等民間石油義務儲備者實現了90天的儲備目標。

  2.重視能源的安全供給

  在經歷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帶來的能源供給不足的衝擊以後,日本政府開始重視如何實現能源的安全供給,著重改變當時處於極為脆弱狀態的日本能源供給結構。具體來講有以下4點措施:(1)減低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實現非石油能源共多元化;(2)確保石油的安全供給;(3)能源節省的推進;(4)新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其中關於新能源的開發這一中長期的課題,在1974年制定了以2000年為目標的「陽光計劃」,旨在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努力開發新型環保能源技術,從而部分解決日本能源的需求問題。

  3.實施關於電力能源開發的電力能源三法

  在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時期,對電力的需求就以年平均10%的速度在增長,即使是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年平均增長率幾乎也在4%至8%之間。因此,如何滿足如此快速增長的電力需求成為日本政府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但是,出於對發電站的建立的危險性和公害的考慮,各地居民對於發電站的建立採取抵制態度,發電站的建立困難重重。為了使發電站的建立能源順利實施,日本政府在1974年出台了旨在提高發電站建立地區的福利的「電力能源三法」。通過種種措施的實施,最終使得日本核能發電站的建立大幅度發展,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日本對石油的依賴程度。

  (三)第二次石油危機後的能源政策

  1.石油替代能源法的導入

  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就積極推進能源安全供給的日本政府,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後,更加註重這一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於1980年制定了《促進石油替代能源的開發和導入的相關法令》即《石油替代能源法》,以此為基礎,同年日本政府內閣通過了《石油替代能源的供給目標》。另外,為了綜合促進大型的石油替代能源的技術開發,同年還設立了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

  2.能源節省對策的演進

  在通過石油危機認識到能源節省的重要性的同時,日本政府開始從法律制度的完備等各個方面推進能源節省政策。在法律完備方面,於1979年制定了《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令》即《節能法》,主要措施包括(1)調整產業結構,限制或停止高能耗產業發展,鼓勵高能耗產業向國外轉移;(2)制定節能規劃,規定節能指標;(3)對一些高能耗產品制定嚴格的能耗標準等。同時協助推進民間機構能源節省技術的研究開發。使日本在能源的高效實用方面達到了世界的先進水平。

  (四)廣場協議以後的能源政策

  在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以後,日本政府確立了以確保石油的安全供給、促進石油替代能源的開發導入、推進能源節省政策為支柱的綜合能源政策體系。而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新形勢的到來,如何確保能源供給的「安全和成本的最佳平衡」成為推行能源政策中的新的課題。特別是1985年的廣場協議以後,日元的不斷升值,使出口貿易大國的日本從提高本國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出發,更加重視降低能源成本的課題,並採取了一系列的規制緩和措施。

  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隨著日本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生部門及運輸部門的能源消費也大幅度提高,進一步顯示了確保能源安全供給和推進能源節省政策的重要性。

  二、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能源政策變化的新動向

  (一)強化能源特別是石油安全供給戰略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引發的中東地區的動蕩局勢的展開,國際市場油價的起伏跌宕,石油儲備在能源安全中的地位更顯重要。日本政府通過對進口原油和成品油的徵稅所設立的石油專用賬戶解決石油儲備的巨額資金,到目前為止,日本政府已從國家預算中支出近兩萬億日元用於國家石油儲備項目。為扶持企業建立為完成石油儲備而新增的石油儲備設施,日本政府對企業進行必要的財政金融支持。但由於石油儲備設施的建設和維護需要大量資金,給參與民間設備公司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從1993年起,日本政府重新調整了民間儲備目標值,使其維持在70天的使用量。直至2004年4月,日本的儲備達到8899萬千升,可用169天,其中國家儲備4844萬千升,可用92天;民間儲備4055萬千升,可用77天。

  作為一個能源貧乏,99%以上石油消費依靠進口的能源需求大國來講,能源安全的另一大課題,就是重視同能源出口國的關係,實現能源進口的安全,因此日本政府在進行石油儲備的同時,也重視能源進口的多元化。長期以來日本嚴重依賴中東地區的能源進口,從沙特阿拉帕和阿聯酋的原油進口量就高達日本原油進口總量的65%。但是中東地區的不穩定局勢和全球石油需求的極大增長,促使日本力圖實現石油進口的多元化,減少對海灣石油的依賴。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日本增加了從印度尼西亞、中國和墨西哥俄等國的石油進口,曾使日本對中東地區的石油依賴程度一度下降到67%左右。但是進入90年代以來,中國從石油出口國一躍成為石油進口大國,印度尼西亞、墨西哥等國隨著自身的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費量也在不斷增大,因此,尋求新的能源進口源對日本的能源安全供給至關重要。為此,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外交努力,不僅在中東,還在北美、亞太地區、俄羅斯和非洲等地積极參与石油天然氣的開發。首先,日本在對中東政策上一改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對阿拉伯國家「一邊倒」的政策,採取「平衡」外交,重視在阿以問題立場上的中立,改善同以色列的關係,追隨美國在中東的政策,在1992年海灣戰爭時期,日本為美國買單130億美元,2003年美對伊拉克進攻以後,日本為得到在中東石油的一定的發言權和利益均沾,派出艦隊前往海灣對美國的「反恐倒薩」運動進行支援。但是並非所有時刻日本同美政策都保持一致,在伊朗石油開發問題上,日本就不顧美國對伊朗的「封鎖」,在2004年初與伊朗簽訂開發伊的阿扎德甘油田協定。在非洲,日本早在2000年就啟動了「石油非洲戰略」,在2003年東京舉行的第三屆非洲開發會議上,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表示在今後5年將無償向非洲提供10億美元的援助,同時保證放棄在非洲的30億美元的債券,日本企圖通過經濟支持拉近與非洲的關係獲得非洲大量潛在能源的開發權。在遠東地區,日本經濟產業省提出「裏海石油戰略」旨在加強和環裏海地區各國的能源合作。重視同俄羅斯能源的合作,在遠東石油輸出管道鋪設方面同中國展開激烈的爭奪。

  (二)政府介入能源進口戰略的形式轉變

  可以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經濟與當時的廉價石油供應密不可分,而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採取的「減產禁運」政策使自顧不暇的歐美石油跨國公司單方面大幅度消減對日供油,進而使當時嚴重依賴歐美石油跨國公司石油供應的日本受到連鎖波及。為了減少能源供應的風險,日本更重視境外石油開採權的取得。作為資金要求高且收益期較長的石油開發事業,沒有政府的資金技術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日本長期以來就注重對石油開發的支持。力圖使日本從單純的能源進口、消費國的地位變為石油開發國。早在1958年日本就設立了阿拉伯石油公司,負責從中東地區獲取石油開發權,並通過與沙特建立合作獲取了海夫吉海上油田的開採權益。根據1967年的《日本公團法》建立的日本公團(JNOC)不僅積極實施國家石油儲備戰略,同時對參與國外油氣勘探開發的日本石油公司進行資助。直至1999年底,日本企業獲得的份額油已佔全國進口總量的15%。

  政府通過日本石油公團對石油公司的資助過於包攬,即不管其是否真正發現了石油均給與資助。而這種做法又被證明是低效和代價高昂的。據最新報告顯示,266家從日本石油公團接受資助的企業中154家已經破產,剩下的112家公司中只有13家沒有因負債陷入困境。

  對此,日本政府決定國家石油儲備將由國家直轄管理,廢除現行的國家石油儲備公司(8家),石油儲備集體的具體業務的操作將由民間運營。即將油氣勘探開發業務讓民間資本去經營,同時將石油儲備轉為國家事業緊抓不放,實現政企任務的明確分工。據此,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能源政策目標是:(1)相關石油開發公司資助實施開發業務;(2)政府實施積極能源外交;(3)獨立行政法人進行戰略性支援的三位一體的機動的綜合性能源戰略。

  (三)能源領域的規制緩和與市場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在能源領域的成本降低對於提高本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極大的幫助。對此,日本政府採取措施,通過一系列的規制改革促進能源領域的市場化,以期建立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能源供給系統。

  日本政府在能源領域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規制緩和。如在1996年通過廢除《特定石油製品進口暫停措施》實現了石油進口的自由化;在2002年又廢除了《石油產業法》從而實現了石油精製設備增加的自由化。在電力和天然氣方面,政府於1995年實現了天然氣零售部門的部分自由化並在1999年將其自由化範圍進一步擴大,並於2000年在電力零售部門實現了部分的自由化。

  實現能源領域的市場化,還要打破壟斷性。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的天然氣管道、電力網路等設備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的性質,即成本投入大的同時,其投入成本並不隨使用者的多少變化而變化,無序的競爭對這些基礎設施進行重複建設會降低效率性。對於這種情況,日本政府傾向制訂一定的規制有效的使這些領域實現市場化,適當引進的新的競爭者,避免由一家壟斷的獨佔情況。但是在實現能源領域的市場化的過程中,也注意到由於能源問題的特殊性,即能源供給設備的整合需要較長時間;能源進口受到政府特別是能源出口國的影響較大;單純的依靠市場來調節能源產業將會影響到能源供給安全,並會出現一定的環境問題。因此,日本政府強調在能源領域運用市場原理擴大自由化的同時,也應充分考慮到「能源供給安全」和「環境問題」。

  (四)進一步推進能源多樣化

  減少對石化能源特別是對石油進口的依賴使日本政府能源政策的重要課題,日本政府早在70年代就走上了能源多樣化開發的道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日本通過各種途徑發展多樣能源,特別是核能發電站的建立,到目前為止,日本已建立有52座(2003年末統計)核反應堆,僅次於美國(104座)和法國(55座),是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大國,核發電已達到日本電力供應總量的35%。並且根據日本電力事業委員會1998年提出的目標,將在2010年前新建9~12個核發電站,將核電的比重提高到45%。天然氣作為一種埋藏量豐富且環保的能源日益被日本政府所重視,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期,天然氣的消耗在日本能源供給總量中只佔2%。如今天然氣在日本能源供給總量中已佔13%左右。同石油一樣,日本天然氣能源的97%靠從國外進口。對此,日本政府從1969年首次從美國的阿拉斯加進口天然氣為契機,開始了從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天然氣進口。目前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澳大利等亞太地區進口的天然氣占其進口總量的75%。日本政府還大力推動新能源的開發。日本於1974年制定了「新能源開發計劃」即「陽光計劃」,致力太陽能開發利用,同時也包括地熱能開發、煤炭液化和汽化技術、風力發電和大型風電機研製、海洋能源開發和海外清潔能源輸出技術。此後,日本分別於1978年和1989年提出了「節能技術開發計劃」即「月光計劃」和「環境保護技術開發計劃」。進入9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將上述三個計劃合併成了規模龐大的「新陽光計劃」。「新陽光計劃」的主導思想是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供應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為保證「新陽光計劃」的順利實施,政府每年要為該計劃撥款570多億日元,其中約362億日元用於新能源技術開發。日本新陽光計劃的實施,對於日本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日本政府的能源多樣化戰略下,日本能源供給結構已發生了變化,到2001年為止,能源供給中石油比重已經從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期的77%下降到49.2%,天然氣比重由2%上升到13%,核能達到13%,煤炭佔17%,地熱、太陽能等新能源達到2%。

  (五)進一步推進節能化戰略

  石油危機以後,日本政府除了爭取能源多元化以外,積極採取措施在國內開展節能提效運動,推行各種節能措施並取得良好效果。首先日本有健全的節能管理機構,日本政府部門中有專門負責節能的結構和健全的節能中介機構。其次,日本通過頒布有關法律法規來進行節能,在1979年制定了《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即《節能法》以後,日本政府又分別在1998年和2002年對其進行了修改。日本政府通過節能法來規定各產業的節能機制和產業的能效標準。最後,日本政府還通過稅收、財政、金融等手段對節能進行支持。在稅收方面實施節能投資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在財政方面對節能設備推廣和節能技術開發進行補貼。在金融方面,企業的節能設備更新和技術開發可從政府指定銀行取得貸款,享受政府規定的特別利率優惠。具體來講,日本產業界中重點的能源消耗企業必須提交未來的中長期能源使用節能計劃,並有義務定期報告能源的使用量。隨著民生部門的能源消費在日本能源消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民生部門的節能措施也日漸重要。如就家用電器、OA設備等的能源節省基準引入了能源使用最優方式。同時鼓勵開發新建築材料,如對辦公樓、住宅樓等提出明確的節能要求。在交通領域積極推進節油型汽車的研發和製造,鼓勵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


以上均是找來的新聞,下文我總結一下


所以說,你說的日本沒有太大的能源壓力是錯的。日本身為工業國,早期也和我們一樣以煤炭為主,石油為輔。在石油危機後,日本推行了能源多元化,保證能源供應。1,海外購買油田。2,開發天然氣資源,包括俄國天然氣,海底天然氣等。3,建核電站,日本也是核電大國。


用強大的製造業和電子行業賺錢,然後進口,但是出口明顯賺的比出口花的多。


日本作為美國的馬仔不會去考慮能源安全這種大哥要操心的問題。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有問題,找大哥,大哥可以幫你解決一切問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在音數協下發通知後出現的「給《Pokemon GO》洗地的諸位臉疼么」等論調?
為什麼日本把五一勞動節這個時間點設為黃金周?
如何評價電影《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日本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舞台劇?
如何評價 朝五晚九 裡面山P的角色?

TAG:日本 | 經濟 | 資源 | 能源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