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南渡北歸,為什麼感覺那個時候大家都出國留學?比現在還容易?

在看南渡北歸,剛剛看了幾章。有個疑問,打算一邊看書一邊提出來。

3月12日:為什麼當時的學者大部分都有出國留學的經歷,怎麼感覺他們出國留學比我們現在去菜場買菜都頻繁呢?而且換專業、換大學、換國家都很稀疏平常。 對民國那段歷史還不是很了解,請教。


徐志摩去劍橋送給羅素的禮物是宋刻本的古書……
你感受一下……
前萬分之一的人生活在黃金時代,其餘人生活在民國。


哪個年代的有錢人都這麼任性的。
所以在對比普通人生活的時候找個合適的參照物,譬如《白毛女》《駱駝祥子》《三毛流浪記》這樣的。


少年,一切都是錯覺,你只是窺測了別人的朋友圈!!!

人們在閱讀的時候會有強烈的代入感,當然如何更好地營造代入感也是寫作的重要技巧。

所以我們在讀到帝王將相的時候,自己也是指點江山,糞土當年萬戶侯;
讀到才子佳人的時候,自己也不覺鶯歌燕舞;
讀到世家大族時,又不禁豪氣干雲;
讀到江湖遊俠時,頓時義薄雲天;

而要命的是,這種代入感是有選擇性的,基於自我保護和心理暗示,人們只會選擇正面的代入感,姑且算正能量吧。


比如讀韓信,就會把自己代入成百戰百勝不世出的大將軍,絕不會把自己代入成那個沒飯吃沒自尊鑽褲襠的小癟三。

再高級的享受就是也會把自己代入成那個沒飯吃沒自尊鑽褲襠的小癟三,那是因為先代入成後來的大將軍,這樣一來逼格更高!

總之,讀者很現實,是享受派啊。不然霸道總裁文怎麼那麼流行?

當然,也有人把自己代入歷史中的一串數字中,或者是英雄的末路,所以他會覺得歷史終究是悲涼。
——————————好吧,割一下——————————

在民國,我一定是風華絕代的林徽因。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叔叔林覺民。

尼瑪我祖父這一輩才認字,我父親倒是畢業於早稻田,貨真價實的田。政府部長,尼瑪我這幾天兩會電視上才見過。

那我當個交際花陸小曼唄。1918年,入北京聖心學堂讀書。同年,陸定專門為她請了一位英國女教師教授英文。1920年,被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聘用兼職擔任外交翻譯,逐漸名聞北京社交界。

尼瑪我初中才學ABCD,別說英國家教,語文家教都沒有,17歲就給外交部部長當翻譯?尼瑪我高中都還沒畢業呢。

那我當個棄婦張幼儀總行了吧!張幼儀(1900——1988)。祖父為清朝知縣,父親是當時上海寶山縣首富。

你看,才是個縣長,縣首富,這個代入一下總沒啥吧?

滾,我說你真是書看多了,以為縣委書記是芝麻官。你問問縣城裡面的人,縣委書記是多牛逼的存在???

總之,有些人本來處於當代我國前1萬名以內,代入一下呢,不算意淫。有些人,爺爺輩才認字,父輩還在種田,不是種田的也是混一輩子還沒混到縣處級的,家庭財富在縣城裡都排1萬名開外,你代入個鳥!


騷年,努力奮鬥救自己!!!
——————————想要我代入一下男性嗎?——————————


我提個想法,應該不算什麼新的角度,多翻史料就會有一些感受,我也就從一份史料說開去。

https://archive.org/details/whoswhoofamerica00qing

1917年清華學校編的《遊美同學錄》(中英文),記錄了當時已歸國的留美生(官派的自費的,畢業的肄業的,教書的從商的)。當然這大概是個方便大家互相聯絡的手冊,不算正式的花名冊,或許有人低調沒有提供信息。其中有很多熟悉的名字,還有更多被歷史遺忘的。一個感受是:以前可能印象留美真正始於1909年第一屆庚款生,曾國藩派的那批幼童沒有讀完大學就召回了,也沒有幾個叫得出名的大家。但這個《同學錄》裡大部分都是庚款之前的,很多未來大牛庚款生還在繼續深造(胡適 趙元任)。另外注意一點,庚款之前就有很多官派的,是各省派的。具體情況我就不了解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下。

留學肯定各有各的原因,但不難看到當時已經漸成氣候。如果進一步看就能發現,有些人歸國之後被清廷授予了法政科舉人、工科進士。我們總說1905年清廷廢止了科舉,使得大量的儒生一下沒了出路。歷史從來都不是這麼突然變的,早在這之前就開始有留洋的(我們已經知道外面的世界,不再以「天朝上國」自居了),只是05年後清廷開始正式承認留洋與傳統科舉出身相同,可以授官了。有趣的是,我們現在說這科那科的叫法,其實與科舉有直接關係。

還有一些資料可以說明這點。如果你翻民國年間各家修的家譜(鄙人的小嗜好),可以看出從前誰中了舉人進士都要寫上一筆,現在是寫某某大學某某學位。至於為什麼選擇留洋而不是上國內大學,答案很明顯。

最後,很難說當時留學是不是比現在容易。若要統計,現在的留學生遠遠超出當年的數字,不論是佔美國學生的比例還是佔中國人口的比例。


我就隨便截幾個頂級大學的新生qq群。雖然這些學校錄取的人數未必有這麼多,不過有條件申請這些學校的學生一般申個全美top50的學校肯定沒啥問題。(我學渣一個,這樣檔次的學校我一個都沒申)
現在每年來美國的留學生就有十萬多,《南渡北歸》中有這麼多留學生嗎?
那麼結論就很明顯了:現在出國留學比那會容易多了~


看史記,大家都是帝王將相……


歷史是成功者的歷史。

就這麼簡單。


因為有錢,或者親戚有錢。出國留學自然不全是有錢人家的子女,還有國家保送出國的。但那時候保送出國也不是那麼好過的,就看魯迅他出國,也是每個月掛名領經費,和弟弟擠在四疊半的公寓里湊合過而已。至於自費出國,例如李健吾,他家是窮的,但是運氣好有人資助。他從教育廳拿了三千大洋,又從楊虎城那裡得了一千多大洋才去的法國留學。


再過千八百年後人看寫當代名家的歷史也會感嘆,原來留學這麼容易


歷史由人民群眾寫的沒錯,但是人民群眾是有分類的,我們和後人只是帝王將相們

其他的時代和民國一樣好,只不過帝王將相的名額分配比例大一點


話說,如果多年後能有本類似的書,人們看到的仍然是動不動就從哈佛牛津之類的名校畢業的,因為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被寫到這樣的書里


真的了!
看電影 寫蕭紅的黃金時代
說他們窮,可他們身上總是有錢而且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其實方鴻漸的圈子看起來也是如此的高大上;其實現今的學者也有很多是海歸或至少做過訪問學者。
另外有現在的大學錄用和職稱評定標準等等制度因素,導致大家不敢輕易換學校換專業吧,畢竟拿學位拼績點發論文很重要。


首先那時候政府鼓勵留學,加上西方文化的引進,尤其是法國大革命的勝利,在國內動蕩不安衝破壓迫的時候,民主與自由的思想引入,更多人去西方尋找答案,以留學日本,法國居多。但是要強調的是,不是那個時候普遍留學,而是那些家底殷實,留過學的人被記錄下來,讓後人知道而已。梁啟超胡適陳寅恪神馬的成為大師絕不是偶然,大多數還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


這就像在知乎一眼望去遍地都是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或動不動月入10萬百萬的感覺一樣,因為這些人說的東西大家才會關心關注。


推薦閱讀:

傳播/市場研究生。西北,南加大(USC), 卡內基梅隆(CMU)怎麼選?
景觀設計師有沒有必要出國?
如何判斷被騷擾?
花費高額學費去英國留學,但是以後很可能得回國找工作,這樣的留學有意義嗎?
求亞歷山大法魯斯大學信息?

TAG:中國歷史 | 留學 | 國學大師 | 民國文人 | 中華民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