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入職特教老師,如何開展個案研究?


謝邀。首先我讚賞問主作為一名新的特教實踐工作者,有研究的意願並希望了解有關研究的知識。想做好一件事,是做好的必要條件。
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將分為三個部分:1、問主想要研究什麼;2、什麼是個案研究法;3、怎麼做個案研究。
1、問主想要研究什麼?
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研究什麼問題決定了哪種研究法最合適。研究,就是系統地獲取知識,包括a)根據已經積累的科學知識提出新問題,以及b)用科學的(信度效度經過檢測的)方法收集信息以回答這些問題。所以,「怎樣研究」的問題必須根據「研究什麼」回答,就好比「怎樣烹調」的問題必須根據「烹調什麼」回答一樣——同樣是冷盤,蒜泥黃瓜洗洗就能拌上蒜吃,泡椒鳳爪能把生雞爪子洗洗拌上泡椒就開吃嗎?
所以,第一步是提出你要回答的問題。在特殊教育的個案法(case study)研究中,常問的問題包括「教育管理者如何看待和推行某項地方特殊教育政策」、「某教學策略在某啟智學校的推行情況如何」、「啟智學校某學生如何升入普通高中就讀」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問題的提問方式,「如何」。與之相對比的是用實驗法(experimental study)回答的研究問題,例如「手語是否對有語言障礙的學前兒童產生促進語言學習的效果」、「視覺提示是否對自閉症兒童產生減少問題行為的效果」。對於後一類的「驗證效果」的研究問題,即試圖證實A(例如某教學策略)與B(例如學生的學習進步)之間存在因果關係,A對B產生了(提高或減少的)效果,建議使用實驗法而不是個案法。為什麼?因為個案研究法本身的特點就決定了它不是用來驗證因果關係的,正如電冰箱本身的特點決定了你不能用它來炸花生米一樣。
2、什麼是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好了,知道個案研究法不能做什麼之後,我們來看看能用它做什麼。 Merriam(1988)對個案研究法的定義是「對單一的案例、現象或社會單元進行深入的、全面的定性描述和分析」。Wolcott(1992)則更乾脆地否定了個案研究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而將之視為田野研究的「最終產品」。個案研究與其他研究所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對象是單一的,可以是某個學生、某個教師、某個校長;也可以是某個班級、學校、校區;也可以是某項政策——總之這一研究對象決定了研究人員收集哪些信息,不收集哪些信息。單一的研究對象給個案研究劃定了邊界,只研究與這個對象有關的現象、人員。例如,對一所學校進行個案研究,邊界就是與這所學校有關的具體事物,至於該學校與其他學校的關係、該學校推行的課程模式是否有科學依據這些不夠具體、要求在普遍意義上研究的事情,就不應該囊括在個案研究範疇內(Merriam, 1998, 第28頁)。
任何研究設計都各有利弊。正如第1點所說,實驗研究的長處是驗證因果關係,回答「教學法A是否導致了學生進步B」的問題,其短處在於能夠涵蓋的變數有限,往往為了提高實驗控制程度而犧牲錯綜複雜的背景因素。個案研究的長處則是描述與研究對象互動的錯綜複雜的多項因素。在對某現象的研究尚不成熟的初級階段,個案研究有助於全面認識研究對象,找出可能發揮重要角色的變數,為進一步的實驗研究提出方向和問題。例如,DeMatthews Mawbinney (2013)對一個從隔絕型特殊學校向融合教育學校轉變的某學區實施了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5所包括小學和小-初一體的學校,目的是描述融合教育政策實施的過程以及遇到的挑戰。
所以,問主認為個案研究法適合回答你想要回答的問題嗎?
3、怎麼做個案研究
正如Wolcott (1992)所定義,個案研究並不是某種研究方法,而是聚焦於單一研究對象的系統的研究實踐,可以應用各種各樣的研究方法。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個案研究是通過多種不同方法收集關於某單一對象的信息,包括訪談、問卷調查、直接觀察、檔案記錄回顧、測驗等等,以上每一種方法都需要專門進行系統學習才能大概把握要領。更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根據單一研究對象設計選用各種研究方法,獲得可信有效的信息,並進行嚴謹的解讀,寫成有價值的個案報告。簡單說就是找個研究型大學,特別是擅長做定性分析的導師,從整理錄音成文字開始打雜學習,做完一個研究項目大概心中就有數了。
我一向鼓勵一線實踐教師、教育管理者參與研究,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應該擔負設計、主持研究的職責。國內那種要求一線教師寫論文不寫不評職稱的做法實在太愚蠢。論文的價值在於讓同行參考,做研究未必能提高教學水平但一定會佔用教師不少時間。一線教師的職責在於用好研究成果而不是產生研究成果。好的研究應該由受過訓練的研究人員設計組織,積極、平等地與一線教師共同合作,而不應要求教師成為千手觀音。我目前就讀的是美國西北地區唯一的研究型R1大學,我們的特殊教育系乾脆就不開本科只有碩士博士。即使如此強調研究,我們系對特殊教育學碩士生的培養中,研究方法並非重點,只一門課泛泛介紹常用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由於擔任助教,我還設計主講了今年的研究方法課),目的在於讓碩士生了解各種研究法,學會讀文獻就夠了。大量的學時花在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師自我學習、職業發展這些方面。只有到了博士,研究才成為主要任務。即使如此,我們系的博士導師委員會還反覆建議博士生不要做定性研究的博士論文,因為定性研究太複雜,新手想做出夠格的定性研究太難,恐怕在10年限期內畢不了業。當然,跟著做定性的老師學是可以的,但跟著做無法算作自己的dissertation study。
所以,恐怕我無法像寫菜譜一樣弄一份「怎樣開展個案研究」的提綱出來。即使我寫出來了,你照著做也是浪費時間,對吧?我的建議是問主不妨先把個案研究放一邊,先試試做文獻綜述研究(literature review),提高閱讀文獻、整理信息、應用研究成果的能力,站在最新研究的前沿,並通過工作中的應用反覆驗證思考。閱讀整理文獻的過程,可以結合讀一些本科階段的有關研究方法的教科書,提高你對於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對研究質量的分辨能力。這樣兩年下來,保證問主能找到目前特殊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漏洞、盲點和最有價值的方向,提出有意義的研究問題。到那時,再找懂研究方法的研究人員合作,必能事半功倍。在這行做實踐和研究十多年了,我看多了懂研究法不會提好問題、有好問題不懂研究法的同行,深感可惜。


參考文獻: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CA.
DeMatthews, D. E. Mawbinney, H. (2013) Addressing the inclusion imperative: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s responses.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1(61), 1-28.


第一,找到研究點。通常都是從問題入手,比如喜歡尖叫、不回應同齡人打招呼、大小便失禁

第二,當你有幾個關注點之後,可以開始收集數據作為基線(baseline)。通過數據可以糾正之前主觀的看法。例如你之前感覺這個孩子總不交作業,後來數據顯示每周只有一兩次沒交,而讓你印象深刻是因為他喜歡撒謊、被批評還不承認、矛盾升級,所以真正問題在於「隱瞞沒做作業的事實」這一行為。

第三,現在你開始干預(intervention)。做偏好測試、制定IEP,不贅述。

第四,邊干預邊記錄數據,看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這一步需要「研究方法」的知識,怎樣記錄數據、用什麼圖表分析數據,不同的方法甚至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

第五,這步可有可無,即停止干預,看效果是否被保持(maintain)。

最後就是你的分析報告了。

----------------------------------------------------------
多接觸一些孩子,跟著前輩做幾個案子,自己多多少少會有想法。
不要太急,不要一上手就想著做研究,先積累經驗,這樣才能提出有建設性的想法。


先做個案治療,大量案例累積經驗後,再考慮研究吧


單一個案研究有哪些實驗設計?


大學專業是特教,未來也會是一名特教老師。雖然在上課的時候課程聽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但是自己也做過一個個別教育計劃。有可能回答的不是很好,但是希望對你有一點點的幫助。
1.你要對你的對象做一個基本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大的框架來說就像是:家庭情況、生長發育史和受教育史、治療情況、家庭會有哪方面的期望。
家庭情況包括父母家族是否有過往史、家庭的硬體條件(是否可以在家庭中做鍛煉之類的);還需要有他的餵養方式;出生方式;是否有其他重大疾病;出生到成長大事件……
至於家庭需要哪方面可以多加改善有所提高,你問過家長後,接下來的工作家長配合程度比較高。
2.現狀分析。五大領域優勢、不足。
3.長期目標(總的大目標三個月或是一個學期)
4.短期目標(短期目標、實施過程、實施方法、輔助手段、評估日期)
5.安置建議和家長同意書
我也不知道答案對你來說有沒有幫助,祝你成功


或者能長期跟蹤個案的成長情況也不錯


新入職特教可以開始建立學員檔案,把學員評估情況和干預措施及理論基礎,干預效果進行跟蹤記錄,積累到一定量也許有點意思,或者能長期跟蹤個案的成長情況也不錯


提出有意義的研究問題。到那時,再找懂研究方法的研究人員合作,必能事半功倍。在這行做實踐和研究十多年了,我看多了懂研究法不會提好問題、有好問題不懂研究法的同行,深感可惜。


推薦閱讀:

如何促進特殊群體的教育公平?
如何評價「IT 精英的子女更容易患上自閉症」?

TAG:特殊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