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們該如何有效辨別偽科學?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將科學研究進行到底


沒有專業知識的人該如何鑒別科普文的真偽?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構思了很長時間才動筆,因為這個問題真的很複雜——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打著科學旗號,但實際上是濫竽充數甚至是顛倒黑白的文章;同時這世界上也有一些既嚴謹又科普的好文章,我們究竟該怎樣區分它們,才能夠在這「危險」的地球儘可能明智又安全地生存下去呢?


※※※※※※※※※※ Part I ※※※※※※※※※※

在我們討論如何鑒別好壞科普文之前,我們首先要討論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樣的人出於什麼樣的動機會到網路上給大家做免費或者低回報的真科普,以及什麼樣的人出於什麼樣的動機會到網路上散播看似科學實則荒謬的暗藏陰謀的假科普?

做真科普的動機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兩種:

1、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為了追求真實,為了幫助大家追求真實而做科普。

2、科普作家,通過科普獲得影響力以及版權收入。這種人不可撒謊,因為一旦謊言被戳破攤上污名,以後再想翻身就比較困難了。

做假科普的動機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

1、專業寫手替商業機構撰寫軟文——比如化妝品公司科普其他競爭對手常用的添加劑屬有害成分;比如某公司科普WiFi輻射有害健康從而推出「低輻射孕婦安全模式」。

2、為增強自己的網路影響力從而無中生有製造令大眾恐慌的「看似合理」的科普謠言。因為不恐慌則不傳播,越恐慌則越傳播。這類謠言必須駭人聽聞,否則便不具備足夠的生命力在紛繁的網路世界繁衍傳播。

3、為了達到控制他人的目的而宣傳假科普。比如養生專家,為了博得大眾的眼球,他就必須首先批判和打倒大眾常見的飲食習慣,讓大家覺得自己再不聽養生專家的話就會失去健康、減短壽命甚至生病住院。

4、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些人,天生喜歡別人的追捧,他們經常編寫各種段子,他們自然也不會放過假科普這個機會來嘩眾取寵。

5、對科學一知半解的人因看不慣主流觀點,想發出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自己對科學的理解。這種錯誤的科普並非有意而為之,所以我們也可以將其看成是學術爭論而非「假科普」。不過由於能力有限而造成的錯誤科普,如果沒能得到有效地澄清,或者直接被別有用心的人拿去利用,危害同樣是很可觀的。

6、專業人士,為了鞏固自己的專業地位,誇大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性,從而滿足自身的虛榮心或為自己謀利。

7、政府機構,為了政治目的影響輿論,為了穩定或者擾亂自己或他國民心而製造「專家言論」。

※※※※※※※※※※ Part II ※※※※※※※※※※

了解了各路神仙的科普動機,我們就可以開始討論正題了——普通人在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如何鑒別科普文的真假?

方法一:讓自己具備足夠的基礎科學知識。

哎?問題不是說好了嗎,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普通人,怎麼能突然要求要有足夠的知識呢?

話雖這麼說,但是在介紹破解偽科學的簡便方法之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先提供一個準確而嚴密的解法。一般而言,鑒別文章優劣的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首先具有相關領域足夠的預備知識(不一定是全面專業知識)。人腦知識體系的建立,就像是金字塔的建造。金字塔底部越堅實,那麼高處的磚塊才會越穩定,金字塔也才可能建得更高。比如下圖,左邊的金字塔基礎紮實,它能夠達到的最終高度就要高於右邊的金字塔。

假如沒有底層知識,上層的「知識」再多,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因為這樣的人並不真正具備辨別真偽的能力。他們最多只能道聽途說。比如下面這個人,因為基礎知識不牢固,就算別人科普給他高級的專業知識,他還是沒有能力真正消化和吸收這些知識。這樣一種不牢固的知識體系,就像是架空的花園,隨時都有可能倒塌,自然也就別提什麼鑒別真偽了——比如他憑什麼能夠鑒別出那塊本該是綠色的紫色偽科學磚塊呢?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我說——【獨家新聞:根據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聯合項目領頭人傑弗遜教授的最新研究表明,長期飲用咖啡對身體的好處要大於坏處。傑佛遜稱,使用全球最先進的色譜分析手段對咖啡進行的成分監測,以及使用超核磁共振對長期飲用咖啡的人群的長期跟蹤和大量統計結果表明,咖啡中有效成分對參與測試的人群並沒有顯著的正面或負面影響。考慮到參與測試者多表示每日清晨以及下午飲用咖啡有助於其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長期飲用咖啡對飲用者而言是利大於弊的。】

以上這段我五分鐘編出來的屁話,請問沒有一定專業知識以及資料查詢能力的普通網民如何能夠分辨其真假?手上一沒有數據,二沒有文獻,三沒有化學檢測的基本常識,四沒有對人體複雜程度的一定理解——如何能夠抵禦這種偽科學的洗腦?任何一個結論,都需要很多基礎的支撐,沒有這些基礎,空有一個架空的結論根本就是毫無用處,甚至有可能會更糟。要知道這樣一篇虛假報道一旦被擴散,就有可能使咖啡公司股票大量上漲,茶葉公司股票大量下跌,這可都不是兒戲。

所以每當有人問到一個人在學生階段學習那麼多「高深的」與買菜無關的知識有什麼用的時候,我都感到深深的無奈,因為他不知道沒有了這些努力才能獲得的基礎知識,他走上社會以後很容易就成為一隻被人忽悠和愚弄的小白鼠,別人花10塊錢搞定的東西,他得被騙100塊;需要100塊買的東西,他只捨得出10塊——數學倒是沒算錯,但最後卻還是那個輸家,因為人生真的不只是買菜而已。

※※※※※※※※※※ Part III ※※※※※※※※※※

了解了以上觀點以後,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本文的重點(其實都是重點)——在一個人無知的情況下,如何鑒別科普文的真假?

方法二:記住以下快速鑒別法則。它們的準確度雖沒有方法一可靠,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卻是非常簡單高效的。

首先,優秀的科普文往往具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特點:

1、看過之後你會記住它,但不會念叨它。(補充:並非記住細節,而是記住背後的邏輯、推理、思路或是索引,真需要用的時候,google、百度或者維基一下,知識就立馬重現了。)

2、看過之後你會感到舒適與安心,但不會感到無法抑制的恐慌。這種舒心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掌控感,而不是來自毫無依據的不負責任的保票,比如「科學證明,世界末日不存在」——真科學才不幹這種事。

3、看過之後你會覺得合情合理,不會感覺像是靈異事件。

4、看過之後你不會直接產生消費的衝動。

5、看過之後你會感覺到科學的重要性,而不是科學的無能、或是對科學的過分崇拜。

6、看過之後你的疑問解決了,而不是更加疑惑但無力解決。

7、看過之後你腦中產生是研究興趣而不是「擔憂」、「憤怒」、「混亂」或是「無助」。


8、看過之後,你並不會激起對某一部分人的仇恨,真正的科學從不煽動。


9、看過之後,如果你有一定的科學方法的訓練,你會感受到它的嚴謹與負責。比如該肯定的地方就肯定,該留有餘地的地方就留有餘地。

相反地,假的與不靠譜的科普文往往具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特點


1、看過之後會念念不忘,因為它精確地戳中了你的某些「弱點」。

2、看過之後你會感到不適與擔心,因為文章告訴你,你已經犯下了很嚴重的錯誤,這些錯誤都是不可饒恕的。

3、看過之後你感覺這世界更不靠譜了,而不是更可靠了。因為你看到的不是穩定的規律,而是混亂。

4、看過之後你有很強烈的消費衝動,而你要買的東西正是文中直接提起或是旁敲側擊引導而去的東西。

5、看過之後,你感覺科學其實不行了,你需要其他東西的指引。

6、看過之後,你看似解決了一個問題,實則引入了更多的困惑與不解。

7、看過之後,你非常急於向他人」洗腦「,也即分享你新獲得的「真理」(而不是冷靜地傳播知識),因為你根本忍不住這樣做。


【關於這一條,我再稍微補充一點——所有信息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就好比人體中的細胞一樣,需要複製,需要傳播。但是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區別之處就在於,前者的瘋狂繁殖與擴張性是與正常細胞格格不入的,正常細胞的增值是受到基因編碼調控的,他增值的目的是為了讓人體保持健康。癌細胞則不同,它僅僅是為了繁殖而繁殖。在這個比喻當中,偽科學更接近癌細胞,它比正常細胞渴望傳播的程度要更大許多倍,否則它就不再具有毀滅人體的力量。我說的「急於分享」,是類似於癌細胞的那種著急,是瘋狂的不受理性調控的著急。】


8、看過之後,你有可能會激起對某一部分人的仇恨,你認為他們一直在欺騙你、坑害你、甚至想要謀殺你。


9、看過之後,如果你有一定的科學方法的訓練,你會感受到它不嚴謹甚至是卑劣。比如它們動不動就把完全沒有證據的話給說得很絕對,或者輕易就把兩件事建立起因果聯繫,哪怕它們很可能僅僅是時間先後關係或是巧合。

我們要知道,科普是科學研究的延續,科學界最頂尖的論文比如《自然》、《科學》、《細胞》,這上面的文章基本上都會符合前面九條的要求,而不是後面九條。事實上,我閱讀科學論文的時候從來都不會讀出後九條所指出的各種亂七八糟的感覺來。相反地,我會從中學到未知的知識,我會通過它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考慮到這裡提出的是鑒別科普真偽的簡便方法,它的精確性肯定是無法與之前提到的方案一所媲美的,但是我相信它對大眾來說已經是最有效最實用的方法了。

※※※※※※※※※※ Part IV ※※※※※※※※※※

作為總結,我們要意識到科普其實是一件非常艱辛與困難的事情——要把複雜深刻的道理以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要嚴謹精確卻又不失風趣和幽默,以便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這是真正的大師才能做得很好的事情,因為他們的知識體系需要「上通天,下接地」,才可能做到真正的深入淺出而不是誤人子弟。我並不懷疑這類科學家的無私程度,但是這樣的人的確往往時間很有限,他們總會有很多更加重要的事情等著去做。

如果我們再考慮到科普其實是一件低回報的事情——幫助人獲得知識、安全感與平靜並不能給科普者帶來直接利益(這是大實話);相反地,倒是先把讀者嚇個半死,然後把他們弄入恐慌混亂的狀態更容易替那些寫手以及其背後的利益集團牟利。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有些殘酷的現實終究是我們無法迴避的。


最可怕的是,即便是偽科學也會不斷進化,我們絕不可能找到一條或幾條絕對標準以至於能夠精確定位所有偽科學。要知道,為了生存,偽科學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不就是裝么,生物進化都知道該擬態的時候要擬態,偽科學也不會例外。所以最終要想自己在地球的生活更安全舒心,還是要多學習知識,如果你頭腦的進化速度趕不上偽科學的進化速度,被坑只是遲早的事情。


下圖:擬態。簡稱,裝。偽科學也會裝真科學,如果你看不出來,那就呵呵了。有句話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現實當中,你並不總能像看這張照片一樣居高臨下地俯瞰這些動物,不要以為辨別擬態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的高度最終決定了你的命運。

最後,請記住——真正的科學幫助你理解和掌控世界,而不是讓你被他人無形之中所掌控。真正的科學也從來不會宣揚科學萬能,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學。科學的自信,來自於同目前人類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較,但並不是面對自然萬物的狂妄與驕傲。


希望本文對大家的地球之旅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分享與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


有人評論問這篇文章該不該被分享,我只能說如果疫苗的普及速度趕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的話,情況就不太妙了。


個人覺得科學不是一個需要去相信的東西,而是一套方法,幫助人們鑒別什麼樣的東西是「可靠」的。
偽科學是標榜著科學又其實不靠譜的東西。如果東西真的可靠,吃了葯病就好了,按步驟操作衣服就洗乾淨了,那完全沒有必要稱自己是科學的來獲取大家的信任。

一個靠譜的說法一定要滿足這些條件:

明確:
一個靠譜的說法首先要明確,人按照它能夠形成一個沒有歧義的判斷是或否的步驟。
仙人掌防輻射?是擺在電腦前能使人體吸收的電腦輻射減少,還是擺在電腦旁邊就可以減弱電腦產生的輻射?
吃速食麵要花一個月解毒?是所有的速食麵都有毒,還是只有某幾種?一個月是如何得出的?中毒不中毒的標準是什麼?
如果通過說法不能形成一個明確的判斷,那至少這個說法本身不清楚,不清楚的說法也無法得出明確的對錯。
如果說法的來源找不出更多的信息消除這些歧義,那這個說法本身就不值得信任,也就不科學。

可證偽:
如果說法是沒有歧義的,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存在一個明確的步驟能夠證明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另一種是找不出來這樣的步驟。
吃XX能明目?什麼叫明目?是吃了那個東西以後視力就會提高嗎?那如果視力沒有提高算不算它不管用呢?有人說不一定,可能與個人體質有關……這種不一定的事,也就沒辦法驗證它靠譜,也就不能說它靠譜。
有種說法是星星能把周圍的空間彎曲,人們一開始不怎麼信,直到有人提出了一個證偽方法:星星的光經過太陽按照那種說法應該會發生偏轉,使那顆星的位置偏離正常觀測位置,如果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那就說明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後來人們果然觀測到了這個現象,而現有理論又解釋不了,於是才開始接受那個說法了。
注意這裡說的是可證偽性而不是可證實性。現在所知道的那些靠譜的說法——定律、規律,沒有人保證它們以後還管用,只是目前還沒有被證偽,還是靠譜的而已。
所以嚴格意義上所謂的科學理論是不能被「證實」,只能被「例證」或從更基礎的說法「推導」的,原因參見「射手與農場主」。

可重複:
在人們認知到「上帝會擲骰子」之前,所有能被稱之為科學的規律還必須是「穩定」的——驗證一次成立,驗證一億次也必須成立。
在認識到「上帝會擲骰子」之後,那種量子規律也必須能夠在統計意義上可重複。而且這種規律日常生活不容易見到,可以不考慮。
前一陣小保方晴子被查就是她的轟動工作不滿足這一條。
所以對於最容易判斷的一類事情,可以自己試一試,驗證「可重複性」。

對於普通人來說,其與專業人士的差距大概只有兩方面:
一是知識上,專業人士知道一些肯定可靠的事情,並能理解說法中辭彙的具體含義
二是在思維結構上,專業人士能夠分析出一個說法如果是真的,它需要滿足的條件,以及條件的條件……
但是這點差距現在能夠通過網路搜索和請教別人彌補很多。

鑒別的前提,恐怕還是理解前面的三個前提:無歧義、可證偽、可重複。這些應該是基本教育和常識能夠讓人做到的。
通過這些應該已經能夠發現許多說法不足採信了,也能夠利用搜索等知識的擴展工具核實有爭議的內容。

另外許多有迷惑作用的說法利用了一些別的手段:
訴諸情感:
吃藥讓小孩發育停止,大米是垃圾食品,吃某葯能治癌……這些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說法可能讓人情急之下來不及理性判斷就去傳播。
但是激起的情感有多強烈與這個說法的真偽無關。
往往真實靠譜的說法只要陳述事實證據就夠了,根本沒有必要故意調動人的情感。

訴諸權威:
獲得了什麼獎項、得到了什麼專家的認可,廣告中出現了一個穿白大褂的人……權威往往有更多靠譜的認識,但沒人保證他們一定是對的。
這樣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說法中得到權威認可的說法是否屬實。這個搜索一下應該能核實。
二是權威本身給出的判斷和理由是否可靠,這又回到了問題本身,權威只不過是能多給你提供些信息罷了。
鍊金術中產生科學的一個標誌就是焦耳等人開始不再相信權威,而只相信實測數據,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一個藥方不因為皇帝曾用過它就一定對,也不因為以前默默無聞而一定沒有效果。

例證:
我治過的一個病人喝了這湯之後就好了,另一個也好了,還一個也好了……
個例總是容易舉的。
如果哪天那醫生說:我一共對100個這樣的人使用了這種葯,其中80人在三個月內血壓恢復正常,其餘人沒有出現惡化。這還靠譜點。
更進一步還可以實驗組對照組,做起定量實驗……總之例證是不能當做說法有效的證據的。

總之,普通人只要有些基本素養還是能夠有不錯的判斷的。至少遇到實在拿不準的事情也可以先去核實,而不是傳播和上當。


神秘巨獸為何現身百慕大三角?

中華德魯伊為何選擇欺名盜世?

↓ 讓我們一起「走近偽科學」↓

特別鳴謝本期靈感來源:
《魔鬼出沒的世界》作者 卡爾·薩根


擴展貓糧

本文基於海南出版社原文授權並編輯,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看完這期節目,一頭霧水的你一定在想:

那個神戳戳的德魯依教士提到的「海怪」到底是什麼?

還有那個「摩多摩多」又是什麼鬼?

整個劇情完全睜著眼胡說八道?

薛定餓了么藥丸?

……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到底能不能否定、或證明
德魯依教士口中的「海怪」的存在?

……

本期靈感來自《魔鬼出沒的世界》第10章——「車庫中的飛龍」

這隻飛龍的故事,和我們這期節目異曲同工,甚至更加匪夷所思……


車庫中的飛龍

《魔鬼出沒的世界》第10章,節選

「在我的車庫裡有一條噴火的龍。」

假如我非常肯定地對你這麼說,你一定想親眼看一下。幾個世紀以來流傳著無數關於龍的故事,但從沒有真憑實據。這可是個好機會!

「帶我看看。」你說。

我帶你到我的車庫。你往裡看,看到的是一個梯子,一些空的油漆桶和一輛舊的三輪車,但沒有龍。

一張既沒有龍,也沒有三輪車和油漆桶的配圖

「龍在哪裡?」你問道。

「噢,它就在這兒。」我回答說,胡亂地揮了揮手,「我忘了說明,它是一條看不見的龍。」

你建議在車庫的地板上撒上麵粉以獲取龍的爪印。

「好主意,」我說,「但龍是浮在空中的。」

然後你想用一個紅外線探測儀檢測龍噴出的看不見的火。

好主意,但看不見的火也不會發熱。

你想對龍噴漆使它現身。

「好主意,但它是非物質的龍,油漆無處可粘。」如此如此。你每提出一種物理檢測方法,我就找個特殊理由來說明你的辦法不會有效。


現在,一條看不見的、無實體的、浮在空中的、噴著沒有熱度的火的龍與根本沒有龍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沒有辦法反駁我的爭辯,沒有可以讓人信服的試驗來反對它,說我的龍確實存在意味著什麼呢?你不能證明我的假設不成立,這與能證實它成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不能檢驗的觀點和無法證偽的斷言實際上毫無價值,不論它們在給我們以啟示或是在激起我們的好奇心方面有些什麼用處。我要你做的就是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相信我的個人意見。

從我堅持說我的車庫有條龍,你唯一意識到的就是我頭腦里正在轉著什麼古怪的念頭。你想知道如果沒有可行的物理檢測,用什麼可以使我信服。你當然會想,那可能只是個夢或者幻覺。但為什麼我要這麼嚴肅地對待它呢?也許我需要一些治療。至少,我或許嚴重低估了人類容易受騙的天性。

想像一下,儘管所有的檢測方法都無效,你仍希望自己謹慎地不抱有偏見,願意接受新的思想。因而你並不完全否定我的車庫裡有條會噴火的龍。你只是保留意見。雖然目前的證據強烈地反對它,但如果有新的資料出現,你就做好隨時去檢查這些資料的準備,看它們能否說服你。當然,如果我因為不被相信而感到受了冒犯,或僅因為你像蘇格蘭人那樣堅持說它「未被證實」而指責你太乏味、太缺乏想像,那麼我顯然是不公正的。

假如事情的發展完全相反。龍是看不見的,不錯,但在你觀察時撒在地板上的麵粉上出現了龍的爪印,紅外線探測儀發現了落下的鱗片,通過噴漆發現有個鋸齒形的雞冠在你面前的空中來回擺動。不論開始時你是多麼懷疑有龍存在——不承認看不見的東西——你現在知道了這裡一定有什麼,而且可以初步肯定這與存在一條看不見的會噴火的龍是一致的。

現在想像一下另一個場景,假如不止我一個人,而是好幾個你熟識的人,包括你非常肯定他們互不認識的一些人,都告訴你他們的車庫中有龍——但每個人的證據都難以捉摸得讓人發瘋。我們每個人都承認我們對於被如此奇怪的一個沒有事實根據的信念所吸引感到心煩意亂。我們所有的人中無一精神異常。我們思索全世界的車庫中如果真的都藏著看不見的龍,而我們人類卻不知所措,這意味著什麼。說實話,我寧願那不是真的。但也許所有古代歐洲和中國關於龍的「神話」根本就不是神話……

讓人高興的是,已有報道說,在麵粉上發現了一些龍的爪印。但它們從不在懷疑者觀察時出現。自然,另外一種解釋是:通過謹慎檢查,發現龍的爪印似乎是偽造的,這一點看來很清楚。

另一個龍的狂熱者以一個燒焦的手指作為龍噴火的罕見的客觀證據。但同樣還有別的可能。我們知道除了看不見的龍噴出的火外還有別的辦法燒焦指頭。這類證據——不論龍的擁護者認為它有多麼重要——使人不得不相信這差得太遠了。同樣,唯一明智的辦法是暫時否定龍的假說,等待今後的事實材料,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那麼多清醒的、嚴肅的人都有同樣奇怪的錯覺


鑒別謊言的藝術

《魔鬼出沒的世界》曾經獲得美國全年暢銷書榜首,也是美國天文學家、天體化學家、科幻作家卡爾·薩根傾其一生學術積累而著述的最後一部書。書中他提到:

「我們已經創造了一個全球的文明,在這個文明世界中,大多數重要的元素都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創造了另外一些東西,使得幾乎無人理解科學和技術。這無知和權力混合製成的易燃品早晚有一天會在我們面前燃成熊熊大火……當狂熱的火焰在我們的身邊沸騰之時,我擔心,長期以來我們的思維習慣會控制我們的一切。」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工具箱,一個裝有懷疑的思維方法的工具箱:

  • 只要可能,「事實」都必須經過獨立的驗證。
  • 鼓勵見多識廣的各種觀點的支持者們對已有的證據展開實質性的辯論。
  • 權威的意見並不重要——「權威們」以往已經犯了不少錯誤,他們將來仍然會犯錯誤。說得更確切一點就是,在科學上沒有什麼權威,最多不過是有一些專家而已。
  • 構造出不止一種假說。如果想要解釋某個東西,要儘可能地考慮各種不同的解釋,然後,找出一批檢驗方法,可以用來系統地證偽每一種可能的其他解釋。通過檢驗的,也就是在多種能夠用來解釋的假說中經受住了達爾文物種選擇式考驗的那個假說,相對於只不過是在最初的一念之間贏得你的好感的那些想法而言,是正確答案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備註:這是影響陪審團判決的一個問題。對既往案例的回顧研究表明,有一些陪審團成員很早——可能是在公開辯論期間就已經拿定了主意,然後,他們就會接受那些與他們的最初印象相符的證據,而排斥相對立的證據。他們的頭腦中沒有選擇合理的假說這樣的概念。)
  • 盡量避免過分執著於一種假設,僅僅因為那個假設是你提出來的。那只是我們在尋求真知的路程中的一站。問問你自己,你為什麼喜歡那個想法,公正客觀地將之與其他的可能性進行一下比較,看看你是否能找到理由來批駁它。你不這麼做,別人也會這麼做的。
  • 定量。如果你要解釋的東西,不管它是什麼,只要含有某些量度,一些數字量,都會非常有利於將你的假說與其他與之競爭的假說區別開來。模糊的、定性的東西往往招致多種解釋。當然,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許多定性的觀點中可以尋找到一些真理。然而找到它們是一種更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 如果推理是一環套一環的,那麼其中的每一環都必須是正確的(包括前提),不能僅僅是大部分正確。
  • 奧卡姆的剃刀。這個方便的經驗法則告誡我們,當我們面對兩個可以將資料解釋得同樣好的假說時,選擇簡單的那一個。(備註:奧卡姆的剃刀(Occam』s Razor):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一種科學哲學原則,認為在沒有必要時不要增加實體的數目,即:在競爭的理論中應取最簡單的而放棄更複雜的,或應優先考慮用已知的東西解釋未知的現象。)
  • 不斷地問這個假說是否能夠——至少是在理論上——被證偽。不可檢驗、不可證偽的命題是沒有多大價值的。想一想那個宏大的構想,即我們的宇宙以及其中的一切,都不過是一個更大的宇宙中的一個基本粒子——比如說,一個電子。但是,假如我們永遠不可能從我們的宇宙之外獲取信息的話,那麼這個想法難道不是不能被證偽的嗎:你必須能夠核實這些論斷。你必須給予根深蒂固的懷疑主義者一個弄清楚你的推理過程,重複你的實驗並看看他們是否有能得到同樣結果的機會。

……

輕信是可以殺人的。


《魔鬼出沒的世界》解釋了為什麼身邊很多平日清醒的、嚴肅的人卻會選擇相信那些明顯的謬誤,並幫助我們辨別那些常見的、危險的邏輯謬誤。在充滿著不確定性的時代,這本書會幫助我們加強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關注微信公眾號:薛定餓了么(xuedingeleme)

看完我們三分鐘漏洞百出的科學小視頻,你的生活也並不會變得更好。


Credible Source.

可供查證、可靠來源

先看課本,再看期刊,這些覺得枯燥就看 New Scientist, Scientific American.


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不一定百分之百有效,但是絕大多數時候管用。
就是看論據有沒有明確來源。
是「某大學某院系某專業的以為教授」而不是「一位教授」;
是「某年某月發表在某專業期刊上的某論文」而不是「有的研究」;
是「根據某組織在某時在某範圍內的的調查」而不是「據調查」;
是「某國的某組織出於某種考慮而制定的規範」而不是「國外規定」。
如果有圖片則應該表明圖片出處;
如果提到的是國外的事則應該有英文網站的鏈接;
如果提到科學研究則應該有相關參考文獻。
以上這些,一般來講只有有一條不符合就可以判定為扯淡了,成功率超過九成。

另外,科學的描述從來不會說什麼事情是絕對的,提出理論一定會指明該理論的適用範圍,把話說得很死的東西十有八九也是扯淡。


首先,這裡假定普通人都是接受過義務教育,有一定科學常識的人。

如果是連基本科學常識都沒有的人,那對他而言其實也沒有偽科學概念。因為偽科學是「自稱科學的非科學」。一個相信偽科學的人至少需要是相信科學的,而一個不相信科學的人也是不可能相信偽科學的。

對於一個有科學常識的人,如果遇到一個自稱為科學的「新信息」,那他該如何判斷這個新信息是真正的科學還是偽科學呢?

如果這個新信息和他已有的知識體系一脈相承,比如他原來就學過簡單的生物學,現在看到一個新信息,「大腦本身不會痛」時,他會發現這很容易理解,因為腦組織內是沒有痛覺感受器的。即便他的初中生物學知識已經淡忘,那他在這個網路時代,藉助搜索引擎的幫助也很快能回憶起來。所以,只要這個新信息和他原有的知識體系是融貫的,那他就能正確判定這個信息是否科學。比如你有基礎物理學知識,現在有人跟你說他發明了一顆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永久發光的燈泡,你立即可以判定這顆燈泡違背了基礎物理學規律,所以是偽科學的。

如果這個新信息是他比較陌生的,那該怎麼辦?

此時讓他判斷這個新信息是偽科學還是科學,那將會非常困難。對我也是如此,你現在如果跟我提一個很複雜的地質學細節概念,我也不可能憑空判斷這個概念是科學的還是偽科學的,

所以我給出一條非常實用也非常簡單的建議:上網搜索。

我已經說明,如果一個新信息和某個人的知識體系是融貫的,那這個人就能判斷這個信息是否科學。現在有個人遇到了一個陌生的信息,那他就應該求助於對這個新信息並不陌生的人。而上網搜索是成本最低而又最高效的方式。

上網搜索首先該如何選擇?谷歌學術是我的第一選擇。比如遇到一個「超磁水」,將關鍵詞輸入,發現沒有「超磁水」這個結果。那用什麼「超磁水」做宣傳的商家基本就是在宣傳偽科學。

再試一個,「仙人掌 防輻射」,你可以看到多篇闢謠的文章,指出仙人掌防電腦輻射是不科學的。不過你也能找到幾篇文章說仙人掌能防輻射。有衝突的結論的時候,看paper所在期刊,比如《微型計算機》這樣的科學期刊就比《茶》、《中國花卉盆景》這種園藝期刊要靠譜得多。

再來一個「星座預言」,你可以發現第一條就是闢謠的。不過後面還有一個發在《音樂世界》上的傳謠文章。這個很好分辨,就像有篇「血型與命運」類文章發在《生豬養殖》期刊上。凡是出現這種「反差萌」的文章,你可以做出兩個判斷:1.這篇文章不怎麼樣。2.這份期刊也不怎麼樣。

不過也有例外,搜索「水知道答案」,谷歌學術前幾頁也全是偽科學。所以這個時候就上其他可信的網站搜索。比如科學美國人這樣的科普網站。國內有科學網,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也都不錯。實在不行,可以上百度知道或者知乎來提問。

另外,如果打不開谷歌學術,可以買一個翻牆工具。


同意:普通人其實並不是很想辨別偽科學
不同意成本太高的原因。
實際上人們是打內心裡「需要」偽科學,即使已經被征偽了、駁倒了,還是會另外在生長出其它的偽科學。因為本質上人是軟弱的,內心的焦慮和無助,需要一個「簡單的、廉價的、包治百病」的解釋。
人們正視不了真實世界的殘酷、自己的無足輕重,難以接受自己必然會遭遇各種痛苦、迷惑不解等等現實,所以大腦本身就會自發的編造一些虛假的東西來麻醉自己,其目的不是求真,而是規避痛苦。
無論宗教,還是層出不窮的偽科學,都是如此。


這個問題的真正難處在於:普通人其實並不是很想辨別偽科學。
原因不在於不想,而在於辨別成本太高。任何一個人做事都會潛意識考慮成本收益,在「普通人」看來,要搞清楚一個科學結論的真假成本很高,所以看到什麼相信什麼比較好,特別是對於危害性結果,更是寧可信其有。
所以,我回答下那部分真正想付出時間和腦力去辨別「不科學的結論」的普通人可以怎麼做。
由於當前傳播的所謂科學知識或者信息已經極為龐雜,即使是一個教授也無法各領域通吃(哪怕是看起來的常識),所以更重要的是了解一些信息傳播的規律,掌握一些初步判定信息是否靠譜的方法,這些方法,我將其概括為「相信有正規出處,有專家確認的觀點,其它都不要信。」
實戰技巧較多,我只列一些原則性的:

一、辨別信息源
1、任何信息都要有媒體出處,個人消息不能當作事實,個人觀點不能成為可靠結論。
2、級別高的媒體上刊物的結論總體上比級別低的可信。地方一級媒體刊發的觀點基本別信,省級一般存疑。新華社還是可信的。
3、越是驚人的、重要的科學觀點越應該在重要媒體上,而且要配合有重要機構來表態,甚至可以說,需要有官方表態。小媒體的驚人發現、結論基本不可靠。

二、是否有可靠專家背書
從媒體傳播的角度來說,一則科學信息中有專家點評是必須的。所以,對於普通人來看,對於任何科學結論的信息,看看其中有沒有專家出場至為關鍵。不過,當下的主要問題反而在於,偽專家滿天飛,所以問題在於如何判斷專家是否可信。
1、否具有學術身份?
一般來說,有學術身份可以保證兩點:他完全了解和清楚相關科學共同體的共識,他在該領域是有發言權的,是有專業素養來支撐其觀點的;他發表觀點時會顧及到自身的學術聲譽,會考慮到同行對他的評價(還有其所在單位對他的約束),因此觀點必須是嚴謹的.
對於公眾來說,需要區分的是某個身份真的是學術身份.一般來說,知名大學院所的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都比較可信,不知名目的研究中心,協會的工作人員,特別是僅僅服務於某些經濟活動的民間學術團體人員,則比較可疑.
2.該專家是否"跨界"發表觀點?
一個嚴謹的科學家只會對自己研究領域內的問題發表學術見解,對於不在研究範圍的則會如實奉告"抱歉,這個問題並非我專業內的,我無法解答".相反,只有"偽專家"才敢什麼問題都說.

三、表述方式是否過於偏激或絕對化?
科學是一架非常精密的儀器,為了準確地描述一個科學觀點或結論,大部分時候都要附加前置條件,使用限定詞語,比如對於食品安全問題,這些限定條件包括"是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攝入了多少量""有多大概率",然後才是可能出現什麼結果
因此,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要看見特別絕對的、武斷的觀點,一般都是不可靠的,至少是很不嚴謹的。因為你可以看出,傳播這類信息的人帶有明顯目的的,就是要煽動你、恐嚇你。

四、是否給出了得出這個觀點或結論的證據?
直接給出結論而無證據的不可信。當然,現在偽造信息的很多時候也會偽造證據,比如最典型的轉基因領域,對於普通人來說,識別證據的可信度已經是高級技能,但好在對於他們日常接觸的領域,其實大部分是不出示像樣的證據的。轉基因領域比較變態。

本來想再加一條:違背常識的一般不可信。但考慮到普通人的常識有時是比較混亂的,所以不表。


大家不要信網上的東西!上次看網上有人說吃榴槤前放微波爐加熱五分鐘會更甜,媽的現在家裡根本不能待了,鄰居們都勸我搬家,說我在燉屎!


我的答案是,不管你受了多少科普教育,普通人很難辨別偽科學。這裡的普通人不只是那些平時很少用互聯網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也包括每天都看果殼謠言粉碎機的你。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人的辨別能力不可能超出他的知識體系,如果你高考理綜能考250平時還偶爾看一下果殼松鼠會之類的網站,偶爾讀一兩本成年人的科普書籍,那你應該是所謂「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那一批人。你應該不會相信在電腦前擺一盆仙人掌就可以防電腦輻射這類謠言了。可是你就真的能辨別偽科學了么?
我來舉個例子:如果小島方晴子的萬能細胞沒有被揭露學術不端,你是不是就會相信人類未來可以包治百病呢?除非你同樣是搞生物細胞研究並且手邊有資源重複了這個實驗發現做不出來,不然憑我們的能力怎麼可能發現這麼大的一個報告竟然是編造的。
而就算你有能力識別萬能細胞這個騙局,你又怎麼能發現新能源領域的造假呢?你怎麼能發現材料物理領域的造假呢?科學在不斷擴展自己領地的過程中已經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不可能有人成為精通所有領域的全才,因此沒有人有能力真正辨別所有的偽科學,你我和從沒離開過家鄉的叔叔嬸嬸在這一點上差別並不是很大
儘管我們前面得出了這麼悲觀的結論,甚至有人會覺得我小學初高中,一直到大學理工科學了那麼久的科學難道白學了么?不,也許你不是白學了的。
首先,你會學到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學會了歸納演繹法,學會了各種實驗的方法,得到了無數的科學常識,知道了基礎的學科分類,雖然離真正的科學工作者還差得遠,可是已經足夠辨別日常見到的科學騙局了。
其次,你知道了現代科學體系是怎樣運作的,你會知道論文評審不全是黑幕,一篇論文發出來會有無數人驗證實驗結果,網上有無數的論文庫裡面收錄著各領域的論文,你明白了怎樣去搜索期刊cool,理解了科學家寫論文時的嚴謹運詞與我們日常說話是有區別的(對理工科學生可能區別不是很大)。這些都不是白學了的。
綜上,如果你從中學到了查找資料的能力,學會了相信地球上的科研共同體,學會了辯證思維(我說的不是馬克思那一套),或許還要加上外文閱讀能力和論文閱讀能力,那你就和其他人不一樣啦,你就有了戰勝偽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看了一下目前答案大致還停留在偽科學等於謠言的階段。

先說一下幾個概念。

首先科學一詞是不包含價值判斷的,牛津高階詞典給出的定義是knowledge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behaviour of the natural and physical world,
based on facts that you can prove, for example by experiments
,維基百科給出的定義是a systematic enterprise that builds and organizes knowledge in the form of testable explanations and predictions about nature and the universe,即沒有說明科學一定是真理,而是強調是經過驗證的。

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的答案,大致是說90%以上的醫學研究是不靠譜的,而且這個比例針對的是頂級論文。當時看到還是小小震驚了一下,雖然知道醫學實驗的重複性低一點,但沒想到這麼低。

那麼這90%的研究因此就屬於偽科學么?不是的,它們屬於科學體系里被證明是錯誤的或者不完善的知識。再如亞里士多德的很多理論,以及科學發展史上很多被推翻的結論,都是通過科學的方式推導出來的,但是限於當時水平有限而存在錯誤或不完善。

那麼到底什麼是偽科學呢?維基百科給出的定義是Pseudoscience is a claim, belief or practice which is falsely presented as scientific, but does not adhere to a validscientific method, cannot be reliablytested, or otherwise lacks scientific status,即不能通過科學的方法來驗證的。

方舟子與網友關於中醫是否是偽科學的爭論,其原因就是很多網友沒有搞清楚偽科學的概念。事實上方舟子並沒有否認中藥的貢獻,而是強調中醫理論無法通過科學的方法自證其說。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別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誰獲得知識的方式更靠譜的問題。

回到題主的問題,「普通人」很難判斷何謂偽科學,偽科學是關於科學範疇的討論,科學家哲學家們尚且爭論不清,其實「普通人」也沒必要糾結。按照知乎的語境,題主問的應該是普通人如何辨別錯誤的科學知識,譬如謠言。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個人的建議是關注「」,因為從化學角度來說,沒有絕對的反不反應,只是我們人為地根據量來劃分的標準。謠言也好,闢謠也好,不管結論是不是,先量化出來。有毒,劑量是多少?有害,到什麼程度?多問幾個這樣的問題,你就知道是不是謠言了。


知道信息可能受發布者的背景和意圖影響,具有初步辨識信息真偽的能力,不輕信未經核實的信息。

知道原始信息與二手信息的區別,知道通過調查、訪談和查閱原始文獻等方式可以獲取原始信息。


1、不要輕易下結論;
2、認清自己。如果一篇文章講述的是你知識範圍之外內容,而你居然完全看懂了,請思考一下:我有這麼牛逼嗎?
3、世界上沒有那麼多BUG,即使有,也不會很快讓非專業的人看到。


這是不可能的。不具備專業知識是不可能判斷偽科學的。高票答案說的實際上不是如何判斷偽科學,而是如何盡量防止上當受騙。高票答案在這個意義下更恰當。


讓自己具有專業知識


了解謠言特徵,比如感情激烈如憂國憂民的,挑撥國家仇恨的,煽動民族情緒的,不要信;比如來源不明的如據說,科學家說,專家說,知情人士透露,大家都傳瘋了,外國人從來不,你還敢…嗎?反正沒壞處。不要信。再比如言之鑿鑿的修飾語如絕不,從來,千萬,科學家已經證明了。不要信。

不懂要上網查。

吃東西不能減肥,只能長肉,運動才能減肥。

吃東西不能讓人更聰明,學習讀書辯論邏輯使人更聰明。

吃東西不能補肝補腎只能補胃當餓。什麼這個營養那個營養基本都沒用,正經吃飯早睡早起多運動比啥都強。

吃的東西不能治病,老頭老太太早知道衛食准字衛食健字都只是吃的,不能治病。

我們不愧是吃的民族,什麼事都想靠吃解決。

嚴謹都的科學著作都是有明確出處可以檢查的,不能證偽的可認為是偽的。


我一向是不懂的就去查,查不到的就不信。


可以沒有專業知識,但要有邏輯思維。
那篇著名的釣魚文「張拾邁阻高鐵」騙到了無數人,但我把它發給埋首實驗室的學霸朋友後,卻遭到了質疑「這因果不明確啊,論證太牽強了,假的吧」

OK,這是學霸,他邏輯能力強,那普通人怎麼辦呢?
不要相信陰謀論,相信專業!
不要相信陰謀論,相信專業!
不要相信陰謀論,相信專業!
毋庸置疑,現在政府和專家,在民眾心中都不是太可信,所以偽科學才能大行其道,然而它們的套路,總結起來不過兩種:
1.塑造幕後黑手,以轉基因和高鐵為代表,xx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禍害人民;
2.民科拯救世界,以防輻射和飲食為代表,就是無聊炒作。
二者又有共通之處,即危言聳聽且沒有可靠來源。
那鑒別之法呼之欲出,首先,勤動手,很多偽科學假新聞一搜就能發現破綻;其次,如果某文章問遍百度千篇一律,雖火卻不過是各種論壇微博轉帖,那自然也是假的。
其實關鍵還是要相信專業,不管願意相信偽科學者是否信任我朝的學術道德,都要明白且堅信——如果這標新立異毀三觀的朋友圈沒問題,科研狗早抄走發表騙SCI啦!


先回答問題:
普通人如果想要分辨科學和偽科學,最有操作性的辦法之一是:

  1. 找出消息里每一句帶有「判斷」的句子;
  2. 利用搜索引擎確定所有上述句子的來源;
  3. 如果所有這些句子都來源於在正規科研機構里的科研工作者在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科研論文,那麼這是「科學」;
  4. 如果並非每一句都符合3的要求,這不是「科學」;
  5. 不是「科學」且不聲稱自己是「科學」的,您就當娛樂消息隨便看看;不是「科學」但聲稱自己是「科學」的,是「偽科學」。

----------------------------------------------分割線----------------------------------------------
然後反對 @韓東燃 答案中的部分內容。
比如他列出的好的科普應該有的那9條:

1、看過之後你會記住它,但不會念叨它。
2、看過之後你會感到舒適與安心,但不會感到無法抑制的恐慌。
3、看過之後你會覺得合情合理,不會感覺像是靈異事件。
4、看過之後你不會直接產生消費的衝動。
5、看過之後你會感覺到科學的重要性,而不是科學的無能、或是對科學的過分崇拜。
6、看過之後你的疑問解決了,而不是更加疑惑但無力解決。
7、看過之後你腦中產生是研究興趣而不是「擔憂」、「憤怒」、「混亂」或是「無助」。
8、看過之後,你並不會激起對某一部分人的仇恨,真正的科學從不煽動。

9、看過之後,如果你有一定的科學方法的訓練,你會感受到它的嚴謹與負責。比如該肯定的地方就肯定,該留有餘地的地方就留有餘地。

  1. 大多數近二十年里的科研結論即使用最「科普」的表達,如果要求不損害其科學性,一個完全沒有專業背景的人看過之後也不可能記住,除非你說的是斷章取義的那種「記住」。
  2. 科學結論一般都不能讓人舒適和安心,因為科學是不「打包票」、不承諾什麼「百分之百」的。科學只能說「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某物有害」而不能說「某物無害」,這種表述反倒會讓一般人不安。
  3. 大量科學事實和科研結論是反直覺的,普通人不會覺得合情合理。因為「直覺」是基於一個人既有的知識產生的,而非特定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對那個領域的知識的無知程度高到他們很難產生出正確的直覺。
  4. 不一定。比如一位癌症病人看到一篇科學、可信的科普文章介紹一種剛通過FDA審批的新抗癌藥物在治療他患的那種癌症時表現比原有藥物更出色、副作用更小,你告訴我他會不會直接產生消費衝動?一位分子料理大師發表了幾篇關於牛肉烹飪新工藝的科研論文討論這些工藝的化學機理和控制手段,然後被整理成了科普文,你確定吃貨們看完了不會想馬上飛過去吃吃吃?
  5. 科普文章不應該讓人對「科學」這種方法論有什麼態度,哪怕這種態度是「覺得科學很重要」,不然就失去了中立性。搞科普不是傳教,是普及知識。
  6. 跟2類似,科學並不一定總能解答人們的疑問。相反,人們往往會因為知道了更多而產生更多疑問——越大的圓周長越長
  7. 一般人不太可能因為看了科普文章後產生「研究興趣」,充其量會「好奇」而已。而且也有很多科研結論是讓人「擔憂」(對氣候問題的研究)、「憤怒」(對歧視等現象的研究)、「無助」(對癌症等難治癒或暫時不能治癒的疾病的負性結論的研究)的。有時候它們也會導致讀者感到「混亂」(對某一問題研究得還不清楚,科學界內各種相互矛盾的意見混雜)。
  8. 科學從不煽動,但人看到科學結論以後卻可能自己「煽動」自己。仇恨是讀者內心的造物,科學不會利用它,但也並不一定能阻止它。
  9. 沒錯。

你看過之後,並沒有產生然並卵的衝動。
很可能是偽科學。


推薦閱讀:

在《三傻大鬧寶萊塢》里三傻曾DIY助產器,現實中可能嗎?
中醫里的「氣」算不算超自然現象?為什麼?
鯨魚身上一條條的是什麼?
怎樣過,才不算是虛度人生?
德國老人建立飛面神教教堂,將對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TAG:科普 | 科研 | 科學 | 偽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