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姜文所說「《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天給我的禮物,《讓子彈飛》是我給觀眾的禮物 」?


姜文提到《鬼子來了》的時候,也提到過「這是上帝給我的禮物」:

「後來聽到批評說《陽光》沒故事啊,散漫。戲劇學院訓練小品不就天天在那兒編故事嗎?這算什麼!我就把故事畫在牆上,先是幾個螺絲、腰椎間盤,然後就變成一場場的戲,就有了《鬼子》。但惹了事了,許多投資人就怕了,再加上一些我沒法解釋的不實之詞,沒法談合作了。這時候我才真正上了一堂課,明白了。我不是說《鬼子》之後我又演了好幾年現實中的馬大三,成天扛著豆子找四表姐夫么。這幾年非常珍貴,讓我明白一些現實中的人情世故。不管怎麼說,大家在幫助一個少年得志的人成長,這是上帝給我的禮物,我一點兒怨氣都沒有。」

《鬼子來了》的故事我就不多說了,感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我也寫過一篇姜文為何拍《鬼子》的文章:姜文為什麼要拍《鬼子來了》。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姜文這樣說的時候,是一種感恩的心態。是對命運的接受與感激,認為這經歷是一個禮物。

「《太陽》是上帝給我的禮物,《子彈》是我給觀眾的禮物」是姜文在《小崔說事》中提到的:

崔永元:你喜歡《太陽照常升起》,還是喜歡《讓子彈飛》

姜文:我呀?

崔永元:啊!

姜文:我跟他們說過,我說舉個例子吧,《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鬼子來了》,不是,叫什麼? 《子彈》——

崔永元:《讓子彈飛》。

姜文:《讓子彈飛》是我送給觀眾的禮物。我在這兒解釋一下,正好《太陽照常升起》的編劇述平也在。 《太陽照常升起》就好像不是我們寫出來的劇本,而是真有一個聲音讓我們那麼去寫。我和述平一樣大,那時是40歲出頭,都有一些對生命、生活的感悟,很誠心誠意地想通過一部電影把它們不加修飾地表達出來。因為生活是沒有起承轉合的,是被教育、被《小崔說事》這些給裝上起承轉合的。而當你單拿一個生活的原型出來,沒了這些起承轉合,大家就說看不懂了。當然了,電影有電影的一套,大部分人去看電影,都說你得有個起承轉合,但這跟你對生活的感悟不是一回事

崔永元:可是當你拍完《太陽照常升起》,就發現知音不足夠多。那個時候會對你的心理有影響嗎?

姜文:當時就沒有「多」這麼一個概念,只能用「少」來說

崔永元:我特意說得委婉點。

姜文:足夠少。為什麼非要說「照常升起」啊,其實我們弄劇本的時候,就想到了

崔永元:預感到了。

姜文:那肯定的,擔心人家會不會看暈了,會不會不習慣看這樣的東西。

崔永元:我覺得你做導演,挺難的。拍個《太陽照常升起》,大家會那樣說,拍個《讓子彈飛》,雖然票房非常成功,但是也有人說,比如我就說,不大希望姜文拍這樣的電影,好像這樣的電影好多人都能拍,但是《太陽照常升起》只有你能拍。拍《讓子彈飛》是不是因為賭氣呢?就是想要告訴大家,其實這樣的電影我也會拍。

姜文:坦率地說,開始有這麼個原因。但是後來就忘了,賭氣能賭多長時間啊?其實我覺得也是件好事。拍這兩部電影我都不後悔,這是我的幸運。但是我上來就拍《讓子彈飛》是不行的,必須得有《太陽照常升起》在前面。

崔永元:這兩部片子是什麼關係?

姜文:這麼說吧,拍了《太陽照常升起》,我就有充分的輕鬆和底氣以及好的心態去拍《讓子彈飛》。我要直接拍《讓子彈飛》吧,怕人家笑話我,怎麼弄了個這麼簡單的電影,是吧。我自己也不願意用我40出頭、正要接到天賜禮物的年歲,來拍一部《讓子彈飛》,我並不是說《讓子彈飛》不好啊

崔永元:我們也沒說不好。

姜文:我覺得大家喜歡看,總是一件好事,但確實有一個尊重電影規律的問題。

崔永元:對。

姜文:其實尊重電影規律,就是講究戲劇性。我是學戲劇的,這個容易。我們的編劇,他們這些寫小說的,把一部電影寫得有起承轉合,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也不難,確實不難。但是想通過一部電影的方式,試圖表達一點對生活或者生命的感受,這樣的機會很難得,更何況能做得像《太陽照常升起》那麼有意思,我一直覺得這是一件需要感恩的事。票房還真就不能太好,太好了也不成。

在另一次採訪中,姜文解釋了為什麼覺得《太陽》是上帝給他的禮物:

我就是覺得那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我覺得我是拍不出《太陽照常升起》那樣的電影的,我都不知道怎麼拍了。我講一個故事,我把自己關在一個黑屋子裡,拿錄音機錄下來。我就把我閉著眼睛能看到的東西,聽到的聲音講出來。當然是葉彌的一篇小說給了我靈感的刺激,其中一個故事用了她的小說。我既然講了一個小時四十分鐘的故事,我就想辦法把它拍出來。其實寫劇本的時候,一直有一種感覺,在跟著一個東西走的——那個東西已經存在了,跟著他走。其實不是我在創造它,而是在尋找它。這種時候,我就覺得是上帝給我的禮物。

在其他的採訪中,姜文提到了創作《太陽》的過程:

我對這部電影構想了多年,它令我著實感動,所以我決定把它搬上銀幕,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故事。

顯然跟《天鵝絨》有關係,葉彌的小說雖短,但像一個外來天體,咣當撞在我的腦海里,亂七八糟的,飛揚的飛揚,落下的落下,一次星際爆炸,我就把腦子裡看的東西說出來了,抄成了劇本,拍成了電影

我沒法拆開說,也分不清哪個先來哪個後來,它不是線性的,是咣嘰一下從四面八方匯攏來的,我只能那樣說,我看見了第一場戲、第二場、第三場……我看見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裡面有人,有對話,有他們的生死。我看見了他們所處的環境,包括土地的顏色,拖拉機開過去,揚起紅塵,一粒粒塵土落在綠葉上,光線是有分量的,沉……我怎麼能不拍出來呢?我尊重我腦子裡看到的這些,就像我女兒的畫一樣,就是最直接的表達。明天你試試刨掉那些解密的企圖,就像做一次瑜伽那樣看《太陽》,你會非常享受。

姜文最重要的合作者述平(編劇)提到了他們創作《太陽》的過程:

「葉彌的《天鵝絨》寥寥幾千字,能看到的畫面並不多,但出現在姜文腦子裡頭的不是文字,都是畫面,他說出來的也都是一些閃現的畫面,一些記憶中的故事,甚至是做過的一個夢,就這樣拼接出一部電影。」述平回憶,影片拍攝進入後期的時候,劇組所有人都受到姜文的影響,誰也不願從這個夢裡走出來光弄這個劇本就弄了一年多,但是到了今天,我覺得值了。

對於《太陽》,姜文也是一種感恩的心態:

我覺得《太陽》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子彈》是我們送給觀眾的禮物。《太陽照常升起》是無法複製的,而且在精神生活裡面永遠是一個營養。我覺得大家沒有看懂,沒有機會看是大家的損失,不是我的損失。《鬼子》聊的還是人的事,雖然有非現實的手法,但是聊的都是人家說的一個階段的事,《太陽》真的是一個心理和精神的事

如果拿自己當材料往裡面剁的話,那裡面剁的全是自己的肉,都是述平我們一起做的,《鬼子來了》基本上還是剁別人的肉,剁歷史的肉,《太陽》剁的是我們自己的肉

《太陽》是精神和心理的東西,我有時候看這個片子,拍成這樣,誰拍的?我都佩服,我起碼是《太陽》的粉絲,如果是的話,我就是他一個人的粉絲,他跟我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已經很久了,我現在不在那個狀態,我是《太陽》那個導演的粉絲。我們是用第四人稱寫的劇本,第四人稱複數寫的劇本,不是在一個現實中的狀態。不知道你們同意不同意,假如一個導演的價值在於他能夠通過電影創造一個世界。我們知道,上帝也創造了一個世界,上帝的世界也有各式各樣的毛病,我們當然不是上帝,正因為我們不是上帝,我們才努力的也創造一個世界看看。當然也有人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沒有關係,上帝笑比別人笑強點。我們也試圖創造一個我們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有迫切願望和真實感受的一個世界,我們有機會去做,而且是一般商業片都達不到的一個投資去做。我很幸運有機會在2005年把太陽拍了,這個年代是絕對不允許,是不可能產生拍這樣一個題材的這樣的一部電影。也許到2050年,大家錢多了,人們心情也好了,說要不也拍這麼一個片子吧。但當時是2005年,什麼樣的投資人可以這麼做呢?這個人首先真有錢,讓導演去花,現在很多製片人投資電影是要拿錢變錢的,拿一個要變兩個的,因此本質上是不可能出現一個精神產品。太陽的主要投資人是王偉,他自己後來在家看了好幾次太陽,看完了之後給我發簡訊說老薑,值!這個作為一個導演,我已經滿足了,我應當感恩

《一步之遙》上映前,記者問姜文最滿意哪一部電影,姜文回答「就四個,我還挑什麼啊,都滿意」。每部電影都像是他的孩子,他肯定都是喜歡的。而且,每個孩子確實都各有特點,都招人喜歡。姜文多次強調喜歡《太陽》,也是有原因的:

我強調了我喜歡的是《太陽》,因為《太陽》很孤獨,那麼漂亮的一個姑娘那麼孤獨,我當然更疼愛她。在法國、紐約拍個《太陽》,沒人說什麼,在中國,大夥都奔著錢、輸點錢就要死的份上,(在)2005年(拍出這樣的片子)……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再過50年可能有這樣的機會。它不是個一開始就要求你懂的片子,而是讓你感動的東西。一個男人看老婆生出嬰兒,他感動,但他懂嗎?如果感動建立在懂的基礎上,那就不是真感動。不信你再看看《太陽》,你未必懂,但你肯定感動

相對於《太陽》,《一步》可能更加孤獨了。《太陽》雖然票房不好,但是,還是得到很大肯定的。《一步》基本是被全面否定了……

在我看來,《一步》其實是姜文最好的電影,也是電影史上數一數二的作品。這僅僅是個人觀點,不求認同。不過,也許有時間,我會嘗試寫一些關於《一步》的文章吧。


一步之遙是給徐克的禮物


首先,兩部電影面向的人群不一樣,《太陽照常升起》面向的通俗點說是高智商人群,他期望觀眾有縝密的邏輯思維,看得懂各種交叉蒙太奇中的隱含意義,同時也要有發散思維,看得懂影片中的每一個點到為止其實是水到渠成,你看不懂說明你蠢你笨你修養不夠,姜文其實一直拿這部電影誇自己呢,觀眾不買賬是因為受不起。這部電影是他用非常自我的方式展現了自己的藝術情懷和逼格,一切與你無關,就只有上帝和我知道。這種淋漓盡致、暢快人心,普通觀眾請出門左拐吧。
而《讓子彈飛》是面對普通智商的人群,他運用的是普適價值觀中的幾個好電影必備,總體來說逗樂觀眾的原因有三,第一,演員陣容。第二,人物塑造恰到好處,不多不少的特色都剛剛好,個性鮮明表情乖張,你永遠不會忘記發哥在《讓子彈飛》中的似笑非笑。第三,故事的幽默強度蓋過了使觀眾思考的強度。腦細胞大部分用在了「笑」上面了,沒有停頓思考的時間,所以就算讓你連看兩遍你也願意。
好吧~個人見解,不喜勿噴,都是愛電影的人~


姜文覺得,讓你們來提問題才是禮物,至於這禮物是給誰的,你們接著問。


你給我翻譯翻譯 什麼叫做禮物...


還是很同意 @陳雨晴 的看法的 做一點補充

美國電影的創作者和觀眾,它是一個勾引關係,賞心悅目、互相調情的關係。
歐洲稍微成熟一點,多少有點第三者的關係,但畢竟還是梳洗打扮,噴著香水去約會。
中國電影的心態有問題,我覺得必須調整,就是說我反正是糟糠,跟你過這麼多年,睡不睡也得睡,澡不洗,頭不梳,往床上一躺,先跟你聊柴米油鹽,怎麼糟心怎麼聊,那能舒服嗎?您太折磨他了,他必須跑。
所以,我覺得《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成功,是與我和作品的心態,和作品的風格有聯繫的。我們也看到有的片子,糟糠也梳洗打扮了,塗胭脂抹粉,猛一看是一個新女性出現了,結果一上床聊的還是柴米油鹽,啊,完全沒有荷爾蒙了。
所以我為什麼對我的片子有自信呢?我跟觀眾是一個調情關係,我不是說那種庸俗的調情,而是賞心悅目的東西,而且我是梳洗打扮的。

以上摘自《三聯生活周刊》對姜文的專訪

找到這篇採訪的時候,我也挺震驚的,因為既然是「上天給我的禮物」,感覺姜文並不在乎商業價值和觀眾的接受程度,然而在這篇採訪中可以看到姜文還是非常看重自己和觀眾的關係的,那麼不妨這樣理解,《太陽照常升起》是天上賜給姜導演的「仙女」,長得好看心靈也美,可是也許這種「美」是天堂的審美範圍里的,「人間」的普通觀眾沒法領悟,更不要說這位仙女高深莫測的哲思心靈了。

而《讓子彈飛》的商業性質在大眾看來是不言而喻的
來看姜文自己的說法:

記者:《讓子彈飛》算商業片還是文藝片?

姜文:商業片和文藝片這個分類就是有問題的。大家總感覺,賣得好的就叫商業片,能得獎的就叫文藝片,商業片一定不能得獎,文藝片一定不會有好票房。《陽光燦爛的日子》既拿了獎,又拿了當年的票房冠軍,它到底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在我心目中只有好電影和不好的電影,只有結實認真的電影和粗製濫造的電影的區別。


記者:你怎麼看待現在商業片和文藝片的分類?是不是拍商業片就意味著要放棄一些喜愛的特質?

姜文:沒有絕對的商業片,只有相對的商業元素,《讓子彈飛》加入了更多商業元素。我不是只能拍一種類型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是我想拍的,讓子彈飛》也是我想拍的,只不過《讓子彈飛》排在了《太陽》後面。我拍的每一幅畫面都是我喜愛的東西,如果要我放棄我喜愛的東西,我就不拍電影了。

記者:很多圈內人早就看出你能拍商業片,為什麼你到現在才把自己解放出來?
姜文:這不是要有高追求嘛(笑)。我都在不斷向困難挑戰,追求極限嘛,這沒什麼不對。劉翔也知道,不跨欄,腳筋就不折;但他也知道,就算腳筋折了,榮譽也在,也牛啊,他就是比全世界人跑得快,對吧!對劉翔來說,就算是平常走道,他也比別人走得 快,就是帥!我覺得各行各業,都應該做一點向極限挑戰的事。

記者:《太陽照常升起》是你在挑戰極限嗎?
姜文:那不到極限,那只是向那個方向進發。極限就是,從頭到尾一句話不說,一個人沒有。

從《太陽》到《讓》過了這幾年,導演的心態應該在變。不過既然是「送給觀眾的禮物」,這位美女一定是世俗認可的美,就像瑪麗蓮夢露,就算她智商高到爆表,人們還是只記得她掀起的白裙。


我的理解是這樣子,太陽是姜文順著自己的心拍出來的,想怎麼拍怎麼拍,想說什麼說什麼,姜文拍了以後比料想中更行雲流水,更加完美,他認為這是上天的恩賜,這是他拍給自己的電影。
而讓子彈飛,是順著觀眾的心拍的,觀眾喜歡看什麼他拍什麼,去迎合更多人的品味,減少自己的想法的比重,這是他拍給大家的電影。
歡迎指正。


太陽的歸太陽,打槍的歸屌絲


給你解釋解釋什麼他媽的叫他媽的禮物。


給你解釋解釋什麼叫"禮物"?


上天給了他個小媳婦


太陽是姜文等待了很久,才拍成的片子。很多時候我們最想要拍一部影片時,卻沒有拍攝能力。不論從金錢地位時間等多方面因素來講。拍喜歡的本子,需要緣分。顯而易見,他重視太陽,同時珍惜這個拍它的機會。這是他送自己的禮物。能拍一部完全由自己做主的電影。對任何一個業內人講,都是可遇不可求…中國市場哪兒有一部片子一人做主的機會了呢…


裝什麼蒜,看電影沒給你票錢?你送禮還要錢?


反正姜文說啥你們都要問為什麼唄?


推薦閱讀:

Wally Pfister 和 Christopher Nolan 緣盡了嗎?
有哪些拍過的電影幾乎都是爛片的導演?
為什麼北野武的母親脾氣不好?
导演电影和话剧哪个更难?区别在哪里?
如何評價導演曹保平?

TAG:讓子彈飛電影 | 姜文 | 導演 | 影視評論 | 太陽照常升起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