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眾籌時如何選擇回報對他人吸引力更大?

本人現在正在做一個公益項目的眾籌


謝邀

眾籌項目與P2P的融資項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不同。

兩者雖然都是用的互聯網平台來對接投資者和募集資金方,但是兩者的投資者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

P2P平台的投資者需求相對單一,主要是以利息收益為主。需求的是更高的利息,和更低的風險

但是眾籌不同。眾籌的投資者更多的是對產品本身感興趣。

最原始的眾籌模式比如寺廟。和尚四處化緣,信眾捐資建寺廟。捐資的信眾並不期望從寺廟當中獲得收入,他們希望的是有一個寺廟來讓他們使用。相對的,他們還在使用寺廟的同時不斷的支付金錢給寺廟。

現代的眾籌項目大都以創新項目為準,相應的盈利點不明或者盈利周期較長。對需求直接的利息收益的投資者吸引力並不大。題目問「怎樣選擇回報方式對他人的吸引力更大」。因為眾籌項目的現金回報並不穩定,所以最合適的辦法是提供持股權

這裡我還想補充個很有趣的眾籌例子。西甲的埃瓦爾俱樂部,因為缺錢向球迷眾籌股權。每股售價50歐,一共募到了近200萬歐。其中還有近400名中國球迷。他們大都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提供股權能夠在短期無法提供利息回報的情況下帶動投資者的參與熱情。

附圖:


這問題要分解為二:一,眾籌回報可以有哪些選擇?二,如何選出最有吸引力的?
但還有一點,題主沒有提到,但也很重要,是在選擇回報時必須要考慮的。那就是:吸引力之外,還需兼顧哪些因素?
現一一作答。
一,眾籌回報可以有哪些選擇?
1、股權、分紅:如果是股權眾籌,那股權就是要提供給投資人的最基本的回報了。與股權相關的是分紅權。為什麼要把分紅專門提出來呢?因為分紅的問題需要注意,不能給予分紅多少的承諾,只能給予盈利後分紅的權利;
2、債權、利息:這是債權眾籌必須提供的,利息問題與上述的分紅類似,不能給予固定收益的承諾;
3、產品或服務:這是產品眾籌必須提供的,有些人就是覺得你的產品炫而投資的。參與眾籌的人,是第一批支持你的人。他們不僅僅是投資人,更重要的還是最早期的種子客戶;
4、折扣:一是給予切實的實惠,二是給予享受優待的尊榮;
5、機會:這應該是3W的成功原因之一吧,那些投資人股東們應該不是為了拿分紅才投資的吧;
6、資源:這個範圍很廣,包括眾籌項目本身的資源,還包括其他投資人的資源。如股權眾籌,很多人就是奔著構建、參與一個密切聯絡、合作的圈子的目的而去的;
7、身份:合適的身份,在做很多事時擁有便利。但這僅適用於定位和賣點比眾籌對象高大上的項目,或擁有某種特殊價值的項目;
8、信任背書:與7有點類似,但更偏重增信作用;
9、精神收益:這個發揮空間最大,運作成本最低,創意難度最艱;
10、參與感:主要適用於隨眾人群。
二,如何選出最有吸引力的?
1、最基本原則:投其所好(如果你想釣魚,就不要拿胡蘿蔔做餌);
2、回報組合:不要只提供一兩個回報,要是一系列回報的組合,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吸引力,再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
三,還需兼顧哪些因素?
1、基礎、條件、資源:不管你想提供哪種回報,都是需要具備一定基礎條件和資源的吧,所以,選擇的時候,要看自己有沒有該回報所需要的這些,以及自己在這些方面有沒有優勢;
2、成本收益率:一般來說,越高的吸引力,就需要越高的成本(反之則不是必然,即高成本,不一定就有高吸引力)。但兩者之間並非線性關係,會有一個最佳平衡點。儘管不能奢望一定要達到該最佳點,但至少要盡量靠近它,不要偏離的太遠。


首先,樓主未說明是哪類眾籌?產品眾籌 和 股權眾籌 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出發點。
產品眾籌 更多的是看產品cool 不 cool,炫不炫,有沒有科技感。他的回報就應如同蘋果或特斯拉,通過產品本身給用戶帶來極致體驗。
股權眾籌 ,由於是早期項目,決定其高度更多的是創始人本身及其商業模式未來創造的商業價值,所以考量的主要是人對行業的理解程度,以及人是否靠譜。
所以應根據不同類型的眾籌決定。(感覺上面答題的很多朋友並未實際參與過眾籌,歡迎多交流)


一次眾籌的實操記錄與思考

眾籌這個話題算是近期移動互聯網一個非常熱的話題了,到底是什麼,很多人還懵懵懂懂,其實說簡單點就就是線下的集資演變到互聯網上,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

說到線下的集資,往往會讓人想到法律的邊緣,可以算是一種已經玩壞了的形態,到互聯網上又落地生根,形成了另一種資本和人員累積的模式。

這時候我覺得需要案例來講比較通俗易懂,我參與組織了幾次眾籌,收穫談不上,但是經驗和教訓卻有不少。最開始的眾籌是這樣的,某個好友算是個自媒體小明星(名字就不說了)在一個瑪卡的產地,想去賣瑪卡。他和當地農戶談妥了承包今年一年的產量,需要200萬的資金,但是自己資金能力有限,只能拿出100萬,後來就在微信,微博,QQ上發一個招募貼,表示願意把50%的股份和利益拿出來跟大家共同完成這個心愿,一人出資1000塊佔0.05%的股份,1000個人,共計100W的資金占股份50%,自己出資100W佔50%股份,股東按年度享受分紅,一般的眾籌呢,到這樣就結束了,這哥們比較厚道一點,他說如果項目失敗沒賺到錢那麼他自己承擔損失,自己掏錢退給股東。本來就是個自媒體人物,這樣的事情一發肯定很多人願意參加,於是很快就募集夠了資金,上馬操作。

我覺得這樣的好處有三:
第一,產品的有了一個好的銷路,1000個股東,既然是自己投資的產品,多少都有那麼一點願意參與購買和代理。
第二,產品有了好的宣傳途徑,想一想,一個微博廣告,1000個人轉發,那就是一個超級大號啊。
第三,降低了風險,如果不談後期失敗退錢的事情,那麼這樣的風險就多出來1000個人承擔。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是巨大的,有一句名言是這樣的:你所想到的,你所見到的和你正在經歷的完全是不一樣的事情。比如我們做項目計劃書,一般項目計劃執行到最後90%都和之前設想的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眾籌也是這樣,想的美好,過程艱辛,結局不美。

首先,眾籌的目的是為了做好項目,1000個股東真正目的想大家一起做好項目的沒有多少,有沖著分紅來的,有沖著人臉來的等等。其次,股東們自發宣傳的太少,即使強制要求也執行不下去,本意是為了提高參與感,讓股東們覺得這是自己的項目,願意發力一起做好這件事情。可能股東覺得這1000塊根本不是個事情,有就有了,沒有就沒有,這樣對發起人反倒成了一種負擔。最後,談到分紅,人在遇到利益面前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在遞交財務報告的時候,有股東說,你這個產品成本哪裡來的這麼高?多出來的成本是不是自己吃掉了?一個起鬨,個個都起鬨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這樣人心渙散,最後項目越來越陷入困境,不要問我現在項目怎麼樣了,我不知道。。。

記得之前有人在網上寫出武漢某C咖啡館50位美女眾籌的事情,最大的失敗在於股東決策和執行不到位, 差不多最終還是決定在人性的本質上,所以千萬不要和人性作鬥爭,那樣你會死的很慘。有本書值得推薦看一下《烏合之眾》,雖然我沒看懂在說什麼,但是覺得很牛逼的樣子。

在眾多互聯網小人物眾籌之後,京東,淘寶貌似看到了這樣一塊窪地,於是開啟了自己的眾籌模式, 與通常的金融股權眾籌不同,京東推出的是指向具體項目的產品眾籌模式,「投資金錢返還產品」。這種跨互聯網金融和電商領域的嘗試,首開先例。京東是屬於平台,在此時擔任了一個中介的角色,這時候京東就需要承擔信任的壓力,如果再像之前瑪卡哥那樣眾籌,如果對方拿錢跑路了怎麼辦?既然這樣,那麼就改變模式,因為你覺得這個項目好,或者人好,你就投資讓他繼續下去,生產出來,籌資成功後,對方給你一定金額的產品,這樣就沒有後續矛盾。如果資金籌措不夠,那麼平台再把錢推給參與者,減小風險,皆大歡喜。我認為這樣的眾籌項目成功後,除了得到錢,還帶來了媒體價值,XX平台上眾籌成功的品牌,多好的公信力啊。

這時候還是舉個例子吧,那個做瑪卡的哥們需要籌集100W的資金,在某某平台上發起眾籌,總資金為100W,分為多少多少股和多少多少等級,2W是什麼等級,成功後會得到什麼產品,5000是什麼等級,得到什麼產品,1000什麼等級,得到什麼產品。通常參與支持者除了得到產品外,還會得到一些帶有情懷的事物,比如發起人親筆寫的感謝信,明信片,或者定製的產品上面寫上你的名字等等,如果不成功,那麼平台就會把錢退給參與支持者。

一般這樣的眾籌難度比較大,除了需要優秀的產品本質外,更需要牛逼的文案策劃和美工功底,但是即便再難,平台大,有流量,有優勢,不怕,可以任性。

參與和目睹了種種眾籌之後,在互聯網社群大熊會又發現了一個大熊設計的新的模式,「三個核桃」,結合了上面的兩種的優點,並且避免了第一種模式股東對產品成本產生疑問的問題:首先支持者會得到等額的產品,其次會得到一年的淘寶和微店銷售總額額10%的分紅,淘寶和微店銷售額做不了假,賣多少是多少,而且你也不必對產品成本有疑問,總之給你10%分紅就對了,還有一點,新加入股東必須通過這兩個渠道購買產品,那麼店鋪的流量也起來了,也為營銷做了準備,這樣不斷有新股東加入進來,分紅就可以持續,據說第一波進來的股東連本帶利都賺回來了。

在參考了這個模式之後,我覺得還可以再繼續優化, 以股東退出機製作為優化起點,縮短退出的周期,我做了一個很低的股東加入門檻,把股東參與期限設置為一個季度,這時候我就發起了一個100人微股東的眾籌文案,也是除了得到產品外,並享有一個季度線上銷售額10%的分紅權。晚上8點開始,大概3個小時的時間滿額,還有一部分付款的人居然不留名字,後來又陸陸續續有人要加進來,這樣人多了是好事,但是我開始說好100人了啊,於是就跟股東開會,大家表示可以設置2群,好,那麼我就繼續收吧。

在運行到現在4天時間,我差不多每天只睡3個小時,除了那部分付款不留名的人增加了核對工作的難度外,還要不停的演化這種模式走到後面是什麼樣,我希望能走的更好,更遠,慢慢的我發現了很多驚喜點,同時也發現了很多漏洞,又高興又害怕,搞的我整晚睡不著。關於這些我正在整理中。

最後,我認為眾籌也算是一種刷臉,既然刷臉就需要很大的信任,人的信譽可以比生命更重要,所以在背負信任到我不能承受的時候,我自然不會在接受。現在既然選擇了這樣的路,即使跪著也要走完它,看看未來到底是什麼樣,或許真是那樣,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呢?


現在,我們換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是customer,你看見了一個眾籌,是公益項目的眾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它是針對什麼的?它能激起你的共鳴嗎?這些就涉及到一個定位的問題,當我們確定定位後,我們就能知道對方想要什麼。

定位的清晰,能讓你的項目不會泯然眾人,能夠得到真正對此項目感興趣的人的眾籌。

1.眾籌項目的類型:公益,哪方面的公益?健康的?影視的?還是其他?
2.目標受眾的選擇:哪個年齡段?哪種圈子?會對你的項目感興趣?
3.眾籌網站的選擇:公益項目其實更適合去公益眾籌的網站,百度和知乎能讓你迅速找到相關的眾籌網站,我就不Copy了。
4.受眾的期待:確定受眾後,他們對公益眾籌持什麼價值觀?他們是不介意有任何報酬的?還是對公益項目的結果有需求的?
5.個人的力所能及:你在這次公益眾籌中,能將什麼量化後回饋給哪些對你眾籌的人?
.............

淺談到此.
無論你最後的選擇是什麼,只要你堅持去做,我相信也結果必然會是好的。

—————————————————————————————————
最後,分享一些小想法給你。

感謝信OK,但內容可以不一樣。可以是你的公益所幫助的人的文字圖片,可以是你自己的感悟和眾籌人的反饋,還可以是短視頻,是漫畫,是一首所有人演唱的曲目。

有具體產品會很好,但要把握質量,而非數量,除非之後你考慮盈利。明信片,賀卡,這些都是輕量級的。相冊,本子,這些都是中等級別。項目過程中製作的書籍,微電影,這些是重量級的。

我看資料顯示,你應該是一個大學生?那你也可以往這方面思考,比如在校園裡推廣你眾籌人的項目?只要你往深處想,其實可供發揮的餘地會很多。畢竟我相信,願意為公益項目眾籌的人,更希望回報是貼心的吧。

加油。


後期的幫助,當你完成時,給予別人高於物質上的回報,類似人脈的分享等等。


回報分為四種類型:
一是精神上的回報,這塊是幾乎每個公益眾籌項目都會涉及到的,例如一封手寫感謝信,部分特殊項目還有祈福等精神回報,將支持者的名字寫在英雄牆上之類。

二是實物回報,這塊可以充分發揮發起人或受助地區的特點特色;例如提供當地特產,發起人的手工特長等,一些硬貨比如核桃、臘肉,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回報。

三是服務性質的回報;如果發起人擅長畫畫,可以幫助支持者畫一幅肖像畫,曾經遇到過一群浙大學生髮起的公益項目,回報就有提供家教服務,還有比如是留學生髮起的項目,他就可以用英語跟大家交流,跟你講在國外的有趣見聞,也會提升你的英語水平,這也算是服務類的回報。

第四是一句很火的話,叫做「羊毛出在狗身上」,即是可以藉助別人的特長和優勢幫項目提供回報。一些企業不願直接提供資金支持,但會提供物資支持,這就可以成為項目的回報,比如一個牛奶企業,就可以以它的商品為作為支持者得到的回報,既做了公益,又可以以一種新的方式渠道推廣自己的產品,一舉兩得。

以上四種回報,是時下公益眾籌類項目所涉及到的。


個人對眾籌很感興趣!覺得公益項目根本不該談回報。

壹基金花錢請人吃飯我肯定不捐錢給他。


關鍵是誠意
只要你有心 透過每個人的眼神 你都能讀懂他背後的故事


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社交眾籌了以後我怎麼回報你呢,搞個聚會趴,還是用我擅長的方式給你做點什麼,


眾籌我覺得還可以加入個性化的設計。比如讓參與者投票冠名什麼的。


小錢辦大事


關注聚米眾籌,體驗非凡生活。


實物眾籌好辦,你只要花時間精力把你的產品做到最好,幫助你們的人就可以很開心了。

對於股權眾籌來說,其實不管利率多少,吸引力最大的是,能有一個二級市場,讓股東們能在其中隨時可以自己買賣自己手上的股權,股權持有者們可以隨時抽身,而不是需要等個幾年,這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情懷... 我好像只知道那麼多。。。


打算眾籌一本有意思的書的項目,拜讀各位的經驗和教訓啦


眾籌是籌人、籌資、籌智。


要了解你所心儀的項目是否得到了政策的鼓勵及支持。只有符合市場的需求,這個宏籌項目才有發展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

封建社會有通貨膨脹嗎?如果有,政府有「宏觀調控」措施嗎?
最近美國製造業,就業市場,以及房地產都有所回暖,經濟預期向好,這對美國國債市場的影響將會是如何?
哪個遊戲的經濟系統最為模擬?為什麼?
為什麼經濟學家難以成為成功的商人,即便他們對支撐商業決策的基本經濟規律了如指掌?
如何評價美國某藥廠購得特效藥「達拉匹林(Daraprim)」生產權後將葯價哄抬 55 倍的事件?

TAG:經濟學 | 社會 | 眾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