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一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朝代,對於兵士卻如此瞧不起?


在明朝立國的時候,就把蒙古趕去北方長城以外,明朝是泱泱大國,是天朝上國,朱元璋不再擔心周邊諸國的侵略,而把精力重點放在如何防治內部的叛亂上。所以朱元璋對原來幫他打天下的軍隊,動了很多手術。

首先改編軍隊,明初以降,軍隊的成員,即兵源開始變成主要有四類人員,俘虜、奴隸、流民、垛集。這就使得,明朝的軍隊士兵,從一開始,社會地位就是最底層的。而且還規定「世軍制」一個人當兵,他兒子、孫子世世代代都得跟著當兵。相對於沒飯吃到當兵有飯吃,這些人能成為軍人,開始還是很開心的,但是以後呢?

然後是軍戶制,民初的土地很多,軍隊按比例分配一定的土地,一部分人,一大部分軍隊里的成員(腹地七成,邊區八成)組成軍戶,屯田,收種粒用來養活在職的軍人。但是收的種粒卻比老百姓的賦稅多五六倍,所以軍人們不幹了,紛紛當了逃兵。這使得明朝具有了120萬軍隊,170-200萬軍戶。

朱元璋很得意,說」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錢。」但是這話一直備受詬病,崇禎朝的毛羽健就公然在奏疏上攻擊太祖語錄,「夫不費錢之兵,何兵也?」

在朱元璋之後,只經過幾十年,英宗朝徵集全部北方的五十萬軍隊去打仗,實際能到的兵,只有不到一半。

再來,軍隊的管理,朱元璋設立五軍府。前、後、左、右、中五個軍府,各管各的,軍府管軍鎮,或者軍戶所,每一個軍鎮或者軍戶所的周邊其它軍鎮都分屬不同的軍府。這樣如果有一個軍鎮發生叛亂,就會立刻陷入周邊分屬不同軍府的軍鎮的包圍之中。這就象火災一樣,不會引起鏈式反應。當然,打仗的時候統一指揮也不可能,至少很麻煩,因為每個軍府都是平級的,而且誰也不歸誰管,就會出現每個軍鎮在平叛亂的時候各干各的,因為歸不同的軍府轄制。

再來,軍隊的將和兵,不能長期呆在一起,所以將官不停的調來調去,這個方式一直持續到明朝最後。將和兵不能長期混在一起,叛亂起來是很不方便,打仗的時候指揮起來當然也不方便。將不知道帶哪裡的兵,兵不知道該聽哪個將。

再然後,朱元璋殺功臣,所有能打仗的將軍,在明初四案,尤其是藍玉案之後都被肅清。

朱元璋把自己平定天下的軍隊成功的改編以後,就去世了,馬上就發生了他兒子朱棣的叛亂。而且這個叛亂還成功了,因為放眼天下,就任找不到一個有能力的武將,一支可戰的軍隊來收拾他自己的兒子。

接下來的永樂皇帝朱棣覺得藩王有兵權也不是個事,他自己就是榜樣,難保別個藩王不會利用手中的兵權起兵反叛,所以藩王的兵權也削了。中央政府還是需要有一定的兵力的,所以他增加了三千營和神機營,加上原來的五軍營,合稱三大營。那地方上誰來領兵呢?文官。明朝的官制比其它朝代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兵備道制度。開始的時候,軍隊是因為帶兵的都是丘八,不識字,讓三司中的其它兩司的文官參贊軍務,參贊,就是參謀的意思。兵備道在軍隊里越來越重要,職能也越來越大,有多大?到正德朝,寧王兵變的時候,就有大臣上疏認為,兵備道應該節制總兵。總兵在打仗的軍隊里是最大的武官,但是沒有品秩,總兵有多大,要看他的掛職,最高的可以掛五軍府的都督,武官一品。但是這個一品的武官,在軍隊里卻有可能要受五品六品的文官(兵備道)節制(有的地方不節制,但在明朝是文官的地位比武官高,所以武將還是低一等)。那更不用說兵備道上面還有巡撫,巡撫上面還有經略、總督、督師,後來還出現了五省總督,七省總理。這些,全部都是文官。兵備道還只管一個道,地方不大,不太會出現事權不一,到巡撫就難了,一般巡撫管的地方就是一個戰區,經略也是,明末遼東就出現了經撫不合,不斷導致戰敗陷城的事件。

打仗的時候,領兵的武帥要聽文帥的,這還不夠,比文帥更高的,還有一個監帥,就是太監領兵。最早的當然是下西洋的鄭和,這在初期只不過是個例。到了土木堡以後,于謙改革了軍隊,設十二團營,軍隊由兵部統領,怎麼能讓文官領導呢,要皇帝了說算啊,京營就派了太監監軍。太監監軍越來越多,幾乎所有的京師團營最大的官都是太監,這個規則一直相沿到最後李自成破城的時候,仍然是這樣。太監監軍就成了常例,地方上也是這樣,各個軍隊的重要部門,皇帝都派了太監去監軍。說是監軍,你要真把他當成列席代表就錯了,所有事都得聽他的,因為他是皇帝欽派。要說武將會打仗我信,文官多少還有一些儒將我也信,可要說太監能領兵打仗,打死我都不信。

完了嗎?還沒有。巴林銀行的倒閉,是因為在交易所設立了一個賬戶,把所有無法處理的資金問題全都扔在這個賬戶里,最後這個賬戶的問題突然暴發,最終引發大爆炸。明朝,幾乎也是所有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扔在軍隊這個賬戶里。社會底層的百姓無法安置,扔在軍隊里當兵,於是有了逃兵,而且越來越嚴重,這也是土地兼并從軍屯裡發生,並且越來越嚴重的直接原因。勛臣戚臣的世襲,也都給予軍隊的職務,讓其從軍隊世襲俸祿。明朝僅駙馬就有四十家,這四十家都是世襲的爵位,都在京營里當官。還有皇帝的妃子的親爹,親王妃的爹,也都是如此。有功的大臣,給其子嗣的蔭職,還是如此。包括錦衣衛,那也是軍隊。這樣加在一起,明朝三百年來,這些人至少好幾百人,差不多佔滿了京師軍隊里的所有重要軍職。這些在軍隊里的官員當然不能白當,明朝運往九邊的年例,他們當然要先撈一筆。年例不夠了,用開中法來湊,開中法中的「占窩」,他們又要先拿大頭。最後到軍隊里的配給,還是要貪污,張居正還敢把李太后他爹武清侯貪污軍隊棉衣的事揭發出來,別的大臣敢嗎?地方上呢,明朝地方藩王的隨從,也從地方軍隊里派。明朝地方徵稅、修建、漕運等出現運輸能力不足,也讓軍隊去解決。明朝各地的基建,當地丁役不夠,富戶逃稅逃役,軍隊士兵來湊。修長城,修陵寢,派軍隊去當役工,大多數派的還是拱衛京師的班軍。

想想到最後打仗的時候,武將聽文官的命令,文官再聽監帥的命令,監帥再請示遠在北京的皇帝。一群被貪污了軍備,然後吃不飽穿不暖,還在搬磚挑擔,沒有任何訓練的兵,由文官象趕鴨子一樣去面對百戰之兵,虎狼之師的後金八旗。舉個例子,出自關寧軍,率領關寧鐵騎的祖寬很能打,但是要聽文官盧象升的。盧象升最後打仗帶的天雄軍,已經是不錯的軍隊,也要看太監高起潛的臉色,高起潛聽誰的,聽皇帝朱由檢的。要送死你去,反正鍋背不到朕的頭上。盧象升死戰的時候,旁邊帶著關寧精兵的高起潛就是死活不救援,這還是當時最好的軍隊。其它普通的軍隊,要是能打勝仗,那才叫見鬼了。

所以,明朝的整個天下,清朝幾乎都是用明朝自己的軍隊幫他們打下來的。

另外,就別扯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了,這問題我另有回答,有興趣的知友請移步 知乎用戶:如何看待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這句話? 謝謝。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一共有三個對軍制進行過改革,並大大提高的軍隊的戰鬥力,很遺憾,這三個改革時間都很短。(也不能老說喪氣話,不然我真成純明黑了,笑)

1、于謙打勝了京師保衛戰,改革京營成團營,後被太監領兵製取代。

2、戚繼光改世軍制,客軍制,倡導「募兵制」(評論區有提出募兵制在天順年間就出現,這是對的),打跑了倭寇,鎮守薊鎮十幾年,在軍隊中實行隊、旗、哨、總,節節相制的等級制,大大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使得蒙古長年不敢入犯薊州。

3、袁崇煥在孫承宗的基礎上改革並整編了關寧軍,在軍隊中實行與相代軍制相仿的三三制(史料出處詳見:【圖片】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督師袁題為更定關外營堡將領事》【袁崇煥吧】_百度貼吧),出現了後來的關寧鐵騎。


上下五千年都一樣,用你時是人,不用你時就是狗,沒有例外。

打、保江山利用窮棒子、泥腿子、大傻#。

坐江山你們也配!窮鬼也想翻天覆地?白日做夢。該下崗的下崗,退伍的退伍。


什麼奴隸、封建、皇權、資本等社會裡,窮鬼翻身成了特權階級,照樣壓迫窮鬼。階級立場,階級立場。

封建皇權社會不談階級壓迫,就是耍流氓。

 《前蘇共驚人的腐敗內幕——蘇聯巨變驚人大揭迷》 一文披露了很多資料,看後觸目驚心。但認識卻有不同。網友數學認為是「腐敗+假話」毀了前蘇。筆者以為此論有道理,但不深刻。

原文資料表明在斯大林接手政權後開始,就產生了特權階層生活。即一個企圖救人民於水火的無產階級領導集團,從他取得政權後不久(從三十年代初特權算起,就是15年左右),就開始了特權生活,開始逐步形成官僚特權階級,到蘇聯解體為止,特權階級已經成年。

為什麼在個世界上第一個宣布了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消滅了剝削階級的國家,重新出現了新的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


過去說,是赫魯曉夫的修正主義搞跨了蘇聯,現在看來不對了,搞特權是斯大林時代就開始的了。難道是斯大林接手後就馬上產生了修正主義?也不對,制度是根本問題,一兩個人起不了決定作用。具體回答這些問題,需要作具體分析。


我看,根本問題還得從人性談起。


人性共性在私有制經濟中表現為階級性個性,有壓迫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不良人性在壓迫階級中有著充分表現。人性共性在公有制公權力分配中,就表現為官吏階層的權力個性和民眾的權利個性。權力的私有化就是官吏用權力壓迫另一部分人,官吏的不良人性會有充分表現————人性共性中的不良人性轉化為官僚階級的特殊階級個性。


容易發生權力私有化,是公有制的特徵。因為,在私有制國家,行政公權力和私營業主的私權力(管理)是分開的,所以以權謀私的空間很小。但在公有制國家,所謂公有制就是「幹部所有制」,「幹部審批制」,「等級授職制」。這種體制使以權謀私,以公權侵犯私權,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就象私有制是惡劣人性的庇護所一樣,公有制的公權力也同樣是惡劣人性的庇護所。


這裡講到了人性。過去講人性,就是「資產階級人性」。現在看來不對了,人性有共性和個性,後者中不良人性和良好人性,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身上都存在,在無產階級領袖身上也同樣存在,沒有選擇性。


那麼,馬克思對人性怎樣看呢?


馬克思說:「「為了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僕變為社會主人--這種現象在至今所有國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採取了兩個正確的辦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國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職位交給由普選選出的人擔任。而且規定選舉者可以隨時撤換被選舉者。…….「

馬克思告訴我們什麼呢?他說,從歷史規律看,公有制對「公僕變主人」沒有免疫力,所以囑咐後人要向巴黎公社普選制學習。馬克思在這裡不提人性,可是,他言下之意就是「不管性公性私」,凡官僚者,都有可能由「公僕變主人」。也就是說,公僕變主人與所有制沒有關係。那麼,與什麼有關?

馬克思,雖然他不說公僕變主人與人性有關,但除了人性,這裡沒有什麼其他性可解釋。這是因為,人有自然性、社會性組合而成。而無論是人的自然性還是人的社會性,人性都有良善之分。這個「良善」就是人性的「共性」。

階級性(包括資產階級和官僚階級)、民族性、家屬性、個性等性,都不過是人性「共性」在不同群體,和不同個體中的不同表現,謂之人性的「個性」。

人不能離開生活,所以「沒有抽象的人」,但卻有「抽象的人性」。抽象的人性就是從千萬個人性中(個性、家屬性、民族性、階級性[包括資和官])抽象而來,即人性之共性。任何人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都要受到人性的影響。不良人性的消極的影響反映在官僚身上,就是「公僕變主人」——我想這應該是馬克思「公僕變主人」的潛台詞吧。

正因為馬克思看到了不良人性對權力的腐蝕作用,所以堅持要後人學習和應用巴黎公社的普選制。但是這一教導的效果、影響被他的另外一個教導掩蓋了。這一另外的教導就是,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是最先進的,最革命的。

長期以來,排斥人性論的「階級論」,認為資產階級最骯髒,無產階級最乾淨,要「同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決裂」,由此演化為無產階級的政治家思想極端純潔,極端高尚————這個排斥「人性論」的「階級論」,就正好把馬克思的「公僕變主人論」論完全覆蓋,正好密不透風地掩蓋了人性弱點的發展,並且,在消極人性坐大的同時,把人變成了「神」,完全排斥了選舉(選舉是「資產階級民主」)。


由此,一旦大權在手,維護特權、喜好頌揚、前呼後擁、剛愎自用、委過他人、不願擔責,貪圖物質享受等等人性弱點,在個人崇拜掩蓋下侵蝕著整個社會,並且層層影響各級官員。

斯大林就是在「無產階級專政」口號下,把自身的不良人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包括權力欲和物質欲,而且各級官僚紛紛仿效,形成大大小小的官僚特權階級,給社會埋下了定時炸彈。

這個官僚特權階級不僅享受「特供」,「紅包」,他們還「收買了社會保安機關工作人員、監察員、稽查員、巡視員」,大肆貪污受賄行賄,侵佔國家資財,走私返毒,無惡不作。這個官僚特權階級,到了勃烈日涅夫時期,「據統計大約有50—70萬人,加上他們的家屬,共有300萬人之多,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5%。」。

在蘇聯,舊有資產階級已經消滅乾淨,所以並沒有一個資產階級通過辦實業,辦工廠,辦商業,來剝削、壓迫勞動人民。


但是,這個國家確有一個掌握特權的官僚階級,他什麼也沒有辦,他不辦工廠,不辦商業,不辦金融。但他的權力比這些機構大。他們的權力不是來自於人民的選舉,而是等級授職,幹部終身,龐大特權,家長式管理。他們就是通過手中特權,通過工商管理、稅務機關、海關等權力機關,直接侵吞國家的財產、稅收,來壓迫、剝削廣大勞動人民;他們就是通過手中的特權,剝奪了人民的基本政治權利(蘇維埃沒有權力)。

明目張胆的剝削階級沒有了,披著「無產階級專政」外衣的,新的隱性的剝削階級,即官僚特權階級卻層層都有。新的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在蘇聯就這樣出現了。這種新的階級結構,在馬克思主義裡面有沒有呢?是新課題,還是老課題?


這種新階級結構,在馬克思主義裡面早就有了,是老課題,不是新東西。恩格斯早就說清楚了:「社會分裂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是以前生產不大發展的必然結果。只要社會總勞動所提供的產品除了滿足社會全體成員最起碼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餘,就是說,只要勞動還佔去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全部或幾乎全部時間,這個社會就必然劃分為階級。在這被迫專門從事勞動的大多數人之旁,形成了一個脫離直接生產勞動的階級,它掌管社會的共同事務:勞動管理、國家事務、司法、科學、藝術等等。因此,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恩格斯提醒我們,領導和被領導、管理和被管理,這種分工不同就會產生階級。恩格斯是預言家,發展到蘇聯時期,他預言的官僚階級終於出現了(毛澤東也有個「資產階級就在黨內」的說法,但他所說的資產階級,是指主張包產到戶的修正主義,而不是官僚特權階級)。


在這裡,恩格斯沒有把這種新的官僚階級定性為封建特權(指政治方面),這是因為他沒有看到實際的官僚階級的特權性。

誰看清楚了這一切變化?是工人還是農民?不是,不管工人還是農民,以他們的知識還不能洞察其中的秘密。

只有處於新的官僚階級同一陣營內人,並且已經覺醒,並且企圖推翻這個制度的人,才能洞察這一切,而且不差分毫。
此人就是葉,他以自己是政治局候補委員,莫斯科市委書記的親歷,現身說法,非常清晰地認識到了這個特權官僚階級的本質。

這個特權官僚階級的本質就是封建主義(政治方面)。

是打著「無產階級專政」旗號的封建主義。所以他認為,「你官僚特權階級難道是公有制?不對,你們也是私有制,是假公真私,很有欺騙性」。


所以,「你搞假公真私,還不如我搞真私有制,你搞封建主義,還不如我搞資本主義,我比你先進」,

資本主義可以按照馬克思的教導搞全民選舉,而你們為了保護特權不敢選舉,所以我的資本主義比你的封建主義有更多的馬克思主義」————,葉如果真的這樣想,對蘇聯人民還是有利的。因為管他想的對與不對,不管這個主義那個主義,人民要的是實惠。所以蘇聯人民對葉推翻蘇共,就只能無動於衷,順其自然,甚至還要支持了。


當今還說「科教興國」呢【圍笑】


千里迢迢從四川趕來勤王的川軍,流寇組成的農民軍都抵抗到了最後一刻,本鄉本土護衛桑梓,千萬黎民血汗供養大明官軍第一個投敵。

大明廟堂上的袞袞諸公,心裡沒一點逼數嗎?


要是都瞧得起了其實就是有利益往來,那麼軍隊方面維持紀律就會更困難,尤其是現在物資充沛的條件下。

而士兵,你也要看什麼兵,誰敢瞧不起飛行員?

不過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

但是真的要打仗了,那士兵的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要是平時太好,戰時怎麼辦

所以士兵的地位湊合即可,太高就要有問題

至於瞧不起

你當面瞧不起試試?


為什麼一個公司里的財務部往往是受氣包?

因為財務部對公司效益的幫助是不明顯的,不像一些採購與銷售部門,可以查到實打實的業績;也不像技術部那樣核心

同理,一個國家的軍隊,如果不能給國民帶來顯著能夠感受得到的業績(包括對外侵略或保家衛國),那麼這個國家的軍人也容易被瞧不起

像大一統狀態的漢唐明清,周邊基本都是些難以居住和開發的地區,打下來也難以守住,守住了也沒多少好處,入不敷出,而由於看起來強大,外敵的威脅也不容易受到重視,此時的軍隊就不是一個熱門部門:統治者擔心軍人奪權,老百姓反感軍紀敗壞,以及軍人「白」吃自己繳納的糧食

而像擴張狀態的秦國,軍人地位就比較高,因為打下關東膏腴之地,可以實打實地提高原國民生活水平,政府也樂於用重金鼓勵國民從軍

當然宋這個奇葩是因為制度等種種原因,無論是相對統一的北宋還是半壁江山的南宋軍人地位都不高

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包括大陸和台灣)承平日久,軍人的地位也漸漸不復當年(在台灣更明顯),越來越多的人質疑軍人的作用,在知乎上也有人問出「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這樣的問題


何止不重視軍人,在科考士大夫的絕對統治力面前,其他所有階層都是辣雞,辣雞好嗎
明中後期衛所崩潰,名存實亡,軍戶淪為軍官的附庸、農奴、家丁,毫無可靠的經濟基礎。
另一方面,明代前期也不允許軍戶經商、科考,雖然後期放鬆了科考限制,但是仍然無法徹底改變軍戶死水一攤的狀況。
在階級完全無法流動、經濟完全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大部分軍戶生活艱難、衣食不給,這樣的狀況又進一步讓軍戶無法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只能給鎮將和地方大戶為奴,當然叫人看不起。
受歧視的何止軍戶,科舉出身的歧視基層出身的吏員,有事功的職業公務員很難出頭,海瑞一個舉人做到南京吏部右侍郎簡直是鳳毛麟角(居然還有很多人覺得海瑞不得志,在大萌,海瑞一個舉人,教諭出身,做到南京吏部右侍郎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再閑扯一下。
大萌靠科舉上位的士大夫們讀書讀傻了,又黨爭了好些年,腦子裡都是些奇葩想法,完全無法理解。
南明立福潞之爭,福王不僅在宗法上問題最小,並且還離得近,東林黨趕快立了福王收拾人心有在造社稷之功。結果怕爭國本事件被清算,遮遮掩掩地要立潞王。你說立潞王動作快點也成,史閣部還跑去跟馬士英商量,最後被馬士英和三鎮商量擁立福王,主動權全沒了。
後來高傑被殺,高傑的孤兒寡母哭著喊著要認史閣部當乾爹,這是獲得制衡三鎮軍事力量的最好機會,咱史閣部怕認前反賊的兒子當義子影響不好,竟然拒絕了。
後來南明的各種奇葩事真是多得要死,崇禎錯的地方不少,但是有一點是對的大萌這幫文官個個該殺。


你需要一下順勢療法。

四級過不去咯!


很簡單。

房價漲那麼大的幅度時,也沒看見農民工的工資漲那麼大的幅度。

人們總以為,按勞分配,或者按功勞分配。

韓信,英布,彭越,一個比一個重要,然後呢?

你最重要,除此之外,什麼都不重要。

去他媽的「天子守國門」!沒有屁民,沒有社稷,你守個JB!

沒有重要的東西,守護根本毫無意義!

為什麼國防重要?因為國民重要!

為什麼國防不重要?因為國民不重要!

為什麼國防一方面重要,一方面不重要?

要麼是國民一方面重要一方面不重要;要麼是國民根本不重要,重要的、需要守護的是別的東西,只是為了明目張胆的守護,所以假託守護國民之名!沒有第三個答案!

——————【犯罪專家】醉答


你知道學分績很重要,就會上課上自習不玩手機嗎?(笑,不針對任何具體個人)
明朝文官們知道國防很重要,就會和武將團結一心建立新大明嗎?
還是窩裡斗有意思,多交銀子做軍餉是不可能的,不如和江南名妓來一段風流韻事能流傳千古。


因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卵用沒有。

守國門的天子少么?如果把天子擴大到領導人,那數量就更多了。

死社稷的君王少么?也不少,亡國之君在全世界歷史上,從來不缺。

所以我更願意稱大明晚期為「被人兵臨城下皇帝為了保全面子只能拖家帶口去陰曹地府報到的窩囊廢」而不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不重視兵士?你告訴我中國歷史上從根本上把部隊當成立國之本的朝代有哪些?也就滿洲武人集團和蒙古武人集團,「中國」的基本盤在辛亥之前,一直是漢人官僚地主集團,武人集團有個p地位?帶兵打仗的,開國之後天生比文官低一頭,要是沒有外族襲擾,就完全沒有話語權。
———————————————————
仔細看了下問題描述,題主的天子守國門指遷都北京
遷都北京怎麼就守「國門」了?合著山海關、遼東半島被吃了?(不針對題主,本段論證天子守國門的不嚴謹)
而且遷都北京是朱棣出於自己戰略上的考慮,當時敵人在內(皇孫的支持者)而不在外(游牧民族),怎麼就「守國門」了?


簡單的人性邏輯,如果皇帝覺得手下的將軍,遠在邊疆的兵士靠得住,何至於需要「天子守國門」?

這五個字看起來慷慨激昂,其實,透過現象看本質,其間的每一筆每一划都不過是另外三個字的縮影而已——不信任!

皇帝不信任掌握兵權的將領,將領在皇帝不信任感的壓迫下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一切以皇帝的息怒為準則,將領手下的兵士又哪來的安全感能讓他們死心塌地的赴湯蹈火,為國捐軀?

這種不信任感的作用之下的最後結果,不就是無人可用,只好讓天子自己去當守邊大將了嗎?


任何一個好的體制,都要有穩定的制衡,否則一家通吃,就會導致其他人掀桌。明末的局勢就是典型的文官和大地主階層通吃,軍官、農民都混不好。於是農民就起義,軍官就另尋東家(滿洲),最終文官和大地主自食其果。當投降滿洲的軍官們在主子的撐腰下,攻入江南到處燒殺搶掠時,就是文官和大地主還賬的時刻。只可憐闔城百姓也要陪葬。


天子守國門?八八定都南京,國門?永樂造反上位才遷都北京,但那時朵顏三衛還在,北京也不是什麼國門。所謂天子守國門不過是自己一路失地失出來的,還有臉吹。中原大統一王朝連河套都丟了,北京被各種一日游,有臉叫守國門,這是中國隊的球門吧?


國家體制決定了他的弊端,或許因為明朝離我們很近,而且文化傳承的更好,我們才對那個年代的愛國情懷一邊心懷敬畏一邊又滿是不解吧。


笑話,我國還是工農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呢!如果不是依賴科技進步帶來的糧食醫療成果,你以為你會活得比明代大頭兵輕鬆?


所以你看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哪一句和普通兵士有關。封建王朝都是這樣,用你的時候你最重要,用完就忘了,甚至後人提你一句都不會。而且兵士的命。。。在那個時代算命嗎


其實,朱四遷都時候,北平不是國門,崇禎也是因為沒跑成功才死了社稷的


因為武人掌權柄,王朝會完蛋.參見,左良玉,劉良佐,劉澤清,高傑,黃得功,鄭芝龍。
但壓制住了,就可以發揮作用,參考高必正,李赤心,郝永忠。


歷史上,君王死社稷,其實是不少的。

但真的去翻翻,其中死於外敵的,和死於朝臣的,其實數量還真差不多(如果不是後者更多的話)

帝制年代國民凝聚力太差,給不給武將權力,本來就是個困擾千古的大難題。

而權力和利益體系永遠是金字塔,武將都被壓了,小兵待遇是不可能好的。

PS:當然,明末文臣的私心也著實齷齪了,但這裡不展開了。題主在在問「君王死社稷」和「看不起士兵」的矛盾,我也就只回答這一點。


推薦閱讀:

朱棣被鐵鉉詐降後為什麼不繼續水淹濟南城?炮轟前本來決定水淹的!
魯迅和明朝的東林黨人有什麼區別?
假如建文帝不選擇自焚會怎麼樣?
袁崇煥為什麼要殺毛文龍,射滿桂?
「方孝孺被誅十族」是野史嗎?

TAG:明朝 | 歷史 | 明成祖朱棣 | 崇禎帝 | 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