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的佛經,比漢語版的,能更容易理解嗎?
最近恰好做到這樣的宗教對比內容,我覺得一定要區分時代。
如果古文功底不足,可能看一些古譯本的漢語佛經稍微困難一些。漢語的佛經古代翻譯工作水平還是很高的,切不可小覷。一想到漢語的翻譯者有玄奘、鳩摩羅什這樣的人物,這陣容端的是豪華無比。能想像把喬丹和奧拉朱旺放在一起的夢之隊么?
因為印度長時間是英國的殖民地,近代以來英國人對印度語言研究的很深。因此,近代翻譯工作英國做的也相當不錯了。英文和巴利文的互譯是有印度人在做。
如果有可能,又沒有時間學梵文、巴利文等等語言,把中英文佛經對照著來看,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譬如,《法華經》。另外,中文語境中原生的佛經,譬如,《六祖壇經》(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這我覺得還是讀中文的算了。
英國人的水平,和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世界上目前為止都沒有一本真正的巴利語詞典,並且只有一本真正的梵語詞典,便是德國人編寫的《聖彼得堡梵語大辭典》。其後所有的梵語詞典,包括英國人日本人中國人編寫的都是根據這本書抄抄補補修改而來。
所以,在梵語的語言環境中生活了數十年的高僧,翻譯水平會比不上連詞典都編不出來的英國人?
最後還要說一句,古漢語學不好的人英語能有多好?
上過一年英文的佛教課。感覺大致如下:
英文版佛經基本只翻譯出了要義,意思是說,你看了英文版佛經,基本上就能夠理解這篇經文主要想要表達的內容,平時用用也就夠了。而且其實很大部分的英文版佛經並不是從梵語,而是從中文翻譯來的。
相反,佛教在漢地經流傳千年。其經卷被鳩摩羅什玄奘等高僧大德以極為優美的古漢語翻譯出來,其中蘊含的深意遠遠超過了佛經中單純的要義,而增加了許多譯者的理解和引申義。再加上中文本身的博大精深,便出現了所謂「英文版的佛經比漢語版更容易理解」的情況。(最簡單的例子,「如是我聞」四字在英文版中譯為「Thus I have heard」,多麼直接了當,可在中文裡,我看過多本佛經講解吧這四個字解釋的天花亂墜。【註:我沒說解釋的不對】)
讀的經文資料還挺多,但給我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還是禪宗的經典《六祖壇經》。
壇經在佛教史里地位相當高,因為它是唯一一本主角是僧人——也就是慧能(其他大部分佛經主角的都是佛祖),而且還能被稱為「經」的佛教典籍。
英文版讀的是敦煌本翻譯(貌似是目前最古老的壇經版本),bibliography如下:
首先是壇經里慧能講的非常有名的一句話,
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大家看這句中文是多麼的優美多麼的有韻律感,而英文呢?
呃....其實意思是一摸一樣的,但是我總覺得英文差了那麼點感覺= =。
再來,壇經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叫定慧不二。
中文這四個字一出,頓時感到高大上有木有。就算你不懂定慧不二是什麼意思,你隨便甩出這四個字就能技壓全場有木有。
我們來看英文:
呃.........好像有點長。╮(╯▽╰)╭ 但是意思解釋的就很明白。定:meditation。慧:wisdom。定慧不二:meditation and wisdom are a unity, not two things。簡潔明了。但是語言上的美感.....就差了那麼一些些。
最後再來一個壇經的重要思想:見性成佛。
也很高冷吧?一般人看不懂吧?普通人看到這四個字就傻了吧。
那英文是怎麼說的呢:
哈哈哈哈哈哈。
我再仔細說一說:
慧能之所以能成為六祖呢,是因為他寫了一首詩(英文詩verse,中文目測是偈),證明他已經見性了。
這首詩很有名啊,幾乎人人都知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染塵埃。
(不要和我說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我這是敦煌本,敦煌本。)
這首中文詩讀讀還是挺朗朗上口的是吧?我們來看看英文是怎麼翻的,
好吧其實也還可以,但是我不會告訴你上課的時候老師花了多少時間來解釋為什麼這個mirror是沒有stand的................
先寫那麼多。
以上。
喜歡英文佛經的,請看這裡,從閱讀計劃到經文講解都及其豐富 Access to Insight
看了諸位評論,俺也說兩句呢。
中文佛經的翻譯是一千多年前了,當時的中文和現在的中文,有非常大的差距。這就是為什麼,三地學語文的時候都有專門的古文單元。而佛經翻譯到西方不過百來年,和我們所學習的英文,沒有什麼大的區別。特別是當時整體文化教育有一定水準了。胡亂編太多故事,肯定行不通了。而且一些用字也接近生活,容易理解。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的確英文佛經比較容易懂,比如【抄書】好懂的The Heart of Perfect Understanding。但是,也完全有可能因為這種線性文字的好懂,而損失了部分含義,特別是語言文字的優美,絕對無法與古漢語比較。中國歷史上幾位著名譯經師,特別是以國家力量在翻譯佛經的,那可不是蓋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這裡,唐代譯經場的工作流程,HappyChan對《開始讀懂《大藏經》》的筆記(3) 先後十次的整理校對,今天哪家翻譯公司能做到,聯合國也不行啊!對了,這個譯經場現在是大唐不夜城了,可以看五彩的光,還可以玩噴泉里的水……
另外,目前英文佛經的翻譯,恐怕還是以原始經典為主,其他的還得等等吧,比如 @Johann Faust 提到的六祖壇經。佛經看的少,就不亂說了,只舉金庸的例子:金庸:皈依佛門路曲折。
金庸是這麼說的: 「我看經書很多時候是看不懂的,我就去看註解,結果,那些唐宋時代的高僧的註解也都很難懂,越看越糊塗,我就只好看英國人直接從印度佛教翻譯過來的,南傳佛經內容簡明平實,和真實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這種知識分子容易了解、接受。」於是,他向倫敦的巴利文學會訂購了全套《原始佛經》的英文譯本。對於只看註解,而不去學習經書原文的金庸打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這就像手指月亮,原本是為了要看月亮,才看手指的,但有時候看多了手指,只記住了手指,反倒忘了月亮的存在了,實在是要不得的。」
……金庸的語文比諸位如何?
不同的解讀,不同地翻譯,各人也許自有喜好,正如金剛經所說,語言乃至我們認知的「法」,都只是載人過河的船,不必拘泥。真正重要的是意識的維度,維度提升了,境界自然不一樣,世界也不同。「法」也好,「道」也罷,語言無法完全表達,因為語言是我們意識維度的共生物,而覺者的意識已經超越了。
這裡有漢譯的巴利佛經:覺悟之路 Tipitaka 上座部巴利藏經我覺得這是一個語言學的問題,與內容和深度的關係不大。漢語與英語的區別在於前者是表意文字,後者是表音文字,而主體的解讀方式就因此而不同了,大致可以推及到語系之間的差異。
共相是一致的。但在殊相上,兩種語言傳達的意思會有不同。
中文的佛經比較注重音律美和形式美,又兼有漢語的形意特點與從文言到白話的演變等諸多因素,因而在理解時容易產生迷惑和歧義。漢語辭彙的相互聯繫和指涉往往超乎預料,而英語是一種重結構的語言,在傳授概念時比中文更勝一籌。
我認為,中文適合用來寫詩作賦,而英文適合用來交流和傳遞信息。佛經是一種宗教文學形式,它同時具有宗教性和文學性兩種性質。在理解層面上,英文版的可能更適合剛接觸佛教的人閱讀。待教理通透了,再讀中文版的,又會有不同的感受了。
翻譯佛經,需要有相當高的修為的,如鳩摩羅什,玄奘等,而且他們都是三藏法師。
如果修為達不到,佛經翻譯肯定存在偏差。
所以建議還是讀中文的。慢慢讀。特別是像楞嚴經這樣的,讀個幾年都沒有關係。
英語,不用考慮古語隔閡,因為古代英國人沒翻譯過佛經。
比如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聖經,讀起來不比中國文言輕鬆。如果那個時代就有英文版佛經,那麼現代英語對待佛經的態度就和對待古英語聖經的態度一樣~什麼玄奧啦、雋永啦、修辭啦、多重理解啦、不敢隨便翻譯啦……這都是因為中古時代的古典語言們有著追求華麗辭藻的共同特點!
但是佛陀是處在人類文明早期,和孔子莊子時代一樣,根本不重修辭,言辭直達本意,言簡意賅,春秋筆法。
最多有個押韻~也只是為了方便記憶背誦~因為那時候印度沒有紙。
漢語,需要考慮文言隔閡,因為中國到目前唯一直接系統全面翻譯巴利語和梵語的,是文言群體。
然而與英語版佛經相同效果的是,漢譯南傳三藏,80年代才傳入中國,所以也不需要經過文言阻隔。
我們進入工商時代,重新有機會體會佛陀時代的務實精神,脫去中古文明強加給我們的繁文縟節。
應該藉此機會,從最本真現實的語言與視角悟入佛經,而不是沉迷於烏煙瘴氣的文字遊戲。
只有中文的佛經才是最好的.
既押韻又優美,朗朗上口.
讀中文佛經真是一種享受.
其他語言都比不上.
但是,我並不贊成為了學佛經而學佛經.
英文翻譯以及其他翻譯,直言與意譯,都沒有音樂感.除非是佛祖那般唱說.
佛祖說教,隨類而解.
無論哪種眾生,包括畜生,佛祖說唱,便是用畜生之語與之交流.
所以我說過,佛祖會無量語言.
所以不要執著於語言,但中文翻譯較諸翻譯為最高.因為中文翻譯,有證有解.又優美.
基本能保證符合佛祖之意.
證為當時成就之人的證.
解為明經之人的解.
是這樣的,古文英文的我都看過不少,英文的翻譯確實更好理解,更流暢更直白,這可能是語言特性上的差別造成的,不是翻譯人的水平的高低造成的.
我說一些自己的體會,因為佛經的目的不只是從語言邏輯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對應,在生命中得到印證。所以,多一些維度去理解佛理是絕對有好處的。
當然翻譯質量是很重要的因素。不過我們還是能找到非常多高質量的文本的,這些文本通常是已經有很多人反覆的修改和完善而成的。
很多道理我們只是聽到但並沒有深想,或者是讀到一些文字比較古澀,不能給人生動的理解。比如《法句經》第一句:諸法心先導,心主心所作。
就要想一下是什麼意思,「諸法」這個詞平時很少用。
而設想,如果看到某人家的冰箱上貼著 「All that we are is the result of what we have thought: it is founded on our thoughts, it is made up of our thoughts.」 這樣就會一下覺得非常直觀。
另外,八正道的概念,當我看到英文維基百科上的解釋的時候,就能理解很多之前沒有明白的東西。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ble_Eightfold_Path
還有很多國外大德直接用英文寫的書,比如秋陽創巴。直接看英文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翻譯質量的確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其中一個標準就是看用的人是否很多。這裡提一個84000佛典傳譯計劃 http://84000.co/ch 由宗薩欽哲仁波切牽頭,其願景是把漢藏所有佛經翻譯成英文。其翻譯團隊質量就非常的高,他們本身熟悉佛法、藏語、梵語和英語,參考各個版本的經典來翻譯,裡面已經有一些佛經供瀏覽。另外,入菩薩行論的英文翻譯就非常美,參見:http://thubtenchodron.org/2010/04/mahayana-verses/
英文版本的佛教類的書籍比中文版本最大特點是無刪減。之前買過中文版本的&<山居法&>和英文版本對比過,英文版比原版少了最後20章實修內容那20章是作為閉關中心自己使用。中文版本在英文版本上面又進行了大刪減。談錫永出版的文殊占卜一共倆版。都是在英文翻譯版本上進行中文翻譯,結果是不僅進行了刪減,還加入了大量道教,五行八卦這些內容。中文出版的書籍有個特點事會把書籍裡面的大量咒語實修方法類的刪除,之前買過中文版本的&<親愛的喇嘛梭巴&>裡面沒有翻譯英文版的附錄(附錄裡面記錄了所有書裡面提到的咒語和讀音。)可能中文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會帶有這樣那樣的顧慮,但是我個人感覺既然人家寫書的時候寫出來就是讓人看的。何必顧慮那麼多,還有一點英文版本翻譯佛經的時候有些佛經翻譯會有倆個版本,一個通篇翻譯。另一個是把佛經裡面的傳說給刪除只保留經文。
取決於題主想理解到什麼程度
怎麼講呢, 看過林語堂譯的<道德經>前幾章(是的我沒看完),比古文版的容易懂。確實懂古文的比懂英文的少多了吧。
個人感覺在一些例子上是這樣的。比如英譯的心經將「色不異空」的「色」翻譯成「form」就比直接看漢語理解起來要容易得多。
二是這個可能取決於你對古漢語和現代英文的掌握程度。那麼就有兩種方式更加懂得佛經:學習古漢語,學習英文。
三是即是拿漢譯佛經和英譯的兩相對照,也不一定會真正懂得,有些問題和現象(佛經中的)超過了地球人的認知經驗。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外來的經書也更好認嗎
參考一下比爾波特的心經,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這取決於你的英文水平和古漢語水平的比較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經中有那麼多重複的描述?
※佛經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得為曾有 心凈踴躍」是什麼意思?
※你最喜歡的佛經是哪一部?哪一本?哪一卷?甚至哪一句?
※吃素,抄經與現代放生真的像佛經裡面說的那樣功德無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