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針對地高效地閱讀一篇學術論文?
看論文的時候,明明覺得有的部分可以先忽略或者跳過,但還是心裡不踏實。一旦跳過後面就看得心浮氣躁,怎麼辦?
這個問題出現好長時間了。以前看文獻不多,索性讀完…現在越來越需要選擇性地讀…每次都很抓狂…
其實我看教材也有這個毛病。
國立清華大學動機所教授彭明輝教授寫過一份《研究生手冊》,其中第5~7節詳細闡述了期刊論文的閱讀方法,操作性也很強,可供參考:
彭明輝教授的《研究生手冊》
(整個手冊對於研究生新手也很有幫助,推薦閱讀)
摘錄其中第7節對「論文閱讀的補充說明」如下:
碩士生開始學讀期刊論文時,就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戒除不掉大學部的習慣:(1)
老是想逐行讀懂,有一行讀不懂就受不了。(2)不敢發揮自己的想像,讀論文像
在讀教科書,論文沒寫的就不會,癱瘓在那裡;被我逼著去自己猜測或想像時,老
怕弄錯作者的意思,神經繃緊,腦筋根本動不了。
大學畢業後(不管是念碩、博士或工作),可以參考的資料都沒有秩序地交錯成一
團,而且永遠都讀不完。用大學生的心態讀書,結果一定時間永遠不夠用。因此,
每次讀論文都一定要帶著問題去讀,每次讀的時候都只是圖回答你要回答的問題。
因此,一定是選擇性地閱讀,一定要逐漸由粗而細地一層一層去了解。上面所規劃
的讀論文的次序,就是由粗而細,每讀完一輪,你對這問題的知識就增加一層。根
據這一層知識就可以問出下一層更細緻的問題,再根據這些更細緻的問題去重讀,
就可以理解到更多的內容。因此,一定是一整批一起讀懂到某個層次,而不是逐篇
逐篇地整篇一次讀懂。
這樣讀還有一個好處:第一輪讀完後,可以根據第一輪所獲得的知識判斷出哪些論
文與你的議題不相關,不相關的就不需要再讀下去了。這樣才可以從廣泛的論文里
逐層準確地篩選出你真正非懂不可的部分。不要讀不會用到的東西,白費的力氣必
須被極小化!其實,絕大部分論文都只需要了解它的主要觀念(這往往比較容易)
,而不需要了解它的詳細推導過程(這反而比較費時)。其次,一整批一起讀還有一個好處:同一派的觀念,有的作者說得較易懂,有的說
得不清楚。整批讀略過一次之後,就可以規划出一個你以為比較容易懂的閱讀次序
,而不要硬碰硬地在那裡撞牆壁。你可以從甲論文幫你弄懂乙論文的一個段落,沒
人說讀懂甲論文只能靠甲論文的信息。所以,整批閱讀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規劃
出你自己閱讀時的「最省力路徑」。大學部學生讀東西一定要循規蹈矩,你還沒修過機械視覺相關課程之前可能也只好
循規蹈矩地逐行去念。但是一旦修過機械視覺相關課程,許多論文中沒被交代的段
落你也已經可以有一些屬於你的想像(雖然有可能猜錯,尤其剛開始時經常猜錯,
但沒關係,下面詳述)。這些想像往往補足論文跳躍處最快速的解決方案。其實,
一個大學畢業生所學已經很多了,對許多是都可以有一個不太離譜的想像能力。但
是大部分學生卻根本不敢去想像。我讀論文遠比學生快,分析遠比學生深入,主要
的是我敢想像與猜測,而且多年訓練下來想像與猜測的準確度很高。所以,許多論
文我根本不是「讀懂」的,而是「猜對」了!假如猜錯了怎麼辦?不用怕!猜完一後要根據你的猜測在論文里找證據,用以判斷
你的猜測對不對。猜對了,就用你的猜測(其實是你的推理架構)去吸收作者的資
訊與創意(這會比從頭硬生生地去遷就作者的思路輕鬆而容易);猜錯了,論文理
會有一些信息告訴你說你錯了,而且因為猜錯所以你讀到對的答案時反而印象更深
刻。
上面這份手冊中的技巧側重於如何分析論文創意和應用到的方法,還有如何進行相關主題論文的橫向比較。
學術論文的另一要點,還在於其如何就論點給出論據並加以論證。這裡另外有一篇短文,側重於從」論證「這一角度來對論文進行批判性分析。引用自:Rosen, Leonard J. and Laurence Behrens, eds. The Allyn
Bacon Handbook. 1994. 抄錄如下:
Critiquing an Article
When college professors ask you to write a critique of a text, they usually
expect you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not just summarize. A summary merely reports
what the text said; that is, it answers only the question, "What did the
author say?" A critique, on the other hand, analyzes, interprets, and evaluates
the text,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how? why? and how well? A critique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criticize the piece in a negative sense. Your reaction to
the text may be largely positive, negative,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t
is important to explain why you respond to the text in a certain way.Step 1. Analyze the text
As you read the book or article you plan to critiqu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ll help you analyze the text:? What is the author"s main point?
? 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 Who is the author"s intended audience?
? What arguments does the author use to support the main point?
? What evidence does the author present to support the arguments?
? What are the author"s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r biases?You may find it useful to make notes about the text based on these questions
as you read.Step 2. Evaluate the text
After you have read the text, you can begin to evaluate the author"s idea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provide some ideas to help you evaluate the text:? Is the argument logical?
? Is the text well-organized, clear, and easy to read?
? Are the author"s facts accurate?
? Have important terms been clearly defined?
? Is there sufficient evidence for the arguments?
? Do the arguments support the main point?
? Is the text appropriate for the intended audience?
? Does the text present and refute opposing points of view?
? Does the text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subject?
? Are there any words or sentences that evoke a strong response from you?
What are those words or sentences? What is your reaction?
? What is the origin of your reaction to this topic? When or where did
you first learn about it? Can you think of people, articles, or discussions
that have influenced your views? How might these be compared or contrasted to
this text?
? What questions or observations does this article suggest? That is, what
does the article make you think about?Step 3. Plan and write your critique
Write your critique in standard essay form. It is generally best not to follow
the author"s organization when organizing your analysis, since this approach
lends itself to summary rather than analysis. Begin with an introduction that
defines the subject of your critique and your point of view. Defend your point
of view by raising specific issues or aspects of the argument. Conclude your
critique by summarizing your argument and re-emphasizing your opinion.? You will first need to identify and explain the author"s ideas. Include
specific passages that support your description of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 Offer your own opinion. Explain what you think about the argument. Describe
several points with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 For each of the points you mention, include specific passages from the
text (you may summarize, quote, or paraphrase) that provide evidence for your
point of view.
? Explain how the passages support your opinion.
參考文獻:
1. 彭明輝,碩士班研究所新生手冊
2. Rosen, Leonard J. and Laurence Behrens, eds. The Allyn Bacon Handbook. 1994.
結論放前面:前面答案都沒有說到如何解決心慌慌的問題。
前面的答案在方法論上都總結的挺好,概括來說就是首先對手頭的文獻分類,然後分為必讀和選讀,最後在讀每一篇具體文獻的時候注意摘要,實驗方法,結論,還有最後的討論部分(因為作者通常會在這裡論述本研究的不足和缺失,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建議,指明方向)。Discussion部分前面的知友們都沒有說到,我就多說一點。這一個部分在某種程度上重要性超過了前面的綜述,結論,有如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 做學術研究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查漏補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延伸自己的研究,而討論部分恰恰可以在這方面給我們指明方向;一般以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這樣的句式展開。
2. 接著上一條原因,結尾的討論作者通常會縱覽相關領域,指明本研究對於整個領域的學術研究,或者某個學術問題有著怎樣的貢獻。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這樣一個整體的,全局的視角,如果能夠掌握這樣一個全局視角,對於文獻裡面各塊的內容心中就會有一個大致的定位。
———————————分割線以上其實都不是重點——————————————
來親愛的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問題:【看論文的時候,明明覺得有的部分可以先忽略或者跳過,但還是心裡不踏實。一旦跳過後面就看得心浮氣躁】
心浮氣躁源於心裡不踏實,心裡不踏實源於不確定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而對自己決定的搖擺源自於不清楚自己看這篇論文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如果覺得目的這個詞太抽象,再具化一點就是:我從這篇文獻中可以得到什麼。
就像去超市買東西,清單列不好的原因是,不知道要做什麼菜。
以上的答案好是固然好,但犯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毛病。釜底抽薪的答案是:題主要要在自己的論文/研究上好好下功夫。
我國內有朋友/以及我以前,都是確定了大致方向就開始輸入關鍵字到google scholar 開始搜索了。很多情況下都是:
1. research questions 研究問題不明確,不具體,不細化;
2. 對領域的整體研究情況沒有了解清楚,不知道誰是老大,不知道現在的主要思潮是什麼,誰的說法同意的人多,etc.
3. 前兩點問題出現以後,就導致自己對自己的研究/實驗沒有一個基本的預期,也就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什麼,希望解決什麼,希望找到什麼。hypothesis?沒有。
我要給題主一個大殺器:任何好的研究,大前提都是一個好的問題。
這是我導師給我最寶貴的經驗。
題主心慌,就是害怕自己漏掉了自己可能真正需要的內容,這種害怕源於對於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的不確定。
————————————以上都是在反推———————————————
我們現在設定你明確自己要研究A領域的a問題,並且對a問題以及a相關問題的研究(實證研究以及涉及的理論研究)都能夠娓娓道來,知道a問題的a1方面已經被 bcdef 這幾個廝回答了,a2方面有ghi 研究過,但是沒有形成conclusive的答案,a3方面還沒有人涉及。我不知道題主是什麼樣的一個學習經歷,姑且認定題主還沒有到獨立研究一個沒有人涉及的領域的能力(也差不多就是博士階段),那麼你能有所作為的領域就是a2,,因為有前人的研究做鋪墊(可能性),而且這個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必然性)。鎖定a2以後,下面題主就需要明白已知和未知。
到這裡,題主才算是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以上是提一個好問題的基礎。
在明確了自己的問題了以後,就知道找什麼樣的文獻,也就知道自己要從文獻中得到什麼,最後再憑藉以上諸位知友提供的閱讀文獻的方法,保證題主的心煩氣躁藥到病除。
最後再送一句導師的話以共勉:我的整個學術生涯就是提出問題罷了。至於解決問題,不是我要做的工作。
牛人告訴你如何讀國外文獻!畢業論文寫作靠它了
2015-04-07 國家社科期刊資料庫
為什麼讀文獻?
(從Ph.D到現在工作半年,發了12篇paper,7篇first author.)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導致以後不願意讀文獻。
1. 每次讀完文獻 (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合上文獻後,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麼,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里找,並且從discuss里最好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take home message其實都不會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讀到重點。
2. 擴充知識面的讀法,重點讀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問題,以及目前的進展類似的文章,每天讀一兩篇,一個月內就基本上對這個領域的某個方向有個大概的了解。讀好的review也行,但這樣人容易懶惰。
3. 為了寫文章的讀法,讀文章的時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時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識的記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誰,哪篇文章,哪個期刊,這樣以後照貓畫虎寫的時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裡半天琢磨出一個句子強的多。當然,讀的多,寫的多,你需要記得句型就越少。其實很簡單,有意識的去總結和記億, 就不容易忘記。
研究生怎麼看文獻,怎麼寫論文
一、先看綜述
先讀綜述,可以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做出什麼,自己要做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對於國內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後,你再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而國外的綜述多為本學科的資深人士撰寫,涉及範圍廣,可以讓人事半功倍。
二、有針對地選擇文獻
針對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論文來讀,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麼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有哪些結論?從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
1.關鍵詞、主題詞檢索:
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2. 檢索某個學者:
查SCI,知道了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
3. 參考綜述檢索:
如果有與自己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可以根據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4. 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
三、如何閱讀文獻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說是一個論文的窗口。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後,直接把幾個Figure 及Title 與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讀全文:讀第一遍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為讀論文的目的並不是學英語,而是獲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後思維會非常混亂,往往讀完全文不知所謂。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後再查找其意思。
3.歸納總結: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並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片語標一個標題。
4.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他在說什麼,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係連詞,他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中國人喜歡羅列事實,給出一個觀點然後就是大量的事實,這也是中文文獻的特點,我們從小都在讀這樣的文章,很適應。西方人的文獻注重邏輯和推理,從頭到尾是非常嚴格的,就像GRE 裡面的閱讀是一樣的,進行的是大量重複、新舊觀點的支持和反駁,有嚴格的提綱,尤其是好的雜誌體現得越突出。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5.增加閱讀量:由於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麼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容也讀不懂。後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最後可以融匯貫通。所以,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展為質變了。
四、提高閱讀的效率
1.集中時間看文獻:
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繫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2.做好記錄和標記:
複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
3.閱讀順序:
根據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順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後看discussion,最後看result 和method(結合圖表)。
五、文獻的整理
1.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
2.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
3.看過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
六、英文文章寫作(閱讀文獻的副產品)
1.平時閱讀文獻,注意總結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語(注意,文獻作者必須是以英文為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
2.找3-5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論文各部分讀法有講究
本人英語基礎不好,沒過六級,所以在碩士的時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獻很少,現在想想很後悔,2 年的時間少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博士,自己給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開始打算硬著頭皮咬著牙很不情願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獻,一開始看比較慢,有些很難理解,到現在大約仔細閱讀了100 篇外文文獻,泛讀了100 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淺,現在基本不怎麼看中文的了,確實也覺得外文的質量就是高(也有湊數的爛文章),現在自己寫外文的也很順手了。談幾點自己的體會。我是材料專業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花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反覆看,要求全部讀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學和老師交流一下。一個月以後你已經上路了。
2.如何讀標題:不要忽視一篇論文的標題,看完標題以後想想要是讓你寫你怎麼用一句話來表達這個標題,根據標題推測一下作者論文可能是什麼內容。有時候一句比較長的標題讓你寫,你可能還不會表達。下次你寫的時候就可以借鑒了
3.如何讀摘要:快速瀏覽一遍,這裡主要介紹這篇文章做了些什麼。也許初看起來不好理解,看不懂,這時候不要氣餒,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你都明白了。因為摘要寫的很簡潔,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條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圖的時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讀引言(前言):當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領域的一些情況,看引言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紹性的東西,寫的應該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獻多了以後看這部分的內容就很快了,一掃而過。有些老外寫得很經典得句子要記下了,下次你寫就可以用了。
5.如何讀材料及試驗:當你文獻看多了以後,這部分內容也很簡單了,無非就是介紹試驗方法,自己怎麼做試驗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試驗結果:看結果這部分一定要結合結果中的圖和表看,這樣看的快。主要看懂試驗的結果,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結構描述一些數字的結果)。有時看完以後再想想:就這麼一點結果,別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寫這麼多,要是我可能半頁就說完了?
7.如何看分析與討論:這是一篇文章的重點,也是最花時間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後不急於看分析討論。我會想要是我做出來這些結果我會怎麼來寫這部分分析與討論呢?然後慢慢看作者的分析與討論,仔細體會作者觀點,為我所用。當然有時候別人的觀點比較新,分析比較深刻,偶爾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當你看的多了,你肯定會看的越來越懂,自己的idea 越來越多
8.如何看結論:這個時候看結論就一目了然了,作後再反過去看看摘要,其實差不多
9.把下載的論文列印出來,根據與自己課題的相關性分三類,一類要精讀,二類要泛讀,三類要選擇性的讀。分別裝訂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獻千萬不要丟在一邊不管,3-4 個月一定要溫習一遍,可以根據需要,對比自己的試驗結果來看
11.學會記筆記,重要的結論,經典的句子,精巧的試驗方案一定要記下來,供參考和學習
12.有些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文獻,可以批判性的閱讀。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試驗多的話,你應該有這個能力判斷誰的更對一點。出現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原因有下:試驗方法描述不詳細,可能方法有差別;試驗條件不一樣;某些作者誇大結果,瞎編數據
13.有時間還是多看點文獻吧,最好定個目標:在學術上超過自己的老闆。因為老闆一般不看文獻,他們都是憑經驗做事,很多新東西他們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闆會覺得你很厲害。反正我覺得多讀了,讀起來就快了,而且也會慢慢喜歡上看外文文獻,收穫自然也就多了。
讀研的三年時間裡,實驗做得不是很多,文獻倒是讀了不少。原因呢,可能是老闆也發現了我這個人屬於那種眼高手低的人,乾脆就讓我做個文獻閱讀器了。從研一到現在每當老闆腦子裡出來一個想法,出來幾個關鍵詞,好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交給我查閱和整理文獻了。大家有空可以看看我發在論壇里的幾個ppt,關於光催化、無鉛壓電陶瓷,微波介質陶瓷,納米ZnO,此外關於Raman 光譜、多鐵性材料。
算起來前前後後看過——當然只能說看過,因為大部分都只是走馬觀花,沒有精讀——的文獻應該不下三四百篇了。我估計每個方向單拿出來寫個中文綜述都差不多夠了,可惜中文要版面費,想來老闆也不會給出說了這麼多廢話,進入正題吧。有人也許會問,你是怎麼看文獻的,特別是一個以前沒有接觸的陌生領域。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綜述,然後是中文博士論文,而後是英文綜述,最後是英文期刊文獻。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中文綜述,你可以首先了解這行的基本名詞,基本參量和常用的製備、表徵方法。
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話,一些基本名詞如果簡單的想當然的翻譯,往往會將你引入誤區或造成歧義。同時中文綜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參考文獻,這就為後續的查找文獻打下一個基礎。
中文博士論文,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緒論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於一篇綜述的。因為它會更加詳細的介紹該領域的背景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同時裡面往往會提到國內外在本領域做得比較好的幾個科研小組的相關研究方向。通過閱讀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個脈絡。
英文綜述,特別是那種invited paper或是發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領域的牛人們寫的。對此要精讀,要分析其文章的構架,特別要關於作者對各個方向的優缺點的評價以及對缺點的改進和展望。通過精讀一篇好的英文綜述,所獲得的不只是對本領域現在發展狀況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學會很多地道的英文表達。最後就是針對自己的課題查找閱讀相關英文文獻了。現在各大學圖書館裡面的資料庫都比較全,即使沒有也可以通過網路上多種手段獲取文獻了。所以說文獻的獲取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查什麼樣的文獻和怎麼具體閱讀整理文獻。根據我的體會,我覺得有以下四類英文文獻是我們所需要的:
1、本領域核心期刊的文獻。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這裡也不能一概唯if 論了。比如說陶瓷類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 也不過1.5 幾,但上面的文章特別是feature artical 還是值得仔細閱讀的。當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這個就要靠學長、老闆或者網上戰友的互相幫助了。
2、本領域牛人或者主要課題組的文獻。每個領域都有幾個所謂的領軍人物,他們所從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發展主流。因此閱讀這些組裡的文獻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點。這裡有人可能要問,我怎麼知道誰是牛人呢?這裡我個人有兩個小方法。第一是在ISI 檢索本領域的關鍵詞,不要太多,這樣你會查到很多文獻,而後利用ISI 的refine 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比較多,原則上一般發表論文數量較多的人和課題組就是這行里比較主要的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領域有哪些比較規模大型的國際會議,而後登陸會議主辦者的網站一般都能看到關於會議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為邀請報告的報告人一般來說都是在該行有頭有臉的人物了,呵呵
3、高引用次數的文章。一般來說高引用次數(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話)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要麼思路比較好,要麼材料性能比較好,同時其文筆應該也不賴的話。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的。
4、最後就是當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識,開始做實驗並準備寫論文的時候需要看的文獻了。我個人的經驗是,首先要明確一點,你所做的實驗想解決什麼問題?是對原有材料的改進還是創造一種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製備方法,還是採用新的表徵手段或是計算方法。明確這一點後,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獻了。而且往往當你找到一篇與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後,通過ISI 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獻和它引用的文獻,從而建立一個文獻樹,更多的獲取信息量。
我有一個比較簡單實用的方法,適用於那些擁有大量未讀文獻的。就是只關心三點:文章的前言的最後一部分(一般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為什麼要進行這項工作,依據和方法),文章中的圖表(提出採用的表徵方法以及性能變化)和結論(是否實現了既定目標以及是否需要改進)。
當然,如果全部精讀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儘可能用50個字左右來歸納文章,說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進某個性能或提出某種方法)+表徵手段(如XRD,IR,TEM 等)+主要結論(如產物的性能)。當你按照這個方法歸納整理幾十篇文獻後,自然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後再根據你的筆記將文獻分類整理,當你在寫論文需要解釋引用時再回頭精讀,我覺得這樣會提高效率不少。
我和題主有同樣的問題,我僅僅是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1. 摘要最重要:搞清楚摘要中作者的問題意識。作者通過什麼樣的方法,解決了怎樣的問題,得出了怎樣的結論。這樣的目的一是明白整篇文章的因果邏輯關係,二是在自己內心對作者提出問題,然後在文中尋找問題的解答。向作者提問,並且賦予這篇文獻在自己知識庫中的重要性,比單純搞清楚作者說了什麼更重要。
2. 通過大標題和段落核心句了解文章框架:學術文獻一般都會將重點句放在段落首句,或者尾句,通過標題和首尾句確定這一段是否有重要的觀點,是否有自己未解問題的答案。
3. 帶著問題看文獻:我要從這篇文獻中獲得什麼,如果是觀點,在摘要中就可以獲得,如果是研究方法,那就從方法中尋找,如果是核心文獻,那就仔細研讀。總之首先在摘要中提問題,然後再開始閱讀有可能幫助題主解決擔心錯過什麼的問題。
4. 完整具體的知識庫:知識庫越豐富,越完備,就越能有效地利用上述三個方法;越能快速的閱讀文獻,越能不用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這是硬功夫,是從踏踏實實一篇一篇精讀中得來的。
歸根結底,想要快速閱讀文獻,首先要花硬功夫,「傻功夫」把必備的知識全部放在自己腦子裡。我的建議是,在導師的幫助下有目的性地閱讀某篇文獻。第一遍的時候通讀,掠讀文獻的全部內容,但盡量逐字逐句,可以不必認真推演公式或邏輯。第二遍讀是目的性精讀,將導師布置的任務從文獻中找出來。(這裡第一遍比較痛苦,這是問主主要想問的問題,解決方式就是不要管懂不懂,閱讀下去!第二遍是解決問題的,只有知道全篇的梗概才能很好的知道哪部分是直接切題的,哪部分是無關緊要的,但這並不是浪費時間,不切題的東西或許能夠引申出很好的內容。)
但是這兩遍(不一定是兩遍了,因為第二遍讀的時候是會反覆的)閱讀並不能很好的讓問主確切地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吸收了全部內容。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最重要的環節:重寫重要內容!
記筆記固然是好辦法,但是筆記永遠是別人的精華,而重寫就是自己的東西。當然騙自己的重寫與筆記毫無二致,我個人做過一段時間這樣的重寫,後來發現對於理解東西並沒有幫助,只是知道了需要什麼在哪裡去找而已,只是停留在「知」的階段,沒有到「識」。
一個比較好的重寫方式是將一篇文章的內容做主幹,同時在網上找到值得信任的與此相關的內容但是用到了不同的convention需要重新理解的文章對自己重寫的內容進行釋義。真的好內容是會在不同的文章中重複的,除非是新作。
下面講講面對新作如何閱讀。有價值的新作會很快有人跟的,放心吧,如果自己還沒有實力去跟新作,就等著別人跟的文章,然後又可以重複之前的重寫了。
重寫是很花時間的,但是越做越快。
最後說說我曾經的困惑,就是讀introduction的時候面對不懂的術語與各種引用。我解決的辦法是,跳過去,然後讀完通篇後再回頭讀,對梗概與歷史會有更好的認識。這個就是要克服的心理,多讀少想就好了。切記:不要想當然。沒有一個好想法是表面上,也沒有一個好想法是沒有犧牲其他想法的,想法多做得少容易想當然。所以讀introduction這種總是從表面上說想法的來源某種程度上是有害的,多看看內容再說,不要怕漏過什麼,懂的漏不過,不懂的漏了也會在別處再撿起。我要說的這個方法來自我們系的一位叫Leif Jerram的老師,我自己試驗了一周,親測有效,所以分享給大家,尤其是人文學科的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夠更加高效地閱讀文獻~
Leif這學期給我們教授一門叫做Beyond the Nation State: Debates and Dialogues in Modern History的課,這門課的閱讀量很大,而且抽象理論偏多(馬克思,韋伯,Althusser,後殖民主義,跨國史理論等),讀起來既費時,又容易讓人氣餒,效果還不見得好。因此第一堂課,Leif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閱讀學術文獻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很簡單,第一,為了在討論課/會議上發言,第二,為了寫出自己的論文。
所以接下來介紹的這種方法被Leif稱為「在短時間內更加實用而高效地閱讀的策略」,可能並不完全適用於經典作品的精細閱讀。這個方法有六個重點:
1.放下你的筆
我自己閱讀時是有一邊讀一邊整理文章結構和摘抄文章詞句的習慣的(在電腦上還會highlight),然而Leif說,這樣的方法其實是低效的,因為如果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批判性思考,頻繁地停下來做筆記是會打亂這種思路的 (you just can"t do three things at once)。更重要的是,邊看邊做筆記會把一篇完整的學術作品/論文「碎片化」,從而變成零碎的知識點的拼接,而非一篇有邏輯,有論據的完整論述。
另外,標記和做的筆記容易影響二次閱讀的思路,用Leif的原話說,「Can you look at some of your own notes or underlinings and be very sure exactly why that is noted/underlined?"
2.顧全局前先注意一些細節
看一下書或者論文的出版信息,摘要,綜述,目錄等,為你的閱讀先奠定一個基礎的印象。
3.評估價值
在完成第2步之後思考:1.這本書/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是什麼?2.它的體裁或者方法是什麼?3.它對我會有用嗎?
如果答案是有用,那麼從剛剛了解的細節中,我能夠獲取到一些什麼有用的信息點?我所需要的是全局的把握,還是細節的?將這些思考大致寫在紙上。
4. 寫下一個問題
在閱讀之前,預設一個具體的問題,這個問題一定要是具體的,比如:作者對「新殖民主義」的定義是什麼?作者論述女性與警察的衝突時所使用的主要論據是什麼?法國大革命的時間線是否清晰?而不是:法國大革命發生了什麼?這個作者說了什麼?這本書都有什麼論據?這類太寬泛的問題。
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試圖尋找答案。如果找到答案了,讀完之後,你的心中就已經有了屬於你自己論文的一部分了。但是,如果最後讀完還是沒找到答案怎麼辦?
Leif有一個經典的比喻:「這就像你在抽屜里找東西,你可能要找一條項鏈,於是你翻遍了整個抽屜,最後還是沒找到項鏈,但奇怪的是你卻記住了橡皮,護照,曲別針,書籤的位置……」
See? this is the point.
5. 引導你的眼睛
Leif說,科學證明,人的眼睛其實是不適合閱讀的,眼睛喜歡的是看足球,看電影這類能夠為眼球提供相對寬大的活動空間的活動,而不是閱讀。所以在讀書的時候,用一支筆在紙上移動,引導你的眼睛一行一行地讀會讓你的精力更加集中(我之前不相信,但試了之後感覺是有效的),或者拿一張白紙遮住閱讀的那一頁,看一行,往下移動一頁(此方法也適用電腦閱讀)。Leif也提到電腦上可以安裝一種軟體,然後把你要讀的東西放進去,它會自動讀一行再顯示一行,我沒有試過,不知道是否好用。
6.憑記憶做筆記
回想你最初預設的閱讀目的,然後在腦子裡思考,這本書/這篇文章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最重要的,對你最有用的,最值得思考的觀點是什麼?用自己的話把它寫下來。
最後,完成以上所有的步驟,如果有需要細讀的地方,再倒回去開始二次閱讀吧。
Leif給我們提供了一張表格,叫做Critical notes template,供最後做筆記時參考,我整理歸納要點如下:
1.你是否回想得起關於閱讀材料的任何理論,方法論,寫作風格以及背景?
2. 作者試圖議論/解決/強調的問題是什麼?你的印象中文中所提及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
3.你記得文中出現的任何議論/爭辯/評論嗎?
4.作者在論證時著重使用的論據是什麼?
5.基於第3點和第4點,這其中有沒有任何漏洞或者缺陷?有沒有你想要質疑的或者擴展的地方?
6.你能否聯想到閱讀材料以外的其他相似/相反的作品/作者?你能否做一個大致的對比?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高效閱讀~
「How to read a paper」, S. Keshav
這是一個大學教授寫給學生的小短文。
當初剛進實驗室,看文獻全無頭緒的時候無意中在人人網上看到這篇文章,受益匪淺。
要點摘錄:
2. THE THREE-PASS APPROACH
2.1 The ?rst pass
The first pass is a quick scan to get a bird"s-eye view of the paper. You can also decide whether you need to do any more passes.2.2 The second pass
In the second pass, read the paper with greater care, but ignore details such as proofs. It helps to jot down the key points, or to make comments in the margins, as you read.2.3 The third pass
To fully understand a paper, particularly if you are reviewer, requires a third pass. The key to the third pass is to attempt to virtually re-implement the paper: that is,making the same assumptions as the authors, re-create the work. By comparing this re-creation with the actual paper, you can easily identify not only a paper"s innovations, but also its hidden failings and assumptions.
This pass requires great attention to detail.
原文中對於每一點都有詳細的展開。
這三點是層層遞進的,不同的文章會需要不同的閱讀深度,所以遇到你認為對你沒有幫助、或不需要深入了解的部分就大膽跳過就好,沒有必要抓狂想不開^_^
放開我!讓我來!
最近新學了讀文獻小竅門,試用之後感覺脫胎換骨,醍醐灌頂,彷彿自己的英語都提高了好幾個level(想太多......)
所以迫不及待想要分享出來!
我學生物的,現在上研一,每天就是上課,做實驗,看paper。
我的老師們為了協助我們更好的paper(特么其實是想逼迫我們看更多的paper),傳授了我們一個看paper方法。廢話少說,分享如下!
0. 準備好紙筆
請多準備一些紙。
除非是這篇paper需要我做討論,我才會列印出來;一般情況下我都是直接對著PDF看的。所以做筆記呀好重要。
我有一本筆記本專門用來為讀paper做筆記。
1. 標題
不認識的單詞都查吧……
多讀幾遍,盡量理解.....
沒啥多說的
2. 摘要
請別看!直接跳過!
真的!信我!
3. introduction
請認真看!
以前我覺得這塊內容最無聊,一般都是隨便瞟一眼就過了,現在我才知道這塊內容能幫助我們了解整個文章的主題!
記筆記開始。
一般作者會介紹:實驗對象,之前的研究,現存的問題,以及他主要幹了啥。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現存的問題。這基本上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了。作者接下來所有的方法,結果,討論,都會為了這個 問題 而服務。
所以,我會在我的筆記上寫下specific questions. 然後標上重點!
有時候,作者還會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了一個什麼假設,然後他打算從哪些方面來證明這個假設(即概述了方法部分)。
我遇到這些內容也會大致寫下來,這樣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框框:
主要問題、假設、解決辦法。
接下去看實驗方法就很有目的性啦~~
4. methods
很多時候這塊內容是看不懂的。(特么要是都看得懂我就是professor了!更何況professor也看不懂好伐!)
不慌!
這種時候,我就無腦歸整畫圖。
盡量寫最少的字,把方法用流程圖表現出來。
不需要理解,只管整理,只管抄。
啊,當然了,單詞,尤其是重要的動詞不認識,我還是會查一下有道的……畢竟英語不大好嘿嘿嘿。
起碼保證句子讀的通順吧。
5. results
一般這塊內容會跟methods 一一對應。
所以,看不懂不要緊,繼續無腦歸整抄錄。
這塊內容一般會有好多tables and figures.
我一般都會在吧results全部看完之後,集中精力去看每一個figure。因為感覺這些圖啊表啊才是重點好么!
重點關注在圖表注釋上邊。
這塊文字會詳細介紹這個圖是幹嘛的,然後每一個小的東西代表了啥。
這個時候,由於之前就刷了一遍results了,同時無腦超了一遍,所以會有印象。然後我就會自然而然的翻到和圖表對應的文章部分去重讀,這樣也可以幫助理解。
不過有的時候,我真的是看圖都看不懂(學渣沒辦法)。
不慌!
看不懂就看不懂唄!(不過要是真心一點都看不懂的話,估計這篇文章就不該是你學習的領域的了……)
咱直接進入下一個部分吧~~
6. discussion
一般情況下,作者會把這塊內容分成好幾個小塊,然後分別設置子標題。
這種形式特別有助於理解。
因為幾乎每一個子標題就是一個新的發現或者一個結論。
所以只要按部就班的閱讀,跟著作者的節奏走。這裡作者會引用很多results當中的內容,其實並沒有什麼影響。因為往往他在介紹完results之後,都會接下去跟著「which indicates/suggests/demonstrates that……」, 之後的內容才是重點。
一般看到和子標題相契合的句子,我都會用最少的文字畫在筆記本上。
最後,當所有子標題內容都讀完了,作者就會總結。
此時,整篇文章又會回到最開頭的地方,也就是那個 問題。
作者會說:他做了啥啥啥,從而解決,或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而,我作為讀者,此時,我對著我自己的筆記,也可以大概歸納出整篇文章的核心,然後就是思考時間:這些實驗和數據,是否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呢?或者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給出的假設是否契合呢?
這裡就要結合自己的思考了。
不要試圖去雞蛋裡挑骨頭,嘗試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無論如何,請把握住大方向。
然後,我會用自己的語言,寫下整篇paper的結論或新發現。
7. 摘要
是時候回到摘要了。
現在,我們開始看摘要。
好像看起來超級好理解了有木有!!
興奮興奮!!
摘要基本會列出幾條結論,然後把摘要的結論跟自己寫在紙上的結論相對照,看看有沒有理解不一樣的地方,進一步幫助自己理解文章。
-------------------------------------------------------------------------------------------
好啦!
大概就是這樣,一篇paper看完啦!
用這個方法看完paper之後,我基本可以做到大致複述整篇文章的核心,假設,結論。
對著自己的筆記,可以完整說出作者的實驗方法和結果。
如果說我需要拿這篇文章去討論做presentation,我只需要對著自己的筆記做一個壓縮整理,基本就等於又重讀了這篇文章。
然後就能愉快的去和小夥伴們討論啦~~(親測有效!學渣原來也能有春天)
什麼?
你說這個方法花的時間太長?
額……
好吧,一開始是挺長的……畢竟我寫的字又慢又丑……
但是多練練就好了。
剛開始的時候很痛苦,一個晚上只看了一篇paper;現在我可以一個晚上讀完兩篇paper了,而且全部深刻理解。(當然每篇paper不能超過15頁……)
雖然我知道這和很多大牛比起來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是,作為一個典型的學渣,終於能夠看懂paper了,感覺自己棒棒噠!!
好開心!!
最後附上我介紹的閱讀文獻方法的原文鏈接: How to read and understand a scientific paper: a guide for non-scientists
---------------------------------------------------------------------------------------
天哪!
我竟然花了這麼長時間寫知乎!
下周一就要期中測驗了!!
我還一個字都沒複習!
罪惡!
趕緊滾去看paper了!
我的方法算是 yangzhiping 的方法[1]和 The Craft of Scientific Writing (豆瓣)中 Speedy Reading 的一種混合。
簡單來說是這樣的:
1. 人類閱讀靠腦補
2. 有效輸入定義為讀完後能腦補出來的 story line
步驟大概是:
1. 掃 abstract, introduction。主要看 previous studies 和這個工作準備幹什麼
2. 看 conclusion 部分,看幹了什麼和有什麼結論
3, 看 biblo,看看文章關於那些內容
4. 停下來,猜猜文章的實驗和圖
5(optional) 重讀 abstract 和 intro,這一步我一般不幹,除非我覺得特別特別特別虛
6 開始讀中間部分
如果是英文文章的話,請先提高英文閱讀水平。
我最重要的經驗就是:讀熟參考文獻中列出來的那些文獻。
我最近在跟蹤兩位作者近十年來在某一領域中的一系列文章。一開始我看一篇文章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因為文章里所有的東西我都不懂需要一點一點地弄懂文章中的細節,文章讀的多了之後讀一篇文獻的時間從一個月變成一個星期、一天。。。現在一般只需要10分鐘到半個小時,我說的是精讀。因為即使是非常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也很少有完全從基本理論開始展開其內容的,通常都是在參考文獻的工作的基礎上做了一點新的工作就拿來發表了。因此一篇文章中真正全新的內容並不很多,如果你對參考文獻已經比較了解了的話真的看那部分新的內容的時間是很短的,如果你對參考文獻里的內容不熟悉的話,讀起來會比較費時,通常對已有理論的回顧在文章中是非常簡略的,很難在這麼短的篇幅內完整的介紹這些已有的內容,因此讀起來確實很費勁。謝邀
首先我得承認自己在這一塊並不專業,只能分享自己的一些小方法,加上本身專業原因,這些方法可能更適用於英語文獻和文科類的文獻。
以下是分享:
我們大一泛讀課的老師比較有趣,上課不用課本也不讀英文名著,而是讓我們讀文獻,說這是給之後幾年的學習和寫論文打基礎,事實證明,老師很有遠見。
老師那會兒的方式是這樣:每周列印一篇英語文獻和一些領域的重要report(人手一份),上課的時候發下來,先給我們介紹這篇文章的大致背景,然後讓我們自己讀,讀完要寫一篇summary,下課前交。考試是給我們發一個近百頁的期刊,讓我們利用複習周的時間好好看,考試的文章會從裡面出,考察內容除了一些泛讀技巧外就是summary。
剛開始大家挺痛苦的,因為每次的文章涉及的領域都不一樣,從食品工業、醫療到氣象學、環境保護等內容是五花八門,專業論文的生詞又很多,一篇十幾頁的論文看下來簡直痛苦得要死,看完還得寫兩百字左右的summary,看不懂文章那summary就沒辦法寫。
不過慢慢地也摸索出了一些方法,至少對我來說,閱讀英語文獻是足夠了。
1、學會利用標題、摘要和關鍵詞
拿到一篇文獻最先看到的就是這三部分,字數不長,但絕對關鍵,搞懂這三部分基本就能把握這篇論文的核心內容,這能幫助我們在閱讀正文時完成信息帥選,標出重點段落。以比較規範的論文來說,標題能讓我們知道這篇文章要探討的問題,摘要能幫我們了解文章大致的結構,關鍵詞則能讓我們抓住主要矛盾。另外,標題、摘要和關鍵詞也能幫助我們粗略判斷文章與我們要探討問題的相關度和有用性。
2、看引言和結論
在粗略瀏覽完文獻後,先要看的是引言和結論,引言能讓你快速了解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文獻綜述,這有助於從宏觀上把握文獻,而文獻綜述也能給接下來的文獻查閱一些思路。結論主要涉及研究結果,有些文章還會大致講一下每一部分得出的結論,最後再引出總的結論,研讀這一部分當然也是為了宏觀把握。
3、把握框架結構
論文不同於一般寫作的一大特點就是結構特別嚴謹,這對我們閱讀文獻也有很大幫助,畢竟框架是作者精心構思後的結果,把握了框架自然也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意圖。框架其實很好弄的,我一般用的辦法是先在紙上把每一部分的大標題和分級標題全部寫出來,然後再根據這些標題理文章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思路,只要是認真寫出來的文章,這個辦法基本能搞定。
4、概括每一部分要點
讀文獻我一般貫徹的是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細節原則,整體的框架搞清楚了就可以根據框架看每一部分的內容了。這一環節要注意記筆記,就是概括每一部分的核心要點,即這一部分講了什麼,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直接勾勒關鍵句、關鍵詞,具體依文章而定。另外這裡面的部分看你怎麼定義,可以根據分段來弄,也可以以自然段劃分,我之前讀一些比較難的文章時通常會在每個自然段邊上都寫幾個關鍵詞,防止讀到後面忘了這一段寫的什麼,如果對分段把握不大,可以用這種方式。
5、要點完了到細節
在每一部分的大致內容搞清楚後可以抓重點細節了,主要是一些數據之類的內容,這些細節之後在寫論文時可以直接用到,所以建議用彩筆標出。
6、寫summary
這個是當時老師的要求,但仔細想想還是很有道理,寫summary的過程其實就是你思考和內化文章內容的過程,多paraphrase對之後寫論文也有幫助。不過這個summary既然是寫給自己的,就可以個性化一些,比如除了對文章本身的概括外,可以寫一些自己的理解,以及今後寫論文時是不是可以用到、怎麼用等等,順便摘錄一些可用的素材。我們大學班主任說這些內容可以寫在自製的小卡片上,一張卡片是一篇論文的內容,慢慢積累再分門別類,就能形成自己的素材庫。不過要記得以參考文獻的格式標註好論文信息,這樣今後用起來也方便。
整個流程就是這樣,看似複雜,其實很容易上手,真正花費的時間也不會太多,因為前四步都是泛讀,速度會比較快,到第五、第六步才是精度和總結,才是花時間的地方,但效果會很好,對論文寫作也有很多幫助,所以這兩步千萬不要偷懶。
還是那句話,讀文獻要遵循從整體到細節的原則,題主說讀文獻的時候常常會心慌,其實就是因為沒有做好宏觀層面的梳理,對大框架和核心點的把握不夠。所以還是要先從整體搞清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東西,這樣才能在閱讀的時候有所篩選,知道哪些內容是比較重要的,哪些內容可以跳過。
上面是一般讀文獻時可以採用的辦法,想再補充一點寫論文時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寫論文前,應該要有一個大致的寫作方向,可能沒有那麼精準,但得有大方向,比如我寫新聞雙學位的畢業論文時,決定研究普利策新聞獎的獲獎作品,大致翻閱了一些獲獎作品後我鎖定的方向是普利策新聞獎中的特稿,這就是大方向。
大方向確定後要想辦法讓自己的研究主題從一個圓變成一個點,但可能沒那麼快有思路,這時候就需要泛讀文獻了。搜關於普利策新聞獎特稿的文獻,看看已有的文獻主要關注哪些內容,這時還不需要從頭讀到尾,只需要看標題、摘要、關鍵詞和目錄,主要是給自己一些思路,大量閱讀後會找到一個感興趣的研究角度,比如我當時發現可以從敘事學角度分析,因為這個角度能把我的兩個專業結合起來。到這裡,這一階段的泛讀可以告一段落。
但敘事學這個角度對本科論文來說還是有點大,我在仔細研讀獲獎的特稿後發現大部分作品有一個共性——小人物視角下的悲劇敘事,覺得這個點很有趣,就決定寫這個了。
研究內容和角度確定後就要開始精讀文獻了。這些文獻要緊緊圍繞你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角度,還是以我的論文為例,就是普利策新聞獎的特稿和悲劇敘事。
篩選確定參考文獻後,就要開始針對性閱讀文獻了,還是可以採用上面的方法,只不過這時的閱讀會很有針對性,就是能否幫助你論證論文觀點,根據這個原則來篩查可以用的引文和自己總結的summary。這個過程中你的論文思路也會漸漸清晰。
另外,讀文獻時不要只關注內容,也可以看看裡面有沒有可以借鑒到論文里的內容,比如結構的安排、數據和表格的處理等等,都可以記下來,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用上了。
大概就這些,知乎學術大神那麼多,我這個可能有點班門弄斧了,如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討論。看了大家這麼多分享,來點具體的吧
下面我以這篇文獻為例,介紹下我的閱讀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Highly open metallic nanoframes represent an emerging class of newnanostructures for advanced catalytic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fancy outlineand largely increased accessible surface area. However, to date, the creationof bimetallic nanoframes with tunable structure remains a challenge. Herein, we develop a simple yet efficient chemical method that allows the preparation of highly composition segregated Pt?Ni nanocrystals with controllable shape and high yield. The selective use of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TAC) and control of oleylamine (OM)/oleic acid (OA) ratio are critical to the controllable creation of highly composition segregated Pt?Ni nanocrystals. While DTAC mediates the compositional anisotropic growth, the OM/OA ratio controls the shapes of the obtained highly composition segregated Pt?Ni nanocrystal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composition segregated tetrahexahedral Pt?Ni NCs. Importantly, by simply treating the highly composition segregated Pt?Ni nanocrystals with acetic acid overnight, those solid Pt?Ni nanocrystals can be readily transformed into highly open Pt?Ni nanoframes with hardly changed shape and size. The resulting highly open Pt?Ni nanoframes are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sts for both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nd alcohol oxidations,which are far better than those of commercial Pt/C catalyst. Our results reported herein suggest that enhanced catalysts can be developed by engineering the structure/composition of the nanocrystals.
大家在碰到一篇文獻的時候,看看標題基本上就可以劃分成以下這麼幾種情況:
A. 跟我研究內容完全沒有關係,我也不感興趣。好吧,那麼恭喜你,看看熱鬧就可以了,你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了。
B. 跟我研究的內容沒有關係,但是我想看看這些人到底在做什麼。這種情況下,不妨耐下性子繼續看看Abstract,看看作者想跟你說什麼。如果他在Abstract裡面傳遞出來的不論是背景意義,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思路都不能打動你,那麼也恭喜你,你雖然多花了一點時間,但是也僅僅是花了這點時間,不過你知道了這篇文獻大概說了啥。雖然沒用, 和人聊起天來吹吹牛總還行吧(純屬玩笑)。如果Abstract裡面有些東西能夠打動你,你覺得有點意思,那麼你可以通過點擊閱讀全文獲得這篇文章的全文,然後有針對性的對吸引你的地方進行閱讀。當然,如果你讀著讀著,覺得作者太有才啦,也可以繼續啦。(友情提示:請記住作者是如何打動你的,下次你寫文章的時候就怎樣去打動其他人,切記切記)
C.跟我研究內容相近,但暫時沒有關係,但是我了解一些背景, 想知道這些研究都是怎麼做的。嗯,想要了解東西總是要付出時間的,文獻看一看總是必要的啦,重點還是你想要知道的那些點(不過,看下全文總還是能夠幫助你加深對這個領域的理解,不是么?)如果你以後可能會接觸到這個領域,那麼你就得用心點看啦,看看這個領域到底最前沿的在做什麼,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到怎樣的結果。但是,很幸運,你不需要深究文章的數據比業界水平高了多少之類的無聊問題,這些留待以後你來做了,再慢慢對付吧。
D. 跟我研究的領域直接相關。好吧,都跟你相關了,而且別人發了這麼好的文章,你就沒有興趣看一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好吧,大家都對這個領域很熟悉了,該看什麼呢?
下面以選取的這篇文章為例,談談我是如何來看跟我相關的文章的(假裝我是做電催化的, 好吧)。
首先,看到文章題目,我會想到什麼東西?Pt-Ni?電催化?好吧,大概這篇文章要講的就是ORR了吧。為什麼會是ORR呢?如果你沒有反應過來的話,我只能推測你是做納米合成的(原諒我確實不懂納米人的心,我只是個做催化的,納米合成這個方面太弱了。我猜你想看這篇文獻可能是想學習可控合成的技術吧);如果你是做電催化的,還沒有反應過來,那麼,很不幸,你對這個領域的了解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小夥子,小姑娘們,文獻看起來吧。
知識普及: 在電化學中, 有很多有名的火山型曲線,其中Pt基ORR催化劑就有一條, 請閱讀Nat. Chem., 2009,1, 552,裡面會告訴你為什麼PtNi,特別是Pt3Ni有很好的ORR活性。
然後,如果你第一眼看到的是文章插圖,再結合題目裡面說的形貌控制,你就會知道這篇文獻一定討論的是PtNi nanoframes的合成。
知識普及2:在Nat. Chem., 2009,1, 552以及Science 2007,315, 493這兩篇文章中都有提到PtNi稜角原子的重要性; 而Science2014, 343, 1339-1343這篇文獻會告訴你Pt3Ni nanoframes的優異性能。
接著,在讀Abstract的過程中,我對這麼幾個東西很感興趣。a. DTAC; b. OA/OC;c. tetrahexahedral Pt?Ni NCs; d.transformation from NCs to NFs; e. ORR和MOR的性能。
我讀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1) 作者是怎樣控制合成的,DTAC和OA/OC有什麼重要作用?2)為什麼作者可以得到以前得不到的組成各向異性的tetrahexahedral Pt?Ni NCs?3)NCs到NFs是怎樣轉變的?4)NFs的ORR活性到底好到了什麼程度。
帶著這些問題去文章中尋找答案,看看作者是不是能夠說服你,如果可以, 佩服他,如果不可以,考慮有什麼可以改進的,或許這就是你的下一個課題。
好吧,其實我並沒有做過ORR,但是讀了這篇文章,我還是會有些問題,提出來跟大家討論一下,完成我的整篇文獻的閱讀過程。(個人覺得學會質疑是很重要的,看文獻不是看別人多麼牛,而是希望能夠學到東西讓自己也變得更牛)
疑問點:作者在計算NFs的specific activity的時候是根據NFs中的Pt的量來進行計算的。但是,從實際生產或者應用的角度來考慮,NFs的成本肯定也包括在酸處理的時候失去的那部分Pt。那麼,從NCs到NFs,到底損失了多少Pt?如果以NCs中Pt的量來算specific acitivity 又會怎麼樣呢?
以上純屬我個人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甚至不一定是好的,大家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歡迎交流分享,謝謝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研之成理」
這個我有點經驗,經常教學生如何在五分鐘內看完一篇論文。
1,看標題,標題很重要,如是感興趣的領域,一定要都看懂,可以學到些關鍵詞,也了解人家都在做些什麼。100%
2,看機構,歐美可信度高,遇中韓要謹慎,牛機構發的,牛雜誌上的文章質量較有保證。
3,標題看了有興趣的就讀一下摘要。30%
4,如果對摘要里的結論,方法感興趣就都就讀正文里的圖,表,公式和其下的說明。這時候要思考作者為什麼做這個題目,怎麼想到的,實驗設計是否合理完備,結果是否可信,結論是否嚴謹,方法有沒有參考價值。15%
5,如果其結果或方法很有參考價值,就讀討論部分,這是文章的精華,作者的思路,操作的難點,結果的分析和意義都在裡邊。5%
6,大部分文章這樣就可以了,如果實在是感興趣的好文章,那就從頭仔細再讀一遍,包括參考文獻,順著參考文獻再擴展閱讀。2-3%
精讀文獻和瀏覽文獻是不一樣的,前者主要適用於那些事關你研究方向的主要方法、研究進展和前沿問題的文獻。後者主要是你需要一些結論和事實。
前者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逐行逐句,配合教材、講義,遇到問題還要請教師兄和導師。
後者有捷徑可走,
1 先讀Abstract
2 再讀Conclusion
兩部分讀完之後,你就知道你需要的信息是在實驗部分、模型部分、研究進展部分還是公式推理部分。
3 根據自己需要的信息,找你需要的Tab、chart和figure,看legend。然後你就知道你要的文字也就在附近。
問題是,如何有針對地/高效地閱讀一篇學術論文
關鍵詞是,「有針對地」和「高效地」
以我有限的經驗里,有針對性的有兩種:一是為了了解某個知識塊(例如卡內基行為學派的主要觀點是什麼),二是為了寫作的具體需求。
如果是為了一,請你轉移至我的舊帖: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81628/answer/138656337
我知道這個回答有點反常識,而且一點也不給捷徑,但我覺得是我的真實體會。我也使用過各種軟體,但我發現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用最LOW的科技,效果是最好的。
如果是為了二,那麼其實只要你真的有「針對」,高效閱讀並不難,難是難在知道針對什麼。可能有兩種情況
1. 手頭的論文寫不出來,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漫無目的地瀏覽文獻
2. 手頭的論文寫不出來,但是知道是因為某個模塊的文獻沒用回顧好,或者是知道哪個變數比較薄弱,有針對性地瀏覽文獻。
1的效率往往不高,其實這個時候你要考慮跟同學或同事多討論討論了。
如果是2的話,我就只有一個小建議,使用類似Mendeley這種可以進行論文全文搜索的文獻管理軟體。比如我前一陣需要了解公司污染這塊常見的測量變數是哪些,那麼只要我自己小數據里的文獻夠多,那麼我只要搜索相關的關鍵詞,就可以迅速找出5-10篇文章測量了公司的污染程度。我完全不需要瀏覽那些文章的全文,只需要直奔結果就可以了。
最後我建議,越到後面,越多採用以寫帶讀的方式來閱讀。純粹抱著興趣廣泛地閱讀很爽,但也很耗費時間。如果你只是消費知識,那你當我沒說。但如果你是進行科研或者讀博,那麼作為一個知識生產者,你要注意自己的投入產出比。
我將文獻分成2類,一類是自己研究方向,一類是與研究方向相關
第一類
1、讀摘要,讀introduction的最後一段
2、瀏覽公式,圖,表
3、看結論
4、如果很有興趣,就仔細通讀,甚至重複一遍論文的工作,否則就讀完了
以上任何一個步驟不感興趣,就結束
1、讀摘要,讀introduction
2、讀結論
3、看公式,圖,表
4、前三個看完後,如果有興趣,就仔細通讀,關鍵的公式推一推,否則就結束
1,重要論文列印出來讀。因為多媒體分心。
2,對該方向重複把握的基礎上。一般論文在電腦上讀。迅速過一遍摘要和圖表;關心的關鍵詞用ctrl-F掃一遍即可。
3,讀完做筆記,也就是論文的引用點,不超過3個句子,100個單詞。
瘋狂的讀了近5年關於自己研究領域的文獻,有一點體會,昨天才做彙報,跟學弟學妹分享,直接拿來回答:
1.雖然有點浪費紙,但是還是建議重要的文獻列印出來讀
2.總結研究方法:關注每種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數學方法是什麼?怎麼建模?用的什麼軟體?切入點是什麼?
3.還是有針對項目來讀文獻比較好:我試過隨自己興趣去讀文獻,發現沒什麼用;看了文獻之後,必須自己動筆去寫、去創新,但是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資金的......資金從哪裡來?不是老闆的項目,誰會給你報銷啊!
4.讀完一篇文獻,做一份關於他的PPT,自己給自己彙報....想像一下這個場景雖然很LOW,但是效果真心不錯!
在讀之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
那就是心態的問題
不要抱著大學生讀書的心態去閱讀文獻,因為文獻根本上不同於專著或者說其他類型書籍
之後再去考慮怎麼讀的問題,我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說是一個論文的窗口。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後,直接把幾個Figure 及Title 與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讀全文:讀第一遍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為讀論文的目的並不是學英語,而是獲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後思維會非常混亂,往往讀完全文不知所謂。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後再查找其意思。
3.歸納總結: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並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片語標一個標題。
4.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他在說什麼,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係連詞,他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中國人喜歡羅列事實,給出一個觀點然後就是大量的事實,這也是中文文獻的特點,我們從小都在讀這樣的文章,很適應。西方人的文獻注重邏輯和推理,從頭到尾是非常嚴格的,就像GRE 裡面的閱讀是一樣的,進行的是大量重複、新舊觀點的支持和反駁,有嚴格的提綱,尤其是好的雜誌體現得越突出。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5.增加閱讀量:由於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麼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容也讀不懂。後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最後可以融匯貫通。所以,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展為質變了。
最後一點,單獨說吧
就是要學會跟著導師去讀,多聽一點導師的意見和建議,我當時在ViaX做科研的時候就是跟著我的伯克利導師在讀文獻,雖然是英文的,但是老師卻是給了很多特別有用的意見和建議。
注意自己的需要和需求吧,自己研究哪一方面的就多看那一方面的。這樣就快速了
推薦閱讀:
※發表頂級論文是怎樣一種體驗?
※博士在讀,看到英文就反感,如何訓練自己不排斥讀英文文獻?
※如何看待「萬人計劃」?
※你為什麼玩知乎,而不玩知網?
※有哪些資料庫可以查到國外的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