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畫幅鏡頭的優勢是什麼?

大畫幅鏡頭與目前(2014年)的135相機鏡頭相比優勢在哪?(不要比移軸性能)就光學性能而言優勢明顯嗎?(解析度、銳度、畸變、色彩)


1、「更不用說到非常後期才引用進鏡頭製造中的鍍膜技術對球差等影響解析度的因素能做很好的矯正。」
鄙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鍍膜能影響球差的有趣說法,願聞其詳。最好能給個出處。

2、「現代給135設計的鏡頭被planar佔據了半邊天」
Planar的結構決定了基本上只適用於標準鏡頭,所以你要說「佔據了定焦標準鏡頭的半邊天」倒是可以。

3、「在使用大畫幅鏡頭進行拍攝的時候,鏡頭的畸變(桶形/枕形畸變)則通常極小甚至根本沒有——這一方面和其對稱結構有關,另一個則是因為焦距:」
大畫幅鏡頭的桶形/枕形畸變,和結構有關沒錯。大畫幅的大多數結構是對稱結構,但不表示不存在非對稱結構的鏡頭,比如Tessar/Xenar,Triplet(Cooke),Tele-Xenar,Heliar,這同樣是常見的鏡頭,而它們的結構決定了其鏡頭畸變並不小。所以並不能簡單的說大畫幅的(桶形/枕形畸變)則通常極小甚至根本沒有,只能說廣角鏡頭由於可以設計為對稱結構,所以在畸變控制上有先天優勢。
SUPER-SYMMAR XL 150/5.6這隻現代鏡頭,畸變並不小。
SUPER-ANGULON XL 47/5.6作為對稱結構的翹楚之一,同135比起來在畸變控制上也遠談不上「極小甚至沒有」


像場大咯~~


感謝@砸場子 君的糾正

一般來說,大部分大畫幅鏡頭在解析度方面是弱勢的,甚至完全不能和針對小型機器開發的鏡頭比較。蔡司針對135系統做的50 1.4Zf的最高解析度可以高達320線對/mm,而針對大畫幅開發的鏡頭可能達到幾十就已經完全夠用了。另外,因為有些早期鏡頭,尤其是在攝影術誕生初期製造出來的鏡頭,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到色彩的問題,更不用說到非常後期才引用進鏡頭製造中的鍍膜技術對透光率和解析度的加成。而這些在小型相機鏡頭中一般都做的非常好;;
不過大畫幅鏡頭解像力的普遍低下這個這到並不全是鏡頭年代的問題。為了發揮技術相機的優勢:搖擺、升降、俯仰、橫移等動作,大畫幅相機需要一個在小型相機上不被看重的參數:鏡頭視角,或者說影像圈的大小。這個參數直接限制了進行技術動作的幅度和矯正量,同時影響著鏡頭的設計。底片的大小決定了大畫幅照片並不像小型相機一般需要高解像力來提升畫質。一張4x5的可利用部分是全畫幅的13倍,是aps-c的21倍:說個極端點的例子,我知道國內有不少玩大畫幅針孔攝影的,針孔片的成像的理論最大解析度是個位數的,用在8x10的底片上,同樣的圖片大小,要細節有細節、要景深有景深、清楚得不得了——當然我們都知道針孔的成像根本不能跟鏡頭比,我只是說明在畫幅的絕對壓制下,鏡頭的解像力對畫面解析度的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鏡頭設計師會更加偏重於增強影像圈而非解像力的大小。
銳度這個概念比較討厭,因為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參數,跟鏡頭結構、鏡片材料、鍍膜、光圈大小、甚至在畫面中的位置都有關係,一方面他跟解析度有關,另一方面也跟反差也有聯繫……不同品牌和不同系列之間的差異極大,比如有名的tessar結構就是以高反差著稱的,你說他銳度高吧是沒錯、但是他在表現彩色時就不太好用,planar佔據了定焦標準鏡頭的半邊天,各廠自己做的改進型在銳度上也有不同的表現……總之比較麻煩,不是說可以被簡單定量比較的。
那麼說到畸變控制大概是大畫幅最自豪的地方了。在使用大畫幅鏡頭進行拍攝的時候,大部分鏡頭的畸變(桶形/枕形畸變)則通常極小甚至根本沒有——這一方面和其對稱結構有關,另一個則是因為焦距:即使在最小的45系統中,充當超廣角役的也是超過70mm的鏡頭——這在135系統里已經是中焦了。而透視畸變則只跟拍攝距離有關,甚至利用透視糾正大畫幅可以做的更好,當然這就是後話;;
色彩嗯、色彩……呃、數碼時代對色彩糾結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喜歡所謂德味、以及宣揚不後期製作……咳咳、都玩到大畫幅了應該不至於。確實有非常早期的鏡頭,不糾正色差,沒有鍍膜,在炫光下表現根本不能看,對於這種頭我只想說:請拍黑白。
所以結論就是,大畫幅鏡頭就是給設計大畫幅相機用的,如果你想移植到小畫幅上用,除非是為了極限移軸,自己做皮腔什麼的——還是算了吧。盾構幹不了瓷器活,也不會有人用金剛鑽來挖隧道的。


優勢只有一個:相場大。色彩不討論,其他都是劣勢。
問題這個優勢是決定性的,135鏡頭再牛逼也沒法用在大畫幅相機上啊。


大畫幅鏡頭 與 135 鏡頭比較?? 總體上來說,一般來說,通常來說,不談及具體型號來說,僅談鏡頭本身的解析度、銳度、色彩,那基本上沒什麼優勢(但也沒什麼劣勢)。

談 畸變, 這要看具體的鏡頭型號了。

據我所知,某些中畫幅鏡頭與 135 畫幅的 leica M 介面頭,在解析度、銳度、畸變、色彩,真的非常非常逆天。

但是,大畫幅 ( large format ) 一般特指 view camera 的大底片,有了比 135 大得多的底片, 與大畫幅鏡頭的對稱式鏡頭組結構,大畫幅與 135 / 120 畫幅,基本不俱有可比性。


最簡單的說就是小畫幅相當於大畫幅的截取,就是說小畫幅能拍的大畫幅肯定拍到了,大畫幅能拍到的小畫幅拍不全。


從135到120 再到45 系統性發燒很多年。現就只針對解析度來解答。

剛剛看了各位的回答,我覺得要麼是沒有系統性玩過大畫幅,要麼是遇到五毛沖洗店。 比如說到大畫幅鏡頭,就會只以為還在用最簡單的對稱結構。只要你足夠有錢,其實現代商業鏡頭 施耐德HM或者羅敦司得HR 亦或是sianr選,都大量應用了非球面,以及ed,銳度都極高。首所以即使到了今天 大多數國際奢侈品牌的 商業片還是在用大畫幅拍攝,詳見《廣告攝影技術教程》最新版。我有2兩款數字背(cf39和p65+6千萬全645CCD),但是很多時候創作的片子還是會選擇4*5進行拍攝。


再者 毋庸置疑的是,像場越大的鏡頭,在有效範圍內解析度越低,就好比 135的鏡頭很容易到300LP/MM 線對以上,而中畫幅的鏡頭到200LP/MM 就很優秀了,因為66(56mm*56mm)還是要比135(36mm*24mm)大上3.6倍,所以擁有絕對的解析度優勢。同理4*5 帶圈的鏡頭解析度即使只到 100lp/MM 因為底片比135大16倍,所以完全不可比擬。

關於解析度計算問題

當鏡頭產生的彌散圓直徑小於或等於感測器象素間距時,鏡頭的解析度只能利用25%。

可以推論出另一條定理:

與鏡頭分辨能力相同的膠片只利用了50%的鏡頭分辨能力,如果要充分利用鏡頭的分辨能力,必須要選用高於鏡頭分辨能力一倍以上的膠片,膠片解析度也非常重要。比如現在扁平顆粒的tamx以及ektar可以到達200lp/MM

這條關於膠片的定理的意思與公式 1/R = 1/r1 + 1/r2 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例如,鏡頭的分辨能力是100lp/mm,膠片的分辨能力也是100lp/mm,二者之和為1/100+1/100 = 0.02,而1/0.02 = 50lp/mm

所以一張4*5 照片的極限,我覺得至少應該掃描到2個G左右8000*10000以上的16位色TIF。而8*10不弄到4個G都簡直不好意思叫大畫幅。

放大


由於像場更大,和為小畫幅設計的鏡頭相比,同等焦段下,視角更廣。換句話說,同等視角下,縱深感更強,而且可以實現更小光圈的淺景深設計。


大畫幅的優勢就移軸,特別是拍建築,控制變形其它相機無法比擬。


推薦閱讀:

愛國者哥窯相機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拍攝電影劇照,除了單反還有更專業的器材嗎?
為什麼人們覺得一萬元的自行車很驚訝而覺得萬元的單反很正常呢?
說華為P9的大光圈模式 堪比物理大光圈的是什麼心態?
照相機定焦鏡頭焦段怎麼定的?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大畫幅相機 | 相機 | 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