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釋迦摩尼不使用神通直接滅掉魔王波旬?
魔王波旬說在末法時破壞佛法, 釋迦摩尼聽了傷心流淚, 為什麼不當時就消滅了魔王,
留到後世禍害社會呢?
不同意 @王路 先生的回答。
佛陀生於人道不代表他的活動範圍只能局限在人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摩訶摩耶經》(亦名《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都記載了佛陀上升欲界「忉利天」為生母摩耶夫人說法的事迹,說明佛陀完全有能力離開人界。摩耶夫人所在的「忉利天」和魔王波旬所在的「他化自在天」都屬於欲界諸天,既然佛陀能夠憑藉神通進入「忉利天」,我們有理由推斷佛陀也可以憑藉神通進入「他化自在天」。所以我認為佛陀「管不著」波旬這個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佛陀之所以沒有「消滅魔王」以阻止其「在末法時破壞佛法」,是因為末法時代系由眾生共業所致,魔王波旬只是為了方便說法而塑造的一個形象化的喻體。所謂「神通難敵業力」,佛陀即使除去魔王,也無法改變眾生的業力因果。最為著名的例子就是「目連救母」:佛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用天眼看到自己的母親在「餓鬼道」受苦,於是藉助神通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但飯菜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灰燼。這就是因為神通難敵業力,目連的母親生前作惡太多,所以才會在餓鬼道受苦,即使目連修成神通也無法改變其中的因果,在故事裡就形象地表現為食物化作灰燼。
所以,釋迦摩尼之所以「不使用神通直接滅掉魔王波旬」,不是因為到不了波旬所在的「他化自在天」,而是因為即便「滅」了魔王,也「滅」不了人類的共業,阻止不了末法時代的來臨。要滅波旬,得先知道波旬是誰。
魔王波旬和天魔是兩碼事。
波旬,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而天魔叫波卑夜、波旬逾,有典籍誤把天魔譯成波旬,那是搞錯了。窺基法師早說過。
佛為什麼不能滅波旬,可約兩方面來說。
第一,從三藏典籍的字面意思來說。
波旬在他化自在天,即欲界諸天的第六天。在這個天層,根本沒有佛出世。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很簡單,你是東北的老大,波旬在美國砍了你的兄弟,你也管不著。
第二,從佛法背後的深意來講。
佛為什麼只能出世在人間?《起世經》上說,人間的勇猛、憶念、梵行,三事勝於天上。
要搞清楚人間、天上的關係,得先講講六道輪迴。
我們常說的六道輪迴,指的是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
但據小乘的說法,不是六道,是五道,經上叫五趣。趣和道一個意思。因為阿修羅並不集中在一趣里,而是分散在其他五趣之中。大乘另立了阿修羅趣。阿修羅的意思就是「非天」,但是他可以享受天人之福。
人趣,包括四大部洲,不展開說。
人趣上邊,就是天。趣,是前往的意思。隨著善行、惡行,到該到的地方。
有了惡行,墮三惡道。有了善行,到哪呢?到天上了。
天有三界之分,從下往上依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再大的善行,也到欲界為止了。進不去色界的大門的。這也是為什麼波旬只能是欲界的老大,再也沒法往上升。因為再往上,是沒有善惡之分的。你既然是壞人,是魔王,那就有善惡之分,壞到頭,也只能到欲界之頂——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化他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享受之,叫他化自在。這有兩重隱喻。
一是,這個天里的眾生(補特伽羅),算是人民公僕吧,——他不能自己創造快樂,但總是能享受別人的快樂。所以,大壞蛋波旬就住在這個天。
二是,這個天里的眾生,之所以能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不是在此天的結果,而是在此天的原因。——一個樂於助人的人,看到別人開心,自己就開心,他顯然會來到此趣。所以,六道輪迴的原理說簡單也簡單,如果你看到別人快樂就快樂,你就立馬到了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是一種象徵,隱喻。
這個天,下距大海一百二十八萬由旬。此天的眾生,怎麼享受別人的快樂呢?舉個例子,如果他要行男女之事,只需對視,就可以享受到性交的快樂。就這麼簡單。
他化自在天下一層,是化樂天,此天如果要得到男女之快樂,只對視是不夠的,需要笑一笑。再往下,兜率天,需要執手;夜摩天,需要擁抱;而忉利天、四天王天,就幾乎和人間一樣了。
以上,是欲界六天。
為什麼會有這種分別?為什麼這個數是六?答案很簡單:眼耳鼻舌身意。即六根。
到了第六天,只用意根,就能生出想要的前五根相應的識。注意,重點在「想要的」,意根能生出前五識,每個凡夫都具備。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就是意根生出耳識。但是,生出「想要的」識,就沒那麼容易了。
所以,到了他化自在天,只要想一想,就能完成男女之事了。經上說對視,意思一樣。
波旬,就是只用意根的大魔王。釋尊成佛之前的最後一關,來搗亂的就是波旬,就是這個意根。眼耳鼻舌身,都已經無能為力了,意根還能作祟。
但釋尊一旦證悟成佛,意根就不能束縛他了。因為他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已滅,《雜阿含經》說,「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所以,在魔王波旬的他化自在天地盤上,是沒有佛出世的。
釋迦牟尼佛出世的地方,叫娑婆世界。藥師佛在凈琉璃世界出世,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出世,燃燈佛在過去世界出世,彌勒佛在未來世界出世。但,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所有的佛出世的世界,都在六道輪迴之外。六道輪迴之內的世界,佛只在人趣出世。
這個問題,到現在已經回答完了。但其實,還可以再聊聊。不過,上面很簡單,下面就轉入晦澀了。
剛才說過,波旬最多只能到欲界天的盡頭,卻不能進入色界天的大門,為什麼?誰,可以進色界天?佛、菩薩、阿羅漢?
都不是。佛不在此,剛才說過了。菩薩、阿羅漢,都是能跳出六道輪迴的。色界、無色界天,他們都不稀罕待。但阿羅漢的不稀罕待,和菩薩的不稀罕待又不一樣。阿羅漢是真的不稀罕,整個六道阿羅漢都不稀罕。而菩薩是沒有必要待在天道。菩薩常駐六道輪迴,是為了度化眾生,所以,菩薩會下地獄、餓鬼、畜生道,也會待在人道,就是不會待在天道。天道是享樂的,而且是暫時之樂,菩薩駐世不圖享樂。
色界天、無色界天,住的只有一種人——禪定的人。
在色界天的最底層,是初禪天。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證到初禪,魔王波旬,已經奈何不了你了。
問題是,為什麼天道之中,有欲界和色界之分?為什麼魔王波旬,只能到欲界為止?
一點點說。色,是物質。欲,是慾望。——看起來好像是廢話。
廢話不廢。
人為什麼會在六道輪迴裡邊?因為作業。不是寫作業的作,是不作就不會死的作。不作就不會死,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不作業嘛,就出離六道輪迴了,就跳出生死流轉了。
那麼,就要研究一下作業的機制。
作任何業,都是需要「心」來完成的。石頭砸死人,石頭不作業,因為石頭沒有心。有情眾生才有心。
心是一,可以析而為三,可以析而為八。析而為三,是:心、意、識。析而為八,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以上八種,叫做八心王。八心王,可以析而為五十一心所。
不析了,再析析不完了。也不用析了,因為,要點就在這五十一心所裡邊。
五十一心所中,最重要的五個,叫做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
但凡任何行為,都有這五個傢伙參與。其中的「思」,就是造作。但是,這個造作不一定是作業。——不然的話,禪定的人就無法進入色界、無色界天了。
51-5=46。除了五遍行,還有46個心所,包括別境、善、不善三大類,每一類有一大堆。我們不用細說,只說剩下46個中,排在第一個的,就是:欲。
這個欲,就是欲界諸天的欲。
如果你的任何行為的發動,都只限於五遍行心所,沒有其他46個心所的參與,那你就是個有禪定境界的人,那你就跳脫了欲界諸天。
除了8心法、51心所法之外,還有11色法。
色法,對應的就是色界諸天。剛才說過,色就是物質。色界諸天,也可以說就是唯物的境界。但不是唯物主義的境界,唯物主義者也進不來,因為一有主義,就不是唯物了。文大命期間有一句話:真正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捫心問一下,他們不畏懼嗎?其實他們是很畏懼的。
閑話少扯。話說有情眾生,都不能脫離心王心所法,不過也不要緊,他們只需把使用到的心所法限定在五遍行,即,把所有善、不善,都排除在外,就具備了不在欲界諸天打轉的前提。對,只是前提。要進入色界、無色界諸天,還需要修點別的法。
除了心法、心所法、色法,還有24不相應法。不過,不是修不相應法,不相應法,顧名思義,不相應,就是和心沒有關係。和心沒有關係,就和作業沒有關係。但不代表不作業。
以上,8+51+11+24=94。這94種法,都叫有為法。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說的就是這94種法。
剩下的,是無為法: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去色界、無色界諸天,乃至跳出六道輪迴,要修的法就在這裡邊。
虛空無為。廣大無邊無垠的虛空,不為任何人,任何事,任何變化,而存在,而消滅。
擇滅無為,更有意思。禪宗祖師們愛說一句話: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不揀擇,不分別,就是擇滅無為。這是權教菩薩的境界。
非擇滅無為。也叫有為緣缺。是實教菩薩所證的境界。實教菩薩是修「理度」的,權教菩薩是修「事度」的。理事不二。有時候,凡夫和二乘人也有這種境界。
不動滅無為。這是修不動定的禪修者,修這個無為,就可以到色界天里了。
想受滅無為。這是修想受滅的禪修者,修這個,可以到無色界天里。
真如無為。這個,佛的境界。
講完了。
前面幾位先生都講的極好。我也想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
1佛陀不用神通,乃是示現眾生,令大家明了世間成住壞空的規律,令大家深信因果,不要執迷有形之法。如馬麥之報,金槍之報,三日頭痛,乃至家族滅亡,都是如此。
2魔王往世也是累世修行善業,有大威德,大福報,只是未能斷卻貪嗔痴而已。若魔王能悟,也是佛陀。所以佛陀和魔王並不是對立的。既然不是對立,也談不上剷除。
3佛陀垂淚,非是傷心佛法被滅,乃是為末法眾生生出大悲心。想到法滅之後,眾生無可依憑,不能得到解脫,在業果牽引下備受苦擾,如慈父見孩兒墮井,而不得出,故而垂淚。
4順便說一點,魔王說要破壞佛法,靠什麼破壞?不外乎增長修行人的貪嗔痴,用名聞利養來引誘修行人罷了。如果你能精進修行,一眼識破,又何懼他來壞你呢?@王路 菩薩這次示現也太不如法了,就讓我來破斥一次。
事先聲明:我是扮演我,來怒斥王路菩薩扮演的 @王路
要滅波旬,得先知道波旬是誰。
魔王波旬和天魔是一碼事。
波旬,不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而是第七天的天主,因為撓壞佛法,也叫天魔、弊魔、魔王。
天魔叫波卑夜、波旬逾,有典籍誤把天魔譯成波旬,那是搞錯了。窺基法師早說過。
波旬乃梵語pa^pi^ya^n 之訛譯,其音譯為波卑夜、波卑面、波旬逾。
窺基大師的原話是怎麼說的呢?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大四五·三四八中):『梵雲魔羅,此雲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中略)又雲波卑夜,此雲惡者,天魔別名,波旬,訛也,成就惡法、懷惡意故。』
窺基大師的意思很明顯,波旬是誤譯。因為早期的翻譯都是轉了好幾手的,加上詞尾變化,漢地的翻譯往往都是詞尾脫落的。
比如,兜率天就是誤譯,玄奘法師表示:印度哪個國家我沒去過?人家的正確讀音是睹史他天。難道兩者指代的是不同的天?
Mahayana天天說文字與實相的關係,怎麼這次不知道了呢?
佛為什麼不能滅波旬,可約兩方面來說。
第一,從三藏典籍的字面意思來說。
波旬在他化自在天,即欲界諸天的第六天。在這個天層,根本沒有佛出世。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很簡單,你是東北的老大,波旬在美國砍了你的兄弟,你也管不著。
波旬在魔王天,即欲界諸天的第七天。
佛告比丘。欲界眾生有十二種。何等為十二?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人,五者阿蘇倫,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長阿含經》
數一數就知道,四天王天最低,魔天最高,魔天剛好第七層天
為什麼後世魔王住在他化自在天了呢?
因為他壞啊!
佛陀曾教授六念之法,其中之一即為念天功德,是為了給那些不能在一生之內證得涅槃的弟子臨終前找個適合修行的地方的。
「我當修習念佛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雜阿含經》
「念天功德。念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凈信戒。於此命終,生彼天中。」——《雜阿含經》
佛陀教授念他化自在天,並非念魔王天!佛子往生他化自在天,也不是成為魔王大一統暴政下的費拉魔民!
氮素!若是固執的認為他化自在天就是魔天,將來註定往生魔王天,因為重要的不是名字,而是名字背後的東西!難道打著左燈就不是右轉?難道自稱觀音就不是黃鼠狼?
茲事體大,不可不察。
第二,從佛法背後的深意來講。
佛為什麼只能出世在人間?《起世經》上說,人間的勇猛、憶念、梵行,三事勝於天上。
@王路 不一定
「欲界即無色,不於彼成佛。色界究竟天,離欲得菩提。」
「我姓迦丹延,凈居天中出。為眾生說法,另入涅槃城。」——《楞伽經》
說《楞伽經》的迦丹延佛可是在凈居天上誕生的呢~
要搞清楚人間、天上的關係,得先講講六道輪迴。
我們常說的六道輪迴,指的是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
但據小乘的說法,不是六道,是五道,經上叫五趣。趣和道一個意思。因為阿修羅並不集中在一趣里,而是分散在其他五趣之中。大乘另立了阿修羅趣。阿修羅的意思就是「非天」
為什麼我們Hinayana說五道呢?因為佛陀正法中只有五道
「我於無始世以來,經歷眾苦輪轉五道。」——《律》
「於大千世界,五道諸趣生。」——《雜阿含經》
「諸比丘!有五趣。何等為五趣耶?即:地獄、畜生、餓鬼、人、天」——《増支部》
為什麼不算阿修羅道呢?因為阿修羅不算獨立的一道,而是屬於餓鬼道。就如同攝屬於畜生趣的龍神並非獨立一道。
所以幹嘛說Naga是苦逼呢?Naga天天被金翅鳥吃,而且自己智商比其他畜生高那麼多都沒有想過公 投脫離畜生道。真是被大一統暴政鎮壓太久了。不像我阿修羅武德充沛敢於反抗住在山巔之城的第帝釋天的費拉暴政。
如此武德充沛的種族,怎麼可能和其他餓鬼混在一起呢?於是經過民主的投票,阿修羅獨立出了餓鬼道,成立了阿修羅道,幾百個菩薩一直通過。
菩薩們是慈悲的,他們為了引阿修羅入佛乘,只好順著阿修羅的根性說阿修羅像天人一樣自成一道。
我冒著生命危險開示法界的秘密給你們,我也不要你們什麼,多點幾個贊,多做功德,多迴向就好了。現在湖南就有大洪水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佛法僧
很多人都有種誤解,認為釋迦牟尼悟道後就已成佛。
其實不能算準確,佛陀在世間成就的是無上正等正覺,即圓滿無漏的智慧,這是他經過無數阿僧祗劫修來的正果,可以說成佛,也可以說還未成佛。
因他還沒有涅槃。
實際上他的業報還沒完,比如晚年的背痛之苦,就是之前造作的惡業餘報。
既仍有業,而且仍在婆娑世界,那就與凡人並無差別。
佛陀在最後的時光,曾想在世間多作停留,為眾生說法,所以幾次有意無意暗示阿難,想讓阿難親口說出讓他在世間常住,但阿難愚鈍,沒有領會。後來波旬來催佛陀涅槃,佛陀只好答應。
這其中就說明了業的重要性。
因佛陀知道自己的業緣已盡,沒有任何理由再停留世間。所以希望通過阿難請求,他來應承這一過程重新讓自己的業力運轉。後來佛陀將要涅槃之時,阿難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佛陀已經答應了波旬,如果反悔,那就是惡業,說不定就要再此進入六道輪迴之中流轉。
如果佛陀通過神力滅了波旬,也是同樣的道理,他滅波旬的念,會造就另一個波旬;而滅波旬的業,會讓自己繼續在輪迴中流轉。
更何況,他既是肉身,就不可能滅掉波旬,這跟他無法消除自己的背痛是一個道理。
樓主糊塗啊,佛這麼一個包容的人怎麼能像黑社會一樣愛砍誰砍誰。再說了,你說能滅得了嗎?死了輪迴再來和佛乾乾,冤冤相報何時了。今天的相識源於前生一百世的相知。佛也知道這輩子能遇上魔王波旬是因為緣分深一口悶吶
邏輯上看,無內褲就無外褲,無豹紋褲子,也就無豹紋褲衩,沒有大jj,何來小jj?
宗教可以設定各種神跡,也可以無邏輯,但最基本的邏輯必須遵守。
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光。很神奇,但內在邏輯是自洽的,上帝發出指令,返回的光是結果。究竟怎麼有光的,無論是神跡,還是聲控等,還是有個哥們按開關,都一樣。
有佛,就得有魔。
如果世界此後再也沒有英雄,是好事,因為那說明壞人肯定消失了。
當所有的」本國「消失,也就沒有外國了。
其實魔王波旬並不是大boss,魔多著呢,如果有必要是可以搞掉的,看佛法的發展了。
佛面對的大boss和一切宗教至尊差不多,都是人心的飄忽脆弱困惑。
身為無宗教人士,為何要尊重宗教呢?高大上的就不提了,因為佛確實在啊。
只要有人心,就有困惑、脆弱、愚蠢、貪嗔,這些在,佛就在,它在人心裡。對於無宗教人士來說,最好的事情莫過於,佛和上帝可以合租你心裡的二居室。有時候拿佛開開玩笑,有時候來句omg,上帝可能會納悶兒:你丫又不信我,喊我幹啥。慈悲在那兒,虛弱在那兒,罪在那兒。
誰說我不信了,我只是不願意被自稱您代言人的傢伙打交道,也不愛大部頭經書而已。
不過還是有兩個方法可以把佛幹掉。1、地球滅亡。
2、全球入黨。
1. 「魔王波旬說在末法時破壞佛法, 釋迦牟尼聽了傷心流淚」
在《長阿含·遊行經》(《長部·涅槃經》)當中,有出現「魔波旬」(波?)這角色。但在該經當中,「魔波旬」只作一件事:「勸請如來取涅槃」,並提醒如來,佛曾經和波旬約定等到弟子有成,佛就會滅度。
在此經中,未提到波旬會在未來破壞佛法,也沒有任何釋迦牟尼傷心的描述。
《長阿含·遊行經》:其間未久,時,魔波旬來白佛:「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比丘集, 又能自調,勇捍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為人導師,演布經教,顯於句義。若有異論,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變,自身作證。如是弟子皆悉未集。又諸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皆如是,亦復未集。今者要當廣於梵行,演布覺意,使諸天人普見神變。」
時, 魔波旬復白佛言:「佛昔於鬱鞞羅尼連禪水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正覺,我時至世尊所,勸請如來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爾時,如來即報我言:『止!止!波 旬!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弟子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佛今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今正是時, 何不滅度?」
佛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後三月,於本生處拘屍那竭娑羅園雙樹間,當取滅度。」
時,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滅度。」歡喜踴躍,忽然不現。
那佛陀流淚的說法來自哪裡?答案是《楞嚴經》的明朝註疏。
憨山德清《楞嚴經通議》:「昔佛住世,諸魔壞法,佛神力故皆不能壞,魔作誓言:我於如來滅後依教出家,破壞佛法。佛即墮淚曰:無奈汝何!譬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身中肉,是知末世壞法比丘皆魔屬也! 」
除了這本,《楞嚴經四依解》、《楞嚴經貫攝》等好幾本註疏都有類似的橋段。但《涅槃經》並無此說。
即使是大乘佛教傳出的那本《涅槃經》也沒這樣說。在該經當中,類似的情節只提到了魔王波旬會化作四眾和初果、阿羅漢、佛的形象,來壞滅正法。
重點是,該經說:「汝等不應畏魔波旬。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汝當精勤堅固其心降伏於魔。時魔即當愁憂不樂復道而去」,這和那些楞嚴經註疏中,佛陀因此落淚的形象完全不同。
《大般涅槃經》佛告迦葉: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沮壞我之正法,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復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優婆塞像優婆夷像,亦復化作須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羅漢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無漏身,壞我正法。
善男子!如來亦爾告諸聲聞,汝等不應畏魔波旬。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汝當精勤堅固其心降伏於魔。時魔即當愁憂不樂復道而去。?
可見得,佛陀因為魔王壞法而落淚,大概只是明朝人編出來的傳說,然後又再被現代某些人再次改編加以流傳。
2. 「為什麼不使用神通直接滅掉魔王波旬」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疑惑是:佛陀有消滅任何有情眾生的能力(或意願)嗎?
魔波旬(巴利語:mara pāpimā;梵語:mara pāpīya)一般認為是天魔,是天人(Deva)之一,為欲界之主,是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頂層)的天人。喜歡享受欲樂(也能藉由欲樂掌控由情眾生),因此當釋迦牟尼悟道之時,特地前來阻撓,免得他將能脫離欲樂的方法傳出去。
之所以在故事中,要安排波旬請佛陀涅槃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波?不樂見佛法流傳,所以要請佛離世。
《大智度論》問曰:何者是魔,何故惱菩薩,云何得便?
答曰:魔名自在天主。雖以福德因緣生彼。而懷諸邪見。以欲界眾生是己人民。雖復死生展轉不離我界。若復上生色無色界還來屬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未出我界。皆不以為憂。若佛及菩薩出世者。化度我民拔生死根。入無餘涅槃永不復還。空我境界。是故起恨讎嫉。又見欲界人皆往趣佛不來歸己。失供養故心生嫉 。是以以佛菩薩名為怨家。
是菩薩入法位。得法性生身。魔雖起惡不能壞敗。若未得阿鞞跋致者。魔則種種破壞。若菩薩一心不惜身命。有方便求佛道者。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皆共護持。以是因緣故能成佛道。
若為菩薩而有懈怠貪著世樂。不能專心勤求佛道。是則自欺亦欺十方諸佛及諸菩薩。所以者何。自言我為一切眾生故求佛道。而行雜行壞菩薩法。以是罪故。諸佛菩薩所不守護。魔得其便。所以者何?一切聖人已入正位。一心行道深樂涅槃。魔入邪位愛著邪道。邪正相違。是故憎嫉正行。狂愚自高,喚佛沙門瞿曇。
佛稱其實,名為弊魔。以相違故名為怨家。如經說。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五眾魔。三者死魔。四者自在天子魔。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諸法實相。煩惱斷則壞煩惱魔。天魔亦不能得其便。入無餘涅槃故。則壞五眾魔及死魔。
云何為得便。魔及魔民來恐怖菩薩。如經中說。魔作龍身種種異形可畏之象。夜來恐怖行者。或現上妙五欲壞亂菩薩。或轉世間人心。令作大供養行者貪著供養故。則失道德。或轉人心令輕惱菩薩。或罵或打或傷或害。行者遭苦或生瞋恚憂愁。如是等魔隨前人意所趣向因而壞之。是名得便。如魔品中廣說。
3. 順便列舉佛陀成道的故事,可自行比較這些故事的異同。
(1)《巴利律藏》
爾時佛世尊初成現等覺,止優樓頻螺〔村〕,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時世尊於菩提樹下,一度結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脫樂。
時,世尊是夜初分,於緣起順逆作意。〔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憂悲、苦、惱。如是集起一切苦蘊。又無明滅盡,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愁、憂悲、苦、惱滅。如是滅盡一切苦蘊。
時,世尊了知此義,即於此時自唱頌曰:
力行靜慮婆羅門
若是顯現諸法者
了知有因諸法故
滅彼一切疑惑盡
時,世尊其夜中分,於緣起順逆作意。〔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如是集起一切苦蘊……乃至滅盡……。時,世尊了知此義,即於此時自唱頌曰:
力行靜慮婆羅門
若是顯現諸法者
了知滅盡諸緣故
滅彼一切疑惑盡時,世尊其夜後分,於緣起順逆作意。〔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如是集起一切苦蘊。……乃至滅盡……。
時,世尊了知此義,即於此時自唱頌曰:
力行靜慮婆羅門
若是顯現諸法者
則彼端立破魔軍
猶如照虛空日輪
(2)《四分律》
菩薩持草,更詣一吉祥樹下,自敷而坐。直身正意,繫念在前。
………………
時菩薩得如是清淨定意,諸結除盡,清淨無瑕,所行柔軟,所住堅固,得漏盡智,而現在前。
心緣漏盡智,如實諦知苦,知苦集,知苦盡,知苦盡向道,以得聖諦,如實知之。如實知漏,知漏集,漏盡向道,如實知之。彼作如是知,如是觀,於欲漏意解脫,有漏意解脫,無明漏意解脫。已解脫,得解脫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生。是謂菩薩後夜獲此三明。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是謂漏盡智。何以故?由如來至真等正覺,發起此智得,無礙解脫故。爾時世尊,於彼處盡一切漏,除一切結使。即於菩提樹下,結加趺坐,七日不動,受解脫樂。
(3)《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描述很長,刪掉很多情節]
菩薩見此相已,復自念云:我於今日證覺無疑,即昇金剛座結跏趺坐,猶如龍王。端嚴殊勝,其心專定。口作是言:我今於此不得盡諸漏者,不起此座。
魔王常法:有二種幢,一為喜幢,二為憂幢。其憂幢忽動。魔王便作是念:今者憂幢忽動,決有損害之事。便諦觀察,乃見菩薩坐金剛座上。復作是念:此淨飯子坐金剛座,乃至未侵我境已來,我先為其作諸障礙。
………………
時天魔王復更告曰:汝今何故,坐於菩提樹下?菩薩答曰:當證無上正智。魔王復曰:如何得證無上正智?菩薩答曰:罪者汝且一度祠會。猶此緣故,得於欲界天中自在成就。況我於無數劫中,作無量百千拘胝那庾多祠會,為利益有情故。捨頭目手足血肉妻子男女金銀諸珍,為證無上智故。由是義故,我何不證無上正智?我今決定證此無上正智。
………………
菩薩復作是念:一切有情,由彼欲漏有漏無明漏,輪轉苦海如何得免?復更念云:唯證無漏智通能斷此事。菩薩爾時為是義故,菩提樹下於夜分中,常以相應,修習成熟。專心於覺分法中而住,發心為證無漏智通。即於苦諦如實了知,集滅道諦亦復如是。證斯道已,於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既得解脫,證諸漏盡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即證菩提。
彼中謂見覺分菩提。世尊所作已辦,即入火界三摩地。此時菩薩以慈器仗,降伏三十六拘胝魔軍,證無上智。於時魔王罪者,弓從手落,幢便倒地,宮殿皆動。魔王與諸三十六拘胝眷屬,心生懊惱而懷悔恨,便自隱沒。
(4)《大智度論》
當知如佛者,菩薩坐如是樹下,入第十地,名為法雲地。譬如大雲澍雨,連下無間;心自然生無量無邊清淨諸佛法,念念無量。
爾時,菩薩作是念:欲界魔王心未降伏,放眉間光,令百億魔宮闇蔽不現。魔即瞋惱,集其兵眾來逼菩薩。菩薩降魔已,十方諸佛慶其功勳,皆放眉間光,從菩薩頂入;是時,十地所得功德,變為佛法,斷一切煩惱習,得無礙解脫;具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無量無邊諸佛法。是時,地為六種震動,天雨華香,諸菩薩、天人皆合手讚歎。是時,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十方諸佛、諸菩薩、天人,大聲唱言:某方某國某甲菩薩,坐於道場,成具佛事,是其光明。是名十地當知如佛。
復次,佛此中更說第十地相:所謂菩薩行六波羅蜜,以方便力故,過乾慧地,乃至菩薩地,住於佛地。佛地,即是第十地。菩薩能如是行十地,是名發趣大乘。
(5) 巴利註釋書 (Jātaka Commentary / Buddhavamsa Commentary .Māra)
The later books, especially the Nidānakathā of the Jātaka Commentary (J.i.71ff.; cp. MA.i.384) and the Buddhavamsa Commentary (p. 239f), contain a very lively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temptation of the Buddha by Māra, as the Buddha sat under the Bodhi tree immediately before his Enlightenment.
These accounts describe how Māra, the devaputta, seeing the Bodhisatta seated, with the firm resolve, of becoming a Buddha, summoned all his forces and advanced against him. These forces extended to a distance of twelve yojanas to the front of the Bodhisatta, twelve to the back, and nine each to the right and to the left. Māra himself, thousand armed, rode on his elephant, Girimekhala, one hundred and fifty leagues in height. His followers assumed various fearsome shapes and were armed with dreadful weapons.
At Māra"s approach, all the various Devas, Nāgas and others, who were gathered round the Bodhisatta singing his praises and paying him homage, disappeared in headlong flight. The Bodhisatta was left alone, and he called to his assistance the ten pārami which he had practiced to perfection.
The Buddha, having no other witness, asked the Earth to bear testimony on his behalf, and the Earth roared in response. Māra and his followers fled in utter rout, and the Devas and others gathered round the Buddha to celebrate his victory
我覺得是因為在更高層次看來 善惡又變成一體,有分別心之後才會 有黑才有白 當你不想要黑夜降臨 萬物就會被太陽烤死 當你要消滅惡 也就沒有了善,也就成就了更大的惡。就像亞當被撒旦欺騙吃了善惡樹的果子就能分辨了善惡,但是也因此會死亡,因為當一個統一變成兩個對立的時候你的心會識別善惡也就有了更多對立的一面,比如美醜 高矮 黑白 生死悲喜也會到來,說白了你就有了分別的心,那麼什麼是「死」?死就是「分離」就是生的對立面。靈魂和神的分開就是靈魂的死,靈魂和肉體的分開就是肉體的死亡,因為你的統一變成了對立,有了分別心的結果,當你會辨別的時候你就有了罪,但是,有智慧分辨善惡。為什麼人不吃的時候不能分辨?因為那時候人是沒有罪的,沒有罪當然也不知道善惡,就像你沒有嘗過苦味也就不能分辨甜味一樣。撒旦這麼引誘人,就好像跟你說,吸毒吧,吸了毒你就知道吸毒和不吸毒的區別了。為什麼人不能分辨善惡的時候反而沒有罪呢?這種沒有罪的狀態就好像一個剛出生的小孩,他打人其實他心裡也沒有用惡念的,因為他心裡沒有善惡之分。就好像人用石頭砸死人,但石頭無心所以石頭無罪。但你長大後你知道了善惡,你那時候不打人是因為對自我的執著想要保護自己或者想遠離罪惡,但念念都是為「我」為私的,所以就有罪,就有分別,就有你我之分了。而佛的眼中人人皆佛沒有你我之分他的層次里沒有所謂的善惡。因為他純潔。但她離善惡後還有慈悲,會覺得眾生皆苦,人人都需要救度。如果佛有善惡之心就會有選擇性的度人,而有選擇的度人就是私心就不是慈悲。而不同層次的惡在不同層次表現也是不一樣的,就好比這個行淫樂,在人間要真抓實幹,在夜摩天就是抱一抱就是行淫,而在兜率天執手就是行淫,而在化樂天對視一笑就是行淫,他化自在天對看一下就是行淫,所以這個壞這個惡在不同層次往上去 就不像人間這種善惡的體現了,而這個波旬他只能達到 因為助人而樂而樂的境界,並沒有斷了意根。但這樣在修行的人看來 眼、耳、鼻、舌、身、意算是六賊,需要你斷這六賊才能修行精進,所以把他算是一魔王,實際上他不是什麼壞蛋。但你要提高就要斷他而已。
波旬的存在,既是波旬個人的努力,也是眾生的共業。
佛陀的威神力自然可以消滅這個波旬,但是消滅了這一個,眾生業力就能整出下一個。
光憑神通,是抵不過業力的。
錯的是你,你有邪見,波旬就得以存在,
不是佛陀的鍋。
佛教裡面的佛陀和魔王的關係和神教裡面的上帝和撒旦不一樣。佛教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緣起相依的,即使佛陀滅了魔王也不能確保另外一個魔王不會出現,因為惡是從個人的無明生起的,只要個人的惡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可能化生成一個魔王。佛陀不是萬能的,佛教也不相信有任何人可以主宰萬物,佛教的重點是教導我們如何戰勝惡魔,不受惡魔的影響,從惡中解脫出來。我是這麼理解的。《 給初學者的建議 》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首先,天魔波旬是不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主這個有疑問,因為波旬宮殿在他化自在天和梵身天的中間,這個在《起世因本經》中說的很清楚,似乎天魔波旬作為整個欲界之主比較合理,而不是什麼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或者說第六天的天主。
在《長阿含經》中,佛陀涅槃後,他化自在天王還作頌:「世間永衰冥,星王月奄墜;無常之所覆,大智日永翳。」,這個完全和天魔波旬的態度截然相反,如果波旬是他化自在天天主,天王這個態度,是不是分分鐘要下崗啊。
佛陀可以無礙的出現在任何諸天中,比如《華嚴經》:「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 這說明一個問題,天魔波旬經常和佛陀作對,佛陀帶著一群小弟跑人家家裡說法去了,波旬是不是當場氣暈啊,這就是波旬是不是他化自在天主的第二個疑問了。
第三就是《華嚴經》中成波旬為:「欲界主天魔波旬」,所以我認為天魔波旬應為欲界之主。
當年維摩詰大居士把人家12000天女全部拐跑了,把波旬定在半空隱身也失效了,把波旬定住這事,文殊菩薩和虛空藏菩薩都干過,虛空藏菩薩逼迫波旬發了菩提心,文殊菩薩干過更離譜的事情,他把天魔變成了佛陀的樣子,給人家講法,講的天花亂墜,頭頭是道和佛無異,把波旬他老人家搞得很狼狽很生氣,這是非常奇怪的一個事情,出自《佛說魔逆經》。
從整個的這個事件分析:佛魔其實是不二的,所以金剛經中說: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說所謂波旬者,即非波旬,是名波旬,這個也對,沒有欲界就沒有涅盤界,電影中沒有反派就沒法突顯主角的光環。
佛陀是自覺、覺他者。
佛性人人皆有,而為什麼成佛者稀?因為人的佛性被無始以來的習性遮蔽 ,被物慾情慾遮蔽不能見到自己內在的佛性。不能覺悟到自己,故更不能幫助別人「覺悟」。
何為末法時期,重外不重內,重物質不重精神,重術不重德,認假作真,捨本逐末。好比沉溺於安逸舒適生活,好逸惡勞,從一個簡單純真的環境,到一個個花紅酒綠世界,迷失自我,免疫力不斷下降的人。免疫力下降了,故而病毒,生病隨之而來。並非現在有了魔。
何為魔,阻止你看到內在神性層層障礙都可以稱為魔,也可以稱為業障。
你說佛,為什麼不能斬了魔,可是你連魔是誰都認不出來,又怎麼斬了?佛說放下那些燈紅酒綠,紅歌艷舞,營營事務,私心雜欲,你都放不下,何談斬呢?斬的魔不是外在,而是在你自己那裡。
佛已然是佛,佛那裡,佛是佛,魔也是佛,眾生也是佛,又有什麼魔可斬呢?
如果你能洗去自己業障,那麼即便你在末法時期,共業也影響不了你。能夠明心見性,修行到一定的大德就是會有這種體悟,見到的天空境界,永遠是湛藍湛藍的。他們在演示一個不可言說的道理,這只是指月的手指,不必糾結於此。
不是說不要把佛經當成故事看,書怎麼看都行。三重門可以是圍城的導讀,三國演義可以是遊戲的攻略。我只是提醒一下此書的本意。
現在的答案除了黃桑,其他人雖然也有道理,但顯然都沒能理解這點。
————————————
如果所謂的社會被禍害,並非是魔王禍害的,而是眾生同業妄見,見到社會是被禍害的樣子。
所以不需滅掉魔王,魔王也是幻。
就像維摩詰,魔王送天女給維摩詰,維摩詰就收下,魔王又想帶走天女,維摩詰就聽其帶走。
................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
見諸相是相,即見魔王(波旬)。閻浮提亦是波旬法界。可以說,幾乎一切,只要是擁有表象的,甚至包括語言在內,在某種意義上講波旬都參與了製作。
降一維說就是,一個人完全停止對本質的追求,完全只看表面現象,他就能看見波旬了。如果你見過波旬,就知道為什麼佛陀對他無可奈何了。
波旬天主摩訶,於閻浮提中化身百千億,陷眾生於業火之中,隨囧譴責。說句夢話…不殺是慈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迷是魔,覺是佛,不隔著什麼,不殺也是因為空性,佛眼中皆是佛,且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其實,魔都是善知識的化身,是自性中妄念調皮的幻化。是夢話,別當真…
因為瞿曇沙門的境界還不如我呢,只好詆毀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
我顯示一假法界給瞿曇沙門,他居然當場就轉身,不敢面對一假法界,不敢學假相般若,不敢破真如執。後來龍樹龍宮取經,龍王也不敢把當年的歷史真相告訴龍樹。所以這些大乘佛教的諸佛菩薩別看神力無邊,在我眼前都是小兒科。
隨便掰一個不嚴謹的說法。
假設這個世界是由正和負組成的,然後能量守恆,總量不變。
那麼,普通人就是正和負的混合體,正的佔比多的叫好人,負的佔比多的叫壞人,然後每個人的容積也不同,那麼就有了有些是大壞人,有些是小好人。
然後說到佛和魔。佛呢,就可以理解成全是正能量的超級大好人,魔就是全是負能量的超級大壞蛋了,他們都是的能量高度聚集個體,然後相互之間也屬於王對王的狀態和諧相處。
然後,如果有一天佛把魔爆掉了,那麼魔的負能量就擴散到哪裡都是了,全世界壞人陡增,然後佛就瞬間斯巴達了,「呀挺的,這下打哪個?」
額,然後估計佛只能費老大勁兒凈化下世界,收集下負能量,再造個魔出來,「hi,魔頭,咱們再繼續大戰300回合,你要小心了,不要分出勝負啦~」
好吧,完~推薦閱讀:
※困擾我十幾年的問題,出家人為什麼不吃肉,佛家清規戒律中有明確規定嗎。如果有,那麼佛教對生命如何定義的?
※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可以菩堤樹下大徹大悟?
※中老年婦女在不吃葷的條件下如何調理身體?
※你們怎麼看待佛儒道三家對人三觀的影響?
※吃素就是慈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