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MOOC 獲得大規模應用,許多教師會因此失業嗎?或者說教師的職能會發生什麼轉變嗎?

在各位老師看來,利用 MOOC 技術,實現怎樣的教學只能達到什麼樣的教學效果才是比較理想的?
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


近年我被邀請去做很多的 MOOC 與翻轉課堂相關的演講。我常常分享的一個觀點是,「由於MOOC、翻轉課堂的出現,教師必須重尋新的價值」。

過去老師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 Lecturer。每個老師都認為自己的主要價值,就是在課堂上給 Lecture。在沒有 MOOC 之前,當老師的,只要比自己學校教同樣科目的同事教的好,就安心了。這就好像大家去海邊游泳,如果看到鯊魚。不要慌!只要你能游的比你同事快,你就安心了!

但自從有 MOOC 出現後,台灣已經有出現這種現象了。大學的老師講的太差的,學生如果能在 Coursera、edX 等平台上找到國外名校老師的好課教同樣科目的,學生就不去學校上課了!我常跟老師說,如果你真碰到這樣不來上課的學生,你反倒安心。最怕的就是這傢伙每天都看同科目 Stanford 老師的 MOOC 課,然後你的課他還每堂必到,都坐在最後面雙手抱胸、冷眼看著你上課。你每說一句話,他便以鄙夷的神色跟旁邊同學竊竊私語,說你教的不好。天啊!如果有一個這樣的學生在課堂,老師的尊嚴往哪擺?

這就是老師根本上的價值問題了。如果你只把自己當做是 Lecturer,你可以給 lecture,網路上世界名校名師的 MOOC 也能對你的學生給 lecture。你真的有自信自己的講演比全世界教的最好的老師還要好嗎?如果沒有比世界名師的影片講的好,而你在課堂上也是講演而已,那這老師被影片取代是必然的!

所以老師啊,應該要找尋自己的新價值。有什麼事情是只有你可以對你學生做的,而網路上那個名師的影片沒辦法對你學生做的?那才是你作為老師真正無可取代的價值啊!在後 MOOC 時代的老師,真正的價值不再是一個 Lecturer,而該是一個 Facilitator。如何使用類似翻轉課堂一類的活化教學模式去帶動學生的討論、去啟發學生的思考,那才是未來老師的真正核心價值。

老師們,以後開始要學著當主持人,別再當老是霸著麥克風的胖虎啊!


不管MOOC如何發展,中國的高等學校里的教師不會失業!原因很簡單,我國95%以上的高等學校是公立學校,只要學校不倒閉,教師就不會失業。

  當在線教育的優質教學資源很普及的時候,一般高校教師的職能會發生一定的轉變,個人觀點是:將更加傾向專業層面的教學,而普世的知識可以讓學生更多地從在線課程中獲取。

  比如高等數學吧,一般的概念引入、公式推導、計算等屬於普世的知識,而面向學生所學專業的數學思維、數學工具的使用及數學模型的建立,就是學校中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側重的教學內容了。


@陳江 老師已經答的很全面了。我來講一些實際情況。

MOOC在國內的體制內推廣上,實際上官方是持續有動作的。C9+重慶大學已經有了關於允許學生選擇網路課程並記入有效學分的框架性協議。協議給了各個高校本科生院和教師們相當大的壓力,這意味著全面實行後,教學課程需要在國內頂尖高校範圍內競爭生源。若本校的學生都選擇了其它學校的網路課程,意味著原來的開課主講教師需要轉換角色成為助教和討論課組織教師。

當然,角色轉變後是否意味著崗位或者業績的降低,目前還不好判斷,畢竟討論課組織也是非常需要教學技巧的。

總的來說,MOOC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競爭平台,未來學生們能享受到的教學質量一定是能大大提升的。這也只是互聯網所帶來的信息普及潮流所影響的行業之一。


關於大學教育慕課,我的理解是:
1、美國式的那幾家慕課模式,在我看來,短期內不太可能在國內成功。因為量是夠大的,但學習者分布太散,最終的學習過程認證只是由線上部分構成,這在缺乏信任的國內,其學習證明認可度太低。授課者如果不是憑狂熱的興趣,根本無法支撐這麼多學員的互動,且授課活動的收益反饋,如果不足以維持這種廣義慕課的持續運轉,則這種模式不太可能短期內成功。
2、對於上述這種廣義的慕課,如果開課學科是泛IT類,英文類等社會上有大量培訓,考證等需求的,學院付費學習,不是圖一個學習證明,而是輔助他最終獲取各種考試證書的,則這種廣義慕課可能成功,但前提是開課質量高,人均費用低,足以衝擊線下輔導機構才行。
3、我認為最可能的慕課應用模式是:基於慕課的翻轉課堂或混合式教學,這種模式不衝擊各個學校的教學秩序,完成一門課程的教學既包含線上學習(慕課屬性)又必須在線下課堂上讓老師與學生互動(教師不可替代),檢查知識的學習情況。且這種方式,將慕課教學變成教學環節的必要組成部分,不是錦上添花,那麼這種線上課程就會越用越好。且無論課程資源無論是教師本人的,還是引進的,都無所謂,因為在這種模式中,慕課僅作為一種線上資源被使用。對於本校本人的好的慕課資源,藉助慕課平台,將來還可以進行課程資源的交易,被他校引用使用。為教師和學校帶來一定的收益。如果對方學校還希望,在引進慕課的基礎上,需要主講本人的面授或遠程指導,則作為增值服務,主講教師又可有一定的收益可能性。則在這種可能的收益正反饋模式下,慕課資源越用越好。
4、基於慕課的翻轉課程:這種教學非常簡單,一點都不複雜。最簡單的方式是,讓學生先學習課程視頻,然後再課堂上讓學生來講解這些課程,教師進行把關和點評。這是我實踐下來,對教師改變要求最低,最具可操作性的基於慕課的翻轉教學,效果很好。在這種模式中,50%的原有課堂教學被取消,留作學生線上自學。剩下的50%課時,用於學生講解,教師點評。但這種方式,要求小班制,20人左右一個班是可以的。當然,如果教師針對課程多出些習題或練習,讓學生提前有目的的進行準備,課堂上進行講解和展示,也是很好的,但這在一開始會給教師增加很多工作量,不易推廣。只有在開展幾次簡單的翻轉教學後,慢慢的增加這些練習等,才會變得容易和被接受。
5、我試用下來一個完整的學期,做上述最簡單的那種基於慕課的翻轉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接受度很高。期末成績,4個平行班,這個翻轉班整體最好。


所以,我覺得慕課,特別是基於慕課的翻轉教學一定會成為將為大學教學的主要形式,無論你適應與否。


我認為核心是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的有效控制,當前國內的在線教育、視頻公開課,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學習者控制力不夠,所以學習效果難以提升;當然機器永遠不可能替代人,短期內人工智慧和數據運算能力不夠的情況下,對於人工替代是有限,但是隨著這兩方面的進步,未來我認為會越來越強大;教育教學是激發人的創造力,未來的老師的角色將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重點是解惑,而不是傳道。


一個字:當~然~會~

大勢/趨勢 所致的必然性:

  1. 教學本身是一種重複性非常大的勞動(老師之間,老師本人的不同學期之間)。隨著技術的進步,所有簡單重複的事情,都是可以通過技術來解決的;
  2. 信息時代,和信息有關的行業遲早會受到巨大的衝擊,並經歷變革:媒體/出版、教育培訓、諮詢、醫療保健的診斷、商貿中的貨物陳列...... 因為軟的信息可以廉價的複製和傳播共享;
  3. 交通、互聯網、移動通信的成熟,使得地球等效的縮小,導致全球成為統一的市場。市場蘊含著利益(名和/或利),於是高強度的競爭呼之欲出,穿透圍牆,形成 全球 × 7 × 24 的競爭。

因此,MOOC等教學方式的興起,一定會對傳統的教育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方面,教學質量比不過優秀MOOC課程的教師,是沒有出路的(因為其學生有著選擇權);
另一方面,年輕人能夠通過網路學習課程的時候,必須參加應試教育而升學的壓力會逐漸減少。

於是,原本在教學活動中不活躍、水平不高的教師和學校,無論如何都會因為學生減少、被學生
鄙視而遭受重創甚至淡出公眾視野;而原本水平還不錯的教師和學校,需要決策:是積极參与,
還是只守不攻消極地等待,亦或是改頭換面去適應變遷。

MOOC 天然的不足:
在上面我使用的說法是「MOOC等教學方式」,是因為 MOOC 不是萬能的:

  1. 學生自覺性:要求學生有足夠的心智——自學能力、情商(耐性等),至少高中以上;
  2. 教學針對性:缺乏因人而異的教學,儘管部分外向的學生能夠通過課程論壇等獲得較多的交互,但就學生總體而言,缺乏足夠的交互;
  3. 現場類課程:在需要親身實驗、實踐類的課程上,有點天然的無能;
  4. 考試客觀性:MOOC 缺乏嚴格的考試/督學方式,使得課程證書的含金量不足。

MOOC 暫時的不足:
目前使得人們對「 MOOC 是否會大規模應用」 覺得不太確信的因素,目前有如下幾個:

  1. MOOC教學效果暫時還不夠理想(這個問題的闡述請看另一個回答【MOOC上的課程質量,真的等同於國內外一流大學校內的課程嗎?】)
  2. 混合式教學(含翻轉課堂等)的模式尚未完全成熟;
  3. MOOC正處於起步階段,還比較缺乏完整的「專業成套」的課程系列;
  4. 課程數量也不充沛,也缺乏有權威的選課指導,所以學生處於「看看有些啥,聽聽試試看」 的境地,而不是「我想學些啥,羅列出來比比看」 的狀態;

但這些問題,隨著時間過去,在利益的驅動下,都會逐步改善或得到妥善解決。

綜上,我的觀點如下:

  1. MOOC 會是未來主流的普及型教學,而且為教學水平奠定了底線:只有超過單純MOOC教學質量的課程才能在校園裡繼續存在——而大多數學校會採用混合式教學等手段來達成這一目標;
  2. 會有許多教師失業,而繼續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其中除了少部分會投身於課程的製作之外,大部分是利用比較優秀的MOOC課程作為基本素材,以導師和助教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提供選課參考意見、回答學生的學習問題和糾正其錯誤等;
  3. 強化實驗實踐類教育、注重生僻專業教學的學校,依然會有立足之地。
  4. 極少數高水平的精英學校可能繼續存在,並以自己的教師為主進行授課 —— 但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只是差異化教學的一個角落而已。

職能會發生改變。。。
在過去學生是工業產品,他們以原料的姿態走在流水線,而課本是模具承載了知識,而老師正是流水線上的機器。
老師把原料放進模具里,加工處理。經過各種模具的打磨,最終,做成了工業產品。
而原料的好壞,模具跟原料的匹配程度,老師加工處理的手段是否高明決定了最後產品的質量。
原料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模具都是一樣的,雖然老師用心一些,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經過工業標準進行檢測。最後還有一個各省出廠產品檢測——高考。
而現在,在信息時代。人們的學習可能更像是在3D列印,自己想把自己列印成什麼樣子就努力的把自己列印成什麼樣子。所以,mooc的出現並不是偶然,信息在互聯網爆炸,導致學生不再經過真實模具學習知識而是在網路上的模具來學習。
所以,教師的職能就改變了。教師會更多的把教學工作,轉移到設計教學上。把每個人都進行分析,每個人的性格,知識的架構,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具體的舉例更多還是理論抽象的更多),然後根據每個人的需要制訂響應的教學內容。
老師也會把自己的授課記錄下來,進行分析總結,設計各個環節從而更加透徹的讓學生理解知識點。
所以,教師最終會變成教育設計師,會更科研。這也將會是衡量一個社會先進程度的標準。


首先,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再者,在線課程並不會一成不變;最後,教學成果需要考核。


不會失業,但職能一定會變。不再是權威,而會變成教練。


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問題,不光光是教育界,對全世界其他行業都是一樣,大量的普通教師被淘汰,精英留下來。
所以未來的模式,我的想法是:
1、精英的課程創建者
2、普通教師的 課堂組織者。


首先要說的是,謝邀。
針對題主提出的兩個問題,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首先讓我們討論職能的問題,為什麼MOOC的普及不會讓教師的職能發生轉變呢?讓我們想想教師是幹什麼的?毫無疑問,教師的工作就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教導,啟發學生,向學生傳遞知識,技能,人生態度,管理方法等諸多內容。從這一點上來講,無論是名師教授在MOOC上傳道授業還是常規的學校教師悉心教導,其目的和職能都是一致的,無論將來MOOC在教育事業中的比重和地位如何上升,對傳統教育事業造成了怎樣的衝擊,都不可能改變教師的職能,因為MOOC本身也不過是教師依託互聯網技術發展得以進行的新的教學方式而已!
MOOC發展的再迅猛強大,他也只會覆蓋學校教師的職能,並迫使學校教師改變教學內容方法側重點,要麼就在MOOC開課授業,要麼就在MOOC無法顧及的劣勢上發力,形成在教育這個共同職能下兩種相互獨立但相輔相成的教育體系!最終形成就好比你從小到大都在用一種方法洗衣服,雖然什麼衣服都能洗,但是有時候洗的不太乾淨,結婚後你妻子傳授給你一種新的洗衣方法,效果極佳,但是不能洗毛衣皮衣,於是你決定以後洗普通衣物用你妻子的辦法,洗毛衣皮衣還是用原來的法子,並且吸收你妻子的思想對你自己的洗衣法進行了改進,顯然,這並沒有改變兩種方法的職能,它們的職能是共同的——洗衣服
所以我們可以准對樓主的第二問得出第一個結論:MOOC的廣泛普及不可能改變教師的職能。
其實我想題主的第二個問題的正確表述是:在MOOC的本質與職能與傳統教育相同,並且MOOC教育無法徹底取代傳統教育的基礎上,MOOC會給常規學校的教學方式以及學校老師的講課內容方法帶來怎樣的影響!
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MOOC普及照成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1:MOOC的諸多優勢以及其符合發展潮流的特點註定了MOOC的普及,而MOOC的普及會迫使教育機構承認MOOC課程的含金量以及證書的含金量,並導致學校將對MOOC課程的學習納入到現有的教學評分體系中來,這一點上國內一些大學已經開始有將MOOC納入學分體系的意向了。
2:在第一點的基礎上,具有優質和特色教學資源的強力教學機構毫無疑問會抽調部分優質的教學資源投入到MOOC教學中來,而我們知道MOOC教學的受眾是非常廣泛的,如果我們可以建立更好的利用廣泛受眾回饋教育機構的體制,我們就可以相應的利用這股巨大的回饋深入發展MOOC教育的體制機制,最終實現教育機構和社會大眾的雙贏。
3:從教師的角度上講,MOOC的廣泛普及會對現有的教師群體和講課方式帶來巨大的衝擊,這衝擊主要表現為:原來的名師大咖會有很大一部分投身於MOOC教學,因為他們掌握著最優秀的教學方法,能在MOOC的平台上保持競爭力,並且依託MOOC平台擴大教學受眾,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知識和智慧。
而剩下的廣泛普通教職人員,仍然會留在學校,並且將被迫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因為他們顯然無法依靠自己學識和MOOC上的知名學者教授競爭,學生們可以輕鬆找到大牛在MOOC上開設的課程並且從其中榨取知識,那麼這些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做什麼呢?我認為他們的工作內容就是和學生們一起學習MOOC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零距離地進行指導和考核,彌補MOOC無法進行面對面指導的該缺陷,確保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MOOC上教授的知識。
4:我相信仍舊會有部分尖端的學校和教育者會組織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堅持傳統的教育方式,即將最好的教育用最直接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在我的構想中,這可能就是未來的精英學校或者貴族學校吧~畢竟到那個時候,這種古樸的教育方式代表的是巨大的教育成本。

至於題主的第一個問題,老師會不會大量失業?我的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按照上述分析,無論優秀與否,他們都有活乾的說!!!再說教育事業的進步與人類文明的進步的是相輔相成的嘛~就算按照現在的標準,教師的數量會有冗餘,我們可以提高標準啊!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啊!我們可以讓一個老師教更少的學生嘛!摳鼻~
以上就是我對這一問題的一些想法,思維的主要來源是維基百科和近幾天逛知乎圓桌的收穫,學識淺破,觀點粗陋,求指導,希望大家多指導指導~


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回答都是外行思維。包括教師也只是教自己那門課的內行,不是教育問題的內行。

如果MOOC普及,那麼MOOC就是廉價的,那麼它在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項功能[認證]上就是無效的。除非 MOOC 內部產生分化,即區分出少數人能獲得認證的精品 MOOC 和大路貨的 MOOC。

大路貨的 MOOC 不需要多少教師支撐,但是廉價而對求職者無效。而精品 MOOC 必然是個性化教學,需要較低師生比來維持自己的價值,來和大路貨的 MOOC 產生區別。

如果精品 MOOC 不靠較低師生比而靠較低的通過率來維持,那麼它就很大程度上僅相當於一個認證考試。讀精品 MOOC 就會退化成考證。但是考證不可能代替高等教育,因為考證成本太低,不足以在人與人間產生區分。成本低的考證就會變成大路貨,而不是精品。

教育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區分人和人,提升求職者的資本,降低僱主的識別成本,而價格昂貴的教師是支撐學校教育品牌的一項重要指標,這是基本的社會運行規律,MOOC 不可能打破。比如北大清華的牌子值錢的確和高質量的教師/教授有關,但不是因為他們教課教得好,他們在教課以外提升了學校的品牌價值。

要擺脫教師對教育品牌的升值功能,除非 MOOC 自身產生其它高附加值且層次豐富的組件來代替教師,目前還看不出來。


我覺得教育一定要是言傳和身教這兩個方面才可以圓滿。一個好的教師的作用是一個學習平台無法代替的。它只能是為老師的日常工作做一個輔助功能而已。


藉助科技的力量,未來的教育將帶來兩個趨勢:
1. 釋放知識教學的勞動力
眾籌百課學堂 - 細分知識點,細分角色(e.g. 知識點提供者、練習提供者、學習計劃編輯者等等),匯聚每個人的智慧和能力;這將帶來兩個優勢,第一,知識將更加新鮮和實用;第二,基於細分,課堂將更精緻(大學老師教課大都比較蛋疼,因為他們都是做研究出身的)。
O2O師徒制興起 - 技能型知識的學習將全部在互聯網上完成(互聯網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每個人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已學了什麼-正在學什麼-還需要學什麼」;除了技能型知識,實踐性智慧更是每個社會人的必備素質(待人接物、溝通協調、知行合一等等),比較可行的方案就是師徒制(很多大公司早就有導師制了),TA會作為每個學生軟實力的領路人。
2.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寓教於樂 - 知識爆炸!為啥我們學知識A,不學知識吧?除了經濟利益驅動和自身優勢,我們挑知識也是本著「享受」的本性。什麼學得有趣?什麼學得有成就感?什麼學得能曬出光芒萬丈?這些知識才是具有高傳播性,才能獲得學生們的注意力(從這個角度說,MOOC需要有魅力的老師!)

作為總結的廢話
當然!MOOC只是教育的又一輪探索,是不是足夠有衝擊力成為新的教育範式,這個很難講。
當然!媒介的變革勢必顛覆現有教育,就像印刷術至於牧師,就像微博至於記者...


謝邀。1.如果M O O C大規模使用,教師不會大規模失業,至少在中國是這樣。首先,M O O C主要針對高等教育,它的形式更像是一種補充課程。暫時開發出的課程,很多在國內還沒有成為風潮,只對於部分學生非常有吸引力。比如像哈佛大學的一些公開課,我個人認為非常有意思。可這種形式的授課,並沒有真正對傳統教學有多麼大的衝擊。其一是有意識要接觸這種課程的大學生所佔比例並不是很大,應該說,M O O C的出現,更多像是給部分老師帶來新的血液而不是學生。我所接觸的一些大學生,還是殘留了很多應試需求的意識,如果不是因為考試,他們是不會急於並樂於接受教育的。而相反,我的部分同事為了讓課堂更加精彩,會找時間去學習這些線上課程,做筆記,參與案例討論等等。即便我們有推薦這些課程給大學生,可以看出,堅持下來的並不多。也就是說,縱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我們傳統教育的不足和教育體制及模式的問題,在大多數學生的骨子裡,還是覺得讀書是為了考試的。那麼,不管M O O C有多麼精彩,許多學生也無法見識它的妙處。所以說,即使M O O C大規模使用,也是它孤獨的大規模,大多數學生仍然會在考前背背筆記背背書,閑暇時間刷刷朋友圈和校內網。其二,既然M O O C是針對高等教育,那早教,小學,中學教育仍然是需要大量老師。尤其早教,我相信家長一般不會選擇線上教學,不然他們好不容易可以偷出來的空閑誰來給他們。再說對於年紀小的學生,家長應該不希望他們長時間對著電腦。說到中學教育,教育未改革前,老師是不會失業的。成績在家長那裡太重要,許多學校的說法是如果對成績沒什麼幫助就不用花太多時間。而這種說法也會影響家長乃至學生,所以即便M O O C開發新課程針對中學生,除非M O O C屈尊做以應試為目的,不然還是無法影響中學老師的就業問題。雖然早教是最有可能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灌入新血液的階段,但是M O O C的方式讓家長們傾向於去早教中心,畢竟家長也希望小孩子有機會能多跟群體交流。最後關於網路這種形式的教學,這裡再加個例子,我經常嘗試跟我的學生上網課,除非學生在國外,並且急於考試,一般情況下他們是不傾向於網路授課的。
2.教師職能方面,MOOC暫時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學生不能即時提問及得到及時的答覆。假如M O O C真的作為補充課程大規模使用,老師們除了平時授課,更多還有輔導學生對於M O O C課程上出現的問題。那對於老師的要求也會更高,尤其是公立學校的老師,可能職能更多要轉向教學,教研,以及自身的長久學習,而不是行政了。所以,如果Mooc果真能大規模綻放,那對於老師本人及教學都是好處。至於學生,希望可能又可能落在80 ,90後…的子女身上了(還不一定)。
3.關於M O OC如何在中國大放異彩,這個就不多說了。學生的強烈的非功利求學意識是一(這個要求從小就得到很好的指引,而目前來說,具備這個意識的學生並不是很多)。其二是有望中國教育改革。至於M OOC本身,我想是跟網路共同進步的。先給我們的家長,老師及學生一些成長的時間吧。


回答MOOC是否會帶來教師失業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回頭看看中國教育已經走過的歷程:90年代末期,伴隨「電化教育」的普及,中國的廣大中小學都建立了「電化教室」,重點中學的特級教師的「精品課」,可以在任何時候給任何地方的任何學生播放,零距離的享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那時候,各種教師失業的恐慌第一次興起,結果呢?二十年過去了,中國教師的數量仍然有增無減,

優秀教師仍然供不應求。

常言道,教育就是教書育人,這道出了教育的本質屬性或者是基本功能。無論是電化教育也好,還是互聯網學習也罷,都是藉助信息技術突破教育資源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局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就是說「教書」的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但是,教育最樸素的屬性是「育人」,而不是「教書」,我們無法想像一個孩子對著電腦屏幕就可以學習道德、培養人格、建立基本的世界觀。即便是在職業教育中,強調對技術和技能的培養,但是手工操作部分和手工操作的糾正過程,仍然需要一線教師的一對一輔導。

不過,MOOC的普及,對教師提出了一定挑戰。傳統的名校壁壘、經濟壁壘被打破,靠著大鍋飯混日子的教師確實被擠的無處逃生。但是,對私人化的,一對一的,負責實際操作的、有經驗的教師需求卻很旺盛。甚至可以說,MOOC的普及讓進入職業培訓的門檻降低,進入職業教育領域的學習者的數量大大提高,因此,教師不僅不會失業,反而對具有上述技能的教師的需求會更加旺盛呢!


看了許多這種課程,覺得最大的問題是,網上教學的課程太零散,沒有系統性的規劃。 mooc開的課大多是以吸引聽眾為目的,完成課程為目標,什麼課受眾廣?只能是一些淺顯易懂應用型強的課程,有趣的課程。對於專業性特彆強的知識,受眾不是很大,就沒有什麼視頻可看了。比如想看有關哲學的視頻,可是不怎麼好找。 還有,這些課程沒有系統的規劃,前後學的課程沒有連貫性。對於一個專業的學習,當然不是一個視頻就能說明白的,所以就需要有連貫學習視頻,學習材料,學了一門課程就要接著學另一門課程,但是mooc上的課開課是有時間限制的,有些要看的課程就沒法看了。而且這些課程之間不僅要有良好的銜接,還要保障沒有重複的內容,對於同屬於一個專業的許多課雖說有其特定的研究領域,同時也有交叉的地方,這樣一來如果選擇的是不同的老師的課,就有可能某些內容重複講或者沒有涉及到,這些在學校的教學中,會有專門的教學計劃,每個老師的教學內容都會明確的劃定界限,不重不漏。還有,一個想自學的同學可能不太了解一個學科要學那些知識,這樣在網上更是難以滿足系統學習的目標了。

網上資源確實是很豐富,但是學習還是要有學習環境的,關起門來對著電腦學習,至少對我來說效率是非常低的。

網上教學對課堂的衝擊暫時還比較小,至少在中國大陸是這樣,沒有解決上面說的一些問題的話,這種形式很難衝擊大學,畢竟課堂教學延續了幾千年,大多數人心裡都是默認的這種教學方式,改變它,很難。


學校教育,表面上是學習課本理論知識,這些部分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替代的,但是老師最大的作用並不是如此,你可以回想人生中讓自己受益匪淺的老師,他們讓你受益匪淺的部分也絕對不是那些理論知識,我想,更多的是,思考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人處事的態度,在這個過程中,你對自己的更全面的認識,我想這一切是其他教學方法所達不到的,這也真是教師教學的魅力,言傳身教的力量。


MOOC只是在線教育的一種形式,MOOC也只是在線教育發展的一個階段,我是這麼覺得的。在線教育的下一個階段,可能要進入程序化時代。用句流行的話說,叫做講練測相結合。在這種條件下,老師的價值就有限了。老師在學識上可能完全敗給計算機或者網路,也就意味著大部分老師所從事的工作是會被取代的。
但是我覺得老師並不會被取代,因為老師還有些知識難以做成程序,就是個人對學科結構的理解,以及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未來的老師被解放之後,將會從事更加有意義的工作。總之,教育模式在變,老師的功能也在變化


MOOC只能解決外顯的知識,即描述性的知識,實踐性的知識(內隱的、程序性的)很少顧及。它最適合的領域是人文學科的教學,比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等等。所以只會對這類學科教師構成威脅。


推薦閱讀:

研究生跟大學生一樣蛋疼嗎?研究生和大學生區別在哪裡?
如何評價《龍櫻》和《死亡詩社》中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模式?
為什麼小孩喜歡玩挖土機?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嗎?孩子三個月大不怎麼笑,正常嗎?
在教學環節上,如何把握住那些有些小聰明、小才華,但是實際上自我評價過高,不夠踏實的學生?

TAG:教育 | 教師 | MOO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