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萬人計劃」?

中國國家級人才工程「萬人計劃」全面實施
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 中國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又稱「萬人計劃」)第一批入選名單于近日正式發布。
「萬人計劃」的由來,還要從「千人計劃」說起。2008年底,中央啟動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目前已累計引進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發達國家的科學院院士等世界頂尖科技領軍人才。
作為中國國家級人才工程,「萬人計劃」和「千人計劃」一樣,由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統一領導,中組部牽頭,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共同實施。
2012年9月,「萬人計劃」正式啟動實施。這一計劃準備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哲學社會科學和高等教育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該計劃不鋪新攤子,不設新項目,主要是對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相關重大人才工程進行整合打包,從國家層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與「千人計劃」同等地位的國家人才工程。
該計劃包括3個層次7類人才。第一層次100名,為具有衝擊諾貝爾獎、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傑出人才。第二層次8000名,為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領軍人才,包括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教學名師、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第三層次2000名,為35歲以下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對「萬人計劃」入選對象,在有關部門和單位原有支持的基礎上,國家再給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條件,形成集成效應。
在經費支持方面。中國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教學名師安排每人約100萬元用於自主選題研究、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等。地方和用人單位還可配套給予適當支持。
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這與平時的課題申報、評審不同,入選者可以瞄準自己專註的領域開展自主研究,把他們從繁瑣的項目申報、評估中解脫出來。
這位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協調小組將進一步加大統籌力度,協同推進兩個計劃的實施,充分開發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調動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將各級各類人才凝聚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中來。


這類話題,在知乎被噴幾乎是必然。但是,這確實是目前非常需要的。基礎研究都是靠錢堆出來的,所以,花錢買人,策略是對的。

估計最近的幾十年里,國內的科研都是在打地基的水平,趁著有錢的時候,買人比買專利或者公司靠譜多了。單單就我們納米中心而言,未來幾年的規模要擴至少一倍。

有類似的買人計劃的不僅僅有中國大陸,就我所知,新加坡,香港,沙特,也都在大肆買人。諸位不信的話可以了解一下香港科技大學是怎麼通過吸引頂尖人才使得學校水平突飛猛進的。

本回答不牽扯任何跟體制相關的內容,還請想討論體制制度的知友另開自己的答案參與討論。


不給經費投入罵,加大經費投入罵;
人才流失罵,吸引人才回來罵;
高水平教授不回國罵,高水平教授回國也罵;
教授工資高罵,教授工資低罵;
教授搞研究不上課罵,教授上課不搞研究罵;
多搞基礎研究罵,搞高精尖,跨學科應用也罵;
博士生壓力大罵,博士生沒事幹罵;
跟風發文章罵,發不出文章罵;
得不了諾獎罵,得了諾獎還是得罵。

呵呵

不匿

以下是補充:

謝謝各位點贊和回復的知友。我寫這些是因為看到之前多數回答在嘲笑這個萬人計劃。

不僅僅是旁觀的朋友,我所接觸到的研究生,博士生,教授們對科研都多少有些無奈。經費,平台,人脈,條條框框的限制太多,環境太浮躁太功利。但是這個萬人計劃,本身仍然是基礎學科研究的推進。當有項目來支持的時候,我實在不能明白,為什麼大家是一副嗤之以鼻的態度。

我說的罵,很多出自科研人員自己,都是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或許其中某些部分因為生活工作圈子的不同,大家可能感受不一,這一點或許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希望大家正確認識國內的科研水平,不要妄自菲薄。很多人,無論是海歸還是本土出產的學者,都做出了相當優秀的工作。當大家看待國內的科研發展時,請多一些支持鼓勵,少一些刻薄譏諷。


之前對於千人計劃,我是支持的,因為千人計劃的立意在於引進一批國外的教授以及公司研發總監,帶動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和產業發展以及學生培養。目標明確並可實現。

但對於萬人計劃,看報道說要出諾貝爾獎,那就只能付之一笑了。以諾貝爾獎為目標,這就叫做目標不明確。而看看候選人,就會發現他們都是功成名就的人物,不缺錢。而他們的年齡也都已不小,真正諾貝爾獎的工作,實際上都是年輕人做的,不是功成名就的老人們做的。這也是在科學網上青年千人計劃比千人計劃贏得更多贊同的原因-把錢花在需要的地方。

而中國科技界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青年人才流失到國外或者企業。因為待遇不夠,博士在中科院或者大學的待遇到手4k-6k吧,但企業1w+,誰願意留下來做科研呢?國家一方面花大價錢把企業和國外的人才引進,一方面卻把畢業的博士們推出去,十分詭異。

沒錯,科研是靠錢堆的,需要高分辨電鏡,需要粒子加速器,但錢達到一定程度可就未必投入越多產出越大了。目前這幾年實際上就是牛組有錢了,結果大家紛紛買自己的XRD,掃描電鏡。這無疑是一種浪費。有錢,是好事,但,錢的配置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這麼多項目,具體審計工作能跟得上嗎?很多大項目申報的時候,人員費都寫的有20%,但恐怕極少有真這麼做的吧,否則青年職工的待遇也可以靠這個提上來。

千人計劃這種東西是鑒於這麼多年來很多人才分布於海外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應對方法,不是長久的方法。就像中國經濟,可以靠投資,房地產打雞血,但產業升級,擴大內需這些真功夫可不能忽視。


知乎是給小白們娛樂用的嗎?這種問題不是已經討論到爛了嗎?反正以網友的水平來來去去就是那幾個觀點,無論多麼似是而非,都能源遠流長。只有剛上網,剛讀研,剛關注這個問題的小白們才會仍覺得新鮮。所以這種問題,千萬別邀請老人。因為你再怎麼邀也邀不出什麼新觀點了已經,你如果邀請些小白至少人家熱情、中二、當回事兒。

我懶得論述了,就舉兩個比較常見的討論誤區,就是說哪怕這些討論都是在炒千年冷飯,這種誤區也拜託不要再犯了

一是不要搞到好像必須要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才能讓你滿意。什麼體制啦僵化啦洗腦啦瞧瞧人家美國啦這種連天涯都鄙視的小白式素材能少用嗎?凡是輕提「體制」的人都是連體制是什麼都不懂的小白。

二是,並不是媒體說什麼,就只有什麼。並不是媒體報首了萬人計划了,什麼所謂「默默無聞」「普通」「基礎」「一線」的研究人員就沒有資助。讓這些人列出當前從國家到地方的整個科研資助體系,他們能列全嗎?可能你連國基的系列都列不全,連你們本省都列不全。


作為一個基層科研工作者,對於中央這種左一個千人計劃,右一個萬人計劃,給科研打雞血,讓職工不顧日常科研計劃精力耗費在寫申請的行為,我覺得非常憤慨。現在我只想憤怒地說:請給我留一個名額!


不解決體制上的問題,毫無可能性。
這個東西不是結果導向,是過程導向的。


呵呵一笑。你以為還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活在指標里?已經提出了多少個計划了,還不反思一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么?
但願不會有一把年紀的人因為這筆錢爭得頭破血流。


根本問題在於加強基礎研究,而不是大搞高精尖;
根本問題在於重視一線科研人員,而不是左一個千人計劃,右一個萬人計劃。

地基都沒打好,就妄想修巴別塔去摘星星,可能嗎?人家可不在乎你是掌握了宇宙真理的人。。即便真的摘到了星星,那也只能是掃把星,燦爛但是一閃而過。。


我對科研還沒什麼發言權,但是我覺得國家有這樣支持的政策就是好的。肯定要慢慢發展才能得到成果,鼓勵支持總比什麼也不做要好。


排名第一的答案看了,是講中了一些人的心態。但回歸到這個計劃,簡單說兩句。百度了下萬人計劃的範圍,其中之一便是:用10年時間,面向國內遴選1萬名左右高端人才。 這個計劃是和之前的千人計劃是輔的,千人計劃主要引進國外的優秀人才,對於我們這種土鱉當然很不爽,這在一大程度上認定了國內的人才不如國外的人才的尷尬局面,而目前把握科研經費的主要人物是國內的土鱉,於是我認為是他們鼓動國家搞了這個計劃。當然這是我分析 的動機。
其次,就我所知的領域來說,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的國內土鱉達到了國際水平,所以這個計劃是應該有的,提升基礎科研也是有必要的,這些上面的都有人說。我就不多說了。
再後,拿經費的就我所知的還是那些學術寡頭,他們錢都多的花不完的,所以這點錢,對於他們來說,一來是待遇會提高吧,然後申請其他經費會更容易點,再然後就是一種榮譽,為以後申請院士啊,當作軍功章的;最後國家也想投資點人,為以為哪怕萬分之一人成名了,給國家做個廣告。
還有,我看了安徽首批的萬人計劃,就我知道的,是實至名歸的,他在這個領域裡確實是走在世界前沿的,但離炸彈獎可能還有點距離。但這不能否定這個計劃對年輕人,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只有更多這樣的支持,中國的科研才會越來越好。


本科畢業後工作一段時間,現在母校攻讀經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工作時曾在某重點大學(ZKD)的上海研究院呆過一段時間,看到題主的問題回想起以前的一些事來。
國家之前有個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目的旨在招攬高端人才歸國。當時ZKD一位研究基礎物理的長江學者就落在了其上海研究院。該老闆是從歐洲殺回來的,在該領域的科研水平據說世界頂尖,有幾次申國家院士的經歷。回國後拿了國家,省內,學校大的概3-4億的項目基金(08-09年)。該老闆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上海浦東買了一套新房子,作價大概在800-1000W左右,之後就是馬不停蹄的在浦東新區政府和上海的政府部門那裡做彙報,做演講(有些事院長安排,有的時候校長助理也會親自來做公關),無非是要求政府重視,多批點地皮之類的。關於科研創新,該老闆手下帶了大約有7-8個博士,博士團隊中亦有攜妻帶子的。具體活計都是手下的博士在做,反差很大的就是:老闆平日里看起來非常的風光和氣派,但手下的博士基本上個個都很謙遜低調,有的時候甚至可以稱作「灰頭土臉」。基礎物理的研究需要大量昂貴的設備,不過我們(當時)那裡沒有看到有什麼大型科研設備落戶。該校在HF總部也有一個國內團隊同樣研究基礎物理不過由於是「土鱉」所以一直沒什麼名聲,而且也沒什麼錢。不過據說研究的水平相當接近,領域也相當接近。
後來回到母校攻讀博士,社科類。導師也是學院學科帶頭人,雖然不跟長江學者水平和知名度相比,但也算是學院的學科領頭人。基本上國基拿的很勤快,但手下的活兒還是要靠博士,他自己也寫很多成果,不過很多橫向課題都是由我們來完成。課題的資金基本上就是用來報銷車票發票。據說工科類的項目國家給的錢多,也允許提現。具體不清楚了。


1958年,我國提出了一個「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毛澤東在最初提出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要多、快、好」,後來由李富春補充,增添了一個「省」字。

可是這條所謂的「總路線」實行起來有很大問題,那就是「好」、「省」並沒有客觀的標準,於是,標準就實際上變成了「多」、「快」。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遺憾的是,我國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這種「總路線思維」的數字式管理。


希望最好國內國際一碗水端平,盡量以統一標準單盲評審。

不要弄成平衡人數,照顧傾斜某某地方。


關鍵是來來回回就是那麼幾個人,然後各種頭銜,各種經費。


我覺得最主要的是這個千萬人的選拔標準問題。
每個人對於優秀有不同的標準,真正優秀的人也許這時並沒有顯現出有多偉大。中國這種選拔方式,最終也許就是提交申請之類的,然後考核又有誰來比較公正的執行?
對於中國這種指標化,帶有時間限制又帶有競爭意味的政策,本身就是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創新的。如果是為了得到考核的認可而去創新,最後反而很難創新。
希望國家對此政策能夠改進,才能更好的把錢花在刀刃上。
(第一次回答好緊張。。。)


砸錢吸引人才,有什麼不支持的?


一,不要說什麼體制僵硬什麼年代之類的,做總比不做好,二,我們在這夸夸其談的時候,真正做事的人都在埋頭苦幹


嗯,高校擴招這麼多年了,總得有個交代不是。


這個計劃肯定是好的,只不過一開始就顯得功利和浮躁。什麼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都帶有一個量化指標。如果真的是重視人才,應該是多多益善。


引進人才是對的,這類萬人計劃有其必要性。
但是光靠引進人才還不行,評價體制必須改革,否則只能埋沒了人才。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為何我們只能引進人才而很難培養人才。我們的學術評價體系本身問題很大,
培養不了什麼人才。只有那些太過於天才的我們抹殺不了才會冒尖……


這個好像叫百千萬工程吧……無論如何 國家總要發展自己的科研水平,名字不重要,關鍵是引進人才的效果


本來是個不錯的項目,不過以想到透明計算那堆破事,覺得很說不準了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玩知乎,而不玩知網?
有哪些資料庫可以查到國外的學位論文?
究竟是哪些問題限制了鋰空氣電池的發展?
獨自一人在實驗室過夜是怎樣的體驗?
如何看待sci文章 茅台預防肝癌?

TAG:政治 | 科研 | 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