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所說的「心髓入微處用力」應如何理解?
語出《傳習錄》中「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吾人為學,當從心髓入微處用力,自然篤實光輝」一句。
「心髓入微處」絕不是什麼「心緒平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陽明反對弟子「好靜「。他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王陽明有個弟子,一天接到家書,說兒子快不行了,於是焦慮不安,王陽明對他說,這正是應當用功夫的時候。
陽明的學問,來自陸九淵、吳康齋、陳白沙一脈。
吳康齋窮困潦倒一輩子,夜裡餓得睡不著覺,起床展開《孟子》,一讀之下,惕然警覺,顧不上餓了。
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所謂」心髓入微處用力「,不過是對」無終食之間違仁「的一個註腳。
孔子又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王陽明時刻提撕弟子要「事上磨鍊」。他說,靜時功夫,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可知,「心髓入微處」是「造次顛沛」的時候,是「窮」的時候,這時候能不能持守,能不能用得上力,才是關鍵。
陽明一生的成就是「事上磨鍊」出來的。靜坐在屋裡體會「心髓入微處」,是摸不到陽明學的門檻的。
淺以為這應該關乎心學裡所謂的
【外術如刀,內道如墨】。
先說殺人,殺人是一項技術活,一劍封喉從技術上絕對要好於赤膊鏖戰,此時注重的是「術」,講究具體的方法技巧,咽喉一刀乾淨利落,便捷有效,西門吹雪殺人無數,西門慶閱人無數,都是因為掌握了「術」。
而對於為學,致良知之學,就不能單靠技巧,今日格一物得一術,明日格一物得一術,天地悠悠,術是得不完的。
所以陽明先生認為要尋求「道」。
就如墨滴入水中,絲絲漫延,潛移默化間就可以完美相溶。格物致知也是這個道理,須定心篤志,厚積薄發,只有自己通過廣博的閱讀,深切的思考,長久的辨析,才能在內心裡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學問體系。
這套體系不是某項技能,也不是某種方法。而是一滴墨,當它入水的時候,可以擴散至無窮,包羅萬象,普遍適用,世間萬物皆可看個透徹。
可是,為何要從「心髓入微處」用力呢?
陽明先生說過: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髓入微處是人性的本原,是智慧最初的形態,只有從這個『無善無惡』的地方入手,因而能駕馭『有善有惡』的選擇,才能去尋找『知善知惡』的良知,繼而實現『為善去惡』的格物之法。
所以,他告誡我們為學一定要從心而始,將一切回歸到最初的本原,掌握最基礎的、最普世的價值和智慧,譬如數學上的公理定理,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去延伸和思考,由道而生術。這種智慧一旦成形,就無限廣闊,任何時候信手拈來,皆可成術,皆可用之。
陽明先生本人的經歷也很好的詮釋了這種由內而外形成的,已經自成體系了的智慧結構。他本人是一名優秀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創立了哲學世上里程碑式的倡導人性自由解放的「心學」。又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實踐家,王學門人彪炳史冊,流傳至今而不衰。他的軍事生涯堪稱完美,從治安、剿匪到平定藩王叛亂,力挽狂瀾,終成一代名將。而他在政治上又是一個歷經風雨而不倒的陽謀高手,能吏廉吏,遍覽官場污濁卻守正始終。
兒時背傳習錄,不以為意,後漸明事理,愈覺先賢之智浩蕩無窮,字字句句切磋琢磨,每必有新的收穫。這是一門足以作為畢生信仰的學問。
小弟粗淺己見,只為拋磚引玉,這幾年沉潛知乎,有太多方家先學讓我難望項背,這次大膽妄言,讓各位見笑了。-
陽明先生之後幾百年,理學門下唯有蔣公獨彰:
「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
禪門中也有:
「因為修行是向自己心性的落處開刀,找不到其它方便。」
-
這些話,是當機的說法。
心性細緻到一定程度,自然能覺察很微細的念頭,這時再開始做「微處用力」的功夫。
可欲之謂善。
有諸己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道家從吐納築基到三千善行數千功德,
佛家無所住度一切眾生,
儒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於自己身心的轉化都是相似次第。
第一名答案雖然很有道理,但是是錯的( ′_&>`)
因為關於「心髓入微處是什麼」,陽明先生自己的解釋是:
「誠無為,便是心髓入微處,良知即從此發竅者。」
—————————————————
回家了來補一下答案,翻看了下是兩年前的問題了,也許沒啥人看了,就當習題吧
說下第一名為啥錯
1. 答案前大部分都在講人在「顛沛」「窮」的時候磨練自己有多麼重要,這很對。先生也確實說過這話,不過答主最後突然來了句心髓入微就是顛沛和窮的時候…這個邏輯不敢苟同
他重要也不能說他就是啊,西瓜 再好吃也不是桃啊
2. 再強調一次對答主贊同的部分,私底下也認為在事上磨自己是心學上最難實踐的部分,但是問題在於先生除了這句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還說過很多類似的話
比如
「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於此一立定,便是端本澄源。」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
我最欣賞先生的地方就在於他指導人致知句句務實,從實踐出發。所以在事上磨雖然看似講到重點講到現實行動了,可只是他許多指導一句,和其他指導同樣重要,並沒有什麼特殊性。
3. 先生並不是反對學生好靜啊啊啊啊ヽ(;▽;)ノ
喜歡文靜的姑娘有什麼不好【。
原本的對話是這樣的
陸澄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答道:「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遇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好靜不是不好,是在靜的時候也能做到克己才行。
先生又說過:
「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
如果先生反對靜又怎麼會教小朋友們靜坐??
關鍵在於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啊!
4.看到答主說先生的話是孔子的注釋,真要哭出來了
反了啊!
既然答主說先生的學問是陸九淵陸象山先生一脈相傳,我們權來看看象山先生怎麼講吧:
「《六經》皆我註腳。」
有人問:先生之學,亦有所授受?
曰:「因讀《孟子》而自得之於心也。」
再往前說程顥:
「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的。」
這一派狂就狂在這兒,答主這樣講,勾銷了一堆學說…
看原著啊同志們,不要再你認為我認為了。答案就在書後頁,你偏要抄同桌的怪誰呢!
樓上都比較文縐縐,其實這句話意思結合上下文來理解。
陽明先生教導的就是修習自身要從最根本,最原始的地方開始,即是你的心意和念想,你的每一個細微的念頭,你的感覺和最初的良知,你只有從這些細節上去抓住,去控制,去改變才能由心靈反應到行動,這樣你的每一個行動不用去刻意,自然而然的會達到你理想的那個境界。
對於王陽明心學琢磨不深,談談自己的觀點。
「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吾人為學,當從心髓入微處用力,自然篤實光輝」就釋義來說,殺人必須從咽喉處一刀致命,而求知問學,應當將自己的心思放在同一專業或者同一課題上進行用功,自然能有所成就。
這句話就我個人理解就是,學習的時候應當應無旁騖。譬如直白些說,背英語單詞,不能背一會就去刷刷微博玩玩手機看看電視,應當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背單詞這件事上面,完成目標之後再稍作休息。
---------------
看見二樓的評論發現自己的見解淺顯了,陽明先生講究的是知行合一。無論是學業事業還是心性,需專一篤行,便能有所進步吧。
晚上靜坐也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仔細想想一天之內有沒有做不合適的行為,有沒有說不合適的言語,有沒有浪費時間,應該如何改善。在明日或者下一次同一件事發生的時候,應當改正。
知行合一,當踐行。
其實很簡單 哪有什麼大道理 就是強調一念之間 比如今天我要背單詞 一念之間 趕緊去背 不要多想 多想就發懶了 其實這是克服拖延症的一個秘訣
王陽明: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吾人為學,當從心髓入微處用力,自然篤實光輝。
「殺人」句的意思是做事情要抓住關鍵。「殺人」句是為了類比「為學」句。
「吾人為學」,「為」的是「做聖人」之學,「致良知」之學。
「意業」最容易出現過失。「心髓入微處」正是「一念發動之處」。
《大學》中說: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可見在「心髓入微處」如何用力,乃是要「格物」。王門「四句教」中有一句說:「為善去惡是格物」。也就是說「當從心髓入微處用力」就是要在一念發動之處為善去惡。「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以此自修,直躋聖位,淬鍊成金,自然篤實光輝。
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
心髓入微處用力,指的是王陽明當時在部分見解上不明,但這用力基本沒用,沒打開的。糾結這個。無語。
我覺得可以結合西方的精神分析論理解,我們很多雜念,行為是由人的潛意識控制的,如果只是在意識層面克服雜念,製作行為是不能一勞永逸的。關鍵是順著意念發現背後的潛意識,及其產生的最初原因,這個潛意識就是陽明先生所提的骨髓入微處。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幾句話是理解心學的切入點。其中凝結了佛家尤其是禪宗佛性的思想還有孟子的心性仁愛思想。
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真如佛性)這是佛家的佛性理論,是心學立論的出發點。
有善有惡意之動,
這是理學天理人慾之動,理無不善而欲無不惡。心意之動從天理則為善從人慾則為惡。
知善知惡是良知
良知即王學所謂天理自然無善無惡明覺處,天理無善無惡因而無不善(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的思想)即王學把良知融合於第一句的心之本體之中。
為善去惡是格物
格物是致良知之途徑。知本體心之無善惡之無不善則即可明心見性而在世間萬事之中做到為善去惡,從而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樣事功與良知就合一了,做到這裡,就是所謂致良知了,這也是孔子:禮義,所以歸仁的實質。
所謂知行合一也就在於此,知心本體為天理之所已(已:止也,停駐也)則即行之於己,如人知臭味則避之(條件反射),心動即行之也
深入基層,群眾路線。無他耳。
與理解《韓非子》中「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句,是一樣的。
欲宏觀,先微觀。不微觀,無宏觀。
欲治天下,先治鄉里。
不為列兵,難統大軍。
沒蹲過現場的建築經理,貓膩坑死你。
不懂前沿苦寒的爛幹事,終成屌參謀。
細微關節多不明,理論探幽難精進。
對立統一。
可惜,大家都不讀點古書嗎?四書章句總要看把。中庸開篇還講的不清楚嗎,通篇也就是叫這個道理啊。戒慎恐懼,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致廣大而盡精微, 極高明而道中庸。不舉例了,好好看點原典吧,朱子的註解是非常重要的。
刺激她的G點 好讓她高潮
原話真正出自《與黃宗賢(五)》(《王文成公全書》卷四),全文如下:
仆近時與朋友論學,惟說「立誠」二字。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吾人為學當從心髓入微處用力,自然篤實光輝。雖私慾之萌,真是紅爐點雪。天下之大本立矣。
若就標末妝綴比擬,凡平日所謂學問思辨者,適足以為長傲遂非之資,自以為進於高明光大,而不知陷於狼戾險嫉,亦誠可哀也已。
結合上下文就很好理解了,主要講的是「立誠」。
王陽明自己就很提倡整體演繹來理解儒家古本,反對過於訓詁式的。如果只看這一句話,正正好好地落入了陷阱。
個人以為,王陽明的心學並不是唯心主義,而是一種對潛意識認知的注重。而這裡的「入微處」,指的就是「直覺上的合理性」,「直覺上的判斷」。是一種潛意識中對問題的天然的提問和聯繫,即所謂「有所領悟」。這無形之中就提出了將客觀世界與潛意識認知進行統一的學習方式。這很符合中國文化注重領悟的模式,也很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
即是到內心深處「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處深刻地剖析諸多想法的根源,若根源正則存養,若根源病則去除。
沒讀過這些書,就從字面意思上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咽喉出用刀,好像三國里把街停比作咽喉吧,街停是糧道,失了街停,大軍斷了能量來源,導致那個多少次北伐失敗舉著個例子是想說咽喉就是那個關鍵的點,咽喉處用刀就是一擊致命。這半句應該是跟後半句有類似點的,後半句我覺的還是強調看事物或者是解決某個問題要找它的根本原因,從根本處去處理。
逆襲
腦子裡第一反應:看見王陽明,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張俊芳
我是不懂,但我覺得用殺人當例子的言論,在怎麼高端在怎麼滿懷深意。我都不會覺得它說的是對的。
推薦閱讀:
※王陽明是怎麼一步步變成機場成功學大師呢?
※什麼是泰州學派?泰州學派所推崇的思想是什麼?泰州學派為什麼可以成為明代後期的主流思想?
※知行合一能成聖,但知之而行不為的人能成什麼樣呢?
※都有哪些重要人物評價過王陽明?
※關於王陽明的花背後應該需要怎樣的思考?
TAG:王陽明王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