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總是傾向合理化自身的行為?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關於歧視話題相關討論歡迎關注。
這是社會心理學下面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人們總是會嘗試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這其實是為了讓自身態度和自身行為保持一個一致性。接下來嘗試介紹一下Consistency Theories好了,不過我只能做一些很簡略的概括性的介紹(說不定還有些錯誤敬請指正),想深入了解的請各位閱讀相關書籍獲取更全面的認識。
Balance Theory - Fritz Heider (1958) 最早的認知一致性理論。→這個實際上更多討論的是態度方面的一致性,並沒有直接回答本問題,不感興趣的可以直接跳過。
Balance Theory 其實又叫 P-O-X Theory。P=Person, O=Others, T=Things. Heider想用這個理論來解釋解釋什麼時候人們的態度是具有一致性的,是平衡的。
我們首先來談談平衡的狀態。當我們喜歡的人正好喜歡著我們喜歡的事物的時候,是一種很符合邏輯的平衡狀態,態度保持了一致性。平衡狀態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
這裡可以把加號理解為喜歡,把減號理解為討厭。當我們討厭的人正好討厭著我們喜歡的事物的時候,這裡同樣達成了一種平衡的狀態。
同理,當我們喜歡的人討厭著我們討厭著的事物,我們討厭著的人喜歡著我們討厭著的事物,都達成了平衡的狀態。
在Heider的三角形中,當同時出現三個+號,或者有兩個-號之時,態度保持了一致性,達成了一種平衡的狀態。
而第二個三角形,則描繪了一個不平衡的狀態,這時候我們討厭的人竟然和我們喜歡著一樣的東西!這實在是太可怕了!同理,當我們喜歡的人喜歡著我們討厭事物之時、討厭著我們喜歡事物之時,也是一個不平衡的狀態。在這個三角形中,出現兩個+號一個-號之時,或者說兩個正相關,一個負相關之時,這是一個不平衡的狀態。
這個最早出現的關於態度相關性的理論其實受到了不少批評,譬如是在是太簡單了,實際生活遠遠複雜於此;譬如忽略了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重要性不一,有時候更看重這個,有些人更看重那個。
Cognitive Dissonance 認知失調-Festinger
總算說到大名鼎鼎的cognitive dissonance理論了。
什麼是認知Cognition了?其實這是個很大的概念,包括任何的知識、看法、信仰以及行為。而Cognitive Dissonance則是指一個人認知之間的不一致。
當這樣認知上的不一致(尤其是當人的看法和其行為不一致)時,人會感受到壓力,這樣的壓力會促使人去減緩這樣的不一致。這裡的壓力大小會取決於認知不一致的幅度大小,以及認知本身的重要性。
這時候我們有幾方式來緩解壓力、減緩認知上的不一致。讓我們首先來看一個典型的認知失調小例子——老Z好煙,他不是不知道抽煙對身體不好,但他還是想抽煙。他的內心也在掙扎(認知上的不一致令他充滿了壓力),然後他終於——
1.改變自己的認知——抽煙讓我保持活力,這說明抽煙對身體好。
2.增加認知——是的,抽煙不好,但是我們沒有辦法避免所有的危險;抽煙可以讓我看起來很酷炫(並不)。
3.減輕認知的重要性——對身體好不好這一點壓根不 重 要 嘛
4.批評自己未選擇的選項——不抽煙的話我那些寶貝煙不都浪費了么,那多糟糕。
5.交流——和其他好煙的夥伴們一交流,從其他人那兒獲得支持
6.壓抑想法——啥?抽煙對身體不好?咦你在說什麼我聽不懂?
請大家萬萬不要模仿這個例子。不過我們可以看到,老Z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合理化自身的行為,緩解了因為認知不一致帶來的壓力,過上了無所畏懼的日子。
除了以上六種之外,還有兩種減緩的方式:
7.改變自身行為
8.過度合理化(Over justification)——相信這個行為的發生完全是因為利益(reward)使然,並不是出於自身的態度選擇。
&>&>&>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我們的行為決定了我們的態度。
&>&>&>相較於根據我們的態度行動,我們更容易為了自己的行為找理由而轉變、而發現自己的態度。
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我們做決定的時候。當我們做出了決定後,我們會更支持我們已經做出來的選擇 (post-decision cognitive dissonance)。我們也會更主動地去尋找或者更注意那些支持我們選擇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可以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selective exposure)。這同樣也是在合理化我們已經做出來的行為。
實際上,在態度Attitude的4個作用當中,有一項就叫做Ego-defense,來保護我們自己對於自我的認知(protect our self image)。如果一直生活在行為和態度的不平衡之中,人們將要承受太大的壓力甚至是痛苦,因此我們通過轉變自己的態度將自身行為合理化,更像是一個人在精神方面保護自我的機制吧。
謝謝閱讀:)
Source是看到這個題目後翻箱倒櫃找出來的社會心理學筆記和傳播學筆記。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拋磚引玉,還請各位多多指教。降低自身焦慮,提升自我評價,保持心理健康。
黃小明借了楊楓328塊6毛錢用於結婚辦酒席,事後沒錢還不上。
楊楓女友鬧,楊楓催小明。
於是小明想,楊楓這人妻管嚴,不行,得幫男人漲漲威風,未還。
數月後,楊楓沒錢買杜蕾斯,再催。
小明想,楊楓此人淫蕩,不能長此風氣,未還。
又過數月,楊楓總是用手機玩知乎,想買台電腦方便用黑體字上鏈接,再催。
小明想,楊楓整日上知乎逗比漲粉,又無乾貨,簡直禍害無知少女,未還。
3年後,楊楓催。
小明想,楊楓心胸狹窄,一點臭錢記三年,這樣的盆友交不得,未還。
再三年,楊再催。
明想,心胸狹窄又淫蕩,到處禍害少女的人,眼中還只有錢,絕交!
壞賬。
小明說,其實我是正義的:你看吧,我不還錢,楊楓就無法淫蕩,也沒辦法整日上知乎騙美眉。關鍵是他這人心胸狹隘不值得交,不還他錢是更好的維護了世界和平,所以我是正義的!
總結:人都有一個自我認同機制,即哪怕曲解事實也要認為自己是對的。
因為世界上不存在「連自己都否定自己的存在」。
以上。(認為對的點贊,其他看著辦)
一言簡答,因為控制不住啊!
To take control of their lives,people tell themselves stories about the person they want to be.
- Jonathan Franzen
為了掌控人生,我們總說著自己臆想的傳奇。(亂翻)
關於心理學現象,我能想到最常見和最有趣的之一,便是rationalization(合理化作用)了。合理化指的是實施某種行為時、或已經實施該行為後,賦予其看似理性的解釋。
說白了,就是為自己的行為動機找借口。
對於我們實施某種行為的過程,表面上的鏈條是這樣的:
客觀數據分析 - 決策 - 行為
實際上卻常常是這樣的:
決策 - 行為 - 主觀數據分析 - 解釋行為
我們可以看到,此時決策和行為早在數據分析前就完成,而後的分析早已有所偏差、不再客觀了。
想想看,我們自己體驗過這樣的鏈條嗎?
前天下單了一支妝前乳(為了買二減半+免運費還買了修容粉、眉筆、眼影盤、腮紅),而我已經有不下五支妝前乳了。根據我的膚質(干皮、敏感肌)和皮膚狀況(臉頰毛孔)的需求,實際上只要兩支!兩支!就夠了!!!(關於妝前乳指南請參考有什麼不錯的妝前乳可以推薦呢? - 黃削梨的回答)。
如果有人問為什麼買,我可能會說:
「這是顏色修正款的啊,我還沒有這種類型的呢。你看我皮膚挺暗黃的吧,得先用紫色平衡+提亮一下吧。」
「我做了很多research,大家都很推薦這款呢,應該不錯的。」
「我都好久沒買化妝品了!」(exo me???)
「我想體驗更多的化妝品,以便分享給大家啊。如果不好用,就可以告訴大家不要買了。」
實際上呢,我也真的很相信自己是因為這些原因而買買買。
因為人們願意相信自己是理性動物,相信我們的決策都是合乎邏輯的。
事實卻是:不是我們做的每一件事背後都有合乎邏輯的理由,只是我們賦予其合乎情理的解釋罷了,這是人類最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之一。你可能會問,買個化妝品有什麼好防衛的呢?那麼如果換個例子,你做了一件反道德或者對自己有害的事,這種心理防衛機制的作用就會明顯地展示出來了。
比如你明早八點有個essay due,可你卻看太陽的後裔看得無法自拔,補新後又查了查仲基老公的最新動態,被帥了一臉,看看他以前的綜藝怎麼樣?入伍前還演了啥?啊好懷念成均館緋聞啊,結局是啥來著……就這樣到了半夜兩點,你才開始動筆。實際上整個拖延過程你是非常惴惴不安的,八點的死線如同彈幕般一遍遍拂過腦海,但你就是沒能關視頻趕essay。因為你告訴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我已經構思好了;這篇essay成績的比重才那麼一丟丟;大不了要個extention……帶著這樣的心情,你連框架都沒列,匆匆在鍵盤上噼里啪啦打一通,中間還刷了一下ins,看到字數一點點逼近下限,頁數漸漸增加,你心情越來越好,士氣越來越高漲,行雲流水般下筆如有神,結尾居然還靈光一閃吊了個書袋抖了個機靈,Voila!踩線完成!
你可能挺高興的,卸下千字重擔沉沉睡去。這篇essay的成績可能好可能壞,但只有你自己知道這和從一周前就開始做research、列框架、寫作、檢查、問建議、修改、再修改出來的essay的質量,是完全不會一樣的。但你仍然睡著了,掛著勝利臉睡得很香。
這種叫做合理化的心理防衛機制有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益處:讓我們睡得著。否則呢,帶著痛徹心扉的悔意、忐忑不安的惶恐、莫以名狀的羞恥,我們根本睡!不!著!我們會對自己的每一個不那麼」正確「的行為深感後悔、憤怒、痛苦、悲哀。我們會反反覆復質問自己:我這麼做真的對嗎?我的專業真的有前途嗎?他愛我嗎?我嫁對人了嗎?買對房了嗎?選對車了嗎?做的工作真的喜歡嗎?我的人生真的有意義嗎?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抑鬱症患者飽受失眠困擾:長夜漫漫,他們的心理防衛機制沒能及時出來輕輕摸摸他們的頭,溫柔地說:「沒關係的,有什麼大不了的呀。」
至於推動這種機制的引擎,弗洛依德的」合理化理論「和 高票@泓兮的答案中提到的的Festinger」認知失調理論「都是目前心理學界普遍認可的學說。 @泓兮展開得很明確也很清晰,關於Festinger的我就不多展開啦,基本就是:如果一個人同時有兩種不一致的認知,他會非常不爽;並且一定要想辦法讓它們協調了,他才會爽。而弗洛伊德認為的就是,合理化是一種自動的自我保護反應,是本我(ego)中的潛意識部分在發揮作用。這種反應的標誌是你不知道你在騙自己,跟你知道真相卻撒謊形成本質上的區別。
好了,那麼就算我想晚上睡得著,我也不想讓自己的人生時時刻刻充滿自欺欺人的借口呀!我不想滿眼都是扭曲了的事實,我也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改正它們、避免它們呀!怎麼辦呢?
首先要明白的是,我們不可能對合理化完全免疫,也不需要完全免疫。我記得大一心理入門課教授第一節課就告訴我們:「學心理不代表你能掌控自己的心理。」被熱湯燙過我們下次知道吹吹,被偷過手機我們下次不揣口袋,吃過的食物糟糕服務差勁的餐廳我們下次一定不會再去……但就算關注了這個問題,看了整整46篇回答,我們也無法保證,我們今後的人生再不會為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就算我心理學學了4年,文獻讀了千篇,坐在這碼了這麼多字寫下這篇回答,也不能保證從今往後便不會不理智地買買買……
我能說的也許只有:當一項決策越昂貴(耗費的金錢、時間、努力),其後果越無可挽回,認知失調越嚴重,我們就越想要通過過分強調其好的一面來減輕失調。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對於購買很昂貴的東西或者做出重要決策來說,我們千萬不要詢問剛剛買完/做完的人的意見!因為他們是最最希望說服你「放手買吧/干吧!」的人。不是他們要搞你,而是他們的認知已經被調和過了,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做得對。我們應該詢問那些正在搜集訊息的、心態開放的人。
希望對您的問題有一些幫助!:)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灌輸了太多的觀念枷鎖,例如,你要聽話,順從,做好孩子,壞孩子是要被厭棄的等等。每一個枷鎖都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並且會形成一種機制,一旦觸碰就會逃避,合理化,然後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所以在自我認知的道路上困難重重。
例如好孩子觀念,很多人都因此無法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卻對別人苛刻。因為一旦需要面對自己的錯誤就會痛苦,小時候恐懼被人厭棄的無助感成為創傷被頑固遺留。這種恐懼感因為常年的積壓會讓人無法承受。
所以,合理化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內心的枷鎖創傷越多越趨向於脆弱,逃避,合理化。
在可能的範疇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能的範疇尋求宗教。
不然怎麼活得下去。
因為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可以使自己沒有負罪感,使自己處於一種舒服的狀態,人總是趨利避害的。
因此,選擇直視自己行為理智分析的人才能成為Master
武志紅闡釋「合理化心理」:
「我們的很多所謂美德是對匱乏的合理化而來。譬如一些崇拜是由恐懼而來,一些克制是由從未得到而來。本來是我沒有,結果合理化成我不要;本來是我不敢,結果合理化成我不想。」
「這種合理化中,藏著我創造我掌控著命運的想法。恐懼變成崇拜,就由被動受脅迫變成了主動服從;我沒有變成我不要,我不敢變成我不想,都將外在匱乏變成了主動選擇似的。」
「我們需要伸展手腳,但如伸展手腳總被懲罰,會得到一個經驗——你不能伸展手腳。這本是外部禁令,通過製造恐懼而發揮作用。但我們為增強控制感,會化被動為主動,將這個自己難以反抗的外部禁令,變成主動順從的內部禁令,美德常由此而來——由恐懼而來。」
清風子:
「我認為合理化和看得開是兩回事:合理化是逃避事實,為本來不合理的事實尋找表面上看起來合理的理由,以求得心理安慰,可實際上相關的癥結並未因此消釋,而是依舊存在,所以合理化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看得開是接受事實,不跟事實較勁,在接受了事實後,相關的癥結也許會隨之化解,也許還是沒有化解,但當事人已經能夠與其和平共處。」
讀巫師唐望的時候有一段話一直銘記在心。因為在你心裡自己是如此重要。
原文附上:「在你心裡,你把你自己看得太該死的重要。一定要改!你是如此該死的重要,使你覺得可以理直氣壯地對每件事惱火。你是如此該死的重要,所以事情只要不如你的意,你可以掉頭就走。你大概以為那樣表示你有個性。胡扯!你是又軟弱,又自命不凡!」
我們大多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中心,宇宙的法則,所以自己做的什麼都是對的。這是一種孩童的視角,恰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在提問的評論里提到「認知失調」,這是一個可以解釋的角度
認知失調(見維基百科:認知失調),最初是指當人的態度和行為產生衝突的時候,人會選擇改變態度以降低兩者衝突的程度,來減輕自己的焦慮。
人的心理防禦機制之一.感覺這是很多人"正常"的活著的神技之一.道德上的合理化,自我安慰等等.
雖然這個機制幫助了很多人避免了個人"精神"的奔潰.
但是,個人覺得一個人越是能隨心所欲的應用此技能,這個人的心靈越處於愚蒙無知的狀態.缺乏自我反省能力
自我保護
因為人都是自私的 所謂自私不是說損人利己,而是最大限度的保證自己可以獲得最大的好的感受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我思故我在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所以,我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我,除我之外沒有真理
要知道答案先要知道人是什麼?有沒有自由意識?
人是一個由許多基因組成的機器,因為一個基因組成的小生物很容易被吃掉,死亡,所以基因們聯合起來組建了一個超大的個體,目的是讓基因更好的生存繁衍下去。
意識只不過是根據身體的刺激而追求表面刺激而已,沒有自由選擇這回事。
先給大家講幾個科學家做的實驗
有一個催眠師把人催眠了,對他說你醒了之後先喝杯水再去摸一下地面,催眠結束了這個人果然按照催眠師設置的程序進行,接著催眠師問他你為什麼要喝水,他說我口渴了。那什麼要摸地呢,因為我再找鑰匙。
有一個腦裂患者(左腦和右腦的連接斷了,兩個腦獨立運行且沒有交流)但是得了這種病的人並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分裂,還是認為自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人的腦神經是交叉的,也就是左腦控制右半邊身子和眼睛,反之。
實驗開始了,研究人員把一張沒穿衣服的美女圖片對著他右眼(左眼是看不到的,也就是只有左腦知道這張圖片),他笑啦研究人員問他為什麼笑他說因為看到了美女。然後又把圖片放到了左眼上(右腦知道左腦不知道這件事)他也笑啦,研究人員再次問他為什麼笑,他說因為你讓我緊張。
我給大家分析一下他為什麼會笑,他的右腦看到了圖片控制面部神經進行微笑,但是右腦是不會說話的,沒有表達能力,但是他已經笑了所以他的左腦隨便編了一個理由進行掩飾自己。
其實絕大多數人類都是這樣,身體在自動運行,而真正的我是沒有控制力的,打個比方身體因為基因的利益想吃油炸食品能量比較多,於是我們看到油炸食品的有種想吃的衝動,於是左腦便認為是自己要吃的。我決定要去明早去上課,但是早上很困呀,身體沒有動,這個行為在前面,於是左腦又編了一個理由上課也沒有用不去啦。
回過頭來看單細胞生物,哪邊的慾望更強大,哪邊就會勝出。如果它快渴死了,它就會捨棄溫暖,往有水但冷的地方爬。它有統一的自我嗎?沒有。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自我在處理信息,沒有一個什麼主人在做選擇。它只是根據那種慾望強大,就服從哪個的機器。然而更複雜,慾望更多,鬥爭更激烈的人類,卻以為自己有一個統一的「我」。這種幻覺產生的原因,就是前面我說到的左半腦的解釋能力。它總能找到各種理由來解釋我們的行為,讓我們以為始終有一個統一的「我」在自由思考。可惜的是,我們怎麼可能做出選擇?外界環境操控著我們的慾望,哪邊慾望強就服從哪邊。我已經說得如此簡單明了了,但還是很多人無法徹底體會到這一點。你可能仍然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做,能戰勝慾望,有自由選擇的能力。其實,那一刻是一種慾望戰勝了另一種,然後左腦再胡亂編造一些理由來解釋。
下面我說一下身體具體是怎麼進行自我操控自動運行的,
比如當身體看到了一個對於自身基因來說價值很高的異性,於是身體產生了一個衝動便會很難受,而身體對於脫離痛苦非常渴望,而身體知道如何創造快感,於是身體便會去追求那個女生去做愛,這樣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身體便會感到很舒服。而自我意識在這當中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有人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那個異性或者我學習了技巧我有發揮作用,但是無論你怎麼說你都是在狡辯,意識不過是根據身體的刺激而去追求表面的刺激而已,真正的原因是身體內的基因要去繁殖。如果你看到異性不會難受做愛沒有快感你不會追求他的你會追求同性嗎,會追求一塊石頭嗎,會抱著一塊石頭睡覺嗎,身體不會對不能產生感受的事物感興趣,所以其實不是對那個事物感興趣而是身體對脫離難受的感受非常渴望而去追求快樂的感受。憤怒抱怨也是一樣,身體難受而去根據身體的衝動尋找快感,而在事後左腦隨便編一個理由進行解釋。而行為和想法不一致也會難受吧,合理化自身就會舒服很多。
看到這裡有些人會很難過吧,難道這就是人嗎,我真的這是一個機器嗎?
其實從一開始方向就錯了,真正的我不是身體,這個世界不是純粹物質的,我們是困在身體裡面的知覺,是那個量子力學中讓波函數坍塌為一個點的知覺!我們在生前和死後都是可以從身體裡面出來的。
其實人類剛開始是很強大的生物,是可以完全控制身體的,是可以完全自由行動的,擁有很多從現在來看是超能力,不信去看看黃帝內經之類的書,那個時候真的是大巫滿天飛,人類從遠古時期到現在其實是一直退化的,現在大部分人對於自己的認知完全是什麼也不知道。
為什麼以前那麼強大的生物會變成今天這樣,是外星人對人進行了基因改造,目的是讓人產生情緒產生能量就像黑客帝國的生物電池,來供給某些我們眼睛看不見的生物,而這也是當前人類的位置。人就從強大的生物變成了今天愚昧的自動反應機器。外星人在人腦子裡加了一個心智,就是左腦的自動解釋能力,唐望口中的飛影心智,葛吉夫口中的緩衝裝置,就是那個時時刻刻都在喋喋不休不會停止的那個腦中的自我對話,它不是屬於你的,是思考發生在你身上而不是你在思考。它是一個外來品是一個寄生物,就是來消耗你的能量的,有研究數據,內心的對話浪費了人80%的能量。
我們本來是有自己的心智的,但是那個心智已經不活動了,這個外來物主導了我們應該不是我在活而是它在控制身體在自動運行,因為它沒有任何競爭對手所以它在你腦中說什麼你就會認同它,認為是怎麼回事,它讓我們固執己見,使我們嫉妒,仇恨,使我們愚蠢。
如果人能時時刻刻保持平靜讓腦袋裡的對話不在持續沒有雜念人的能量就會很充足,是可以用意願完全控制自己的,就可以有超能力甚至可以用意念與萬物進行交流。
而這正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在乾的事,追尋完全的自由。。。根據"態疊加原理" "是非二像性(多角度思考)",人類的行為均是對和錯的疊加態,會在觀察者的觀察下坍塌成正義正確或錯誤邪惡,只要有任何一方為強觀察者,根據觀察者效應,它認為正義的就是正義,例子有各種以今非古的歷史觀,各種翻案平反,尤以那"十年"中的事最為明顯。
每個人的內心中,都只有自己這個觀察者,自然統一坍塌成正確。合理化:重新解釋行為使他看起來比較合理和易於接受。
這是一種防衛機制。防衛機制:自我用來防衛他本身的策略,以對抗日常生活中的衝突所引發的焦慮,防衛機制雖然在特點上各有差異,但是卻有兩個共同特徵包括「對現實的否認和扭曲」以及「它們是在潛意識下運作的」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提及的常見的防衛機制有:
- 壓抑(repression):無意識地將困擾的想法從意識層面中移去,壓抑的概念是Freud大部分人格理論的基礎,而且是包括在所有的神經質行為中。
- 否定(denial):否認一個外在威脅或是創傷事件的存在 ,例如飽受喪子之痛的父母親,可能借著保持孩子的房間原樣,而持續地去否定失去孩子的事實。
-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表現出與困擾衝動相反的衝動,例如慾望可以扮成美德,怨恨可以變成愛。
- 投射(projection):把困擾衝動投射到他人身上,例如父母遇 到小孩考出好成績會說「都是我教的好」,遇到孩子做錯事則會反批對方「都是你教的差!」,藉以卸責。
- 退化(regression):返回到一個比較早期,令人愉快的階段,譬如孩子氣或是依賴的行為。
-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重新解釋行為使他看起來比較合理和易於接受,譬如被解僱的員工會認為這份工作不如理想,被解職也罷。
- 替代(displacement):把衝動轉移到另一個對象而非那個原來可以滿足他的對象身上,例如怨恨上司的下屬,想表達自己的恨意但又怕受到懲罰,可能會移至攻擊性到其他事物上,像是電玩或是出氣娃娃上。
- 升華(sublimation):改造會帶來麻煩的本我衝動,譬如性慾能量可以被轉向或是升華成藝術性質的創造行為。
假使這句話正確:存在即合理。
那,也就是不合理的不存在。
所以,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上吊,不喝葯,不在身上烙煙疤,不絕望四十五度淚水滿面)
我必須合理,不合也得合。
世界那麼大,總有地方叫我合。人口那麼多,總有奇葩跟我一樣合。
啊?為什麼說到這,好想說這麼一句話:上帝啊,賜我個女朋友吧!看我說的多好,「總有人跟我一樣合。」( ̄▽ ̄)
又吐槽,折了吧。我來偏個題……此答案著重闡述「萬一我做出來的行為就是不合理的,那要怎麼辦。」
先看問題。
人們傾向於合理化自身的行為,是為了尋找一種自我概念的認知協調。
自我概念(Self-concent),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
前面的很多答案已經就「認知不協調」的定義作出具體闡釋了,這裡也不廢話。這裡扯一段稍微有點偏題的,關於如何克服這種認知不協調。大概意思就是,「萬一我做出來的行為就是不合理的,那要怎麼辦。」
答主拙見,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指出,歡迎多多交流。(建議配合其他答案觀看,以保證風味更佳)
如果要舉個「合理化行為」的例子——你說過「氣話」嗎?
「氣話」常常被人們拿來當作解釋的理由,用以表達「在當時的狀況下,一切言語皆出自衝動」。為的就是強調一個「無心之過」。
當然了,人們常常會對於自己做出的這種衝動行為表示否定:「這太可怕了,這不是真正的我。這不是我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轉而強調情境壓力造成的情緒失控,期望給自己的行為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是因為我們都傾向於為自己設置一個積極而正向的自我概念,例如,認為自己是善良的、無私的、坦誠的、有條理的、道德高尚的。而若是無法為自己的行為提供合理性,無異於推翻了這種自我概念,從而陷入認知不協調的矛盾和痛苦之中。換個角度,與此類似的「行為合法化」舉動,都是為了圓一個自我概念。
(插播:之所以說人們傾向於設置正向的自我概念,是因為由於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的影響,大多數人無法忽視社會態度和道德秩序的存在。人所具有的社會性會使人們害怕與群體相悖所帶來的不安全感。所以其本質上就是人們迫於從眾心理做出的矯飾行為。)
回到說氣話的例子上來。無法被否認的是,在氣話脫口而出的那一個剎那,具有破壞性的心情卻是真實存在過的。這種心情拿給一個正常人去反思,都是怎麼想怎麼覺得不合理的。因為他覺得,我是個好人,但這種想法是不好的。結果認知不協調就產生了。
對於這種認知不協調,我們要怎麼處理?可以被選擇用來消除認知不協調的方法有很多種,別的答案也提到過。而它們是否都能夠適用於對於自我概念的認知不協調問題呢?我挑三個主要方法分析一下,盡量說人話。
(一)強調某一認知因素
如果將這個方法運用到前面所談的問題之中,就是要強調自己在大多數時候的舉動都是合理的,以此來弱化自己的不合理反應所帶給自己的認知不協調現象。但是諷刺的是,這就好像一句風靡全網的傷感個性簽名——「我紋身抽煙喝酒說髒話,但我知道我是個好女孩。」
個人認為,在這種問題上,這個解決措施比較雞肋。只是通過自我蒙蔽和自我安慰來改善自我認知不協調的現狀,然而實際上卻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畢竟這種「強調」難以把握尺度,而一旦尺度操作不當,過度強調就會造成人們對自我概念的認知固著,並在日後連鎖性地引發更大的痛苦反應。就好像在內心深處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你不知道它哪一天會被喚醒,也不知道它會造成多壞的影響。
說人話就是,誰知道你會一邊自我欺騙,一邊打著正義道德的幌子干出什麼事兒來,乃至於對大環境造成什麼損害。這麼說好像有點兒過了……但是,極端從來是帶有殺傷力的。很多精神病殺手還覺得自己是正義道德的化身呢……
(二)改變某一認知因素,使其與其他因素之間的不協調的關係趨於協調
運用這個方法,即改變已產生的對於不合理行為的認知。可是如何去做呢?是通過對它的忽視,使這種認知趨近不存在;還是直面它,尋找問題發生的來源,從而改變這種不協調?
如果你的選擇是前者,那麼你的行為是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釋的:為了避免認知不協調所造成的矛盾和痛苦,出於自我防禦機制,就不要太care這種行為的不合理性啦……然而這樣真的大丈夫嗎?!和上面說的自我蒙蔽有什麼兩樣啊?
所以說,我的選擇更傾向於後者:正面一切已然發生的行為。不要去無視和刻意掩埋這些行為,無論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
然後,我們要做的就是:
第一步:認真面對自己的狀態,權衡積極和消極的不同比重,認清自己的思維狀態。
第二步:對行為進行歸因,找到反常的因素,試圖令之重回平衡。如果不合理行為是受周圍環境的變化或者周圍的人的行為的影響而產生的,那麼,就去在個人和環境的調整中尋求平衡,在個人與他人的溝通中趨向協調。
(三)增加新的認知因素
這個方法是存在一定的必要性的。有的時候,我們會陷入一些矛盾的循環之中難以自拔,正是由於我們對於問題的看法不夠客觀,對背景的認識不夠全面。我們的認知水平限制了我們在遇到思維難題的時候尋找到正確出路的可能性。
如果通過學習和思考的提煉來增加看待問題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即增加新的認知因素,便能夠幫助我們在對於行為進行歸因的時候得出更加全面和客觀的結論。同時,還可以在根本上降低產生消極認知的可能性,減少自我概念產生矛盾的前提。從而具有預見性地解決認知不協調的問題。
好好好……別打我……說人話:多看書,多思考。
以上。
說到底,也就是要客觀而全面地看待問題。不採取封閉式的態度,將一切問題歸因於自身;也不基於自我防禦而將一切問題歸因為外在環境。客觀地面對不合理行為的發生來源,保持環境和個人的共同穩定。
採取溝通的態度是必要的,無論是與世界,還是與自己。想要順著自己心目中正向的自我概念的方向發展,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全然地接受自己。借一位大牛說過的話,「情感因真實而合法。」對其採取針對性的措施,認知才會逐漸地趨於協調。
為了逃避自己的行為所衝突到的規則而帶來的不安,編一個理由使自己站在合理的角度可以更快地化解那份情緒。
推薦閱讀:
※人類摳鼻屎是本能還是惡習?
※為什麼大部分人類認為含脂肪高的食物比植物食品好吃?
※人體結構這麼複雜,為什麼人類還沒有滅絕?
※一顆行星上,是否可能出現超過一種以上的智慧生命原住民?
※中國人是否比其他民族更好(hǎo)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