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怎麼樣?

能不能詳細描述您在中大讀的專業狀況以及其前景。能否具體描述一下中大具體的學術氛圍和辦學理念?


瀉藥

首先聲明,我就是中大的學生,我很喜歡也很感謝中大,所以下文的回答可能會有失客觀,我會儘力如是描述。
一、先說我印象中的中大
1、校園環境
我想,來過中大的人應該都會稱讚中大校園的美麗。我先後在珠海校區和廣州南校區各生活了兩年。
珠海校區三面山一面海,出了校門就是情侶路,情侶路邊上就是海。

(圖片來自百度)
這是珠海校區的圖書館,樣子是一本打開的書。雖然我一般不太喜歡玻璃建築,但我們很喜歡圖書館的設計,大家看到書中間的「書脊」了嗎,圖書館依山而建,這條「書脊」是通往山頂的階梯,路的名字是「勤為徑」,取「書山有路勤為徑」的寓意。由於是玻璃建築,坐在邊上的話學習之餘抬眼就可以望到不遠的大海。我大二的時候,一次快要下雨了,我在圖書館看書,望出窗外,淺灰色的雲朵布滿天空,海面上氤氳的水汽模糊不清,大有煙波浩渺之感,這幅畫面在我腦中保存至今。圖中的水域是我們的「若海」,天然水,再往外延伸就是海了。

(圖片來自微薄,見水印)
在北方還是嚴寒冬天的時候,南國已是陽光明媚。珠海校區由於是新校區,樹還不夠多,也不夠粗壯。但在嫵媚的日光中,掉落地上的紫荊花瓣讓人覺得格外迷人。我還記得瀚海路上,在小雨中搖曳的紫荊花是多麼的美麗,隨風雨飄來的淺淺的花香啊~~

宿舍旁邊就是山,雨後看起來就像一大片西蘭花 &>&<(圖片原創)(拍的這麼爛一定是原創&>&<)

(圖片來自百度)
不要懷疑你的眼睛,珠海的天就是有這麼藍~~空氣特別好。穿著白裙子可以放心的在街邊巷尾的石凳上隨便坐,不會臟。宿舍桌子一個學期擦兩次就可以了。晾在外邊的衣服懶得收也不要緊,不會落灰。回遷到廣州以後覺得廣州真是臟啊,放假回石家莊回北京,覺得簡直不是人呆的地兒 &>&<

廣州南校區是學校的本部,學校裡面很多看起來超級穿越到民國的紅磚樓,好喜歡好喜歡~
就像這樣的~懷士堂

(圖片來自百度)
順便說一下,很多樓的名字都是「堂字輩的」,永芳堂、馬丁堂、格蘭堂、善衡堂等等,大多是以捐建人的名字命名。感覺比什麼「教學樓」「XX院院樓」拉風多了好不好~~哈哈

(圖片來自百度)
這個就是我所在的學院,一進去是個大壁爐。亞太論壇系列講座就在裡面開。我大部分老師的辦公室所在地。

(圖片來自微薄,主人已經忘記了。。。)
南校的樹非常多,綠蔭掩映中的紅磚樓,獨特的韻味,很美很美。

以珠江畔的中大牌坊作為校園景色圖的收尾。某師兄照的,非常文藝。

2、學術環境
作為一個學渣,這一段實在是不好意思講。我先稍微說幾句,然後再邀請其他人來主講。@DEO兜兜
我個人的感覺是,從總體上來說,學術氛圍不算很濃。但這絕不是說同學們不務正業或是平時的學習很鬆懈。先說畢業後的去向吧,可能因為廣東的經濟發展在全國來講還算挺不錯,廣州深圳都是沒商量的一線城市,珠三角的經濟加上港澳尤其是香港和我們近水樓台的關係,大家畢業後工作的佔了大多數(並沒有統計,只是我自己的觀察,可能說的不對)。出國的氛圍相較國內差不多的大學真的弱很多,圖書館自習室桌面上紅寶書的比例並不算高。在國內讀研的話,我以前是歷史系的,中大的歷史很厲害,所以保研名額很多,班裡接近一半同學都是保研的,但是這樣的讀研比例很大的院系應該算是少數吧。再說平時的學習情況,從外系的感覺來看,覺得數計院、理工院、中山醫、中法核工程等課業量還是挺重的,常見數計院的同學刷夜學習。我是大二結束後轉的專業,原系(歷史系)的同學在大三的時候課業負擔也非常重,大家可不要以為歷史學就是「講故事學」,非常博大精深,很多功課非常繁瑣。大二的時候有一門專選(我沒選),作業動輒上萬字,手寫,豎排繁體,非常可怕。
我現在所在的院是一個成立不久的院,所以師資力量還不是很深厚,但是也有名震中外的學者,比如我們的院長濱下武志。歷史系的師資力量是非常強的,有很多優秀的學者。學生不多,本科生一級也就五十來個人,但是教授、副教授非常多。很多老師的課都很精彩,像曹家齊、徐堅老師等。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翻一番中大歷史系的師資隊伍,教授學生比非常之高。
校園裡的學術講座、各種論壇還是很多的,有機會見到各行各業的大家。當然了,和北京幾所高校應該還是不能比的。

3、校園活動。。。?
我在學校參加的社團還是算挺少的。嶺南書畫協會和創業協會各呆了一年。系裡的辯論隊只呆了幾個月。這一點還想請@DEO兜兜 師兄來詳細講一下~~~感謝感謝!
前面的一些回答大多都提到了嶺南地區濃厚的商業氛圍,確實是這樣的。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大一幾乎所有的床上用品和很多盆啊桶啊之類的都是從同學手裡買來的。我大一的時候參加過中大的創業大賽,我們當時的項目說白了也是賣東西。每隔一段時間也會有什麼跳騷市場之類的。學校里的奶茶店、手機店等多個店鋪都是同學在投資經營。據我觀察,身邊玩股票、現貨白銀紙白銀、炒外匯的同學也有不少。實習更是從大一就開始(當然,不是說人人都如此),創業的同學也不算少。我們學校有一個創業學院,想要走上創業之路的同學都非常夢想能進入創院讀雙學位。創業學院的招生是很嚴格的,有好幾輪的篩選,考察報名者的能力。而且進入以後的要求也很高,堅決不許遲到,遲到兩次(還是三次我忘記了)就會被視為自動放棄。創院的課程都是在周末,有的同學在珠海校區,就要每周末坐車往返珠海廣州上課,很辛苦,而且還有一系列的項目。
學校平時有很多的文藝演出,在梁銶琚堂,廣州芭蕾舞團、中央交響樂團、四國香頌音樂會、TNT莎士比亞的話劇等等,基本都是免費的,有個別要票,但是非常便宜。還有一些電影,也都非常便宜或者免費。

4、管理
不管大學好壞,好像大學生對自己的學校不滿意的很多,我來說說我們學校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吧。
(1)競爭相對公平
我因為親身體驗過轉專業的過程,所以有一些發言權。走後門來轉到相對熱門的專業的人肯定有,我也見過,但是真的很少。大多數的同學要想轉專業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我認識好幾個轉去國商和
嶺院的同學,沒日沒夜的為轉專業考試做準備,有的考上了,開心,沒有考上的,也心服口服。教授的權力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大的,如果某領導要讓接收某同學,但教授就是認為這個同學不夠要求,那最後也很可能領導也沒辦法了。
保研看的是專業課成績,不考慮其他什麼非學術類活動,按專業成績排名,很公平。沒有有些高校學生會主席可以保研甚至留校工作這樣的特權。
出國、出境交換也是公平競爭。而且還有就是,這樣的機會真的很多,所以也沒太大必要暗箱操作。當然,像UCB、台大這樣的學校競爭激烈一些(但這裡的競爭也是公平競爭,主要看績點和英語成績,如果是出境的話),但如果你只是想出去的話,學校多的是,不愁沒得去。我們院最主要的交換地方是台灣、韓國和澳大利亞,班裡接近一半同學有交換經歷,而且沒有交換過的通常也是不想去不是去不了。
當然,黑暗面肯定是有的。我就認識一個同學,掛了好多科,靠給領導送錢把這些科目都提到六十分以上的。但就我所知道的其他學校的情況來看,我們這種事真的很少了。

(2)教授非常受尊敬
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也非常好。老師和同學會因為一個人是教授或學術很牛逼而非常尊敬他和因為他是一個領導而尊敬他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呆過的兩個院系裡面,系裡的領導也是超一流的學者,完全的學者風範,沒有絲毫的「官腔」,也都會給本科生甚至給本科一年級的學生上課。年紀輕輕(不到三十歲在文科領域能到副教授真的挺厲害的)就學術很厲害評上副教授的老師被同學們奉為大神。老師不會收學生的禮物(賀卡、鮮花這類的除外)。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想靠和老師拉關係得高分那是基本不可能的。當然,如果你上課很積極,表現很出眾,老師對你印象好,期末照顧你一點這是人之常情。

(3)學校政治氣氛不濃
不是不濃,簡直是太淡。入dang的也不多。我記得大一的時候學校的什麼領導還抱怨過入dang率太低完不成任務非常苦惱&>&< 畢竟天高皇帝遠嘛。。。被廣為推崇的不是從政而是經商。被人羨慕的是發財不是陞官。

(4)學生的力量還是比較受重視的
中大的理念是「善待學生」。教師相見校長需要提前幾天預約,學生可以隨時推門就進。這個寒假一開始假期太短,不能在家過元宵節,同學們普遍不滿,反映到學校,學校修改了放假時間。畢業典禮校長會和每一位同學擁抱握手,頒發學位證書。雖然校學生會總是被噴,但還是幫學生們解決了不少問題,珠海校區的食堂問題之類。

確實,還有很多問題是大家深惡痛絕的。去開成績單的時候,東校區工作人員態度惡劣辦事效率奇低。校園網高價但是網速奇差。南校食堂的食物及其難吃。珠海校區的學術講座比南校區少很多很多。等等等等。衷心希望中大能夠越來越好。


二、說到中大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怎麼樣的,這問題我實在是不敢回答
畢竟,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我也很難總結我們學校的學生具備哪些「中大特色」的特質。
我想,國父希望每個中大人都能做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最後,附上中大的校歌。

白雲山高,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余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 為國棟樑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忘了誰說過,好的大學是大師和大樹組成的。徜徉在珠江畔的中大校園,看到一棵棵擁有百年歷史依然青翠茂盛的桉樹、榕樹,經過陳寅恪等大師的故居,聆聽眾多優秀的學者在講台上的教誨,我就深感幸福。

我愛中大!!!!!

ps:我說的只是我的所見所聞,不代表所有情況,請勿鑽牛角尖哈~~~~


當年中山大學校學生會主席選舉搞了一個學生直選,結果校團委的領導直接被團中央警告了,就這一點我也挺佩服中山大學的了。


非中大人 但是看到這個問題很觸動 談談自己看法

中大 Sun Yat-Sen University
國內我最喜歡的大學
喜歡它 進可攻 退可守 可以低調 也可以囂張
低調起來毫無做作的痕迹 囂張起來可以飛揚跋扈 壓的人抬不起頭來

而認識的中大朋友 也非常的多元化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明確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 然後衝著這個目標為之努力 每次自己覺得倦怠的時候 跟他們聊聊天 就會覺得自己重新充電了

距離最後一次去中大已經快半年 沒在這裡讀過書 但是對它的感情和熟悉程度都勝過自己的母校 無論是老校區還是大學城 可能當時堅持下去 現在就在中大工作了 當然 可能所有的事 都唔同與宜家呢種境地

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記 中庸》的十字訓詞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作為基督教青年會館的懷士堂
梅屋庄吉所贈的孫中山紀念銅像
惺亭
乙丑進士牌坊
陳寅恪故居
永芳堂
十八先賢銅像
馬丁堂
中大北門廣場

所有的建築都是清一色的紅磚 給人很溫曖的感覺
拱形的羅馬窗 茶色的玻璃 古典的吊扇 可以轉動而結實的木製轉椅 沒有繁亂的感覺 一切都融合得很好
夏日光陰安靜的下午
透過法國梧桐的細碎陽光

HINS那首?櫻花樹下?
樹蔭有一隻蟬 跌落你身邊
驚慌到失足向前 然後撲入我一雙肩
令你靦腆一臉 像櫻花萬千
未有過的愛情 但有種溫馨
歸家那單車小徑 沿路細聽你的歌聲
沒法再三傾聽 你的感動昵稱
維繫錯的一番友情 無奈已經不可糾正
太過堅貞
曾分開 曾相愛 等待 跟你未愛的愛 
你說悲不悲哀
秒速之間變改 小小世界
眷戀 也許走不過 拆卸的街
明日花 昨日已開

對於中大 那麼多內心起伏不寧的莫名情緒 歡喜抑或傷悲 最後都變成了炎夏枝椏上喧囂的蟬鳴
隨著時間的流逝 終會消失在秋日的低語中

或許就是這樣

ps:回答得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 或許 這樣更適合我對中大的印象和情結吧
不知道怎麼開始 沒有結束 因為生活還在繼續


最強的是醫學院和後來居上的嶺南學院,老中山醫對中大的感情非常複雜,因為中大前十地位有很大程度上跟中山醫被其合併有關,畢竟按醫學實力中山醫可以排在全國前五的。

Anyway,其實211重點大學在哪讀都一樣,關鍵看你是什麼樣的人,是放縱自己還是保持住努力,兩種人看到的風景,遇到的人會以及眼中的學校自然而然的很不一樣。


我們平時基本拿「孫逸仙魔法學校」來自嘲,緣起一門叫「哈利波特與遺傳學」的神課。至於我個人的想法,有空再來補充。


首先聲明,我不是中大的學生,但是,我懇求你們能停下時間看一下這個跑了題的回答,特別是中大14屆畢業的同學。
這個暑假,我和朋友在廣州沙涌租了一個單間,押二付一,結果有急事需要退房,當時口袋裡沒有回家的錢,急需把房子轉租出去,所以在58同城發布了出租信息,幾個人過來看後都沒看上,正當我們快要絕望的時候,有一個穿著印有Sun Yat-sen university黑色短袖的大男孩過來看房子。雖然最後他也沒有租這個房子,但是當他得知我和朋友急需錢回家的時候,主動塞給我400塊人民幣讓我們搭車回家。暑假見習一次讓我見識到各種人情冷暖,但是他卻如此相信我們。房子最後也沒租出去,我和朋友都被房東掃地出門了。這個世界好人不多了,人不能讓好人心冷,我必須把這個錢還給他併當面致謝。
在當時聊天的時候,我們得出的信息是,他是中山大學14屆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當時在沙涌附近的廣之旅實習,家在汕尾陸豐。其實我當時記了他的號碼的,只是不巧的是手機不知道什麼時候刪除了聯繫人。希望有中山大學的同學能幫我找到他,謝謝大家了


註:以下內容不代表任何團體立場,均為我個人的所思所想,如有不正之處,敬請指正。文字篇幅較長,通篇閱讀可能需要5-8分鐘。

-------------------我是分割線-------------------------

時光荏苒,轉眼間我已在中大獃到了第四個年頭。作為一名即將從中大畢業的大四學生,我來談一談在四年間中大對我的培養和我對母校的評價。

四年前,當我拿到中大的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其實內心並沒有太大的波動。原因有二:其一是我錄取在一個我並不太擅長的專業——外國語;其二是此前我一直嚮往的學校是天津的南開大學,而由於一些原因,留在了廣州。坦率來說,我畢業於肇慶的一所高中(位於廣州西部的城市),有幸來到中大,其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廣東人都知道,中大是嶺南第一學府,為中山先生首創,前身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在民國時期是穩居前五的名校),校風古樸,治學嚴謹。無奈高中的時候年輕氣盛,總想往離家遠的地方走走,並且我的確對於外語沒有太大的即有優勢(這也可以驗證四年間學校對我的外語能力的塑造),因此,大家可以看出,我是帶著些許的遺憾來到中大的。下面,我要講述這四年的大學生活如何融入我的自我成長和超越。

我的太公是「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的校友,他一生做事、為人嚴謹,熱愛閱讀,對家庭嚴加管教,喜歡好學的孩子(可惜的是,在我考入中大的前一年,太公已經離世)。因此,我在很小的時候便對中大有一種類似於敬畏感的情感,知道這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這種敬畏感一直持續到現在,因此,無論今天的學術氛圍如何,我本人其實是一直把中大當作一個做學問的地方的。我無法確定這是一種自我驗證(self-fulfilling effect),還是事實如此,我對於中大的第一層評價:這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

如果說衡量一所學校做學問的水平高低是從科研成果來看的話,這裡有一組來自校方的數據:學校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數量位居國內高校並列第2位,其中有11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在第三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33個參評學科有16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5,32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10。當然,這樣來看未免過於籠統,畢竟有優勢學科,有弱勢學科,而且教師的科研水平如何影響了學生以及學風,這個才是我接下來要論述的重點。

在談論一所學校之前,我認為應該首先談一談什麼是大學,一名高中生進入大學,接受本科教育,這意味著什麼。有人說,念大學是為了學知識,練技能,以後能夠報效祖國,服務社會,這樣的論調很好,很工整、和諧、具有正義感,也很空洞、無力,給人一種聽起來像是在哪裡似曾相識的感覺。其實啊,對於這樣的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並且用這個專屬的解讀來過好過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我們的家長制社會總是喜歡給我們灌輸一些既成的規矩、事實、讓我們無法辯駁又絕不會真正去做的「真理箴言」,這個就是一個教條化又反教條化的心理過程。最後的結果是:我們不再去用心思考這些「真理箴言」背後的道理邏輯,只是在需要利用它的時候拿出來過一過場,然後再以一種天然的反感收押,以備再用(stereotype anti-stereotype,後者本身也能成為一種刻板印象)。因此,我認為,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進入大學,這個理解不能和一些陳詞濫調重合,要獨特、要具體、要有新鮮感,才有執行力。(哪怕最後恍惚發現,原來與老一輩的「真理箴言」竟然是殊途同歸,因為往往如此,這也沒有關係,過程是獨特的。)那麼,我的理解就是:大學是一個「理解什麼是理解,學習怎麼去學習」,最後加深對自我與世界的了解的地方。

好的,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定義並不那麼高尚,因為它只和自我相關,也很狹隘,只關乎認知,不關乎情感。這裡,我做出兩點解釋。首先,這是一個巨大無比的人類社會,人性是關乎自我的,或許是進化的產物。我們進化出來了思維,道德,情感,其實默默的也給了我們一份責任——了解自我。2000多年前,蘇格拉底把自然哲學拉到了人間,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這又何嘗不是我們作為「人」的一份責任。為什麼把這份責任放在大學,因為這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我們很多的大學畢業生也沒有辦法做好。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人迷茫在出國、保研還是工作呢?心理學給了我們很多了解自我的量表,且不論這些量表的生態效度如何,就算是我們用語言知道了自我的一些側面,若沒有一種立體化的自知力,我們還是容易搖擺不定,像一艘沒有舵盤的船,隨波逐流。大學是一個人類智慧匯聚的地方,在這裡發現自我,我認為是最好的選擇。其次,我不在這篇文章里談論情感,因為情感本身就是源於生活,並且與認知難捨難離。也就是說,情感的東西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部分,而生活這個東西我們早從心智發育之始就已經發生,大學不是一個突兀而出的部分,因此我不把大學生活突出來說,雖然這是很多我的同齡人最為關注的東西,我還是固執的以為,大學裡面最為緊要的事是自我的認知成長。

認知(cognition)這個詞本來是心理學的術語,這兩年隨著新媒體已經進入千家萬戶(雖然也有誤用),因此我也用這個高級的辭彙來表達我的語言。大學生在過去被稱為知識分子,高材生,這裡說的其實都是專業、深刻的認知能力。那麼,時至今日,為什麼不再把我們稱為高材生、知識分子了,甚至連博士也淪為「打工」的呢?宏觀層面上,要追溯到第三次院系調整,這裡不詳談;微觀層面上,其實是我們不再把做學問當作一件需要認認真真去做的事了,我們更期待職場的加薪,升值的房價和小資的情調。知識,作為一種產品,恰到好處為好,多了讓人覺得怪怪的,而且心累。(當然,於此我論述的是一種社會層面的現象,並非價值層面的正誤)於此時代,一所好的大學的特徵在於:既能給我們知識情懷,又能給我們飛黃騰達的能力。我想說的是,中大在這兩方面,都有著不錯的表現。我先說後者,飛黃騰達的能力。以嶺院(自稱經濟學僅次於北大)、管院(號稱商界的黃埔軍校)為代表的,中大一批優質的經管類學科培養了大批的專業人才。嶺南地區重商務實的傳統,加上分布在粵港澳地區的中大校友(social capital),其實中大的畢業生的就業應該是樂觀的。根據學校發布的《中山大學2016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聘用過本校應屆畢業生的用人單位中,有 81%認為本校應屆畢業生的整體表現「高於平均水平」,有 19%認為本校應屆畢業生的整體表現處於平均水平,沒有用人單位認為本校應屆畢業生的整體表現「低於平均水平」。

再說後者,這個我認為是大學的本職和靈魂所在的部分,知識和情懷。國立中山大學被拆解後,保留的文理學科(如哲學、數學、生物、歷史,社會科學等)至今非常強勢,本世紀初重新併入的醫學專業(中山醫)使中大的綜合排名穩居國內前十,這些多元優質的專業不僅僅提供了一個術業專攻的平台,更為重要的是一種通識教育的培養。通識教育方面,我想中大是做在全國前列的,我本人的體驗是:除去出國交換的一年,我接觸到的學科包括了-文學,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金融學,醫學,物理學,管理學,地理學。這些課程在我的主觀印象中都是由非常優秀的老師教授的,非常有助於培養一種跨學科的思維,這種理解力,其實就是我所說的「理解什麼是理解」。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一些學科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怎麼去判斷我們是真正理解到位了呢?就拿心理學為例,很多人以為心理學是研究神經病的,殊不知在醫學的學科分類中精神病學(psychiatry)才是真正研究精神病學的學科。而在現代心理學(psychology)當中,最接近精神病的其實是異常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以及早期的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而從上世紀60年代的人本主義思潮以來,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其實才是當下心理學的主流。再其次,很多人以為心理學是文學藝術,是一門臆想建構的學科,其實心理學的確有建構的模型,但更為重要的在於用科學的方法去檢驗模型的真偽,在這個檢驗的過程中,我們會設計大量的實驗,會用到標準化的量表,會結合精確的統計,利用腦成像的設備,因此,心理學其實是一門科學。《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們不斷地理解自我、這個時代、世界,才發現我們所知實在是微不足道,從而拓展了智慧的廣度和深度,這就是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交鋒,這就是「理解之理解」。

理解什麼是理解,還有一個維度——人際與群際。人際指「我」如何去理解他人,我們在與他人的交流與溝通當中,是不是常常感覺到對方總是聽不懂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呢?其實,對方的想法是一樣的。我們說著同一種語言,連口音都是相同的,自以為是理解了,可是仔細想想,有多少衝突與矛盾正是因為我們「自以為理解」而實則「並未理解」呢?南大的社會學博士黃菡說過一句名言,多少「心直口快」,都是無形的傷害。可見,有時候我們連自己說的話亦常常缺乏一種理解力。歷史的視角來看,我們在觀看一部電影、一本書、一張畫、一段音樂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和一個個人物進行聯結,理解源於更加立體化的思考、同感和共情。另一個方面,群際的「元理解力」指「我們」如何去理解「他/她們」,種族衝突、階層暴動、國家非議,有多少僅僅是因為缺乏了一種接納性質的理解能力而發生,使原本可以實現的共贏淪為了「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在此不再累述。

下面講「學習怎麼去學習」。變遷可能是我們這一代的大學生面臨的一個最大的主題,關於信息是如何爆炸,觀念是如何激變,我們的國家和世界正在經歷怎樣的變遷,我想這是一個不必過多論述的背景知識。在中大的四年,我經歷了院系的變動,教師、院長、校長、書記的更換,四校區變為三校區五校園,第一方陣到世界一流再到雙一流的目標,我的本科專業(外語)從人才稀缺到人才過剩,周邊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勝枚舉。從一個更高的維度來看,我們的國家,這個世界,黑天鵝事件頻出,科技日新月異,產品更新換代,一度「普世」的價值觀慘遭抨擊,一時流行的影視作品轉眼即逝,就連政壇的明星都曇花一現,我們所處的這個時空,猶如加速的齒輪,轉動著一個我們誰也無法確知的未來,這樣的論調,哪怕是聽聽羅胖兜售的「時間的朋友」,翻翻暢銷書《未來簡史》(《人類簡史》),也能輕鬆地略知一二。這種不確定(uncertainty)性容易使人不安、焦躁,壓力增高,主觀幸福感降低。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Ellen Langer在她的暢銷書《mindfulness》中呼籲我們:擁抱不確定性,用一種專念的心態來應對這個變動的世界。什麼是專念,Langer提到了三大特徵:①創造新的類別(new category) ②歡迎新的信息(new information) ③多重視角(more than one view)。具體的概念不便累述,因為今天要講的是大學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而這種(或別種)專念的思維方式,正是我們學習的方式。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是這個時代的一件大事,要懂終身學習,不是將知識以一種念ppt的方式來傳輸,人不是機器,人的價值在於發掘這些無聊透頂的ppt信息中的有趣之處,在於身處這條指數級增長的信息洪流中發現最有用的東西,當然,也在於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收穫的求知慾的滿足,和智慧本身來帶來的幸福感,而大學的價值,正是幫助學生去實現(fulfill)「人」的價值。學習從來不是一種固化的東西,大學的學習已經無法再像古時候一樣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階段了,因為這個時代再難以找到一種一通百通、一勞永逸的知識,文化是可以反哺的,師生是可以互換的,知識是可以淘汰的。因此,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元學習」的能力,即我前面講的「學習之學習」的能力,這也是大學所發揮的第二大功能。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中大給予了每一位學生培養這種能力的機會,這種機會,在一所優秀的綜合性大學中尤為容易獲得。學界的夥伴們都應該了解,目前學科發展的趨勢是融合、交叉、互補,而綜合性大學,相較於其他的專業院校(如師範類院校、財經類院校、理工類院校、醫學院校等一系列在第一次院系調整中以仿造蘇聯模式為綱建立起來的專才院校),在這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多元,所以更加容易培養起這種「元學習」的能力。(當然,這裡也可以找到一些專才院校不停地更名,擴建院系的原因)

當然,當然有人會跳出來反駁我說,你憑什麼保證中大就能給予我們這種能力,我認識的XXX也是中大學生啊,他不就也和普通大學生差不多?朋友啊,大學不是「學而思」,不是「保過班」,我從來沒有表達過中大的每位學生都是人中龍鳳的意思,中大給我們的,不是一條高枕無憂的康庄大道,而是一把手電筒、一雙鞋,在千萬條路中讓你得以看清每一條路的機會,然後走上一條路,讓你能夠走到無窮多遠。任何一所大學都希望培養人才,只是有的大學能夠有機會讓我們有更多一點的選擇,並讓我們走得更遠一些。如果說大學非要評個高下,這可能是一條標準。

寫到這裡,可以坦言,我上文談的學校「給」了我們什麼,其實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學校從來「給」不了我們什麼,只有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要」什麼,在能在學校這個平台中成長,力量從來不來自於外界的什麼權威、聲望,只來源於我們的內在(如能力,如性格,如品行)。

有可能有人會講,大學沒有權利逼迫我做學霸,我有權利選擇不優秀,因為平凡、小資的生活也很美。沒有哪所大學會逼著我們變的優秀,雖然每一所大學都希望培養出有用的人才,但絕不至於要挾我們去持有統一的價值觀,(至少我在中大沒有感受到這樣)大學不是專制型的家長,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可以每天打打球、打打機、晒晒太陽,也可以每天多走走圖書館、多聽聽講座、多找老師聊聊天,只是,我們必須了解,我們正在過的生活,會成為一種事實上的選擇,這個選擇可能導向今後的一生。這是一種控制感,一種自知力。有的人得過且過了,卻對自己行為選擇的結果一無所知,等到激變的洪流帶他到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面前,倍感後悔,這可不是他在使用自由權利去選擇了什麼人生,而是無知、是逃避,是沒有靈魂,是最大的不自由。我總覺得,在中大不變得優秀,有些可惜。

肯定有人說大學要哪裡只是優秀就足夠,內心的善良,道德的高尚,做人的擔當才是大學應盡的義務。我當然不會否認,道德、擔當、學會做人是絕不亞於優秀才智的重要的東西,我當然無法否認,永遠不要有像盧剛、馬加爵、趙承熙、葯家鑫、林浩森這樣的高智商犯罪者,也不要有許許多多因為一時短視而自斷生命的大學生。大學當然永遠都不要培養出「才識淵博的怪物」和「多才多藝的變態殺人狂」。前幾日剛剛在廣州結束的華語辯論老友賽中,有一個辯題是「人是否需要永遠理性」,在這個方面,我們當然希望大學能夠教會我們永遠理性,永遠不要被衝動沖昏了頭腦。只是,在大學裡才來談德育,為時過晚,因為這是我們十二年義務教育中的內容,是我們童年期家庭教育的內容,是我們和諧社會的內容,是一個我們稱之為「人才」的人應有的最為基本的東西,大學的價值不在於此。也就是說,我不贊成在大學裡面突出道德的教育,絕不是說道德不重要,道德太重要了,只是道德的培養絕不是短短几年的大學生活就可以塑造的東西,讓大學來重新教我們道德,這就像在飯堂門口貼上「X心價值觀」一樣,毫無意義。道德觀,價值觀,性格,是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性,有其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關鍵期,是在童年,在家庭,在小學初中,不在大學。有道德是作為一名大學生應有的尊嚴。這幾年來的學術造假,學術不端,期刊退稿等一系列的問題,無不令人痛心,但又何嘗不折射出一種社會現象、社會風氣?不在基礎教育階段談道德,任由學校的「德育部」、「思想品德」課成為令人厭煩的意識形態的輸出場所,又想讓大學就清新脫俗,成為一方凈土,談何容易。大學必須懲治學術不端,甚至使用最嚴厲的措施,我還記得兩年前一名旅美韓國科研人員因偽造實驗數據,最終獲刑57個月,罰款720萬美元,出獄後還要接受3年的管制,而我國的學者明目張胆地照抄論文,學位論文以次充好,炮製科學八股文,卻已被人習以為常,豈不悲涼。司馬遷在《資治通鑒》中寫道,「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大學當然不能培養「小人」,這不是大學的目標,是底線。說回中大,自2015年起,任何一場正式的考試,凡作弊被抓者一律取消學士學位,可見學校的決心。

朋友們,寫到此處,想必你也已經發現,我無意給中大一個多麼客觀無暇的評價,我的想法多半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和我自己在這間學校里生活,學習的體驗和收穫,我不知道整個中大究竟是好是壞,更無從得知她培養出了怎樣的人才,我甚至不知道平凡笨拙的我在中大學生中有多大的可代表性,但是,我對於自己對母校的情感,對於康樂園、唐家灣的懷念是確信的,對於我這四年間的成長是確信的,對於我至少比四年前優秀這一點是確信的,而這些萬千感悟,都凝練在上面的文字當中了。一定有朋友指出來說,我寫的大都是正面的評價,有失真實性,其實這是因為此刻,在拿到中大錄取通知書的四年之後,我的情感是積極的,是幸福的。中大的生活當然有不少讓我傷腦經的地方,諸如四個校區間的奔波,出國交換回來後轉學分的繁瑣,雙專業課程設計的不便,以及即將畢業的我至今沒有拿到今年的醫保卡,這樣的缺憾不勝枚舉。但我真的不排斥這些缺憾,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完滿的,對人對物終歸會有個佔優勢的情感,賦予你生命的美好。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真實。每個人的經歷各有不同,每個人的感受各有風騷,每個人的成長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會對中大有著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歷史學系陳春聲教授曾說過,中大位於嶺南,具有含蓄、低調、樸實的氣質。我常常去北方的學校交流,許多朋友對於中大聞所未聞,卻對自己的學校大加推崇,這樣的腔調其實並不適合中大的氣質。用同是歷史學系的費晟教授的一句話來說,「悶聲發大財」才是王道啊哈哈。

四年後的這一刻,若將中大帶給我的精神財富轉化成文字,我想用三個人的名言記下: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孫文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

「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黃達人

今天是兒童節,祝各位節日快樂!

2017/6/1

廣州


著名的中國不放假大學。
具體的例子,比如2015年暑假只有6周,2016年寒假只有4周,中大是為數不多的可以過反法西斯70周年紀念日的學校,因為別的學校都還在放假。

更新
我來宣洩不滿情緒的
他媽的小學期取消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本來小學期還可以不去的
他媽的現在一學期20周啊啊啊啊啊
他媽的試問哪個學校像中大一樣啊啊啊啊
老子異地戀不容易啊啊啊啊哈工大那邊剛放假老子就要收拾行李滾回學校了啊啊啊啊
我日你大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分手了怪誰啊啊啊啊啊啊

更新
分手了。
更新
新一年的校歷出來了,在假期方面,中大表現出色,寒假5周,暑假8周,以後你不能叫我們不放假大學了噢。
可是那又能怎麼樣呢。


「吾校矗立,蔚為國光。」


最近看LBS的學生檔案才發現,2016Fall LBS-Mim在讀的中大本科8人,LBS-MFA在讀的中大本科2人,復旦LBS-GMim在讀的中大本科1人,我確切知道的拿過LBS-MFA offer而轉而選擇牛津MFE的1人,也就是說2016 Fall被LBS錄取的中大學子至少有12個人。我認為至少在經管學科上,從申請結果來看,中大在國內高校當中的位置不是憑空說出來的。


謝邀。

幾周前曾在中大嶺院有一個就業規劃課,現將其中部分演講內容公開,算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有心人的反思。

整個發言的中心思想大概可以歸納為:

1 中大的問題和格局其實是整個廣東和珠三角問題和格局的縮影,不能單獨拿出來看

2 宏觀上,整個廣東和珠三角(除了深圳)之外,對中大的教學和畢業生影響最大的是

A 經濟結構問題

B 人才結構問題

C 嶺南文化與社會發展前沿的適配性問題

3 微觀上,我認為主要問題是

A 整個學校缺乏近距離參照物,在中國華南的領先地位使得學校容易出現追趕對象缺席下的定位困難

B 學校一直不以技術/創新方向和專業能力培養見長,所以大概率缺席本輪以創新/技術去驅動的經濟新增長。

C 具體到商科,因為經管專業知識並非互聯網等企業最核心剛需所以估值溢價得不到體現。

D區位限制能接觸到的高質量資源和京滬地區差距越來越大

大量同學本科階段專業課學習鬆弛,定量等核心金融/諮詢方向關鍵就業技能荒廢,對學院所教授的並不高深的量化類課程都嫌艱難。同時參加高端論壇和講座的機會少,能接觸到的高端實習機會也少。


感覺我是中了中大魔咒啊!雖然不是中山大學。但是,留學時候身邊很多中大同學,第一個國內實習還是個本科中大的師兄介紹的。

好吧,回國在買方實習時候,周圍帶我的師父們都是中大,出差去了幾個券商會議,發覺都是中大。靠(* ̄m ̄),華南金融業全是中大的。聽說醫科更恐怖,幾乎都是中大的人。。還好,我土澳學校里中大同學多,有大腿可以抱,哈哈(?ω?)hiahiahia


山高皇帝遠。這是我對母校最真切的體會。
---
問題描述又修改了,要詳細描述, 等我有空再來改答案吧


1,學生上,學生一半為廣東人,校園文化多是嶺南文化,粵語文化。
2,學科上,在最新一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中大33個參評學科中,有32個學科的整體學科水平進入前10位,略低於武漢大學。自稱全國前十,但與華東五校的差距明顯。
3,師資上,據我所知的中大管理學院,引進的海龜數量不多,近親繁殖現象不是很嚴重,多來自人民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各高校的博士。
4,區位上,珠三角,廣州就業前景很好,校友資源豐富。現設四個校區,珠海校區和東校區區位優勢較北校區和南校區弱。
5,其他,有「性取向自由,跳樓率穩定」的戲謔,也出過木子美這樣的另類校友。更多的一所包容性強,自由度較高的大學。做為校友,再一次,我仍會選擇中大。


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是「開放」
另,中大在廣州,不在中山不在南京不在台灣


領袖氣質 家國情懷啥的?


嶺南第一高校


我沒有那麼驕傲,我只覺得我們學校還好。


想學怎麼做事情,來中大可以。
想安心做學問,廣東這片地不適合。
本碩博都在中大的老骨頭留.....


快來黑一下中大,不然怎麼對得起中大的威名,一片祥和讚頌的答案,怎麼和國內其他高校區分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山大學在新生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部分宿舍由四人間改為六人間?
如何看待中大女生為了維護 LGBT 權益起訴教育部反而被學校威脅不能畢業?

TAG:教育 | 大學生 | 大學 | 中山大學SYS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