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南侵、清軍入關,日本侵華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我認為蒙古族南侵(元朝)和日本侵華是一類的, 但是清軍入關和日本侵華還是有本質的不同的。我認為明末時的滿族和宋元時的蒙古族的在中國(或者說中華文明圈?)地位是不一樣的,但是我接觸的具體資料又不夠充足,希望大家能討論一下。
剛看到@珠簾寨主的回答,我的本意就是想在文化方面以及現代民族國家方面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比如是否可以將蒙古和滿族的入侵看作侵略漢族,而將日本侵華看作對中國的入侵,然後比較二者的不同?
這兩天我在重讀熊逸的《春秋大義》,忽然就對這個問題有了我自己的答案:這三者是不同的,關鍵在於「國」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現代概念。在上世紀之前,中國人只有什麼什麼朝的人,而沒有什麼什麼國的人,我們並不以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是」明朝人「、」宋朝人「。(國的概念,在春秋戰國里還有,秦一統後,不再大規模分封,就木有了。但春秋的國,和今天的國,不太一樣)。
這個×朝說明什麼呢?1)其實說明歷朝歷代並不覺得自己是上一朝的繼承者,而是承天命建立新王朝。中國歷史在這個意義上是木有延續性的;2)這一點非常重要:皇權專制體系下,天下是一個人(皇帝的),而不是所有人的。所以,外族入侵侵的是」那個人「的地盤,和我有什麼關係?這就是元清入侵和日本人入侵的區別。日本侵華,這個時候理論上已經有」我們是中國人,國家是每個人」的這種現代社會概念了,自然入侵關我的事。
對待外族入侵,古人不是用主權這類的概念,而是文化,所謂夷夏。元清顯然是夷。而元清的區別在於,元朝統治者並不想變成夏,夷就夷好了,他們不看重這個,故而這個入侵到它滅亡了,承認的人還不多。但滿清不同,它渴著勁的要轉變為夏——公平地說一句,這個轉變比元成功。中國士人在文化上抗爭了一陣子之後,也就接受了。當士人接受了它是「夏」之後,平頭老百姓自然也會接受。
皇權專制時期,對於皇權的合法性是:得到天命。但得到天命的得有一個前提:你是「夏」,夷怎麼可能得到天命。(從中可以看到滿清的合法性慢慢就建立起來了,它「夏」了)。但辛亥之後,隨著孫中山自己也拋棄了驅夷的口號,「國」這個概念建立,夷夏之防慢慢丟棄。抗日戰爭打的不是「夷夏」,而是「國家主權」。這大概就是區別吧。
所以,面對元清,抗戰者是為皇帝而戰(忠君),為夷夏之防而戰。面對日本人,抗戰者是為自己而戰,不能做亡國奴。不同意魏武揮所說
----------------------------------------------------------------------------------------------------------
「這三者是不同的,關鍵在於「國」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現代概念。在上世紀之前,中國人只有什麼什麼朝的人,而沒有什麼什麼國的人,我們並不以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是」明朝人「、」宋朝人「。(國的概念,在春秋戰國里還有,秦一統後,不再大規模分封,就木有了。但春秋的國,和今天的國,不太一樣)。」
首先,「國」並不是現代的概念,只是可能現在的意義更豐富,和古代的不同時期會有所不同。在上世紀之前,中國人不僅有朝代概念,也是有國別概念。主要有兩個系統,一是商周延至漢晉唐五代明的諸侯國,一是中國王朝羈縻統治或者有朝貢關係的藩國和邊疆地區外族小國。比如春秋戰國時代,兩個諸侯國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兩個國家的,但同屬於華夏。魏武揮所說秦之後無「國」顯然是錯,漢代的諸侯國是目前考古學和歷史地理學的熱門課題,漢代七王之亂,晉代八王之亂,明靖難之役都是與諸侯國有關的重要歷史事件。五代時期的割據勢力國家,往往奉洛陽開封政權為正統,稱王不稱帝,也可歸為諸侯國系統。二十一史的列傳中會有一部分四夷傳,就是講羈縻藩國和邊疆海外各國,今日日韓越南的早期歷史資料,多是來自於這些中國史書。
----------------------------------------------------------------------------------------------------------------
「這個×朝說明什麼呢?1)其實說明歷朝歷代並不覺得自己是上一朝的繼承者,而是承天命建立新王朝。中國歷史在這個意義上是木有延續性的;2)這一點非常重要:皇權專制體系下,天下是一個人(皇帝的),而不是所有人的。所以,外族入侵侵的是」那個人「的地盤,和我有什麼關係?這就是元清入侵和日本人入侵的區別。日本侵華,這個時候理論上已經有」我們是中國人,國家是每個人」的這種現代社會概念了,自然入侵關我的事。」
中國的哲學思想里,皇帝是天子,但並不是說天下就是皇帝一個人的。《論語》中「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孟子盡心下》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這句話說的最直白最清楚,漢魏,魏晉易代,這是前一個朝代的結束,可以說前朝君主亡國,但是中華道統沒有變,華夏文明沒有被破壞,禮樂衣冠還都繼續保持發揚。蒙元滿清佔據中國,這叫亡天下,因為華夏政權被滅了,華夏的道統,禮樂衣冠也都被破壞掉。這就是顧炎武所說「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
----------------------------------------------------------------------------------------------------
「但滿清不同,它渴著勁的要轉變為夏」
這句話與事實不甚相符。滿清對中國剃髮易服,從最基本的衣冠制度上就是變夏為夷了,文字獄四庫全書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屠殺和史書的篡改,就是為了消除中國人的民族感,忘記是亡國奴的歷史。滿清制度滿漢分離,滿洲系統牢牢把控政權,對蒙回藏東北邊疆系統用滿洲制度控制,不容漢族插手。對漢人以漢制漢,用漢人賦稅供給八旗軍民生計,成為寄生在漢民族系統上的統治群體。而中國經滿清兩百年統治,可以說是一個胡化的狀態。滿清在後期統治的漢化不是他們自己情願,而是客觀趨勢發展。是落後部落文化在征服農業文明後的跨越式進化。這是一個雙方的過程,華夏文明胡化,滿清定居化漢化,不能一廂情願認為滿清主動漢化,而漢文化原先的形態毫無改變。
------------------------------------------------------------------------------------------------------------
「所以,面對元清,抗戰者是為皇帝而戰(忠君),為夷夏之防而戰。面對日本人,抗戰者是為自己而戰,不能做亡國奴。」
面對元清,中國的抵抗者是為夷夏之防而戰,但不能說就是為了忠君而戰,明末大順大西農民軍政權意識到滿清要滅亡中國後,也要調轉頭來和南明聯合抗清,而他們之前恰恰是反抗明政權和明朝皇帝的。後來的辛亥革命,主體思潮就是漢族獨立,推翻滿族政權的壓迫統治,這個也不是為了某個皇帝而戰。因此不論是為夷夏之防還是抗日戰爭,抗戰者都是為了不能做亡國奴而戰。
這個問題很大,你可以說都是異族入侵,但從結果上肯定大不相同,蒙古、滿清是游牧文化侵入農耕文化,最終結果是被同化;但日本確是工業文明入侵農業文明,中國的最終結果應該是被異化,即變成日本的一部分,以中日親善來改變中國的民族認知,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的衰落,中華文明的消亡,滿清蓄髮是低等級的文化認同,而日本確可以通過移民教育培養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侵華時期日本向中國移民100萬人以上,台灣解放時,大部分台灣人不會寫漢字,靖國神社還供奉著2.8萬台灣人。
引用「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日本殖民當局為了消弭台灣人民的反抗意識、鞏固殖民統治,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企圖將台灣人改造成在精神與行為上對日本帝國完全效忠的愚民。1937年,小林總督為了切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文化聯繫,下令各報紙廢除中文欄,並強迫關閉民間傳授中國語文的漢文書房,1940年更宣布禁止慶祝農曆新年,並以紀念日本建國2600年為由強迫台灣人改換日本式姓名。
此外,日本殖民當局還通過教育、文化等途徑消弭台灣人的祖國意識,灌輸其必須效忠日本天皇、支持對外聖戰的思想。其中,以《沙鴦之鐘》的集體洗腦最為典型。《沙鴦之鐘》是日本在二戰期間拍攝的「大東亞共榮圈」樣板電影,電影講述的是泰雅族少女沙鴦,為奉召從軍的蕃童教育所日本老師送行,在途中失足墜河的故事。日本駐台灣總督在沙鴦失足的河邊,立下一口鐘,鐘上刻有「愛國之女沙鴦」字樣,並在河邊立下紀念碑,將這名不幸喪生的少女作為共榮圈人民效忠日本,為國犧牲的樣板。
這部集合當時一流編導、演員,並由日本首席紅星李香蘭主演的電影,在台灣播放時反響熱烈。在這個氛圍下,台灣原住民泰雅族陳干雄當時也奉召加入由台灣原住民組成的「高砂義勇隊」。
據陳干雄稱,日本當時先把曲調哀傷、歌詞感人的歌曲拿到各學校傳唱,當台灣街頭巷尾都能聽到這首歌曲時,日本就開拍電影,電影一拍攝完成就轟動全台灣。當時他們出發到東南亞作戰前,日本當局還把他們帶到台北集體觀看這部電影。
正是在現實生活的威逼利誘以及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殖民政策下,不少台灣青壯年加入了日軍。」因此,日本侵華是外族入侵,不能與蒙古,滿清等同,另崖山之後無中國,滿清之後無華夏是日本史學觀點。現在中華民族的復興,結果必然會導致中華文化的復興,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樓主也可以讀一下樑啟超的中國歷史社會風氣表格,相信會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看你從什麼方面看:
從民族存亡方面來看,本質沒有區別,都是外族侵略.
從社會發展方面來看,有區別,蒙清是相對落後的游牧民族征服了文化較高水平的中國,不可避免地會阻礙社會發展.日本侵華拋開民族仇恨方面來看,是發達文明入侵社會文化較低的中國,後果不好估計,免得噴子噴我.但某種程度可參考今天的香港,澳門.
無論如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做亡國奴,但卻很多人願意偷渡,移民.這就是民族意識.
之所以你覺得蒙古族南侵(元朝)和日本侵華是一類的, 但是清軍入關和日本侵華還是有本質的不同的。很可能是因為蒙古族(元朝)沒有漢化,但清朝卻漢化了,漢族也一定程度接受了滿族文化,比如,衣著,飲食,語言等方面,用現在教科書的說法來看,就是民族融合.所以你會覺得清朝較為「親近」
都從民族大義上撕逼,不如說點實際的吧。
一、北方到南方
蒙古、滿清和日本的侵略,首先都是從我國北方開始,準確的說就是先控制內蒙和東北。
成吉思汗通過野狐嶺之戰殲滅金軍主力後,在攻取金中都北京的同時,也多次遣軍攻遼東,金主南遷開封后,蒙古人便同時控制了蒙古和東北,之後才是滅西夏和金;努爾哈赤聚起遼東後,皇太極為打破明朝、蒙古和朝鮮的三角聯盟,先後擊破朝鮮和蒙古,把明朝的抗清盟友蒙古人拉到了自己這一邊,這之後就有了著名的己巳之變;日本人在918事變後佔領了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之後又操縱成立了蒙疆政府聯合委員會,染指察哈爾和綏遠,在控制了內蒙和東北後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
三者都攻滅過當時中原王朝的首都,只不過民國政府提前遷都到了重慶而已。不過若按古代歷史規律而論,國都被攻滅基本也就意味著亡國了,好在抗戰是在二戰大背景下進行的,中日都不過是些小角色,所以才有美帝幫我們扭轉乾坤。
蒙元曾有過空前絕後的領土面積,滿清留下的寬廣領土現在被視為貢獻之一,我轉念一想,假若抗戰日本勝了,幾百年後子孫們會說什麼呢?是像現在一樣認為日本人實現了大東亞共榮,讓中國領土更大了一圈,還是已經早忘了祖先的語言和文字,在高呼天皇萬歲呢?
崖山海戰後南宋亡國,川東釣魚城已是唯一孤城,守將王立為了全城軍民的性命下令開城投降;吳三桂在絞殺永曆皇帝後, 川東的夔東十三家還在大陸做最後唯一的抗爭;抗戰時,四川是大後方,350萬川軍將士出川抗戰。
二、統一與分裂
尤需我們注意的是,蒙元、滿清和日本侵略者,他們戰勝的或者欺凌的,都不是一個完整統一的中國,而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
我們常感嘆於蒙古鐵騎的不可戰勝,可是我們更要注意到,當蒙元崛起於塞外草原後,他面對的是南宋、金、西夏、西遼、吐蕃和大理,這些暮氣沉沉的政權被他個個擊破。
滿清初起時曾打的大明朝丟盔棄甲、兵敗如山,經薩爾滸、松山等戰役一次次殲滅明朝辛辛苦苦攢起來的生力軍。可是滿清掛掉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英主,老對手那裡也熬掉了萬曆、天啟、崇禎三代君主但就是攻不破山海關。直到南明、大順、大西三分天下的時候,滿清才終於等來了天賜良機。後來南明、大西、大順這三個破落戶猛然驚醒聯合起來時,兩闕名王的李定國橫空出世,眼看東晉、南宋劃江而治的舊事就要重現,誰知道這時我們中國人的老毛病又犯了……唉。
在1931年,日本人面對的是一個由蔣介石牽頭、有張學良、閻錫山、白崇禧、王家烈、龍雲、劉湘、劉文輝、楊虎城、井岳秀、西北三馬、盛世才等一大票軍閥組成的,一個名義上統一的中國。這個中國剛剛經歷了中原大戰,倒戈將軍馮玉祥才敗走了,中央軍正在緊鑼密鼓的第三次圍剿中央蘇區,就在這時,九一八事變了。
我以為,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要始終保持統一,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都必須堅決制止的現實原因。因為一個統一的中國,才是強大的中國。一個分裂的中國,是一個任人欺凌的中國。當共和國成立中國再次統一後,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就在朝鮮戰勝了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
三、屠殺與奴化
蒙古人是出了名的屠夫,《中國人口史》中對蒙古軍隊屠戮軍民的記載比比皆是,西夏一國人口幾近全滅,金滅後原有領土人口下降了87%,蒙古人規定,「凡敵人拒命,矢石一發,則殺無赦。」對激烈反抗侵略的四川地區,蒙古人的屠殺更是血腥,南宋時四川人口約在1300萬左右,到了元初僅餘60-90萬人。蒙元把人分為四等,北方漢人是三等人,南方漢人是第四等,我以為這或許是網路流行詞「」四等漢」的來歷吧。那時漢人連取名字的自由都沒有,蒙古人規定「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所以才有了一個叫朱八八的人。
滿清竊關後,中華大地又被屠戮一番,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屠崑山,屠嘉興等等等等。其中四川人因為堅決的抵抗,繼蒙古人後又遭到滿清的慘烈屠殺,所以後來才有了湖廣填四川。滿清入主中原後, 行剃髮令剃髮易服,到現在我們漢人只好穿西裝了;官員要滿漢分治,東北不允許漢人進入,以便以後跑路;滿清大興文字獄、閉關鎖國、八股取士,讀書人沒法好好做學問,所以成就了發達的考據學,也算是無心插柳。
日本侵入中華大地時已經是近代,此時人類文明已經有了整體的進步,屠殺平民、戰俘的行為已經被《日內瓦公約》所禁止。可是日本人還是野蠻如初,先後有旅順大屠殺、濟南大屠殺、南京大屠殺,還成立了反人類的731部隊。日本人在淪陷區搞奴化教育,教日文日語,企圖從源頭掐斷中華文化,其用心險惡更甚蒙元滿清。
四、偽軍和漢奸
蒙元軍隊中吸收的漢軍往往不被人重視,大概是因為這些軍隊魚龍混雜,既有金國的降軍、南宋的降軍、還有北方的地主武裝。但這些漢軍在蒙元統一中國的進程中,其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在崖山海戰中的滅宋將軍張弘范,其父張柔就是河北地主武裝頭目。張柔降蒙古後,跟隨成吉思汗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張弘范則跟著忽必烈參加了破襄陽、征臨安等一系列戰役。在1927年更是被忽必烈任命為「蒙古漢軍都元帥」,率蒙漢大軍追殲南宋殘餘武裝。其子張珪更是在元朝歷事六帝位極人臣,果真是「三代忠良」,大家一定要勞勞記住這一家子。
到了滿清時,漢八旗和綠營兵總算是赫赫有名了。大漢奸吳三桂不僅僅開關讓滿清入主中原,而且這條走狗真是忠誠不二,一路打到雲南勒死了永曆皇帝。如果說元清時大家還不懂民族主義,這些漢軍算是各為其主而已,可都到了民國、中華大地上不僅僅有偽滿、偽蒙和汪偽政府,居然還有百萬偽軍。被人戲謔為「二戰中唯一偽軍數量超侵略軍的國家」。
即便到了今天,美分和帶路黨同樣遍地皆是,每想及此,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汗顏不已,沒有這些投降外族的漢奸偽軍,以蒙滿這點人口,又如何能統治偌大個中國呢?
五、英雄與氣節
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所以自古以來,有名留青史者,也有遺臭萬年者。中華民族能歷經磨難長存於世幾千年絕非偶然,每逢民族危亡、國家將覆時,從來都有別親離子挺身而出的英雄, 總有拋家舍業親赴水火的志士。所以文天祥才說: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文天祥如此說,如此做,所以他才遺詩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不過是元清日本入侵中華時諸多民族英雄的代表。文天祥是讀書人,深知大義,而宋末三傑之一的張世傑,他不過是金國河北地區的普通農家子弟,年少時曾加入族親張柔(就是之前說的張弘范的漢奸老爸)的地主武裝,後來張柔選擇做蒙元的走狗,而張世傑卻決定投奔南宋。崖山海戰時,正是他率領南宋最後的武裝和張弘范率領的元軍在茫茫大海做了最後一搏。張世傑或許沒讀過太多的書,寫不出文天祥的絕筆詩,但他面對同族張弘范的招降時,也知道「 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為主死不移。」
幾百年彈指一揮間,又到了明末天下大亂之時。李定國是一個在亂世中沒飯吃的窮苦孩子,被張獻忠收為義子,在民族危亡之時,他放棄成見歸順南明,後兩蹶名王,復地千里,一時滿清朝野震動,差點和南明劃江而治。 後來南明內亂形式急轉直下,李定國即便在撤退時也不失鬥志,只恨叛徒出賣,不然就能在磨盤山血戰中一舉殲滅吳三桂的追兵。後來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死,南明亡,定國憂鬱吐血而死。只是此等英雄人物,和張煌言、 閻應元等在中學歷史課本中竟然隻字不提,不為當世子孫知之,怎不讓人嘆息。
轉眼又幾百年,這次來的是日本人。對此,楊靖宇說:「 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張自忠說:「 我死則國生,我生則國死!」余程萬絕筆書言:「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師部,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
同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但這一次,無論軍閥、無論國共、無論中外、全世界中華兒女團結一致,共御外辱,這是和前兩次的大不同,中華民族在歷經兩次空前磨難後,終於迎來了民族意識的偉大覺醒。
區別大概是日本沒在入侵後變成我們的少數民族。
非常贊同許先哲,以前很少遇到也持這種觀點的。我一直覺得滿蒙屠漢與日本侵華沒什麼區別,都是異族入侵,其性質是不能以百年後的民族融合的結果來扭曲的。至於國人自戕之罪,我更是以為遠勝異族相殘,所以我從來不覺得面對日本我們有啥道德高點可言。
順便展開一下,我甚至覺得731之類的變態罪行在當今中國的食品醫藥業中照樣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只是一個殺戮異族以供研究,另一個迫害同胞為求利潤,其殘忍行為並無二致,便有也不過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我是分界線====
這個答案雖然沒幾票,但是排在這裡應該是吃了一些反對票的。其實我特別理解一些反對者的觀點,他們覺得我把自己的同胞跟萬惡絕倫慘無人道的日本侵略者等同起來,簡直無法接受。
我其實很敬佩這些熱愛生命對人心對社會抱有幻想的同學,也很感激有了他們的存在這個社會才不會那麼的現實,但是你讓我相信製造假藥的同胞,當年要是變作日本人,站在一個異國的南京會拒絕參與南京大屠殺,打死我都不信。在我看來,漠視他人生命就是一樣的,我都不用舉例說明身邊有多少恨不得誰誰誰死掉的抱怨(我一點都不懷疑他們真的這麼想),只看那些殺害醫生的醫鬧,那些強拆的土匪,你要告訴我他們當年身在南京會放下手裡的屠刀,我是說什麼都不會相信的。
綜上,不管各位能否接受,不管南京大屠殺多麼慘烈,其背後的人性和人心,與今天笑對他人生死的人性和人心,並沒有多大差別。文化是假,生存才是真。根本問題還是生存權利的問題。不管你是先進還是落後,你不讓爺活,爺都不願意。不管你接受不接受爺的文化,你不讓爺活,爺都認為本質是一樣的。
生存權利不只是生與死的問題,還反映在社會地位上。社會地位高的本質是有優先生存權。所以就算入侵者不殺你而只是統治你,本質一樣是在侵略你的生存權利。
對於個人來講,國土大小是沒有意義的,中國這麼大,到底有幾畝土地是你的?因為元朝版圖大就覺得元朝好甚至為之自豪,只是一種虛幻的感覺而已。或者說只有當時的統治者才應該為之自豪,一個被統治者有什麼可自豪的。如果日本侵華成功,是否也會為「大東亞共榮圈」而自豪?
具體各方面當然會有所不同,但本質都是生存競爭,是一樣的。
很有意思的一個討論,只不過基於目前意識心態和民族主義的障礙,不可能大範圍去討論這個問題。從理性上講,這三者應該是一樣的。都是異民族的擴展,我們之前的英雄都只應該是民族英雄。如果日本成功,能變成什麼樣子,已無法評說,之所以認同前兩者,是因為已成為過去,中華要一個連續的歷史截面。
一直覺得現在的國際現狀與春秋時期極為相似,在往戰國時期發展,最後形成一個統一的地球國也不是不可能。到時候,再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又是不同的評價。
我們跳不出這個時代,這就是常說的歷史局限性。
沒差。從人類進化史上看,尋找生存空間,不管是為了更肥美的水草還是豐富的資源,實質是一樣的,為了自己和自己在的族群更好的生存下去,只是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演繹的手法不同,也更加朝著隱蔽,非暴力的形式發展。這就是人類啊。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漢人也沒少侵擾周邊啊歷史上。
蒙古佔領中國後,融入部分中國文化,並把首都遷到中國境內,這叫民族融合。
日本侵略中國,假設日本佔領中國,把首都遷到今天的中國境內,融入中國文化,將來歷史上這叫民族融合,如果日本佔領中國後首都依然在日本境內,這就叫侵略殖民。
重要的不是被誰欺負,而是問問自己為什麼總是被欺負。
如果要說中華文明圈 那中日韓三國才是中華
朱元璋建國之後 蒙古人又回去草原了
滿人採用了漢人的制度 不過入關前也是完完全全的游牧民族
甲午戰爭 日本的口號就是 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的確從文化上看 中原已經被蠻族佔領 他們才是正統的中華沒有區別。只是在一代又一代元清的統治者洗腦之後,「異族」的概念已經很模糊了。
首先說,蒙古族和滿族是曾經跟漢族融合的民族,蒙古族的生存範圍曾經被中國納入統一版圖,滿族則是明朝的臣民,他們的「侵略」是民族之間的矛盾鬥爭。而日本自古以來是被當做藩屬國的地位對待,政府不了,也保持不了太久和平,一個反覆無常的國家。
有意思的是,「中國」這個國家概念是清代康熙提出來的。古代國家的概念沒有今天那麼明確,蒙古族和滿族的侵略往往是民族之間的,而日本侵略是國家之間的,在抗日時期人們往往把民族與國家聯繫在一起呼籲團結。
日本的侵略是現代,蒙古和滿族的侵略是古代,按照現代的標準衡量,滿族和蒙古的侵略會被劃歸歷史上的民族矛盾。
唔 前兩天在維基百科上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征服王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81%E6%9C%8D%E7%8E%8B%E6%9C%9D
這個定義來看,日本侵華的特殊性不過是發生在近代而已,最重要的沒有成功 成王敗寇而已
以中華文明視角而言——蒙古是部分融入;滿清是完全融入;日本則未融入。此即區別。
都是異族入侵,區別還是有一點的:蒙滿侵略的是中世紀的王朝,而日本入侵的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這一點區別也是現在對於蒙滿入侵與日軍入侵看法殊異的關鍵所在吧。
維京-諾曼征服英國和希特勒法西斯侵略英國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為什麼諾曼征服被正面評價還要發行征服九百周年紀念幣而希特勒只會被罵?
古典時代的征服王朝跟近代的殖民活動以及今天的侵略戰爭不是一回事
更重要的是,蒙古/滿清贏了而倭子輸了,失敗者什麼時候配享受勝利者的待遇?在這個問題上不基於現實情況去考量,那是既不負責任也談不上什麼客觀的,日本真佔領了中國會怎樣,誰知道?
還是美化 了日本人,這點很不妥。揚州10日和日本南京大屠殺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皇太極和前清統治者還是有一些人性,日本人侵略那根本聞不到人渣味啊,什麼都來,同樣是屠城,不可同日而語,日本人強姦,殺人用刺刀,比賽殺人,完全不是因為南京抵抗的緣故,而是滅絕人性的獸慾發泄。
講到滿清屠城,不得不說,我們漢人也屠城,項羽就很喜歡屠城,春秋戰國時期屠城也不少。滿清的揚州10日跟項羽的屠城有些接近,是野蠻的封建戰爭的不人性,性質極其惡劣,但日本人的屠城,是滅絕人類和自己種族式的糟蹋,讓人永遠無法忘記和原諒!
僅此和許先生和及各位探討,希望我這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支持我就頂。
推薦閱讀:
※一戰德國士兵的頭盔普遍都帶尖鐵嗎?什麼時候換成不帶尖鐵的了?僅僅只有裝飾作用嗎?
※貞觀時代唐朝國力為何支撐能夠發動如此多戰爭?
※遼寧號起降訓練時地勤的手勢為什麼會讓網友競相模仿?
※鹿砦和拒馬是同一種東西嗎?如果不同,有什麼區別呢?
※古代戰爭中,用最快速度行軍,走小路,繞過敵軍很多城市,直打首都,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