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閱讀計劃的前景如何?
11月11日豆瓣閱讀計划上線http://read.douban.com/how 在描述中強調,豆瓣閱讀計劃的產品概念是作品,而非成書。在此售賣的作品,不受它過往發表或出版形式的制約, 在單篇完整的前提下,作品可以按照作者自己「所希望是」的樣子,自由組合或者獨立出售。
我猜豆瓣的下一步,將會推出APP、Android等平台的應用。畢竟移動端閱讀無論是從體驗、版權保護安全等等都優於桌面端的。
當下國內這類移動閱讀運行商應該不少了,類似amazon kindle一樣兼顧內容和終硬體端的盛大、只提供閱讀的唐茶、讀覽天下等等,對手不少,但競爭不大。我個人認為,豆瓣的優勢,一是原有用戶群,二是正如豆瓣聲稱基於演算法的投遞,說白了,相當於精準廣告,把以前聯想的書,換成了「作品」而已。
為什麼是中篇作品?
豆瓣說,「閱讀計劃」要的是作品,而且最好是中篇,而不是書。原因應該有幾種的,一是出版書需要刊號的,雖然目前還沒有針對電子出版的institution,但畢竟安全第一的。二,從選擇中篇作品來說,豆瓣會親自「挑選」了,正是要人手干這種活,人力就成了很大問題,最好是中篇的話,對於甄選作品來,難度降低了。而且一整本書,一般需要經過案頭編輯等,目前豆瓣應該完全無法勝任的。
所以,豆瓣歡迎出版來「加入」了。
出版社願不願在豆瓣賣書?
豆瓣歡迎出版來「加入」,這說白了,我提供這個平台給出版社來買書,給個入口你,出版社搞掂刊號內容。這既降低了風險又節省了人力。
但問題是,目前國內傳統出版社對電子書接受程度依然不夠的,一是擔心版權保護不夠,容易被盜版。二是,做這些平台移動成本並不高的,我出版社自己都能做,憑神馬給你做啊或者說憑什麼把電子版權賣給你?
或許豆瓣說,我有用戶數據可以精準投遞。但是這意義在哪裡?你把「作品」換成一個dangdang或者卓越的購買鏈接,我賣紙質書就行了,何必這樣折騰啊。也許,豆瓣將會基於用戶數據,變成一個圖書策劃公司,哥們,這類書好賺多人要,你給個刊號找堆寫手來做了吧。
這算是自出版渠道嗎?
蘋果的ibook,你只需要isbn 以及個人安全碼就可以自己出書買書的,省去了走傳統出版社以及印刷等流程,成本低廉。但是豆瓣這計劃是不是這樣子?個人認為當然不是。 正如上述分析一樣,豆瓣對內容把關的,不是你想賣就能賣的。說白了,你相當於給報刊投稿差不多並無實質區別,只是介質不同而已。
意義在哪裡?
要說「豆瓣閱讀計劃」,不如換換談談電子出版的意義。電子出版兩三點好處,俺較早錢一日記淺談了一下:「 其實對於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興起未必帶給傳統媒體滅頂之災『;新媒體不僅省去了印刷、發行等渠道的成本,又可以推破區域的限制拓展更大的市場。比如目前流動的移動閱讀平台,蘋果-IPAD、amazon-KINDLE,Google-Android;國內的期刊可以在APP STORE賣到世界各地,而國內可以通過APP STORE或者KINDLE買到FT、WSJ、Nnewyorker了。不難推測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突破現有的審查方式,所以幾乎可以肯定的是APP STORE及其他應用平台將會面臨目前桌面互聯網的審查和限制。」至於豆瓣這種模式,你可以自己想像一下了,當然,你不用擔心它會絕版,然後去找新浪共享或者百度書庫什麼。
體驗了一下:
- 不能連載,不能像在Google Docs裡面想到哪寫到哪,必須一次性的發表成型的作品,這個門檻很高。一個能夠揮灑的寫作,並且能分享給beta用戶的平台,對我個人來說非常重要。
- 在傳統出版行業,排版是出版社請專人搞定的,文學類內容可能不太在乎排版,但是技術類內容的排版要求很高,自己排幾萬字不說,排版功能也不夠強大。
- 定價,目前的統一定價,不管是和起點比還是和傳統出版比,似乎都過於低了。
總的來說,連載小說最佳的場所還是起點,對排版要求較高或在乎收入的內容會選擇傳統出版(他們會提供很多助產服務,出版之後再發行電子版品質也有了保障),豆瓣閱讀計劃似乎在圈定這面兩者之外的一個細分切入點。這個點有多大,和用戶的在這個領域的閱讀需求和付費意願相關,相信豆瓣是做過推演才切入的。
成與不成,誰也不是預言家,只能跑起來看了。如果切入成功,培養了閱讀習慣,閱讀計劃的後續擴展空間就變得很大,每解決一些作者或讀者不爽的問題,它的空間就會擴大一大截。呃。。被三個人邀請回答這個問題。。。
豆瓣閱讀計劃只是一個開始。從網路讀者到開始販賣內容,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突破。我因為工作關係跟他們這個項目的相關工作人員有些接觸,目前我個人覺得他們的決心挺大,準備期夠長,明年可能會是勢頭很好的一年。
對於前景,我覺得,取決於他們能不能保證高分成係數、市場運作和同類產品在其他網站的推出。豆瓣的閱讀系統,他們也在摸索,如果其他網站跟風或者推出更有力的後台系統和定價分成體系可能對他們的發展會造成影響。
另外,審查、盜版、盜用等問題,很快也會在他們的閱讀計劃里出現。這就像淘寶花花似的。
在手機上作答,不知道能有耐心寫多少字,從剛剛輸入況來看,很不理想,知乎的這個APP是自家出的么?很不流暢。
來說正題,作為一個沒有出道就轉行的出版界人士,是這麼認為的:
1.盛大文學成功的模式應該是可以複製的,尤其是移動終端的加入和流行,讓用戶有了比之前更多的閱讀時間,對於內容的需求越發強烈,其實包括視頻也是一樣的,往後看,平台和用戶的壯大,也會要求有更多的內容提供,總之有需求存在,而且是剛性的。
2.豆瓣代表的這部分用戶,跟上盛大文學看書的用戶,有重合也有區分。剛好今天看到麥田寫的豆瓣分析,豆瓣的文青用戶跟傳統互聯網的用戶相比,是年紀大點,學歷好點,對於內容的需求總是不一樣的,你不能想像讓這批用戶去盛大文學上讀醫道官途是什麼樣子,不過誅仙還是不錯的,嘿嘿。這就是用戶的差異性,盛大文學的大盤子是在起點時期就確定了,後來幾個走票房號召力的大神讓這個盤子越來越深,有點積重難返的意思,豆瓣的這個計劃至少讓我們有點別的選擇,但別期望過高,裝逼的文藝腔調已經在偷樂了。
3.說下政策問題,這絕對不是問題,之前目前從事出版的中介公司在北京一大把,當初差點就殺過去了。書號這些的資源。都雖然說控制著,但都是明碼標價,跟出版社合作的路上,相信對於豆瓣來說,不是什麼難事,那麼多出版界的大佬都在北京,拉他們入伙吧,豆瓣用順利的話,能拉攏的作者資源是夠他們吞口水的,並且網路出版的好處是在實體書籍出版前,已經積累了相當的人氣,收受過市場的檢驗,風險也小,沒有理由不合作。
4.在還沒有完全商業化前,我是說豆瓣出版計劃,坐作者會有些理想化的東西在,好比起點初始,會有一些不錯的作品和人,不為了賺錢寫東西的人。所以,豆瓣要善待。這些年,盛大的簽約計劃讓不少作者寒了心,版權基本都被收走,影視改編啊,網遊啊。我是這麼看的,留給作者吧,好好寫字的人不多了。
5.我想寫了*^_^*
目前實在沒法判斷,我覺得取決於幾個方面,一個是讀者的使用體驗能做到什麼程度,尤其是支付環節能不能做到?不知不覺?就付了錢;還有就是豆瓣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行使編輯權力,是做成了 iTunes Store 還是 Android Market,天壤之別。這兩方面,我個人都不是特別看好,但未來會怎樣誰知道呢?
尤其是第二點我覺得特別要注意,文字的審查、編選遠比 app 要敏感、複雜,尤其是在沒有傳統的出版機構背書的情況下,結果可以是非常混亂、醜陋的。這本來沒什麼,但一旦涉及到錢物交易,很多問題就來了。
另外我覺得把豆瓣閱讀計劃和 Amazon 放在一起談什麼繞過出版社是很荒唐的。首先 Amazon 歸根結底是要自己做出版社,怎麼就被描繪成顛覆舊勢力的革命者了?Amazon 頂多建立另一種商業模式,出版還是出版,形態沒有變,要出書還是得經過編審這一關,賣了錢還是要被 Amazon 划走一塊,繞過什麼了?這一點上豆瓣閱讀計劃也是一樣。
喬布斯說過,當下的世界恰恰比以往更需要編輯的參與,在所有領域都是這樣,他生前表示要拯救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美國傳統媒體,就是出於這一點的考慮。相信豆瓣不會不明白這一點,想要做好這個計劃,他們得有做一個成功的出版社的野心。直接繞過了出版社啊,讀者還參與二次創作,能影響後續創作。想法比百度文庫閱讀開放平台 http://open.yuedu.baidu.com/ 針對出版社要牛逼。除了減少中間環節,另一個優點是「散賣」,比整本出書靈活。第三,試圖和盛大文學系的作品在氣質上形成差異,契合豆瓣的讀者群特徵。如果能形成差異化,還是有希望的。
謝邀
這個問題是幾年前的了,豆瓣這些年的運作和成績已經可以很好地解答這個問題。我個人看好豆瓣,儘管它看起來比較小眾,但其實很多影視運作媒體都沒有忽視它的存在。與其他文學網站相比,豆瓣有一定門檻,也因此能夠保證質量。儘管它的連載看起來並不熱鬧,但存在巨大潛力,我個人是比較看好的。個人以為豆瓣做電子出版挑戰非常大,從豆瓣跟亞馬遜有兩點不同說起:
1、市場現狀。
相比國內網民,歐美用戶更認可互聯網付費產品/服務,且國外的版權保護意識更強、法規機制更為健全。
如果豆瓣出了電子讀物,有多少用戶願意付費?怎麼防止充斥網路的非法共享呢?
亞馬遜的kindle已經比較流行了。對於電子出版物,無論閱讀還是購買,kindle都給用戶創造了最大的便利,相信多數kindle用戶都會願意購買亞馬遜的電子出版物;同時自由的固定渠道也便於版權管理。
豆瓣呢?無論是從網頁、app store、android電子市場還是自建,都要從頭培養自己的渠道和用戶習慣;如果沒有類似kindle的專用渠道,要以怎樣的形式承載自己的電子出版物呢?又怎樣在不同平台上保證版權呢?
我覺得豆瓣閱讀的方式很好,直接有可能會發展到作者——讀者。
何況,豆瓣的用戶基本都是很忠實的,目標非常明確,豆瓣對用戶的深挖掘也做的很好;
同時基於它多年的用戶基礎,之後的相關連載、內容審核,我想都不是太大的問題。用戶群體的質量很好,也有相應的購買力。
走走看,起步還好。
亞馬遜的目標就是繞過所有中間環節,只連接作者和讀者,豆瓣乾脆直接走上這一步……看到的第一時間覺得有些冒險,不過想想又發現還是挺可行的。
1.豆瓣的影音書中心社區打下了很好的用戶基礎,其推薦機制也確實一直是同類中的口碑產品。
豆瓣了解每位用戶的閱讀趣味:基於用戶收藏行為,通過數據挖掘和演算法,豆瓣可以精準的猜出用戶的喜好。我們會將你的作品,推薦給最有可能喜歡它的人。
收到推薦的讀者,又將影響他的友鄰圈子,因為豆瓣也是口耳相傳的網路社會,好作品肯定是一傳十,十傳百。
目標用戶群,而且是活躍的目標用戶群網路,如果不拿來賣多浪費啊~
2.這個用戶群本身就是具有一定購買力的,影音書各項頁面里的實體交流信息多少驗證了這一點。而且作為著名小清新集散地, 「曬單」的行為必然很豐富,這一點對促進消費相當重要。(電商SNS化的終極理想大概就是這樣了……)
3.「作品」的靈活定位,不限於成書,「可以按照作者自己『所希望是』的樣子,自由組合或者獨立出售」,再加上對攝影繪本漫畫等等形式的開放,不得不說這個計劃很有野心……這一點我覺得有利有弊,低門檻固然有助於豐富市場,但在初期也有可能造成混亂,尤其在這種統一定價的情況下。雖然不一定是惡意,但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嘛……
不過權衡利弊,與其讓大家都觀望搞個冷清的開場,不如直接敞開大門一起熱鬧一下,畢竟申請作者也還算卡得比較嚴。
4. 賣電子版文字在國內已經不算開先河,盛大的起點就一直賣得有聲有色,從側面給了這個計劃一些信心。不過起點的文字是讓人「爽」的,而豆瓣賣的文字呢?從定位上來講,個人認為應該算更「值得花錢」,但問題在於,這樣的文字是不是更值得花在電子版而不是實體書上。——我覺得這才是這個計劃的挑戰所在:對豆瓣定位的文字,用戶是不是能接受電子版的形式。
總之興奮地觀望,這個計劃肯定是可行的,甚至有可能就是未來的主流,但未來是不是從現在開始,說不準。有時候走得早可能只是開路者,就好像飯否之於新浪……但我認為在國內要做這事豆瓣是最合適沒有之一,所以還是樂觀。謝謝 @俞金輝 邀請,作為豆瓣閱讀平台的簽約作者,說下自己的感受。
這個平台想法很好,簽約合同上的要求也比較公平,收益作者拿大頭,限制就是作品是買斷的,不能在其他平台發布。
但是這個平台的號召力太小。
除了早期的個位數作者可以打出自己的知名度,後來的很多作者大都是默默無聞。這跟豆瓣本身有關,豆瓣一直都是圈地自high的地方,豆瓣閱讀也成了大多數作者的交流地,很少看到純粹的讀者在這個平台上。
平台上的作品,泛泛而論,高不成低不就,不得不說混豆瓣的都是稍有品的,但是他的產出又沒有那麼有品,而大多數作者又看不上流行題材,不如其他接地氣的文學網站還圖有一樂,所以就導致現在這種尷尬的局面。
你想靠豆瓣閱讀成為有名的作者,很難。但是這個平台能讓你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些交流,日後約稿,或者在其他媒體平台上,可以早些知道消息先投作品,也是有幫助的。
很多紙媒刊物和平台除了看作品本身質量,你的豆瓣閱讀作者身份會比其他平台的簽約作者有說服力,可以加點分。
覺得挺好~
一般是不喜歡看電子書的,最近入坑。主要是覺得碎片時間很多,帶著紙質書不大方便。
回到豆瓣閱讀上來,有個功能特別好,就是可以看別人的批註。對於像我這樣特別愛分享,也喜歡看別人分享內容的人來說特別棒。
閱讀是件特別孤單的事情,讀完特別想和人分享。譬如我常會買書送人,尤其是送人書後,對方能立即讀完那種。現代人相對比較浮誇,能願意靜下來心來,完完整整地讀完書的人少之又少。這樣的朋友,要珍惜。
如果真遇不上,那就用豆瓣閱讀,畢竟一個陌生人,肯和你分享感受,也不能奢求更多了。即便覺得批註得很不對胃口,但好歹像是有個人陪你閱讀,那也不錯。
豆瓣閱讀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內容提供上。
從豆瓣讀書目前的發展來看,豆瓣讀書的傾向是做一個閱讀入口導航而不是一個內容提供商。
通過競價排名來從各大圖書電商和數字出版平台獲取收益。
這一模式目前走的還算順暢,所以個人認為,豆瓣拋棄圖書入口轉作成本和收益率更低的內容提供。這種幾率太低了。
懶得打字,就到這裡吧。
1、前景這個不用說了絕對有利可圖,而且我認為豆瓣一定可以分到一杯羹。只有盛大文學,一個主流一個長尾,互不影響好嗎。不說豆瓣用戶粘性的事,數字出版容下幾個公司不成問題吧
2、難點基本沒有,最大的問題——侵權,豆瓣沒有。非得說的話,就是老話題如何培養購買習慣。當豆瓣出小豆的時候我覺得問題解決了,不花錢用小豆買可以吧,充值也可以,不可逆
3、最近總看直播貼,感覺很多帖子比小說好看多。我在想如果能把好的直播貼出版成書,或者讓脫水貼加入到閱讀計劃,會吸引更多主流用戶吧
文字領域的iTunes Store。
不過我覺得核心是用最完美的用戶體驗黏住高質量、追求體驗的付費用戶,以及合理的定價。
文青集群。有集群,夠大就行,不明白寫大長篇討論前景不去做的人是想幹嘛。求摺疊。。- -
奇怪為啥沒有科技類的文章,難道科技技術類的只能寫免費的博客?
我是豆瓣閱讀的用戶, 我買過三本書.
我的感受是, 浪費錢!
我買的幾本書, 標題都取得不錯, 但是內容是在太差, 我都沒有看完過.樓上有關心豆瓣閱讀作者是否賺錢的問題,那就此展開回答。
2014年,我在豆瓣閱讀發表了中篇小說《告別選擇》,應該說有些經驗。
據我所知,在豆瓣閱讀發表作品就能養活自己的只有暢銷榜排名前三名,比如說丁小雲。
在上架作品後,豆瓣用力首頁推廣你作品那段時間真的是財源滾滾進賬,至少三餐有著落。
之後停止首頁曝光後,作品基本上就無人問津了,事實證明:酒香就是怕巷子深。
豆瓣閱讀與作者的分賬模式是三七開,作者只有作品寥寥幾部,而平台擁有數千作者和上萬作品。
賺錢的永遠是平台,而不是作者。作者在乎是個人表達,想靠作品吃飯還是趁早洗洗睡吧!
豆瓣閱讀的出現至少是多了個挖掘寫手/作家的平台,而且在質量上還可以。
1、內容缺少。其內容投送方式等同於自出版,概念上稍稍有點區別。始終是在數字閱讀這個行業,所以豆瓣閱讀在處理版權上也有很多繞不開的問題需要解決。
2、目前豆瓣閱讀還是依附在豆瓣這個整體產品上,沒有單獨運營開來,暫時在運營收入方面沒有太多的壓力。不過換過來說,雖然有良好的氛圍等優勢,最終數字閱讀這個行業近幾年也需要比較多的渠道資源去推廣、創收,這點豆瓣目前還不具備。
總的來說,渠道、內容2點豆瓣都不夠充分,同時也沒有自己的支付渠道。目前概念多過實質。(類比:淘花)
細微之間,漸入佳境。
我想知道作者賺錢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