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猶豫?
12-26
其實很多時候,事情很簡單,就是要或者不要,是或者不是,執行或者不執行。但是,為什麼人要猶豫呢?我想做,說明我才會去行動。為什麼到了分叉口的時候,我們還會停留不前?
猶豫,無非因為如下三種認知狀況。
雙趨衝突,雙避衝突,趨避衝突。
詳情請查閱彭聃齡《普通心理學》。
不妨把引起你貼出這個問題的案例直接貼出來,這是關鍵
理由:
1事情不簡單,即便是吃頓飯這樣的事
2想做,不一定會行動,只能說明欣賞這種行動,比如我很想從10米高空跳水,但我沒去做,因為我不會,我沒試過,我怕被水嗆死等;行動,不一定是想做,比如我天天工作,其實我不想的^_^
3如果有時間可以猶豫,何樂而不為呢,三思而行嘛,要想辦好事,就得考慮全面,多猶豫也不差阿
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吧,如果我們的祖先不會猶豫的話,說不定都跳崖摔死了。猶豫可能是遺傳下來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吧
猶豫是受以前的教育和經歷影響的,可能還有天性的一部分
一、認為只有問題分析清楚了才能判斷,所以問題沒分析清楚前都會猶豫
二、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判斷
認清楚:分析清楚只是判斷的參考,作判斷的關鍵是時間。
「猶豫」源自人的趨利避害的本能。具體分三種情況:
- 是否做事情A。事情A可能同時有好處有壞處,如果好和壞的程度相當,那麼在決定是否做這件事情時,人就會難以取捨,糾結了...假想你很想吃冰淇淋,冰淇淋好吃,但會毀掉你的減肥計劃....你選擇...
- 是做事情A,還是做事情B。如果A和B都有好處,且只能二選一,必然猶豫遲疑。假想你同時喜歡兩個人,一個很有錢,一個很帥,你選擇....
- 是做事情A,還是做事情B。如果A和B都有壞處,而你別無他選,要麼A要麼B...假想你被判了死刑,要麼被弔死,要麼被槍斃,你選擇...
兩個方面:第一是源於自身,對於你所猶豫的事感到自己經驗或能力的欠缺,所以你會擔心自己能不能做好,做不好會有什麼後果(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你是一個考慮事情還比較周全的人),第二是源於外在因素,會擔心這件事對別人或身邊的親人或朋友會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可以看出你是一個比較善良細心地人),當然說這些不是為了誇你,一個人做事若總是猶猶豫豫,必然成不了大事,該果斷時就要果斷,要拿得起放得下,內心牽絆太多,走不遠。。
首先,目標不夠明確,慾望不足,所以容易被人云亦云。其次就是對未知的恐懼,害怕選錯會後悔,而根源在於缺乏責任感,害怕承擔後果。最後,想要的太多。
天性吧,就是動物遇到岔路口或者可選的食物時也會猶豫的。。。說不準是基因里就寫好的,遇到無法確定哪一個選擇對自己有利時候,大腦CPU就要100%負荷運轉一陣子,俗稱頓卡。。。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害怕選擇出錯以及出錯結果帶來的影響
有太多牽絆,既想要魚又想要熊掌
恐懼於未知,卻不知墨守陳規是另一種慢性的死亡。所以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把未知變一定程度上的已知,另外要勇於做必須的改變。
對未知的不確定性,對自己作決定的後果無準確的預測性,對做決定對後期影響的承擔責任性,要求對自己一切行為的完美性(不允許錯誤發生性)等各種原因吧!而且對自己需要什麼,目標性的確定不夠堅定,對情況發生變異的統攬控制性不足以自信等!
寂寞之時,既想熱鬧;喧囂之場,亦思閑靜。人情大抵皆然。如猴子在樹下,則思量樹頭果;及在樹頭,則又思量樹下飯。往往複復,略無停刻,良久苦矣。——袁弘道
當你滿懷信心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心裡急切的想要去做成,這時候你的大腦會自動屏蔽其他不好的因素,當真正要去做的時候,你精心想一想,這件事並不只有我當時所想到的結果,此時你就會開始糾結。可以說你應該是,愛衝動、並且細心的人。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以及 可以承擔什麼
猶豫不決,根源是可選擇的AB兩方相差不大。
猶豫說明被自己或別人以往的經歷或者只是經驗綁架了。
很簡單,因為生活是單行道,沒有回頭路的。。。
在心理學上這是氣質的可塑性差的表現,順應環境或要求的變化上更困難
害怕是一直感覺,所附帶的就是猶豫不安。
怎麼解決呢?說法很多,但都不適合自己,畢竟想不想尿尿只有你知道,別人不知道。
想好最壞的結果,覺得可以接受就去做。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優秀了。
想要的太多,能力卻不夠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我很想知道,男性在看《印度的女兒》的時候,想的是些什麼? 會有認同感嘛?
※行為主義怎麼會既有系統脫敏療法又有衝擊療法?
※古代是否有關於雙重人格的記載呢?
※為什麼難過的時候心真的會痛?
※心理學,入門書籍有什麼好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