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為什麼深受部分西方文學研究者喜愛,相比中國現代文學、西方文學,它的特點是什麼?

近日有人調侃中國詩詞主旨無外乎官職升降,鄉愁離情。我個人很喜歡古典詩詞,但對於這種問題也有些疑惑。望有人解答。

很抱歉因為無知而問出這種問題。只是,我想強調的是,我絕不會貶低中國詩詞。這只是一個問題,不能體現我對它的態度。我提問的原因正是對這種說法的不理解,希望有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最後,感謝各位的回答。


主席你邀請我答這個是幾個意思……(我是學古文獻的!)

1、無非是個豆腐腦甜鹹的問題,簡單看了看正在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的各個答案,大部分說了和沒說差不多。說中國的詩官職升降、鄉愁離情不足為道,不過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而已,這是很正常的事。

2、大家都說了,深度不是個嚴謹的說法,但題主的描述里只說到了題材。然而,題材有沒有深度,怎麼想都是中學作文的講法。所謂「有深度」,在不同的評價標準下也不一樣。比較明顯的例子比如50年代強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這個標準下描寫工農兵的革命題材就比小資產階級的風花雪月「有深度」。因此什麼題材才是有深度的,這還真的不好說。俗文學的武俠言情,純文學看不上,然而俗文學的擁護者看來,純文學也未必高明得到哪去,所以這還是一個個人觀點的問題。

3、很多答主跑來列舉一片作品名,怎麼說呢,想要有所謂「深度」,作品本身可分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有足夠的分析工具。作者論也好,敘事理論也好,精神分析也好,接受美學也好,作品自己是不會說話的,只有通過一定的理論闡釋才能發揮出來。在不同的理論下,作品能夠被闡發出不同的意義。希區柯克的電影拍得好,但他自己分析自己的電影,未必比得上影評人和研究者的分析。想要說中國的文學怎麼怎麼好,不是列幾個書名了事的。

4、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的比較,最無聊的就是誰好誰不好這種價值評價。各自的地位放在那裡,豈是憑諸君三言兩語就能撼動的了的?很多答案怎麼看都覺得像是意氣之爭,這放在一百年前還可說有時代的背景,今天還這個樣子,就有點偏狹的民族情緒了。杜維運先生向他的外國同仁們介紹中國史學的成就,寫成的《中國史學史》還出了三冊,這個問題下面的一些答案,情緒倒是很高昂,內容實在沒什麼分量可言。

5、如果題主真的想要了解,那麼除了讀讀作品,還可以看看中國學者寫的中國文學史(比如袁行霈老師的一套),再看看外國學者寫的中國文學史(比如劍橋文學史),也可以再看看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寫的西方文學史、西方文論、中國文論,大家的視野、方法、角度、偏差都在何處,也能比較清楚了。

主席,我想說的說完了 @通吃島島主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太大了,答不了。

首先,沒有給明範圍和評價標準,文學這個詞這麼大,要怎麼比?用中國古典時期詩歌和西方現代抒情詩比的話,那肯定在很多位面沒得比,不過也完全沒必要這麼比。

最怕看見一批不懂西方詩歌也不懂東方詩歌,或者只懂其中一方面對另一方面有偏見的人出來,寫出來一些非常尷尬的答案。果不其然也有很多非常尬的答案,看得我臉都紅了。

《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各位愛國的尊古的民族自信心爆棚的朋友們,這個問題太大了,不是扯幾句淡就夠的。比較文學是一個很難的東西,讀得多尚且難,很多人基本的西方文學著作沒讀過,就拍腦門給決定了。

說西方有什麼的,不是沒有,大概是自己妄自尊大,讀得太少想的太多,想必一百多年前打還沒挨夠。說什麼西方哲學幾千年比不上一本《道德經》的,不是蠢就是壞。

我只能說你們真厲害。腦門別多拍,小心脫髮哦。


無外乎官職升降,鄉愁離情???

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
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來,官職升降,鄉愁離情。你給小爺走一個?

————分割線————


認真答:
白居易寫了首《邯鄲冬至夜思家》,與王昌齡的《送魏二》。兩首詩中各有一句,單拎出來相互比較的話,挺好玩兒的。
你看: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我第一次聽到這兩句的時候嚇愣了下,就滿腦子的「卧槽」,就僅這一個想與說,就僅那一個憶與聽。就特么各自把畫面由遠拉近,由靜變動,從虛變實,時間和空間就甭提了,例如「聽清猿夢裡長」,「應說著遠行人」也別展開了,就看這四個字——「想」,「說」;「憶」,「聽」。
僅這四個字都這麼了不得,別說句子了。誰說這沒深度,誰真不要臉。


開個地圖炮吧。

詩歌的優點就是,對解讀的充分寬容。不是《離騷》遜於《吉爾伽美什》《伊利亞特》,而是解讀《離騷》者,已經看不見赤誠的人,只認識各種次一等的衍生物。

有答案提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一個全息的杜甫,已異化為「憂國憂民」、「變革黑暗」的多面體,深度也隨之失去。當這些標籤,進一步代替完全的人性,成為表達的標的,深度自然蕩然無存。

至於長度、反議論,都是小事。


今天剛考的比較文學
中西文論在「文學的本體」和「文學的目的意義」這兩個文學的基本問題上,中西文論雖有許多共同點,但也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其中不同的方面是由中西方不同的哲學基礎所決定的。
中西方哲學所面對的世界是不同的。西方人面對的是一個存在和實體的世界;而中國哲學所面對的世界卻是一個充滿了無限可能性的「虛空」的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往往從整體功能上來把握世界,很少將事物分割開來,作各部分的分類考察。認為離開了整體的「部分」就已經失去了作為「整體之一部分」的性質特徵。而西方文化則是把「實體」加以切割分剖,通過分門別類來進一步認識。
從整體功能、綜合、領悟出發,得出的結論往往是宏觀、模糊的,常是包羅萬象而不夠精確明晰,而西方從分析和部分出發必然導致對明晰的追求。
從世界有實體組成的觀念,從分析切割、賦予形式的方法出發並始終通過各種工具增強對於世界的明晰的認識,這就使西方文化總是把自然作為被認知、被探索、被「征服」的對象,這種人與自然的對立的基礎構成了一系列自我與非我、心與身、意識與無意識、一般與特殊、邏輯和直覺的對立。而中國文化從世界就是有無相成,虛實相生的觀念出發,把世界看作有機的整體,窮盡人心,就能知天,天人本是一體。
這些中西哲學上的差異直接影響到了中西詩學的差異。在文學的本體(存在方式)方面,中國文學理論強調有內而外地抒發心靈活動,提倡虛靜(靜思而求之),主張含蓄無垠,避諱過於確鑿的局限的真實,講究「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以自然流露為上;西方文學理論則強調有外及內的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看中對外在情景的清晰透明的充分描述,講求對客觀世界的賦形和創造,力求在「不確定」中尋求「確定」,對空間進行填補式的分割。在文學功能(價值和意義)上,中國文論處處滲透著道德化,心情怡養,而西方文論則較多注意自在自為的娛樂和審美。


……
我個人覺得,以大部分人的閱讀量,他們只是看個書而已,根本還涉及不到文學。
更涉及不到深度。
西方這個概念很大,東方也是。
你看任何一本書,你必須去了解當時的環境,當時的背景,你才能真正理解那本書。
讀透一本書,需要挺長時間的,而且需要很漫長的和很廣的知識面。你不可能離開情境看一本書,再一個吧,也和個人有關。你的素質還有鑒賞能力,直接決定了你看的書的理解。如果自己的能力有限,看名著和看小時代沒什麼區別。
如果停留在看咪蒙的水平。

那看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婚內出軌活該,看水滸傳就是物化女性,看簡愛就是小三上位,看霍亂時期的愛情就是戀童,看三言二拍就是封建糟粕,看小公主都能看成聖母婊。
所以,書這個東西,除了小時候你看的時候對你的三觀還有人生有重大影響。一定年齡以後看,就會受限於你本身的素質和格局。
乍一看知乎文學愛好者千千萬,其中大部分不過是捧著名著看咪蒙罷了。然後,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我不明白有什麼好的,分明三觀不正。
於是,題主你明白為什麼會出現你問題那種情況了么?
這就和咪蒙說別讀書了去給她打工一個道理。
一個人,以自己僅有的見識,提出了題主問得那個觀點。就是這樣。


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


調侃者的意思是中國詩詞的題材不夠廣泛,這是廣度,和深度無關。

總體說中國詩詞,題材是很廣泛的,無所不包。但在某種形式或者某個時代,可能題材不夠廣泛,內容不夠豐富,比如宋詞,吟風弄月、鄉愁離情、國讎壯志的題材實在太tm多了,意象也的確經常是那麼幾個,有時你讀一首和讀十首沒什麼區別。有深度有創新有大氣象的佳作當然也不少,但是總體來看,確實內容單一了一些。調侃者的調侃可能就是著眼於此吧。

可是那又怎麼樣呢?古詩詞里那些內容寫的就是他們的生活啊~~~古代讀書人少,能留下名字留下作品的大部分都是官宦地主,底層酸腐文人都相對較少。飲酒狎妓扯扯淡,流連山水發發騷,異地為官想想家,志大才疏發牢騷,就tm這些東西嘛,這就是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所想啊!你讓他們在作品裡挖掘對人性的哲學思考,玩玩現代派,社會沒發展到那兒,主客觀都沒有那個條件~

中國的傳統文化環境、社會發展、哲學思想、生活環境包括詩人的身份背景註定了他們只能寫出那樣的詩詞來,而且其中也不乏佳作。

客觀上講,中國古代文學只有同文藝復興之前的文學比較才算公平。如果這樣比較,那麼我覺得中國古代文學比西方文學發達得多。

而且明清時期的一些小說和戲劇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相比也毫不遜色。

我極度反感那些只要前邊有「中國」二字,「偉大」就不容許人置疑的態度。文藝復興之後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西方文學的思想深度是要超過同期中國文學的。人家在發展,我們是停滯不前的。中國的封建社會太長了。


深度不是文學概念,文學本來就沒有深度的要求。深度可能在文學裡有體現出差異,但文學內部的深度已經不在文學的討論範圍,而是哲學的範疇。
說完這樣一個定義,就可以明確說,西方文學的深度是高於東方文學的,古代和現當代都是。因為東方文學內部本來就缺乏豐富的哲學,更多的是經驗和體驗,而少思辨。
但能說中國古代文學比西方古代文學質量差嗎?肯定不能,相反,在文學本身,中國古代文學走得更遠。
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文學的本質,尤其是詩歌的本質。當西方人寫著特別厚的史詩的時候,中國人已經超前完成了一流的抒情短詩(詩經)。西方人意識到詩要寫短,比我們遲了很久。
西方人意識到文學應該化繁為簡,則是更晚的事了。他們有真正同時代的大批的值得讀的詩歌文學可能要到19世紀。那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已經讀了快一千年的唐詩。
深度是文學中很次要的部分,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那麼有深度,能有加繆的《局外人》文學價值高嗎?
但就是得承認缺乏深度不是什麼好事,看看中國長期被西方吊著打的小說文學就行了。雖然出過幾個天才,但整體上差距太大。
更可笑的是,小說這麼差了,唯一能在國際上自豪的詩歌還被一群無知群眾唱衰。真的心疼他們的眼界。


其實說得有一定道理,這是一種左翼的文學觀念。中國歷史上的詩歌作者是士大夫,外國的詩歌作者則因為社會變化有貴族和市民階層。中國的舊文學歷史粗略地其實只對應歐洲十五世紀前,在意識形態上我們的詩歌缺少了進入資本主義後的視角。資本主義前後的詩歌是完全的兩種東西,但是中國舊詩在此是不足的。儘管如此,基於中國作者實在太多,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即便在某些角度不如西歐作品,但是手法技巧上,人性相通之處,也就是能夠超越意識形態存在的部分母題,我們寫的應該不比外國人差。


你是不是除了詩詞就不知道什麼是文學了?


這位「有人」的眼界著實太低了些。


我真的好想把《詩經》《楚辭》《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左傳》《荀子》《墨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史記》《子虛賦》《上林賦》《二京賦》《三都賦》《漢書》《後漢書》《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樂府詩集》《陶淵明集》《世說新語》《搜神記》《文心雕龍》《全唐詩》《全宋詞》《唐宋八大家散文》《醒世恆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三俠五義》《元曲》《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梧桐雨》《桃花扇》《長生殿》《儒林外史》《聊齋志異》《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孽海花》《官場現形記》等一系列書籍全甩到題主臉上,叫他睜著眼說瞎話!!!

有人說我只是在羅列書名沒有探究深度問題,我覺得中國文學博大精深,很多文學作品都挺有深度的。比如楚辭中有《天問》;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比如唐宋八大家的策論……太多啦。作者不好好看中國文學就把詩詞當成了中國文學,就說中國文學沒有深度。

另外:
《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荷馬史詩》是希臘的,《源氏物語》是日本的,《哈姆雷特》是英國的,《安徒生童話》是丹麥的,《堂吉訶德》是西班牙的,《巴黎聖母院》是法國的,《浮士德》是德國的,《戰爭與和平》是俄國的,《變形記》是奧地利的,《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的,當然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不止是這些,然而這些大多數都出現在文藝復興以後和近現代,那時中國寫詩寫詞寫話本寫戲寫散文已經寫到不想再寫了。拿這麼多國家和中國對比,算你們外國贏了,行了吧?

補充:
要嚴謹探究題主的這個問題,至少得有如下幾步走:
一、闡明含義
1.解釋什麼叫做中國文學,包括哪些範疇。
2.解釋外國文學的範疇,順便告訴題主哪些是亞洲文學哪些是歐洲文學哪些是北美文學哪些是拉美文學等等。(其實寫到這大家就發現這就是以中國一國之力同全世界對抗啊!)
3.明確文學「深度」的含義。
二、進行對比
1.將中國詩歌的深度同外國詩歌的深度進行對比。
2.將中國散文的深度同外國散文的深度進行對比。
3.將中國小說的深度同外國小說的深度進行對比。
4.還有戲劇啊民間文學啊等等等等要對比……
或者換個對比方法,將同一時期的中國文學同外國文學的深度進行對比。
P.S.簡直太難了,工程量太大了,要知道很多文學研究者研究的課題一般也就是某本書和某本書的對比、某個作者和某個作者的對比,真對比完得猴年馬月?
三、得出結論
如是進行多方面多維度的對比以後,得出結論。

這坑太大了,挖著都覺得累,何況這問題本來就問得不公平。把大學文學院所有老師叫過來一起都填不完這個坑。不填了,就這樣吧 ~


我們老師常說:文學就是人學。
蹚了人間這趟渾水,沒人能否認一句話:「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雖然大多數人都隨著大流生活,細究起來,究竟又有幾個人是完全一樣的?單論志向,有的人渴望平步青雲萬人之上,有的人喜歡兩小無猜兒女情長,有的人嚮往梅妻鶴子把酒問菊。各人追求的方向不同,這是廣度;同一方向上追求的程度不同,這是深度。你會發現,雖然中國歷史上主流文化的位置被儒家學派佔據了兩千多年,但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究竟沒有幾個是一樣的,你在生活中能見到在各方面深度和廣度不同的人,你在歷史中也能找到。這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發展,但人類又幾乎沒有變過。而文學本質上是對創作主體的人生某些方面的記錄。有那麼多不同類型的創作主體,中國古代文學的廣度不可否認。——這是駁「有人」認為中國詩詞主題無外乎官職升降,鄉愁離情。
中國古代文學如果斷代學習,每個朝代的主流文學形式之間的聯繫就會變得很難把握——這是中國中學階段文學史的教育特點。而中文專業的要求之一就是學生必須把握住各個時期主流文學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對於很多沒有系統學過中國古代文學的人來說,「山水詩」「田園詩」什麼的都只是一個標籤,就中學那點古代文學閱讀量,這些標籤拿起就放下是很正常的。但實際上,這些標籤背後所代表的文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響相互扶持著誕生、嬗變而後自成一派的。而且每一種風格的詩詞都不是簡單表達那種風格名稱字面上的意思,更飽含其起因、經過和結果,例如魏晉南北朝時興起的「遊仙詩」,在這一時期發展較為成熟時就已經包含作者求仕宦而不得,痛心政治黑暗,對現實絕望,轉而尋求美好的世界,嚮往完美仙界,以想像一洗前哀。其間有對現實的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偶爾提到哲學的究極問題。並不遜於同期西方優秀文學代表作中對人性的詰問——這是駁中國古代文學在深度上遜於西方文學。
這是我自己的一點看法。
關於題主說的希望能理解那種想法,我覺得這個問題只能從「有人」身上找答案。要麼他能系統地論證這一觀點,要麼他只是憑著中學語文水平隨口說的。前者可以討教,後者最好無視。


對於你口中的調侃中國詩詞的某些人,只用《論語》一句話評論即可:「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那,歐洲古代文學鼓吹者,總是繞不過河馬史詩,這是吹捧的基礎,公元前六世紀訂好,寫公元前十二世紀的事,文風是這樣的,帕特羅克洛斯,為何哭泣——像個可憐的小姑娘, 阿基琉斯,裴琉斯之子,阿開亞人中首屈一指的英雄——   不要發怒。

六世紀寫十二世紀?等等,這不是春秋寫商周?
周頌來了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 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緝熙,單厥心,肆其靖之。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饗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深度應該不錯的,廣度恐怕不行,所以在大範圍里泛化的深刻就不足了

看看西遊記,再看看基督山伯爵,同樣是遠方,感覺完全不一樣,一個是他者的遠方,一個是本我的遠方。


這個是各有側重的。
西方敘事文學相對發達,在敘事文學的理論體系也遠比中國先進。什麼意識流啊,解構主義啊,都是西方提出來的。
中國偏向於詩詞歌賦的創作,小說不被重視,也就使得我們的敘事文學不怎麼發達。但是,詩詞方面很發達。代表人物也就不說了,唐朝律詩可不是誰說寫就能寫的。
詩詞的主觀性比較強,用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緒波動。也有詩詞是表達人生哲理的或者對於國家大事的擔憂的。
除了詩,就是文。文這個大家都學過,從先秦的子曰,到後來的傷仲永什麼不再一一贅述。
西方文學起源於各族神話與史詩,如 荷馬史詩(荷馬是負責整理神話的),如 撒加。發展到後來的包括什麼騎士文學,流浪漢文學之類的都算是後話。再後來文藝復興思想解放,又出現了一大批雨果,大仲馬之類的文豪。
這當中很多作品都是關注大時代背景,如人間喜劇就被稱為法國歷史書記員。作家們更加側重於對於時代的把控,詩詞倒是很少。
啊,內容好多,有空再更。


既然舉例的是唐朝的詩歌

那麼對比的話,也應該是唐朝同期,西方或者稍微廣義一點的西方的文學作品

唐朝的時間跨度是618~907,也就是公元7世紀到10世紀

這一階段中,歐洲處於中世紀前期,甚至威廉還沒開始征服英GAY蘭(1066 斯坦福橋)

不過說到英GAY蘭,說這一時期還真的得要提到英GAY蘭

因為這一時期英雄史詩《貝奧武夫》基本成型了

作為中世紀三大英雄史詩,其他兩個是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對不起先生》(劃掉)

哦,不對,是《尼伯龍根指環》。

應該說,就詩歌上看,貝奧武夫作為在思想深度上其實真的沒有那麼深刻。畢竟說開了,就是龍傲天(屠龍傲天?)貝奧武夫的傳奇。

但是其格律還是非常押韻的(畢竟中世紀這些東西是唱的比說的好聽,吟遊詩人才是傳播主力)

而且作為群體創作的作品,其展現的也不是某一位詩人的風格,而是從故事到遣詞都瀰漫著整個時代的特色。

那麼,同時期,中國的敘事長詩,個人首推白居易的《長恨歌》(806年)

從深度上說,白居易的《長恨歌》寫的是唐玄宗君王不早朝,然後自吞安史之亂的苦果。江山飄搖,美人當然也馬嵬坡下見。就主題上來說,自然比《貝奧武夫》要深刻不少。而且就文學上看,《貝奧武夫》雖然格律嚴謹,不過敘事佔了絕大部分(畢竟本體是敘事史詩)。

《長恨歌》你還真不能說白居易單純的就是在這首詩里噴唐玄宗不給力,這裡除了哀嘆以外,也有對於唐玄宗和楊玉環的遺憾。最後一句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裡的恨,著實有不少的理解。在抒情表達上可以說吊打《貝奧武夫》。

真的要說的話,就主題深度上,中國古代文學,在題目中舉例的唐朝時期。和西方同時期作品並沒有深度上的弱勢,反而在抒情表現上更勝一籌。至於英格蘭群體創作的時代烙印和白居易個人風格之間我個人覺得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


這個回答我必須得強來了。(主要是為了蹭蹭大V來姐的熱度)

題主說「絕不會貶低中國詩詞」,但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在貶低中國詩詞了。

中國詩詞「官職升降,鄉愁離情」?

但丁的神曲拿出來,也就是個瑪納斯江格爾的水平。(我說我沒有貶低瑪納斯和江格爾你信不信?)

我們暫時把文學分成幾個可以量化的元素,分別是:內涵、韻律、表達。

只是分出這麼幾個元素,表音文字就已經輸在了韻律和表達上。因為表音文字在近義詞比較少的情況下,想要達到好的韻律效果,就必須違背語法結構。這種語法結構的違背不像是「曾經滄海難為水」,而是像「你的手我五根有手指頭」。

至於內涵,首先我們來看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老人與海》,講的是一個老頭出海打漁,打到的魚被鯊魚吃了的故事,表達了一種硬漢不放棄,失敗了也不絕望的精神。

來,咱們講講《活著》、《管錐編》、《綠化樹》、《棋王》、《那五》、《玉碎》都講了什麼?你就算看過,發現也一時說不上來對不對?因為那已經超出了簡述能夠表達的範圍。

古代文學更不用說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清衫濕」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幾句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語文課本裡面的內容,請告訴我,哪一句里有「官職升降,鄉愁離情」?

無知、不理解的人,問問題會這麼問:「中國古代文學和西方文學相比,在深度上,有什麼區別?」

就好比打遊戲一樣,有的人叫新手,有的人叫菜鳥。這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新手只是沒有熟練度罷了,菜鳥是無論怎麼玩也是個後腿,當然,遊戲裡面我承認我是個菜鳥。

有人說這裡不是貼吧,其實也不那麼好,一般這種問題在相關貼吧提出來,吧友會說,先去百度,再問問題,要麼就沉了。


推薦閱讀:

禪詩的藝術水平幾何?
怎樣找到寫詩詞的感覺?
如何解讀蘇軾的《南鄉子》?
填詞是否可以以入代平?
還有沒有這種很美的詞牌名?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詩詞 | 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