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本地特有的梗?

就是當地人一提就懂外地人一臉懵的。我們蘇州這裡可以說「夜裡十點鐘,按摩腦細胞」(總不能有蘇州人不清楚吧!)


應當軋你嘴。


ceng fei deng dao fei si…


利息相關:
中國 合肥


你是隨家倉出來的人吧?


人聽相聲,都是為了心情愉快,可是這個人,不可能永遠不生氣,難免都有矛盾……(以下省略N千字)……上車走你噠,回見回見!這不吃飽了撐的嘛。

從這一段話中,無論挑哪幾句拿出來說,都可以當梗使用。在台上百試不爽。


問蒼茫大地 shui主沉浮?姆們!姆們!姆們!


「星海醫院不在星海廣場,在南石道街!」


我理解是不是本地特有的方言土語?說說成都的。

「你娃娃再鬧嘛,再鬧趙爾豐來收你!」
趙爾豐是清朝最後一任四川總督,功過皆有,但手上有眾多人命,故老成都把趙爾豐視為大魔頭來嚇唬孩子。

「說得輕巧,吃個燈草!」
「你跑得脫馬腦殼!」
「有鹽有味,吃了不得拽瞌睡。」
四川有很多這種其實是為了湊諧音而加半句毫無關聯的話,第一句意思是責怪對方將某事想得太容易,第二句意思是你跑不掉,第三句是說吃飯菜要有鹽有味兒才好吃,至於後面那半句,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烏鴉歡喜打爛蛋。」
意思是別高興太早,以免樂極生悲,此句是借用烏鴉因為太高興而把自己的蛋打碎來比喻這種情況。

「要公道打顛倒。」
「被你媽的時!」
在成都呆過都知道?第一句是說要學會換位思考,第二句同「X!真tm點兒背!」

「化食,明天又吃。」
幾十年前物資匱乏,過年的時候孩子總是吃撐,一般母親就會用大拇指蘸點香油在孩子肚子上畫圈,用念咒的語氣說上面這句話,意思是食物快快消化,明兒咱接著吃。這個梗咋來的我不知道。

「過了久居福就是墳地。」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位於成都雙流縣,在老成都眼裡雙流縣就屬於偏遠地方了。從江安校區坐車進城,可能會過一站叫「久居福」,這個地方是雙流縣最靠近城區的地區,為了形容此地區以外的地方荒涼,便有了上面這句話,泛指出了成都就是荒郊野嶺。

「不要摸!有粑粑!」
這是讓小孩不要到處爬到處摸,不要隨便撿東西,因為臟。這一說法常見於成都以北地區,尤其是廣漢、德陽一帶,有的索性簡單只說「粑粑!」

「你是走龍泉驛叉河過來的哇?」
龍泉驛區是成都一個郊區,有山,原來屬於荒郊野外。原來從龍泉驛進城要過一條河,橋少河不深,所以經常有農民直接趟河進城。這句話是形容人老古董,不懂潮流。

「不吃了,吃來脹得肚臍眼都翻起了。」
「吃不下去了,腸子都脹抻了。」
這兩句乎都是形容自己很飽,無法再吃。肚臍眼一般是凹進去的,由於肚子太脹把凹進去的肚臍眼弄得鼓出來了,可見肚子有多撐,這是第一句話;「chēn」的意思是直,第二句是說撐得腸子都直了。本來腸子九曲十八彎,由於太脹給撐直了,也是形容人太飽。

剩下的想起來再更新。


得就得,唔得就翻順德。


謝邀,南京是一座依壁雕鑿的城市。
來了就是深圳人,然而你卻買不起房。
我住20樓,出門是馬路。(重慶)
春城,一座讓你發春的城市。


王姐,我又意外懷孕了


「您好XX計程車服務,請問您在哪裡?」
「西直門橋。喂,喂,怎麼掛了......」


識得唔識得噶.


1.「張哥,最近最近在忙啥子」
「記到嘛,66776677」

2. 「企業服務!!!就找頂XX!!!」
"頂XX~~"(此處有歡呼和掌聲)

第一則堪稱本城最洗腦廣告,那牙尖的聲音我估計該聲優已經友盡了。第二則你說就說吧,嚎什麼嚎!!每天坐地鐵跟打鳴一樣,最近一年工作效率奇低,我覺得頂XX要負全責


公交車著火,記者採訪乘客
記者:車上有鎚子嗎?
倖存者:有個鎚子!
記者:有鎚子?你們怎麼不用來砸窗子呢?
倖存者:莫得!有個鎚子的鎚子!
記者:什麼?還有兩個鎚子?
倖存者:哎呀,有個鏟鏟! 記者:鏟子?那也可以用來砸窗啊!
倖存者:砸個鎚子的窗子!
記者:是砸窗子不是砸鎚子……
倖存者:哎呀我跟你說個鎚子!
記者:我說的窗子!
倖存者:鎚子!
記者:那車上到底有什麼?
倖存者:有個毛線!
記者:哦,怪不得燃的這麼快
倖存者:哎,老子給你說個鎚子

四川


你是不是吃了涼拌見首青啦?


王德成,丁文元,二他媽媽,張二伯。


帶魚要吃肚皮


謝邀。

「煎餅果子自帶雞蛋」這個算嗎?
雖然我不是天津人


你愛我哪一點?
我愛你厲害,你還敢打你爹嘞!


球場門口的路應該改名「裁判支路」
「徹思爺叔」總覺得怪怪的
去「大悅城」洗澡失敗
還有「提籃春光」不是看牢監犯嘛


推薦閱讀:

大家生活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可以簡要描述一下自己所熟悉地區的生活習慣和習俗。?
有一出京劇,叫金龜記,裡面有個兒子去釣魚,母親囑咐兒子不能釣黑魚,鯰魚,烏龜,不能釣這三獸這是為什麼?
美國的年輕人有沒給老人或兒童讓座的習慣?
西北地區的貓鬼神,是怎麼一回事?

TAG:閱讀 | 生活 | 城市 | 文學 | 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