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簡單的方法記住青銅器的名稱和用途?

以及它們被使用的時代?
死記硬背怎麼也記不住啊


簡單的方法真沒有。根據用途分類,逐類而記,大概比死記硬背要好些吧。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看實物。

根據馬衡先生《中國金石學概要》中的講法,我們可以將歷代銅器分為禮樂器、度量衡、錢幣、符璽、服御器、古兵這六種。其中又以禮樂器與兵器為高古青銅之大宗。以下就按這六個門類簡單講講。

一、禮樂器

禮樂器又可分為禮器與樂器兩類。禮器按照功用可分為食器、酒器、水器這三大類;樂器種類比較少。

1、食器

有鼎、鬲、甗、豆、敦、簋、簠、盨等。這其中又可分為蒸煮食物所用的炊器及盛放食物所用的食器。

鼎:這個不用多說,都知道是什麼。

西周 大盂鼎 最典型的鼎式之一 三足兩耳 圓腹垂傾 三足之間可添柴置火 兩耳便於把持

鬲(音li 四聲):《爾雅·釋器》:「鼎款足者謂之鬲。」款者,空也。鼎足中空者,謂之鬲。很多人以為鬲都是無耳的,其實有耳無耳並非判斷鼎鬲的標準,足部是否中空才是其根本區別所在。足部中空是為了增加所盛食物的受熱面積。

一組館藏的青銅鬲。前三器為無耳鬲,末為有耳鬲。

甗(音yan 三聲):蒸器。可以簡單理解為在鬲上邊增加一個銅鍋(甑),甑與鬲之間用一個帶很多小孔的銅片(箄)隔開。在鬲中放水,甑中放食物,水蒸氣通過箄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其原理和今天的蒸鍋類似。

商代 青銅饕餮紋甗

中間隔片箄的圖片找不到,放個網上找的仿品圖片吧,反正也是按照真的做的。水蒸氣就是通過中間的小孔將上部的食物蒸熟。《世說新語》中記載:「陳元方季方炊。。。忘著箄,飯落釜中成糜。」就是在講用甗蒸飯時忘了放中間的隔片,飯落入水中,煮成了稀飯。。

鼎、鬲、甗這三樣屬於彝器中較常見的炊器。至於戰國以後流行的鍪、釜之類的平民用炊器,就不展開細說了。

豆:《說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可知豆這種器物是用來盛放肉醬的。《國語·周語》:「觴酒豆肉簞食。」具體形象可以參考我這個回答:

什麼是假腹豆? - 信古齋的回答

敦(音dui 四聲):為盛放黍稷之器。這個器型產生比較晚,最早見於春秋中期。

造型特別好記。器蓋與器身扣在一起成一個球,蓋子上也有足,揭開後放置在桌上也可以單獨作為餐具使用。

簋(音gui 三聲):盛黍稷之器。簋與鼎一樣,屬於先秦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祭祀時用鼎用簋的數量直接與貴族的等級掛鉤。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簠(音fu 三聲):與簋一樣,為盛黍稷之器。二者的區別在於造型。《說文·竹部》:「簋,黍稷方器也。」「簠,黍稷圜器也。」認為方形的為簋,圓形的為簠;按照出土器物的自銘,許慎正好將這二者給弄反了。

河南省博陳列的鼎簋組合 七鼎六簋

「虢季」青銅簋

象首紋青銅簠

圓為簋,方為簠。還是很好記的。

盨(音xu 一聲):這個器型是從簋變化來的,流行時間很短。

河南省博 「虢季」青銅盨 它很像一個簋簠的複合體,方形圓角,蓋上有四足,翻過來可以作為食器使用。

豆、敦、簋、簠、盨這幾樣屬於彝器中較常見的食器,用來裝已經蒸煮好了的食物。除了用來裝調味品肉醬的豆,其他幾種裝黍稷的大多有蓋,這是由於黍稷尚溫的緣故。

以上這些都是用來做飯和吃飯的。看著很多,其實很好記。做飯的就三樣,鼎、鬲是用來煮食物的,甗是用來蒸食物的。裝食物的有五樣,其中最重要的是簋,這幾樣器型都很有特點,結合實物很容易記住。

2、酒器

有尊、罍、壺、卣、觥、盉、爵、觚、觶、角、斝等。《禮記》之中凡是盛酒之器皆曰尊,飲酒之器皆曰爵。實際情況很複雜,有不少酒器的功能爭議很大。其中尊、罍、壺、卣為盛酒之器,觥有盛酒、飲酒兩種功能,爵、觚、觶、角、斝為飲酒之器,盉為調酒之器。

尊:最重要的盛酒器之一。古人講青銅器,概稱「尊彝」;尊在漢語中表示的是尊重、尊崇之意,可見古人對尊的重視。尊作為一種酒器,其形圓,碩腹侈口。還有很多動物形的青銅酒器,也一概稱之為尊。

商代 龍虎尊

鼎鼎大名的四羊方尊

商代 象尊 其實這種動物形的酒器具體該不該叫尊,是有待商榷的。

這幾張圖片的來源:青銅系列之 尊 北京一位藏家老師的公眾號文章,推薦

罍(音lei 三聲):《詩經》中常常提到的酒器。「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金罍即青銅罍。罍的容量一般來說要大於尊。

我們四川出的神器 象首耳獸面紋銅罍 西周彭州竹瓦寺窖藏所出,一共出了倆,一在國博一在川博

壺:這個從字面上就很好理解了。脖子細,肚子大而垂傾的一般叫做壺。

西周中期 十三年興壺

太原金勝村趙卿墓出土方壺

卣(音you 三聲):卣之制如壺,差小而有提梁,俗謂之提梁卣。

西周神器 伯格卣 好像是在陝博

尊、罍、壺、卣,這四種屬於較常見的盛酒之器。

觥(音gong 一聲):王國維謂觥兼飲酒盛酒之用,而馬衡認為飲酒之觥與盛酒之觥並非同一種器物。《詩經·卷耳》有「我姑酌彼兕觥」一句,酌謂以勺取之,故知其為盛酒之觥;而《詩經·七月》中有「稱彼兕觥」之句,「稱」猶「舉」也,所以說稱彼兕觥,與舉爵揚觶同意,都是執器直接飲酒。所以觥有盛酒、飲酒兩種用途。

弗利爾美術館藏 商代 青銅兕觥

上面那個太兇猛 這個是南博所藏的萌萌的小觥

觥的造型很類似於一個帶蓋的銅匜,這二者容易搞混,一會後面寫水器的時候再說。

爵: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種酒器。二柱三足一鋬耳,前有流,後有尾。銘文一般在鋬內,也有在柱上的。

西周青銅爵 銘文在鋬內

燕侯旨爵 銘文「旨作」,在柱上

角:和爵造型差不多,但沒有柱,前後皆是尖角,所見大部分都是帶蓋的。

10年佳士得拍賣的 帶蓋青銅角 整體和爵差不多,就是沒有倆突起的銅柱,前後都是尖角

斝(音jia 三聲):青銅斝和爵也很像,三足兩柱一鋬耳,區別就是口部沒有流,整體是呈圓形的。

盤龍城出土 二里頭青銅斝

觚(音gu 一聲):也是一種酒器(酒器是主流意見,亦有學者認為是單純的祭祀禮器),很像我們今天的花瓶,宋代以後很多收藏家都用觚來插花,所以也叫花觚。其實這個名稱是宋代金石學家給定的,目前出土的青銅觚沒有一件是自銘為觚的,反而有一件自銘為「同」。所以此器型名稱還有待商榷。

故宮博物院藏 商代青銅觚 確實很適合拿來插花

觶(音zhi 四聲):觶是一種很典型的飲酒用器。一般尺寸都不大,雙手持之飲酒。《禮記·禮器》云:「
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商代 鴞紋銅觶

鴞即貓頭鷹,商人所崇拜的戰神

爵、角、斝、觚、觶,一般認為屬於青銅器中較常見的飲酒之器。

盉(音he 二聲):這個其實說不清楚能不能算在酒器裡邊,大部分學者認為它是用來調和酒味的。《說文·皿部》云:「盉,調味也。」清代金石學家端方在陝西得一新出土的銅禁,其上陳列一尊、二卣、一爵、一觚、四觶、一角、一斝、一盉,前者全是酒器,而盉與這些酒器同列,故結合《說文》的記載推測為調和酒味的用具。

陝博所藏鳥蓋青銅盉

霸國墓地出土 青銅盉

以上這些都是用來盛酒和飲酒的。看著很複雜,實際上也很複雜。尊、罍、壺、卣,是用來裝酒的;爵、觚、觶、角、斝,是直接用來飲酒的;觥既可盛酒,也可飲酒;盉是用來調味的。

3、水器

有盤、匜、釒和、鑑等。水器很簡單,盤、匜、釒和這三樣通常同組所出,屬於沃盥之禮所用的禮器;鑑則是用來裝水或裝冰的大銅盆。

之前看到山西那邊一古玩商發的圖,剛出的一整套青銅水器。

盤、匜(音yi 二聲):古代在祭祀和燕饗之前,都要先行沃盥之禮,即參與祭祀和宴會的貴族用專門的禮器來洗手。古人洗手還是非常講究的,用青銅匜裝水,瀉水於手,底下用青銅盤承接用過的污水。盤一般有雙耳三足(或圈足),匜則與上邊發過的觥非常相似,只是沒有蓋。

工藝非常複雜的青銅盤匜

西周 青銅盤

西周 青銅匜

釒和(音he 二聲):這個字電腦打不出來,左邊一個釒,右邊一個和。這種器具宋代人定名為舟,但根據近年新出土的考古材料,應該定名為「釒和」。用途不明,古人多以為酒器,但由於多與盤匜同出,定為水器比較恰當。

我之前收藏的一隻很漂亮的春秋散虺紋青銅釒和。。╮(╯_╰)╭ 。。可惜年前缺米,轉給一武漢的藏家了

鑑(音jian 四聲):《說文·金部》云:「鑑,大盆也。」想像一個裝水的大盆子,就是它了。

上博 交龍紋大銅鑑

鑑也有用來裝冰的。最著名的無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鑑了。

曾侯乙墓出土 青銅冰鑑

再說樂器。樂有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金居其首。傳世青銅樂器種類其實不多,無非鍾、鼓、錞於、鐸、鉦、句鑃、鐃這幾類。

鍾:這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青銅編鐘。當然裡邊可以細分出編鐘、甬鍾、鎛鍾、鈕鍾等好幾種,差別都不大,非專業研究者不必去細分。

著名的曾侯乙編鐘

鼓:鼓這個東西,一般是以革木製成,中原地區極少見有銅鼓傳世。但是在先秦兩漢時期,雲南、貴州、廣西這些屬於滇人、越人等少數民族聚居之處卻留存有大量銅鼓,其形制比較奇特。

廣西藤縣出土 漢代銅鼓

錞於(音chunyu 二聲):《周禮·地官》載鼓人「以金錞和鼓」,錞於作為樂器,常常被用來與鼓相配合。《太平預覽》引《樂書》云:「錞於者以銅為之,其形象鏟,頂大,腹揳,口弇,上以伏獸為鼻,內懸子鈴銅舌,凡作樂振而鳴之,與鼓相和。」今天考古發掘所見的錞於,其外形與古文記載相合,但內里大多不見銅舌。

戰國 虎鈕銅錞於

鐸(音duo 二聲)、鉦(音zheng 一聲)、句鑃(音gou 一聲 diao 四聲)、鐃(音nao 二聲):這四樣形制都差不多,只是有大小長短的不同。形似編鐘,但是是倒過來插在座子上敲擊的(鐸除外,鐸是在孔內插木柄,裡邊有個小墜,手執搖動發聲的)。

先秦 青銅鐸

國博藏 戰國 青銅鉦

淹城博物館藏 青銅句鑃一組

南博藏 獸面紋大銅鐃

以上即為青銅器中較常見的幾類樂器,除銅鼓多見於西南文化圈,鍾、錞於、鐸、鉦、句鑃、鐃這六件皆為主流文化圈內流行的打擊樂器,且造型都差不多,很不容易分辨。

禮樂器大概就這些。總結一下,有鼎、鬲、甗、豆、敦、簋、簠、盨、尊、罍、壺、卣、觥、盉、爵、觚、觶、角、斝、盤、匜、釒和、鑑、鍾、鼓、錞於、鐸、鉦、句鑃、鐃。好像真的很多很難記的樣子。。不過按照食器、酒器、水器、樂器這幾個大的分類,平時再多去博物館看看實物,沒多久也就對古代青銅器很熟悉了。

二、兵器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實際上,存世量最大的青銅器並非最受重視的宗廟彝器,而是用以殺伐的兵器。兵器按照使用方法,可分為句兵(即勾兵)、刺兵、短兵、射兵、斧鉞、甲胄這幾類。

1、句兵

有戈、戟。句兵,即勾兵,主要用於橫擊,鉤殺敵人,在車戰中非常有效。車上的武士只需橫持勾兵,在兩車相交之時即可藉助車的衝力鉤殺敵人。

戈:《考工記》曰:「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早期戈無胡,晚期戈均由內、胡、援三部分組成。

戈的結構名稱

早期的戈無胡

三年呂不韋戈 三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讋丞義工沱

刃口鋒銳 殺人有如切菜

戟:戈裝上矛刺即為戟。《說文》曰:「戈,平頭戟也。戟,有枝兵也。」早期有戈、刺鑄成一體的戟,晚期基本都是戈、刺分裝的。

西周早期 侯戟

此器的出處沒找到 應該不是中原王朝的兵器

晚期戟是這個樣子的 就是一矛刺一戈組裝到一起

還專門有一種組裝的戟 一矛刺 多把戈 這樣的叫多果戟 這又是曾侯乙墓出土的 為儀仗用戟 無益於實戰

2、刺兵


有矛、鈹、鎩等。刺兵,顧名思義,為一種專門用於刺擊的長兵器。

矛:與今天的矛區別不大,捅殺。

秦 寺工矛

吳王夫差矛

鈹(音pi 一聲):是一種將劍身加於長柄上的殺器。一般是護衛所用的兵器。《左傳》中記載,專諸刺王僚時,「抽劍刺王,鈹交於胸」,吳王僚的護衛即是手持長鈹,挾持專諸上前獻魚。

戰國 青銅鈹 看著很像劍,與劍不同的是後邊是裝在長柄上的。

鎩(音sha 一聲):鈹上加鐔即為鎩。

上面鉤起的即是鐔。可以用來格擋敵人的攻擊

目前存世較多的是這種銅鐵複合的鎩。鎩身用鐵鑄成,鐔用青銅鑄成。

3、短兵

有刀、劍、匕首等。短兵即武士隨身所佩,手持格鬥用的兵器。在車戰佔據主導地位的春秋時代以前並不常用,到了戰國時期方才大興。

刀:早期的刀和今天的刀並沒什麼兩樣。反而是漢代興起的環首刀與今天的刀大不相同。

新干大洋洲出土 商代青銅刀

商代 管銎刀

漢代 青銅環首刀 刀身是直的

劍:也沒啥可說的,大家都認識。

東周 青銅劍

匕首:更好理解了,就是短劍。

刺客專用

4、射兵


有弓弩、矢鏃兩種。其實就是一種,射遠之兵曰矢,發矢之兵曰弩。弓弩主體結構為木質,出土時早已朽壞。好在兵馬俑坑出土的銅車馬上帶有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銅弩模型。

此車名為戎立車,是皇帝出行車隊中的護衛車。御者佩劍一把,弩一具。

秦始皇兵馬俑里的銅馬車為什麼是四匹馬? - 信古齋的回答 順便安利一下之前答的一個銅車馬的問題,這個答案沒人看真是好憂傷。。

一般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弩機構件就是這樣的了。木質的弩身完全朽壞,只餘下銅質的扳機與銅匣組件。

5、斧鉞

有斧、鉞、斤、戚、斨等。其實都是一種東西,鉞為大斧,斤為伐木斧,戚即為鉞,斨為方銎斧。鉞為先秦時期軍事權力的象徵,最早其實是斬首用的刑具。《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克商後,「以黃鉞斬紂頭」、「(對紂王的寵姬)斬以玄鉞」,都是以鉞砍頭之意。

很魔性的商代亞丑鉞

管銎斧,即《說文》所謂之斨

6、甲胄


銅質甲胄出土數量很少,比較常見的只有青銅胄(頭盔)這一種。兵馬俑坑出土過一套石質的鎧甲,還有一面非常罕見的青銅彩繪盾牌。

戰國時期 青銅胄

秦兵馬俑坑出土 石質鎧甲

兵馬俑坑出土 彩繪青銅盾牌 也是銅車馬上所配的防具

之前在成都本地所收的一副滇文化青銅臂鎧。本來還有一副正面的身鎧,可惜碎為十餘塊,賣家索值甚昂,就只買了這副臂鎧。身臂分離,想想也真是可惜

兵器大概就是這些。比禮樂器要好記很多,冷兵器時代的殺戮之器總是沒有什麼太大改變的,也沒有那麼多生僻字。大概就是戈、戟、矛、鈹、鎩、刀、劍、匕、弓、弩、矢、斧、鉞、斤、戚、斨、胄、盾這幾樣。

彝器與兵器是青銅器中的大類,公眾普遍關注的也就是這兩類。剩下的錢幣、度量衡、符璽都沒什麼好講的,就只有服御器非常麻煩。帶鉤、銅鏡、車馬器,尤其是車馬器,各種小零件特多,字又特別難認,估計也沒誰對這些東西感興趣。。就這樣吧。。 (′?ω?`) 大家看完了不要忘記點個贊啊。畢竟碼字配圖還是很辛苦的。。


謝邀。簡而言之,多看(看書)多摸(摸東西)。如果沒有摸的條件,多進博物館。這個東西沒什麼簡單的方法,除非你天資過人,就是經驗,另外畫圖也是個好辦法,中國新石器時代九十多個考古學文化的陶器我都用手畫過,多來幾遍自然一眼看得出來。如果有圈內的朋友或者老師帶著看是最好的,印象深刻,想忘都忘不了。


1、記名稱。
我的方法是自己動手畫一遍,像這樣:

僅舉一個例子,請隨意地吐槽我那低劣的繪畫水平吧_(??ω?? 」∠)_,不過自己用來記憶還是夠用的,當然會畫畫的知友們就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吧。
要記住各個青銅器的名稱就多嘗試畫一下吧,丑點兒也無所謂,重要的是,你自己動手一次,就會加深印象,平常再多看看實物,應該就差不多了。
2、記用途
具體的用途,之前也有答主回答了,我就不再說了。在畫的過程中,想著該青銅器的用途,或者把同一用途的器物畫歸在一處。比如,你今天可以只畫食器,明天畫樂器,後天畫兵器,這樣每天畫一點兒,怎麼樣也可以記住大部分了吧,剩下記不住的再去博物館看看實物就可以了。
3、記年代
嗯,至於各個青銅器使用的年代,就像我貼的上圖一樣,你可以把不同年代出現的器物做特殊符號標註出來。比如,商代出現了新器型甗,你就可以給它做個記號。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針對不同器物,按年代順序捋清它的器形變化。像這樣:

ps:圖來源於《中國考古通論》
既然已經知道了某個青銅器在不同年代的器形變化,何愁記不住它使用的年代呢?
所以,總而言之,多畫圖、做表格很有利於記憶的。
以上,個人淺見,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忘記哪本書裏的了,也許不夠簡單,先拋磚引玉吧。


我的筆記一向很亂,包括了商-周-春秋-戰國的青銅器簡單圖畫,第二張自己按照顏色分了個類。

參考網站有:

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品資料庫 - 藏品欣賞 -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小,但是每個時期的器型一目了然)

故宮博物院 青銅器 - 故宮博物院 (器物多,網站設計不便於圖片瀏覽,每個都要打開)

台北故宮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amp;amp;>Selectionsamp;amp;>By Category (圖精細但是器物少)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Collection (圖又多又精細)

每個都設置好了是青銅器,最後一個大都會他們不按照我們的朝代分,我設置的是2000BC-1000BC,大概是夏商。要改日期自己設一下,如圖:

最下面是我從大都會的網站找的一張部分禮器在一起拍的照片,自己標了下名字,可以看一下各器物之間的大概尺寸比較。最下面那個是勺嗎?有知道的可以告知一下。

希望能幫到你。


看博物館、看書。
把書上的文字描述全部對照實物一一看清楚看明白,什麼腹部較淺較深、 蹄足、腹足分區明顯、分襠聯襠等等等,理解吃透。然後縱向去記憶紋飾和器型的變化…自然能記住和分清鼎、鬲、簋、敦blablabla…還能去翻翻名稱的來源。。。
看展的時候嘗試不看展牌,自己把器型紋飾和所屬時期說出來。想不記住都難。


用途比較好記,看看樣子,琢磨琢磨就差不多了。關鍵是名字難記,建議將它的名字與今天有共同用途的器物的名字串起來記,這樣不容易記混。


看了前面各位的回答,只想說句謝謝了。


多做形式分析與語境的還原,昨天晚上剛剛研究戰國青銅器採桑宴樂攻戰紋銅壺,很多東西,你看到了就記住了,多注意細節和信息的疊加,如果你是為了考試建議參加相應的學習班
如下是要說明多多看圖哈


當他對你有用和你感興趣的時候。
記住那個古文物背後的故事和人情風貌。比如蘋果六---愛瘋六,其實那個因為時就應為貼近生活常用,你有感興趣 就記住了。


大二上學期系裡開了中國青銅器課。本來對青銅器沒什麼感覺啦,結果一學期下來就對青銅器產生了莫名的情愫。每節課都認真聽了,而且趕巧遇上霸國展覽(在成都看到「正經」青銅器特別興奮),在博物館看實物真的特別重要,很直觀。還可以多翻翻中國青銅器全集。還有很多青銅器相關的書,比如青銅器入門之類的。一定要多看多看多看。重要的話說三遍。


有個簡單方法,就是熟悉考古學家們對出土文物的命名習慣
首先是分類,按青銅器的使用功能,古代本來相應的名稱,這些名稱也有規律,比如盛物的器皿大都有皿字底,酒器多有角字旁,名字字形古怪的器型和功能一般比較特殊。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做啥的。
然後就是特徵,重要的就是銘文,銘文一般是主人或墓主或是服務對象的名字,然後是特徵和裝飾,其浮雕、紋飾是其區別於其他同類或同慕同主器物的重要點,然後是工藝,特殊的製作工藝是其區別於其他器物的特點。
綜合起來,記一個青銅器的名字就很簡單了。
比如利簋、毛公鼎、散氏盤,何尊這個不用解釋。
比如婦好三聯甗,主人加特徵加器型。
比如四羊方尊、立鶴方壺,裝飾加特徵加器型。
比如嵌錯宴樂攻戰紋壺,工藝加裝飾加器型


看實物,做筆記。


必須要見實物


說實話啊……就是些鍋碗兒瓢兒盆兒嘛……你把自己放到那個環境里想像著生活一段期間不就行了~~
燉雞湯的時候,就想著鍋底刻著周王送來的條約文書~還有其他八口鍋也刻著~放在姥姥家奶奶家同學家叔叔家舅舅家……也就是一言九鼎。

喝水的時候想著在杯底兒點根兒柴火,能喝上熱的,那就是貴族待遇了,所以把爵、尊這種杯子當作貴族或敬語代詞。

諸如此類,其他希奇古怪的叫法,一般都是河南話陝西話的土語,直到今天幾角旮旯的農村還是這麼叫的~…

總之全都是生活里的東西,不能死記硬背~~就好比,不下廚房,一輩子也分不清白糖咸鹽,分不清老抽生抽紅醋料酒,分不清花生油橄欖油菜花油,分不清玉米粉紅薯粉小麥粉……

青銅器,真的就是一大堆廚具……我說真的……

歷史典故之類的,首先長得就很不同了,而且底兒都刻有字兒,你找它們的簡體字翻譯看看,就跟小說一樣的,想像它被誰拿在手裡,怎麼用的,因哪些契約而來的~之類的~

歷史,尤其是很古老的歷史,就是各種大V的吃喝拉撒~參透了這一點,才能豁然開朗~因為古代史都是英雄唯心史觀的視角,而不是近現代這種群眾唯物史觀~


推薦閱讀:

TAG:青銅器 | 歷史知識 | 金石 | 金石學 | 名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