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解脫?
謝邀!
要解脫因爲被束縛著。束縛令我們沒有自由,而這個自由,就是讓我們自己作主,而不是跟著一些令自己不斷輪迴的境遇而作輪迴因。然後我們就不斷地在這個娑婆世界頭出頭沒。這就是失去了作主失去了自由。
而佛陀教導的就是如何讓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
這些束縛的是在那裡?就在「心」。真正的解脫,就是心得解脫,心不因境牽,隨遇而安,一切念頭可以自己作主,那就是真正的解脫。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生離死別,自己能把握住這個心。這些就是能自由運用,所謂任運自如。
然而什麼才是任運自如後面的主使?就是那個主人翁。佛陀的教導都是讓我們找出主人翁,因為這個主人翁從來沒變,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染不淨,離卻一切對立,也從來無有能束縛其者。只是我們自己不知,人後就被妄心操控束縛。
真正解脫了的人依然跟我們一樣,穿衣吃飯,可能也一樣的工作,一樣的去旅遊,一樣的和朋友聊天。不同之處,就是解脫者不被環境所左右,所有決定思維自己清楚,不會有無謂的煩惱。
放下即解脫。
放下心中的慾望,當下便能解脫。
例:你撿到了一百萬人民幣。你的貪慾當下就升起,你想要將這個錢據為己有。可當下你又感覺到非常的不安,良心和道德不斷譴責著你。你想到那位失主可能正焦慮不安,你想到,若無需要,誰會把一百萬的現金取出來呢?
可,這是一百萬,你需要奮鬥多久才能賺到這麼多的錢呢?
你輾轉難眠,終於決定將錢送還失主,當你做了這個決定時,當下你彷彿放下了萬斤重擔,你通體愉悅,這就是解脫,從內心的貪慾中得到了解脫。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父親害的蕭峰家破人亡。蕭峰的父親恨極了慕容復的父親。可當掃地僧一掌擊斃慕容復的父親後,蕭峰的父親卻傻掉了,他苟且偷生了一輩子,所為的就是殺掉仇人,一生之中,恨是他活著的動力。
恨的目標消失了,他彷彿被抽去了全部的生命力。
當他以憎恨為動力而活時,他得到了活著的動力,可失去憎恨的對象後,他卻不知道該為何而活。
當蕭峰的父親被掃地僧"殺死",而後復活時,他得到了解脫,因為放下了所有的嗔恨。
所以什麼是解脫?
放下即解脫。
放下什麼?
放下慾望,放下執著。
例如:我努力工作,本應得到十萬人民幣的回報,可老闆無良,剋扣了我五萬的工資。
放下即是:不對被剋扣的這個結果執著。我可以去理論,我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我也可以離職,但當我因為被剋扣而憤怒、怨恨、歇斯底里時,就是執著。
我不知道怎樣描述。
那是高考,考完數學之後。
卷子比較簡單,我把會寫的都寫了出來。
我翻了翻,確認了一遍。
會寫的我都寫出來了,不會的,有疑問的也有,都是第二小問,不多,也不礙事。
然後交卷,出考場。
然後心情……前所未有的平靜。
我慢慢的洗手,慢慢的下樓,一點也不著急。
似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有個聲音告訴自己。解脫了。終於,解脫了。
我好像一下子脫離了人群,但我卻確確實實知道,我站在天底下。
世界寂然有聲。
整個世界好像都慢了下來。
遠處家長聲音不大的討論,在我聽來,無比緩慢而又清晰,逐字逐句。就像是隔了一個空蕩山谷傳來的迴音。
就像長安亂里的釋然,任何的快在他看來都是無比的緩慢。
我看見道旁的樹,那樣那樣的鮮嫩的綠。我從未見過的。
我的大腦好像是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想。然而我什麼都知道,比往常更加清晰的知道。
我站在那裡,四面八方的信息貫穿我的腦海。我好像什麼都知道。然而我的大腦又好像是空白著的。
我甚至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呼吸與心跳,它們在那個下起小雨的天空底下躍動。
我想那就是,解脫的感覺吧。
他不再為世間的一切所羈絆,但明亮的雙眼、溫暖的笑意,都顯示出他擁有對世人最深的理解和愛。
生命這件事本身就是束縛
在我看來,真正的解脫不會是死亡。死亡只是個必然的結果,誰都擁有的結果,這意味著一個節點的結束。解脫應該是知生知死,然後尊重、理解、釋然。類似於隨心所欲不逾矩的那種自在隨心。
如果闡述這個命題,每個人在每個階段的看法都會是不一樣的,這種認知的改變很可能是因為自我意識在不斷校正,也可能是隨從大流放棄了自我開拓。
能夠描述出來的比方,真正的解脫可能類似於執念的完成?好像也不那麼準確,應該說是認清自己的執念。。。或許吧。
「什麼是解脫?如何求解脫?」
要了解什麼是解脫前,那一定就是有讓人無法解脫的因緣相對的法,就是系縛。系就是牽掛著,如動物被繩索圈著、人被名聞利養所牽著,所行所為都在一定的範圍;或者心中想著某件事、某個人,就叫作繫念。雖然不是眼前的事,不是眼前所看到的人,但念想就被牽繫著。縛就是被捆綁著、拘束著,如常聽說人作繭自縛,又如待宰的動物,要被處決的囚犯,被捆綁著無法動轉。當我們受到拘束或是有牽掛、系縛,就會有著壓力,想要解脫、想要脫離,所以就會想要求解脫。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系縛與壓力是如影隨形沒有一剎那離開,家庭、工作、社會都會形成壓力源,所以就有了多元的社會學科、心理治療,如運動、睡眠、飲食調整的教學,或者透過呼吸法、心理咨商、冥想等來幫助釋壓解放。這不是沒有效果,但都只是一時的自我鋸箭法的效果,因為沒有真正解決以及了解壓力形成的原因與感受壓力的源頭。
當面對身心所遭受的各種苦受、壓力等,一般人和聖弟子有什麼差別呢?就有弟子問了佛陀這個問題。佛說:一般沒有學佛的人,在依於身而起各種受,而產生了苦痛逼迫,甚至恐懼會喪失生命時,就會憂愁啼哭、怨天尤人或者大聲嚎叫,因為這樣他就會心生狂亂。如此不但有身上的苦受,更增長了心中的苦受,就好像一個人被兩支毒箭所傷,非常的痛苦。
佛陀進一步開示:沒有解脫正知見的人,一般都是依著色、聲、香、味、觸五欲,生了樂受的觸。因為樂受而就對樂受起了貪,不知不覺就落入貪的煩惱系縛中,像這樣就有了苦受;因為如果失去了樂受就會跟苦相應,那就有欲求不滿足,而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入瞋恚煩惱的系縛。因為都是迷於五欲的表相上,不如實了知受的集起、滅沒,以及受的樂味、過患以及出離。對於不苦不樂受的無明煩惱系縛,也沒有辦法證實的了知。在樂受的時候,就被樂貪所系縛;在苦受的時候,就被瞋恚所系縛;在不苦不樂受時,就被無明所系縛。這個系縛就是貪、瞋、痴所系,就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系縛。
依著佛陀的開示,我們可以了知多聞聖弟子和一般人一樣,會依著這個五蘊身,都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差別在於一般人一直以來,都受制於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種種法相,而迷於色、聲、香、味、觸等所生的種種覺受。所以就會有順心歡喜的覺受,就被貪慾結使帶著走;有逆境不如意的覺受,就被瞋恚的結使帶著走;如果處於不苦不樂的覺受,也是陷於無明的煩惱習當中。因為對於苦樂這兩種受的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所以對於自己覺受的變化處於無明的狀態。其實一般人長時都是在無明的結使系縛當中,一般人在貪瞋痴煩惱系縛下,離不開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的心行,所以會不斷地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牽絆。
所以佛說凡夫是增長二受,像這樣身受、像這樣心受;身受已經是中了一支毒箭,但是自己又加上第二支,心受的毒箭。聖弟子遠離了貪瞋痴的牽絆,唯生一受,就是身受,不受心受;像好像只被射了一支毒箭,不會再射中第二支一樣。所以我們可以了解,一樣地依止這個五蘊身行來去止,一樣地有五蘊的覺受,但是一般人都帶著貪瞋痴等無明的結使相應。對於五蘊的無常相、生老病死的隨行,沒有智慧正理作意,所以不斷地迷於五欲的追求,於中起各種不如理作意的身受與心受。而佛弟子能夠正觀五蘊的法相,能夠證實了知生老病死的無常隨行,所以不會被五欲所牽使,這是聲聞解脫道所要正觀的內涵。
而聲聞人除了要了解欲界煩惱的系縛外,也要進一步的知道色界、無色界定障的系縛。所以我們在《阿含經》中可以看到,弟子們早上去托缽用餐完,回到精舍往往都已經中午了;當他們洗好衣缽、洗好腳,拿著尼師壇到林中去禪坐時,往往這時候,魔王波旬就會來留難他們。魔王波旬會變成年輕少年的樣子,假意關心他們,為他們說五欲的快樂,想要使他們無法安心坐禪。所以如果對於五欲的過患能夠如實了知,就不會受到魔王波旬的誘惑。因此對於是什麼系縛了我們,如果能夠如實地正觀、如實地了知,才能夠解脫。
但解脫之道也有著許多的歧路,因為起心想要求解脫時,會發現這個世間說解脫方法有許多,因此是否能夠值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是很大的關鍵;而遇到了又是否能夠恭敬學法,又是另外一個重要的關鍵;否則遇到了,自己心性高慢,也無法領受善知識的法教。所以當一個人深知貪瞋痴的過患想要出離,向佛求法時,佛陀會一步步地帶著,從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慢慢地談起,如果能夠信受,再為他開示:欲為不凈,斷漏為上,出離為要。讓他知道天界各種的果報,雖然殊勝於人間還是不凈,色界、無色界也是無常有漏的,要出三界的家,才是真正的出離、真正的解脫。
有許多人看到「出家為要」,就解讀為要剃頭、著染衣,這只是表相的出家,身形的出家,並沒有真正的出家。經典中所講的出家,是心的出家,是出三界的家。如果這個人能夠信受三界愛是無常的,都是系縛,佛才會更進一步為他開示苦、集、滅、道的道理。因此一個人他的次法如果沒有滿足,聽聞解脫道的正受是不可能信受的,這樣的人,也不能為他開示勝妙的法義,因為因緣尚未成熟。所以佛說:【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無有是處。解脫知見不滿足,欲令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雜阿含經》卷四十七)想要求解脫,得先學習正確的解脫知見,但在學習正確的解脫知見之前,要修習次法。也就是依止真見道的善知識,熏習正確的知見,才能了解如何繫心而住,如何善具威儀,如何修習清凈的梵行,然後依教奉行,於身口意中以如實的修行,這樣才能具備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然後才有可能證得二乘的真解脫。
隨順善知識的修學,善知識應當先教導如何斷我見。也就是要依弟子的根性,讓弟子先明白自己此生以來,一直所執取的我與我所的內涵是什麼,是不是可以依止來修學聖道的,這是斷我見的基礎,依現在可見的五蘊法去體會去觀察。接著再告訴他,外道所執取的解脫道與涅槃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外道所說的不能依止,因為外道所走錯的路,也是佛陀此世示現在見道前,所親自經歷修學過的歧路。所以在教導弟子,如何修證解脫道證涅槃之前,要讓弟子能有充分了解外道的所墮,避免同樣落入外道對解脫道的誤會中,能夠有簡擇慧才不會走上歧路。能夠明了外道所說的我見、我執,自己才不會重蹈覆轍。依著佛陀的開示明確地去觀行,自己是依於凡夫覺受而認知的我,其實是無常的;依止這個五蘊身是無常的;外道的種種解脫知見是不可能幫助我們解脫的。
那麼解脫是依什麼而不會等同於外道的常見跟斷見呢?這就是弟子們進一步要去了解的。所以在《雜阿含經》當中有記載著:「有一位仙尼外道,因為他看見外道六師所帶的修行團體,當隨學者不論是聰明的、鈍根的,命終之後都沒有記說是往生到哪裡去;只有佛陀所帶的修行團體,當弟子有命終的狀況時,就會記說這個弟子往生到哪裡去了。外道尼仙就產生了疑惑,為什麼沙門瞿曇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得知這樣的法呢?於是他就來拜訪佛陀,恭敬地請問這當中的差別與原因。」佛陀對仙尼說:「因為你不明白當中的道理,所以會產生疑惑。」
所以佛陀就對仙尼進一步的解釋,佛陀說:【仙尼當知,有三種師;何等為三?有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而無能知命終後事,是名第一師出於世間。複次,仙尼!有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如所知說。複次,仙尼!有一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亦復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雜阿含經》卷五)佛陀將當時仙尼所見到的修行團體分成三大類,第一種:是教導見現在世真實是我,而否定有未來世。第二種:是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認為現在所認知的五蘊我,具有真實不變的自性,可以去到未來世。第三種:不會把現在所見、所現的五蘊我,當成具有主宰真實不變的自性,也不會把命終後的我,當成具有主宰真實不變的自性。
佛陀進一步的解釋:【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名曰斷見。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則是常見。彼第三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雜阿含經》卷五)佛陀的開示是說,第一種外道所見,他因為否定有未來世,是斷見外道,所以當然沒有能力知道弟子們命終以後的事。第二種認為現在所見的我,具有真實不變的自性,可以去到未來世,所以當然也沒有能力,真實的看到弟子們命終之後會往生到哪裡去。另一種就是佛陀的教導,不會執著現在世的五蘊有真實不變的自性,斷除了對五蘊十八界一切現法的愛戀,已經究竟了知三界法的無常生滅相,所以對於三界愛不會有任何的願想,心性上已經止息了一切五欲上受想的造作,所以能夠自知不受後有,得證涅槃。
當然仙尼聽到佛陀這樣的開示,只能明白一半,就是外道的落處是斷見或者是常見能夠知道。但是佛陀所教的解脫道義理,不可能一下就明白,所以他就對佛陀說:「我聽了您的開示,我更加不明白了。」佛陀說:「是會不明白,因為這個法甚深,【難見、難知,應須甚深照,微妙至到,聰慧所了。凡眾生類,未能辯知。】(《雜阿含經》卷五)也就是這個真解脫法--涅槃之道,非常的深細,很難相應,很難知道,必須要很深細地去體會、觀照,才能夠相應到他非常深細、微妙莊嚴的法相。那麼仙尼就請求佛陀說:「我已經完全相信你的話,您能夠教導我真正的解脫之道嗎?」下面就是佛陀和仙尼之間的六段對話,如果您願意,也可以隨著佛陀的問話來起觀。
佛陀問:「色法是常還是無常?」仙尼回答:「無常。」佛陀又問:「像這樣無常的是苦嗎?」「是苦。」佛陀又問仙尼:「像這樣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會在當中認為有我,或者異於這個色有我,或者有個我在這個色中,或是色在我中嗎?」仙尼答:「不會。」佛陀:「受想行識也是如此。」這是第一段的問答,讓仙尼不會在五蘊相上,或者異於五蘊相,或者是想像有個我依於五蘊相而存在。您是否在五蘊的法相上、五蘊外、五蘊中有個真實不變自我的自性的覺受呢?如果是這樣就要先去掉。重點在下面的問答,下面問答至為關鍵,和般若諸經所說的完全相通。
佛陀又問:【「云何仙尼!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雜阿含經》卷五)這是第二段問話。第三段問話,佛說:【「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這第三段的問話。你是否也會認為異於受想行識有如來呢?異這個字有著很深的內涵,在此暫且打住,我們繼續看第四段問話。佛陀又說:【復問:「仙尼!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雜阿含經》卷五)這段話在問,色受想行識當中有如來嗎?你是否能如仙尼般直接的這樣回答呢?第五段問話,佛陀問【:復問:「仙尼!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答言:「不也!世尊!」】(《雜阿含經》卷五)如來中有色受想行識嗎?您的回答呢?最後第六段問答:【「仙尼!非色,非受想、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雜阿含經》卷五)這六段問話相當的精要,而且完全通於般若諸經,甚至唯識經典。所以如果主張大乘非佛說、主張六識論的人,是完全無法理解這六段的問答。
佛陀曾經開示:「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如果你想要真的了解這六段話的問題,一定要去請平實導師的一套著作《金剛經宗通》來看。所以在佛陀與仙尼的這一段問答話之後,佛陀曾經說:「如果這個弟子他已經入涅槃了,我就不會記說他往生到哪裡去;如果這個弟子沒有入涅槃,涅槃的因緣沒有成熟,我就會記說他往生到哪裡去。」仙尼聽了佛陀的話以後,他的整個心都相當的調柔,所以完全地就依止了佛陀的教示。所以如果不要起慢、過慢或者慢集、慢生、慢起,當你讀導師的《金剛經宗通》,你自然能夠相應到微妙、至到的如來,相應到本來自性清凈的涅槃,得到解脫的實義。不在乎
鬆開~你的~~手離開你 左右~~~我向~前走~這就~是我~~~~,真正的~解脫~~
想幹嘛,就能幹嘛。
不想幹嘛,就能不幹嘛。
就是解脫。
所謂真正自由,不過一無所有。
自在即解脫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
心無掛礙即解脫。
真正的解脫是言語道斷處,是不可說的
就好比什麼是真正的甜,只有嘗過才知道
什麼是真正自由,只有自由的人才明白
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從語言文字中得到或者親證真正的解脫,那麼就要從解脫的對立面來推測,比如,首先要知道被什麼東西束縛了,再者,怎麼解開這個束縛
在佛教聲聞乘的《清凈道論》中,開頭有這麼一段
有位天人問世尊
內結與外結,人為結縛結,
瞿曇我問汝,誰當解此結?
這裡結的意思是締結,在三界中,對所緣境產生愛染,猶如竹叢中的竹枝糾纏形成的枝網,故名為結,內外則是自己和他人的意思。
那怎麼解開這些束縛自己的結,得到解脫呢?
世尊回答道
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
以戒為基礎,精進的修習止觀禪法,可以解開這些結縛,得到解脫
在菩薩乘的《解深密經》中,也有類似的教導
眾生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什麼是相縛?
什麼事粗重縛?
宗客巴大師有個簡單明了的解釋是
粗重者,謂心相續中,所生習氣增上,堪能顛倒內心者(由觀禪所斷)
相縛者,謂於外境,前後所生之顛倒習氣是也(由止禪所斷)
所以無論大小乘,當進入止觀的學習後就能逐漸發現,什麼是真正的解脫了
好比非常想知道與前任分手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在內心糾結了無數萬遍之後,終於在考完試之後,被別人撥出他的號碼,無奈之下又不可能掛掉,在響了兩聲之後,跟前任認認真真聊了三十分鐘分開的終究原因,得知前任的答案後,知道答案原來跟自己想的一樣,幾個月的石頭終於落地,那種兩相欠,兩不欠的感覺,就是解脫。很多時候我們無非想知道的就是一個答案,不管這個答案好或壞,只要是有答案就不用瞎想,就是對於感情的徹底解脫
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跡天涯…
解脫就是:解——&>脫(齜牙)
唯有如實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才能脫開輪迴
放下就解脫了。當下放下,當下解脫,所以放下就是解脫。明白心性者,就會得到大手印見,就會得到解脫。解脫並不是一件多麼複雜的事,它比好多人想像的都更簡單,它僅僅是心靈的一種智慧轉換,但正是因為過於簡單,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相信。
前邊說過,真心與妄心是一體兩面,濁世與凈土是一體兩面,執著與解脫,實際上也是一體兩面。所以,不執著的同時,就得到了解脫,而不是在離開破執,再去找一個叫做「解脫」的東西。
如何得到解脫?放下就解脫了。當下放下,當下解脫,所以放下就是解脫。明白心性者,就會得到大手印見,就會得到解脫。解脫並不是一件多麼複雜的事,它比好多人想像的都更簡單,它僅僅是心靈的一種智慧轉換,但正是因為過於簡單,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相信。
解脫分為兩種,一種是因信得度,一種是見即解脫。兩者之間並沒有優劣高下之分,僅僅是各隨因緣,度化那些相信通過這種方法就能得到解脫的眾生。
所謂因信而得度,如凈土宗,相信有個極樂世界,相信自己念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從此不用再回到人間受苦。這就是因信而得度。因信仰和虔誠而得到救度,得到救贖。
我這裡講的見道,就是第二種:見即解脫。為什麼大手印能讓人見即解脫呢?因為,當你證得大手印,便洞悉了無常的真相,你就會明白,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但慾望也是虛幻的假象,它總會消失的。我們的智慧快樂是本有的,不用依賴世界,要是我們沒了執著,寡慾清心,慾望就越來越少,心也越來越清凈,我們就能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所謂有漏皆苦,無欲則剛,只要我們消除慾望,破除執著,自然就沒有痛苦。當然,這種見地不是知識,而是踏實的生命體驗,必須在理上和事上都了悟真理,用生命實踐驗證自己的所悟,理悟才能與事悟融合為一。
所以,我們要層層凈化自己的心,把世間的一切,都轉化成一種通達和妙用。通達就是真正地明白真理,明白眼前一切都是虛幻的,都是假象,都在過去;妙用,就是因為明白,讓自己不生執著,不被貪念嗔恨所蒙蔽,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只要不斷地追求做到這一點,心就會越來越清凈;心一旦清凈了,煩惱就會變成菩提,行住坐卧等世間法的行為,就變成了利眾。這時,轉識成智,五種煩惱就化為佛的五種智慧。
不過,煩惱難斷,習氣難除。所以說,明心見性之後,我們必須時時提起正念,一層又一層地凈化我們的心靈,要安住於明空當中,消解我們的諸多猜測與懷疑,將世上的一切——無論順境還是厄運——都化為妙用,滋養我們的心靈,拓寬我們的心量。
當我們如法修行,久而久之,心靈上的污垢就沒了,我們就會得到自由。
佛教解脫的真正含義便是自由,但它跟許多人理解的自由不太一樣。人們通常認為,外界制約了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所以他們才感到不自由;但佛教認為,自由應該是完全能自主的,可以有一種縱橫無礙的境界。佛教提倡的自主,是一種心靈的自主,是覺悟後不再被虛幻的外相所動搖的自主,是一種主動且堅定地做出選擇的智慧,而不是一種盲目的固執。不過,人們普遍認知的自由與佛教所認為的自由之間,還是有相通之處的,那便是兩者都強調要擺脫束縛。兩者也有不同之處:一些人認為,束縛是世界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所以他們希望世界能改變,甚至要求世界發生改變;而佛教則認為,束縛是人因為認假成真而生起的執著,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東西,所以,真正的佛教信仰者們嚮往心靈的改變,也追求心靈的改變。在他們眼中,真正的解脫,應該是放下外物,放下執著,好好活著,專註於內心的明白和清涼,不要盲目狂熱地崇拜心外的所謂神佛。這世上,拯救自己的,永遠都是自己的明白和覺醒。不留戀過去,不計較未來,僅僅安住於每一個當下,做到清明、快樂、放下的時候,你就得到了解脫。因為,我們的生命正是由每一個當下組成的。當我們能在每一個當下無執時,我們就自由了。
很多人靠征服世界贏得自由,大手印行者則靠凈化心靈,讓自己變得足夠博愛、完美、大氣,來實現自由。他可以微笑著對世界說:「世界,我不迎合你。」就是說,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他的心都像明鏡一樣如如不動,不會失去主宰自己的能力。這時的他,才是自由的。
?選自《空空之外》雪漠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當有一天你打算去自殺,站在幾十層的高層樓頂的天台上。準備一躍而下的時候,你突然又問了自己一遍,活著有什麼意義么?
你不知道,你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沒有人需要你,你也不需要任何人,存在和不存在似乎也沒有任何區別....
但是你看著遠方的天際的霞光,地上熙熙攘攘卻又安靜的異常的麻木的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們,這又是一個普通的一天,但是對於自己,在今天擁抱死亡的那刻,意味著一切都化為虛無,但是那才是真實的。
你不覺得悲傷,因為在這個時候你已經死了,雖然你還能思考,還能觀察,還能感受,但是在你心裡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一個齒輪堆疊起來機器,並無所謂,感情和情緒如同牽線木偶,記憶和信念如同水中倒影。
但是你還在問自己,活著總是要有點意義的,那到底是什麼?也許這個問題只是身體求生本能的映射與掙扎罷了...
但是你還是再跳下去前多看一眼,旁邊曬的發白的鐵板再向你釋放殘留的熱浪,腳底放佛感受到了天台水泥地上粗糙的顆粒,旁邊一隻茫然的螞蟻在探索爬行發出細細碎碎的聲音,扭曲變形衰減的汽車呼嘯聲與汽車裡盼望回家的丈夫緊抿的臉。你不知道為什麼,整個世界突然有了一種無法描述的旋律,突然整生動了起來,彷彿一霎那有個未知的存在給周圍的一切充入真實,殺戮,繁殖,交流,沉默,熵流,正態分布,莫名的旋律,奇特的光陰交錯,腦海中對外界的模型,自我,虛妄,無數種種如齒輪旋轉一環一環,彷佛不同卻又讓你感覺它們之間有某種細微卻又真實的聯繫。
在這一刻,你的思維跳躍到哪些欺騙,傷害你,背叛你的人身上,你發現你理解錯了,當她對你說謊的時候,她的嘴角是如此的不自然,她的眼睛裡面充斥著驚慌不安,她總是在扯無關的細節而對關鍵的部分一帶而過。你那時就應該知道的,這才是真實的,如同轉動的齒輪,因果明晰,一目了然。
你感覺萬事萬物如流水在心裡淌過,所有的記憶和信念都在此刻被洗滌一遍,你不再害怕死,也不再畏懼生,因為你已經從虛假的世界裡走出來了,擁抱真實的殘酷無情冷漠血腥頑強愚昧平靜安詳以及短暫。
死亡是如此的有趣,但是她並不著急,因為你終究會迎接與她,回歸寂滅虛無。而現在你需要的是,搬來一個小板凳,獨自一人安安靜靜地坐在舞台下面,看著這個舞台上的你繼續把故事演下去。
推薦閱讀:
※通過做善事可以改變命運,這算不算是種迷信?
※是不是閱歷不夠的時候打坐參禪就是白搭?
※賭徒心理和冒險精神如何分別理解?
※本人在家修行,無緣遇見法師當面討教,為什麼每個咒語的描述都是特別或最殊勝的,這些描述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道士在修行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