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滿人入關,殺了許多漢人要求易服易發,但是在清朝滅亡時,許多漢人卻不願意剪去辮子?卻把馬褂當漢服?


(特別說明:本文陳述事實,不代表答主支持此立場。)

因為在清末的漢人看來,「剪辮子」這個行為並不是對滿清剃髮易服的廢止,而是新一輪更加猛烈的剃髮易服。
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個角度來說,剪辮子比剃髮易服還要極端,對人們傷害也更大。
革命黨剪辮子,並不代表著他們會容許人們把頭髮留起來盤發加冠。正相反,他們是強迫人們剃光頭、留短髮。
也就是說,革命黨是在「剪」辮子,而不是「解」辮子。這兩個行為對人們來說是完全不同的。

在整個清代,漢人都在和剃髮易服法令進行拉鋸戰,留的頭髮越來越多。清初的漢人還是頭髮剃光的金錢鼠尾,清末的漢人就已經不怎麼剃頭了。
這時候,漢人已經是近乎蓄留全發。而革命黨強制剪辮子,相當於把他們兩百多年來的髮型抗爭成果全部抹殺。


當時有一句歌謠說:「小宣統,退了位,家家都有和尚睡」——古人罵人比較委婉,例如「嬌妻伴僧眠,美妾入禪房」語出的話,該家男人是要上前來拚命的,所以「家家有和尚睡」,決不是什麼好話。
初入民國,中國人不願意剪辮子,竊思原因有三:
第一,剪辮子並不等於剃髮的「ctrl+z」,剃髮是剃得只剩金錢鼠尾,剪辮子是連鼠尾巴(後期稍好些)也沒了,腦門青皮一片,腦後短髮一圈,實在是不太雅觀,重新長成「長毛」,非大半年不可,一時間同樣地令人難以接受;
第二,衣服穿久了尚且有感情,何況是蓄了幾十年的辮子?晚清很多筆記都提到,除了那些革命先進之外,普通男子,多是以擁有一頭烏黑髮亮的辮子而自豪的。每日梳弄之、油膏之、左搖右擺何其愜意,一旦剃了,空落落的不免心裡難受(老電影《神鞭》中有類似描寫);
第三,革命黨絕對是有強迫剪辮子的行為,並且有時候手段惡劣得近乎羞辱。農夫進城賣菜,不由分說抓住先剪了辮子;城裡人把辮子藏在帽子里,一把摘下帽子也是咔嚓一剪——就人心而言,雖說是給了「自由」吧,畢竟是強加的自由,觀者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了。
找到兩張圖片,頗可細細品味:

革命人士的傲然驕然,笑逐顏開,被強行剪髮的倒霉蛋的一臉無奈、茫然,正是大時代轉換的寫照,令人感慨。
不禁又想到《阿Q正傳》的一段:
「(阿Q)到得大堂,上面坐著一個滿頭剃得精光的老頭子。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見下面站著一排兵,兩旁又站著十幾個長衫人物,也有
滿頭剃得精光像這老頭子的,也有將一尺來長的頭髮披在背後像那假洋鬼子的,都是一臉橫肉,怒目而視的看他;他便知道這人一定有些來歷,膝關節立刻自然而然
的寬鬆,便跪了下去了。
 「站著說!不要跪!」長衫人物都吆喝說。
阿Q雖然似乎懂得,但總覺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終於趁勢改為跪下了。
奴隸性!……」長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說,但也沒有叫他起來……

清末革命家多以「為國民爭自由」自居,但行事上,往往卻自命為「解放者」,視國民為愚民,武斷專橫,自尊自傲的感覺深入骨髓,辛亥革命之與群眾絕緣,民初北洋之動蕩不安,細細想來,委實不算是偶然。


1.清朝建立前後推行的「剃髮易服」把辮子強化為政治象徵,即民眾服從政府的象徵。對比考察清初和清末,清政府作為一個政治主體是一直存在的,留辮即認同清政府(及其意識形態),不留辮則不認同,在清初就是追念前朝,在清末就是趨於革新(但並非反滿,詳待後述)。直到1921年溥儀也剪去辮子,這種政治象徵的符號才宣告結束。

2.晚清的剪辮始於1903年的留日學生,當時革命不彰,國內以剪辮為怪異。到辛亥革命國內剪辮成為高潮和風尚。足見事物發展處於運動過程當中,一開始習慣於傳統而不理解新生現象也屬正常。由此可見,清代獲得政治和文化正統地位也是一個過程,如同2一樣,辮髮也必然經歷起初反對和最後默認這麼一個過程。對政治符號的反抗-默認-反抗也是正常的歷史過程。

3.但是不能簡單的把清末剪辮和恢復漢族文化的排滿簡單的等同起來。

清末號召剪辮的有兩派勢力。較早的是維新派,維新派大抵是保皇主義,希望在保留帝制的前提下,改造民眾振興國家,「剪辮」是身體改造的一部分,對照的是「西」而不是「漢」。其中的代表是康有為的《請斷髮易服改元折》,訴求是改變「個人形象」,理由基於辮子「有礙生產、難以清洗、不便打仗、落後象徵」等方面,並沒有和「反滿革命」聯繫起來(那個時候反滿革命的政治符號是留髮的長毛而不是剪辮)。

較後的是革命派,這一派的政治主張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手段上利用了民主主義情緒瓦解清政府的合法性,文化上構築了近代以來中國的民族敘事,將「剪辮」和「排滿革命」所綁定,其見解和主張也多為大家所熟知。代表作有《論髮辮緣由》、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獅子吼》、汪精衛《民族的國民》等

4.細緻的分析了緣由,就可以找出清末反對剪辮的原因。贊同保留傳統反對西化、和贊同保留帝制反對共和的人,都會成為清末反對剪辮的人,而這些人的思想可能是超民族敘事的(民族主義當時正在構建過程中),用現在慣常的民族主義角度去理解,可能會失之偏頗。


很多回答簡直就是開玩笑,竟然還高贊。

說白了一句話,他不知道他的祖先是不留辮子的

清末認識字的百里挑一,文字獄又抹掉了大部分對於髮型的歷史,能知道古代人不留辮子的屈指可數。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鞭子是祖先留下來的,剪辮子等於不孝。

一群文盲還能想那麼多?你們真以為是民眾無不懷念我大清?還分析的頭頭是道,看著真想笑。


當時的漢人離華夏已經太遠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第一,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清朝後,人們除了能在戲檯子上看見漢服的樣子,早已忘卻了明朝服飾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二,當時大部分國人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本沒有那麼多的考慮,換衣服對他們反而會造成不適
第三,西方服飾的流入使得西裝革履在中國較發達的地區流行,國人的服飾趨於混亂,自然不會想到去復興什麼漢人的服飾

暫時就想到這三點吧。。。


物體在沒有外力作用下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為啥日本篡改本國的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戰爭,中國會抗議?

為啥前陣子中國新版歷史教科書去掉衛青霍去病,民間也不同意?

因為歷史教科書確實會對孩子的三觀形成重大影響

清末活著的人已經沒有一個是明朝出生的了,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周圍的人都留辮子的環境里

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如果是明臣,也不會見了後金就急著投靠過去「終於找到祖國啦」,但他們在晚清則成了忠誠的清臣

對晚清的人而已,「忠清愛羅」和「忠君愛國」是重合的,愛新覺羅就是君,大清就是國,想要他們剪辮子,不但要靠華夷之辨,還要讓他們放棄對清朝的效忠,因此難度會比較高。林曾左李等人忠於清朝,不是因為清朝是女真人統治的,而是因為清朝是他們的祖國

另外也有一些人考慮到太平天國的前車之鑒,怕辛亥革命後滿清又還魂,到時候自己沒了辮子會被清算。事實上後來還真搞了一次復辟,只不過迅速就失敗了,但如果成功了呢?


保守主義並不堅持任何真理或者道義,他們要堅持的不過是維持不變


一圖以蔽之:

惡魔給人們戴上了枷鎖,
開始, 人為了掙脫枷鎖而活著,
然而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當發現枷鎖無法擺脫時
人們便開始攙扶著枷鎖而活著,
再後來,有人把自己變成了枷鎖,

最後,終於有人終於擺脫了惡魔的枷鎖,
卻發現……
枷鎖
已化作他們的靈魂···


香港被大英帝國統治的時間還沒有漢族被滿族統治久呢。還不是有些人。。。


生活習慣罷了。
習慣之後不想改變。現代人都是如此。
何況古人生活的那個小農經濟社會?


破鞋子穿時間長了,順腳舒服了,還捨不得扔呢,更何況是已經留了兩百多年的髮型,審美也習慣了,留著也舒服了,是沒人願意主動去剪的。
那時候又沒有視頻圖片記錄,他們不會想到祖先們是穿著漢服留著披髮,而不是穿著醜陋的馬褂蓄著辮子,所以他們會認為那是祖宗留下來的。
好在辛亥革命成功了,推翻了滿清專制政府,歷史書上說辛亥革命沒成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本質沒改變,但在我看來,埋葬了滿清政府,漢人恢復主體地位,那就是成功了!
要是清朝依然延續到現在,還是滿人做皇帝,那我們二等公民的地位還是不會改變。
雖說我們現在本來就是二等公民~~


滿人入關時候的文化主流是明服的寬衣美鬢
清朝滅亡時候的文化主流是清朝的辮子馬褂

一種文化的興起總要伴隨著另一種文化的消逝
就好比孕婦已經習慣了孩兒在腹中突然要生出來的時候,你說痛不痛?
不僅你痛,孩子也痛啊,不然孕婦為何大叫,嬰兒為何啼哭。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時,曾強迫民眾「剃髮留辮」,釀成許多屠城血案,乃至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有沒有辮子,始終是有清一朝,衡量漢人是否歸降、是否接受清廷統治的重要標誌。按常理,這種屈辱性標誌物,在清廷滅亡之際,在民國政府宣布「剪辮令」之後,自會馬上被民眾拋棄,成為歷史。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清廷滅亡了,民國發布「剪髮令」,但大多數民眾不願意剪辮子

1912年6月,梅蘭芳剪掉了自己的辮子。此時距離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布「剪髮令」,已過去了3個月。梅的行動顯然稱不上積極,但相對身邊的其他人,卻已可算走在時代的前沿。比如,為梅管理服裝和處理雜物的「跟包」,無論梅怎麼勸,就是死活不願意剪掉辮子。梅只好趁他們睡覺的時候強行動手:

「我的跟包大李和聾子,我勸他們剪辮子,怎麼說也講不通。有一天我只好趁他們睡熟了,偷偷地拿了剪子先把聾子的辮子剪掉。等他醒過來,感覺到腦後光光的,非常懊喪,把個大李嚇得也有了戒心。他每晚總是臉沖著外睡.好讓我沒法下手。結果,我趁他酣睡的時候,照樣替他剪了。……第二天他含著眼淚,手裡捧著剪下來的半根辮子,走到上房向我祖母訴苦……過了好久,他談起來還認為這對他的身體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在當年是真有這許多想不開的人的。」①

清帝退位了,老百姓卻不肯剪辮子。這樣的情況,具有普遍性。在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人去掉了辮子,但未必皆是出於自願。革命軍當年發起的強制剪辮運動,曾引起頗多民怨。在南京,1912年2月,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注意到:「 (浙軍)帶著剪刀作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遊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髮的中國人的辮子。……南京人民對浙軍的暴行感到非常憤恨。」②同期,在成都、長沙、昆明等地,也因軍隊強制剪辮而引發了民眾恐慌,甚至發生了血案。再次一級的城市及鄉村,沒有革命軍的強迫,剪辮者更少。比如,雲南軍政府於11月5日限令民眾5天之內剪掉辮子,但在騰越縣城,英國駐當地代領事史密斯觀察到:「公眾輿論對革命是冷淡的。人們沒有任何熱情……在街上很少見到剪了辮子的人。」③革命軍勢力甚大的浙江,也是同樣情形——在上虞縣,「自光復後,剪辮者寥寥」,雖經新政府一再勸喻,但「該處人民終觀望不剪」;在嘉興縣,竟有「頑民千人之眾,以反對剪辮為號召」,把積極推動剪辮令的官紳之家搗毀。④

事實上,民國成立後,相當數量的中國人,仍留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辮子。1914年,赴美留學的胡適,收到來自家鄉安徽績溪的書信,信中說道:「吾鄉一帶,自民國成立以後,剪去辮髮者已有十之九,其僻處山陬 (如上金山、張家山、寺後十八村,並歙之內東鄉各處),剪髮者只有半數。」⑤在山西,直到1918年,閻錫山仍在大力推行「剪髮」政策,派出政治實察員至各縣,逐級追查剪辮情況,縣促區,區促村,村促戶,縣區官員到村蹲點,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辮子才算大致剪完。⑥1923年,上海廣益書局出版 《中華全國風俗志》,對各地民眾留辮情況,也頗多介紹。如河北保定,留辮未剪者,「十居五六」;天津開埠雖早,但「蓄辮之惡俗,反較他埠為獨甚。無論上中下三等人,剪髮者殆居最少數。」⑦

「遺忘」和「美化」,是民眾不願意剪辮子的兩大主因

民眾不樂意剪辮子,與民眾遺忘了「薙髮令」這段歷史,有很大關係。

據台灣學者王汎森的研究,清人對「發」字的使用格外小心,尤其是一些成語如「一髮千鈞」,更是極為敏感,「因為它令人產生一種聯想——以千鈞之重來形容一發,似乎是對『薙髮』政策的不滿」。清廷花了八十餘年修纂 《明史》,但這部巨著「從頭到尾未曾用過『一髮千鈞』或『千鈞一髮』」;《清實錄》里同樣找不出「千鈞一髮」這個詞。⑧

「千鈞一髮」這個詞都找不到,當然更不能指望留下「薙髮令」這段歷史。事實上,經過近300年的遺忘,到晚清,這段歷史已僅限於在知識分子和革命黨當中流傳。(清廷也有意淡化這段歷史,默許臣民的辮子越留越粗。清初的「薙髮令」,本只允許腦後留一小綹頭髮,名曰「金錢鼠尾」;至清末,則已允許保留較多頭髮。)一般無知識的普通漢人,則「已將剃髮留辮當成自己民族固有的習俗加以遵行和維護」。⑨據溥儀的洋老師庄士敦講,有些滿人也已經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強迫漢人剃髮留辮這段歷史,反而認為剃髮留辮本就是漢人的習俗,故辛亥時,有滿人割了辮子對「革命」表示抗議。⑩錢穆生於清末,甚至一度不知道清朝皇帝乃是滿人——「伯圭師隨又告余,汝知今天我們的皇帝不是中國人嗎?余驟聞,大驚訝,雲不知。歸,詢之先父。先父雲,師言是也。今天我們的皇帝是滿洲人,我們則是漢人。」——錢穆是幸運的,他的老師錢伯圭是一位革命黨人。(11)

但僅僅是「遺忘」,還不足以解釋那些對「剪辮令」的暴烈反抗。1912年7月,在清帝退位半年之後,山東都督周自齊派了宣傳員前往昌邑縣勸導民眾剪辮。在縣衙門口舉行的宣講會上,宣傳員公開剪掉了當地兩位鄉紳的辮子。次日,被剪了辮子的鄉紳聚集民眾,公然打殺了二十七名「無辮之人」。(12)這種暴力背後,顯然有著某種對「辮子」的強烈認同在其中。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虐待里發現快感,奴役中尋出美來。時日長久,這樣的事情難免發生。人類文化史上也不乏先例。具體到「辮子」問題,辜鴻銘可算一個典型。辜當然不會不知道「辮子」承載著一段黑暗的奴役史,但他仍把辮子推為「國粹」。他的解釋是:「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我其剪髮短衣矣!」 (13)——太平天國對「辮子」的恨,成就了辜鴻銘對「辮子」的愛;太平天國「醜陋的長毛」,讓辜鴻銘不惜美化腦後的「辮子」。當然,天平天國其實只是誘因,起主導作用的,仍是文化心理的異化。

注釋

①梅蘭芳,《梅蘭芳自述》,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P89-90。

②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2年2月9日。收錄於 《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下),中華書局,1984,P443-445。

③代領事史密斯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1月20日。收錄於 《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下),中華書局,1984,P231。

④沈航,《辛亥革命後的剪辮與留辮問題研究——以浙江省為例》,《浙江學刊》2013年第3期。

⑤ 《胡紹之等致胡適的信》,《辛亥革命史叢刊》(第一輯),中華書局,1980年,第222頁。

⑥閻錫山,《呈大總統籌補山西人民生計,先辦六政,特設考核處暨辦理情形文》,1918年5月25日。

⑦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氣象出版社,2013,P412;P407。

⑧王汎森,《權力的毛細血管作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P385。《清實錄》中僅不慎出現過一次「一髮千鈞」。

⑨沈航,《辛亥革命後的剪辮與留辮問題研究——以浙江省為例》,《浙江學刊》2013年第3期。

⑩金滿樓,《門檻上的民國》,新星出版社,2013,P250。庄士敦的回憶有一定的可信度,王汎森也同樣認為:當時,「不只漢人不清楚明代歷史的真相,滿人對自己的歷史也不清楚」。

(11)錢穆,《師友雜憶》,東大圖書,1983,P34。

(12)王霞亭,《憶昌邑縣「五·一八」慘案》,收錄於 《文史資料選輯 第1輯》。

(13)《張文襄幕府紀聞·不排滿》,收錄於 《辜鴻銘文集》,海口出版社,1996,P413。


袁大總統搞新生活,新文化。過了十多年,有人搞了大清復辟,規定了長袍馬褂為國服,你說他們心裡的辮子怎麼就那麼難剪啊!!


竟然還有一堆人搬出殷商時代來為辮子洗地,我不想回復老帖,但實在看不下去了,來怒吼幾句:〖你tmd要臉么?還有臉一天到晚恨日本??你們這類人沒資格愛國,沒資格恨日本,沒資格收復釣魚島!!〗
理由如下:假如,侵略者又來了,強行剃髮易服,一律不準穿西裝襯衫運動服漢服馬褂背心短褲夾克,只准用樹葉擋住你的鳥,其他的一律不準穿。按照這個假設成立,原始人也是穿樹葉的,那麼這個剃髮易服是不是合理的???你家祖宗穿樹葉的,侵略者只是讓你回歸起源之初,你是不是該維護呢??〖還有臉搬出殷商,都相隔三千年了,並且漢文明的開端就是周,漢服+蓄髮也是周開始的,殷商基本處於半原始狀態,殷商人留辮子,你就覺得三千年後留辮子同樣合理了??〗〖民族都不一樣,並且人家只是近現代才加入中國,成了中國人,幾千年以來人家都是外國人,不能說古代沒有現代化的民族國家觀念就認為侵略是合理的〗〖我們和歐洲根本不同地方在於我們早在孔子那一代就具有類似於現代民族國家觀念的華夷天下觀,滿蒙幾千年來被視作外國人這一解釋就合理了,就算有謠傳說他們是殷商後裔又怎樣,都不是一個民族國家的人,他們進來逼你就範,你還覺得當亡國奴合理???〗什麼神鳥邏輯??去死吧!!!


大宅門裡
鬍子頭的辮子被白老七剪了
鬍子頭大哭:「這可是祖宗留下來的!」
二奶奶:「你祖宗才沒辮子呢!」


滿清沒有滅亡之際,接觸過西方思想的人已經有很多人剪了辮子了,比如在日留學生,新式學堂。到1917年張勳復辟,滿清滅亡不過五六年,辮子軍已經成為笑柄了。相對滿清入住中原,剃髮易服的效率已經很快了


1.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2.習慣了。

佛法說的「習氣」就是指「多生多劫的習慣」,可見習慣的可。


共產黨以前,權力不下基層,基層的農民基本處於愚昧無知和迷信里,也根本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

這樣麻木黑暗的群體,就像單調的鐘擺一樣,肉體和精神都被束縛在狹小的軌道上無意義的波動。

滿清入關的時候,整個北方基本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抵抗,所謂燕趙感慨悲歌之士並沒有悲歌就把頭髮剃了改辮子,誰當皇帝有什麼區別呢?反而是最有思想的江南柔弱之地反抗最激烈,所以有嘉定三屠之類的慘案。

但是,這個軌道一旦被推過去,那很快就會陷入新的麻木和沉淪里。

為什麼漢人不願意剪掉辮子,因為中國人敬祖宗,祖宗都有辮子,至於什麼滿漢民族國家這些東西,腦海里是一點也沒有的。


推薦閱讀:

馬克思主義有沒有過時?
如何理解「香港民主派都被西方洗腦」這種理論?
快播還有翻身的機會嗎?如何翻身?
台灣是如何發展到今天這個局面的?
如何評價美國的無薪產假制度?

TAG:政治 | 民族 | 清朝歷史 | 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