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 眼中的最佳團隊組合是什麼樣的?

據說黃金的創業組合是一個百度搞技術的人,加上一個騰訊搞產品的人,再加上一個阿里搞運營的人。這樣的人最容易拿到創業資本。為什麼?
VC眼中什麼樣的團隊值得投資?


這個問題有兩個子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
據說黃金的創業組合是一個百度搞技術的人,加上一個騰訊搞產品的人,再加上一個阿里搞運營的人。這樣的人最容易拿到創業資本。為什麼?

為什麼?因為現在熱錢多。專業的投資者並沒有變多,那熱錢多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不那麼專業的投資者很多。不專業的投資者會做什麼?就是看資歷。如上的組合,可以讓人想起百度的大數據、騰訊的張小龍、阿里的雙11,這還不叼什麼叼?說回來,魯迅早就說過——「一見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飛躍」。這就像是當前猴急的股民,一聽說哪個專家介紹某隻股好,就馬上想到是黑馬,馬上想到漲停板,馬上想到滿倉,馬上想到賺得缽滿盆滿。這就是人性,誰也治不了。

同樣的病症有很多,比如一些投資者看了精益創業,又聽了很多成功故事,就認定方向不重要,執行力夠強是王道。但能不繞彎何必非要繞呢?不管是好的公司還是好的投資者,其實是對行業有洞見的,能想清楚行業的變化和未來的趨勢,這樣一旦起跑,就跑得夠快,這也是一種「無快不破」。

所以說,這個問題的描述是正確的。

但真正這樣光閃閃配置的牛逼團隊,真做成的反而很少。因為現在很多創業者比投資人還懂風投的路數,他知道投資人看團隊,於是就搭一個牛逼團隊給你看。實際上,初期越完整越豪華的團隊散的反而特別多。

第二個問題是:
VC眼中什麼樣的團隊值得投資?

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我的觀點是——沒有什麼「團隊」值得投資。

Andreessen Horowitz一直強調創始CEO的重要性。YC創業課也提到,很少有創業公司是因為競爭對手而死掉的,創業公司最常見的死亡方式是什麼?就是共同創辦人的散夥。當然,現金流中斷也很常見。

那一節課的觀點,可以理解為:與其有一個不好的合伙人,甚至還不如不要合伙人(哪怕YC 投資的最成功的前二十個案子都是有兩個以上合伙人)。找合伙人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了解你的合伙人。所以尋找合伙人的最好方式是找老同學或老同事。如果你所在的學校不那麼好,那就盡量去一個好的公司。

晨興的劉芹也說過:我不太相信你能駕馭一個比你強很多的人。所以創業團隊最大的瓶頸在於CEO,在於你學習夠不夠快,成長夠不夠快,因為這個決定了你整體團隊的素質。如果這個人在團隊里不成功,一定不是他的問題,是你作為CEO的問題。

所以,作為VC而言,更重要的是判斷CEO這個個體,可以偷偷想像,如果今天我要加入這個公司,我會不會想把Ta當做自己的老闆。如果我會願意讓他成為我的老闆,那我才能相信他能找到優秀的團隊。


就像第一個問題說的那樣,剛開始看上去特別完整的團隊,不見的是好事。創業的過程未來有很多未知的,有的坑提前被佔了,優秀的人反而進不來。還是那句話,只有CEO是靈魂。哪怕團隊全部人都走了,好的CEO還是能帶出一個好的團隊。


CEO 其實是「船長」,設定好目標,然後確保船持續朝著目標開去。當你還是一艘小船,船上只有一兩個人時,CEO 的工作當然就包括了找到好的目標,然後奮力的劃。接著,如果順利的話,你的水手數量會慢慢的增加,當你有 10 個人的時候,CEO 會開始越來越沒有機會划船,因為你得花更多的力氣在找到好船員,並且把他們放在對的位置上。到了 30 個人的時候,你基本上不可能划船,並且必須開始建立輪班、品質控管、標準化作業流程等工作。到了人更多的時候,你基本上之關心幾個大副的情況,保證他們的狀態良好,並且依然持續朝向著你所設定的目標。所以隨著船員的數量變多,船長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也就是CEO所需的能力也會非常的不同。


那麼,真正好的CEO其實就是學習能力好,能適應變化。

在當前環境下,CEO的作用其實是越來越重要了。有很多公司的CEO心胸開闊,激勵制度也設計得是極好的,但到最後該走人還是走人,因為發展跟不上。畫大餅也好,談利益也罷,總之發展是硬道理。現在是一個新創業者歧視舊創業者的時期。一個創業公司,稍微發展緩慢,合伙人立馬跑出去單幹,說不定融資還多一些。所以,一定要保證公司發展有正常的節奏:做用戶的,過一段時間融一次資;做收入的,過一段時間上一個台階;做產品的,過一段時間做一個新產品。總之,要留住人,對CEO而言是越來越難。

但你不免要問了,難道團隊就那麼沒有意義嗎?那麼這又會衍生出一個問題——

如果CEO優秀,什麼樣的團隊算最佳?

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答案。首先,我們判斷團隊的時候往往是先從反面來看,即「什麼團隊容易出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有很多,比如我常說的,合夥團隊是不是有老大,老大是不是佔大股。如果說最初的股權分配沒有彰顯各合伙人的價值,隱患早晚會出現。但這只是說容易出問題,不是說一定出問題。有的團隊在早期把這個問題解掉了,或者,有創始人離開,你可以收回他的股權來重新分配。甚至到了後期,通過「期權池」發放新的選擇權來平衡依然可以挽救。並不是每一個股權不合理的團隊都失敗了。但,大多數失敗了。請注意——大多數。


再舉一個例子,夫妻在一個公司也容易出問題。可能護短,可能感情不和之後產生報復行為,可能在遭遇挫折後難以處置,當然,說不定還有緋聞問題。但是不是夫妻店就一定失敗呢?更加不是,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很顯然,如果夫妻雙方都很理性、通透,並懂得距離保持,早早制定了視野層面的約法三章,非但不會出問題,還可能有正面作用。所以,無論是什麼事情都需要看到兩面性。


除了考察CEO,投資者對團隊同樣重視,但重點不在於團隊的配置,而在於團隊的基因是否符合所做的事情。前面提到,如果CEO夠牛,團隊散了也能重來,但這種事情能不遇到最好不要遇到。多數情況下,團隊會保持長期穩定性,這就意味著——如果創業方向不匹配團隊基因,或者中途改換方向後不適合團隊基因,那麼儘管CEO很強,團隊也很努力,但可能就是做不到最好,打不過對手。同樣拿船來做比喻,如果你帶領一群海盜開海盜船自然無往不勝,但換成操作複雜的大軍艦,手下們再彪悍恐怕也要束手就擒。


看完上面的回答,我想有的同學可能還有最後一個疑問——

在一個公司的早期,也許能判斷一個CEO有學習能力、心胸開闊,但如何判斷他能不能讓團隊持續進步,而不是隨著時間推移變得糟糕?


這就進入玄學領域了……


先引用一段曾經的公牛隊教練,禪師菲爾傑克遜在自傳中說的話——

「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對父母創建社區的方式驚嘆不已,他們在蒙大拿州和北達科他州的平原上將貧困的生活改造成了神聖的體驗。

你知道那首讚歌:
福哉愛主聖徒,
彼此以愛相連,
和睦相處,同心同意,
在地如同在天。

這就是本質,它意味著將個體聯繫起來並組成比他們各自更強大的整體。我成長過程中無數次聽到這首讚歌,也曾見證這種精神觸動到人們並使他們團結一心的場面。這些儀式對我個人及我的領導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儘管後來我漸漸遠離了五旬節派的信仰並在精神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一個真正成功的創業者,某種意義上一定也是一個思想家。接觸的事情越多越複雜,越離不開認識自己、認識生命意義。年輕時思想層面越健全,等到人生更豐富時,就能比許多人想得更深、看得更遠。

在競爭門檻如此之平的互聯網領域,唯一取勝的方式就是想得更深、看得更遠。小成者不拘一格,但大成者一定超越了尋求身份、地位、金錢的過度渴望,需要某種安定及修鍊的涵養與滋潤。勇敢地面對真實的自己,從行為改變中找到自己,承認自己的脆弱,反而能構建出一個正向力量的環境,獲得一群有同理心並可以信任的夥伴。唯有一個安定且做真實自己的領導者,才能有一個無恐懼、互諒、互信、有更高目的的團隊。

真正創業的原因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融資,甚至只是為了融資而湊一個團隊?看到這裡,是不是體味到了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

嗯,這話也是魯迅說的。


請謹記:世間並不存在簡單粗暴的最佳組合團隊。即便是今天李彥宏+馬雲+馬化騰三人一起創業,也很可能在團隊組合上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三人互相不服。
那麼,「黃金創業組合」這個說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是2015年4月24日,李彥宏在證監會的演講中提到的:

一個黃金的創業組合是什麼呢?就是一個百度搞技術的人,加上一個騰訊搞產品的人,再加上一個阿里搞運營的人,這樣的人拿到創業資本是最容易的。

(來源:李彥宏:一個黃金創業組合是怎樣的?)

這番話其實在創投圈子裡並不新鮮,只是這個「公式」需要退化成一個一般形態,即:

好的創業團隊=好的產品+好的技術+好的運營

又因為相對來說,百度的技術、阿里的運營、騰訊的產品在行業里可以稱為「好」的概率更高,所以李彥宏得出了那樣一個結論。

實際上,從我作為投資人的角度,更傾向於使用一個稍微有點複雜但是更加切合實際的公式:

好的創業團隊=n*合適的產品+m*合適的技術+k*合適的運營+h*合適的銷售+……
(n,m,k,h可以取0、1、2、3)

在這個公式里所謂的合適大體上可以由以下幾個方面來衡量:

  • 對要做的事情有足夠的激情(講項目的時候眼睛要放光)
  • 正向有衝勁,甚至一些時候需要足夠的狼性(數據增長到位,有獨特手段)
  • 互相之間或核心之間有同事、同學關係,相互信任、配合默契(陌生人拼盤子風險很高)
  • 有針對創業項目的相關從業經驗,例如做社區創業的團隊里最好有做過社區的成員
  • 對自身在團隊中的利益分配比例沒有異議,符合預期

在這種條件的限制下,即使不是來自BAT的豪華團隊,也很有可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比如說O2O類項目很重要的一點其實是看團隊里是否有人有傳統行業的供應鏈經驗。另外,也不必執著於「產品+技術+運營」的組合,一些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創業團隊可能很長時間都是「產品+2*技術」甚至「3*技術」的組合。

最後還是提醒各位創業者:激發你的團隊比尋找黃金組合更重要,祝創業路上友誼長存!

---------------------------2015.6.6補充-----------------------------
引用自《AngelList創始人談投資:怎麼判斷好交易》一文:

你需要最少有兩個創始人的團隊,一個能「創建」東西,一個能「銷售」東西。銷售的人應該聽命於負責創造的那個人。如果是三個人的團隊,則更傾向於選擇有兩個「建造者」和一個「銷售者」的。

註:這裡「銷售」泛指能夠讓產品觸達用戶的人,在互聯網公司里通常是運營人員。


團隊是VC的投資對象,也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內容。


首先,我想反駁一下題主的問題描述。

人們習慣用每個人身上的標籤來斷定人的能力,但是,叫個鴨子的創始人曲博沒有上過大學,卻能夠迅速拿到融資;黃太吉的創始人赫暢沒有讀過大學,卻做出了一個互聯網火得沒朋友的黃太吉;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但他開創了微軟;馬雲英語專業剛開始連電腦都不懂,但現在中國的電商格局是他戴起來的;相反在清華、北大這種著名高校也會出現逃學留級退學輟學的人。


標籤很容易造,即使你在北半球某個野雞大學呆過幾天,也照樣可以往臉上貼金。如果VC真的很會看中BAT這種團隊組合,ok,我為了拿錢我專門找些BAT工作過的人去拿錢,拿完錢後分錢走人。


可是VC閱人無數,投資人不是傻子,但他們遠比我們想的脆弱,在創業者眼裡他們高高在上掌握公司運轉資金的生死,但是,他們又是脆弱的很。創業投資不同於其他投資,房地產投資,投資失敗了房子還在,可是創業投資失敗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VC們看團隊並不會完全從你的工作經驗看(當然,不可否認,這確實是能力的體現的憑據),他們關心的是:這個團隊是否能夠把VC的錢當做自己的錢一樣謹慎去花,不會燒掉,並且還會漲。

因此,引出問題:VC喜歡怎麼樣的創業者?


有魄力的創業者:

曾經娛樂工廠的創始人張巍對我說,他最喜歡投「有怨氣」的創業者,因為這些創業者很專註,也很有魄力,身上會有一種拼勁。創業是一件回頭不了的事情,堅持到最後的,結局一定不會太慘。


有想法的創業者:

馬雲當年提出電商概念的時候很多人都看不好他,甚至看到他就關上門,可是今天的電商格局是他建立起來的,並且絆倒了ebay這個大佬;喬布斯用一個ipod絆倒了當時音樂攜帶設備的大佬Sony……
那到底又是為什麼?用喬布斯的一句話回答:
Think different。
看到很多像比爾蓋茨這些過著每秒就收入巨富的精英,有人可能會「憤青」說:啊這是社會財富不公平的表現啊!我們拼死拼活收入這麼少!可是大家卻沒有看到他們真正的身份是什麼。
當世界出現了一項新的技術或者新的經濟現象時,他們會去思考:出現的這些東西會對他的商業帝國產生什麼影響?要怎麼去解決。然後,他們就把問題交給下面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人去「解決」這個問題。
關鍵在於你是否有進行深度思考了,並且能否找出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創造價值的那個人,還是只是按部就班聽指令的那個人。
勤奮努力很重要,但是深度思考會讓勤奮努力變得更加有效。【GirlUp分享】深度思考比勤奮工作更重要!!


有執行力的創業者:

也存在會有些人說「啊我有一個好的idea啊!我覺得我可以成功啊!」
世界上值錢的是idea,最不值錢的也是「失去行動力」的idea。
看過太多人說「啊那些成功的人真是厲害啊,他們是真的有天賦啊。」可是,思考一下,他們真的是擁有天賦嗎?其實並不是,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資質都差不多,只不過厲害的人,是思考了並且他們「去做了」。「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瞎BB有什麼用。「不管是老祖宗的智慧還是現代的俏皮話,都告訴我們」行動很重要啊「!
如果只是停止在表面只說不做的人,就請安心的過著苦惱自己為什麼掙的錢少,為什麼掙不到錢的生活,也不要在某個App火了後,悔恨錘牆說「矮馬!這個idea我不是想過嗎!」


不管你是不是出身高校,是不是在BAT、四大工作,這些東西只能說是一塊更漂亮的敲門磚,真正要做的是認識自己,挖掘自己的真實才能,培養一顆善於思考和觀察的頭腦……有了有遠見思考的頭腦和強大的執行力,不怕進不了VC大門,我還怕大門會被你們敲爛。


Paul Graham:我們需要這樣的創業者

Paul Graham是
Y Combinator的創始人之一,是我非常喜歡的技術大拿之一。除在技術方面造詣頗深之外,他還寫得一手好文章,深入淺出、字字珠璣、鞭辟入裡。最近他給《福布斯》寫了一篇文章,談到了創業者應該具有的品質。現編譯如下:

1. 決心

創業者最重要的品質。當初我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智商,但在矽谷並非如此。當然你不想把錢投給笨蛋,但只要足夠聰明就成,最重要的是決心。你要遇到很多困難,你不能輕言放棄。

WePay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家金融方面的創業公司,他們需要不停地跟那些具有官僚作風的發公司談判。最開始似乎大公司不會搭理你,但他們總會答應你的要求,只要你不放棄。

2. 靈活性

這裡的決心不是類似「別放棄你的夢想」這種。創業圈子變化莫測,你需要準備隨時調整你的夢想。打個比方就好比是跑衛。他下定決心觸地得分,但他可能隨時需要萬兩邊跑,甚至後退。

3. 想像力

智商當然很重要。但似乎最重要的是想像力。解決預設問題不難,難的是提出非常棒的新創意。在創業圈子裡,大部分好點子最初看上去都很糟糕。如果看上去很美的話,很可能已經有人在做。所以你需要的智商是通過適當的瘋狂找到絕佳的創意。

Airbnb就是一個這樣的電子。他們的想法太瘋狂了,社會相信很多人願意住在別人家裡呢?但我們喜歡他們的創始人。當我們聽說他們在販賣奧巴馬和麥凱恩牌早點的時候,我們就相中他們了。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瘋狂但行之有效。

4. 淘氣

最成功的創業者往往都是不錯的人,但他們的眼裡通常閃爍著海盜般的狡黠。他們不是三好學生那種好。從道德角度看,他們在乎大是大非,但不會因循守舊。所以人們用淘氣而不是邪惡來形容他們。他們以打破常規為樂,但又中規中矩。但這種品質可能可有可無;可能包括在想像力裡面。

5. 友誼

一個人創業似乎很難。大部分成功的創業公司都由2-3人創建。創始人之間的友情必須十分牢固。他們必須真心喜歡對方,並能夠一起好好工作。

Justin.tv是一對配合默契的好朋友創建的。他們從二年級就很熟悉了。他們心有靈犀。和其他所有創始人一樣,他們肯定也爭論,但我從沒見過兩個人鬧僵過。


我認為,好的創業團隊是這樣的:
一、有唐僧:負責資金、團隊、發展方向和管理工作,也就是我們說的CEO啦。初期團隊最好明確股權,否則做不大。
二、有且只有一隻猴!一個遇到什麼問題都能盡一切力量幫你碾壓的高管。這樣的人一個足夠,兩個內訌!
三、若干個沙僧:讓幹啥就幹啥,認真嚴格執行團隊命令,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長。
四、一隻豬:負責後勤,協調關係,帶動氣氛。讓大家加班的時候不會覺得要死掉掉了~~


除非是團隊里有知名人士,不然相對於人,VC更看重產品


有人告訴你合伙人不要超過3個,但騰訊有5個;有人告訴你合伙人要平衡,但事實上大多數做成的互聯網公司都有一個強勢的CEO,所謂平衡的架構往往鬆鬆垮垮;有人說熱情最重要,但我看到的大多數掛了的團隊其實還是很有熱情的...

人很複雜,如何對人作出判斷,答案如果有也在上帝手裡。

投資人能做的只是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或者投資風格,或者是直覺,來有邏輯地做出選擇,並且指望這種邏輯能盡量規避看走眼的概率,哪怕是從50%降到49%。

下面幾條是我自己的風格:

1. 投強勢的CEO:搭班子、給手下發錢、挖人、打官司、打嘴仗、說服下一輪投資人、搞出好產品、方向錯了果斷調頭...這些都是CEO做的事情,和投資人沒幾毛錢關係,投資人也真幫不上大忙。強勢可能自信過度,但偏軟的人很難把上面這些事情真的做好。

2. 不投剛畢業的CEO:太嫩了,試錯成本太高,可能裡面會有天才,但不是我有能力去抓住的。

3. 更關心CEO的基本面:其實商業競爭10%是拼花里胡哨的產品、理念,90%拼的是體力、智力、精力、耐力這種基本面,三國殺活到最後靠的是殺閃桃。如果一個創始人未滿30就大腹便便或者體弱多病,怎麼指望他能加班加點帶兄弟們搞產品呢?如果公司沒開幾天就把老婆招進來,怎麼保證以後在花大錢的地方不亂來呢?

4. CEO的學習能力必須要強:從天使輪到IPO,創始人永遠代表公司的天花板,他自己不學習不提高,公司不會有大出息。

5. CEO知識結構沒有硬傷:術業有專攻,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但對創始人的要求就是什麼都不能完全不懂。特別是技術、運營、人力資源、財務這些大項,如果創始人在其中有盲區,並且無法短時間內補上,就是一顆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會炸。

5. 合伙人團隊具備必要的技能:公司業務不同,在起步階段會需要不同的關鍵技能,這些技能不一定在CEO手裡,但一定要在創始團隊手中。比如做O2O交易平台的,就最好有一個阿里/美團/點評出來長於運營的;做大用戶量或者強交互的就一定要有個技術大牛。

6. 合伙人團隊能里能外:有人能踏踏實實做事情,有人能站出來包裝一下。這條非必須。

可以看出來主要還是看團隊CEO,這一個最核心的人。供參考。


看來最差組合就是:百度的運營,阿里的產品,騰訊的技術了。


志同道合、互信互補。


VC眼中最佳的團隊是:
1、專註於技術和產品:顯得有實力,事情不會變成虛的,也不會被創業團隊給忽悠了
2、單純:這樣容易被我忽悠,一點小錢就可以打發了
3、不要把公司文化搞砸了:這樣,容易被我控制嘛
4、出身名門:這樣容易被包裝
歡迎後面的評論補充。


創業團隊最佳組合不是什麼名校高材生,也不是什麼BAT離職人員。

創業團隊最好的人選是-------------應屆大學生。

我告訴你們,BAT或者海歸精英或是其他亂七八糟的精英,是不會服從你一個草根CEO窩在民宅里START UP的,他們這些人內心高傲,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主見和IDEA,不會跟著你創業,即使跟著你也是不長久的。

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思想僵化頑固的,還有你說BAT離職人員真的厲害嗎?有可能他參加一個比如「天天快跑」的手游項目,只是負責裡面複製黏貼文件夾或代碼而已。
剛畢業的大學生腦子聰明有活力天天吸收新知識,比他們強的多。

名校高材生:一般這類都是書獃子,都是不關心社會和世俗的,腦子僵化。

海歸精英:這類人一般在國外看了國外的網站或電視雜誌之類,吸取了國外新知識,他們內心高傲,自己IDEA甚多,你和他們一起創業,就準備天天和他們爭論吧,因為他們主見太多,產品這個地方要按他的意見那個地方要按他的意見。

有些VC說什麼「投資就是投人」。

大家如果細細觀察的話,說這種話的一般都是女投資人,這些女投資人按著職位的便利坐到投資人的位置,拿公司錢投資,她們這種話有考據嗎?科學嗎?
我從來沒看見哪個矽谷高科技項目是什麼IBM或者ATT的離職人員做出來的。

投資投的是什麼?

是項目和產品,莫言和賈平凹他們的成就不在於他們的人本身有多高強帥氣,而是他們作出的作品優不優秀。

投資一個公司就是投資這個公司的產品,只要這個公司的產品有絕佳水準的潛力,那這就是最好的創業團隊組合。

比如我覺得以下這個產品的團隊就非常不錯,他們不是什麼超級厲害的人,但是做出的產品是非常不錯。

對,就是傳說中的大可樂手機。哈哈


基本上vc都需要一點理由說服自己。
那就找幾個他們喜歡的角色好了。但是不用真的讓他們幹活,否則一定搞砸了。


YC創始人 Paul Graham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中文版 Paul Graham:我們需要這樣的創業者


首先,VC不是只投互聯網產品。僅從這一點來說百度、阿里加騰訊也未必是最好的可能。
上周我和一個投資人接觸了一個團隊(我不是投資人),從他跟我的聊天來看,這個團隊吸引他的原因如下:
1、主創人有商業意識(而不單是產品意識)。
2、主創人的確是想做事,而不是掙快錢。他自己的身家投入了非常多在這個項目上。
3、團隊對他們的事業都非常認同,團結、和睦。
4、團隊對他們的產品有清醒的認識(而不是盲目自信),知道長板在哪裡,也知道短板在哪裡,並且對短板如何解決有初步的思路。
5、主創人口才不是很好。這未必適合所有團隊,只是對我陪他接觸的這個團隊而言。寫在這裡也是想鼓勵一下大家,你有好產品、有決心和毅力,是會有人賞識你的,未必要夸夸其談。

再說一個負面例子,投資人覺得比較可笑:
1、完全沒有商業意識。打算做農村市場,以為農村人手大,就喜歡大件的產品。
2、對自己的產品顯而易見的缺陷完全沒有發現,投資人詢問到時,面面相覷。
3、對主要競爭對手,完全沒有考慮。

以上是我一個旁觀者的體會,僅供參考。


這個問題太大了,很難回答清楚。

不過國內大部分VC,主要工作還是投,至於更重要的管,基本都是自身也不懂,所以VC賭性太大,失敗率也高。


這5個人,沒錢、沒權,沒資源,沒背景,白手起家,
1921年7月1日註冊公司,
靠講說共產主義的故事,
拿到蘇聯的天使投資,
後來在農村搞眾籌,
經歷堅辛打敗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市,
經過六十多年五代CEO的經營,
目前市值突破100萬億美金,雄居全球第二,即將成為全球第一,
歷史反覆證明,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


那請問CEO是哪位


所以現在vc投錢都看團隊不看產品了么?


有想法,有資源,有渠道的


怎麼說呢。。。
想投你就一個理由,哪怕沒有團隊產品差,沒關係,給你錢試錯砸出一個市場。
不想投你就會找出一萬個理由,哪怕團隊齊全產品優,優勢也變劣勢。
投資人說不看創業者出身,那其實僅僅是客氣一下說說而已,
創業者可別傻傻的當真啊。


資歷代表著經驗和資源的積累,一個創業團隊擁有阿里、百度、騰訊的成員,其就擁有了一些bat的資源,但是一個創業團隊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要創業的項目充滿狂熱,充滿堅定。往往投資者投資的不是一個創業項目,而是投資了一個永不言敗的激情創業團隊!


人類行為的統計規律都是呈正態分布,大概率才有代表性。文章分析的很到位,是思想者的智慧之作。


這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吧。。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


推薦閱讀:

聚美優品是如何在 4 年做到 30 億市值?中間都經歷過哪些大事件?
如果每年有三個億給你投入到互聯網,你會做什麼?
VC 和 PE 的區別是什麼?
略有盈餘的普通工薪家庭,應該選擇何種投資方式及行業?
創業的步驟與流程,常規一般是怎麼的一個過程呢?

TAG:風險投資VC | 創業 | 騰訊 | 百度 | 阿里巴巴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