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城內能堅持幾個月巷戰,而國軍不能?

國軍經常被共軍包圍在城市裡,經常說要把某某地變為斯大林格勒,為什麼都不行?為什麼城被攻破以後,基本就兩種結果:要麼幾天之內援兵趕到,共軍寡不敵眾狼狽逃竄,要麼援兵趕不來,幾天之內國軍就被消滅。為什麼沒有國軍在城市裡像斯大林格勒那樣堅持幾個月的戰例?


看看蘇軍,德軍怎麼進行巷戰的,
國軍 台兒庄又是怎麼巷戰

來源:不為瓦全!巷戰究竟多殘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A0MTg2MA==mid=213384322idx=2sn=795526434194f6dbb3500807b0f7643f#rd


1938年3月下旬,台兒庄大戰爆發。數日後,日軍突入台兒庄城,中國守軍奮起反擊,慘烈巷戰由此拉開序幕
台兒庄巷戰帶有典型的東方特點。從建築格局看,台兒庄是座平原古城,地勢低洼。環城有牆,城南沿古運河而建,地形蜿蜒,這種地貌與背靠伏爾加河的斯大林格勒頗有幾分相似。但與後者不同,台兒庄城內高層建築很少,街巷密布,有的相互連通,有的則為死胡同,控制了主要街道也不能很快決定戰局走向。而且,台兒庄沒有歐洲大城市那樣發達的地鐵和供排水管網系統,戰鬥時也難以倉促間挖掘地道。

日軍進攻台兒庄,大體方向是自北向南,突破城垣後,朝著古運河一線攻擊前進,而中國軍隊則從南城出擊,以攻為守。台兒庄巷戰之所以慘烈,首要原因就在於交戰雙方均奉行攻勢戰術,一步不讓,寸土必爭。

從地圖上看,雙方發生巷戰的主要區域,呈不規則的倒凸字形,南北長不過600米,東西寬約350米,最窄處只有100多米,戰區面積僅1.2平方公里。在如此狹小地帶,中日兩軍經常一牆之隔。為了爭一間房子,雙方要傷亡幾十人,為了佔領一條小巷,就可能拿一兩個連,甚至一兩個營死拼。31師師長池峰城曾這樣描述台兒庄巷戰:「爭奪戰起,敵用全力進攻,我以全力抵抗。處處包圍,節節切斷,大包圍中有小包圍,橫截斷中有豎截斷,白刃肉搏壯烈犧牲。」

雙方進攻過程中為減少傷亡,普遍採取穿牆戰術,將部隊編成突擊小組,各小組盡量在院落間與房屋內突進,避免走巷道暴露在敵火力打擊下。

中國北方地區磚牆厚度一般只有200至370毫米,且多用黏土砌就,很容易鑿穿,故雙方往往佔領一間房屋,就立即在牆上打洞或者乾脆推倒以向敵人方面突進。


兩軍同時挖洞,經常挖著挖著就撞上了,遂互相回敬以子彈、手雷,或乾脆抱在一起拳腳相加。聽見敵人打洞,機智的中國官兵會爬上屋頂,掏洞向下扔手榴彈,24式手榴彈的100克TNT在十幾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內凌空爆炸,日軍盡數斃命。


日軍也是狠角色,其在對付中方隱蔽在廢墟中的火力點時,常使用短促突擊戰術——先使用擲彈筒進行火力壓制。


日軍擲彈筒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彈頭重800克左右,射程30至300米,射速每分鐘30發,殺傷半徑5米左右,威力相當於2顆手榴彈,由於可以曲射,對躲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目標殺傷效果較好。

火力壓制的同時,在機槍掩護下,日本步兵會端起刺刀快速衝鋒,衝到30米左右再投擲手雷,爭取一舉突入中國軍隊防禦點,用白刃解決戰鬥。

面對兇殘日軍,中國軍隊則報之以大刀衝鋒。1938年4月3日晚,日軍一度佔領台兒庄四分之三的區域,中國軍隊為奪回陣地,組織多批敢死隊手持大刀沖向日軍陣地。


巷戰防禦,東西方戰場同樣呈現很大差別。 以台兒庄大戰的前奏——滕縣保衛戰為例,由川軍122師為骨幹的中國守軍3000餘人,在師長王銘章率領下堅守城池3天2夜(3月16至18日),最後大部壯烈犧牲。

滕縣建築形制與台兒庄類似,外環城牆高10米,厚5米,外壕深5米,寬12米。城東北有座30米高高的喇嘛塔,從塔頂瞭望,騰縣內外一覽無餘。


面對這種「固若金湯」的中國傳統設防城鎮,日軍欲將其佔領,首先要攻破城垣,打開突破口。川軍裝備雖差,所幸戰前收到一車皮彈藥,每個士兵分得1箱手榴彈(50枚)。


事實證明,手榴彈真是攻防兼備的巷戰利器——16日上午,日軍用上萬發炮彈轟開滕縣東南角後,1天內連續發動6次連排級衝鋒,但每回都被川軍手榴彈揍得哭爹叫娘。由於大隊日軍擁擠在狹窄的突破口和街巷間,川軍用200至300枚手榴彈,就能殺傷三五十名敵人。

結果,日軍打了1天,報銷至少1個中隊(日軍戰報傷亡148人),也沒能攻進滕縣。


17日,日軍出動3萬精銳,在20餘架飛機、70多門大炮、近50輛坦克掩護下再次猛攻滕縣。截至下午17時,日軍佔領西、南2面城牆,王銘章命各部與敵巷戰。在東關,川軍先用集束手榴彈擊毀2輛日軍坦克,然後舉起大刀與敵白刃格鬥。在西門附近,王銘章及其隨從遭日軍機槍掃射,為國捐軀。

此後,川軍余部三四百人仍與敵徹夜激戰,直到18日中午還在逐屋爭奪,最後全部犧牲。


此役,中國守軍3000官兵殉難,日軍死傷也高達2000餘人。戰後日軍總結教訓稱,川軍依託稠密民居頑強抵抗,使其難以接近內城。好不容易靠近外壕,卻因缺乏工兵架橋器材而受阻。攻進城後,又遭川軍側射火力和大量手榴彈壓制,導致己方傷亡慘重,士氣受挫。

1941年秋的敖德薩保衛戰中,蘇軍在市區指揮部、彈藥庫和醫院等建築物下修建了長達6公里的地道,藉此與來犯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長期周旋。柏林戰役中,德軍也利用防空洞、地鐵、地溝、排水溝、水管和暖氣管線打起了地道戰。德軍的機槍手和反坦克兵經常組成破壞小組,從地道迂迴到蘇軍背後發動突襲。

不過,蘇軍也是地道戰的老手了,他們很快便還以顏色。蘇軍94近衛步兵師286團在進攻貝澤爾地鐵站時遭遇德軍頑抗,該團沒有急於進攻,而是摸清地形後,派2個營沿地鐵隧道步行400米迂迴到車站背後,一舉擊潰守軍。按每秒步行1.2米計算,蘇軍穿插敵後只需6分鐘,而如果改為地面強攻,就算不惜代價也未必能這麼快取勝。圖為攻打柏林期間,蘇軍準備潛入一處地鐵站搜索殘餘德軍。

實際上,由於納粹守軍死戰不退,從1945年4月26日突入柏林市區到4月30日攻克國會大廈,蘇軍拿下城區半徑僅15公里的柏林竟然用了5天時間,傷亡近30萬人,平均每前進400米就要激戰3小時,並付出8000人傷亡的巨大代價!圖為進攻柏林的蘇軍從一名德軍士兵的屍體旁衝過。

在高層或廢墟中隱藏火力也是巷戰防禦的慣用手段。1943年12月,在義大利港口城市奧托納,隸屬英軍的加拿大第2步兵旅與防守的1個德國空降營爆發激戰,這是盟軍在二戰中首次嘗到巷戰的厲害。圖為描繪奧托納巷戰中,加拿大軍隊在街頭遭德軍側射火力襲擊的畫作。

由於德軍工程兵事先對市區建築進行爆破,堆積如山的瓦礫使加軍坦克和步兵寸步難行,而試圖攀越這些路障又會將自己暴露在位於3樓或4樓嚴陣以待的德軍機槍射界之內,廢墟中也可能藏有德軍火力點。

加軍甚至發現,德軍頗費周折地將88毫米高炮搬上樓用於反坦克作戰。德軍88炮本是對空武器,但其使用穿甲彈時可擊穿1830米外60度傾斜的86毫米勻質裝甲。與此同時,巷戰中坦克炮由於俯仰角的原因,只有射擊距離大於目標所處位置高度的3倍時才能射擊。


換言之,如果德軍88炮位於16米高的4樓,那麼加軍的M3坦克只有據目標50米開外才可能還手。但問題在於,巷戰中90%以上的目標都在50米以內,M3坦克可憐的40毫米裝甲在這麼近的距離吃上一發88炮彈,只能是來一輛報廢一輛,而且還窩囊得毫無還手之力。

坦克遭狂虐的同時,加軍士兵也一度被德軍MG34機槍打得損失慘重。不過,加軍還算訓練有素,他們很快反應過來,開始採取低位姿勢快速翻越矮牆,以免成為敵方射擊目標。在通過拐角時,首先卧倒觀察,確認沒有危險再迅速起身通過。平均身高超過1米77的加軍士兵艱難地匍匐通過窗口,以確保不被窗後隱藏的德軍發現,如果是通過地下室窗口,他們就直接跳過去。


通過街道時,加軍以班組為單位,兵分2路,一組在地面搜索,另一組則在建築物高層交替掩護前進。突入建築物時,先由一名士兵靠牆側身向屋內投入手雷,並守在門口警戒,其餘人則在爆炸結束後2秒內迅速突入掃蕩殘餘敵軍。在走樓梯搜索時,加軍士兵們以樓梯為掩護向拐角投彈,爆炸後利用煙霧掩護向上突擊。

在佔領敵方陣地後,加軍會迅速布置兵力,修復工事,以此作為下一步進攻和防禦的依託。這些戰術要領大大減少了傷亡,但加軍還是損失了2339人,足見巷戰之殘酷,而奧托納之戰也被西方稱作「小斯大林格勒戰役」。

從戰術上講,一個優秀的指揮官最好力避巷戰,但若非打不可,則應當未雨綢繆,做足準備,努力將可能遇到的「難點」逐一克服。如果大家玩過戰爭遊戲,對籠罩在敵方陣地上的黑霧肯定不會陌生。而在巷戰的特殊環境下,這種難以預測敵方動向的「戰爭迷霧」現象還會成倍放大,只能靠加強戰前和戰時情報工作來化解。

日本侵華蓄謀已久,很早就派出大批特務、漢奸在各大城市、戰略要地繪製地圖、搜集情報,並留下特殊記號。比如當時在中國許多城鎮、鄉村的街頭牆上都粉刷著一幅舊式軍人半身像的「仁丹」廣告,其實這是日本侵略軍的路標。


它的奧秘就在軍人的那兩撇八字鬍上:兩撇鬍子都上翹說明此路暢通,鬍子左角下垂說明左轉不通,右角下垂說明右轉不通,當鬍子兩角都下垂則說明是死胡同。可想而知,侵華日軍利用這種特殊路標實施巷戰,就能有效克服地形不熟帶來的困難

巷戰中的後勤也是雙方角力的關鍵。巷戰本就是敵軍破城之後進行的清剿作戰,守軍不是傷亡慘重就是彈盡糧絕,而這時他們又要面臨敵優勢兵力的瘋狂進攻。在這最艱苦卓絕的時候,後勤補給就像生命線一樣,維繫著一線部隊的戰鬥力和軍心士氣。


比如台兒庄大戰前,第3集團軍副司令沈鴻烈把青島海軍陸戰隊的一批軍火存放在城中,後者在巷戰時派上了大用場。另外,由於城南有浮橋與外界相連,後方援軍得以由此進入以彌補因慘烈巷戰造成的巨大人員、物資消耗。

而斯大林格勒巷戰中,蘇軍拚死守住伏爾加河渡口,保住了身後的水上運輸線,不斷將有生力量和彈藥補給到城內。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保衛戰就得益於伏爾加河上源源不斷的補給,蘇軍僅靠6個人就堅守了58天之久!

1942年9月初,蘇軍近衛13師強渡伏爾加河進入斯大林格勒市區。9月底和10月初,蘇軍又有6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旅補充進來。剛剛入城的戰士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小時,軍官也只有72小時,但就是這樣不計成本地「輸血」才擋住了德軍的瘋狂進攻

等到蘇軍反攻時,蜷縮在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範圍內的30萬德軍則幾乎補給斷絕。30萬人每天至少需要750噸物資。但天寒路遠,封鎖嚴密,戈林承諾每天空投的500噸物資實際上每天只運到100噸。德軍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小片麵包,15個人分1公斤土豆,坦克因缺少燃料不能開動,火炮沒有炮彈,士兵每天只領到30發子彈。


這樣的後勤讓德軍難以為繼,無奈只好投降。而德軍柏林戰役的速敗也與德軍兩線作戰,失去戰略大後方導致的後勤困難有關。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德軍為迫使蘇聯屈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集中了60個德國師、僕從國部隊約43個師、1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7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640架作戰飛機。其中負責主攻的第6集團軍,有14個師27萬人(後來增加到33個師約47萬人)、3000餘門火炮和迫擊炮、500輛坦克和1200架作戰飛機。

而蘇軍從1942年7月摸清德軍意圖後,就不停地向斯大林格勒增兵,包括專門組建了下轄33個師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並在兩翼部署負責支援的頓河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到1942年11月,德軍雖已控制斯大林格勒80%以上的城區,但因先後損失數十萬精銳部隊,力量大大削弱。


而蘇軍雖也損失慘重(傷亡率高達75%),卻仍向戰區集中了143個師110.6萬人、1.55萬門火炮和迫擊炮、14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和1350架作戰飛機,準備發起反擊。1942年11月30日,蘇軍將軸心國部隊約27萬人合圍。1943年2月2日,德軍殘部9萬餘人(包括總司令保盧斯元帥)被迫投降。

從戰術上看,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打法,與薛岳在長沙的「天爐戰法」可謂異曲同工。首先,防禦方沒有簡單地據點防守,而是以堅城為依託形成戰略支撐點,將防線擴至城外廣大區域,以加快消耗敵有生力量。其次,防禦方的總兵力一定要佔優勢,要有充足預備隊,以應付戰場消耗和組織反擊。第三,確保戰術支撐點的穩固,以便黏住敵軍進攻矛頭,為反擊爭取時間。


上述3條聽上去簡單,真要做起來卻不容易。防禦方不僅要花大力氣構建防禦體系,還要確保己方人員、物資儲備充足,同時保障作戰資源得到及時調配。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德軍幾乎將城市完全佔領,但唯獨沒能拿下蘇軍控制的伏爾加河灘頭。


而恰恰是通過後者,蘇軍源源不斷地從河對岸向城內輸送有生力量。這種「添油戰術」固然血腥而殘酷,卻最終將德軍「拴」牢在斯大林格勒,為後續合圍打下了基礎。但此役,蘇軍也付出了傷亡112萬多人的巨大代價。

可見,蘇軍對付德軍閃擊戰的「法寶」,就利用大縱深的防禦陣地,逐漸化解德軍的凌厲攻勢。

隨著戰場主動權易手,德軍在1943年之後逐漸變成防禦方。而面對經過戰火錘鍊、黃蜂一般的蘇聯裝甲集群,德國人採取的防禦戰術卻截然不同


在反攻階段,蘇軍的進攻延續了「泰山壓頂」的特點,力求在人員、裝備等方面佔據絕對優勢。曾有人評論蘇軍名將朱可夫,稱其「部隊不達到德軍2倍,坦克不達到3倍,火炮不達到5倍,就絕對不進攻。」這種說法雖有些偏頗,卻不無道理。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逐步佔據上風,但官兵素質與對手相比仍有差距。例如在庫爾斯克會戰時,一支德軍坦克分隊,就切入了2支蘇軍坦克分隊之間,誘使後者自相殘殺,德軍卻全身而退。這種情況下,蘇軍要取得大規模戰役的勝利,必須確保「硬指標」超過對手。

如此一來,就給作為防禦方的德軍製造了難題:如何對付裝備和人員數量都佔優勢的蘇軍呢?基於對己方裝甲部隊機動能力的自信,德軍採取了一種機動防禦戰術。

具體講,就是德軍在戰線上建立一個個獨立的強固支撐點,同時在戰線縱深布置強大的裝甲部隊。若蘇軍在主攻方向上突破戰線,己方裝甲部隊就集中力量殲滅突出部之敵,並伺機反擊。


這種戰術對指揮官和基層部隊的要求較高。第一,要首先判斷準確對手的主攻方向。第二,裝甲部隊在殲滅突出部之敵時,其他戰線要保持穩固,不能再形成新突破口。第三,裝甲部隊要迅速殲敵,防止敵援兵趕到。這種戰法,德軍在西線也頻頻使用。比如隆美爾在大西洋防線上,就把精銳的裝甲師安排在戰線後,盟軍從哪裡登陸,德軍就在哪裡開刀。


不過,德軍的防禦戰術終歸是一種處於弱勢的「修補法」,一旦作戰指揮、組織協調出現問題,機動部隊的效能就可能大大降低。例如東線的布達佩斯戰役中,德軍精銳的「統帥堂」裝甲師(主要裝備「虎」I式坦克)就被當作機動部隊使用。在蘇軍全線進攻之下,該師「補了東牆補西牆」,疲於奔命。雖然每次戰鬥都打得不錯,卻無法改變整個戰場的頹勢。

布達佩斯城破之時,該部幾乎全軍覆沒,僅逃出600餘殘兵。在西線,隆美爾也因判斷失誤,將重兵部署在加萊,間接成全了盟軍的諾曼底登陸。


客觀地講,二戰後期,東西兩線作戰的德軍出現上述情況也屬必然。當時,希特勒要求德軍各部「據點防守」「把每個陣地變成德國的斯大林格勒」,給前方指揮官造成很大幹擾。不少德軍部隊則在「元首的命令」和「司令部命令」之間不知所措。這種歇斯底里的狀態,表明德國法西斯的總體潰敗趨勢已不可逆轉。圖為被圍困在布達佩斯的德軍,征塵滿面,疲憊不堪。
二戰中,由於現代化武器和戰術的巨大殺傷力,防禦方先天不足,必須要處於強勢,特別是擁有機動性、戰鬥力都較強的獨立打擊集團及足夠預備隊,並依託具備廣闊縱深的防禦體系,才有成功的可能。


1,打仗跟打群架一樣,別光想著打,你得準備怎麼跑。打巷戰,對火力和機動能力以及後勤補給極差的中國部隊來說,是極為被動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每天運過河的彈藥量是極為驚人的。在無空中優勢和火力優勢的情況下,選擇巷戰,一旦前線不支,馬上就會演變成大潰退。而部隊在巷戰中和敵人膠著,想撤都甩不開尾巴。而敵人這時候就會利用摩托化部隊包抄圍殲。
2,巷戰對士氣高昂的部隊來說也是非常殘酷的考驗,對士氣低落的部隊來說,那簡直就是災難。四平戰役的時候,很多東北聯軍的士兵在失敗後幾乎變成了潰逃,十幾萬人投降國軍。而陳明仁所部71軍也幾近崩潰。那種傷員抬不下來,屍體遍地,臭味熏天,一腳踩進別人胸腔的環境,一百個政治委員都不管用。國軍在初期台兒庄會戰的時候打了很艱苦的巷戰,日軍損失慘重,但是後期日本人也學乖了,除非要達成戰役包圍,否則絕不會貿然巷戰。
3,巷戰攻擊方死亡人數往往很多。常德保衛戰的時候日本人打過一次巷戰,死亡人數第一次超過中國軍隊。得到的和失去的不成比例,所以日本人也不想打巷戰。
4,從微觀上說,中國士兵的步槍比日軍差太多。雖然中正式比三八式,不相伯仲。但是中國的後勤能力差,中正式膛線都磨沒了還接著用的情況比比皆是。漢陽造早就停產20年了還在裝備部隊,你就知道步槍準確率有多差。而且中國士兵的手榴彈比日軍手雷差太多。三八式掛刺刀還比中正式長半尺。總之就是單兵武器差太多,也不適合打巷戰。
5,畢竟是在自己國土,在日軍力量極限以西的地區,能不打爛就別打爛,所以在城外野戰的戰役特別多。以長沙為界。

複製一個答案過來,不會導鏈接


這還真不是軍隊水平的問題,你得有後勤保障才能當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蘇軍,沒有後勤保障你且看保盧斯,一被切斷後勤照樣沒法打。

蘇軍的勝利是建立在鋼鐵般的兩翼上的,蘇軍可以在斯大林格勒血腥搏殺,但也並不忌憚在廣大的平原上和德軍搏鬥。

台兒庄戰役,日軍無法切斷國軍的兩翼,國軍可以不斷投入預備隊。於是只要捨得添油,台兒庄難以失守。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困守孤城的國軍大多數時候是真的困守了,就算你銅牆鐵壁以一敵百,不能打破包圍圈都是藥丸。


後勤是核心問題。
1.如果想打一場有效果的巷戰(類似斯大林格勒的戰術效果)一定有一個預定的戰術總體布局。彈藥,補給,通信...這些一定要有預案,一點的考慮不周就可以造成全盤皆輸。伊拉克戰爭的時候,雖然那個外交部長,口口聲聲說會在巴格達組織游擊戰,但是伊拉克的後勤,通信這些東西,早都被美國的戰術導彈摧毀了。就算有部隊,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2.對於蘇軍來講,主場作戰也是重要的因素。已當時蘇共的戰爭動員能力,衛國戰爭已經發展成全民皆兵。而且德軍也沒有瘋狂報復的不良記錄。自然而然,形成的巷戰的思路。反觀國軍,湯恩伯部還有被老百姓繳械的時候,這樣的戰鬥組織動員能力,也是醉了~看看解放軍在這方面明顯吸收了經驗,也不說什麼魚水情,至少地方工作做的不錯。(今天的社會不也這樣,基層對於中央決策很少有抵觸,往往詬病於執行者。)
3.其實國軍也打過巷戰我記得有個洛陽保衛戰就很典型,手機打字,就不展開了。


謝邀!
一個是外戰一個是內戰,一個是民族矛盾一個是階級矛盾,沒有可比性。
在松滬,在忻口,在常德,在長沙,在民族存亡之際,國軍也打出過堅守陣地堅守孤城的戰役,並不是不能。民族矛盾,在亡國滅種的壓力下,大家沒得選,橫豎得死,怎麼也得多賺一個。
而國共是內戰,且不說民心向背早已明確。對於這樣一個腐敗無能的國府,吃拿卡要的上鋒,你是國軍官兵你也得想為什麼要打?如果剛巧你家在共區分了地的話,事情就複雜了。如果給你開的軍餉還是金圓券的話,事情恐怕就不複雜了。
再補充下,堅守城池也不是不行。只是經過幾十年軍閥混戰和易幟易服,經驗豐富,國軍很多首長自己就要起義了。
另外,長春,太原和濟南戰役打得還是很辛苦的。雖然組織能力差,也不能完全否定國軍嗎!


共軍組織度比國軍高無數個次元,你讓國軍跟共軍打巷戰?


1949年,解放軍29個小時解放天津。。。。太原城圍了一年多才被攻破,這時候閻軍已經彈盡糧絕。。


反對!反對所有答案!我不是單指誰,是……


二戰史,但凡閱讀的是同盟國史觀、以及蘇聯官方史觀者,都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歷史的轉折。這場戰役的意識形態價值,遠遠超過了其戰略價值。

同盟國史觀很有意思,鑒於蘇德兩國是在蘇聯本土上撕逼,一般稱為「蘇德戰爭」;這感覺好像跟其它國家沒有關係似的。按照邱胖「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原則、以及美英蘇等結成的同盟的事實,觀點雖然屬於旁觀者,但「正義抑或邪惡」的價值觀是非常明確的,完全站在蘇聯一邊。

蘇聯官方史觀充滿了悲情色彩,稱為反對法西斯侵略者的「偉大的衛國戰爭」!為了不使自己孤立無援,蘇聯官方強調了法西斯主義與資本主義以及帝國主義的區別,後兩種主義也在戰爭中閉口不提,渲染法西斯主義為人類公敵,為聯合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共同抗擊德國製造有利條件。

在上述情況落實後,才有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可能。41年6月到42年6月,蘇聯被揍得懵逼了整整一年。紅軍以方面軍、集團軍的規模被整建制的消滅。莫斯科戰役在大批精銳的西伯利亞師增援下,好歹是穩住了陣腳。朱可夫試了試反攻的可能性,哇!還真行,一舉將其擊退了200公里。這時,蘇軍最高統帥部開始首次意淫出「我能反殺」的奇幻錯覺。

42年5月,兩軍厲兵秣馬之後曼施坦因開始橫掃克里米亞!巨型艦炮打造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在德軍黑色科技800mm古斯塔夫軌道炮、600mm卡爾臼炮的打擊下被砸的粉碎,數十萬蘇軍投降被俘。

7噸重的炮彈在塞瓦斯托波爾上空飛舞時,紅軍「不死戰神」鐵木辛哥也拉開了哈爾科夫自殘戰役的序幕!biu~biu~biu~蘇軍再次陷入懵逼狀態……攻佔斯大林格勒的時機被這位屢戰屢敗、卻就是不會被斯大林槍斃的元帥醞釀成熟。

若非第三裝甲集團軍後勤補給略顯不足,霍特是準備獨立攻佔斯大林格勒的,考慮到強攻會造成無謂的巨大傷亡,他決定等一等保盧斯。這才最終吸引了雙方大軍會獵於此,展開了殘酷廝殺……

神秘的保盧斯第六集團軍擔當此戰主攻任務,這個下轄13個師、27萬人基本上純步兵的第六集團軍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德軍的軍魂;在此一役後,決定了德國的最終命運……

斯大林格勒戰役倒是成為了軍事教科書里不可或缺的經典篇章,它證明了死磕城市攻防戰是極其傻逼和危險的,無論是攻方還是守方。這場戰役總結的唯一經驗,就是讓戰場指揮官、戰役指揮官都明白一個道理—一定要避免巷戰!

這場戰役的真相顯然是被掩蓋了,蘇軍打到中途,因為傷亡太大而放棄了統計傷亡數字。不知道是因為蘇軍會計太不專業還是別的,反正這一說法來自於官方。德軍應該有,但是六集投降、保盧斯等人送去莫斯科巡迴演講,真實數字也就不太好說了。但是六集投降被俘的數字是無差的,總共91000人,3萬多受傷人員在部隊崩潰前空運撤離。27萬減12萬,額……當然,蘇德兩軍戰役期間得到了從未間斷的人員補充。戰後蘇聯官方公布的數據(咦?不是放棄了?)共殲滅150萬法西斯軍隊!其中羅馬尼亞、匈牙利、義大利若干軍隊。霍特的第三裝甲集團軍牛逼到了無邊無際的地步!沒有哪一隻蘇軍能將其圍殲的,他甚至還參加了曼帥組織營救保盧斯的冬季風暴行動,離保盧斯僅30公里,伸出手喊他快走!保盧斯不敢抗命,放棄了最後的機會。朱可夫用了一個方面軍的力量才將霍特擊退……

非常詭異的事情是,負責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指揮官竟然又是鐵木辛哥!剛開打,六集就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歷史正捂著嘴笑時,斯大林終於反應過來,開打十天左右,撤換了老帥鐵木辛哥。這位從蘇芬戰爭開始,幾乎參加或直接指揮了所有重大敗戰的蘇軍元帥,竟然健康的活到了1970年!

撤換簑神的同時,斯大林發布了臭名昭著的227號令,戰場上退卻者格殺勿論,家人連坐……這條命令成為了紅軍扭轉戰局、反敗為勝的關鍵!

斯大林格勒戰役從打響到結束,因為城市坐落於寬泛的伏爾加河畔,所以從未處於德軍的包圍之下。夏天時,蘇軍增援部隊和補給由渡船輸送,進入冬天,河面結冰車就直接開過去了。兩軍在這座儘是廢墟的城市裡究竟為爭奪什麼鏖戰?說德軍佔領了80%的城市,蘇軍堅守著20%的是什麼?是渡口!蘇軍補給的地方。苦逼的德軍離伏爾加河僅150米!觸手可及就特么夠不著!

曼施坦因組建的頓河集團軍群里,就包括了六集,說明單位及規模比頓河集群小。斯大林格勒打了半年多得到了持續不斷的兵員補給,這些補給究竟有多少?是否就動搖了德國的根本?其時,眾說紛紜。

蘇軍圍殲六集的動靜可就大得太多了!三個方面軍110餘萬人,計劃鉗形攻勢包圍六集,同時防範頓河集群予以營救。得手後,等著朱可夫消滅了熱勒夫突出部的第九集團軍後,與其取得聯繫,最後粉碎德中央集群。朱可夫為突出部準備了190萬人!顯然,這才是朱可夫真心想要開花結果的方向。然而,熱勒夫戰役與斯大林格勒圍殲六集的戰役形成強烈反差,防禦戰大師莫德爾苦苦等待了一年,第九集團軍打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戰果!防禦戰殲滅了數倍於己的進攻之敵……蘇軍戰役損失遠遠超過了六集!

現在回答問題;題主的問題沒有可比性。

國軍內戰時沒有死守的精神支點。在與日軍的對抗時,還是不乏有斯大林格勒那樣慘烈和悲壯的城市攻防戰的。而且斯大林格勒的情況很特殊,這個領袖命名的城市有著極其重大的意識形態價值,領袖將其視為與自己的成敗同樣的重視,這種重視甚至超過了首都莫斯科。最關鍵的是,德軍沒有包圍這座城市,蘇軍得以源源不斷的為其增援。那份227號令,更是揭示了現實的冷酷以及集權的可怕。但諷刺的是,正是這份命令的發布和執行,才真正扭轉了戰局!請注意,「執行」!因害怕而退卻的行為,被自己人現場槍決了!其家屬也被流放西伯利亞……這份命令直接導致了戰場的殘酷性!保盧斯也被證實,投降的舉動顯然沒有得到希特勒的准許,但他仍然投降了,他的家屬也沒有證據顯示遭到了迫害;說明德軍在這方面明顯沒有約束力。
國軍無論是抗戰還是內戰,都沒有發布過類似的命令,特別是內戰,大批的軍隊及將領投降,蔣介石雖然生氣,也沒拿他們家屬怎麼樣。
總的來說,斯大林格勒那樣的慘烈是很多外因給逼成的,值不得稱頌,甚至都不該主張。人類,實在不需要那樣殘酷的廝殺……


淞滬會戰被題主吃了?


斯大林格勒不是巷戰,而是填坑


我對歷史上記憶最深刻的巷戰是蒙古滅金的最後一戰,和二戰時候的幾次會戰。但那都是在抵禦外來民族侵入,決定家國存亡時發生的
對於同宗同族的軍人,只是效忠的政權和一部分政治信仰不同,我實在無法想像有什麼巷戰的必要


從能力上可以,但客觀條件不允許。

如果能夠把敵人拖入巷戰,優勢火力和技術兵種很多時候沒法發揮,機槍手榴彈狙擊手變得更關鍵。

就那淞滬會戰來說,那時候的中國都沒有幾棟鋼筋混凝土的房子,拿什麼打巷戰?四行倉庫可以堅守那麼長時間,跟房子很大關係。

要是江浙一帶的房子修得很斯大林格勒一樣好,淞滬會戰躺著出去的還不知道是誰。


一個是亡國,一個是亡天下,抵抗的意義不同。國軍抵抗日本的時候,和抵抗共軍的時候也不一樣。戰不過的,很多就降了,反正在國軍這邊是帶兵的將軍,在共軍那邊還是帶兵的將軍。


偉大民國在黃金髮展期舉全國之力建設了偉大的上海,開戰後就成了日本的了,什麼都沒了。然後抗戰就成了祈禱日本殺慢點


為什麼共軍能在敵戰區堅持八年,而國軍不行。


因為蘇軍從來沒有孤軍困守斯大林格勒,國軍做不到


靠,題主是果粉?高端黑嗎?不是想把話題引向何方?你是想說抗日戰場上國軍可以做到死守,比如衡陽保衛戰,常德保衛戰那樣?然後內戰國軍就打不下去,不死戰,跟同胞就只能投降?然後對方都長春圍城這種打法了,依然不死戰?哎,你這樣引話題,很不厚道啊


主要是國軍巷戰援軍一般都上不來啊,方先覺那次守了那麼久,援軍圍一圈在旁邊看著,你說誰還願意認真守城啊,台兒庄倒是很像斯大林格勒,和德軍一樣的孤軍深入巷戰泥沼隨後側翼被包抄導致失敗,然而這不是 蔣公 指揮的啊,李宗仁將軍戰前特別和 蔣公 說不要擅自調動自己的手下,言下之意,大家自行體會。


德國鬼子有四號 蘇聯紅軍有t34 德國鬼子有mp38 毛瑟 mg42 蘇聯紅軍有ppsh41 莫辛納甘 dp28
日本鬼子有歪把子 92式 擲蛋筒 坦克車 大炮 轟炸機
國軍:大刀 漢陽造毛瑟1888 中正式 少量的機槍和迫擊炮 這仗真的打不過啊


打到斯大林格勒的時候已經深入東歐平原腹地了,再往前推進指不定哪天就到了烏拉爾山腳下,毛子看著地方大可西伯利亞除了樹就是樹,差不多快把紅軍逼上絕境了,不堅持住不行啊!
國軍發淞滬,為了保南京,也是撐了幾個月之久。但後來打了武漢會戰基本就進入相持階段了,去了重慶反正還有大西南…


推薦閱讀:

斯大林開始大清洗的時候,蘇聯紅軍為什麼不反抗?
為什麼赫魯曉夫在天朝的粉絲這麼少?
關於古拉格的真實情況?
為什麼俄羅斯這個國家動不動就愛搞強人政治和個人崇拜?
希特勒和斯大林單挑誰會贏?

TAG:中國近代史 | 抗日戰爭 | 斯大林 | 蘇德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