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將西方的事物譯成可理解的漢字詞,而日語則是將西方事物音譯成片假名?

相比漢語將西方新生概念轉化成本民族能夠理解的漢字詞,如computer-電腦,television-電視,而日文則是生硬的使用音譯方法將西方新生事物符號化。
對於外國人而言,如果不會說英文,從字面是無法理解這個概念的(即使了解英文原詞,有的詞也不好辨識,コンビニ Convenience store),而對於日本人而言,如果不去將這個片假名符號和其代表的事物關聯,也是無從理解它的含義的,設想一個日本人離開日本數年後,本國誕生了數以千計的新片假名(外來辭彙),那麼這個日本人豈不是講不明白這些詞的含義了么?
日文中的片假名難道不是很荒謬的存在么?為什麼日本人嚴謹的,追求完美的性格會在語言上出現這種粗製濫造的低級問題呢?


作為一個科研狗,我覺得題主問題意識非常強。但,「追求完美的性格會在語言上出現這種粗製濫造的低級問題」這句話我覺得略有不妥,看了上面的答案我就得還是有一些不太恰當的地方,便班門弄斧來不請自來啦。
--------------------------------------------------分割線-------------------------------------------------
首先,凡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古代:
眾所周知,日本歷史上是沒有文字的,古代自奈良時代開始便逐漸從中國輸入漢字。平安時代以來,由漢字的偏旁部首和草書逐漸演化成了片假名和平假名。這是漢字的由來。所以就日本人而言,漢字本身也是外來的,不存在題主所說的「低級問題」。
可以說日本人在消化漢字的過程中,畢竟不是本土衍生的文字,從古代文學作品來看,作為官方文字的漢字實際上表現的並不算大放光彩,提到日本古典文學,出名的漢字詩寥寥無幾,而真正能夠達到有日本風雅的文學大多是由假名創作的,比如我們熟知的紫式部的《源氏物語》以及清少納言的《枕草子》等等。
但是,文化中心的知識分子,如江戶時代的大名、武士以及佛家的僧侶漢字水平是非常高的。這也奠定了明治維新之後,大量西方的新生概念以漢字形式翻譯、引入日本。可以說明治知識分子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輸入西方的概念。
近代:
這就是我說的題主先問是不是的原因。因為日本在明治時期引入的西方概念,並非題主所說片假名的音譯,而是有極高漢文素養的譯介人以漢字的形式翻譯過來的。而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更多的是通過西方學習日本,在《現代漢語中的外來語研究》一書中,提出了「日語對現代漢語的辭彙影響最大,現代漢語的主要外來語都來自日語,大多數西方辭彙都是通過日語被吸收到漢語中來的。」
我想題主還是不知道哪些詞都是來自日本的翻譯,那麼我舉一些例子,這些詞語有些源自日本人自創,有些是舊詞賦予了新的意義:
議會、民主、政策、公務員、會計、計劃、預算、消費、低迷、家政、料理、美白、電話、人權、特權、化石、藝術、環境、下水道、文化、文明、交際……
等等等等,我已經不需要再舉例了,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許多詞語都來自近代從日本的輸入。目前對於漢語外來語的相關研究也是很重視日語辭彙的引入,而許多學者其實也提出來,在近代,我們吸收日語這些西方概念的時候,如民主、自由等等,日本知識分子通過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論爭才提出這樣的翻譯方法,而中國引入之時,大多是拿來主義,並沒有真正消化何為民主,何為自由,何為議會,何為法律。
所以問題並不像題主所說的那樣。題主可能更多關注了現代的某些辭彙,而忽略了近代的更重要的概念。
----------------------------------分割線---------------------------------
其次呢,還是談一下題主說到的問題,現代來講,日本人確實大量使用外來語。比如飲料不說成飲み物,非要用奇葩的日式發音說成ドリンク(drink)。
其實,外來語問題,這在日本本土也是一個大問題。日語本身與中文不同,它本身的系統包括可以表意的漢字,又包括可以表音的假名,就信息傳播而言,表音的假名可以極大的提高信息轉化率,外來概念更容易引入,它所表示的是一種所指,如スマートフォン(智能手機),從這幾個假名上根本看不出來這種電話有什麼特殊性(如果你不了解什麼叫做スマート),但是中文翻譯的「智能」手機就能準確表現出來它的性能。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

除此之外,現代對於西方辭彙的引用也和當代日本人漢語素養下降有很大的關係。日本常用漢字數量越來越少,更別說對於古籍辭彙的運用和翻譯。

最後,目前日本社會外來語的泛濫,個人覺得還是有一種福沢諭吉的「脫亞入歐」之感,外來語對於日本來言意味著更時髦、更前衛,而漢語可能更多的是書面語,一口漢語辭彙的日語交流,在日本人嚴重更像個老學究,嚴謹卻沒有活力。

在NHK的新聞上看到一個案例,補充一下:
「リスク」(risk)「ケア」(care)「トラブル」(trouble)「コンシェルジュ」(法語 concierge)など、テレビ番組で理解できない外來語が多く使用されていることで精神的苦痛を負ったとして、岐阜県の男性がNHKに対し141萬円の慰謝料を求める訴えを名古屋地裁に起こした。
簡單來講,岐阜縣的一個歐吉桑,因為NHK裡面外來語太多,起訴當地NHK獲得141萬日元的精神損失費。國立國語研究所在2002年就專門就提出了「外來語換個說法」這樣的提案。

所以,外來語在日本是個讓人頭疼的大問題,題主意識到的問題,日本早就意識到了,他們也正在想各種策略解決。先更新到此,歡迎各種批評指正!


還是有一定用處的。一般用假名或音譯的都有一定的特殊含義,或者是為了區分原有的東西,或跟傳統意義加以區別。

就說ドリンク與飲み物,
飲み物可泛指一般意義上的飲料,茶,咖啡,碳酸飲料,果汁,酒類。冷的熱的都行。
而聽到ドリンク一般聯想到的就是指外來的,碳酸飲料,果汁等冷的飲料。
還有就是一些特殊用途,比如ソフトドリンク特指不帶酒精的軟飲料。

另外,有些假名和漢字的含義是嚴格區分開的,
比如舞踴和ダンス
舞踴指的就是日本傳統舞蹈,而ダンス就是指現代的西洋舞蹈。

其實歸根結底,語言就是個工具,單詞,尤其是名詞就是個代號。
大家約定俗成,能把複雜的事情說清楚,並且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就可以了。
什麼?您說您根本就不懂日文?
那麼試著把星巴克的菜單翻譯成中文,記得不要用咖啡這兩個字。

說句到家的話,語言的目的就是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而已。
說話雙方都明白,又沒有歧義,準確,實用,這還不夠嗎?
甚至,只要雙方都能順利交流,那麼兩個日本人用英語,用中文,都不為過。

無論愛拍的,還是ipad,還是平板電腦,你跟一個從沒見過這東西,連電腦都不知道是什麼的人說這些,無論換那個詞,他依然還是不懂。
而你告訴他,這個就叫ipad。如果他記住了,下回再說ipad,他知道是什麼,那就歐了。
然並卵,一級棒,泥垢了,安利,黑客,黑進了某個網站,秒你一條街,太low,I服了You,,,
這些都能把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簡單明了的表達出來,我倒覺得這是智慧,一點都不荒謬。
並且正是因為童靴們嚴謹的,追求完美的性格才會想出這些妙詞,這些精準表現形式的出現既不是粗製濫造,甚至還很高級。

注,這裡的高級絕無褒貶之意,是指時間上後出現的,是表現進化了的而不是退化了的,起了積極作用的而不是消極作用的,是in的不是out的中性形容詞而已。


2015.4.9更新:
謝謝@川崎歺又米提到了制定「日語羅馬音」的問題,我發現我答案確實不嚴謹,所以來補充下關於日語羅馬音的問題,還有其他當時回答沒提到的方面。
先說一點,日語羅馬音和假名是有關係的,我沒跑題(:3[____]←
免得有人因為」日語羅馬音「的補充內容太長不看,我還是先把平假名和片假名說一下。

開始還是先說說平假名和片假名的來源與發展。
在漢字剛傳入日本時,假名尚未出現,日本人選用數十個漢字表音,就是萬葉假名(萬葉仮名/まんようがな);而後他們對這些表音漢字作了簡化,以區別於表意漢字,就形成了今天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想詳細了解可戳→萬葉假名
片假名(片仮名/かたかな/カタカナ)從中國漢字的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在平安時代的初期為了訓讀漢字而發明,早期日本男文字/男手(述史、述文的男性)多將其用於漢文注釋。
其字形是在明治時代日本政府以編定五十音而確定下來,在這之前一個發音往往有多個片假名對應存在。
想詳細了解可戳→片假名
平假名(平仮名/ひらがな/ヒラガナ)從中文漢字的草書演化而來,早期多為日本女性所用,且多作抒情之文,故謂女文字、女手。早期平假名地位不高。直到紀貫之撰《古今和歌集》,以假名起序置於篇首,首開「歌論」先聲,證明假名文學的價值,才奠定平假名的地位,其後紫式部《源氏物語》的流行,亦對平假名之流傳有所貢獻。
現在的平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時代,當時的日本政府編定五十音因而確定下來。
現代日語假名常常用來表示日語中的固有辭彙及文法助詞,為日文漢字表音時一般也使用平假名,稱為振假名。
想詳細了解可戳→平假名

從上面可以看出,除開區分男女地位的方面,以前平假名就是表達情感,片假名就是注釋外來詞。
這說明從片假名產生之初,作為漢文解釋它就是不可缺少的;後面日語羅馬音的出現,進一步穩固了他的地位。

試想,將一句夾雜表達英文的片假名的句子都換成平假名……
那畫面太美。

日語羅馬音:
日語羅馬音是用拉丁字母來表示日語的一種表示法,不指代日語時,通常被稱為羅馬字。
最初使用假名和羅馬字以一對一方式的,是1867年美國傳教士詹姆斯·柯蒂斯·赫本(詹姆士·平文/詹姆士·黑本)於《日英語林集成》(「和英語林集成」)第1版中使用的羅馬字,所以被稱為平文(黑本)式羅馬字(ヘボン式ローマ字)。
平文式羅馬字一般多譯為赫本式羅馬字或黑本式羅馬字,但由於赫本本人有個漢字名「美國平文」,故採用這個譯法,下面也統一稱為平文式羅馬字。
平文式羅馬字的拼寫基於英語音韻學。因此對不熟悉日語的人而言,平文式羅馬字的發音將更接近日語發音,用來表注日文被認為有很多的破綻。

因此,1885年田中館愛橘按照音韻學理論設計了日本式羅馬字,與平文式羅馬字相比,日本式羅馬字忽略了發音,卻更為系統地對應著五十音。
基於音韻學理論的日本式羅馬字,得到了國內外不少的語言學者的贊同。可是對於英語的使用者來說卻是難以接受的。

1937年,日本《內閣訓令第3號》頒布了以兩者為基礎的訓令式羅馬字。(後面會詳細說訓令式與平文式區別)

二戰後,在美國統治下由於平文式羅馬字再次興起而產生了混亂,《內閣訓令第3號》廢止。

1954年,《內閣訓令第3號》作為《內閣告示第1號》又重新公布,但是平文式羅馬字因為出於國際的關係及以前的慣例難以改變的情況下而無法作為國際標準,只能作為國內標準

1989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採用訓令式羅馬字作為ISO3602標準。

羅馬字拼寫標準除了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外,還有英國標準(美國標準94年停止使用且二者內容並無不同)、其他團體內部標準、外務省標準、道路標識標準,因為不是主要內容所以不展開作詳細介紹。


下面來具體說說平文式和訓令式的區別。(具體轉寫方法會在下面貼上鏈接)

  1. 訓令式完全以五十音圖的「行」和「段」的結合來進行注音,平文式根據假名的真實發音來注音。五十音圖的行和段的結合,本來應該是和該假名的真實發音一致的,這樣,訓令式和平文式對於大多數的假名的標註方法是一致的。如か都標成ka,ね都標成ne。
  2. 但是,有一部分假名的標註不同。例如:し,訓令式標註為si,因為在さ行い段;平文式標為shi,根據發音。標註不同的假名有5個,除了し之外的另4個為:ち(訓令式:ti;黑本式:chi)、つ(訓令式:tu;平文式:tsu)、じ(訓令式:zi;平文式:ji)、ふ(訓令式:hu;平文式:fu)。
  3. 一些拗音的標註方法不同。訓令式的拗音標註規則是用這一行的輔音加上y,再加上所屬的段的母音。如きゃ就是kya,みゅ就是myu等。大多數拗音的羅馬字,訓令式和平文式相同,除了し、ち、じ這三個假名,本身的訓令式和平文式表示就不同,所以以它們為語素的假名:しゃしゅしょ、ちゃちゅちょ、じゃじゅじょ也不同。訓令式標為:sya、syu、syo tya、tyu、tyo zya、zyu、zyo;平文式標為:sha、shu、sho cha、chu、cho ja、ju、jo。

現在知道為什麼在自己還不懂日語的時候,抄歌詞羅馬音來學日語歌蒙圈兒了吧( ̄)ε( ̄)


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先進的日文信息處理技術都能應付自如,遊刃有餘。現在我們使用電腦輸入日語時,都是採用羅馬字拼音法輸入假名。這些日文的輸入法,支持訓令式也支持平文式,不論是採用訓令式還是平文式輸入,計算機都能輸出正確的日文。比如,要輸入ちゃ,既可以用tya,也可以用cha。用戶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方式,既可以使用平文式,也可以使用訓令式,最後的結果都是相同的。這是日文信息處理的高明之處。

另一方面,雖然日本政府公布了訓令式注音方法,但是,平文式在日本的本土仍然得到廣泛的使用,國際上也普遍使用平文式來給日文假名注音,再加上日本國際化的勢頭很洶湧,因此時至今日,不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在國際上,平文式仍然處於優勢的地位。

可是,1989年公布的日文羅馬化的國際標準《ISO 3602 Japanese Romanization》卻採用了訓令式,這與日文羅馬拼音使用的實際情況不太符合。

這種訓令式的拼音方法,不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使用不多了。多年來,就是在日本國內,不但在日本的中小學校,就連日本外務省對外發出簽證和文件,以及社會商業交往和鐵路車站標牌等,都一律使用「平文式」拼寫法。這些事實說明,ISO 3602已經不能反應日文羅馬化的現實情況了。


正式的文件通常會使用訓令式羅馬字來書寫,但是,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都是不被重視的。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習慣來決定使用哪一種的羅馬字轉寫方式,所以現在羅馬字的書寫很混亂。但是因為羅馬字只是用來轉寫日文,只要能推測出所寫的意思,錯誤和混亂也並不被認為是什麼很嚴重的事情。因此,反而正式的轉寫方式一直沒有被人們遵守。特別是在人名的使用上,很多情況下都是由使用者按自己的習慣和愛好來使用羅馬字,這個情況同在香港、台灣和韓國用羅馬字轉寫自己的名字也是一樣的。


訓令式轉寫法參見→訓令式羅馬字

平文式轉寫方法參見→平文式羅馬字

中文界里,日語「羅馬音」所指代的通常是平文式羅馬字。

結論:儘管平文式開始受人詬病,但是隨著日本的國際化,英語的推廣,大多人已經用習慣了平文式,這時官方再推出基於音韻學上更符合日語的訓令式,也不會掀起什麼大浪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馮志偉文化博客。

再來說說其他方面。
感覺題主改過題目下面的說明了,就針對其中幾句來說說。

對於外國人而言,如果不會說英文,從字面是無法理解這個概念的(即使了解英文原詞,有的詞也不好辨識,コンビニ Convenience store),而對於日本人而言,如果不去將這個片假名符號和其代表的事物關聯,也是無從理解它的含義的,設想一個日本人離開日本數年後,本國誕生了數以千計的新片假名(外來辭彙),那麼這個日本人豈不是講不明白這些詞的含義了么?

個人認為,不管是什麼國家的人,就算離開自己的國家數年,也是會偶爾去了解自己國家的情況的,所以出現新辭彙也會多少了解一些;日本已經產生了很多片假名表示的外來詞,現有的被發現的事物已經被命名了,數年時間,你覺得還會產生多少新事物?
還有,不要小看人的理解力。
拿漢語舉例,」十動然拒「也許你現在不懂,但是把解釋說出來,你還會不懂嗎?
」友盡「不解釋,一般也都能猜到意思。

還有啊,題主說著外來詞,舉的例子卻是日語縮略語。

你如果要說リボヌクレオチド等專業術語什麼的我倒還覺得黑得有點在理,雖然也好反駁。有的人啊,一輩子都接觸不到專業術語,因為他一輩子都不會接觸那個領域,而且——專業術語不是在什麼語言里都比較難理解的嗎( ̄)ε( ̄)
日語縮略語都是先為國人方便考慮的,不說縮略語外國人聽不懂,不說有幾個人能記住全稱,就算是能說出全稱,外國人聽得懂嗎?( ̄)ε( ̄)
英語不好的中國人在中國給外國人指路不也是各種比劃么( ̄)ε( ̄)
你覺得一個外國人去日本旅遊的話,不會事先了解下當地各種東西的日語讀法么?
而且日本那種國際化的地方,你覺得會缺了英文解釋嗎?

一般來說,日語縮略語有兩個特點,第一,常用;第二,原本拼寫出來有點長,麻煩。
況且這些縮略語也有規律:將發音長的英語片語,各取單詞字頭髮音進行縮略。
就說說這幾年,這種縮略語出現了多少?
スマホ(smart phone/智能手機)
アプリ(application/應用軟體)
還有哪些,歡迎補充。

最後再對題主說明裡的最後這幾句話做個評價。

日文中的片假名難道不是很荒謬的存在么?為什麼日本人嚴謹的,追求完美的性格會在語言上出現這種粗製濫造的低級問題呢?

本來不想把話說太重,但是既然是在知乎上問的,那就說得直白點。

題主一開始就已經抱有一種片假名很low逼的心態,舉了一系列例子,其實什麼都不懂。
片假名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突然出現的存在,而是很早就有了的,後面又有國際化下日語羅馬音出現的推進,他在日語中的重要性增強了。
我記得原先題主說明裡有著對漢語的優越感,為了更加體現這種優越感,不惜黑日語,將日語片假名說成粗製濫造。我之前的回答里也做了說明,那些意譯的外來詞並非是國產而是日產,只不過說得比較簡略,下面我還是再說一下。
近代中國引入日本翻譯的外來詞:因為19世紀時急迫需要翻譯西文,而大量從日本輸入新詞,大部分進入漢語的日語借詞都是日語中的「和制漢語」。

這一舉措對現代漢語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想要詳細了解可以看看→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以下是原答案。
=======================================================
這要從日本最開始在全國推廣學習英語的時候講起。
日語本身缺乏「r」的音,雖然有ら(ra)行,但是是寫作「r」讀作"l"。
英語里有那麼多涉及到"r"的辭彙聽說讀都存在困難而且語法結構也和日語相去甚遠,自然在推廣初期大大受挫。
於是日本機智地用片假名標註了所有的英文字母。官方給了注音,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想當年小學剛學英語我可是用漢字標的,多寫多少筆畫呢。
既然都標註了字母,那就把單詞都標了唄。
但是有的好長啊,那怎麼辦?簡稱唄。
簡稱主要是為了方便本國人讀寫,並非是為了外國人看。
我國近代很多外來詞最初都是音譯,後來引進日本那邊翻譯的版本,音譯的版本就漸漸消失了。例如:(中)電話——(日)電話 (でんわ)
回想我國音譯外來詞的日子…要是現在電話還被稱為德律風的話,那外國人也是照樣聽不懂的。

我曾經認為聽說讀困難成為了原因之一有點扯,直到我前幾天輔導福建室友英語…我讀一個單詞然後讓她試著拼寫出來,中間有tr的音,結果她問我裡面到底是l還是r… 據另一個福建室友反映,她們那裡教英語把l讀作えろ,ろ發音較短促(只是感覺日文拼更容易表達點並非教時寫日文還有別想歪)。
我突然有點理解立本人了。


謝邀。日本人也很反感泛濫的音譯外來詞,新詞聽不懂、記不過來的人也不少,但音譯的確是很方便快速引進辭彙術語的方式。無論哪國的專業領域,一般都樂於接受採用音譯詞,因為真心等不及一個穩妥的意譯。

假如某種事物本身的文化影響力足夠強大,能夠紮根於日本文化當中,比如コンピューター甚至更令人費解的パソコン等,只要能產生約定俗成的結果,構造理據性上的粗陋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日文外來詞從某種意義上講並非音譯詞,而是轉寫詞,即採用目標語的文字另行拼寫來源語。日文這個轉寫的規則並不難掌握,形成外來詞的形式頗有規律,少有例外,大致上是統一的。漢語音譯詞可選的字就太多了,只有出版社、報社和搞古希臘語的那幫專業人士才弄得清什麼標準譯名,知道這裡面還有規律、規則一回事,而一般人自己音譯,可以搞得五花八門,分歧太多,也談不上哪個更有道理,這樣就會影響音譯詞的溝通普及了,反倒是意譯詞,好的意譯詞是真有道理,站得住腳,生命力就強了,而且有可能越來越強。

隨著英語教育的普及,拉丁字母拼寫的詞語直接使用就是了,也不音譯,也不轉寫(那些字母語言與漢語漢字之間基本談不上轉寫),也不意譯。中日也都有這樣的階層。


有這種想法很好,但是注意使用正確的方法去理解。
首先請去除對於自己文化來說理所應當的頭腦中的設置。用語言來表達概念的時候,意譯和音譯本就沒有高低之分。因為現代漢語使用的意譯多而認定音譯方法生硬是無稽之談。
其次,現代漢語中許多辭彙來源於日本人的翻譯。這個網路上有資料我不詳細說了。
回頭來看題目,我要回答的問題是,使用音譯的方法是否在學習上給人造成了障礙。這個問題其實是似而非。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葡萄」代表什麼意思?葡萄這個詞語就是一個音譯詞,來源語言是古大宛語(據說)。有哪一個中國人看見了葡萄兩個字,不明白的,沒有。
學習語言只需要翻一番字典即可,壓根用不上外語。想要學習外來語必須明白外語,這是一個典型的誤會。同理,日本人想知道日語辭彙「バナナ「,翻一下字典便能找到解釋,為何要懂得原文。
況且,現代漢語存在音譯詞。佔比例不多是事實,但是並非沒有。可樂,坦克,沙發,蒙太奇。
我再多說兩句,認為別的文明的某些存在是荒謬的,這是直到19世紀人類學者常犯的一個錯誤認識。相對於優越的歐洲文明,未開化的部落是多麼落後而且愚蠢。
提問者認為,除了漢字表記之外,片假名是一件荒謬的事物,正是犯了和多數時期聰明人同樣的錯誤。凡是西洋人不用的,便是沒有用的。


這個問題從兩方面來看的話其實各有利弊。

日文這種音譯的方式能夠迅速地引入其他任何一種語言的辭彙,而且能保證溝通的時候不產生誤解,彼此都能聽懂對方的發音。

而中文意譯的方式會導致很多辭彙無法及時跟進,這樣必然會阻礙溝通,相信誰都遇到過聽不懂彼此英語發音的時候,更何況有人不懂英文。當然也有翻譯不準確的情況,比如 隱私 這個詞。

這種現象在計算機領域尤其明顯,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新詞冒出來。

舉個栗子
Android中有個詞叫activity,日語會直接翻譯為アクティビティ,而中文如果直接翻譯成活動會感覺怪怪的。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你聽說過「德律風」嗎?其實就是 telephone,而日本譯為「電話」。中文裡有不少類似電話這樣的翻譯,是從日本引進的。

而有些詞,中日都採用了音譯。比如巧克力、派、三明治、披薩、馬卡龍、慕斯、曲奇、布丁(一不小心,全是吃的東西)……

不過上面這些都是老黃曆了,現在日本的音譯確實越來越多,遠超中國。其原因,主要是缺少懂漢字的學者推廣漢字翻譯。每一有新詞,使用者就自主地將其寫成片假名形式,用的人多了,也就正式成了日語一部分。

實際上,這也是大部分語言對待外來辭彙的辦法,除了中文,有大量漢字可供意譯,漢字不夠還可以造字。但中文意譯不見得就好,這很考驗譯者的漢字功底。像把 meta 翻譯成「元」就是很糟糕的翻譯,有幾個人能理解?


日本和英美還是敵國時,還是會造漢字詞的,戰敗後就不這樣了。漢語的趨勢也是這樣,新造漢字詞不多,有些還是從日本進口的漢字詞。越來越多直接使用英文詞了,NBA什麼的,要像官方媒體那樣不許用,反而更加麻煩。USB的漢字詞是什麼?

另外,片假名不是創造出來表示外來詞的,歷史很長很長,所以沒啥荒謬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詞里,除了「中華」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其他的詞都是從日本傳過來的。其他也有哲學、民主等辭彙,並不是在中國定型的。
————
看到評論里有一位說和制漢語是日本人鄙視中國用的?我一想最早也確實是日本人老師告訴我的這種說法,所以查了一下。有興趣的各位可以看一下。
關西大學沈國威教授的論文 http://www.jfe-21st-cf.or.jp/jpn/hokoku_pdf_2008/asia05.pdf
中國が日本から輸入した和製漢語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
————

日本現在這個片假名現象,跟英語的流行自然有很大關係,但是總體來看只能說不過是其造詞系統的一個部分。另外日本漢字畢竟比中國少,而且從讀音來看漢字的系統也並不完善。所以很多人沒法掌握真正含義從而只能偷懶翻譯成片假名吧。


時間短,先簡單說下,明天補。
第一,中文不是表音文字,而日語有平假名片假名的五十音圖,可以更方便的音譯,中文在這方面相對弱勢,所以意譯更適合國慶。

第二,類似於片假名那種的音譯,國內也不少,只是大部分大家都習慣了。
舉幾個例子:
卡拉ok、伊妹兒……這些都是什麼鬼?


沙發 ソファ sofa
帕金森 パーキンソン parkinson


1.為什麼中國將西方的事物譯成可理解的漢字詞?

總的來說這種以漢字辭彙代表西方事物,或者說用漢字辭彙翻譯西方辭彙的行為是在19世紀60年代日本明治維新廣泛開始的。包括題主提到的comdputer-電腦,television-電視等等,約70%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中的漢字辭彙都是來自日本翻譯得到。

所以題主的這個提問是有一定偏差的。

2.而日文則是生硬的使用音譯方法將西方新生事物符號化

這種說法也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日本是世界上翻譯水平最高的國家。同時

日語又是世界上辭彙增長速度最快的語言。

所以不翻譯是不對的,只是翻譯速度跟不上辭彙的增長速度。而題主提到的一些日常的辭彙,比如 Convenience store,雖然沒有翻譯成漢字,但是簡化加音譯為コンビニ,能達到節省工作量的同時,還進行了本地化,將難拼寫的英語轉化為自己熟悉的片假名,降低使用門檻。

3.設想一個日本人離開日本數年後,本國誕生了數以千計的新片假名(外來辭彙),那麼這個日本人豈不是講不明白這些詞的含義了么?

是的,現在的一部分日本中老年人和追求流行多使用外來詞的年輕人都會在語言上有一定隔閡。

4.日文中的片假名難道不是很荒謬的存在么?為什麼日本人嚴謹的,追求完美的性格會在語言上出現這種粗製濫造的低級問題呢?

正如前面2.所說的,由於翻譯速度不可能跟得上辭彙增長速度,用片假名進行音譯具有高效,本地化,門檻低諸多優點。

這也恰恰說明日本人的謹慎細膩。比如hotel,mansion,Apartment,旅館,民宿(電腦沒日語輸入法,就不打片假名了)。它們既有相交,又有一定區別,為了追求更加嚴謹,所以才會有這一系列的描述居住地的辭彙用於準確區分。類似的例子也是太多太多了,不再贅述。

5.補充一下

日本是世界上翻譯水平最高的國家。同時

日語又是世界上辭彙增長速度最快的語言。

這是由日本國情決定的,他必須不斷地吸收外國文化,進行對外貿易。

從語言表現來看,能看出日語廣泛吸收歐美多個國家,並且是多個語種當中的辭彙用法。

同時仍然保留古漢語以及由古漢語發展而來的日本語的文化底蘊。

所以說:日本語是貫通東西方的一座語言橋樑。


非回答。
其實還有其他很多的詞,類似 哲學,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這一類詞都是漢語從日語中吸收而來的辭彙。可以看看這個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19968


我覺得這只是很簡單的方便與否的問題吧,就好像在中國也有沙發—sofa、秀—show之類的用法,想必也沒有人會願意大費周章地用「軟軟的靠椅」來形容沙發吧。

而且日本很多外來辭彙也有他自己對應的所謂的「本民族能理解的詞語」,只是不夠方便人們不願意用罷了。

至於離國多年回來不明白的問題,難道看到「電話」「電視」之類的詞語就能明白指的是什麼了?因為我們並不會把電視叫成「可以放出圖像聲音的用電的機器」這樣的名字,所以還是要跟實物聯繫起來~

綜上所述,我覺得並不存在題主所說的「粗製濫造」、「很荒謬」的問題~●^●


個人覺得音譯更有這是一個concept的感覺。


不是有些可理解的漢字詞其實是日本翻譯過來再進口中國的么?


因為日語漢字本身也是唐代引入的, 只是因為唐代沒有電腦電視, 所以才用片假名表達他們, 以區分是從西方引入的吧.
所以說, "對於日本人而言,如果不去將這個片假名符號和其代表的事物關聯,也是無從理解它的含義的" 這個說法不成立


謝邀,是為了和國際接軌,如果成功,那就省去了二次學習外語的功夫。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幹,由於發音問題外來語變成了一種獨特的玩意,比如什麼米來路啊,多拉公啊,外國人聽不懂,日本人(沒學過的)也不明白,


日本引入漢字是因為日本先前沒有文字;中國有文字,且已經非常豐富,為什麼還要引入完全不同體系的的文字來傳播文字呢?


推薦閱讀:

「だいぶ」「ずいぶん」「結構」「なかなか」「かなり」之間有什麼區別?
「そうだ」「ようだ」「らしい」「みたい」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日語中「いる」和「ある」分別何時用?
如何區分「は」和「が」?
「~てくる」「~ていく」使用的場合該如何區分?

TAG:日語 | 日語入門 | 日語翻譯 | 日語學習 | 日語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