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或徒步穿越過程中如何較準確判斷自己的體能和身體狀況?

有時候才走了三分之一路程就感覺挺累的,但是最終還是順利的完成了全程;有時候感覺很輕鬆,但是後半段就幾乎頂不住了;有時候感覺體力還行,結果小腿就抽筋了。如果能更準確判斷當前自己體能身體狀態,就能避免錯過下撤點,也能減少不必要的後撤.
----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戶外玩傢俱樂部,更多戶外運動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經驗。


謝邀,就是多練。多出去走才能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好的把握。另外過程中注意補充能量和電解質、水份。


無他,就是平時要多訓練,徒步前要好好計劃。

現在各種穿戴設備可以幫助訓練和熟悉自己。比如我出門徒步都會帶上Garmin的GPS手錶,回來就能更量化的知道自己在每一段的表現。時間久了也知道什麼地形自己要差一些,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之後也可以做一些有針對的訓練。

同樣的,在出發前可以研究一下目的地的線路和地形,就可以避免樓上所描述的驚喜。只要不是非常冷門的線路,像Garmin的網站上都會有其他人走過的記錄,這樣根據自己的數據就可以有個更好的估計。

至於抽筋等情況,那就要大量的訓練積累下來對自己身體的了解。通常情況下,抽筋也不會是突然發生的,在抽筋之前,還有一段時間可以避免抽筋的發生,比如按摩啊喝水啊休息什麼的。這種就只能在訓練過程中習得了。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


謝邀。
首先是前期鍛煉,長距離登山遠足之前可以蹬一段時間自行車,一是對體力鍛煉,二是對大腿兩側肌肉加強,保護膝蓋。
徒步中體能上還沒有出現過問題,不敢冒昧回答。
身體上,一是膝蓋的保護,登山一副好膝蓋很重要,尤其下山毀膝蓋,如果下山落差大,很容易膝蓋積水腫脹,可以回營地後用冰水冷敷;至於抽筋,如果長期在外,有可能缺鹽了,補充鹽分,維生素,礦質元素挺重要,徒步時可以多帶些泡騰片。
如果身體已經出現了不適,量力而行,遇見下撤點就下撤,留得青山在不拍沒柴燒。


謝邀。
我有個簡單的辦法,就是靠心率來監控自身的體能情況。長距離騎行或徒步時都我都把心率控制在有氧區間也就是125-135之間,路平就快些,坡陡就慢些(各人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確定自己的有氧區間)。沒有心率表也有個簡單的辦法,就是邊走邊哼歌或說話,做不到的說明強度太大了,需降速,但也要微微喘氣,否則強度太低。實踐證明,這樣堅持的時間最長,傷痛概率也最小。
買個心率表吧,3/400就有不錯的選擇了。


這所有的回答都是基於普通的徒步線(城市不大遠的,3天左右重裝)
並且很多回答是錯誤的。體能就是體能,和心理無關。只有體能不行了造成心理壓力,不存在體能還很好的情況下心理崩潰。從醫學生來說,體內的糖含量充足,代謝較為正常,身體散熱不是很厲害的時候,體能最佳。心情也感覺好。
很多人都是只有了幾個短線路的經驗就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說體能。

體能就相當於一個電池,這個東西受海拔的影響最大,其次溫度,再其次食物。
(前置)核心是糖類,糖類就是油料,什麼脂肪啊,蛋白質啊,都得轉換後才能利用。這也是為什麼人一跑步,剛開始挺好,中間會有段特別難受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糖類的轉換開始啟動,而轉換需要血液和氧氣。庫存的又要耗盡。這個基本上跑馬拉松的都懂這個時期。

為什麼海拔影響最大呢,缺氧的不完全燃燒會消耗更多的糖類,產生更少的能量,整體消耗加劇,這也是高原多瘦子的原因。就像短跑腿酸的特別的快。

溫度就很容易理解了吧,呼吸啊,還有衣服也不是完全的保暖,各種能量散失,都是體能。

食物的作用一般長線才明顯,一般人出去徒步還是主要消耗的之前的積累(3日內的)。一般第3或者第四天就不會因為勞累而吃的少食慾差了,第三第四天是一般人的飯量的爆發。
所以很多沒有經驗的徒步的按照自己徒步3天吃不了多少東西去計劃6日的食物是錯誤的。很多隊伍因此吵過架。我在鰲太就見過。

此答案禁止轉載。


長線,擔心自己體力不夠說明背的太多,怎麼增強自己的體力就不說了,完全是一個時間累積的過程,枯燥且無味。首先,對於自己要走的路線有充分了解,要走幾天,每天營地在哪,每天海拔變化,氣溫變化,預計會出現的極端天氣。

從重量上考慮,結合我的經驗,帳篷睡袋登山杖雜七雜八必用的硬性裝備要想輕就往上堆錢,錢上去了,重量就下來了,這個也沒什麼好說的。
我一般會在食物和水上下功夫,一般把食物分為早餐,晚餐,路餐和調味品四類,調味品完全是為了輔助早晚路餐的美味存在的,葡萄乾是可以當作路餐和調味品的,可以適當多帶一些。結合路線天數精確到每頓吃什麼,吃多少。在此基礎上再多加10%~20%作為應急以備不時之需。
水,我每天出發之前會保證背包里有2L水,可以保證晚上到營地還有的剩,以後我準備減少到1.5L,水的攝入量可以通過更多的徒步自我控制到盡量精準的狀態。但這些都是基於你要保證每晚的營地是100%可以補充水的,不然你的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會無比痛苦。營地有水源,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可勁造,吃飽喝足再出發。
以上這些,都是為了控制重量以遷就體力有可能出現問題而準備的。
鞋很重要!!!鞋很重要!!!鞋很重要!!!我不說為什麼。
衣服的控制,我把衣服分為最外邊的防雨層,中層的保溫層,最裡邊的內衣是排汗層,基於對防雨層的信心,身上穿一層保溫層,抓絨衣褲,我會再帶一件薄羽絨衣作為備用,排汗內衣不沉也不佔地,隨意帶就好。
綜上,你應該比同行的人少背2-4KG,通常我這麼搞的時候都是隊伍里負重最少的,暫時還沒出過什麼問題。作為對自己體能的擔心負重上做的妥協。(好像回答跑偏了)


小腿肌肉抽筋可能是缺鈣或者腿部肌肉力量不行,總之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一點點的把量加上去,才會對身體不產生危害。


忘記上圖

低海拔徒步和高海拔登山不一樣,有個核心請大家記住,戶外是探險不是冒險!一字之差千差萬別,冒險是無知的魯莽,探險是知己知彼的戰鬥。知道自己的水平條件,根據環境制定合理的計劃,包括穿什麼,在哪喝水!控制風險是一切的目的,在這些基礎上才是挑戰自己的意志極限!
我自己就是號稱意志強大,曾經不自量力登5000,隨身達成目標,回想起來多次因體力不支或意識模糊,差點釀成大禍,雖有驚無險但後怕更是嚇人!因為環境風險準備再充分也有不可控,只有自己狀態可控盡量準備好,給風險出現時有一個敏捷的身體!從那後,寧可平時流血流汗,也不貿然出發!為一個5000每天五公里,一個月二十斤!
給點具體建議,平原低強度的,看心率看行進速度,控制水和食物,按計劃來!上了海拔這些都不行了,啥都不幹心率輕鬆120,算狀態好滴!按計劃來!
注意體檢,注意平時有氧訓練,看血氧什麼的指標都是片面的,我看過領隊血氧60幾咔咔滴,也看過血氧90憔悴下撤滴!自己感覺,別太勉強也別太容易放棄,風險與目標的平衡,會決斷是第一基本素質!


冷靜的頭腦


右側髖關節,因為傷病的緣故,當積累的運動量過大,就會非常不舒服


這個主要看自己前一個小時路程的感覺,如果不行就要下去了!


能不能走,能走多遠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一般沒有硬性指標的。在戶外不需要野蠻,如果一定要用什麼衡量的話,我覺得食慾和食量是很好的指標。一般如果戶外時食慾特別好那麼狀態一定棒,或者如果飯量大且吃下後沒嘔吐噁心等不良反應也說明狀態不錯。其次根據環境不同,要特別注意事項也不一樣,比如在高海拔那麼要注意頭痛嘔吐很有可能是高原反應了。如果在寒冷地區,全身燥熱似火則要當心失溫可能,四肢遠端潮濕麻木則要注意凍傷危險。在乾旱地區,如果出現眼花頭重現象則要防止脫水現象。
戶外運動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合理進行,切不可掉以輕心,丟掉姓名。我在戶外時常根據自己的食慾和食量判斷自己身體狀況。當食慾強烈時我知道身體狀態超級好。當我食慾不好但是能強行吃下足夠食物,那麼這說明我還能堅持。這個時候也是對接下來旅程進行評估的重要時刻,決定繼續進行是否可行。而如果出現食欲不振且飯量小的時候,此時說明身體已經到了一個極限,需要調整。


瀉藥,可是我真的不登山呢~~~


謝邀。相比上面理性的分析,我覺得自己是很感性的。我沒有確切的方式來判斷自己的體能和身體狀況。跟我一起登山的朋友都說我是用意念在登山,而不是體力。本人非常認同這一點。我只是特別喜歡爬山,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每次爬山,只有一個信念,就是一定要爬到山頂。除非是天黑了,否則就是打雷下雨我都沒放棄過(這一點不建議採納,畢竟雷雨天登山比較危險)。我從來也沒有注意登山之前的準備工作,中途也只是讓自己盡量少休息,因為越是休息,越是容易產生懶惰的念頭,運動之後貌似也沒有特別的癥狀,偶爾會出現腳酸,不過過兩天就好了。當然擁有科學的登山前期準備,會更加安全,可持續性更強,但是個人覺得最最重要的一點,是信念,他會讓你走得更遠。


謝邀,其實我覺得是經驗問題。
我一般來說是看嘴唇的乾燥情況,來判斷何時補充水分。
首先你要對自己的身體有足夠的了解,比如最多能徒步幾公里,以及自己的體能能堅持多久。
還有就是,登山過程中,根據海拔高度的變化,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比如心跳balabala。
總之,在戶外,體能的消耗和自身 環境 以及補充的水分能量是分不開的 。
所以,所有的戶外項目,徒步啊登山啊,都要建立在對自己身體足夠的了解上。
另外,在手機上下個運動app 會根據你行走的距離測算你的心率啊之類,多少也會有點幫助


謝邀,我本人並沒有準確判斷自己體能的方法,說一下我的經驗吧。
1.平時多鍛煉,全身都要鍛煉,登山中並不是僅僅只用腿什麼的,我感覺每塊肌肉好像都要用到,不過常用的還是腿和手臂。長時間的鍛煉可以提高你的體能。
2.調整並找到自己的節奏。我覺得登山應該和長跑一樣(不是體育測試或者競賽,而是自己跑,純為健身),找到適宜自己的節奏。在非特殊情況下,不要刻意地加快或減慢自己的節奏,那會消耗你的體能,並且對自己的心情有一定的影響。不要看別人那麼快你也那麼快,如果你跟不上的話,很費體能的。
3.適當地休息。走一段長路之後停下來休息一下,可以補充水分,能量什麼的。但是不能太久了,按照自身情況調整,時間太久會使肌肉冷卻,反而對接下來的行動不利。
4.選擇合適的路線。視情況而定,選擇合適的路線,不正確的路線會消耗體能。
5.調整心態。我覺得人的精神力量真的很可怕,這也是我自己覺得無法準確判斷自身體能的原因。我要是心裡想:「我可是要成為XX的人,這對他來說才多少,我一定要登上去,move!」都可以登上去(目前為止只有2次不行)。如果我心裡想:「太累了,算了,下去吧。」就會越走越沒勁(真實例子)。但是不要違反前4條。
6.量力而行。體能耗盡時就不要硬撐了,找救援吧。我判斷體能耗盡的方法是5中樂觀的心理暗示完全不起作用的時候就是體能消耗完了。
7.結伴而行的話,互相鼓勵。
8.走之前的那一天一定要好好休息,要是前一天還進行大量訓練或者熬夜,第二天是肯定不行的。
以上均為我的經驗之談,不足之處請指出。


推薦閱讀:

北京周邊夜間爬山看看星星拍日出的地方
為什麼登山鞋在濕瓷磚地面上很滑?
初學者,7月攀登四姑娘山二峰需要報商業團或者找嚮導嗎?
登頂珠峰和抵達南極點哪個難度更大?
中國境內可以攀登的雪山有哪些?

TAG:登山 | 戶外 | 山野徒步 | 體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