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用什麼手段團結了一幫文臣武將跟著他的?


關於劉備的才能,就不得不提到陳壽在三國志里的關鍵資料,而要說清楚劉備在三國志里的評價問題如何,則必須從頭說起,因為同時代必須要有參考物與其他相當的對比才可以弄清事實,我們先列出陳壽評價孫劉曹三人的總評:

劉備 三國志 先主傳 評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92字)

曹操 三國志 魏武本紀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89字)

孫權 三國志 吳主傳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86字)

從以上三評對比,劉備字數最多,其次則是被奉為正統的魏武曹操,最後則是孫權。
考慮到當時陳壽麵臨的政治壓力與不可改變的環境,陳壽在寫曹操本紀的時候,必須以魏國為正統,但對曹操本人的書寫實際上字數是略微不如劉備,古時印刷抄寫都不方便,故此著作往往惜字如金,陳壽為官幾十年深諳其道,若是要想為曹操多寫字數超過其他人,相信並不難。

因此有必要論清陳壽作評價時的一些特點和規則,才可以以此反論孫劉曹三人評價的獨到之處,最後來論證劉備才能如何。

而陳壽作傳後予以評論,大致上也是根據遠近親疏的關係來分類,如果沒有必要,就算本傳字數不算少,在做評論時也很少隨便給出好評,尤其是在字數上克制極多。
大部分在歷史上有頭有臉的人物都遭到了陳壽先褒後貶的待遇,具體例子如曹丕: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陳壽覺得曹丕的缺點非常明顯,褒獎的地方則主要在於曹丕的文學造詣,對於其能力究竟有多優秀則一筆帶過,相反特意同兩句指出曹丕的個人問題,並且後面全部都是給曹丕的問題做修飾,是實際例子上的先褒後貶,以突出人物的矛盾。
以上先褒後貶的手法很多,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建樹或威名通常才可以獲得此待遇,最著名的應該就是關張二人國士之風后以短取敗這個評價了。
哪怕後期的蔣琬費禕,都沒能逃離被「貶」的命運,但相對來說要輕許多,更大程度上類似於責備,而不是指明其錯處或像陳壽評時曹丕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態度。
而諸葛亮的評論,也是位於此列,諸葛亮傳字數最多,褒獎的也是相當多,但作為一個三國志主要人物,到最後也被陳壽予以批評,並沒有避開很多人都遇到的情況。

另一類描述則類似於曹氏、夏後氏、黃趙、許典等人
通過描述其事迹來概述其一生的幾個少數特點,並且用褒獎詞語給其定性,類似於評價有優點但沒有太大過失的人。
例如:
評價黃忠:
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
此是說了黃忠定軍山的功勞,但又知其無過,所以只用了簡短沒有貶低的評價來給黃忠做個人總結。
「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該評論則是純粹的褒獎,類似於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勛業,咸有效勞
都是以某個角度切入後,說明將領的對君主勢力的重要性以及其功勞,獲得這種輕褒無貶的評價的人也有一定數量,整體上是錦上添花,可見陳壽對這些人做評論時,並不予以特殊重視,相對能勘察的資料或許也不多。
同時褒獎較多卻又有別於上述一類人的,在東吳我個人覺得較多
比如魯肅周瑜,陳壽給他們兩個的評價很乾凈,總結時只有一定褒獎,沒有任何貶低詞語,甚至稱其為奇才,這種評價稱呼還是不多見的。
但不清楚是否針對赤壁一戰前魯肅周瑜兩人應對江東內部爭端時的反應而稱讚,因為赤壁是三國基礎,故此陳壽特以褒獎。

最後一類則是只貶不褒或,明褒暗貶
具體例子很多,例如姜維、董卓、呂布等,不作詳細引用,有興趣可以自行查看。
對於劉禪跟馬超存留的比較多,尤其是劉禪,陳壽沒有給後主完全惡評,還是稍有褒獎或為中庸,但整體上都以後主暗庸為基調評價劉禪。
馬超問題上陳壽雖然認同他的武勇,但也暗地裡諷刺了他,此不在主題,不作贅述。

綜上來看陳壽的評價體系很大程度跟他是否喜歡或對這個人的了解有牽連,如果他真心認同這人,就會寫很多字來評價,但也懂得寫出優缺點,更加常用先揚後抑的手法,說到底是針對缺點講述各國朝臣的功過得失。

那麼很抱歉的回歸到主題,也就是孫劉曹三人的歷史評價上,並且以此來看劉備的才能如何。

首先說曹操,之前提到晉以魏為正統,所以陳壽寫的時候還是給曹操作了避諱,沒有把什麼事情都說全,那麼從哪能看得出呢?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
這幾段文字是曹操總評的開始,但實際上是廢話,因為漢末的實際情況,是誰都清楚,完全沒必要浪費字數重複,陳壽這段話我個人認為,是有一定寓意的,藉此拖字數之餘,為接下來要說曹操的事情做鋪墊準備,借故不提曹操其他方面的事情。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第一部分)
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第二部分)
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第三部分)
拋開開頭和結尾後,這才是陳壽給曹操的所有評價總結,可以大概分成三個部分。
首先是第一部以古顯今,開頭兩句慣例點贊拍馬屁,後面引用申商韓白四人法軍之度給曹操的歷史地位做對比。
第二部分則是說其個人特點和行事,也就是對人才極為珍惜且能運用得當,對恩怨情仇也並不放在第一位。
第三部分概括前兩個部分的內容後為曹操一輩子的機謀權策所得到的結果和水準作為總結,說他因為有這樣的優點才得以在亂世里成為第一人,我個人認為這裡僅僅是告知讀者,到最後一句通過對比群雄來為曹操攻略定性。
但到了總評最後的時候,陳壽給曹操的評價卻出了問題
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的總評第一個大問題就出在了「抑」字上,抑字通讀文言文或白話文,實際上都不是直接表達曹操就非是超世之傑,我個人覺得更近似於可以或相當於,到最後從各個角度去看都覺得陳壽給最後一句話作評論時是有留一手的。若不然從之前對曹操評價來看,應該直接說曹操為英雄而不是用抑或可謂等需要前綴句的詞來鋪墊。
而超世之傑這個老典故,我只做簡單敘述,後世人認為這個評價似乎已經是很棒了,但實際上曹操給自己評價是英雄,給劉備評價也是英雄,但同時代陳壽給了劉備英雄號,故意不稱曹操為英雄,也是有用意的。
再有,曹操總評里,陳壽除了注水拉長字數段落外,從頭到尾沒有提及曹操品性,讀者只能從陳壽對曹操行事的特點裡看出曹操的一些品性來,因此可以看出陳壽同樣是故意不去書寫曹操品性德行,讓曹操總評看上去好像和其他人一樣,實際上大概有二十多字是可以刪減或更替,少數字眼上有貓膩,整體評價上陳壽也故意偏頗。
我個人認為,可能就是因為晉是以魏為正統要避諱,陳壽不能大寫曹操品性德行上的一些缺點,所以故意只把曹操權略等優點放大書寫,忽略品性德行等,讓讀者自己引起猜疑,畢竟就連曹丕也是寫了缺點以後還特意填補一大堆馬後炮來說曹丕如果沒有這些缺點就可以如何如何。
至於這種可能性有多高,我拿不準,但魏武本紀的總評對比先主和吳主總評的確讓人懷疑,可往後看曹睿跟他後人的,劣評就逐漸開始多了。
我懷疑可能跟司馬氏篡權有關,畢竟如果篡權前的那些皇帝沒那麼多缺點,可能就會對司馬晉朝的正統性有威脅,不知道我猜的對不對,希望有更合理見解的人指正。

接下來說孫權
陳壽對孫權的總評繼承了之前我所說的陳壽評價準則的第三部分,可能有人絕對不對,因為吳主傳里對孫權是先褒後貶,應該屬於第一類才對。
但事實不是這樣的,從陳壽的文字細節能看到,他對孫權是很不待見,對曹操用太祖、對劉備沒有用劉備本名寫作,這跟他以前是季漢大臣有關,但身為晉臣也沒有用蜀主名號,而是直接用先主來稱呼劉備。
可對孫權呢?是完全沒有一點好的態度,也不用吳主來稱呼,開篇很直接的就稱呼其為孫權。
下面我做一個小翻譯: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孫權肯忍受屈辱還能善用良才聽取計謀,有勾踐的優點,是英才中的傑出者。因此才能守住江東以令天下成為鼎立形勢。
這就是基本概括孫權優點的字句了,後面完全是貶孫權,甚至很罕見的數落孫權的缺點:
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前兩句主要說了孫權性格,但實際上只說了孫權性格里的缺點而不是優點,說孫權能忍是他行事的優點卻不是性格的優點。
以至於在陳壽評價孫權時,特意分開了孫權性格和行事權略兩個方面,一面是單純的批評,一面則是褒獎之餘還留有餘地。
說起餘地,就又要說一下這個勾踐之奇。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這裡呢,是陳壽拿勾踐比喻孫權,明面是誇獎孫權可以忍人有卧薪嘗膽的能力,但暗地裡在罵。
勾踐雖然早年敗後苦苦經營國家,屈辱再多也能承受,但卻是個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奸詐者。
范蠡說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實際上形容長頸鳥喙就是在罵人,尤其是罵勾踐是個陰險惡毒兼為狡詐的傢伙。
陳壽用勾踐來形容孫權,是再有意不過的做法了,讓我們都能感覺到近兩千年後陳壽那種惡意。
對比曹操跟劉備的總評,孫權的總評其實基本就是在罵,開頭不多的誇獎字數還不如陸遜多,甚至還在這僅有的一些褒獎里引用了勾踐,可見陳壽不太待見孫權。


最後說劉備,也就是這次的主題,前面太偏題了,我這回要多說那麼一點。
陳壽寫孫劉曹總評時,對曹操是拖字數只寫權略,寫孫權是直接進入主題,開篇沒多久就開始罵。對比曹操總評里的貓膩,雖然孫權是被罵的多,但孫權的總評結構實際上是最接近三國志日常總評的。
劉備的總評也是日常結構,不過卻又夾雜了一些曹操有的貓膩。
從哪說去呢,就從一開始: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陳壽寫劉備時非常節儉字數,但又有意凸顯劉備,文章剛開始就把劉備的品性德行通過引用古人說了一次,這一點孫權的引用對象是勾踐,曹操則單純引用了古人的才能,品性德行上的肯定陳壽沒有予以詳細解說,只在最後略有評定曹操功績。
而劉備所被引用的是劉邦,劉邦殺功臣且多有劣跡,陳壽為製造台階於劉備,酌詞使用「蓋有高祖之風」,並沒有完全的引用劉邦的一切,並且隨後立刻補上英雄之器焉,使劉備的品性德行通過短短四段文字就獨且優於劉邦。
單單是一個英雄,就已經足見劉備才能,下述皆其才能之顯。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前題也有說過,劉邦殺功臣,後續陳壽就再次引用諸葛亮來做隱性對比,告訴讀者君臣心合如此,古今難得見,徹底撇除劉邦名號下的一些政治負資產,同時這也是劉備跟諸葛亮之間的事實關係,所以並非陳壽回護之過,而是卻有其實,則通其名。
劉備能夠禮賢下士以至於諸葛亮鞠躬盡瘁為蜀國服務,被陳壽評委心神無貳是十分難得,若論當時情況,諸葛亮與司馬懿實際無異,而司馬懿掌權尚且是在死前一些年,諸葛亮則是劉備死後就有機會徹底把控朝政,杜絕劉禪翻盤的任何可能。
陳壽回護的一些地方,稍後會討論,但暫時先回到陳壽拿劉備與曹操的對比上來:
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這一段所說,表面是給劉備做解釋,實際上依然是在褒獎劉備,陳壽認為劉備之所以沒有能達成曹操一樣的大業,原因無外乎基業不足且輸於他人,沒有佔到先機以去發展,才不及曹操。
變相等同告知讀者,如果有一樣的機遇,劉先主可能會如同曹操一樣發展出足夠大的事業來,這裡也能看出陳壽對曹操武略的認可和肯定,但也對劉備相當的看好,認為兩個人的才能是難分軒輊,不外乎伯仲之間,陳壽用字謹慎,特意先借魏武本紀找到了先主傳的台階,可以說給曹操關於權略的總評,是可以引接到先主傳里來去評論劉備才能。
陳壽是否有意如此,可能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和討論來評定。

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
魏武本紀總評里有疑點的字是「抑」,先主傳則是「然」,是陳壽第二次給劉備鋪下台階,通過一個然而來告知讀者劉備雖然基業小長期沒有建樹,卻能夠折而不撓,反覆多次重新崛起,最終終於成為人上人,抑字壓低了曹操,在先主傳里然字則是陳壽對劉備才能的一個肯定,更加是劉備成為蜀主的前提。
這一點符合前面提到的陳壽評論規則,屬於先抑後揚,較為少見的類型,對比先揚後抑是完全反著來的,完全看得出陳壽的用意來。

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跟曹操的本紀不同之處在於,陳壽先評價了劉備的品性德行,並且借用曹操的功績來比喻劉備可以達到什麼程度,甚至還主動解釋為何劉備沒有達到曹操功績的程度,在最後一段更加多出了一個孫權與曹操都沒有的內容。
那就是陳壽評論了劉備性格和謀略對其一生的英雄,陳壽認為劉先主若是發現別人的氣量無法容納自己,並不是選擇與其爭奪或廝殺,反而是離開避免被害。
歷史上因為不為人下或性情焦躁不懂退讓一步的為數不少,三國本代就有呂布、張綉、閻溫之流。
劉備不選擇與別人廝殺或爭吵,很大程度上就跟仁德性格有關,但陳壽在結尾莫名其妙加上這麼一句與前文不甚對搭的話語來,說不定也是有意敲擊某人。

之前說陳壽回護,這裡要說一下,我認為陳壽給劉備是有回護的,尤其是戰功一點,早年劉備多有敗仗,這個是知道的,但陳壽做總評是只肯定了劉備的權略和曹操可能相近,並且給劉備台階下,但沒有詳細在總評里去評論劉備從早年到夷陵之戰來犯過的許多錯誤。

對比孫權滿篇惡評和曹操只說權略不說德行的總評,劉備的總評主要內容是陳壽讚揚劉備有他人無之品格,並且以其終成大事不為人下,權略上可能為了回護緣故未有提及,但也通過跟曹操的對比側面表現出來。
說到這裡,著實是有些跑題,不過不妨礙有人理解陳壽的評論標準,仔細想想,陳壽給諸葛亮是絕褒略批,對劉禪則差評居多,唯獨對從未見過面的劉備從頭到尾一個差字都不提,還不斷的讚揚他,從此處就能推斷出兩個訊息。
劉備的仁德讓他死後幾十年都可以讓蜀人懷念,陳壽自小成長在蜀中,周圍朋友親人言劉備美德,讓其耳目渲染,再通過長期搜查資料,以及蜀臣心態,陳壽故此特意尊劉備而為其避缺點。
再有,劉備才能也可以得到確認,是不下於魏武,單純看不逮魏武的確是說不如魏武,但包含後面陳壽給劉備做的解釋,就能推測出劉備才能不亞於曹操了。

我認為,早年劉備顛簸流離,如同關張兩人一樣,個人認為劉備四十多歲前其實根本沒想過會有立國傳史的機會,而且劉備早期活動地點主要集中在北方,又總是被人打的顛沛流離,甚至連子女都顧不上就要逃跑,所以根本沒有多少機會去記錄早期戰績。
劉備出身又是白衣,不同於曹操在黃巾之亂前已經有不小的名聲,而且朝廷里的大小事務都熟悉,所以起兵後他的很多事情乃至整個勢力的記錄,都事無巨細的被記載下來。
被打來打去的劉備有時候吃飯都成問題,關張二人雖然早期也有名氣,但跟劉備一樣,中前期大量的歷史數據必然流失無法追回,到後期蜀國建立,關羽已死,張飛遠離成都,不久也死,通過口述講前期大小經歷以及不可能。
而劉備身為國君,恐怕不會對下屬太多透露這些,所以劉備能露給記載者的東西是要審視下的。
還有,因為早期活動的區域在北方,陳壽出生並且開始搜集資料寫書時北方早就千變萬化,當年經歷劉備征戰的人也病死或遷居,想要跑到原地親自向平民查詢當年劉備事迹已經不太可能了。

最後評論,劉備才能如何,不看此拙劣文記,單從曹操口中就可以得知。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三國志啊,華陽國志啊什麼的,就不推薦題主看了。

再看兩遍三國演義,好好揣摩揣摩,別光看字面。我覺得如果認真讀書了,不可能有「劉備無能」的觀點出現……


劉備無能?
論個人勇武,傳世有「劉先主顧應法」,整個三國論單挑都排的上。當然個人勇武派上用場的時候太少,尤其是對於劉備這種BOSS而言。就算是親自指揮,主帥也都是在中軍,能砍到人就不錯了。關羽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太少了。不厚道地推測,劉備的武藝估計主要是用在逃跑的時候,誰攔路砍誰,不然為什麼敗了那麼多次一次都沒被抓……
論指揮,從剿黃巾開始,直到夷陵,劉備始終面臨兵力不足的困難,和曹操袁紹這種大家相比實在是太窮酸了。然而刷小怪如砍瓜切菜,曹老闆親自來攻也能保存基幹兵力。整個北方大大小小的勢力,除了最終勝出的曹操外,只有劉備存活了下來。後來有了點兵,在漢中就反客為主,先秒了夏侯,又力抗曹操,最後曹操久攻不下只能退兵。夷陵是黑點,然而曹操有赤壁、孫權有逍遙津,誰也別說誰。
劉備被黑的最多的就是逃跑,然而大部分軍閥敗一次就完蛋了,連跑的機會都沒有。敗了那麼多次還能東山再起,也是本事。
反映劉備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官渡之戰前,劉備在南方打游擊,曹操不顧大兵壓境親自帶兵去打。要知道當時劉備只從袁紹那裡帶了一點兵,只算是小股兵力。如果劉備是劉表、劉璋之類的烏龜,或者什麼張三李四之類的平庸之輩,犯得上這麼興師動眾?

PS:曹老闆有一次腦抽派了個小嘍啰去打劉備,然後就被砍了。這也是唯一一次曹操沒有親征或者派核心將領。

至於為什麼能團結一群人就很好理解了,一個很能打、人很厚道、很會用人、不看重出身的老闆,誰不願意跟?人家只是暫時沒錢而已,總會賺到大錢的。


能讓別人幫你,就是一種最強的能力!

請不要那麼狹隘看問題。


抖機靈,掉節操,知乎就是存在這麼多這樣的人,呵呵呵。
劉備無能不存在。這個命題是偽的。


演義里的東西也能當真?那《真.三國無雙》里張郃是死人妖不也成真的咯?


在知乎提問,應該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劉備無能嗎?如果無能,有能力的人不會跟從他,現在有高人跟從他,可見他不是無能。反證法證明結束。
武將的功夫,就是「一介武夫」,孔明法正之流,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在劉備這裡組成個打天下的團隊,你說是無能?
我看要論開發能力,任正非,馬雲,雷軍都可算無能。任正非說,我自身沒什麼能力,是一群有能力的人把我抬到了這個高度。
你沒到這個高度,就看不到這個道理。
如果是我,我就問,劉備和劉邦,是用什麼手段團結了一幫文臣武將跟著他的?


知乎標答: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從區區一個賣草鞋的做到蜀漢皇帝,這要是無能我覺得古往今來這麼多人沒幾個有能的


劉備是整個三國時代最有能力也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漢末和三國時代的所有英雄里,有些人是靠祖上,有些人是憑運氣,有些人借虛名,有些人無所不用其極。只有劉備,出身最底層,完全靠自己一手一腳打出天下,屢敗屢戰,堅韌不拔。


看來本題被修改過,看到好多答案抨擊題主,或許是題主說過「劉備無能」的話。
既然已被修改,就回答現有問題好了:劉備是用什麼手段團結了一幫文臣武將跟著他的?
回答:三個字——重感情。

1、糜竺
救劉備於危難之際糜竺是這麼做的:

建安元年,呂布乘先主之出拒袁術,襲下邳,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於時困匱,賴此復振。

劉備是這麼報答的:

益州既平,拜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

你問我軍師將軍是誰?

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糜竺家出了個放別個君主能禍滅九族的貨:

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

劉備是這麼對待糜竺的:

竺面縛請罪,先主慰諭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

2、黃權
夷陵戰敗,黃權是這麼做的:

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

按理說應該這麼做:

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

劉備實際上是這麼做的:

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

3、劉巴
本來劉巴對劉備是這個態度:

會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遠適交阯,

劉備對劉巴是這個態度:

先主深以為恨。

劉巴對劉備是這麼做的:

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璋不聽。巴閉門稱疾。

劉備是這麼對待劉巴的:

備攻成都,令軍中曰:「其有害巴者,誅及三族。」及得巴,甚喜。
而諸葛孔明數稱薦之,先主闢為左將軍西曹掾。

對待背叛、阻撓自己的人,劉備尚且是這樣的態度,更不用說一直跟著自己的人了,相互充滿了兩個字——信任

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初,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利用,這話不假。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有匯聚人才的能力,可能是會演戲作秀,可能是會演講煽動,也可能明碼實價用金錢地位換取能力。只要做得好,這些方法都能拉攏到人才。
但是還有一種方法,它的代價可能很大,甚至可能會被坑得血本無歸,然而卻也可能聚攏一批同生共死的夥伴。
那就是信任、寬容和感恩。


這麼說吧,一個人為了理想奔波一生,年近半百時,還寄人籬下,幾乎可以說一事無成,然此時還在感嘆 髀肉復生,生活太安逸了,從不喪失英雄之志,而是默默地招攬人才,耐心地等待時機,一旦風去際會,這條蛟龍會昂首直上青雲。

比較一下自己,在經歷多次失敗後,在你年近50時會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嗎。
「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 由此而來。

唐代劉禹錫在《蜀先主廟》開頭兩句就是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南宋詞人辛棄疾詞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劉備其實是個個性很強的人,頗有遊俠作風。《三國演義》里寫的那個張飛鞭打督郵的故事,史上確有其事,不過不是張飛,打督郵的人是劉備;也不是鞭打,而是杖打

劉備其實是個不愛哭的人,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與曹操反之

與曹操、孫權有別的是,劉備常常在戰場上披堅執銳,衝鋒陷陣。

劉備之知人善任,是歷代帝王當中極為少見的。觀劉備選拔的人才,如諸葛亮、龐統、法正、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文臣能定國安邦,武將能衝鋒陷陣,皆一時之人傑,基本上沒有看走眼的時候。知人善任,這是各種才能中最卓越也是最可貴的才能,具備此項才能的人,一般是領袖人物。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亦可見劉備眼光之敏銳!

劉備仁厚
在歷代大小帝王當中,劉備可能是最有人情味、最仁義、最厚道的皇帝之一。這也是劉備最令人稱道的地方,正史中並無劉備與關、張結義的記載,但劉備與關、張「情同手足」,卻是不爭的事實。

劉備就沒有屠城、濫殺無辜的劣跡。

劉備仁義之名卻傳遍天下,擁有不可估量的政治資源。這是為何陶謙三讓徐州,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劉備在擔任代理平原令期間(後改任平原相)。當地有個叫劉平的人,他一向輕視劉備,不願屈居劉備之下,派了一個刺客去刺殺劉備。這刺客見到劉備,交談之下,誰知刺客竟被劉備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變成了劉備的朋友,不僅不忍下手,而且把劉平的陰謀告訴了劉備之後飄然離去。陳壽為此慨嘆道:「其得人心如此!」

對待叛將:

吳、蜀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劉備任命的鎮北將軍黃權屯駐江北,因為蜀漢軍隊西退,黃權撤退之路被吳軍封死,黃權遂率軍投降曹魏。蜀漢有關部門得知此消息,建議劉備逮捕黃權的妻、子,劉備說:「孤負黃權,黃權不負孤也。」明明是黃權背叛了劉備,劉備卻責備自己,認為是他的過錯導致戰敗,才使黃權沒了退路,因此認為黃權投降曹魏是迫不得已之舉,不準有關部門逮捕黃權的家人,並「待之如初」。 戰敗後不遷怒他人,不懲辦叛將家屬,並勇於作自我批評,勇於承擔責任,這可不是一般皇帝所能做到的。


以上,陳壽的評價其實非常精確到位: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看到劉備無能後,三國好多人都笑了。對,笑的最開心就是公孫瓚和曹操


他一賣草鞋帶著一個殺豬的一個偷棗的,做到了三足鼎立之一的霸主,你說他無能么


三國演義不是史書,而是小說。三國志反應的歷史更加真實和客觀。
在歷史中,劉備不僅僅會送牌加血,諸葛亮也沒有觀星之神功。勿將人物模式化和神化。


tmd看三國演義我都覺得lz都得不出來劉備無能的結論的。。(原諒我帶了髒字


原先在貼吧見過這種小學生,覺得寒暑假真他媽長。現在發現這幫貨們全年無休地犯傻,都犯到知乎來了。。。我發自內心地覺得,年少無知很正常,多看書誰都能成大牛,但不要太早出來現!


小時候覺得孫悟空比唐僧牛多了,現在看看就是一隻猴。


三國靠的是軍閥,軍閥多來自於門閥,門閥就是看出身。
怎麼說劉備也是血統純正(算是吧)
沒有這些,再有才能也只能打打下手


存在即是合理的!不管現在怎樣評判劉備,他能讓孔明和趙子龍等猛將輔佐他,他必定有自己獨特之處。


所以題主覺得,論識人論眼光,諸葛孔明,關羽趙雲,都tm不如你。
即使看三國演義,一個編草鞋的沒爹沒娘靠結交基友最後能當皇帝這還叫無能?


推薦閱讀:

為什麼蒙古國人口這麼少,如果蒙古國有幾千萬人口,會怎樣影響世界格局?
互聯網歷史上有哪些換域名的經典案例?
請問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產生了什麼有利效果?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不問史實的偏袒陳阿嬌?
康熙對西方世界心裡有多少數?

TAG:歷史 | 三國 | 劉備 | 三國志書籍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