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為什麼教大家意守丹田?不是說意守丹田會出事嗎?

張三丰丹道----《張三丰內丹36訣----精簡版》


第一步:行補身漏法——得卻病延年之果

一、誠意存於下丹田。
二、極力遏止雜念。
三、用目內視下丹田。
四、不可過於著意。
五、不見效驗不止。
六、不可強調呼吸,須一任其自然。
七、不可著意,亦不可無意。
八、無念無思。
九、回誠去雜。
十、再檢點誠意


守下丹田,只要能戒淫慾,不胡思亂想,不去死守,便不會有什麼問題。


謝邀

火候兩個字可謂是丹家的全部機密所在,明了火候,則一切丹經皆可通,一切道典亦可學。古賢云:「聖人傳葯不傳火,火候從來少人知」何以故?火屬心,候即心性的調和。火候的意思就是心性,而此心非凡心,乃是道心,也叫道性。道家認為道性是道學的根本,不悟道則不能照破煩惱黑暗,不悟道則難以見本來真性。

《本際經》所謂: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日自然,悟此真性,名為悟道。

《三元論旨》則謂:夫一悟所通,乃無幽而不照,一迷所執,亦無往而不愚。

又謂:夫道之宗也,幽微奧妙,理之極也,靈運港通,體而一焉,應乎萬矣。夫稱無為、無上、無極、無窮、道性真性、理性、玄性、虛無、自然、虛通、解脫、至精、至妙、至聖、至真、清靜、清虛、非生非滅者,此之多應,於理無差,悉是大道至人靈宗之號。

又謂:悟則通聖,迷則滯凡,迷悟有乖,至真何殊。

《真藏經要訣》:昔有五貧士常懷我慢,不信經法,滅三寶門;不信眾生有真道性。


《析疑指迷論》:或問曰:如何得萬法圓通?答曰: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後絕疑,方能養道。夫心者是萬法之源,性者是群經之要。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一念不生,即脫生死,向這一念不生處,即見本來面目也。久久涵養,圓明光大,則無法不通,無經不解,此名法眼圓通矣。

《三元論旨》則謂:「坐忘而能照性」

《坐忘論》:「其坐忘總說,不過無物無我,一念不生。如《敬信篇》直言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

何為照性?即是道性。《洞玄靈寶定觀》有云:「唯滅動心,不滅照心」故知動心者凡心也,照心者道性也。而如何能見其道性呢?唯有滅念。

《定觀經》有謂: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

《虛靖天師語錄》:除垢止念,靜心守一。又謂:念起是病,不續是葯。不怕念起,唯恐只覺遲

《規中指南》: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惟在此已。此法無多,子教人煉,念頭一毫如未盡,何處覓蹤由。

  夫無念者,非同土石草木,塊然無情也。蓋無念之念,謂之正念。正念現前,迴光返照、使棒御炁,使炁歸神;神凝黑結,乃成汞鉛。

《析疑指迷論》:

《清微道法樞紐》: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萬物俱寂。

但必須要注意的是,那個一念不生並非是道,一念不生,真性瞭然分明的那個才是,道稱先天一點靈光。所謂一念不生,即任何雜念均不可生,離一切雜念與外,心神瞭然,對外界分明。其所專註的心神即是道性。

而所謂道性者,萬法之總舵,一切眾妙之門,存道性所運即是道法,無道性則為旁門。張紫陽有謂:「本來真性號金丹」真性即是道性,道性即是金丹。

這裡提到為什麼張三丰要意守丹田呢?須知此意非凡意,是道意,是清凈意,即是真常道性。

你上面的口訣有一段話,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他說:「惟有一點誠意,存於下丹田,不偏不倚,無念無思,方合於靜坐之道」

敢問無念無思,難道不就是一念不生嗎?而其所謂的一點城意難道不就是道意嗎?

還要反覆提醒一句,所謂的一念不生,並不能單用。一念不生是前提,道性常存才是正理。說簡單點就是無雜想並集中心神的專註。我們道教丹道第一步講凝神入氣穴,這凝神不就是專註嗎?

回答上面那句,聖人傳葯不傳火,為什麼不傳火?因為悟道只能是自己悟,如人饑渴,除了自己吃飯喝水外別無解決方法,道不可言語,一說則念動,一思則成凡,所以實非不傳,而是無法傳。


說守丹田會出問題的人,自己去守了呼吸,請問守丹田和守呼吸有本質區別嗎?
說什麼都不守的人,與遁入空門無異,請問古今有哪個和尚坐禪坐出陽神了?
沒有師傳,沒有效驗的人,只知道在經文上強行揣測,然後憑著自己理解就對各大門派評頭論足,高談闊論。
修仙之事就不是這種外門漢,哲學家能去做的。它是經過了千百年的實踐驗證,一路傳承下來。
根據實踐,才有了守下丹田,上丹田,守呼吸,守虛空,不守等方法。這是依據不同的人,不同的體質,不一樣的機緣而分別對待。本質上沒有優劣高下之分,只看使用的人本身合不合格。至於這些入手之法,用什麼都無所謂。
它的核心,是性命交融,心息相依,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勿舍本而逐末。


謝邀。

我不會內丹,問我等於白問。

我只是跟老師學了粗淺的吐納,老師從來不要求我們意守什麼。

就任其自然,只是別想到睡著了就行。

以上。


這種濃縮版都是扯淡,要看原文:

遣欲澄心淡神慮,神仙哪有異功夫。

還丹容易,煉己最難。

調息凝神,凝神調息。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

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乃曰凝神。

【個人見解】:這段話是關鍵所在,無知的人不當回事。清心是煉己之功。你把一團亂麻收回來,當然會出事。

你連已清之心都尋不出。那你是怎麼守下田的?

雜心?

先學會清心,才明白凝神之意。

才有可能實踐「凝神調息,調息凝神」的功夫。

說是初功,其實半分不明白和虛偽都不行。

原文:

凝起神了,然後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於虛者此也。

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調息者,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炁,相會於炁穴中也。」又曰:「心止於臍下曰凝神,炁歸於臍下曰調息。」又曰:「大凡打坐,須要將神抱住炁,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炁,與外來之炁,交結于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丸,旋復降下絳宮,而下手入于丹田,神炁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至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

補充一下,法分天元人元。

這段所教,比較偏重人元。應該和坐忘的部分有所區分。所謂意守,不是存想,而是存神。應該一字一句讀明白,古人絕不會故弄玄虛。尋出已清之心再看書,否則就是自己造法,出事只能怪語文水平不好,缺乏誠心,貪功冒進等等。

不同的法有不同的語境和邏輯體系,不能搞混。天元是天元,人元是人元。

想兩者長處兼得,可以學習黃元吉真人的著作。


意守丹田是為了讓你更容易集中意識,才更容易進入空,靜的狀態。

這裡說的丹田是下丹田,就是臍下三寸。

如果意守上丹田,就是眉心的印堂,容易出現幻覺。就是俗稱的,走火入魔。


謝邀...

這真是張真人寫的么?

以及網上對於下丹田的位置眾說紛紜,你真的知道該守哪裡么?

話說這第二條也寫的很奇怪誒,極力遏止雜念,這難道不是越是想遏止,越是意念重嘛,這個想遏止的念頭本身都不應該有...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不建議初上手就練打坐,就守丹田了吧...大方向好像誰都懂,一屁股坐下來誰都能做,但太多太多的細節沒人教的話,將來會很麻煩的...


想鍛煉身體,不如認認真真去跑步。

求仙問道,不是你等凡人乾的事情,八百年之後再無真人,所謂真人,仙人,現在能有幾個?

90年代,氣功盛行,各種大師輩出,各種培訓班,都號稱能夠出陽神,通周天,實際都是騙人錢財罷了。


仙學在如今真的是虛無縹緲了,各種秘訣,法門,都是不傳之秘,全在玄乎的機緣二字,你以為能遇到,不可能的,散了吧,諸位。


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白送人。
這種「白送」人的東西,比億萬黃金都珍貴的,在這你問不到真東西的,知道的不可能說給你的


沒有全本不可以練,人家是個門派,是有心法的,有很多關卡要攻破的,不可以道聽途說自學,會廢掉的


實踐出真知。

張三丰丹道----《張三丰內丹36訣----全文版》

【原名《靜坐修行次第》;亦名《黃庭要道》】

摘自:台灣蕭天石《道藏精華》

張三丰真人所傳

第一步:行補身漏法——得卻病延年之果

(甲)補身之理:人在母胎,以靈性一點,受母體氣血生育,十月胎足.分離母體.遂

有人形。由一歲至十六歲, 陽氣充足, 丹田氣滿。 有時氣到陽關, 外腎感發, 即有情慾之思。

一與婦人交合, 於是十餘年之元陽, 遂至遺漏。 此漏既開, 最難復閉, 為日漸久, 則身體所

生之精液,多由此竅遺漏,(精液一去,元氣隨之)故成為敗絮其中之軀殼。風雨摧殘,寒

暑凌逼. 疾病感染, 喪亡漸至, 此人之所以不能長生也。 需補身之理, 既如上述, 於是補身

之法尚焉。 其法行於既漏之身, 將所漏之竅, 復行塞閉, 並將已漏之精, 再行補足, 及至精

滿氣足, 補功已畢, 即神爽體健, 百病不侵, 延年益壽, 不求自得, 此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 乙) 補身之訣: 凡為既漏之身, 情慾一動, 則身中精氣, 隨情慾直奔陽關, 於是外腎

暴舉,即順行其生物之規道,此亦天理自然,為造化之機,非人故欲如此也。學習靜坐,第

一要注重精氣,不使外泄,乃能補得身體。

1.故靜坐時,先須定其姿勢(再詳),次將誠意存於下丹田,一也。

2.極力遏止雜念,二也。

3.用目內視即所謂「 迴光返照」 下丹田,三也。

4.但不可過於著意,只下丹田時時有知覺即已,四也。

5.初入坐時,即抱定此旨,堅心做去,不見效驗不止,五也。

6.初學靜坐,呼吸自然不勻,但不可強調呼吸,及使心氣不得自然(注意),但能常將誠意

存於下丹田,呼吸之氣,自能漸深漸勻,六也。

7.靜坐時,不可過於著意,亦不可一時無意,七也。

8.著意即落於「 有」 ,無意即落於「 空」 ,皆非道也(注意),須設想一切皆「 無」 ,即自

己身體, 亦不自覺其「 有」 , 惟有一點誠意, 存於下丹田, 不偏不倚, 無念無思, 方合於靜

坐之道,八也。

9.初習靜坐,凡以上之要道,往往一時不能做到,不妨漸漸而來(注意),有時雜念忽起,

是即誠意已馳(注意),宜再速收誠意於下丹田,則雜念自滅矣,九也。

10.有時忽見人物花草諸幻像, 是即誠意已冥( 注意), 宜再檢點誠意, 則其像自消矣, 十也。

初學靜坐, 時間以半點鐘至一點鐘為宜。 靜坐日久. 以一點鐘至兩點鐘為宜。 若不覺其

苦, 再延長時間, 亦無不可。 功純則效速, 功少則效緩, 自擇可也。 古人靜坐, 每日以子午

卯酉四次,約三月之久,即可將補身功夫完滿(注意)。惟因身體有強弱之不同,行法有得

當與否, 所以成效有遲有速也。 靜坐一月之久, 即覺心氣平靜, 呼吸自和, 漸而下丹田微覺

震動, 漸而胸中熱液下降下丹田, 漸而下田溫暖, 漸而震動, 傳及全身, 達於四肢, 漸而督

脈血液,由背後起,過玉枕、上田、明堂、鵲橋、重樓,達於黃庭。

此系血液流通, 與陽精過關入黃庭事不同, 要明白心領。 漸而全身血液, 能隨意聚於下

丹田(意存則氣血來潮,意散則氣血分散。靜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氣血,聽命如意)。漸而

下田異常溫熱,而內腎如湯煎,睾丸通過熱氣,漸而目前發光如電。漸而華池玉液盈溢,漸

而腦後震響, 漸而血脈暢通, 漸而外腎不舉, 漸而陽關緊閉, 復返童身, 氣足體輕, 目朗耳

聰,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


如果沒有師承,那麼建議不要考慮這麼多有的沒的。關鍵放在清靜無為上面,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能把這個做好就很了不起了,道教修行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些東西沒辦法鋪開來說,太複雜了,而且容易說得似是而非。


後人篡改的居多,小心為妙啊 。

真東西,不是看書就能學到身上,書里改個字,或顛倒一下順序,得到的結果完全是兩碼事兒!

參考為主,體悟為輔,遵循運轉原則!


丹田在覺知里


其實你看到假東西了。


他說的是誠意,前邊有個誠吧


只管坐去


謝邀。養就丹田靈根本,萬兩黃金不予人。
練,就和吃飯一樣簡單。不玄乎。


守是勿助勿忘的意思,就是精神專一,不要一聽到鳥叫注意力就轉移了,守的對象可以有很多,丹田、整個身體,整個世界,專一的目標就是不會受到所守對象之外的干擾而散亂,守和專註地看書做事不同,守的另一個表達是觀,看著而已,感受而已,也不向守的對象傾注能量。


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


推薦閱讀:

什麼是真正的解脫?
通過做善事可以改變命運,這算不算是種迷信?
是不是閱歷不夠的時候打坐參禪就是白搭?
賭徒心理和冒險精神如何分別理解?
本人在家修行,無緣遇見法師當面討教,為什麼每個咒語的描述都是特別或最殊勝的,這些描述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TAG:道家 | 修行 | 打坐 | 道家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