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孝?
12-26
在我看來,順從不是孝
忠孝難兩全,忠,是忠於內心良善的選擇。
孝,是遵循自然法則,也是內心的良善選擇。如不幸讓父母含恨,也未必不孝。
如果註定忠孝難以協調,我,就是他的苦果?
孝的本質是什麼?
孝字起源於「笑」。。。因(陰)為很多同音的中國字是同一種本質-----漢語起源於精神、感覺、易經那種古老人類的精神感悟
孝子=笑子。。。孩子對父母笑,50歲的孩子仍然對父母尊敬有加,說明這父母自身具有德行與德性
父母無德,子女不會有孝心。。。這觀點可解釋很多現象有助於理解一些人際關係的現象
很多父母自身的無德、無義、無人品----會「毀掉孩子一個做好人的機會」「孝」
百科解釋:(這裡指,普遍對孝的理解)
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動物之間是很少有孝的體系。
兩棲類:大多生產完畢,就跑了,具體能不能活,那就是天註定,但是他們大多數批量生產,幼崽天生自帶生存技能。
魚類:就更別說了,自己生產完畢,發現餓了,扭臉就把孩子吃一部分。
哺乳類:在一般其情況下,生育完畢,都會保護孩子,指導他們生存技能。長大後分離。
人=哺乳動物。假如沒有人的出現,沒人定義這個關係,自然界依然有自己的規律,它們依舊哺育後代。與其說這是無私,不如說這是本能。
無孝產生之前人們如何生活?
這應該是和群居動物有關,個體生存能力太差,必須抱在一起,可以觀察目前群居哺乳動物。
在孝沒有出來之前,人們採取的是物資共享式的分配方式,沒有對應關係,和動物差不多。那會已經是人了,不是猿。然而人還有一個天性,就是現在稱為叛逆期的階段,(這個階段是非常厭惡父母,絕對對立)怎麼解釋?如果要以自然法則來看的話,那就是本性,表明自己已經長大,要離開了,自己去探索挑戰自然。假如孝沒有出現,人們可能用另一種方式來生活,父母養育孩子是本能,孩子與父母對立也是本能,兩種本能使他們分開。這一切彷彿都和孝沒有任何關係。
返回頭在說父母為什要孩子?
一般結果:我喜歡子)我見別家都有孩子,我也想有。)兩個人的快樂,產生孩子、)等等。
無論怎麼解釋,都是一種欲的衍生物。假如賜予你一種本事,能和精子溝通,問問它願不願意變人。它說:不願意,你就能不要孩子嗎?(是不是這個選擇有點難)你可能會說出來對它好,愛護她,誘惑他,或者不顧它的意見強行讓它變人。在或者去領養一個,可是領養的那個也是無奈才入世的。
於是孩子出世了,你遵照自然界規律,撫養,教育,這時候「孝」出現了。它定義了兩者的關係。父母撫養,兒女孝,父母依照自然規律,兒女卻受到一些制約。而且在孝的制定過程中,它符合邏輯,和因果關係,無法提出反駁,於是它成立了。
至於血緣關係與孝。可以舉好多例子來證明,他們沒有必然連繫。
孝變化和本質:
回顧歷史,孝在一定階段變的難以理解,最原始的本質就是一個物資分配和心靈撫慰,你養我小,我養你老。例如古代:1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2自己毫無選擇權,3思想要高度統一。其實就是和養一個家僕沒區別,本身那會兒孩子也多。舊社會因為孝產生的矛盾故事更是多不勝舉。
隨著時間的發展,孝發生了變化,更加包容,更加追尋自然法則。
可是父母為什麼到現在依然要求孝呢。子女也認可孝呢。說白了就是欲和心靈寄託,是一種相互寄託的關係。當子女有了孩子,那份寄託就會發生改變。發生不孝的概率大一些。
有個新聞,說一個80歲老太太,自己買了一個大娃娃,抱著一起散步,一起遊玩等等。(物質沒問題,精神無寄託)
那為什中西方對「孝」有如此大的偏差呢。其實這個自然法則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說明他們解決了一些問題,那就是信仰和環境因素,換句話說,心不能是空的,必須充實。旁人給予的壓力小。
總體來說,人們對孝認識逐步改變的,以至於以後可能會淡化這個概念。那就需要時間了
孝在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古代甚至有人因為不孝,被處以車裂之刑,可見中國有多重視孝道。在所有概念之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一個。
那麼,什麼是孝?孝有四層含義:第一是親情,就是對父母親要好;第二,尊敬所有的長輩,不能僅僅孝順自己的父母;第三,懂得反哺,也就是一定要明白自己是怎麼來的,不能忘本;第四要學會報恩、感恩。這是最基本的四個內容。
中國為什麼提倡孝呢?因為,任何朝廷都必須有治國的根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孝都是中國治國的根本。不孝的人,全社會都會唾棄他、甚至收拾他。以前,我們村裡有個義學,如果有誰不孝,就會被拉到義學裡,全村老百姓都會聚到那裡,用樹條子打他,讓他認錯。然後,他還得擺上一桌酒席,請上全村的老人,老人們會當眾讓他認錯,告訴他以後要孝敬,不孝就會被收拾。這是中國西部農村過去的規矩。
早些年,每個家族、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規矩,它是家族的法律,國家也認可。尤其在清朝的時候,家族的權力非常大,比如鄉紳。所謂的鄉紳,就是鄉村裡德高望重的人,縣長來了,也得拜訪他們,不然他就有可能管不住老百姓。所以,鄉紳有時甚至可以左右政局。所以,政府要提倡孝道,家族裡也要提倡孝道、保護孝道,這樣有利於他們的管理。清朝就是靠這種方式來統治老百姓的。
其實,不僅僅是清朝,中國有很多朝代都是以孝治天下的,從周天子時期開始就是這樣。皇帝是天子,所以皇帝對老天爺要孝,還要有一份敬畏,因此古代的君主們經常祭天,每次祭天都會舉辦隆重的儀式;兒子對父母要孝;老百姓對官要孝——古代的縣官叫「父母官」,直到現在,仍然有「父母官」的叫法,之所以有些人管請客送禮叫孝敬,就是因為這種說法——大臣們叫臣子,君王叫君父,所以,大臣對皇帝要孝。明朝時,大臣們如果做錯事,還會直接被扔在朝堂上,被扒掉褲子打屁股,就像老子打兒子一樣,叫廷杖。一棍接一棍地打下去,不聽話的臣子會被打得血肉模糊,有些人還會當場被打死。為什麼?因為臣子冒犯了君父。所以,明白了孝文化,就明白了中國幾千年的統治。
十六國時期,亂倫喪理、忤逆不孝的人常被處以車裂之刑。據說,有個男子偷了母親的錢,然後逃跑了,被抓住之後,官府本來只想判他流放,後來被當朝太后——苻堅的母親——知道,太后覺得流放不夠,就判了他車裂。包括東漢,也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也是可以殺頭的大罪。
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孔融。孔融就是因為不孝被曹操殺掉的。據說,他有個抨擊孝道的理論,說父子之間有什麼恩情呢?從本質上說,兒子不過是父親情慾發作的產物罷了。母子之間有什麼恩情呢?母親就像容器,孩子就像容器里的物品,物品從容器里出來,就跟容器沒有關係了。於是,曹操就把他給殺了。
孔融真的不孝嗎?不一定,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他不挑好的大的,只挑最小的,然後按長幼順序,把梨分給兄弟,還說自己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弟弟比自己小,自己應該讓著弟弟。諸如此類的故事還有很多,所以,孔融從小就非常出名。他長大後為人也很好,剛直不阿,但非常狂傲。他知道曹操另有所圖,就不跟曹操合作,對曹操挖苦諷刺,還寫了一些讓曹操很不高興的東西,最後,曹操就找了個「不孝」的罪名,把孔融給殺了。即使在古代,沒理由也是不能殺人的,尤其是殺孔融這樣的名人。能名正言順地殺掉孔融,說明不孝這個理由確實很大。當然,誰都知道,如果孔融願意跟曹操合作,曹操可能就不會殺他了。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 雪漠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可以讀孝經
孝是贍養,孝是順從,孝是陪伴,孝是關心,每個人都有自己孝順的方式,但孝有共性,動機是愛,目的是讓長輩感到被愛。
人出生在世,就被世俗要求做這做那,這不能做,那個危險,這本身就已不自由了。被人製造的,都是人的工具,現在拿工具來壓迫別人卻被認為是為別人好了,和活在夢裡的人很相似啊~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兒童的同理心?
※關於「克己復禮」的解釋,怎樣才是正確的呢?
※如何看待 Fenng 微博中關於「吸毒」的言論?
※公共場合光膀子是不文明的表現嗎?
※親戚拿媽媽開黃段子怎麼辦?
TAG: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