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佛經中有那麼多重複的描述?

例如《金剛經》莊嚴凈土分第十: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為啥不簡化成: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
再如,善現啟請分第二: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往,如是降伏其心。」佛為什麼要把須菩提的問題複述一遍呢?(僅是舉了這兩個例子,可能有不妥,請包涵)
還有好多這樣的例子。總感覺佛經應該是簡而又簡精而又精的,這樣的重複是有什麼深意么?


佛祖通過重複描述的寫作手法,大大增加佛經中文字的冗餘度,解決了經文在傳播時由衰減或干擾引起的遺失問題,從根本上提高了經文作為代碼的抗干擾能力。

佛陀明白資訊理論的一個基本思想:「信息的冗餘是信息安全最有力的保障。」於是,佛經得以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為了記憶,一切都是為了方便背誦。

這跟印度人線性的記憶習慣有關,南亞比丘們對三藏的態度是——要背誦的,而且他們是沒有書的!對,沒有誦本,全靠口口傳授。沒有書去背誦某篇佛經甚至卷軼浩瀚的藏經,沒有機會翻到哪一頁卡殼處復誦,只是聽別人背誦,然後默記,如一個線頭穿起好多珍珠一樣,線性展開,記憶難度非常高,沒有清醒穩定的腦力恐怕無以承擔,所以適當的重複 實在是 可以減少這種記憶的強度,提高這種記憶的深度。

我們還可以在佛經中看到很多便於背誦的設計:

按1、2、3……10來歸納並串聯佛教的法相,如著名的《增一阿含經》。

在一篇對話或者敘述性的佛經後面,加偈誦來總結前文,如金剛經後面著名的六如句。

梵語巴利語屬印歐語系,押韻容易,音律感強大,比較適合背誦。

無論是羅什大師的偏自由的譯法,還是玄奘偏質樸的譯法,都會保留這種重複的痕迹。


經典是世尊說法的記錄。我們上學時候除了少部分聽一遍就懂的同學之外,大部分同學都是需要反覆的通過各種方式講述N次才能領會掌握知識。佛法不是給少數天才專門提供的教法,就好像那個比喻,吃饅頭吃最後一個才會飽,世尊那一次一次的重複,各個側面,角度的講說的調整就是唯恐有的人沒有吃到那最後一個饅頭。
其實,更重要的一點,世尊說法不是在講知識,而是在引導聽講的佛弟子們如何進行修行的操作,比起課堂講課,可能更像各類技能課上對技術要領的演示講解。
所以如果給學生講過課,或者在企業或者其他領域做過政策宣貫,乃至在任何其他領域傳授過別人某項實際操作性技術的人都能很輕鬆的理解這個問題。


覺得重複是說明,關鍵的那個點,也就是原理還沒有通。

就好比我小時候學數學,做許多考題試卷模擬都還是不得其法,有天我突然意識到,這些習題其實都只是課本簡單習題的變換,於是我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只看數學課本,只做每個章節後面對於其他人來說最簡單的舉例試題。

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再以後其他所有的考試試題對我來說都是驗證,驗證我看了這一個月的原理和方法,對不對。

一個字都不會錯,也不會多。


(其實這個問題詢問有點問題,這裡不是重複,金剛經的內容重複問題,有人分析是因為後面可能有新來聽課的人。樓主列出的例子是接近「冗長」,而不是重複。)

第一段話的回答方式,可以表達尊重,如果一個你非常尊重的人問你問題,你回答一個不。不夠尊重。

第二個問題,南懷瑾的說法,這裡有禪味。
《金剛經說什麼》: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個人,發求無上大道的心,應該這樣把心住下來,應該這樣把心降伏下去。
  說完這一句話,他老人家又閉起眼睛來了。須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頭一看,「唯然。世尊」,經文中說「唯」就是答應,「然」就是好。我準備好好的聽,世尊啊,「願樂欲聞」,我高興極了,正等著聽呢!他跪在那裡瞎等,佛卻沒有說下文了。大家看這個劇本寫的好不好?經典是好劇本,我們在座也有寫劇本的高手,而寫這個劇本的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這樣講?沒有錯吧?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看佛說的這句話,善哉!善哉!你問的好啊,須菩提,照你剛才說的,佛要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啊!我是問的這個。他說你仔細聽著,我講給你聽,當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時侯,就是這樣住了,就是這樣,這個妄念已經下去了,就好了,就是這樣嘛!
  假設我來講的話,我當然不是佛啦!不過我來講的話,不是那麼講。如果我當演員,演這個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閉下來,眉毛掛下來,慢慢說:「善哉!善哉!阿彌陀佛!」不是這樣。我會說:「你聽著啊!你注意,你問的這個問題,當你要求道的這一念發起來的時侯」,說時一邊就瞪住他。
  半天,須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嘰的:佛啊,我在這裡聽啊!換句話說,你沒有答覆我呀!
  實際上,這個時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重要的事說三遍!重要的事說三遍!重要的事說三遍!!!


我試著回答下吧,阿彌陀佛~

以下是從我們可以理解的邏輯上講述原因:

1,佛經最開始是口口傳授的,徒弟從師傅那裡得到真傳,然後再傳徒弟。後來寫在葉子上那是非常珍貴的,口口傳授依然很普遍(其實直到現在,就我所知密藏里還有很多口口傳授) 因為這樣的局限,怕徒弟記憶混淆,甚至忘了,所以得不斷重複。久而久之,後來用文字記載的人便把所有的話都神聖的記錄了,形成了今天的經文。
(這種現象在遠古史詩,少數民族史詩、口頭文學裡很常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起初是口口傳授)

2,和尚念經文是說唱形式的,有說有唱(你沒看錯,真的是說唱。國外用梵文念的也類似,在紀錄片和電影里可聽到)所以經文也可以說是一種說唱藝術。既然是說唱,那麼重複就會產生節奏、悅耳、悠遠、神秘、恢宏等等奇妙的效果。畢竟經文是佛祖說給我們凡人聽的。
也正是這種重複,反而形成了佛經獨特的文學之美。

3,不得不說,正因為佛經的重複,反而傳遞了不可言說的意境。而這恰恰與佛理不謀而合。(大家念念金剛經就知道了,把那些重複的字句刪除,你會覺得很不一樣,如果把重複的意思都精簡一次。 嘿嘿,那就完全變味兒了。成了論文,不是經書。大家切記啊!佛經是佛祖說給我們凡人聽的,讓我們凡人念的,不是佛祖要顯擺自己學問高,也不是他老人家要勵志著書立說揚萬世名。)

4,這個有點謗佛了。和尚是要給世俗人超度、做各種法事的。凡人嘛,出了錢,花了力氣請出家人來,肯定想見到實際效果。魂升佛土這樣的奇觀肯定見不到。那就希望從念經人那裡看到咯。 那麼試想下,九牛二虎之力請來了高僧,你願意看到高僧在那裡念念叨叨一天,還是更願意看到高僧一坐,一敲,張嘴,閉嘴,收工,一摸茶杯,茶還是熱的呢? 所以……為了遷就我們凡人,佛經就那什麼了。
(大家別噴我,如果有人見過哪家做法事,就會有切身體會了。凡人是不談經文內容的,議論的都是哪個和尚聲音洪亮好聽,哪個和尚坐姿有神,哪個和尚更威儀更認真blablabla……所以可想而知當和尚不容易,經念的好,去中央廣播電台做主持絕對沒問題。再加上佛祖這個人……呃……這個佛,你從他的生平還有言說里也看得出,他老人家一點都不死板,為了救人,行各種方便。如果能讓大家都信佛解脫,他老人家重複一萬遍都使得。)

以下從我們凡人不可理解的角度講述:
………
……

阿彌陀佛~

ps: 不知道題主是對佛經感興趣,還是想研究佛理。如果只是想研究佛理,看歷代高僧大德寫的論會更直接有效(當然也會被他們之間的各種不同搞的焦頭爛額。呵呵。) 而佛經反而更朦朧難懂。
對佛經感興趣的話,就必須得讀出來。佛經是佛祖口裡說的,信眾是要求念誦,不是寫出來給人看的。如果你去大聲念念的話,我相信你能感覺到某種不可言說的美妙。哪怕你並不全懂經文的意思。祝好。


其實題主所舉的例子,確實不能算是單純的重複。

單說《金剛經》這一部經,這和說話習慣,文體關係不大,而是一種記錄的需要。

很多公開課上,提問環節都有類似情況,學生問了問題之後,老師都會先重複一遍問題,再做回答,以示尊重和對其他學生的負責。
佛經就類似這種講課實錄,完全按當時場景如實記錄。

如果當時有錄相機或者錄音機,把這一切錄下來,是最好的。當時條件不允許,那就用這種集結經書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才能最大程度上讓後人感受到當時的情境,一如佛陀就在我們身邊,諄諄教導。

另外,在佛弟子的眼中,佛陀的每一句話都是異常珍貴的,絕不能隨意省略之。
一句「如是我聞」,是何等的驕傲與自豪。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夢回佛祖身邊的武后,想必當時已是熱淚盈眶了!


看了許多人的回答,真是既可悲又好笑,敢情修行人都沒了嗎?
佛經中為什麼重複句子多?!只因為都在修行啊!比如:一個班參加軍訓,多數同學按時起床然後去列隊受訓,「立正」「向右轉」「稍息」、「立正」「向右轉」「稍息」、...;另有兩個人裝病不參加訓練,然後兩個人在宿舍窗縫裡偷看同學們在幹嗎。看了一會,兩人就開始總結了:
一個說:都是一樣的話要重複說那麼多遍幹什麼!還好我們沒去!
另一個說:估計是軍官為了讓他們記清節律,免得日後遺忘失傳......

末法時期遍地都是這些心術不正、邪見之人!


如同中國的先秦典籍《老子》一樣,很多佛經的篇章結構並不嚴密,很可能是在口耳相傳很多年後,不同材料彙編而成。《阿含經》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也側面證明了為什麼《金剛經》會有諸多重複之處,不同人對相同問題的回憶和表述自然會有差異(如梁啓超說四《阿含》「篇章重復。四含中有彼此互相重復者,有一部之中前後重復者,大約釋尊同一段話,在四含中平均總是三見或四見,文句皆有小小同異。」)

更多內容,請見拙作金剛經梵漢英十種對勘析評稿(艾習角).pdf


梵語是屈折語,三性,三數,每一數有八種格。通過對詞幹變詞頭變詞尾和變音,就能改變詞的詞性,單複數時態,和句法關係。梵語在詞幹重複的基礎上,就已經做了性質,時態關係,句法關係等變化,這與漢語的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形成了重複中有優美節奏和韻律變化的微妙之音。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有時候自己說過什麼忘了再說一遍很正常


還記得廣場舞中的神曲嗎?


加深印象.不重複就記不住啊.

是不是?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洗腦需要重複的說


一開始是口口相傳的,為了流傳後世,就編為一種便於唱誦的經文形式,在文字化之後也保留了下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些變形了。


答案是我們中國人,特別是漢人喜歡簡潔,喜歡微言大義,不應該把我們這種喜惡推導到他人身上。


不貼切的引用:「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不要小看循環往複帶來的說服力,佛經的重複包括箴言、咒語的重複,前者是空,後者是色;如果正文四大,重複就是一種背景音樂。


推薦閱讀:

佛經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得為曾有 心凈踴躍」是什麼意思?
你最喜歡的佛經是哪一部?哪一本?哪一卷?甚至哪一句?
吃素,抄經與現代放生真的像佛經裡面說的那樣功德無量嗎?
用刻有佛祖的手機殼 會不會對佛祖不敬?

TAG:佛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