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的方法對待 1 歲以下的寶寶,是否恰當?
新手媽媽過來回答一下:不恰當。
我家娃一歲一個月了,現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哭,大家都覺得很好帶,那就自己的經驗來答一下。
如同樓上說的,寶寶哭其實是分為很多種情況的,餓了渴了熱了冷了拉大便尿尿了都有可能,不排除不舒服的情況下一味地讓小孩哭是對小孩很大的傷害。
半歲以前小孩主要還是以睡眠為主,照顧的好,排除了以上原因,小孩沒有理由的哭的情況可能並不太多,那為什麼我們都會留下小孩不停啼哭甚至一晚上不抱不睡覺的印象呢,其主要原因是兩三個月的嬰兒會多發的一種情況——腸絞痛。
嬰兒腸胃發育不完全,吃奶之後產氣排不出來,肚子不舒服,就會持續的啼哭,而且腸絞痛多發於傍晚。這個時候大人排除各種情況,可是小孩還是不停的啼哭,只有抱著能勉強安撫一下小孩,就出現了經典的抱著就勉強睡一會兒,放下就立刻驚醒,還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
知道原因之後大人就不至於慌亂了,這個時候,抱著安撫小孩,輕輕撫摸小孩的肚子,把小孩放倒肩上上他趴在你肩膀上睡,走一走,太嚴重了就喂點西甲硅油緩解一下。
這個情況下,如果被歸類為小孩無理取鬧的哭,實在就太委屈小寶寶了,新手爸媽的第一堂課,大家就一起分擔分擔,照顧好小朋友吧。再然後就是夜奶。其實對於不同的小朋友,情況各不相同。和大人一樣,有的人一餐吃半盆飯還餓,有的人一餐一小碗飯還撐,很難說誰對誰錯。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有意識的訓練一下小孩睡整夜覺的能力,睡前保證吃飽,夜晚啼哭的時候讓小孩多哭五分鐘看看他的反應,但是,千萬不能勉強!
如果小孩已經哭過五分鐘了而且聲音不是漸漸變小而是越來越傷心,甚至哭鬧不安,扭來扭去,都要哭醒了,大人還是幫小孩沖奶吧。人家就是餓的快,肚子餓的都睡不好覺了,你還不給人家吃,是不是太殘忍了一點……我家的睡前幹完200毫升肚子已經圓鼓鼓的情況下,晚上還得再加180毫升,這就是純粹的飯量大又餓得快,一直不給人家吃也不現實啊……但是如果你家小孩晚上哭一趟只是單純的為了咪兩口,純為解口欲,那可以有意識的多訓練一下睡整覺的能力。
其實夜奶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辛苦,小夜燈,一個小保溫瓶一個涼水瓶,奶粉罐子和奶瓶準備好就行了,到點了哭了,熱水冷水一兌,加三勺奶粉,搖一搖了塞嘴巴里就好,一分鐘就能解決,拿胳膊墊高奶瓶尾部了讓他自己喝,自己就可以睡了……半歲之後小孩子的自我意識就越來越明顯了,在探索新世界的過程中不免磕磕碰碰,這個時候如果磕碰的並不厲害,就盡量讓小孩子自己解決。
所以說,千萬不要一味的採取什麼哭聲免疫療法,分年齡分階段分情況的處理才行啊。
不要認為小孩子這個時候還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多了。
一樣的碰撞,我們如果急急忙忙的趕上去,哎呀呀的喊,摸摸頭抱抱哦,拍桌子打板凳的,他一準哭的嗷嗷的,那叫一個傷心。但是如果我們當啥事兒也沒有,繼續之前的動作,甚至還哈哈的笑,他就愣一會兒,然後繼續玩他的,或者跟著我們笑起來了……囧……
了解過之後我就明令禁止了爺爺奶奶的安撫政策,對於小磕碰大家一律採取無視的狀態,相信我,大人如果不當個大事兒,小孩也不會當個大事兒的,一點點的小孩就已經會根據大人的反應行事了。
現在他摔了碰了,除非是摔的特別重哐嘰一大下的,其它基本都不會哭,自己爬起來就繼續玩了,因為大人的行為印象,讓他自己覺得,這個不算什麼,不嚴重。有時候有點重的他爬起來也會哼兩下了主動求抱抱,不是倒地上了就嚎啕大哭的那種,而是爬起來了走過來抱大腿求安慰的那種,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滿足他咯,抱抱他摸摸他,他滿足了就不要你了扭下去然後繼續玩他的去了……(被遺棄的節奏……)
沒有實戰經驗。就來講個溫尼科特的理論。按照溫尼科特的發展理論,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是不能區分自己和周圍世界的。嬰兒會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媽媽的乳房是自己,床也是自己,自己是萬物。
得到好的照料的嬰兒會在這個時候體會到"全能感」。比如冷的時候就有毯子,餓的時候就有奶吃,不高興就有媽媽來注視你。嬰兒簡直就是在創造世界,TA是上帝。
在經歷過這樣的「全能感」之後,嬰兒有能力進入發展的下一個階段:TA開始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開始能夠區別媽媽(以及周圍環境)和自己的不同,TA開始經歷「挫折」、「無力」,意識到自己不能掌控一切,甚至發現自己的破壞性,比如自己會讓媽媽非常勞累。嬰兒自此開始有和他人建立邊界的能力,去開始能夠從和他人的關係中整合。
(按照溫尼科特的發展理論,接下來還有各個階段。和本題無關,按下不表)
但是如果嬰兒早期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全能感」,人在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會要去尋找未被滿足的「全能感」的幻想。比如:我要發號施令,而所有人必須臣服於我;或者前一段熱議的「全能教」中:我有權利決定你生死。總之他總要表達這句話:我是上帝,你們都應該聽我的。
邪教的目標就是這樣一群人:邪教它控制、威脅、比你強大、給你全能的幻像。你歸於他之後,你也變得和它一樣「強大」,你就有了和它一樣為所欲為的幻覺。換句話說,邪教滿足你嬰兒早期全能感的幻想。
回到本題,媽媽在嬰兒早期要給予足夠的、穩定的關註:幾乎是嬰兒需要你出現的時候就要出現,嬰兒要你退下的時候趕緊退下的關注(但是也無需過度謹慎,媽媽能夠承受的、穩定的抱持就好)。這樣如果嬰兒早期經歷過穩定的「全能感」的體驗,長大就相對不容易陷入操控和被操控的境地,心理健康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所以,依照這個理論,嬰兒哭的時候一定要抱。
哎。當媽媽真難啊。
================
關注簡里里(不雞湯的心理諮詢科普)
幫助你了解自己http://weixin.qq.com/r/wnUvN3jEDiVxrTxU9yD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一次餐廳吃飯,我要了一罐飲料,被對面的一個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發現了,他應該已經知道飲料是什麼了,就開始哼哼唧唧也想要,但是他父母的視線被擋住了完全看不見他是在看我的飲料(寶寶在他的小推車裡),抱起來各種哄,但是寶寶完全不理會,然後因為都看不見我的飲料了開始大哭,凄慘無比。爹媽都慌了,一個更拚命的哄,一個開始積攢怒氣值。只有我知道這一切是怎麼回事。最後我看寶寶哭的太辛苦,他爹怒氣值差不多夠放大招了,於是把飲料遞到他亂揮的小手裡,輕柔的對他說,寶寶乖,不哭叔叔獎勵這個給你喝。他爹媽目瞪口呆的看著寶寶停止無盡的哭泣並開始和我咿咿呀呀交流。然後無比敬仰的看著我高大的背影轉身離去。
而已。
我其實完全不比他們更愛,更了解他們的寶寶,我只是碰巧知道了答案。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工作者,我會答: 不恰當。
作為一個一歲半的孩子的父親,我答案是:非常不恰當!
嬰兒(尤其是1歲以內的嬰兒)在痛苦和有困難時,或需要安撫時,哭是唯一的溝通方式。此時照顧者要做的不只是及時安撫,亦要同時觀察,找出孩子哭鬧的原因,是餓了、困了,還是身體不適?
而這麼小的孩子,除了生理需求外,同時還有對陪伴和安撫的心理需求。在嬰兒哭鬧時,及時擁抱他、撫慰他、滿足他的需求,不僅對嬰兒的健康成長和親子關係的建立十分重要,對父母(照顧者)個人而言也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我試由嬰兒的生理需要及心理發展、親子關係及父母(或照顧者)的個人成長這幾個角度解釋,為什麼對嬰兒及時、有效的安撫如此重要。
第一,擁抱對於嬰兒來說,出自對撫觸的心理和生物性的雙重需要。
早有許多研究證明,擁抱有助於嬰兒(包括早產嬰兒)的身心發育。世衛組織提倡對早產兒進行的「袋鼠式護理」,就是讓早產兒俯卧於母親或父親胸前,兩者皮膚充分接觸,能起到令早產兒保持體溫及生命體征穩定,促進其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幫助早產兒與父母建立情感紐帶,提高母乳餵養成功率的效果。
發展心理學領域著名的哈洛(Harry Harlow)恆河猴實驗中,從出生第一天起即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胸前掛著奶瓶的鐵絲媽媽和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嬰猴大部分時間都只願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唯有肚子餓時才會去鐵絲媽媽身上喝奶,在鐵絲媽媽身邊與絨布媽媽身邊的時間約為1:5。絨布媽媽成為了小猴安全感的來源。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
對於同為靈長動物的人類來說,身體撫觸對依戀的形成也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嬰幼兒時期得不到適當的擁抱關懷和較多的親密接觸,會令嬰兒成長中產生很大的不安全感,長遠將會影響孩子溝通能力、情緒控制、學習能力和創意思維等各方面的發展。
第二,嬰兒哭鬧時,照顧者的及時關愛,對嬰兒身體和心理發展的影響能延續到成年。
美國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心理學家 Darcia Narvaez去年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兒時獲得的擁抱對人的正面影響會一直延續到成年期——該研究對超過600名成人進行調查後發現,那些在童年時獲得了較多擁抱的人,長大後會成為更少壓抑、親切、更善解人意,工作更有成效的成年人。
除擁抱外,童年時得到來自照料者足夠的愛護和陪伴,也會令成人後的身心更為健康。
研究同時顯示,當孩子童年期缺乏親情、成長空間和溫馨的家庭環境等重要支持,長大後社交能力和道德感有可能較弱。
Narvaez認為,父母在嬰兒幾個月大時所做的事,會影響孩子未來一生中腦部的發展。嬰兒所需要的大量的擁抱和肢體接觸,不只令他們身心更好地成長,也有助於令他們更平靜。嬰兒哭鬧時,如果無法得到照顧者的有效回應,嬰兒的身體各系統將會承受壓力,而這段時間,正是身體系統奠定發育基礎的關鍵期。我們可以看到,嬰兒期沒有獲得悉心照料的孩子,長大後對壓力的反應更大,也較難鎮靜自己。Narvaez建議,這麼小的孩子,再怎麼寵愛也不為過,家長應該跟隨自己的直覺去好好關愛孩子,當你擁抱孩子的時候,你正在令未來的世界變得更好。
這項研究有力地回答了題主的問題:當寶寶在哭,抱他不是在「寵壞他」,而是為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重要一步。
第三,照顧者在嬰兒哭鬧時的積極回應,對於嬰兒和照顧者之間的溝通和了解非常重要。
聽見嬰兒哭會難受,其實是一種人類的本能,也是進化過程中種植在人類基因里的一種「密碼」,敦促著成人去滿足嬰兒的需求,嬰兒因此得以存活、成長。這一點,作為一個小嬰兒的爸爸,我有切身的體會。
但須知,對於溝通能力有限的小月齡寶寶來說,「哭」是他唯一表達自己訴求、讓照顧者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的方式,如果願意花時間,在每次寶寶哭的時候去了解、排查寶寶哭的原因,可以幫助照顧者深入了解寶寶的特點和需要,也為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建立打下基礎。有經驗的父母,能從寶寶哭聲中的細微差別,分辨寶寶的真實需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家寶寶,從1歲前的小睡渣、「夜哭郎」,成為了現在(1歲半)、脾氣很好的「天使寶寶」,除了先天氣質的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嬰兒期哭鬧時我們的及時回應中「了解」到:爸爸媽媽知道我需要什麼,我是被認同、被認可的,我是很重要的,我可以全心全意依賴他們,我們是「同一邊」的。
現在我家寶寶基本上可以在自己的房間里獨立睡眠,醒來後也很少哭鬧,一般只會輕輕的說:「奶奶」,表示自己想喝奶了。因為她信任我們會及時起來和她說早安,然後給她送上滿滿的溫暖的奶瓶。
第四,對嬰兒的回應,是父母二次成長的起點。
最後我想說的一點,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在選擇對寶寶的回應方式時,你有沒有看見自己的情緒需要?
寶寶哭鬧時,你不想抱,是因為自己尚未處理好原有的情緒,還是寶寶的哭鬧讓自己情緒不穩定,所以找個理由不抱寶寶?作為新手父母,難免會有感到身心俱疲束手無策的時刻。如何掌控情緒,也是一門必修課,先關照好自身,方有能量關照孩子。
嬰兒的出生不僅意味著血脈的延伸、家庭的擴大,也是父母個人心靈二次成長的重要起點,在陪伴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隨著慢慢走進寶寶的世界,隨著親子聯結的日漸深厚,父母能愈加了解自己,而這也更能促進對寶寶的理解。可以說,我在寶寶純澈的雙眼中看見了自己的內心,看見了整個世界。
~~~~~~~~~~~~~~~~~~~~~~~~~~~~~~~~~~~~
8月5日
我再補充三點。第一,要寶寶由一個月大開始一覺睡到天亮是不合理的。嬰兒的身體發展每個都不一樣。初生嬰兒胃部很小,每次吸收的養份是不足維持整晚的,所以整晚要不斷的餵奶。晚上要餵奶的次數會自然減少。我女兒是兩個多月才可以整晚不用餵奶。如果早產的嬰兒,更不可能太快開始晚上不餵奶。
第二,睡眠訓練(sleep training)的確有很多派,其中讓孩子哭到累就睡(The cry it out approach,在美國有一位兒科醫生 Richard Ferber 在推廣),不是單純晚上由孩子哭到睡的。我本人不認同這方法,但若要選擇這方法,至少看看相關專家的說法,而不是胡亂用家中長輩那一套。
第三,照顧孩子不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而如果家人看法根本南轅北轍,所謂的「正確方法」得不到家人的配合,只會造成壓力。擁抱的重點是增加安全感,如果照顧者長期處於情緒緊張和壓力巨大的狀態,對嬰兒也不好。所以前提是照顧者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家庭關係,照顧孩子的方法是次要。
忽然想到,「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同一道理,丈夫大概可以說妻子的投訴和脾氣只是運動,鬧夠了就會安靜就會去睡 .......
再聲明一次啊,我大兒子是有女朋友的!小兒子也有!在下面更新虐狗圖!
-------------------------以下---------------------------
忽然間就破千了,不勝惶恐!
聲明一下:首先,大家的關注點全都跑偏了!!!!全是沖小孩兒去的!!!
其次,我兒子不缺女朋友和男朋友,叫我公公的,叫我岳父的,下次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以下都是我多年的臨床經驗,所以有人把書上的理論搬出來,說我第一點是錯的,我覺得這些朋友們可以等自己有小孩兒了再可以觀察一下,畢竟書上說的理論要結合實際。----------------以下----------------
哭了就檢查一下:
1,手指彎曲,用食指關節處觸碰嬰兒嘴邊,如果寶寶轉頭要含住,說明餓了。【更新說明:小孩如果不餓,有可能會含一下,但是不會吮吸】
2,看看是不是拉屎了。
3,是否生病發燒了。如果以上三點都OK了,他還在哭,就抱起來看看。一抱起來,不哭了,滿足睡去,說明是孤獨了。【更新說明:如果抱起來還在哭,看看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也千萬別用狼牙和銅錢來收驚,親測毫無效果,請相信醫生】
寶寶睡覺容易受到驚嚇,被驚醒了就哭,這時候他潛意識裡是需要被人抱著,有安全感。
以上,作為一個已經有倆寶寶的父親怒談。我兒子跟女朋友的合影。
我的經驗是這樣的,我家閨女現在8個月大,我老婆是澳洲人,我觀察過澳洲人非常喜歡推孩子出去溜達,我曾經以為是因為太忙,為了辦事才出此下策。但我後來暗中觀察了我隔壁生了4個孩子的澳洲大媽,她沒事也推她的孩子出去逛,然後我就去取經,結果她告訴我說嬰兒就像動物一樣,一條小狗總關在房間里也會depressed,何況嬰兒呢
然後我恍然大悟,在做好寶寶的防風和保暖措施之後,每天推車去隔壁的公園走一小時。現在不是吹,我寶寶很少焦躁的哭,精神狀態非常好,喝奶胃口都特別好,一大瓶奶很快就喝沒了。
建議各位不要總把孩子圈在家裡,做好防護措施的同時多帶出去轉轉
而孩子一定要多抱,各位想想看,你們比較難過抑鬱孤獨的時候,是不是有時候也渴望一個擁抱?孩子自己待在家裡,沒有小夥伴可以交流,直愣愣的看著天花板,這時候你溫暖的擁抱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十分鄙視那些說什麼孩子隨便哭,不要抱,沒事的說法!
我之前遇到過一些玩SM的女M,10個裡9個是因為從小父母的關心不夠,你們想想看,在孩子最需要安全感和關心的時候,你們不去關心,反而去培養個屁的獨立精神。長大了大把機會讓他OR她獨立!千萬不要從小安全感和關心沒給夠,長大讓別人替你們給!
孩子需要你跟她鬥智斗勇,好嗎鬥智斗勇!
沒生孩子之前我就是哭了不抱的法國育兒法擁護者,生了之後才知道孩子哭不是在跟你開玩笑,哭了就是真有事兒,麻煩你認真一點!目的是讓孩子睡,而不是讓他哭死,不一定非要辣么親密一哭就抱整夜抱著,讓寶寶睡的辦法總比問題多!!!
理論大家說了很多了,我來說點實際經驗吧。
純母乳從月子里兩個小時醒來手搖斷到現在快三個月基本上能睡7個小時,這都是和寶寶鬥智斗勇的血淚史~
我呢又懶又怕麻煩又想睡覺又想做好媽媽,我的概念是媽媽和寶寶之間的相處肯定能找到一種平衡是他舒服我也舒服的辦法,所以我就開始萬般的嘗試,沒有一次大哭大鬧,慢慢弄,找到適合的規律。
『 什麼寶寶白天睡飽了所以晚上才不睡,這就是在放p! 』
我也試過白天不讓他好好睡,然後晚上就鬧的不行,每次都是!!!
查了資料,說一般來說新生兒一天總共要睡16-18個小時,每次醒基本上不超過1個半小時,哄睡最好是一次就成功,不然哄睡5分鐘就醒,只會讓他更不舒服,三次睡幾分鐘醒來,基本上就非常非常難哄了。一定要把握第一次的機會,怎麼把握呢?讓他累 (??????) ?
『 不要沒事就抱, 白天醒來的間隙要做適當的運動 』
寶寶醒的一個小時裡面要吃奶,半個小時之後就要開始運動。買了健身器,讓寶寶蹬著玩,她玩的開心不用抱又有運動。
另外就要趴著鍛煉背部肌肉,有時候趴著我們會支著她的腿讓他往前蹬,寶寶可能會覺得累了會哭,哭的不厲害稍微背上拍拍就好了,哭大了就抱抱哄哄,不哭在趴。
鍛煉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只有累了,寶寶才能睡得沉,睡得長,如果一天下來特別親密天天兜懷裡一直抱著,他沒有絲毫的運動,精力怎麼消耗,他怎麼會睡的沉呢,怎麼會容易哄睡呢,而且對脊椎不好。
崔玉濤醫生也非常建議寶寶經常趴著,做一些適當的運動。
『 規律的吃奶徹底改變寶寶的睡眠!』
起碼兩個小時喂一次,因為頻繁的餓,寶寶根本沒法睡。
最早是40分鐘吃一次,一次只吃個2,3分鐘,每次還睡不踏實,一會兒就醒。
給寶寶做檢查的時候被醫生強烈鄙視,她說按需哺乳不是無止盡的喂,每天6-8次差不多了,寶寶習慣這麼短時間吃,怎麼可能睡得好,然後書上說,要想延長睡眠時間,必須延長吃奶時間,最好是延長到兩個半到3個小時一次。
於是我就逐步延長吃奶時間,2個到2個半小時一吃一次,於是她在肚子不餓的情況下,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運動,運動之後可以吃更多的奶,睡眠質量就變得很高,原來白天睡十五分鐘就醒,後來就變成可以睡40-50分鐘(寶寶的睡眠40分鐘以上才算有效,10+分鐘那種就跟沒睡一樣),有些時候一天有一次可以睡到2個小時左右。
一旦白天每一次都睡飽了以後,醒來心情就很好,願意玩健身器,願意自己躺著不用抱,充足的運動之後,哄睡變得很容易。
『 晚上睡眠儀式的養成 』
接近八點左右洗澡,做撫觸,餵奶,關燈,放輕音樂或者白噪音,睡覺。
當然洗澡之前還是有很多準備工作的,為了讓寶寶洗完澡就可以吃奶直接睡覺,我都會在預定睡覺的時間之前一個半小時就把奶給他吃了,休息個30分鐘,就要運動一小會兒,然後稍微安撫一下讓他安靜下來,就準備洗澡了。在這之前就要把浴室的溫度都調整好。
洗澡,撫觸,抱到床上吃上奶,吃足一點,吃完了自動就睡了。
ps:
讓我抱著搖走來走去的我真心抱不動,我總是想辦法找寶寶舒服我也舒服的辦法,所以一般都是我斜靠在床上,讓寶寶趴在我身上,我就這麼給他拍嗝,一般拍一會兒就睡了(似乎趴在媽媽身上,聽著媽媽的心跳試是一件讓她很有安全感的事兒)。
- 當然洗澡要溫度控制好,別著涼了。
- 有時候吃完了寶寶一直扭,可能是吃得多沒順下去,那就趴身上拍拍隔哄睡。
- 當然個別時候還是晚上會反覆一下,比如8點睡下去,10點就醒了什麼的,還是要耐心的再哄哄。
- 有時候寶寶醒的晚了,比如7點又睡了半個小時,那就往後順延1-1個半小時洗澡。
『 晚上寶寶哼哼要不要理 』
別一哼哼就抱起來,我會先暗暗觀察,如果只是稍微扭一扭,眼睛不睜開的哼哼,就讓他自己學會入睡把睡眠接上;如果是睜開眼睛認真哭,我就馬上給喂,也不能讓她醒的太徹底,哭的太清醒了反而不好哄,喂完奶她滿足了就睡了,如果還是不行,千萬別很大陣仗的,開燈啊,這個抱抱那個哄哄,從這個房間晃到另外一個房間,千萬別!
有時候寶寶可能是不舒服,比如說鼻子塞住了不好呼吸,大半夜的盡量別開燈,輕輕的哄,讓她平靜下來就會舒服一點容易入睡,白天再來解決鼻屎問題。
『 連續睡眠高於一切,晚上不換尿布 』
我的概念裡面是寶寶的連續睡眠優先順序高於一切,除非她徹底的醒了,那就換一下,也別廁所跑來跑去,就在床上,準備好尿布和濕紙巾,稍微擦一下就好了。
不醒就不換,洗完澡就把紅屁股霜擦一下預防一下,然後尿不濕用的好一點,白天用s,晚上用m的,不會漏出來,也從來沒有紅屁股。
『 每天吃維生素D,嗮太陽還有媽媽補鈣這事兒不能忘 』
我到現在還在吃愛樂唯、鈣片還有補DHA的魚油,寶寶每天都會吃維生素AD,天氣好的時候會給後腦勺晒晒太陽,偶爾有幾天忘了吃,睡覺就不安份老醒。
最後啰嗦一句,
寶寶只是睡眠沒有規律,他需要媽媽的觀察和耐心調整給他製造一個規律,可以嘗試的方法多了去了,不是說抱或者不抱只有這麼兩個選擇。
之前看過一句話,帶寶寶就像牽著蝸牛逛公園,沒錯是很慢需要你的耐心細心,但是是你牽著引導她,不是她帶著你瞎逛,祝寶寶們都有一個好睡眠,不用撕心裂肺的哭~??(???????)??首先,刻意不哄孩子是不對的,特別是一周歲以內的孩子。
但我也要提醒一下,另外一種傾向:孩子哭了,就一定要去哄孩子,一次偷懶,晚一點點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這也是不對的。事實上,育兒很辛苦,有的時候媽媽會真起不來去哄孩子,或者難免有照顧不到孩子的情況。
其實關於哄孩子這個事情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他的需求可以得到回應,不是要嚴格做到有求必應,但能夠保證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是可以得到回應。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會有疲勞,意外事件等等。
所以對於這種事其實最忌諱的是極端化,大原則就是正常的回應,餓了餵奶,髒了換尿布,洗澡,病了去看病,太冷太熱了給孩子調舒服,什麼問題都沒有還在哭的話,就抱一抱,讓孩子聽聽你的聲音。也許是有嗝,也許是吃太飽了,一顆平常心對待就行。
養孩子現在很多理論還沒到可以用遊標卡尺,計時器那樣分毫不差的精準計算。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狀態的不了解和對未來未知的焦慮反而導致各種不必要的問題產生。
如果要說理論,事實上提出這個睡訓理論的教授自己,其實後來發現他孩子挺大了還是會和她老婆一起睡的,所以,哈哈。
我負責任的告訴你,那簡直是誤人子弟!謀財害命!
建議入一本《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西爾斯爺爺很明確的說了寶寶哭了就得抱!他說哭不抱,不哭抱的這個方法是很見效,但是見效不等於是好方法、不等於對寶寶是好的,只是讓自己省事而已!這樣做的結果是造成寶寶脾氣暴躁、無安全感!
並且我以我帶寶寶的經歷告訴你,排除餓了、拉了以外的原因哭了就得抱!
我女兒現在五個月。
2個月開始已經不滿足於喝飽睡飽了,開始有需求了,那就是要抱!她哭我就抱,按照西爾斯爺爺說的要給足她安全感,只有給足了安全感她才能獨立!
後來越來越厲害要抱睡,那就抱睡吧,哪個孩子不難帶啊?
滿3個月之後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1、她很愛笑,見到家人就笑,隨便逗逗就笑。
2、從出生就睡小床(和大人同房),不懼黑,燈關了她睡的更安穩,因為她知道只要她出聲媽媽就會過來!百天之後就攜帶自己入睡的神技能好嘛!每天晚上餵了奶,把她放進小床關燈後不過五分鐘她就可以睡著了。前幾天群里的一個媽媽在和我們說他兒子怕黑晚上要開燈睡覺,不愛笑。後來她說她就是一直堅持寶寶哭不抱他,在我們幾個媽媽的告知下,她說感覺很對不起兒子,這就是我親身經歷到區別。
寶寶還小聽不懂語言,只能通過肢體語言來感受你的情感,你愛不愛他不是嘴上說愛就愛了,他哭你都不抱他怎麼感受到你的愛啊?你的一個表情、一個語氣他都能解讀的,所以,我不會說話,你表騙我啊!
我真心是覺得看這種微信亂轉的東西看夠了!!如果你心智還不夠成熟到可以跟另一個成年人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就請不要結婚。
如果你心智還不夠成熟到可以無怨無悔的照顧另一個未成年人,就請不要生孩子。而不是一邊懶得要死的對哭泣的孩子不管不顧,一邊還拍視頻上網得意洋洋的炫耀。用各種證據表示,我才是對的,我才是真理。
然後又聚集齊了另一大幫只想生個孩子當裝飾品表示我是個辣媽而完全不想照顧嬰兒的粉絲~~~~
喂,責任心在哪裡啊到底!!!圖中分享的那個什麼亞歷媽,自私你就承認!!嬰兒在一歲之前父母確實是需要付出很多。包括寶貴的睡眠。但這種事情是有期限的,不是長年累月遙遙無期的。想永遠一覺睡到大天亮沒有人吵就請不要生孩子謝謝。
以上所有情緒只針對亞歷媽和一大票以秀孩子為樂卻不管孩子死活的辣媽,完全不針對題主,以下正式回答題主問題:
嬰兒哭了母親不僅要回應,而且是必須快速回應。(回應的方式有很多種,抱只是其中一種)有個數據是嬰兒的需求如果七秒內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形成挫敗感。挫敗感累積起來會很可怕。最後我有貼一個視頻給大家看母親的回應對嬰兒有多重要。(請往下拉)孩子不是機器,它有情緒,它會哭也會笑。哭是嬰兒的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份。允許嬰兒哭,安撫它,快速回應它,它才會慢慢建立起安全感和對世界的信任感。(簡單來說就是嬰兒會覺得噢這世上是有人在意我的這感覺真好)如果一歲之前毀掉嬰兒的安全感和對世界的信任感,成年之後不管用多少依戀都有可能補不回來。
1、嬰兒在一歲以前處於一個非常無助的狀態,它不會說話不會表達更不會穿衣服。有時候它哭是餓,有時候哭是冷,有時候哭是拉了粑粑不舒服了,更多的時候哭是因為沒有安全感。這個時候母親要盡量的關注它,給它適當的反應,而不是任憑它把嗓子哭啞,讓它體會到它是被愛被關心著的,而不是被放任在一邊的。當然不是說嬰兒一哭一定要抱,有部份研究顯示母親把手給嬰兒握住反而更能讓孩子更快的放心。當然這也只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具體有很多方法可以參考~~有的母親是親身經歷表明只要她躺在嬰兒身邊嬰兒就能睡得特別香。
2、如果連一個母親都不能給孩子毫無保留的愛,這個孩子的人生將是非常杯具的。尤其三歲之前,嬰兒跟母體是有情緒關連的。也就是某一程度上的心靈感應。如果母親刻意切斷這種情緒關連,嬰兒就會切斷對外界的依戀和探索慾望,相當於是把嬰兒扔在情緒的沙漠里讓它自生自滅。
3、不要談哭色變,哭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接受這種自然的情緒反應。既然大人也會哭,那嬰兒在不會表達的情況下用哭來表達不是很正常嗎?自閉症的孩子已經完全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大多數時候他們完全不哭而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問一下家長們,你們願意自己的寶寶是這樣的嗎?不代表哭就是不乖,不哭就是乖。有一天孩子要是完全不哭不表達了,那時候哭的就該是你們自己了。
4、最近在看積極心理學。裡面很重要的一句話是。「准許自己為人」。准許自己為人就是准許自己犯錯,准許自己有正常的情緒反應。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可以准許嬰兒為嬰兒?嬰兒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接受這個事實,嬰兒就是會哭的,他們不舒服了就是會哭的。哭沒有不好,哭是個中性的事物。我們的觀念里覺得哭不好是我們人為的為它貼了標籤。接受它。
5、不要跟三歲以前的嬰兒談獨立。跟這個年紀的嬰兒談獨立無異於推它去無助的境界里自生自滅。成年人要給予一個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愛,而不是抱怨和惡意。
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聽身邊一些父母會跟兩三歲的孩子說:抱什麼抱?你都這麼大了!哭什麼哭!
又或者是你為什麼這麼不懂事!!
如果在嬰兒小的時候你把嬰兒推遠,如果這個嬰兒能平安長大,就要對它長大之後跟對你的情感漠視有心理準備。而不是又去指責別人不管自己~~~
人不能把理都佔了。就醬。不哭的孩子最早應該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提出來的。你們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他三個孩子最後的結果。沒錯,是很出色,上名校,讀博士。我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他其中一個孩子30幾歲就自殺了。甚至連帶著連外孫也不快樂。(剛仔細看了下別的知友已經貼上了這篇 文章 ,請參見 @故事 樓上的回答)。
就醬了。世間萬事都沒有捷徑。父母是可以安枕休息不管嬰兒,但這對嬰兒的人生造成的巨大創傷也請你們要有心理準備。
————————————————以下為6月18日補充分割線————————————
如果有時間的同學,請你們看一下這個視頻,still face experiment,一共兩分多鐘。旁白部份我有簡單翻譯在下面。
Still Face Experiment_在線視頻觀看
前一分鐘里,媽媽對嬰兒的一切都有所反應。嬰兒笑的時候她笑,嬰兒指給她看某處的時候她看,媽媽陪著嬰兒玩。這個時候兩人之間的能量是流動的,溫暖的,兩人之間是有聯結的。
後一分鐘,媽媽對嬰兒的一切都不再反應。嬰兒非常迅速的就察覺到了媽媽的轉變,然後嬰兒用了一切手段想讓那個熟悉的媽媽回來。(也就是注意力重新全部放到她身上)一開始,嬰兒笑,試探媽媽的反應。然後她又指向某處,媽媽仍然沒有反應。大概半分鐘後嬰兒就開始發出尖叫,試圖引起媽媽的注意。(有沒有覺得尖叫這一幕很熟?有多少絕望的孩子要用這種方法來引起媽媽的一點可憐的關注)然後嬰兒四處張望,希望找到這一切的原因。當然,她太小了,不知道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最後終於崩潰大哭。從一個對一切都很滿意的嬰兒,變成一個崩潰大哭的嬰兒,這中間只需兩分鐘不到的時間。一個母親對嬰兒2分鐘的漠視,就能夠得到一個挫敗感嚴重的嬰兒。你們可以想像一下長時間的漠視會帶來什麼。所以我很喜歡的《西爾斯親密育兒法》里,西爾斯是建議在六個月之前母親盡量給足親密 ,給足安全感。當然各派育兒理論都有不同,西爾斯也不是唯一一個建議親密育兒的。有各種兒童心理學的書籍都可以看一下~~~~這樣,大家才能相對合理的來討論育兒這個話題~~
————————————————以下為6月19日補充分割線————————————
今天看一個父親的微博,王人平的微博剛好第一段是這個: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就在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
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的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在最後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王爾德今天早上在讀海靈格《愛的序位》,讀到這樣一段話。
P324 :
你的注意力都是放在你認為對自己好的事情上,也就是你的需求上面,但卻不是孩子的需求。
一旦你的需求對你來說比孩子的需求更重要的話,那麼你就是無可救藥了。(話有點重,但是因為文中例子比較特殊,涉及到不孕和養女,不想扯太遠,只貼這句話。)轉化一下,放到題主的問題上就是。當父母夜晚需要清靜的需求和嬰兒夜晚需要安撫的需求發生衝突的時候,嬰兒的需求應該大於父母的需求。因為嬰兒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愛真的遠遠大於父母需要嬰兒,當然孩子長大之後是有可能反過來的。不過海靈格也堅持伴侶關係大於親子關係,母親不能在執著於嬰兒的同時忽略丈夫。(所以女性這個角色真是難啊~~特別特別難~~~夜奶最好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父親如果能適度協助將會減輕很多媽媽的壓力。)
另外再貼一個案例,來自心理學家武志紅的微博分享。著作權屬於原作者方怡女王。母親需要看見嬰兒的需求,才會有更多愛萌發~~~
願能看見更多愉快的母親和寶寶~~~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
http://weixin.qq.com/r/1EhHX6vEJfZare889x3G (二維碼自動識別)
那位「鳴人媽媽」的孩子成為火影了咩?....
--------------------------------------------------------------------------------------------------------------------------------------------
賣萌結束,本人三流水準的高級育嬰師...以下的話聽聽就好。雖然談論《史記》不用先來一刀,但是,專業知識還是有用的吧。比如,我覺得藍帶是最有用的!知乎有藍帶大廚願意請吃飯咩?
心理學發展了,結果就是好多人發現一個名詞就覺得這就是聖經了。所以,我一直主張要學好高中政治啊喵,我記得上面有一句:真理是具有具體性和時代性的。
我想支持這位鳴人媽媽...哦不,是名人媽媽的觀點是:不能培養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但是,看清事實啊,這是一個一歲以下的寶寶誒,這哪裡是習得性無助啊,這是真無助啊。
孩子在一歲以前是不會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願的,基本上所有的訴求都是通過一個方式來表達——哭。通常,即使是孩子莫名其妙的哭,很多媽媽都會知道原因是什麼,比如,渴了,餓了,尿了~如果你不知道,這說明你不夠了解自己的孩子;那麼,請去請一位專業人士好嗎。
如果不是以上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其他要求沒滿足的話,孩子哭鬧不止,最大的原因就是一個——恐懼。嬰兒對自己母親的依賴是很強的,所以,在母親沒有陪伴身邊的話她會哭鬧;或者,哭鬧一下,以確定媽媽還在陪著我噠~有木有很可愛~這是正常是安全需要啊....
而當她哭鬧的時候沒有被即使關注的話,大部分嬰兒會停止...這不是她理解了不許胡鬧。而是,生物進化的遺留。一個離開母親保護還大聲喧鬧的幼獸,被變成不二家的幾率是很大的...
在哭鬧卻沒有得到關注的情況下,嬰兒的內心是非常不安的;一兩次還好,時間長了對嬰幼兒的心理和智力發育是非常不利的。特別是早產兒,對母親的依戀程度比一般嬰兒要高得多。作為一個母親,請重視孩子的這些需求,
不知道大家有木有觀察到,嬰兒獨自睡覺時會睡到一半突然醒了,然後,無緣無故的哭?這基本就是嬰兒感到不安了,哭是為了呼喚母親。這裡可以有個小招數,大家準備一個收音機,然後調到發出雜音的狀態,聲音調的很小,在這樣的情況相愛嬰兒反而會感到安全。
最後,一歲以下幼兒需要的是母親的愛,請重視她們的需求。
-------------------------------------------------------------------------------------------------------------------------------------------
嗯~這真是有意義的一天啊~我去吃面了~以我的育兒經驗來看:
最重要的,首先你得搞明白他為什麼哭?
這很重要,他也許是飢餓,口渴,濕尿布裹太久,被蚊子叮了大包,睡姿彆扭,太熱,太冷等各種原因哭,很有可能是真的需要你幫他解決一些問題,首先你得判定是不是因為這些特別的原因,不考慮和查看這些因素,一味武斷得處理寶寶哭鬧是很不負責的。即便沒有以上所說的特殊原因,並非所有的寶寶都會哭累了睡覺
有很多寶寶真的會哭到聲嘶力竭而就是不睡的,我也試過這個方法,我家寶寶當年狂哭半小時,休息5分鐘繼續狂哭。。。而且真的不知道這樣持久的狂哭是不是對寶寶的生理有傷害,反正我是不太放心即便寶寶愛哭,不想他對抱和哄產生依賴的話,放任不管絕對不是唯一的選擇,至少我看來,不是個好選擇。
長遠來說放任寶寶哭不管是否會造成寶寶心理上的問題,我沒有專業研究和大量數據,沒有發言權,還請專家賜教
可以考慮的方法,例如輕柔的音樂,玩具,安撫奶嘴等等好多手段呢,我家寶寶當年就特別愛聽音樂,首推George Winston的Colors Dance,一聽就安靜。
放任不管,我覺得做父母的多少有點不負責任的嫌疑。心理學專業人士來答,0-1歲之間是人建立安全感的基石時段。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和關懷,得不到應有的安撫和親吻擁抱,成人後就很有可能變成一個永遠都無法在安全感上得到滿足的人,再好的一段關係,友誼親情愛情,都充滿了試探、猜疑和過度的自我保護色彩……
看關鍵詞「很有可能」=不絕對,但可能性非常大。
另外,多少關懷是足夠的呢?多少安撫與擁抱是不過多的呢?又要防止形成依賴性人格哦!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要摔杯子了!別聽專家的,聽你本能的,作為父母,人類有原始本能,去最好地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全面發動你的智慧、愛與靈敏的感覺,你就是最好的父母,不完美,卻是你能給的最好的,就可以了。
也別妄想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我們最終獲得的就是屬於你自己的那個孩子,她/他的所有,基因、習慣、性格……都來自於你的遺傳或者影響,我覺得這就挺完美。
盡信書不如無書!2017年10月20日更新
二公子也8個月了,來補充一下。
二公子睡眠很有規律,晚8點早7點,中間吃兩次奶,上午10點小睡半小時,中午1點到4點午睡。
一定要從嬰兒需求出發,不能為了大人省事而罔顧他渴望親密的需求,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家大公子是高需求寶寶,二公子睡眠就比哥哥好很多。
大公子是個早產寶寶又是個睡渣,直到一歲十個月才睡整夜覺。於是二公子出生之後我一直在探索即親密又能讓他睡的好的辦法,基於兩娃再總結一下:
1.睡前準備:換上乾爽的尿不濕,房間的光線、溫度、濕度調整一下。例如午睡需要拉一下紗簾,避免有直射光射到娃身上;夏天需要開空調;有暖氣時開加濕器;
2.睡前儀式:包上包被,打開白噪音,和他說寶寶要睡覺了哦,二公子睡眠出生就睡小床(睡渣哥哥一天都沒睡過小床,閑置4年的小床終於派上用場。。。),但是下半夜4點-7點,二公子有時會哼哼唧唧要求上大床睡,我就會把他抱上來,一覺到天亮。
3.如果寶寶睡不安穩,要找原因,千萬別勉強他。半歲前如果扭來扭去,哭聲尖銳,進餐不足一小時,極有可能是腸絞痛或者脹氣,這個時候先試一下拍嗝和飛機抱再常規哄睡。
年幼的孩子睡不安穩是遠古哺乳動物的天性,睡的太沉容易被危機四伏的自然界吞噬,要到4歲左右孩子的睡眠模式才能和成年成基本一致,
===========以下為原答案==============
一歲一個月小男孩的媽來回答這問題。
孩子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千萬不要妄圖用訓練的辦法來打造一個「乖寶貝」,他是一個人,你的血親,不是實驗品。
我寶寶早產一個月,是個高需求寶寶。前3個月基本是一小時一吃,必須抱睡+奶睡,我產假期間都是用背巾把他兜在我胸前的。那時我娘親很有意見,認為我這樣會慣壞他,但是我和老公堅持給他盡量多的擁抱。
4個月之後,寶寶的粘人需求逐漸下降,對我們的信任感與日俱增。6個月之後肢體語言發達後,他就開始用手指或者眼神還有咿咿呀呀來表達他的意願了,現在我兒子已經成為小區的模範寶寶了,他們形容就是從不見有哭聲的那家寶寶。關於睡覺習慣養成,我的方法是:
1.母嬰同床,這樣無論是我還是寶寶都能睡的很好,他不驚醒,我不用起身安撫。
2.晚飯後安排活動,我們一般是8點到9點去逛個超市或者去小區廣場溜達一圈。
3.9點準時洗澡,吃奶,然後播放《雪絨花》,只留小夜燈,摟著他一起睡。他期間會多次想起來玩,千萬不要逗他,裝睡,如果翻身起來就輕柔的把他翻回去,繼續裝睡,基本上來回幾次就能入睡。我兒子能一覺睡到早上8點。
4.特殊時期哭鬧,如腸絞痛、長牙、生病,試試背巾或者用柔軟的毛巾裹緊他的上半身。最後說一句,小孩的地位和我們是平等的,他降生到這個家庭,不能把他當做敵人,成年人到陌生環境尚且局促,何況這麼小的嬰孩驟然來到這個世間?
===========620更新===========
網上很火的一組圖,這麼親密的日子,其實就幾年而已,每一天都不會重來。
本題必須我來答~!!這個問題曾經在網上有過一篇非常棒的帖子反對此方法!!!
我看了那篇帖子之後就收藏了,並且推薦給身邊所有的新晉媽媽。
一定不要那樣去訓練孩子!!!!
否則你和你的孩子會痛苦終生!!!
此貼一定要頂上去讓所有人看到!!!
最後,覺得這是篇軟文的童鞋們,麻煩你們先思考下她說的到底對不對,如果是對的,那軟不軟文又有何妨,這會避免多少心理問題兒童的誕生?減少多少的家庭悲劇?如果覺得不對,就指出錯誤,不要老拿軟文說事,能給我們帶來正確知識的文章我們永遠歡迎。
以下是那篇帖子全文: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只是發表這些觀點的人,沒有告訴你故事背後驚人的真相。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母嬰關係則是重中之重,決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做為心理醫生,大量個案是母嬰關係失敗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難以言表,非常艱難而長期的自我成長才能修復。寫下此文,希望媽媽們看到真正的心理學,不要隨意使用網路流傳的育兒法無謂自坑。育兒,愛與自由是永遠的答案。
一、哭聲免疫法在西方的起源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這是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的名言。現在國內網上瘋傳的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行為主義者的理想國就是一個徹底程序化了、光禿禿的,沒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聖的精神存在,而是機器,環境怎麼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來看看大師本人的家庭被訓練得如何。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
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這本書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他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
「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痛苦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了行為主義而學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納。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其前妻的二個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倡導並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Mariette記憶中,媽媽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悲劇的種子其實早在華生童年已經種下。華生的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華生受同學欺辱,並因暴力行為而兩次被捕。童年對愛的絕望,讓
約翰·華生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個「沒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國」。哭聲免疫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曾在美國風靡一時,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後,此方法終於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如今,在歐美生過孩子的媽媽都會得到助產士和醫生的「親密育兒」的建議。親密育兒,按需餵養,已經成為歐美國家最基本的共識。
二、哭聲免疫法的真實案例
1,我的同行,一個從重度創傷童年走出,但不斷自省並且帶出健康快樂孩子的心理醫生,她的姐姐則走向另一端,使用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堅信嬰兒是在用哭泣威脅自己,定點餵飽奶後,既任憑嬰兒在哭泣中入睡,妹妹極力勸阻無效。等到了上小學的年級,姐姐的孩子被確診兒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2,我微博的網友評論;「我哥在加拿大,鄰居是倆高知,信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出生後單獨睡房間,苦得死去活來也不去管。孩子6歲還不說話,現在孩子10歲,從很小就被診斷為自閉症。」
3,網友私信告訴我曾使用哭聲免疫法冷酷訓練孩子,現在孩子被診斷自閉症。
4,一名愛護子女、堅持喂哺母乳的好媽媽,疑為儘快教懂3個月大兒子「一覺睡到天光」,昨凌晨縱聽到愛兒哭喊亦忍心不予理會,豈料及後男嬰俯趴在床窒息死亡。
以上個案,哭聲免疫法的擁護者可能大呼冤枉,辯解哭聲免疫法不是說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長反應時間。經常聽到嬰兒哭鬧卻不及時反應的媽媽,可見已喪失很多母性本能,再加上「科學理論」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時回應是對的。在這些可怕觀念的毒害下,媽媽對嬰兒越發冷漠,堅信嬰兒在用哭泣威脅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時候,放任嬰兒哭泣怎可避免?
即使嚴格按照第一次延遲5分鐘,後面逐步加長的原則訓練,對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礎也是摧毀性打擊。三 從專業心理學角度解讀親密育兒
嬰兒出生後處在和母親一體的感覺中,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回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整個世界已經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
孩子在出生大概頭2個月里處在「正常自閉期」,這個期間孩子對外界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孩子的感覺里,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既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以嬰兒為中心」的母嬰關係里,嬰兒自主地微笑,激蕩起母親的喜悅,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衝過去撫慰嬰兒。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成為心理學所說「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會發自靈魂深處對生命充滿熱情和創造力,於人友善,同時會堅定的捍衛自己。用印度瑜伽的說法,「心輪」較敞開的人自然有這種呼應能力。如果媽媽自身也得到愛比較少,更偏重頭腦,心的感應能力偏弱,尤其是頭腦還被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佔據時,更容易遵循教條而不是心靈。
孩子的全能自戀較充分滿足後,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體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後,嬰兒對世界有一個最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在遇到挫折時就想要毀滅一切。連環殺人狂,精神分裂症等最嚴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戀重度受損的心理基礎。
哭聲免疫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破壞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孩子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願,我哭的時候TMD的居然不及時回應我!」可能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小嬰兒感覺里,整個世界開始破碎,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
一些網友的微博回復:
「小時候常被可怕的夢魘纏繞,夢境怪誕沒有內容,多是一些諸如不斷旋轉的無底洞或者象蛇一樣盤旋的奇怪線條。我總在恐懼中哭著醒來,卻發現自己一個人躺在沙發床上,哭了半天卻還是沒有人理睬。父母從未真正意義上陪伴過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長大後總感覺缺乏安全感以及與父母親情連接斷裂障礙的因素之一。「
「以前寶寶哭,我有時候,是偶爾,不是經常,會故意不理,聽她哭我會覺得隱隱開心。後來我明白,原來是我小時候經常被漠視,曾經被放在村子的路上哭了一天沒人理。懂了這個後,我再也不會漠視寶寶哭了,也不會覺得高興了。」
在得不到回應的煎熬中,嬰兒會累積巨大的恐懼和憤怒。到了兒童期,可能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就會讓孩子無理取鬧大爆發,對父母拳打腳踢,瘋子一樣不可理喻;有時候面對一點危險都沒有的事物,卻驚恐發作,害怕得恨不得躲進子宮裡。完全不像正常兒童,面對新鮮事物,可能有點害怕,但還是滿懷好奇去探索。
我在新浪微博上批判了哭聲免疫法之後,網友們的評論,讓我再次震驚這種方法的危害是多麼廣。很多媽媽反饋,在使用了哭聲免疫法後,寶寶臉上的快樂越來越少,不愛笑也不愛看人,寧願自己玩,果然「乖」了很多。其中一個讓人特別吐血,媽媽定點哺乳,極少抱孩子,現在2歲多異常的「乖」,很少哭,而且大人一說他,就馬上止哭,腳被劃傷,拖了一地血腳印,卻不哭不叫疼。2歲多,就已經像「殭屍」一樣,這孩子未來精神分裂或者重度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極大。
如果媽媽渴望一個安安靜靜的「乖嬰兒」,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此外任何「無理取鬧」都不願理睬甚至打擊,孩子只能主動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僅剩一點維持活著,不再對這個世界發出吶喊,成為一具悲哀的行屍走肉。
特別宅的人,很可能是因為曾經的欲求不被看到,從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再無法和人產生交集和共振,成為一個不惹麻煩,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人群中如同孤島,這是好深好深的終極悲哀。
四 夜哭,因為孩子需要你
有些專家說孩子夜醒頻繁會影響大腦發育,建議戒夜奶,訓練完整睡眠。如果任憑嬰兒哭,確實會哭累了自己睡著,腦神經繼續發育,只不過發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執分裂」的神經迴路,為嚴重的人格障礙打下基礎。
有些嬰兒經常會在夜半啼哭,於是一些「專家」又跑出來指點,說夜奶頻繁會導致嬰兒睡眠不足,影響大腦發育,要戒夜奶。相信這些說法的媽媽,如果你自己夜裡餓了,或是做噩夢驚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還是給你熱點牛奶,來個溫情的擁抱?
嬰兒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體穩定性」。就是說,一個東西,看見的時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見就不存在了。我家貓就是這樣,乒乓球如果滾進沙發底,小貓咪不會去找,大貓咪知道乒乓球雖然看不見但還是存在,會去沙發底尋找。這就是為什麼,嬰兒喜歡玩「藏貓貓」遊戲,大人用手把臉蓋上,再打開手露出臉,嬰兒會很驚喜的笑,因為剛才你明明不存在,怎麼又出現,然後又消失,又出現,太神奇啦。大一些的孩子,已經建立了客體穩定性,這個遊戲就不再逗笑。
有時候媽媽僅僅去上了個廁所,嬰兒也會大哭,因為真的以為媽媽消失了。嬰兒需要經常透過媽媽的撫慰,確認自己和媽媽的存在。就像鏡子一樣,嬰兒透過媽媽溫情的容顏,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有些「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記不住自己和別人臉部的細節,因為他們曾經很少得到媽媽深情的注視,即使看到媽媽,也常是空洞無物的眼神。
《生化危機》系列電影,如同噩夢一般,很像嬰兒的思維過程。嬰兒的世界充滿幻想,沒有邏輯,既有美好創意的一面,也有如《生化危機》一般的破碎和噩夢,佛洛依德稱之為「初級思維過程」。這個過程,通過父母的撫慰,逐漸人性化,邏輯化,同時成為天馬行空般創造力的來源。
孩子莫名其妙的夜哭,焦躁,驚恐,很可能是感受不到母親的存在,陷入混亂的初級思維過程,無法將現實和幻想區別開來。這個我自己深有體會,《生化危機》里的小女孩還有超級武器型媽媽,而我的夢裡只有殭屍怪獸和死亡。如果這個時候還要訓練孩子「獨立堅強」"完整睡眠」,就是將他推進無底的地獄。不知道那些為孩子腦神經發育著想的專家,這時候是要保護孩子發育什麼呢,發育被迫害妄想的神經迴路?
摘錄一些網友的觀察體驗:
「還記得我給兒子斷奶的時候,平時從沒看過孩子的奶奶和姥姥都跑來強行讓我和兒子隔離,才7個多月的兒子突然看不到媽媽,一整天哭得撕心裂肺!好似他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我記得那天下大雨,從外面趕回家的時候自己也哭成淚人!一進家門,兒子看到我時那個眼神我永遠都忘不了」
「小月齡寶寶夜奶有著填飽肚子和滿足心理需求的雙重作用。大寶寶吃夜奶滿足心理需求居多!快三歲的小小米同學依然會在生病,遭遇挫折等等之後要求頻繁夜奶,之後明顯心情修復的十分不錯。「斷夜奶」只有傷害!」
「說到我心坎里了,瓜哥是個夜奶頻繁的孩子,我也經常被提醒或者教育說夜奶頻繁對孩子發育不好。對比我持置之不理的態度。我沒聽說過誰家孩子因為夜奶頻繁長大成了傻子,我只聽說過三歲定八十。我小時候就有對黑夜的恐懼,我想我的孩子也一樣,所以在他每一次夜醒的時候我都會把他摟在懷裡,告訴他媽媽在。」
所以,孩子哭,很簡單,依母親的本能,去撫慰他。任何違背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當然,這也是心理醫生有飯吃的基礎。為了避免你的孩子將來花大量時間和金錢看心理醫生,盡情的親密育兒吧。無論他的"正面"行為,如微笑,還是"負面"行為,如哭鬧,都能得到及時而溫暖地回應,他會感覺自己的雙腳紮根大地,踏實而心安。他可以成為靈魂深處召喚他成為的人,世俗的價值體系可能會嘲笑他,最終,他的成就讓世人驚為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其實,他只是一個最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本應得的愛。
孩子夜哭夜奶頻繁,確實會讓母親疲憊不堪。如果母嬰之間心的鏈接增加,孩子經常感受到母親的存在,可以減少夜哭的次數。若和孩子之間的鏈接不深,請不要責怪自己,因為你自己在嬰兒時期,也沒有經常被母親深情地「看見」。平時可以有意識的多去感受嬰兒,比如讓自己全身放鬆,觀察嬰兒的呼吸,同時也感受自己的呼吸,母嬰之間呼吸的節律,如協奏曲一般。這就是一種催眠練習,非常好的增加心與心的鏈接,讓人活在當下,存在感十足。當人體驗到當下的存在感,「頭腦的我」卻很容易焦慮恐慌,練著練著就想逃離當下,思緒飄走。如果有情緒升起,則繼續觀察這個情緒,不評判,不阻礙,不逃跑,讓情緒自由流動。這就是提升覺知力和平等心的「生活禪修」。嬰兒天然地活在當下,和萬物鏈接,藉助嬰兒的存在,覺知自己,事半功倍。請珍惜這個神奇的生命,深愛他,就是重新療愈自己「內在的嬰兒」,讓曾經受傷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長大,再一次面向心靈去生活。
五、如何辨別真偽育兒經
網上育兒經眾多,真偽難辨,如果父母拿孩子做了實驗才知道對孩子影響如何,實在是難以挽回的悲劇。其實父母並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養育好孩子,我們可以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辨別育兒經:讓你看後愈發覺得孩子有問題,需要教育改正孩子的,那只是頭腦的排泄物;如果育兒經讓你讀後愈發反省自己,增加自我認識,則是真正成長的力量。
後記:親子關係這個話題,真是幾萬字也寫不完,因為太多活生生的個案,揭示童年親子關係對孩子未來婚戀、事業人際關係等所有方面決定性的影響。這些影響,和我們通常以為的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父母從小訓練嬰幼兒獨立,將來孩子並不會獨立,反而會在成年後的某個時間退行成無能的嬰兒,給家庭和事業造成巨大損害。真正獨立自主的人,一定是童年對父母的依戀得到足夠滿足的孩子。為了用專業心理學解讀親子關係,我寫了一本小書《孩子,無需教育》,這其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教育孩子的書,而是給所有父母或者孩子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的書。預計今年年底上市,感謝微博網友們的不斷支持和鼓勵。
最後一句話送給自己和所有人共勉: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花生從小不怎麼愛哭的,除了下雨天。
每當到了下雨天,她就不甚安穩,總是哭一會兒再哭一會兒,斷斷續續的,無限憂傷。
對於一個七十天就能睡整宿的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開心的事兒,睡不好,自然不開心,擱我這兒,我也會狂躁的。
怎麼辦呢?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不怎麼願意抱孩子的媽媽,尤其是看不慣人家抱著孩子抖啊抖睡覺的那種,可是,她哭了,我總要管啊,尤其是那麼一丟丟大的人,你不幫她,誰幫她?
有一種親子活動叫做新生兒撫觸,不知道那些個媽媽聽過沒有?
每當到了下雨天,晚上她睡不太安穩的時候,我就調高室溫,讓她只穿著小尿褲,光禿禿的趴在我的身上,再蓋著小毯子,聽我的心跳,我給她唱歌,捏小鴨子,拉拉她的手或者親親她的額頭,或者讓她躺我身邊,我拍拍她,親她一口,繼續唱歌或者捏鴨子,摸肚子,一切看她的心情,偶爾也抱抱她。
反正,我的想法就是,讓她知道,媽媽在她身邊,不要擔心,不要害怕。
也許是心靈感應吧,小東西會在我的歌聲中,慢慢的入睡,一夜好夢,或者有時候捏著小鴨子,哭聲戛然而止,這傢伙掛著淚珠兒睡著了。
俗話說,最長情的告白就是陪伴,剛出生不久的寶寶,很多時候,根本不適應外界環境,因為和在媽媽子宮裡的感覺實在是太不一樣了,加上冷熱敏感,聲光轉換,腸道刺激等等,不舒服了,害怕了,除了哭別無他法。總不能開口告訴你他需要什麼吧?不把你嚇死才怪。
所以,我們做媽咪的,要給予安慰,給予幫助,給她們足夠的安全感,親親抱抱摸摸唱歌等等,而不是聽之任之做壁上觀。
這樣冷漠訓練出來的孩子,會過早成熟的,對人不信任,性格敏感。不會是你想要的孩子的。作為小時候曾經被這樣實驗的人,實在忍不住來回答問題!!千萬別這麼干!!
這種什麼不抱不哄,用小孩的哭聲來制止哭的做法,一點都沒用。
小時候我爸媽都是雙職工,我媽一周有好幾天還要三班倒,這時候晚上就只有我爸來帶我。有一天鄰居阿姨來告訴我媽,說經常晚上都聽我撕心裂肺地哭,好幾次都忍不住要去敲我家門。於是我媽就去問我爸,他說他在訓練我,開始只是用不理我的方法,後來發現沒用,就用書上寫的讓娃聽自己哭聲的方法(就是以上的哭聲免疫法),還拿出錄了我哭聲的磁帶。我媽後來和我說:「那個錄你哭的磁帶就整整30分鐘!!而且他說他訓練了快兩個月了。你爸的心太狠了。」
我一直極度缺乏安全感,對除了親人以外的人都感到不太信任,非常獨立,幾乎不會尋求他人的幫助,朋友很少,當然男朋友也一直沒有交。雖然從小時候一看恐怖的東西幾個星期睡不著到現在只要熬2個晚上了, 但晚上還是睡得特別輕,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醒過來 。
不敢肯定就是被我爸實驗的原因(或許還有其他因素),但我小時候每次害怕去找我媽睡覺,她都會埋怨一次我爸。我家裡人都是比較外向的性格,而我姐姐更從來沒有這樣的問題。
千萬不要為了省事拿什麼也不懂的嬰兒來做什麼實驗,稍有點差池就夠小孩一輩子受的。
哭了到底抱不抱?抱了會不會養成壞習慣?不抱會不會心理有陰影?當媽的沒有不被這個問題搞迷茫的……我曾經也如此。到底抱不抱?
先說說我家果汁的情況吧!
前段時間,好朋友敏敏來我家看望果汁
一開始果汁認生,害羞的一直躲在我身後
沒過5分鐘,和敏敏就像老熟人一樣嗨玩
敏敏職業病又犯了
一邊和果汁玩,一邊觀察她
笑著對我說:
順便我倆也聊到了親密育兒法中關於孩子哭鬧要不要抱的問題
她說:「果汁這麼有安全感,親密育兒功不可沒」
回想起一年前果汁剛出生不久...
每次她只要一哭
愛的本能,都會把我「嗖」的彈到她身邊!
排除了:餓、屎、尿、熱等問題後
抱在懷裡安撫一下她就安靜了
我積極地回應著,果汁所有的哭聲
但是...
這樣的堅持,卻時常遭到其他「門派」的圍攻
所以家裡經常關於"孩子哭了要不要抱"展開世紀大辯論
我一直堅持孩子太小一定要給予愛的回應
而爺爺奶奶卻總是用傳統的思維勸阻我說:
「孩子不能一哭就去抱,以後該累人啦!」
以前看過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籍,裡面提到:
0-6個月的寶寶還沒有建立基本的&<因果關係&>
控制大人這個說法對於過小的嬰兒並不成立
哭是在表達需求(哭餓累困熱)和抒發情感(害怕等)
我說:「不理睬果汁的哭,對她會造成傷害的...」
爺爺奶奶卻覺得呆媽有些呆板,照書帶娃不可取
揮一揮手說:
「孩子才那麼小,哪兒知道啥叫傷害呀?!」
我說:「爸,您養了那麼多年花,其實孩子和花一樣」
用愛澆灌的寶寶,內心開滿陽光
看我很堅持要給抱的原則,他們也會尊重
但有時候還會拿鍛煉孩子、培養獨立來說事兒:
「讓她哭哭有好處,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性」
可是呆媽真心不認同,因為
不建立在安全感之上的獨立,都是假獨立
相信世界是安全的,才敢去闖關啊!
不過讓呆媽最無語、最無力反抗的還是那一句:
「你們小時候都是這麼帶大的」
分分鐘1000點傷害...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
每個寶寶獨一無二的氣質,需要獨家定製的愛
馬伊琍在那篇刷屏的《孩子,你慢慢來》中提到:
曾經風靡全美
坑爹坑媽又坑娃的&<哭聲免疫法&>
有一個美國醫生,把孩子當成冷冰冰的訓練工具
他堅持孩子哭著哭著自身就能產生免疫
若干年後大家驚然發現:
連他自己的孩子都有些精神問題
N年之後,那些信奉他的人深受其害
他們孩子從小就感受到母親的生疏
內心總是沒那麼陽光
哭聲免疫法的失敗在於沒有積極的回應
違背愛的本能,那些美國媽心也真是大...
呆媽發現
其實家裡老人一直嘮叨的「不要抱不要慣著孩子」的說法
就是中國式「哭聲免疫法」,異曲同工
隨著果汁不斷長大
呆媽「驚喜」地發現,最悲催的是:
該抱的時候不抱,不該抱的時候瞎抱!
現在果汁1歲多了,哭鬧很少了
偶爾有哭鬧,也是在表達需求
這個時候,你想抱也不能解決問題了
而是需要其他方法:比如轉移注意力
這個時期的寶寶哭鬧,基本上等同於「開口說話」
所以需要媽媽讀懂不同的哭聲
理解寶貝的需求
然後耐心地引導
所以
到底要不要抱,呆媽的做法就是:
沒有絕對!看年齡,看情況!
不同階段的孩子哭鬧應該有不同的應對策略
0-6個月很小的時候要經常抱寄予安全感,建立親子依戀
稍大一點,寶寶越來越「精明」了,光抱不管用,還要配合巧妙引導
呆媽不想為了所謂的「觀點鮮明」而違心站在一邊
孩子越來越大,我也越深刻的體會到:
育兒中很多情況沒有絕對,只有相信自己做媽媽的本能
愛的本能,就是最好的選擇
----------------------------------
嗨,我是呆小賀
89年肥媽一枚,育兒小能手
用我丑萌丑萌的自學漫畫,
給你分享實用又好玩的育兒經驗~
來微信找我吧~
微信公眾號:呆小賀(iD:daima2015)
扯他娘的蛋!
一看到這種反人類的言論我的火就衝到腦門頂,他是個嬰兒啊!他所有的所有都依賴於你,他在痛苦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不去抱他,那那對兒爹娘跟禽獸有什麼區別!
一個嬰兒,不會說話,不會行動,他餓了,渴了,無聊了,困了但是睡不著,肚肚疼了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沒有辦法表達,他只能哭,只有哭。這個時候,作為他最親最愛的人,尤其是娘親,竟然能看著他哭?跟他說寶寶你要堅強?你哭就是運動,動動更健康?
我問你,你難過的時候希望你的愛人朋友家人抱抱你為你擦去淚水還是放任你哭,撇給你一句哭累了睡吧?
你如果躺在床上動不了,是希望別人給你拿水拿飯還是撇給你一句哭哭更健康?
我兒子從小就是個難哄的孩子,白天哭夜裡哭,哭得全家人都崩潰了,但是誰都搶著抱他,想盡一切辦法撫慰他,讓他慢慢安靜下來。所以他才會成長為一個信賴家人,依賴家人,樂起來見牙不見眼的好小夥子,當然他才兩歲,稱為好小朋友更恰當一些。
親,愛是控制不住的,我不相信哪個媽媽有那麼狠的心腸用自己的孩子做實驗,相信我,當你看到你的寶貝哭的時候,無論何時,無論你有多困多累,你的本能一定是抱他,親吻他,讓他知道,媽媽永遠都在,媽媽永遠都值得信賴。
不說了,去抱抱我兒子,好想他,順便消消火兒。
沒有理論,只有實際操作。女兒2歲多,1歲前基本就是寵著,哭了就抱,要吃奶就吃,晚上醒多少次都是這樣,月子開始一直都是我自己帶。現在2歲多,也沒見多嬌氣,該自己玩的時候一門心思自己玩,我每周2天得出去辦事走一整天也是完全不惦記的和我拜拜,最多中午拿奶奶手機給我打個電話。
獨立性該不該鍛煉,當然該。但不是用在1歲前的寶寶身上,把你放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是不是也要培養起安全感來?尤其是剛出生的小孩子。
我是認為1、2歲是一個培養安全感的時候,只有充分的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才能放心的去探索,去發展心智,要是老惦記著自己會不會被人丟一邊不管,哪還有心思去成長啊?
再說孩子夜哭累不累?當然累。但沒這個心理準備生什麼孩子?指望生了不費勁的就先別生了。
幾個月的孩子胃容量小,晚上吃個2、3頓很正常,如果尿了拉了那更得哭,有的寶寶比較天使,6、7個月能睡5、6個小時,那就算整夜了。有的比較麻煩,可能1、2小時就會醒,那也是天生性格,攤上了只能自認倒霉辛苦一些。爸爸媽媽輪流來唄,實在不行奶奶姥姥也上唄,家裡條件好請育兒嫂唄,就看家裡怎麼協調了,總有出頭的時候,據我所知的幾個難帶寶寶到1歲半以後也慢慢好轉了。
至於哭了不抱長大後會不會有心理陰影,這我可說不好。人生也長著呢,孩子才這點大,這個事情是不是能影響性格誰都不知道。但想想養孩子帶孩子總不會是簡單的事情,也懶不得,要是幾個月的娃哭著哭著就能乖了,就能獨立了,那還費那麼大勁兒搞教育幹嘛……
還有說個簡單的,那就是我是真心疼孩子,啥都不懂的娃兒,扔著她哭,我可捨不得。
推薦閱讀:
※在長程動力取向的諮詢中,如何判斷諮詢中長期存在的不適感到底是值得分析的移情,還是需要更換諮詢師的信號?
※一個人格會殺死另一個人格嗎?
※如何做一個能頂得住壓力的人?
※注意力是智商還是情商?